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五年级下册教案发现与探索
让学生探索、发现和实践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让学生探索、发现和实践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探索、发现和实践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实践,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探索、发现和实践”的概念,认识到学习语文需要靠自己去思考、发现和实践,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2.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探索、发现和实践的过程,并且从中得到自信和成就感,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通过与学生交流、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探索并发现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和发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懂得如何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并能够主动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3.认识到练习是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练习中去,提高练习的效率和质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让学生探讨“探索、发现、实践”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行为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活动。
三、分享交流: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和方法,通过分享、交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四、练习实践: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要,安排适当的练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五、总结评价: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和方法,总结经验和教训,评价学习效果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思考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效果,发现不足之处,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
3.整个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注重自主学习和实践,通过共同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反思探索、发现和实践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教案标题: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培养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和能力。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3. 提供适合五年级学生的发现与探索活动,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使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 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猜测。
2. 概念介绍(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对于“发现”和“探索”的理解。
- 解释并讨论科学探索的基本步骤,如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记录结果等。
3. 活动一:观察与记录(15分钟)- 提供一组观察材料,如植物、昆虫或实验工具等。
- 学生观察并记录他们所看到的特征、结构等。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记录在观察表中。
4. 活动二:实验探索(20分钟)-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一个适合的实验活动。
-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 鼓励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的归纳。
5. 活动三: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鼓励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节课中的发现和探索。
- 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表、实验记录和结论。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发现与探索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7. 课堂延伸(5分钟)-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继续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素材- 观察材料(植物、昆虫等)- 实验工具(如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观察表和实验记录表-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 拓展阅读或实践活动材料评估方法:-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检查学生的观察表和实验记录,评估他们对于发现与探索的理解。
-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教案特点:-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 结合观察和实验活动,提供实际的发现与探索体验。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计划
小学生五年级科学探究教学计划 小学生五年级科学探究教学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全册内容情况: 新编《科学》五年级是在四年级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作为上一线索的延续,本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生物与环境”、“在阳光下”、“材料”、“健康生活”等单元。
(二)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1、生物与环境单元: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2、在阳光下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第一课:巧安排省时间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分析研究统筹法的一般操作流程及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收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故事,学习用品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工作中,如何才能既节省时间又能多干活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生前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过认真的研究,提出了统筹方法的理论,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为祖国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并行工作。
①出示例题:媛媛的安排。
媛媛每天的安排如下:要完成这些事,至少要花费多少时间?收拾床辱用3分钟——洗漱用6分钟——听广播用15分钟——吃早饭用8分钟——结束②有没有省时间的方法?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③、合并活动:收拾床辱用3分钟——洗漱用6分钟——吃早饭用8分钟听广播用15分钟——结束思考:这种安排共用了多少分钟?2、巩固练习:李大娘的安排:①研究问题:李大娘做包子,发面需要40分钟,洗、切韭菜14分钟,剁肉馅15分钟,做包子35分钟。
②按顺序需要104分钟。
③请你按第一项活动的统筹法思想,为李大娘做一个比较省时间的安排,画出流程图。
思考:在每项活动的各项工作内容之间,是否有可以同时进行的工作?并行工作举例练习:问题:沏茶待客。
洗水壶、烧开水、洗茶壶茶杯、那茶叶等。
3、实验2:合理安排工作顺序。
①运油:研究问题:甲乙两车运油同时到达油库,加油龙头只有一个,没加一桶油要10分钟。
甲车要运5桶油,乙车要运2桶油。
怎样安排,能使加油所占的时间最少?②思考:乙加油(10X2=20分钟)甲等20分钟,甲加油(10X5=50分钟)占用总工作时间:20+20+50=90分钟。
④想一想:合理调整工作顺序与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益有关系吗?巩固练习:排队打水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拿着5、3、4、2个暖瓶去打开水,水龙头只有一个,打满一瓶水需要1分钟,怎样安排,才使他们打完水所用时间最少?方案:四人打水顺序:丁、乙、丙、甲。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大自然的奥秘1.1 教学目标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探索动物的生存方式和习性。
