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市域地名蕴含的语言文化现象思考

合集下载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沈阳乡村地名观察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沈阳乡村地名观察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沈阳乡村地名观察*沈阳建筑大学国际学院 刘飞,安玉香语言是社会活动的结果,同样是社会活动的证据,笔者认为,一定地域内的地名词汇,是最短的口述历史,创制地名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创制地名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了地名得以传播和广泛使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地名可能发生变异,特定的人为干预甚至直接导致地名的更替。

本文试图以沈阳地区丰富的乡村地名资源为基础,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揭示地名的变异规律和趋势,为地名保护和规范提供策略层面的参考。

一、沈阳地理与历史背景描述沈阳,简称“沈”,别称盛京、奉天,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南连辽东半岛,北依长白山麓,位处环渤海经济圈之内,是环渤海地区与东北地区的重要结合部。

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10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141个街道,55个镇,18个乡,8个农林场,1197个村委会,1263个社区。

常住人口831.6万人,城镇人口673.6万人,城镇化率81%。

沈阳市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自汉代建立候城就有汉人世居于此,经历少数民族政权的数次更迭和兴衰起落,汉族人口数量长期处于低位,古代地名的记载多以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词的形式留存,多数地名亦随少数民族政权的衰落而废止。

汉语创制的地名得以大量增加始于明代边城的修建和军屯驻扎,此后,经历满人建国,定都沈阳,清廷入关后封锁东北,再到此后百年延续至二十世纪初的移民,进一步加速了汉语地名的创制和传播。

从伪满时期在日据统治开始,近代工业在沈阳快速兴起,1948年辽沈战役使沈阳获得解放,并成为新中国工业奠定基础,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再次对地名发生作用,使现代沈阳地名的格局最终得以形成。

沈阳地名中蕴含了价值丰厚信息,是对沈阳乃至东北地区民族史、战争史、革命史、工业史、移民史的微观侧写。

其中,村级地名特别是自然村的原生地名,携带了大量聚落形成与演变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了民族融合、移民植根形成新的地域文化、对时代的呼应。

沈阳起名

沈阳起名

沈阳起名沈阳起名是一个关于地名的话题。

沈阳,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起名作为一种传承和表达文化的方式,对一个城市来说尤为重要。

在起名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历史、地理、文化等。

沈阳这个名字,起源于古代满族的语言。

据史书记载,清代入关之前,满族的始祖努尔哈赤在这里建立了满洲第一个政权——后金。

起初,这个地方只是一个小村庄,名为沈口。

随着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们的努力,这里逐渐发展成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为了纪念努尔哈赤的功绩,后来的清朝皇帝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沈阳,意为“沈在良田之间”。

可见,这个名字与沈阳的丰饶土地和农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沈阳的起名还要考虑到地理因素。

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地处东北平原南缘的盛京盆地。

这个地方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和居住。

同时,沈阳还有丰富的水资源,是多条河流的交汇处,这为发展水利和农业创造了条件。

沈阳的历史和文化给起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沈阳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包括盛京宫殿、沈阳故宫、张氏帅府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沈阳作为辽宁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反映了满族和汉族等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起名时,可以参考沈阳的历史和文化,选择那些与之相关的名称或者象征着繁荣和和谐的词汇。

例如,可以取名为“盛京”、“盛世之城”等,以突出沈阳作为历史名城的地位。

也可以取名为“沈水之都”、“沈阳绿城”等,以突出沈阳丰富的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除了历史和文化,起名还要考虑到现代的发展需要。

沈阳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工业、科技、教育等产业都有着显著的发展。

因此,可以考虑取名为“东北工业之都”、“沈阳创新城”等,以强调沈阳作为工业和科技中心的地位。

此外,沈阳还具有良好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这些都是起名时可以考虑的因素。

可以取名为“沈阳交通枢纽”、“沈阳四通八达”等,以表达沈阳作为交通和物流中心的地位。

总之,沈阳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发展迅速的城市,起名非常重要。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地方,包括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地区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其民俗语汇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

民俗语汇是指在特定群体中广泛应用的语言词汇。

在东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民俗语汇丰富多样,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方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反映了东北人民豪爽直接的性格特点。

东北人喜欢用直接、幽默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著棺材板了”这个短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已经死了。

这个短语用词简练,形象生动,充分展示了东北人民豪爽直接的性格特点。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还反映了东北人民的坚韧与乐观。

东北人民的生活环境相对较为艰苦,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烙饼”这个词在东北地区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身体硬朗、顽强不屈。

