辽宁省市域地名蕴含的语言文化现象思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反映当地的悠久历史文化 州,水中可居曰州(《说文解字·卷 十 一》), 后 演 变 为 中 国 古 代 的 行 政 区
划,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锦 州一名是从辽代始称的,意为“锦绣之 州”。公元 911~926 年,辽太祖耶律阿保 机“以汉俘建锦州”,锦州之名始于此 时。
铁岭原为“铁岭卫”的简称,如同天 津原为天津卫、沈阳原为沈阳卫一样, 原来都是明朝军事组织的名称。据《明 史·兵志》载,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设内 外卫 329 个,单独的千户所 65 个;明建 国之初,大约有军队 180 多万,这些军 队全部都编制在卫所之中,铁岭卫就是 其中之一。
盘锦则可以看作盘山和锦县两个 词组合过程中每个词各取首音节构成, 也可以理解为各自脱落一个音节,因盘 山县和锦县交界处的苇场得名,1950 年 择两县首字取名设“盘锦苇场”。“盘锦” 一名就是从那时产生的,一直沿用到现 在。
通过以上对辽宁市域地名的考察, 我们发现地名这一现实现象影射到语
言学领域,对应一个记录它的符号—— — 地名词。徐通锵(1997:26)“词这样的符 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4],声 音是词的构成形式,与意义之间在反映 现实现象时有一定的联系。马清华 (2000:49)“ 词 本 身 携 带 着 对 对 象 世 界 作任意分类的结构。在一般情况下,分 类细度是以相关原则和任意性本质的 混合作用形式表现出来的,前者起主导 作用,所以我们能看到文化对细度产生 影响的总体倾向。但是,文化作用一旦 消失,任意性本质就清楚地显现出来 了。”[5]辽宁市域地名用词来标记时任 意性因素很少,基本上都蕴含着丰富的 语言文化信息。
上述三座城市市名的取得来源于 这些城市自古就是军事要塞,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但作为“第一只鸟飞起的 地方,第一朵花盛开的地方”的古都朝 阳的得名却充满诗情画意。朝阳一名始 于清代,以境内凤凰山上的朝阳洞得 名。另据民国二年《朝阳县志》记载,取 《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 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 之句乃取“朝阳”二字命名。
(作者单位:朝阳师专中文系)
55 CHINA PLACE NAME
一、凸显当地的山川地貌特征 阳,高,明也。从阜易声(《说文解 字·卷十四》)。所有从阜的字均与土石 有关。故“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 僖公二十八年》)。”辽宁省省会沈阳即 位于浑河之北,过去人们把浑河称为 “沈水”,所以在浑河北岸发展起来的城 市,被称之为“沈阳”。同样,辽阳市古称 襄平。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故名曰辽阳。 辽阳名称始于汉代。据《汉书·地理志》 载:“大梁水(太子河)西南至辽阳入辽 (指辽河),莽曰辽阳”。 本溪,得名于本溪湖。本溪湖位于 本溪市内,湖面非常小,却小有名气,曾 被列入关东十景。清代同治年间处士高 升先所书“辽东本溪湖”刻石于湖口,湖 旁筑有慈航古寺,建于明末,梵音香火 曾盛极一时。此湖四周峰峦回抱,外阔 内狭,极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称“杯犀 湖”,谐音“本溪湖”。从此,以湖名市。 1939 年正式设立本溪湖市。新中国成立 后,才去掉“湖”字,定名为本溪市。可见 水是人类繁衍生息之源,从古到今,人 类聚集区总离不开水,古文明发祥地往
阜新市名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在 此地设置的阜新县。其含意有二说。一 说是“山阜日新”。二说是“物阜民新”。 当为此地物产丰富、人民逐年兴吐之 意。一九四零年置市时,以此得名。这里 的“阜”是“盛、多、大”之意,《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 载“< 诗·郑风 > 火烈具 阜。< 传 > 阜,盛也。< 诗·小雅 > 尔肴既 阜。< 传 > 阜,犹多也。”
7、羊子嵌:位于奉节县羊市镇与云阳县节一侧率先形成场 镇,解放初期民主建政时期,两侧场镇始设乡,奉节设羊市乡, 云阳设堰坪乡,羊市乡于 1992 年设镇。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交通的改善,全国各地均在进行大规模的合并乡 镇,跨界场镇的行政建制也在正逐渐弱化,现在已没有成为乡 镇治所的占 41%,两侧均设乡镇的场镇占 35%,解放以来撤销 的乡镇建制达三分之二以上,因此跨界场镇由于边贸的特殊 原因,乡镇撤销率较小。 2、行政跨界类型主要以跨省为主,占 59%,因此跨省边贸 更易形成场镇,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仍主要以省为主要区分单 元。 3、自然跨界类型主要以跨河为主,占 70%,跨界场镇的形 成主要在公路通车前,当时主要的交通方式为水路,因此跨河
