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表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课程代码:XXXXX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性质:专业课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理论和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方法,了解各种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并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常见分析测试仪器和设备,掌握常见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流程。

二、教学内容:1.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概述(1)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的定义和发展概述(2)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的分类和主要方法2.金属材料分析测试技术(1)金属材料的组织分析技术(2)金属材料的成分分析技术(3)金属材料的缺陷检测技术(4)金属材料的性能测试技术3.非金属材料分析测试技术(1)陶瓷材料的成分分析技术(2)聚合物材料的结构分析技术(3)复合材料的界面分析技术(4)高分子材料的热性能测试技术4.表面分析技术(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的原理和应用(2)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原理和应用(3)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原理和应用5.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1)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和操作(2)光谱分析仪的使用和操作(3)差热分析仪的使用和操作(4)拉伸试验机的使用和操作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将介绍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示提高学生的理解。

实验操作将安排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材料分析测试实验,分析测试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

平时成绩按照学生的实验报告及参与度进行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整个课程成绩的50%。

五、参考教材:1.《材料分析理论与实践》出版社:XXX出版社2.《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导论》出版社:XXX出版社1.XXX,XXX.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研究[M].北京:XXX出版社,20XX.2.XXX,XXX.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导论[M].北京:XXX出版社,20XX.以上为《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教学大纲,内容旨在引领学生掌握和应用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表面工程》教学大纲

《表面工程》教学大纲

00107752《表面工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表面工程英文名称:Surface Engineering课程编号:00107752课程学时:32课程学分:2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预修课程: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材料力学性能大纲执笔人:赵秀娟一、课程目的与要求向学生全面阐述表面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围绕金属材料表面强化,集中论述一些主要表面处理技术,给学生一个向导作用,以此让学生遨游几乎整个材料表面工程的世界,为学生将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或研究奠定一个较为扎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电镀、化学镀、热喷涂、表面纳米化、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表面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工艺;2、理解材料成分、处理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关系;3、了解不同工艺技术的优缺点、选用原则以及最新进展;4、能够运用所学表面处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表面技术概论 2 学时一、表面工程的涵义二、表面技术的分类、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三、表面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动态概述第二章表面科学中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学时一、固体材料及其表面二、表面晶体学三、表面热力学与动力学第三章电镀与化学镀 4 学时一、电镀二、电刷镀三、化学镀第四章表面涂覆技术 4 学时一、堆焊二、热喷涂三、陶瓷涂层熔结第五章表面改性技术 10 学时一、表面形变强化二、表面纳米化三、表面化学热处理四、等离子体表面处理五、激光表面处理六、电子束表面处理七、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第六章气相沉积技术 6 学时一、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二、真空蒸镀三、溅射镀膜四、离子镀五、化学气相沉积第七章复合表面处理技术简介 2 学时课堂讨论 2 学时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钱苗根、姚寿山编著,《现代表面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1版2、郦振声等主编,《现代表面工程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1版3、赵文轸主编,《材料表面工程导论》,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4、胡赓详等主编,《金属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第1版5、吴承建等主编,《金属材料学》,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版6、付献彩主编, 《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1版7、束德林主编,《金属力学性能》,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年,第1版。

《材料表面与界面》教学大纲

《材料表面与界面》教学大纲

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张力、表面能等基本概念和
计算方法。
讲解了固-液、固-气、液-气 等界面的形成、特性及相互 作用机制,包括界面张力、 界面电势等。
系统介绍了物理、化学、机 械等多种表面改性方法,如 表面涂层、离子注入、激光 处理等。
阐述了界面设计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包括界面相容性、 界面稳定性等方面的考虑, 以及界面优化的策略和技术。
介绍按成膜物质、涂层功能、涂层厚 度等分类的涂层技术。
介绍涂层结合力、硬度、耐磨性、耐 腐蚀性等性能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涂层制备方法
阐述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 相沉积(CVD)、电镀、喷涂等涂层 制备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表面改性技术
表面化学热处理
解释渗碳、渗氮、碳氮共渗等表 面化学热处理的原理和应用。
工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微纳加工应用
介绍微纳加工在微电子、光电子、 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和发
展趋势。
05
材料界面控制技术
界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界面设计的基本原理
包括界面能、界面张力、润湿与粘附等基本概念,以及Young-Dupre方程、 Wenzel方程等界面设计的基本原理。
界面设计方法
介绍基于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相场模拟等计算方法的界面设计,以及实 验手段如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06
材料表面与界面性能评价
表面形貌与粗糙度评价
表面形貌观察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观察材料表面的微观形 貌,了解表面缺陷、污染物等情况。
粗糙度测量
采用触针式轮廓仪、光学干涉仪等设备测量表面的粗糙度,评价 表面的平滑程度和纹理特征。
表面波度分析