这个词语的使用既反映了东北人民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品质,又传递了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还反映了东北人民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

东北人民喜欢吃烤肉,他们常常用“吃糊涂肉”这个词来形容一顿丰盛的烤肉大餐。

这个词语不仅反映了东北人对美食的热爱,也传递了他们喜欢和亲友一起聚餐的家庭观念。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反映了东北人民豪爽直接的性格特点、坚韧与乐观的精神态度、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以及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通过研究和探讨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丹东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丹东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Key words: Dandong ; Geographic Names; Sociolinguistics
II
目录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 绪 论.......................................................1 第一章 丹东地名现状调查的范围与方法 ...........................3
算得上是丹东地名的相对系统性的研究应该是1981年发行的辽宁省东沟县地名资料汇编一二三1987年丹东市区地名志编撰委员会发行的丹东市区地名志以及1988年凤城满族自治县地名志编撰委员会发行的凤城满族自治县地名志真实地记载了相关地区的地名及其由来演变行政归属标准书写形式读音与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等并分析探讨了地名的成名规律可以使我们比较详实地了解丹东市地名及其相关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等
作者签名:
日期:
I
丹东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中文摘要
丹东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目前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丹 东地名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语言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丹东市行政区划村级以上的地名共 932 个,本文以这些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丹 东地名的历史沿革、构成、特点,以及丹东地名由来和演变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斑斓的社 会文化、社会文化心理的考察和分析,比较全面、翔实地展现出丹东地名与社会文化间 的历史渊源关系。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L.R.Pamer)曾说过:“地名的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 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本身就是词汇的组成部分,并且地名往往能提供重要的证据来 补充并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论点。”⑦李如龙先生在《汉语地名学论稿》一书中指

最新优秀范文: 关于沈阳市中心市区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心得 总结 范本 模板.doc

最新优秀范文: 关于沈阳市中心市区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心得 总结 范本 模板.doc

关于沈阳市中心市区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一、目的:对沈阳市中心市区(包括周边城区)各街道上的店招牌、广告宣传栏、居委会宣传栏、公交站台等的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进行系统的搜集。

二、方式:实践方法为徒步走街窜巷,找寻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并对调查对象中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种类、不规范的原文、错因等及时做好相关记录。

三、时间:自我校2008年7月20日放假开始,至9月3日我校开学后结束。

四、调查过程:沈阳市位于中国北部重省“辽宁省”的中心区域,是与辽宁省省会城市,同时也是繁荣的大型的工业城市,人口已达千万。

因而语言文字自然成为这个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并且活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公共场所中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展现着城市人的整体文化素质、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

那么,沈阳市中心城区语言文字目前的使用情况到底如何?其中,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出现的呢?历经近1个多月的走访查询,鉴于个人力量有限,仅在部分中心城区查找到近三十余处语言文字使用部规范的情况。

在此之例,存在有错别字、语法错误、汉语拼音错误等三方面的问题。

社区宣传栏、药店宣传广告、商店的店招牌、小餐馆的食品价目表、商店的招聘广告与促销广告、公交站台站牌上的站点名称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有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问题。

在小餐馆方面,大多数店名中把小白菜汆丸子的“汆”误写成了“穿”,表面上似乎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被部分人们认可了的别写,但是事实上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中汉字的书写规范,而且这一所谓的别写写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上也并不存在。

此现象在三好街的大多数小餐馆普遍存在。

另外,有涉及到“汤圆”的“圆”字的常误写为“元宵”的“元”,虽然二者指的是同一种食品,但是因为叫法的不同而让市民把“圆”与“元”二字混淆了。

“面”字也有被误写为繁体字“靣”的,而1998年版的由《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印书馆印发的《古代常用字字典》(以下简称《古》)(P201)中解释为:“面粉的意义只写作’麵’、’麪’,不写作’面’。

刍 谈 辽 阳 地 名

刍 谈 辽 阳 地 名

辽阳地名今古谈李生占李成功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名称,也是一种地区符号。

一个地方只是有了名称才可以在文字和言语上进行交流。

地名的形成、延用、变革、消亡,有着广博深远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原因。

今辽阳,战国时叫襄平,后来又有辽东城(北魏)、辽城(唐朝)辽州(唐朝)、昌平(新朝)、辽阳(辽朝)、平州(东汉末年))、东平(元、明朝代)、东宁(元、明朝代)、铁凤城(辽代)、鹤野城(辽代)、鸡山城(金朝)天福城(辽代)之称。