CHINA
地名文化
GEOGRAPHIC NAME
辽宁省市域地名蕴含的语言文化现象思考
◎ 陈建军
《荀子·正名》中有一段话:“名无固 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 者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 定俗成谓之实名。”意思是事物的名称 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 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地名尤其 如此,一般来说,地名并不是凭空取得 的,都有一定的命名理据可寻。盛爱萍 (2004:31)“ 地 名 学 犹 如 一 座 蕴 藏 着 丰 富矿产的宝山,可供挖掘的财富众多。 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审视,地名的物质材 料是语言文字及其结构形式,是地名的 ‘表层结构’。”[1]辽宁省总计有 14 个地 级市,考察其“表层结构”的来由,可以 窥测到地名里蕴含的一定的语言文化 现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以 为语言学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同时有助于地方文化的昌荣。
葫 芦 岛 ,最 初 也 为 海 岛 名 称 ,始 见 于 《全辽志》。明嘉靖四十五年 (公元 1566 年)刊行的《全辽志·卷一·山川·宁 远卫》条目下列有葫芦岛、觉华岛、桃花 岛。对葫芦岛则注明:“在海岸四十里, 半山入海”两行小字。由此可见,辽宁的 地市级城市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 旅游资源丰富。
三、影射民众的求吉求顺心理 生活殷实的辽宁先民自古民风淳 朴,在给具体的地点命名(下转 55 页)
32 中国地名
6、大兴场:位于云阳耀灵乡与万州地宝土家族乡之间,地 跨泥溪河两岸,河东属云阳、河西属万州。民国时设场镇,此地 原属万县,1944 年以河为界,将河东划归云阳。解放初期民主 建政时期,两侧场镇分别设耀灵乡与地宝乡,地宝乡驻地亦称 地宝滩,2008 年地宝乡建为地宝土家族乡。
营口在三国时称辽口,两晋时称历 抹口,明朝时称梁房口,清代称没沟营, 1866 年(清同治五年)改称营口。没沟营 演变为营口是“没沟营口岸的简化”(据 《中国古今历史地名大辞典》 载:“盗船 三只闯入没沟营口岸……”。《清史稿》 在营口条下记载:清初有蒙古人在此张 幕而居。蒙古人怎么在营口“张幕而居” 呢?查清《圣祖实录》确实在康熙二十七 年“拨张家口外巴尔虎蒙古暂驻牛庄一 带游牧”,二年后分别安置在熊岳、奉天 各地。正如《营口市志》大事记卷记载: “巴尔虎人以窝棚为居室,窝棚相连状 似军营,因名营子。又因潮水沟在潮退 时沟涸(无水),涨潮时沟没于水,故称 没沟营。”
更易形成“一衣带水”的跨界场镇,跨陆界场镇也主要形成于 交通要道上,这些场镇今天大部分位于国道、省道两侧。
附:重庆市跨界场镇分布图
(上接 32 页)
时总有一种求吉求顺的心理。希望好的 地名给他们带来平安和谐。抚顺和阜新 两地的取名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抚顺一名源于抚顺城。抚顺城是明 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年)明朝为防范东 北女真族袭扰,在浑河北岸高尔山下修 筑的辽东十八城之一。名为“抚顺城”是 “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之意。一九三七年 析抚顺县抽一部分置市,故得名抚顺市。 “抚绥边疆”即安抚边疆“,顺导夷民”即 有效防范东北少数民族的侵犯,并因势 利导,使子民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
往也离不开水。 上述三座城市因水得名,也有以山
或岛取名的。鞍山市区南七公里处有两 座相连的山(东鞍山、西鞍山),形似马 鞍,鞍山以此得名。满语中有“思额穆阿 林”一词,“思额穆”汉译“马鞍子”之意, “ 阿 林 ”汉 译“ 山 ”之 意 ,即 马 鞍 子 形 的 山,简称鞍山。可见鞍山历史上就是一 个各民族接触交往比较频繁的地方,现 在的鞍山也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要人口 构成的多民族地区,共有汉、满、回、朝 鲜、蒙古、锡伯、藏等多个民族。众所周 知,满清入关以前的大本营就在辽沈大 地,曹萌在谈到沈阳市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开发问题时说,可以对沈阳非物质文 化中的满族传说和风俗系列进行开发, 并“将形成体系的沈阳市文化遗产与外 市相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进行联合开发, 做到资源共享。”鞍山的满族文化应该 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盛爱萍 :《温州地名的语言文化 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曹萌 赵海千:《沈阳市文化遗产 的保 护 利 用与 开 发 战略》[J],《中 国 地 名》2008.10。 [3][4]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5]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 ,江西 人民出版社 2000。