表面技术课程设计

表面技术课程设计

表面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表面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表面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表面技术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掌握表面改性、表面涂层、表面处理等基本工艺;了解表面技术的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表面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进行表面技术实验操作的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表面技术相关的英文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认识表面技术在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对表面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面技术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2.表面改性、表面涂层、表面处理等基本工艺;3.表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表面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表面技术概述第二周:表面改性技术第三周:表面涂层技术第四周:表面处理技术第五周:表面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讲解表面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表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4.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表面技术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表面技术原理与应用》2.参考书: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和专著3.多媒体资料:实验操作视频、案例分析图片等4.实验设备:表面处理仪器、涂层制备设备等教学资源将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实验操作等,占总评的30%;2.作业:学生完成布置的练习题、报告等,占总评的20%;3.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占总评的50%。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让他们了解材料的组成、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材料的制备与分析技术,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材料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 熟悉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3. 能够分析材料的性能数据,并能根据需求设计和改进材料的配方和工艺。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进行材料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材料化学基础知识1.1 材料的分类和特性1.2 材料的原子结构和晶体结构1.3 材料的微观与宏观性质1.4 材料的热力学性质1.5 材料的电子结构与导电性质2.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2.1 材料的合成方法与工艺2.2 材料的表面和界面特性分析2.3 材料的结构表征技术2.4 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测试3. 材料性能与应用3.1 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失效机理3.2 材料的热学性能和应用3.3 材料的光学和电磁性能3.4 材料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教学:课堂讲授、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等2. 实验教学:实验操作指导、实验报告撰写等3. 课外实践:课程设计、小组讨论、科研项目等4. 学科竞赛:参加材料化学相关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五、教材与参考资料1. 主教材:《材料化学导论》2. 参考书目:- 《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 《材料表面与界面工程》- 《材料失效分析与故障诊断》- 《材料在光子学中的应用》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2. 学期论文:根据指定的研究课题撰写学术论文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七、教学评价与改进本课程将定期进行教学评价,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并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与优化。

材料分析与表征教学大纲

材料分析与表征教学大纲

材料分析与表征教学大纲材料分析与表征教学大纲材料分析与表征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性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对材料分析与表征教学大纲进行探讨,介绍其内容和重点,并探讨其在材料科学教育中的意义。

一、引言材料分析与表征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材料的结构、性质和性能等方面。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分析和表征方法,从而全面了解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为材料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本部分主要介绍材料的基本性质,如密度、热导率、电导率等,以及材料的分类方法,如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等。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2. 材料的结构与组成分析这一部分重点介绍材料的结构和组成分析方法,如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等。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来确定材料的晶体结构、元素组成和相变行为。

3. 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本部分主要介绍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方法,如力学性能测试、热性能测试、电性能测试等。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相应的仪器和设备,对材料的强度、硬度、热膨胀系数等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

4. 材料的化学性能测试这一部分重点介绍材料的化学性能测试方法,如腐蚀性能测试、溶解性测试等。

学生需要了解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和性能变化,以及如何进行相应的测试和分析。

5. 材料的表面和界面分析本部分主要介绍材料的表面和界面分析方法,如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表面拉曼光谱等。

学生需要学会观察和分析材料的表面形貌、粗糙度、化学成分等信息。

三、教学重点1. 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材料分析与表征的方法和技术。

2. 培养分析思维能力材料分析与表征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思维能力,能够从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中推断材料的性质和结构。

《粉体材料表面改性》课程教学大纲

《粉体材料表面改性》课程教学大纲

《粉体材料表面改性》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50542002课程英文名称:SurfaceModificationofpowder(A2)课程总学时:24讲课:24实验:0上机:0适用专业:粉体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3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粉体表面改性是粉体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课,为选修课。

本门课程讲授粉体表面改性的原理、方法、工艺、设备及表面改性剂的性能及应用、各行业典型粉体及纳米粉体饿表面改性方法、实践及改性产品的检测及表征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粉体表面改性的相关理论,同时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精密进行科学研究的技能。

为学生将来从事粉末材料、粉体工程领域的生产、科研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粉体材料表面改性工艺的方法和原理;2.使学生掌握目前工业表面改性典型设备;3.使学生了解表面改性剂的种类、性质、使用条件;4.掌握粉体改性前后的物性变化及相关的检测方法;5.进一步结合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独立进行粉体表面原位修饰工艺设计与设备选型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粉体表面改性一般知识,包括粉体表面改性的原理、方法、工艺、设备及表面改性剂的性能及应用、改性产品的检测及表征方法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粉体表面的物性,粉体表面改性的基本原理、掌握粉体表面改性工艺设计和设备;了解常见工业粉体的表面改性方法及应用。

3.基本技能:掌握粉体改性工艺设计计算、独立进行设备选型的技能等。

了解特种粉体的生产工艺、制备技术及行业发展趋势。

具备制备、加工特种粉体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实施说明本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学习,共24学时,其中理论讲课24学时。

根据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适当增减,各部分学时数可适当调整2学时。

表面工程学---教学大纲

表面工程学---教学大纲

《表面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50241025课程英文名称:Surface engineering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表面工程学是必修、专业学位课。

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表面技术基本知识。

掌握有关材料表面的基本概念和某些重要理论,对现代表面技术的形成、分类、涵义和内容有一定深度的了解。

通过一些典型的表面技术来掌握其主要设备、技术路线、工艺实施、分析检验和具体应用等,从而使学生对现代表面技术的形成、现状和发展有基本的了解。

积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为学习其它有关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掌握表面工程学的定义和内涵、表面工程技术的特点与意义、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