在古代诗人的诗词中,有人把今天的辽阳称作为辽海、辽天、辽地、辽鹤、辽东鹤、自在州、等等,这此证明地名是不断演变的。

辽阳这一地名称谓也是在变化的,秦汉时期,辽东郡有一个下属的縣,叫辽阳,其地址在今天辽中县茨榆坨偏堡子村。

辽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契丹人误认为秦汉时的襄平城就是那时的辽阳城,于是把已经湮灭多年的辽阳县城名移到秦汉时古襄平旧址上,定名为东京辽阳府,而古襄平的称谓却被废掉了,从此古襄平城被称作辽阳城,后经金、元、明、清各朝一延用至今天。

研究变化着的地名,是研究地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研究辽阳地名,是研究辽阳地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振兴辽阳,弘扬辽海文化,应该认真的研究一下辽阳地名的深厚内蕴,为辽海文化建设作贡献。

辽阳的地名很多,形成的历史年代也个不相同,形成、延用、变革、消亡的原因也各不一样,我们只能在众多辽阳的地名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部分地名进行研究,而从地名研究中,突显出辽阳这座古城的灿烂輝煌的深厚文化。

一、里辽阳境内,带“里”字的地名很多,例如:里仁、西二里、东沟里、五里台、东八里、西八里、南八里、。

现代人多在这些地名上加一个“庄”字,表示是一个居民区。

这些地名的出现有着有不同的概念:有人认为,这些地方用与市区的距离远近来表示,如三里远、五里远、八里远等等。

但这个距离中心是从哪里测量的呢?这恐怕一时难于说明白。

这里的“里”字是真正指距离的吗?“里”,作为地名历史是得古远的,在啇、周时代就有许多地方叫什么里的!《管子.度地》中说:“百家为里。

魅力辽宁感想

魅力辽宁感想

魅力辽宁感想
魅力辽宁感想
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方。

我有幸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对辽宁的魅力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辽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壮丽的风景。

这个地区有着延绵的山脉、广袤的草原和壮丽的海岸线。

我曾经游览过辽宁的凤凰山,山峦连绵,景色迷人。

而且辽宁还有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大连的星海湾、沈阳的故宫和丹东的辽东半岛。

这些景点各有特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美丽的回忆。

其次,辽宁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

辽宁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部分,曾经是明清两代的故都。

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如沈阳的古城墙和盛京慈云寺。

而且辽宁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如大连的龙舟节和阜新的锣鼓舞。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展示了辽宁的历史,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独特的魅力。

此外,辽宁还是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中心。

大连作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这里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高科技产业,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辽宁也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有着发达的航空、机械和石化产业。

这些经济动力源源
不断地推动着辽宁的发展,也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总的来说,辽宁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方。

这里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实力。

无论是自然爱好者、历史爱好者还是商业人士,都能在辽宁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满足需求的事物。

我深深体会到了辽宁的魅力,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这里亲身体验并感受这份魅力。

辽宁地域特色文化介绍800字作文

辽宁地域特色文化介绍800字作文

辽宁地域特色文化介绍800字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辽宁地域特色文化介绍800字作文篇1民俗文化中秋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中秋这天,我们大家都习惯吃月饼。

但是日本人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

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而越南的人喜欢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这么做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

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

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

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

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

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

那里的小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

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中秋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不但是因为那天可以有圆圆的月亮看和可以吃到月饼,更重要的是中秋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节日!辽宁地域特色文化介绍800字作文篇2辽宁地域特色文化介绍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辽宁人,我对家乡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延续千年的独特文化自然是无比熟悉和自豪的。

我的家乡大连普通话命题

我的家乡大连普通话命题

我的家乡大连普通话命题摘要:一、大连简介1.地理位置2.历史背景3.经济发展二、大连普通话特点1.大连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2.大连普通话的语音特点3.大连普通话的词汇特点4.大连普通话的表达习惯三、大连普通话的推广与应用1.大连普通话在教育领域的推广2.大连普通话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3.大连普通话在文化旅游业的传播四、大连普通话的意义与价值1.促进大连地区交流与合作2.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3.提升城市形象与知名度正文:我的家乡大连位于我国东北的辽宁省,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大连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景,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其中,大连普通话便是家乡独特的语言符号,深受人们的喜爱。

大连普通话是在大连地区方言的基础上,融入了标准普通话的元素,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

大连普通话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例如,部分声母发音较重,韵母发音较短,声调变化较为明显。

在词汇方面,大连普通话融入了一些地方方言词汇,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此外,大连普通话的表达习惯也颇具特点,如喜欢使用成语、俗语等,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大连普通话的推广与应用在大连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教育领域,大连市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教育,使普通话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用语。