了解自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安排学生进行动物观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存方式和习性。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
二、第二章:探索科学的秘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科学的秘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探索科学现象。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理解科学原理。
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3 教学活动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授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三、第三章:发现数学的奥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发现数学的奥秘。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学习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
探索数学规律和数学之美。
3.3 教学活动安排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奥秘。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教授数学思维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和数学之美。
四、第四章:探索人际关系的艺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际关系的艺术。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情商。
4.2 教学内容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表达方式。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授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小组活动。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发现与探索的概念;2. 掌握发现与探索的基本过程;3. 培养观察力和思考力;4. 培养学生对新知识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发现与探索的概念和意义;2. 发现与探索的基本过程;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兴趣;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与探索。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幅充满细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入】1. 谈论学生对这幅图片的第一印象,并鼓励他们详细描述图片中的各个元素。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发现与探索?发现与探索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发展】1. 讲解发现与探索的概念和意义,并通过实例说明。
发现与探索是我们主动主观地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
通过发现与探索,我们能够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我们对学习的兴趣。
2. 分析发现与探索的基本过程,并进行详细讲解。
a. 观察:通过仔细观察事物,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b. 提出问题: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惑。
c. 提出假设:根据已经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可能的解释或假设。
d.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收集数据。
e. 分析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是否支持假设。
f.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终结论,并进一步思考。
3. 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简单的案例,例如“为什么太阳升起的时候是红色的?”,让学生按照基本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巩固】1. 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在学习中的发现与探索经历,并分享给同学。
2. 提供多种资源和材料,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更多的发现与探索。
【展示】学生可以展示他们自己的发现与探索成果,例如以海报、PPT等形式展示具体案例的研究。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现与探索的基本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分析案例,亲自参与实验,独立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发现和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和现象。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球的秘密第1课时:地球的构造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了解地球的构造,认识地壳、地幔、地核等概念。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讲解地球的构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
作业:绘制地球构造图,写一篇关于地球构造的小短文。
第2课时:地球的运动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地球仪和模拟实验,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认识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讲解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的形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
作业:制作一个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观察并记录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第二单元:物质的奇妙第3课时:物质的性质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的密度、硬度、溶解性等基本性质。
教学活动:进行密度、硬度、溶解性等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
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第4课时:物质的变化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认识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
教学活动:进行物质状态变化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状态变化的特点。
作业:制作一个关于物质状态变化的实验视频,并进行分享。
第三单元:生命的奇迹第5课时:生物的特征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和动物,进行生物特征实验,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作业:写一篇关于生物特征的小短文,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六、教学内容第6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不同的生物类别,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教学活动:观察不同的生物标本,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进行生物分类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第一章:发现大自然的美丽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发现自然界的奇妙之处。
1.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选择一个自然环境进行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并记录下来。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小组讨论。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提供安全的环境和指导。
引导学生使用观察工具,如望远镜、笔记本等。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美丽之处。
第二章:探索科学现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常见的科学现象。