大连这个名称由岛名而来。大连湾 口外有个三山岛,其中有两岛相连,形 状酷似古时前后搭肩的“褡裢”。当地居 民便称其岛为“褡裢岛”,将该岛以北的 海域称为“褡裢湾”。大连一名,作为特 定的地名和行政区域而单独使用,始于 日俄战争结束的 1905 年 8 月。当时日 本取代了沙俄对旅大的统治,日本当局 于 8 月 27 日,以辽东守备军第三号通 告,将当时沙俄所起的“达里尼市”改名 为“大连市”。
四、体现语言发展的语流音变 丹东市原名“安东市”。“安东”一名 源于唐总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设置的 安东都护府。意有安抚东部或东部安宁 之意。清光绪二年 (一八七六年)首置安 东县 (治所今沙河镇)。民国二十三年 (一
九三四年),在安东县的基础上置安东 市。一九六五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安东 市改为丹东市,意为红色的城市。由“安 东”变为“丹东”,这可以用语言学中语 流音变的同化作用来解释。徐通锵 (1997:83- 84)“ 音 位 和 因 为 组 合 的 时 候,或者由于受临音的影响,或者由于 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 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 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 弱化、脱落四种。……所谓同化,就是两 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的影 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3]这 一理论可以推广到音节领域,“安东”属 于两个相邻音节,人们进行线性交流的 时候,前一个音节受后一个音节的同化 影响,多出一个声母 d,变成“丹东”,这 样说话变得更加顺畅。
划,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锦 州一名是从辽代始称的,意为“锦绣之 州”。公元 911~926 年,辽太祖耶律阿保 机“以汉俘建锦州”,锦州之名始于此 时。
铁岭原为“铁岭卫”的简称,如同天 津原为天津卫、沈阳原为沈阳卫一样, 原来都是明朝军事组织的名称。据《明 史·兵志》载,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设内 外卫 329 个,单独的千户所 65 个;明建 国之初,大约有军队 180 多万,这些军 队全部都编制在卫所之中,铁岭卫就是 其中之一。
盘锦则可以看作盘山和锦县两个 词组合过程中每个词各取首音节构成, 也可以理解为各自脱落一个音节,因盘 山县和锦县交界处的苇场得名,1950 年 择两县首字取名设“盘锦苇场”。“盘锦” 一名就是从那时产生的,一直沿用到现 在。
通过以上对辽宁市域地名的考察, 我们发现地名这一现实现象影射到语
言学领域,对应一个记录它的符号—— — 地名词。徐通锵(1997:26)“词这样的符 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4],声 音是词的构成形式,与意义之间在反映 现实现象时有一定的联系。马清华 (2000:49)“ 词 本 身 携 带 着 对 对 象 世 界 作任意分类的结构。在一般情况下,分 类细度是以相关原则和任意性本质的 混合作用形式表现出来的,前者起主导 作用,所以我们能看到文化对细度产生 影响的总体倾向。但是,文化作用一旦 消失,任意性本质就清楚地显现出来 了。”[5]辽宁市域地名用词来标记时任 意性因素很少,基本上都蕴含着丰富的 语言文化信息。
上述三座城市市名的取得来源于 这些城市自古就是军事要塞,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但作为“第一只鸟飞起的 地方,第一朵花盛开的地方”的古都朝 阳的得名却充满诗情画意。朝阳一名始 于清代,以境内凤凰山上的朝阳洞得 名。另据民国二年《朝阳县志》记载,取 《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 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 之句乃取“朝阳”二字命名。
(作者单位:朝阳师专中文系)
55 CHINA PLACE NAME