在公共服务领域,大连普通话也逐渐得到普及,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在公共场合均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

此外,大连普通话在文化旅游业中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大连独特的语言魅力。

大连普通话的推广对于促进大连地区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可以有效消除方言隔阂,提高沟通效率。

同时,大连普通话也是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大连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此外,大连普通话的应用还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与知名度,为大连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大连普通话作为大连地区独特的语言符号,既承载了地方文化的精髓,又推动了大连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辽宁家乡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辽宁家乡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辽宁家乡文化传承调研报告辽宁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家乡文化。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传承辽宁家乡文化,本次调研活动以理解辽宁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传统建筑和饮食文化为主题,通过访问当地老年人和专家学者,调查收集资料等方法,对辽宁家乡文化进行全面了解。

一、辽宁传统习俗辽宁传统习俗是辽宁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辽宁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特色。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辽宁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独特的习俗,比如贴窗花、放炮竹、包饺子等等。

这些习俗不仅仅是辽宁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代表着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二、辽宁民间艺术辽宁的民间艺术也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辽宁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大连木偶戏、锦州秧歌舞、沈阳评话等。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歌舞、表演等方式传达了丰富的故事和民间传说,展现了辽宁人民的智慧和才艺。

这些民间艺术不仅是辽宁人民的宝贵财富,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和学习。

三、辽宁传统建筑辽宁的传统建筑也是辽宁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辽宁的传统建筑多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如沈阳故宫、大连老虎滩炮台等。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辽宁人民的居住和工作场所,更是艺术和文化的结晶,代表着辽宁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通过传承和保护这些传统建筑,可以让辽宁的家乡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四、辽宁饮食文化辽宁的饮食文化是辽宁家乡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辽宁的饮食以海鲜和面食为主要特色。

辽宁毗邻渤海和黄海,拥有丰富的海产品资源,所以海鲜在辽宁的饮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同时,辽宁人民也非常喜爱面食,如大连的炸糕、锅包肉等,这些美食代表了辽宁人民的独特口味和饮食习惯。

总结起来,辽宁家乡文化是辽宁人民智慧和努力的结晶,是辽宁人民对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辽宁家乡文化的各个方面,也认识到了传承和保护辽宁家乡文化的重要性。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丰富多样,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特点和内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

一、地域特点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边境,地理位置独特。

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东北人民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中反映了对冬季的描述和刻画,如“冻糕”、“冻山东”等词汇。

这些词汇体现了东北人民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和对自然的感受,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历史文化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中可以看到许多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词汇,如“满清”、“沈阳故宫”等。

这些词汇反映了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区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词汇也体现了东北人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三、饮食习惯东北地区的饮食习惯独特而丰富,被称为“东北菜”。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中可以看到很多与饮食有关的词汇,如“锅包肉”、“酱油”等。

这些词汇反映了东北人民对美食的钟爱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和热情。

四、民间艺术五、民俗习惯结语: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丰富多样,体现了东北人民的地域特点、历史文化、饮食习惯、民间艺术和民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独特风景和人文魅力,也是东北人民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表达和传承。

通过对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东北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

关于地名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地名文化的几点思考

通名的地 名 , 如 海淀 、 苇子坑 、 泥洼等 , 魂 ,没有文化 的普查是 肤浅 的普查 。 制定名录环节 。将普遍存在的方言地
文化概念。地名语涮承载着本身 化之间的关系
成的文化内涵 ,实体承载着 不断积 文化 内涵 ,两者构 成了地 名文化
信、 福寿康宁等寓意的字 , 被广泛用
作 名首 ,如忠 信 ( 闽) 、孝 义 ( 晋) 、
地 名与 文 化 有 着 不能 分 割 的 关 仁怀 ( 黔) 、义乌 ( 浙) 、信 阳 ( 豫) 、
全貌 地 名语 } 西 J 的基本 文化 要素包 系,两者息息 相关 .共生 变 博大 礼 泉 ( 陕) 等 古 代阴阳理 论中 “ 山
其渎 音 、文字书写 、由来含 义和所 精深的 中华 文化 ,凝 聚着 中华民族的 南水北为阳 。 山北水南为阴”的观点 ,
代的地理 实体的位置 与范 围等 ,涵 精神与情感 、思 想与道 德 、智慧与价 也常 用于地 名命名,如衡 山之南 为衡
与社会需求尚有较 大差距 .地 名文 地 名实体承 载的 乡土文化 内涵 ,包括 风 俗特 征 的地 名 博 大 精深 的 地 名 建没的系统性不强 ,地 区发 展不平 独具特 色的民俗 风情 、传统文艺 、传 文 化 ,特 别 是千 百 年 来 积淀 形 成 的