2.2 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常见的科学现象,如磁铁、浮力、光的折射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探索这些科学现象的原理。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出科学现象的规律。
2.3 教学活动: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学生的安全。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实验结果,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发现数学的奥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和关系。
3.2 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如分数、小数、除法等。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操作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关系。
学生通过数学操作和观察,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3.3 教学活动:提供一些数学操作材料,如计数器、数学卡片等。
引导学生按照数学规则进行操作,观察操作结果。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操作结果,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四章:探索人体的奥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人体的各个系统和相关功能。
4.2 教学内容:介绍人体的各个系统,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了解这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现与探索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它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发现与探索的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实验,学生将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规律,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内容1. 实践探索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例如实地考察、实验设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2. 观察与分析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通过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制定实践方案和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2. 问题导向学习: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发现与探索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察结果,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教师以鼓励学生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对问题和主题的兴趣。
2. 实践探索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3. 总结讨论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和实践经验,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问题和解决方法的理解。
4. 归纳应用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相关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五、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实践报告:学生通过书面形式,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描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五年级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一、教学目的:1、通过制作实验器材进行试验,观察、研究轮子的作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铅笔、绳子、硬皮书、硬板纸、大头针、胶水、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一)教学导入:平时,我们见到的汽车、火车、飞机上都装有轮子,几乎所有的机器上,到处都有轮子。
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轮子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轮子的作用。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轮子与省力。
①组装器材实验:把一摞书捆在一起,将捆书绳留出一段作为拉绳。
②拉书实验:将捆好的书放在桌上拉动,感觉用力情况。
③在书本下面垫上两支铅笔,再拉动书本感觉用力情况。
④思考:做了两个试验后,你体会在哪种情况下拉动书本省力?在省力的试验中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2、实验二:轮子与转数变化。
①指导制作齿轮,②指导做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实验。
③思考:数一数,大齿轮有几个齿?小齿轮有几个齿?大齿轮转一圈时,小齿轮转几圈?大小齿轮组合在一起起到什么作用?3、轮子与转动方向。
①用实验二装置进一步实验。
转动一个齿轮,另一个齿轮也同时转动,边转动边观察齿轮转动的方向。
②思考:这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除了转数发生变化外,两轮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④小结: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三)、探索发现1、轮子可以使运输物品时省力。
2、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3、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转动方向。
(四)、探索延伸1、研究一下你的自行车,大小齿轮各是多少?大论转一圈,小轮在链条的带动下转几圈?2、甲乙丙三个齿轮,若甲齿轮顺时针转动,乙齿轮也要顺时针转动,怎么办?第二课:钢珠变乒乓球一、教学目的:1、通过钢珠、乒乓球两种物体在沙子中的活动,了解两种物体在沙土中的沉浮现象。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供参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5班内汇报
实验二向有2/3水的瓶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
1揭示实验题目
2小组进行猜测
3按照程序动手实验,得出结果。
4组内交流:这次的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5班内汇报
围绕“瓶中有多少水,乌鸦才能喝到水”分组交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分析思考理解。
实验二“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统筹方法的研究。
事例一运油
1自读研究问题,明确两个方案的安排。
2指导两点,帮助学生理解:
一是占用总的工作时间。二是使工地尽快用到油。
3分析哪个方案合理、省时。
事例二排队打水
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两种方法中哪一个符合统筹工作的第二个方法。(关键要让学生从“占用总的工作时间”这一思路去判断。)
1瓶中有1/3水:石子与石子之间有空隙,存在空隙中的水升不上来。只有在瓶中有足够多水时,才以用石子把水顶到瓶口。
2理解石子是固体,它的体积在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很多的石子会使水面上升。
学生亲自实验,在得出结果的基础上理解该栏目中的①②,
着重让学生体验③中的研究方法。
1按照程序动手实验
2思考并在组内交流:从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与投入的石子有什么关系?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亲身体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理解“移动重心找平衡”的科学道理。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通过杂技演员高超的技艺,启发学生探究平衡与技巧的求知欲望
2提示:演员动作不要盲目模仿。
3揭示探索课题:保持平衡的方法。
4明确活动目的:通过探究活动,探索杂技演员保持平衡的主要方法,了解一些“重心”、“平衡”方面的科学知识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课程
4汇报总结。
1了解“重心”,“物体重心的竖直线在支撑面内”。
2总结杂技演员保持平衡的主要方法与手段。
1按要求坐好
2以慢动作站起来,体验站起来过程中上身和脚的变化。
3在体验的基础上,用科学知识“从重心引垂下来的竖直线”来说明人在坐、蹲、立、跳及各种活动中,由于肢体位置的变化,人体重心的位置也是变化的。
重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有关材料而获得知识的基本要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难点
关于舌羊齿植物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的讨论。
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
(课程资源)
关于大陆漂移说,你还知道有哪些证据吗?