掌握典型固体表面与界面;掌握金属腐蚀原理和防护技术,材料磨损原理及其耐磨性。

掌握表面工程技术的预处理工艺。

掌握表面淬火技术的原理与特点;掌握感应加热淬火技术、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技术、激光淬火、电阻加热表面淬火技术、表面形变强化技术的原理。

掌握热扩渗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热扩渗工艺的分类、等离子体热扩渗。

掌握电镀、化学镀的基本原理与工艺;掌握常用单金属电镀、合金电镀、复合镀技术。

掌握磷化、铬酸盐钝化膜;掌握转化膜的基本特性及用途、化学氧化、草酸盐钝化、电化学氧化、着色技术。

掌握涂料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涂料成膜机理、涂装材料;掌握涂装工艺。

掌握物理气相沉积方法中蒸发镀、溅射镀和离子镀的原理及特点;掌握各类化学气相沉积方法的原理及特点,分子束外延制膜方法。

了解常用工业激光器及激光加工系统,掌握激光表面改性技术;掌握离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掌握常用微细加工技术、纳米工艺、生物芯片技术。

石材维修教学大纲模板范文

石材维修教学大纲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石材维修技术二、课程代码:XX001三、课程性质:专业技能课程四、学时安排:共计XXX学时,其中理论课XXX学时,实践课XXX学时。

五、课程目标:1. 使学生掌握石材维修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石材维修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课程内容:第一部分:石材维修基础知识1.1 石材的种类及特点1.2 石材的物理、化学性质1.3 石材的养护与保养第二部分:石材维修技术2.1 石材裂缝的修复2.2 石材表面污渍的清洗2.3 石材磨损的修复2.4 石材剥落、空鼓的修复2.5 石材修补材料的应用第三部分:石材维修实践操作3.1 石材裂缝修复实践3.2 石材表面污渍清洗实践3.3 石材磨损修复实践3.4 石材剥落、空鼓修复实践第四部分:石材维修案例分析4.1 案例一:某建筑石材墙面裂缝修复4.2 案例二:某广场石材地面磨损修复4.3 案例三:某园林石材景观修复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石材维修的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石材维修的实际操作。

八、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70%。

九、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石材维修技术》2. 参考书目:- 《石材工程与装饰》- 《石材维修与养护》十、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一周:石材维修基础知识第二周:石材裂缝修复技术第三周:石材表面污渍清洗技术第四周:石材磨损修复技术第五周:石材剥落、空鼓修复技术第六周:石材维修实践操作第七周:石材维修案例分析第八周:课程总结与复习注:以上教学大纲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表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表面技术课程编号:0603024D
考核方式:考查学时/学分:32/2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课程类别/性质:专业特色课/选修课
一、课程定位:
材料表面技术是高等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的专业选修课,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表面技术的相关知识的基本理论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

课程的任务学习现代表面技术的涵义、分类、应用和发展,介绍了表面科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了各类表面技术的特点、应用范围、技术路线、典型设备、工艺措施和应用实例,为学生以后进行材料的表面改性提供了思路。

课程的教育内容是专业教育,隶属于专业特色课,定位于专业基础知识领域的一般知识单元。

二、课程间相互关系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后续课程:毕业论文(设计)
相关课程间衔接及互补关系:材料表面技术课程内容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知识的提升和深化,是毕业论文(设计)等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
1.知识培养目标
(1)现代表面技术的涵义、分类、应用和发展。

(2)介绍表面科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论。

(3)分析各类表面技术的特点、应用范围、技术路线、典型设备、工艺措施和应用实例。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管理的能力,并注意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3.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初步具备应用化学工程师的基本意识和能力。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
1. 绪论(2学时)
表面技术的含义,表面技术的分类,表面技术的应用。

2. 表面工程技术的物理、化学基础(4学时)
表面晶体学的基本知识,金属的吸附、润湿、黏着及金属表面反应现象,表面缺陷和表面扩散现象,涂层的形成机制有关知识。

3. 表面淬火和表面形变强化技术(6学时)
金属表面形变强化的原理及方法,表面热处理的方法。

4. 热喷涂技术(6学时)
热喷涂的原理,热喷涂技术的种类和特点,典型热喷涂技术的方法和工艺。

5. 电镀和化学镀(6学时)
电镀的基本知识及电镀的工艺,电刷镀的基本知识、设备及工艺,掌握化学镀的工艺及应用。

6. 气相沉积技术(6学时)
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的原理及方法。

7. 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2学时)
激光器设备的组成,掌握激光的产生原理,激光表面处理的原理、设备及工艺。

五、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现代表面技术》,钱苗根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现代表面工程技术》,姜银方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材料表面工程导论》,赵文轸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金属腐蚀与防护概论》,张承忠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六、授课方式
教学以课堂教学、老师讲授为主,开展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占40%,期末占60%,成绩为五级分制,分别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

九、其它说明
制定人:王晓丹审核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