整体 作用发挥不够 ,地 名文化理 统工 艺与技 能和传统饮 食 、服饰 、民 命 名原 则 和思 想体 现 了中华 文 化 独
确提 出 “ 推进地 名文化遗 产保护” 。 文化 内涵 ,包括地 名指代的地理 实体 同 ,就 会 产 生反 映 不 同 自然 特 征 和
前 ,我国地 名文化建 没和保护工作 的地 质与地 貌特 征 、自然景观 、人造 民族 特 征 的地 名 ,不 I 可的 民族 聚 居

丹东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丹东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syllable structure of names from the Dandong and discusses two aspects of word structure, the basic structure of Dandong names, and then summed to bea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ndong names; second part of the style from the geographic, political change, military activities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religious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that analyzes the six names and social culture of Dandong close concern; the third part of the Dandong names reflecte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作者签名:
日期:
I
丹东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绪论
历史上对丹东地名的研究,很少有系统性的研究,往往都是零散出现的。辽宁省地 名委员会与地名学研究会合编的《地名学研究》1一书中有一些文章中的例子涉及到丹东 的一些地名,但都不是对丹东地名专门的研究。如薛作标所作的《探索辽宁古今县名命 名规律》,就是以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 铁岭、朝阳 12 个市地及其所管辖的 45 个县的县名为主,参照历史县名,分类列举,从 古今县名的命名方式中,探索其规律,这里就谈到了丹东市的凤城和宽甸两地地名的历 史沿革问题。算得上是丹东地名的相对系统性的研究,应该是 1981 年发行的《辽宁省 东沟县地名资料汇编(一、二、三)》2、1987 年丹东市区地名志编撰委员会发行的《丹 东市区地名志》3以及 1988 年凤城满族自治县地名志编撰委员会发行的《凤城满族自治 县地名志》4、宽甸县地名志编撰委员会发行的《宽甸县地名志》5。这三部专志中,都 真实地记载了相关地区的地名及其由来、演变、行政归属、标准书写形式、读音与自然、 经济和社会概况等,并分析、探讨了地名的成名规律,可以使我们比较详实地了解丹东 市地名及其相关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等。其中《丹东市区地名志中》一书中还收录了 有关丹东地名的论述文章,如《以沟命名的城市聚落》阐述了丹东地名中以沟立名的状 况,并分析了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鸭绿江得名新探》用历史的方法分析了鸭绿江得 名的原因,结论是鸭绿江是东北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是以地理位置得名的。在《宽甸 县地名志》中也收录了一些文章,如《六甸始末》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追溯来考证六甸地 名的始末。此外,1993 年丹东市地方志办公室完成的《丹东市志》6,在其开篇部分中, 详细地介绍了丹东市的地名以及命名类型。2008 年袁辉的《丹东市区沟桥地片名称考》 (一)(二),就对丹东市区的九条大沟和六道大桥的自然状况、历史风貌等进行了比较翔 实的介绍。上述关于丹东地名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学、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而进行地。 因此,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丹东地名的研究,可以算是填补目前这一空白。

辽宁省有14个地级市,它们的地名有何来历?

辽宁省有14个地级市,它们的地名有何来历?

辽宁省有14个地级市,它们的地名有何来历?位于我国东北部的辽宁省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由14个地级市(含两个副省级城市)组成。

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名字都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就讲讲这个话题。

辽宁省省会是副省级的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北部,车牌代码为辽A。

沈阳是清朝入关前的国都,清朝时称为盛京,地位相当于明朝迁都北京后的南京,是祖宗灵寝所在。

清朝虽然定鼎北京,但清朝皇帝经常回盛京祭祖。

这座拥有辉煌历史的城市为何叫沈阳呢?辽朝在这里设沈州,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朝廷因此地位于沈阳(今浑河)以北,水之北谓阳,所以称沈阳。

辽B是辽宁省另一个副省级城市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负山扼海,南可望山东,东可望朝鲜半岛,西可望京津,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大连的得名有好几种说法。

这里盛产大蛎,所以称大蛎湾。

一说是清咸丰八年(1858年),李鸿章在此建军港,因谐音称为大连湾。

另一种说法是满语把这里称为“达连”,意思是大海。

还有一种说法与沙俄租占这里有关,俄语把这里称为“达里因”,意思是远方,后谐音称为大连。

辽C是鞍山,著名的钢都,被誉为我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鞍山的地名出现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这里夹在两山之间,像一个马鞍,所以称鞍山。