双基训练
进行安全使用剪刀的教育。
板书
设计
4. 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
描——剪——拼——想
大陆漂移说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本节课的收获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用“猜想结果——动手实践——结果验证”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探究科学道理。
理解石子之间有空隙,而且石子这间的空隙总要占一定的体积,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乌鸦喝水的问题。
渗透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让学生理解,杯中放入石子的多少与溢出水的关系。
5指导观察图2——由科学家们经过多方面的考证二得出的“大陆的变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也说明原来大陆是连在一起的。
6如果对“大陆飘移”学说有兴趣,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看看。
二、??????????? 讨论
1自读文本。
2小组讨论:根据研究,舌羊齿植物是没有漂洋过海的本领的。两块大陆都发现了同样的植物群化石,这说明了什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doc
1. 巧安排省时间一、教学目的1. 通过对以“怎样安排T作流程最省时间”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服务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 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在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屮,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统筹方法的应用及相关知识二、课前准备1.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2. 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相关视频课件,借以辅助教学,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
教学活动屮以让学生感悟为主,不介绍研究方法的定义,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的统筹方法,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备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主要是知识背禁介绍,为以下活动做好铺垫、观看数学家华罗庚工作照片,(适当介绍华罗庚事迹是合适的。
)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对“统筹”结合“小字典”给予适度解释。
(2)探索课题明确木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安扌非T作流程最省时间”。
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1课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收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故事。
%1准备白纸和笔等学用品。
活动设计:提示木节课是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对“怎样安排T作流程最省时间”的统筹方法的初步研究,并试着进行实践活动。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木课安排了两项实验活动,是从两方血指导学生进行统筹方法的研究。
实验一是“并行工作”统筹方法的研究。
让学生初步对统筹方法有所感悟。
实验是通过三个事例的研究来进行的。
第一个事例是“媛媛的安排”。
这里有两点教学屮要注意:一是绘制工作流程图,可以画成直排式。
二是让学生理解提示栏中的语句:“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是这一统筹方法的核心所在。
第二个事例是“李大娘的安排” O这是第一个统筹方法——并行操作法的实践活动,按照上边研究的方法来完成这一实践活动。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1.巧安排省时间一、教学目的1. 通过对以“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服务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 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在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中,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统筹方法的应用及相关知识二、课前准备1.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2. 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相关视频课件,借以辅助教学,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
教学活动中以让学生感悟为主,不介绍研究方法的定义,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的统筹方法,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 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主要是知识背景介绍,为以下活动做好铺垫、观看数学家华罗庚工作照片,(适当介绍华罗庚事迹是合适的。
)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对“统筹”结合“小字典”给予适度解释。
(2)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
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课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收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故事。
② 准备白纸和笔等学用品。
活动设计:提示本节课是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对“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的统筹方法的初步研究,并试着进行实践活动。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本课安排了两项实验活动,是从两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统筹方法的研究。
实验一是“并行工作”统筹方法的研究。
让学生初步对统筹方法有所感悟。
实验是通过三个事例的研究来进行的。
第一个事例是“媛媛的安排”。
这里有两点教学中要注意:一是绘制工作流程图,可以画成直排式。