一、凸显当地的山川地貌特征 阳,高,明也。从阜易声(《说文解 字·卷十四》)。所有从阜的字均与土石 有关。故“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 僖公二十八年》)。”辽宁省省会沈阳即 位于浑河之北,过去人们把浑河称为 “沈水”,所以在浑河北岸发展起来的城 市,被称之为“沈阳”。同样,辽阳市古称 襄平。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故名曰辽阳。 辽阳名称始于汉代。据《汉书·地理志》 载:“大梁水(太子河)西南至辽阳入辽 (指辽河),莽曰辽阳”。 本溪,得名于本溪湖。本溪湖位于 本溪市内,湖面非常小,却小有名气,曾 被列入关东十景。清代同治年间处士高 升先所书“辽东本溪湖”刻石于湖口,湖 旁筑有慈航古寺,建于明末,梵音香火 曾盛极一时。此湖四周峰峦回抱,外阔 内狭,极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称“杯犀 湖”,谐音“本溪湖”。从此,以湖名市。 1939 年正式设立本溪湖市。新中国成立 后,才去掉“湖”字,定名为本溪市。可见 水是人类繁衍生息之源,从古到今,人 类聚集区总离不开水,古文明发祥地往
阜新市名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在 此地设置的阜新县。其含意有二说。一 说是“山阜日新”。二说是“物阜民新”。 当为此地物产丰富、人民逐年兴吐之 意。一九四零年置市时,以此得名。这里 的“阜”是“盛、多、大”之意,《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 载“< 诗·郑风 > 火烈具 阜。< 传 > 阜,盛也。< 诗·小雅 > 尔肴既 阜。< 传 > 阜,犹多也。”
7、羊子嵌:位于奉节县羊市镇与云阳县节一侧率先形成场 镇,解放初期民主建政时期,两侧场镇始设乡,奉节设羊市乡, 云阳设堰坪乡,羊市乡于 1992 年设镇。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交通的改善,全国各地均在进行大规模的合并乡 镇,跨界场镇的行政建制也在正逐渐弱化,现在已没有成为乡 镇治所的占 41%,两侧均设乡镇的场镇占 35%,解放以来撤销 的乡镇建制达三分之二以上,因此跨界场镇由于边贸的特殊 原因,乡镇撤销率较小。 2、行政跨界类型主要以跨省为主,占 59%,因此跨省边贸 更易形成场镇,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仍主要以省为主要区分单 元。 3、自然跨界类型主要以跨河为主,占 70%,跨界场镇的形 成主要在公路通车前,当时主要的交通方式为水路,因此跨河
CHINA
地名文化
GEOGRAPHIC NAME
辽宁省市域地名蕴含的语言文化现象思考
◎ 陈建军
《荀子·正名》中有一段话:“名无固 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 者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 定俗成谓之实名。”意思是事物的名称 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 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地名尤其 如此,一般来说,地名并不是凭空取得 的,都有一定的命名理据可寻。盛爱萍 (2004:31)“ 地 名 学 犹 如 一 座 蕴 藏 着 丰 富矿产的宝山,可供挖掘的财富众多。 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审视,地名的物质材 料是语言文字及其结构形式,是地名的 ‘表层结构’。”[1]辽宁省总计有 14 个地 级市,考察其“表层结构”的来由,可以 窥测到地名里蕴含的一定的语言文化 现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以 为语言学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同时有助于地方文化的昌荣。
葫 芦 岛 ,最 初 也 为 海 岛 名 称 ,始 见 于 《全辽志》。明嘉靖四十五年 (公元 1566 年)刊行的《全辽志·卷一·山川·宁 远卫》条目下列有葫芦岛、觉华岛、桃花 岛。对葫芦岛则注明:“在海岸四十里, 半山入海”两行小字。由此可见,辽宁的 地市级城市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 旅游资源丰富。
三、影射民众的求吉求顺心理 生活殷实的辽宁先民自古民风淳 朴,在给具体的地点命名(下转 55 页)
32 中国地名
6、大兴场:位于云阳耀灵乡与万州地宝土家族乡之间,地 跨泥溪河两岸,河东属云阳、河西属万州。民国时设场镇,此地 原属万县,1944 年以河为界,将河东划归云阳。解放初期民主 建政时期,两侧场镇分别设耀灵乡与地宝乡,地宝乡驻地亦称 地宝滩,2008 年地宝乡建为地宝土家族乡。