辽D是抚顺市,著名的煤城,位于沈阳以东。

抚顺得名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女真各部,在高尔山下修建一座砖城,取“抚绥边疆,顺导百姓”之意,定名为抚顺。

辽E是本溪市,位于沈阳东南,辖区呈哑铃状。

本溪境内有一个湖泊,形如杯子,形状像犀牛的角,所以称为杯犀湖。

杯犀和本溪读音差不多,大家后来就读成本溪了。

清同治八年(1869年),定名为本溪,简称溪或本。

辽F是位于辽宁省东南部的丹东,隔着鸭绿江对岸就是朝鲜半岛。

丹东以前叫安东,1949年至1954年曾为辽东省省会,辽东省后撤销。

1965年定名为丹东,取红色的东方之意,“丹”也是红色的意思。

辽G是锦州市,位于辽西走廊东部,著名的战略重镇,号称东北门户。

课题研究论文:地域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辽宁为例

课题研究论文:地域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辽宁为例

学科教育论文地域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辽宁为例在当今世界中,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20xx年共计有三十二余万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到我国学习,这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术与文化的交流,“汉语学习”当为第一要务。

“沟通是人类语言的终极目的”(1)275,语言意义的表达和理解“基本上都要求参与到一个沟通过程中去”(2)112。

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并用汉语进行交际时,沟通的实现不可能完全脱离文化因素的参与,特别是当他们以留学人员的身份来到中国进行汉语学习时,非但不能忽视中华文化这一要素,而且还应该重视当地地域文化因素的参与。

中国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在总体一致的前提下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地域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所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

20xx年到辽宁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达一万六千余人,留学人数位居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和江苏之后。

本文将以辽宁为例,探讨如何将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地域文化因素导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前提地域文化是在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各民族、各地域的发展过程和生活环境不尽相同,因此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各地的地域文化以其独特性和典型性相区别。

辽宁拥有中华文化共同的本质方面,同时由于辽宁所处的地理和气候的特点积淀了独特的人文特征和风土习俗,从而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战争文化和宗教民俗文化等方面。