二是让学生理解提示栏中的语句:“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是这一统筹方法的核心所在。
第二个事例是“李大娘的安排”。
这是第一个统筹方法-----并行操作法的实践活动,按照上边研究的方法来完成这一实践活动。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教案:实验探索与发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教案:实验探索与发现实验探索与发现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在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中,实验探索与发现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围绕实验探索与发现这一主题展开讲述,并针对不同知识点提供相应的教案建议。
一、引导问题在进行实验探索之前,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激发他们对待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研究动物适应环境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有些动物能够在极端温度下存活?为什么有些动物可以长时间不进食或不喝水?二、设计实验接下来,根据所选题目确定实验目标,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步骤。
例如,在研究动物适应环境时可以设计一项关于蜘蛛网结构稳定性的实验。
具体步骤包括:收集不同材料制作蜘蛛网模型,测量模型的稳定性,探索几何形状对稳定性的影响等。
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在实践中提升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操作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我们要引导学生遵循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规范化、精确化和可重复性。
例如,在上述关于蜘蛛网结构稳定性的实验中,学生需要正确测量材料长度和角度,并保持模型制作过程具有可重复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完成实验后,学生将根据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例如,在研究蜘蛛网结构稳定性时,学生可以将不同几何形状下模型的稳定情况进行比较。
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出结论,并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
五、综合评价为了全面评价学生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所达到的水平,我会给每个小组一项任务:以海报或PPT的形式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并向全班进行讲解。
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结语科学实验探索与发现作为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发现与探索五年级下册微课
发现与探索五年级下册微课发现与探索五年级下册微课「篇一」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微课教案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08~110页,排列。
课标要求: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
课标解读:行为动词是“探索”,指的是独立或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核心词是“规律”,本节课指的是有序思考的方法。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教材是通过三个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四个人小合唱固定一个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通过列举等直观方法帮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同时让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探索、发现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及初步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研读、交流、验证等活动,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2)“探究——研讨”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第三个环节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提出了“如果于老师带领我们班A、B、C三个同学到文登学公园游玩,最后我们四个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老师安排在左起第二个位置上,其他的3个同学任意排。
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人排队和四个人排队且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的排法总数是相等的,让学生意识到排法总数是不受确定的那个人的位置影响的。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第一课:巧安排省时间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分析研究统筹法的通常操作方式流程及在生活实践中的促进作用。
2、初步掌控一些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育学生主动探究、技术创新意识和课堂教学能力。
二、教学准备工作:小组准备:收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故事,学习用品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学和工作中,如何就可以既节省时间又能够多吃饭呢?知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生前为化解这一问题展开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明确提出了统筹规划方法的理论,较好的化解了这一问题,为祖国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自学新课:1、实验一:循序工作。
①出示例题:媛媛的安排。
媛媛每天的精心安排如下:必须顺利完成这些事,至少要花费多少时间?收拾床辱用3分钟――洗漱用6分钟――听广播用15分钟――吃早饭用8分钟――结束②有没有省时间的方法?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③、分拆活动:安顿床辱用3分钟――盥洗用6分钟――吃早饭用8分钟听到广播用15分钟――完结思索:这种精心安排共用了多少分钟?2、稳固练:李大娘的精心安排:①研究问题:李大娘做包子,发面需要40分钟,洗、切韭菜14分钟,剁肉馅15分钟,做包子35分钟。