营口在三国时称辽口,两晋时称历 抹口,明朝时称梁房口,清代称没沟营, 1866 年(清同治五年)改称营口。没沟营 演变为营口是“没沟营口岸的简化”(据 《中国古今历史地名大辞典》 载:“盗船 三只闯入没沟营口岸……”。《清史稿》 在营口条下记载:清初有蒙古人在此张 幕而居。蒙古人怎么在营口“张幕而居” 呢?查清《圣祖实录》确实在康熙二十七 年“拨张家口外巴尔虎蒙古暂驻牛庄一 带游牧”,二年后分别安置在熊岳、奉天 各地。正如《营口市志》大事记卷记载: “巴尔虎人以窝棚为居室,窝棚相连状 似军营,因名营子。又因潮水沟在潮退 时沟涸(无水),涨潮时沟没于水,故称 没沟营。”
更易形成“一衣带水”的跨界场镇,跨陆界场镇也主要形成于 交通要道上,这些场镇今天大部分位于国道、省道两侧。
附:重庆市跨界场镇分布图
(上接 32 页)
时总有一种求吉求顺的心理。希望好的 地名给他们带来平安和谐。抚顺和阜新 两地的取名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抚顺一名源于抚顺城。抚顺城是明 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年)明朝为防范东 北女真族袭扰,在浑河北岸高尔山下修 筑的辽东十八城之一。名为“抚顺城”是 “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之意。一九三七年 析抚顺县抽一部分置市,故得名抚顺市。 “抚绥边疆”即安抚边疆“,顺导夷民”即 有效防范东北少数民族的侵犯,并因势 利导,使子民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
往也离不开水。 上述三座城市因水得名,也有以山
或岛取名的。鞍山市区南七公里处有两 座相连的山(东鞍山、西鞍山),形似马 鞍,鞍山以此得名。满语中有“思额穆阿 林”一词,“思额穆”汉译“马鞍子”之意, “ 阿 林 ”汉 译“ 山 ”之 意 ,即 马 鞍 子 形 的 山,简称鞍山。可见鞍山历史上就是一 个各民族接触交往比较频繁的地方,现 在的鞍山也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要人口 构成的多民族地区,共有汉、满、回、朝 鲜、蒙古、锡伯、藏等多个民族。众所周 知,满清入关以前的大本营就在辽沈大 地,曹萌在谈到沈阳市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开发问题时说,可以对沈阳非物质文 化中的满族传说和风俗系列进行开发, 并“将形成体系的沈阳市文化遗产与外 市相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进行联合开发, 做到资源共享。”鞍山的满族文化应该 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盛爱萍 :《温州地名的语言文化 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曹萌 赵海千:《沈阳市文化遗产 的保 护 利 用与 开 发 战略》[J],《中 国 地 名》2008.10。 [3][4]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5]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 ,江西 人民出版社 2000。
大连这个名称由岛名而来。大连湾 口外有个三山岛,其中有两岛相连,形 状酷似古时前后搭肩的“褡裢”。当地居 民便称其岛为“褡裢岛”,将该岛以北的 海域称为“褡裢湾”。大连一名,作为特 定的地名和行政区域而单独使用,始于 日俄战争结束的 1905 年 8 月。当时日 本取代了沙俄对旅大的统治,日本当局 于 8 月 27 日,以辽东守备军第三号通 告,将当时沙俄所起的“达里尼市”改名 为“大连市”。
四、体现语言发展的语流音变 丹东市原名“安东市”。“安东”一名 源于唐总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设置的 安东都护府。意有安抚东部或东部安宁 之意。清光绪二年 (一八七六年)首置安 东县 (治所今沙河镇)。民国二十三年 (一
九三四年),在安东县的基础上置安东 市。一九六五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安东 市改为丹东市,意为红色的城市。由“安 东”变为“丹东”,这可以用语言学中语 流音变的同化作用来解释。徐通锵 (1997:83- 84)“ 音 位 和 因 为 组 合 的 时 候,或者由于受临音的影响,或者由于 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 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 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 弱化、脱落四种。……所谓同化,就是两 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的影 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3]这 一理论可以推广到音节领域,“安东”属 于两个相邻音节,人们进行线性交流的 时候,前一个音节受后一个音节的同化 影响,多出一个声母 d,变成“丹东”,这 样说话变得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