辽宁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远古文化、清前文化以及清朝文化三个方面。

远古文化资源如金牛山遗址、仙人洞遗址、沈家台遗址、前阳遗址、查海遗址、新乐遗址以及牛河梁遗址等。

清前文化资源有燕文化、汉魏文化、鲜卑文化、高句丽文化和契丹文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反映当地的悠久历史文化 州,水中可居曰州(《说文解字·卷 十 一》), 后 演 变 为 中 国 古 代 的 行 政 区
划,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锦 州一名是从辽代始称的,意为“锦绣之 州”。公元 911~926 年,辽太祖耶律阿保 机“以汉俘建锦州”,锦州之名始于此 时。
铁岭原为“铁岭卫”的简称,如同天 津原为天津卫、沈阳原为沈阳卫一样, 原来都是明朝军事组织的名称。据《明 史·兵志》载,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设内 外卫 329 个,单独的千户所 65 个;明建 国之初,大约有军队 180 多万,这些军 队全部都编制在卫所之中,铁岭卫就是 其中之一。
盘锦则可以看作盘山和锦县两个 词组合过程中每个词各取首音节构成, 也可以理解为各自脱落一个音节,因盘 山县和锦县交界处的苇场得名,1950 年 择两县首字取名设“盘锦苇场”。“盘锦” 一名就是从那时产生的,一直沿用到现 在。
通过以上对辽宁市域地名的考察, 我们发现地名这一现实现象影射到语
言学领域,对应一个记录它的符号—— — 地名词。徐通锵(1997:26)“词这样的符 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4],声 音是词的构成形式,与意义之间在反映 现实现象时有一定的联系。马清华 (2000:49)“ 词 本 身 携 带 着 对 对 象 世 界 作任意分类的结构。在一般情况下,分 类细度是以相关原则和任意性本质的 混合作用形式表现出来的,前者起主导 作用,所以我们能看到文化对细度产生 影响的总体倾向。但是,文化作用一旦 消失,任意性本质就清楚地显现出来 了。”[5]辽宁市域地名用词来标记时任 意性因素很少,基本上都蕴含着丰富的 语言文化信息。
上述三座城市市名的取得来源于 这些城市自古就是军事要塞,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但作为“第一只鸟飞起的 地方,第一朵花盛开的地方”的古都朝 阳的得名却充满诗情画意。朝阳一名始 于清代,以境内凤凰山上的朝阳洞得 名。另据民国二年《朝阳县志》记载,取 《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 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 之句乃取“朝阳”二字命名。
(作者单位:朝阳师专中文系)
55 CHINA PLACE NAME
一、凸显当地的山川地貌特征 阳,高,明也。从阜易声(《说文解 字·卷十四》)。所有从阜的字均与土石 有关。故“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 僖公二十八年》)。”辽宁省省会沈阳即 位于浑河之北,过去人们把浑河称为 “沈水”,所以在浑河北岸发展起来的城 市,被称之为“沈阳”。同样,辽阳市古称 襄平。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故名曰辽阳。 辽阳名称始于汉代。据《汉书·地理志》 载:“大梁水(太子河)西南至辽阳入辽 (指辽河),莽曰辽阳”。 本溪,得名于本溪湖。本溪湖位于 本溪市内,湖面非常小,却小有名气,曾 被列入关东十景。清代同治年间处士高 升先所书“辽东本溪湖”刻石于湖口,湖 旁筑有慈航古寺,建于明末,梵音香火 曾盛极一时。此湖四周峰峦回抱,外阔 内狭,极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称“杯犀 湖”,谐音“本溪湖”。从此,以湖名市。 1939 年正式设立本溪湖市。新中国成立 后,才去掉“湖”字,定名为本溪市。可见 水是人类繁衍生息之源,从古到今,人 类聚集区总离不开水,古文明发祥地往
阜新市名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在 此地设置的阜新县。其含意有二说。一 说是“山阜日新”。二说是“物阜民新”。 当为此地物产丰富、人民逐年兴吐之 意。一九四零年置市时,以此得名。这里 的“阜”是“盛、多、大”之意,《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 载“< 诗·郑风 > 火烈具 阜。< 传 > 阜,盛也。< 诗·小雅 > 尔肴既 阜。< 传 > 阜,犹多也。”
7、羊子嵌:位于奉节县羊市镇与云阳县节一侧率先形成场 镇,解放初期民主建政时期,两侧场镇始设乡,奉节设羊市乡, 云阳设堰坪乡,羊市乡于 1992 年设镇。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交通的改善,全国各地均在进行大规模的合并乡 镇,跨界场镇的行政建制也在正逐渐弱化,现在已没有成为乡 镇治所的占 41%,两侧均设乡镇的场镇占 35%,解放以来撤销 的乡镇建制达三分之二以上,因此跨界场镇由于边贸的特殊 原因,乡镇撤销率较小。 2、行政跨界类型主要以跨省为主,占 59%,因此跨省边贸 更易形成场镇,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仍主要以省为主要区分单 元。 3、自然跨界类型主要以跨河为主,占 70%,跨界场镇的形 成主要在公路通车前,当时主要的交通方式为水路,因此跨河
CHINA
地名文化
GEOGRAPHIC NAME
辽宁省市域地名蕴含的语言文化现象思考
◎ 陈建军
《荀子·正名》中有一段话:“名无固 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 者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 定俗成谓之实名。”意思是事物的名称 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 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地名尤其 如此,一般来说,地名并不是凭空取得 的,都有一定的命名理据可寻。盛爱萍 (2004:31)“ 地 名 学 犹 如 一 座 蕴 藏 着 丰 富矿产的宝山,可供挖掘的财富众多。 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审视,地名的物质材 料是语言文字及其结构形式,是地名的 ‘表层结构’。”[1]辽宁省总计有 14 个地 级市,考察其“表层结构”的来由,可以 窥测到地名里蕴含的一定的语言文化 现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以 为语言学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同时有助于地方文化的昌荣。