②按顺序须要104分钟。
③请你按第一项活动的统筹法思想,为李大娘做一个比较省时间的安排,画出流程图。
思考:在每项活动的各项工作内容之间,是否有可以同时进行的工作?并行工作举例练习:问题:泡茶待客。
洗脸水壶、烧开水、洗脸茶壶茶杯、那茶叶等。
3、实验2:合理安排工作顺序。
①运油:研究问题:甲乙两车运油同时到达油库,加油龙头只有一个,没加一桶油要10分钟。
甲车要运5桶油,乙车要运2桶油。
怎样安排,能使加油所占的时间最少?②思索:乙助威(10x2=20分钟)甲等20分钟,甲助威(10x5=50分钟)挤占总工作时间:20+20+50=90分钟。
④想一想:合理调整工作顺序与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益有关系吗?巩固练习:排队打水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拿着5、3、4、2个暖瓶回去关上水,水龙头只有一个,上场一瓶水须要1分钟,怎样精心安排,才并使他们开打水所用时间最少?方案:四人打水顺序:丁、乙、丙、甲。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身边的科学1.1 教学目标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发现它们的科学特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实验。
1.2 教学内容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
学习使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进行观察。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摩擦、溶解等,观察物体的变化。
1.3 教学步骤引入:让学生带来身边的物体,观察并分享它们的特征。
实践:学生使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进行观察,记录下来。
探索: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物体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总结: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讨论它们的科学特性。
二、第二章:探索声音的奥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培养学生的听觉敏感性和音乐素养。
引导学生进行声音实验,探索声音的奥秘。
2.2 教学内容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如振动、共鸣等。
学习声音的传播原理,如空气、水等介质的作用。
进行声音实验,如声音的强弱、音调的变化等。
2.3 教学步骤引入:让学生听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差异。
实践:学生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声音的强弱、音调的变化等,记录下来。
探索:学生探索声音的传播原理,如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的声音。
总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第三章:发现光的传播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和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探索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
3.2 教学内容学习光的传播特点,如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进行光的传播实验,如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
3.3 教学步骤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的现象,如镜子中的反射、水中的折射等。
实践:学生进行光的传播实验,观察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记录下来。
探索:学生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解释实验结果。
总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讨论光的传播特点和现象。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教案:实验探索与发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教案:实验探索与发现实验探索与发现一、引言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科学活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将为小学五年级学生设计一节科学课,以实验探索与发现为主题,旨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探索能力。
二、实验主题本节课的实验主题为“光线传播的实验探索”。
三、实验材料1. 空白纸张2. 针3. 硬纸板4. 黄色透明文具膜5. 电筒6. 黑纸片四、实验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能够:1. 了解光的传播原理;2. 探索光线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方式;3. 发现光线在特定材料中的折射现象;4.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五、实验步骤一、实验准备:1. 准备所有实验材料;2. 将针插入硬纸板上,形成一个小孔。
二、实验过程:1. 将电筒打开,将其对准纸张上的小孔,观察光线通过针孔后的情况并记录;2. 在小孔上贴上一层黄色透明文具膜,再次打开电筒,观察光线通过针孔后的情况并记录;3. 用黑纸片遮住小孔,再次打开电筒,观察光线通过针孔后的情况并记录;4. 将电筒对准针孔,将硬纸板上的小孔逐渐移动到更远的位置,记录光线通过针孔后的变化情况。
六、实验分析与思考1. 分析针孔与黄色透明文具膜的区别对光线传播的影响;2. 思考为什么黑纸片能够阻挡光的传播;3. 思考随着针孔与电筒的距离增加,光线在针孔后的变化情况。
七、实验总结与讨论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光线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方式不同。
当光线通过黄色透明文具膜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光线的传播路径发生了改变。
而当我们使用黑纸片遮住针孔时,光线被完全阻挡。
2. 针孔与电筒的距离增加时,可以观察到光线在针孔后的范围变大,说明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扩散。
八、扩展延伸1. 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探索其他材料对光线传播的影响;2.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实验方法,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探究光的折射、反射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教海拾贝 2009-04-01 10:40 阅读372 评论1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今年,我有幸教授天津地方教材《发现与探索》。
现将五年级的备课简案呈现给大家,请同行多多批评,指正。
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1巧安排 省时间课型新授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统筹方法的应用及相关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在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中,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以“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服务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重点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
难点“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的统筹方法,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新旧知识点联系知识拓展(课程资源)①收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故事。
② 准备白纸和笔等学用品。
双基训练板书设计1巧安排 省时间统筹方法并行工作合理、省时课后作业准备下节课材料:两个透明杯子、石子、橡皮筋、塑料盆等物。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 学 设 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简介华罗庚导入,为以下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探索活动进行“并行工作”统筹方法的研究 1. 知识背景介绍,观看数学家华罗庚工作照片,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对“统筹”结合“小字典”给予适度解释。
3.出示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
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
实验一 (一)“媛媛的安排”。
1自读研究问题,明确媛媛所做的四项工作。
让学生初步对统筹方法有所感悟。
实践并行操作法 进一步学习统筹方法。
三、探索发现四、探索延伸2理解提示栏中的语句:“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是这一统筹方法的核心所在。
3观察工作流程图,初步感知统筹方法(二)“李大娘的安排”。
1自读研究问题,明确李大娘所需要做的四项工作。
2按照上边研究的方法来完成绘流程图的实践活动。
3进行全班交流。
4推导出“思考问题”栏中的结论。
(三)“沏茶待客”。
1自读研究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三种方法中哪一个符合统筹工作的方法。
2提示学生找出“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一主要问题。
不可随意去想。
实验二 “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统筹方法的研究。
事例一 运油1自读研究问题,明确两个方案的安排。
2指导两点,帮助学生理解:一是占用总的工作时间。
二是使工地尽快用到油。
3分析哪个方案合理、省时。
事例二 排队打水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两种方法中哪一个符合统筹工作的第二个方法。
(关键要让学生从“占用总的工作时间”这一思路去判断。
)总结全课的两个实验,巩固两个统筹工作法。
1自学2全班交流活动。
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2. 从乌鸦喝水想到的课型新授知识目标通过实验向学生渗透一些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备不唯书、不唯上,积极探索,服从真理的科学信念。
培养学生勇于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
重点研究投石子与水面升高的关系。
难点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及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
新旧知识点联系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初步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双基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板书设计2. 从乌鸦喝水想到的猜想—实验—结果—思考课后作业准备:一个空牙膏盒、3枚一元硬币、一张图画纸、透明胶带、剪刀、铅笔、尺、胶水等。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二探索活动用“猜想结果——动手实践——结果验证”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探究科学道理。
理解石子之间有空隙,而且石子这间的空隙总要占一定的体积,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乌鸦喝水的问题。
渗透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
让学生理解,杯中放入石子的多少与溢出水的关系。
三探索发现四探索延伸使学生理解向装满水的水杯中不断投放石子,溢出的水就是投入1从《寓言》入手,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揭示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目的。
实验一向有1/3水的瓶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1揭示实验题目2小组进行猜测3按照程序动手实验,得出结果。
4组内交流: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5班内汇报实验二向有2/3水的瓶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1揭示实验题目2小组进行猜测3按照程序动手实验,得出结果。
4组内交流:这次的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5班内汇报围绕“瓶中有多少水,乌鸦才能喝到水”分组交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分析思考理解。
1瓶中有1/3水:石子与石子之间有空隙,存在空隙中的水升不上来。
只有在瓶中有足够多水时,才以用石子把水顶到瓶口。
2理解石子是固体,它的体积在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很多的石子会使水面上升。
学生亲自实验,在得出结果的基础上理解该栏目中的①②,着重让学生体验③中的研究方法。
石子的体积这一科学道理,为将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一些铺垫。