葫 芦 岛 ,最 初 也 为 海 岛 名 称 ,始 见 于 《全辽志》。明嘉靖四十五年 (公元 1566 年)刊行的《全辽志·卷一·山川·宁 远卫》条目下列有葫芦岛、觉华岛、桃花 岛。对葫芦岛则注明:“在海岸四十里, 半山入海”两行小字。由此可见,辽宁的 地市级城市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 旅游资源丰富。
三、影射民众的求吉求顺心理 生活殷实的辽宁先民自古民风淳 朴,在给具体的地点命名(下转 55 页)
32 中国地名
6、大兴场:位于云阳耀灵乡与万州地宝土家族乡之间,地 跨泥溪河两岸,河东属云阳、河西属万州。民国时设场镇,此地 原属万县,1944 年以河为界,将河东划归云阳。解放初期民主 建政时期,两侧场镇分别设耀灵乡与地宝乡,地宝乡驻地亦称 地宝滩,2008 年地宝乡建为地宝土家族乡。
营口在三国时称辽口,两晋时称历 抹口,明朝时称梁房口,清代称没沟营, 1866 年(清同治五年)改称营口。没沟营 演变为营口是“没沟营口岸的简化”(据 《中国古今历史地名大辞典》 载:“盗船 三只闯入没沟营口岸……”。《清史稿》 在营口条下记载:清初有蒙古人在此张 幕而居。蒙古人怎么在营口“张幕而居” 呢?查清《圣祖实录》确实在康熙二十七 年“拨张家口外巴尔虎蒙古暂驻牛庄一 带游牧”,二年后分别安置在熊岳、奉天 各地。正如《营口市志》大事记卷记载: “巴尔虎人以窝棚为居室,窝棚相连状 似军营,因名营子。又因潮水沟在潮退 时沟涸(无水),涨潮时沟没于水,故称 没沟营。”
更易形成“一衣带水”的跨界场镇,跨陆界场镇也主要形成于 交通要道上,这些场镇今天大部分位于国道、省道两侧。
附:重庆市跨界场镇分布图
(上接 32 页)
时总有一种求吉求顺的心理。希望好的 地名给他们带来平安和谐。抚顺和阜新 两地的取名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抚顺一名源于抚顺城。抚顺城是明 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年)明朝为防范东 北女真族袭扰,在浑河北岸高尔山下修 筑的辽东十八城之一。名为“抚顺城”是 “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之意。一九三七年 析抚顺县抽一部分置市,故得名抚顺市。 “抚绥边疆”即安抚边疆“,顺导夷民”即 有效防范东北少数民族的侵犯,并因势 利导,使子民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
往也离不开水。 上述三座城市因水得名,也有以山
或岛取名的。鞍山市区南七公里处有两 座相连的山(东鞍山、西鞍山),形似马 鞍,鞍山以此得名。满语中有“思额穆阿 林”一词,“思额穆”汉译“马鞍子”之意, “ 阿 林 ”汉 译“ 山 ”之 意 ,即 马 鞍 子 形 的 山,简称鞍山。可见鞍山历史上就是一 个各民族接触交往比较频繁的地方,现 在的鞍山也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要人口 构成的多民族地区,共有汉、满、回、朝 鲜、蒙古、锡伯、藏等多个民族。众所周 知,满清入关以前的大本营就在辽沈大 地,曹萌在谈到沈阳市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开发问题时说,可以对沈阳非物质文 化中的满族传说和风俗系列进行开发, 并“将形成体系的沈阳市文化遗产与外 市相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进行联合开发, 做到资源共享。”鞍山的满族文化应该 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盛爱萍 :《温州地名的语言文化 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曹萌 赵海千:《沈阳市文化遗产 的保 护 利 用与 开 发 战略》[J],《中 国 地 名》2008.10。 [3][4]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5]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 ,江西 人民出版社 2000。
大连这个名称由岛名而来。大连湾 口外有个三山岛,其中有两岛相连,形 状酷似古时前后搭肩的“褡裢”。当地居 民便称其岛为“褡裢岛”,将该岛以北的 海域称为“褡裢湾”。大连一名,作为特 定的地名和行政区域而单独使用,始于 日俄战争结束的 1905 年 8 月。当时日 本取代了沙俄对旅大的统治,日本当局 于 8 月 27 日,以辽东守备军第三号通 告,将当时沙俄所起的“达里尼市”改名 为“大连市”。
四、体现语言发展的语流音变 丹东市原名“安东市”。“安东”一名 源于唐总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设置的 安东都护府。意有安抚东部或东部安宁 之意。清光绪二年 (一八七六年)首置安 东县 (治所今沙河镇)。民国二十三年 (一
九三四年),在安东县的基础上置安东 市。一九六五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安东 市改为丹东市,意为红色的城市。由“安 东”变为“丹东”,这可以用语言学中语 流音变的同化作用来解释。徐通锵 (1997:83- 84)“ 音 位 和 因 为 组 合 的 时 候,或者由于受临音的影响,或者由于 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 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 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 弱化、脱落四种。……所谓同化,就是两 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的影 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3]这 一理论可以推广到音节领域,“安东”属 于两个相邻音节,人们进行线性交流的 时候,前一个音节受后一个音节的同化 影响,多出一个声母 d,变成“丹东”,这 样说话变得更加顺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