1按照程序动手实验2思考并在组内交流:从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与投入的石子有什么关系? 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 3.平衡与技巧课型新授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重心、对称、平衡的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杂技演员找平衡的奥秘活动,以科学知识和原理为载体,提高学生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平衡与技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重心与平衡方面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勤于学习、敢于质疑、善于思索的科学态度。
重点.观察调节平衡的身体部位难点研究杂技演员保持平衡的方法是什么?新旧知识点联系知识拓展(课程资源)人在坐、立、蹲、跳及各种活动中,由于肢体的变化,人体的重心的位置也是变化的。
双基训练板书设计 3.平衡与技巧课后作业准备:剪刀、铅笔及描图纸(薄纸)等活动用品。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 学 设 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亲身体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1通过杂技演员高超的技艺,启发学生探究平衡与技巧的求知欲望2提示:演员动作不要盲目模仿。
3揭示探索课题:保持平衡的方法。
4明确活动目的:通过探究活动,探索杂技演员保持平衡的主要方法,了解一些“重心”、“平衡”方面的科学知识实验一 肢体运动找平衡1 分组并提出要求,注意安全。
2进行活动。
两位同学参与动作,其他同学观察思考:他们单脚站立时,以身体的哪些部位来调节平衡的?3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4得出结论(腰部和四肢)理解“移动重心找平衡”的科学道理。
三探索发现四探索延伸实验二 移动重心找平衡1每小组使用一套实验器材,按要求先把空牙膏盒的一半(重心在中心部位)放在桌边上,观察实验结果。
2在牙膏盒的一端粘三枚硬币(1元硬币),进行实验。
3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交流:放了硬币的牙膏盒是否改变了整体的重心?重心向哪个方向移动了?事例 杂技演员保持平衡1看图,读文,了解长杆在演员手中的作用是保持平衡。
2观察图4,思考:杂技演员吧椅子一个一个,一层一层地往上叠架,椅子向一侧倾斜,演员为什么能从另一侧倒立?3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4汇报总结。
1了解“重心”,“物体重心的竖直线在支撑面内”。
2总结杂技演员保持平衡的主要方法与手段。
1按要求坐好2以慢动作站起来,体验站起来过程中上身和脚的变化。
3在体验的基础上,用科学知识“从重心引垂下来的竖直线”来说明人在坐、蹲、立、跳及各种活动中,由于肢体位置的变化,人体重心的位置也是变化的。
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 4. 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课型新授知识目标在动手操作中,了解大陆板块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养成问题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以“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研究兴趣。
重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有关材料而获得知识的基本要领。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难点关于舌羊齿植物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的讨论。
新旧知识点联系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关于大陆漂移说,你还知道有哪些证据吗?双基训练进行安全使用剪刀的教育。
板书设计4. 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描——剪——拼——想大陆漂移说课后作业搜集早餐食物的名称,为下节课做准备。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二探索活动通过剪、拼地图研究“大陆飘移”学说,证明原来大陆是连在一起的。
三探索发现四探索延伸信息交流使活动得到提升1以一则小故事为背景导人新课。
提出疑问引起学生研究本课题的兴趣。
2观看世界地图,提出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问题,引发研究动力,进入新课。
3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的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一、实验1 按照实验的三步程序进行活动。
提示:描图是困难的,要描好。
2剪3拼4观察:拼接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两边轮廓线大致能拼在一起吗?注意是“大致能拼在一起”。
5指导观察图2——由科学家们经过多方面的考证二得出的“大陆的变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也说明原来大陆是连在一起的。
6如果对“大陆飘移”学说有兴趣,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看看。
二、讨论1自读文本。
2小组讨论:根据研究,舌羊齿植物是没有漂洋过海的本领的。
两块大陆都发现了同样的植物群化石,这说明了什么?3在全班进行交流。
1自读这段话,讨论加深理解。
2鼓励学生讨论:“现在大陆还在动吗?”的问题关于大陆漂移说,你还知道有哪些证据吗?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 5. 早餐与健康课型新授知识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吃好早餐对学习和健康非常重要。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珍惜自己的身体。
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以“早餐与营养平衡”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重点1.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2. 认知吃好早餐的重要性。
难点吃早餐情况调查与分析。
新旧知识点联系知识拓展(课程资源)与家长一起制定健康膳食计划。
双基训练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板书设计5. 早餐与健康不吃早餐会影响人的健康;使大脑工作能力下降;引起身体发胖。
课后作业1准备下节课所需物品:闹铃、鞋盒、皮尺、海绵、包装泡沫、碎布、锡箔纸等。
2观察生活中哪些材料隔音效果好。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 学 设 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二探索活动通过收集信息、调查研究、小组讨论等方法研究早餐与健康的课题1创情激趣,提出今天早晨吃早餐了吗?吃的什么?现在饿吗?等问题自然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