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炳简介

合集下载

独树一帜的诗人

独树一帜的诗人

9月4日,是废名先生驾鹤西去50周年纪念,我写这篇拙文权为祭奠,愿废名先生在天之灵安息,并且佑护当代诗坛。

在我的心目中,诗人废名独树一帜,是一个极富灵性的现代诗人。

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1901年生,1967年“文革”中遭磨难而死。

他1922年就读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本科英国文学系,并参加语丝社。

1929年毕业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后为副教授、教授。

1952年后,任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63年起,任吉林省文联副主席。

他写诗也写小说,有诗集和诗文集水边、招隐集、天马诗集、冯文炳选集、新诗库三集·废名卷、废名诗集和小说集多种。

又说,废名写诗有四百多首,现在收集到的有百余首。

废名曾研读佛学,也喜好老庄,并且爱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的诗。

废名写象征诗,却是“中国式”的。

他揉禅、道于一体,达到了诗与禅、道在现代意识上的结合。

相传六祖惠能得传钵之地,正是废名的家乡湖北黄梅。

于此,废名自小便受到释禅的熏染。

六祖惠能原是一个卖柴度日的樵夫,听人讲读金刚经有所感悟,到黄梅见五祖弘忍,以一偈语而得五祖衣钵,其偈语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须惹尘埃?”这一偈语,对废名一生影响颇深,乃至深入他整个人格精神。

据说,在日本占领北平初期,废名仍然留居北平。

后来,他见自己所敬仰的周作人出任伪职,很是失望,失望至极,便悄然离去,返回湖北黄梅当一名小学教员,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复出。

而在当时要离开沦陷区,逃回大后方,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但废名抱定了宁死也不沾染汉奸“尘埃”的决心。

废名的诗,又可以视作意识流诗的典范。

废名的诗因为参悟禅、道,出现“多义”,又有意识流的大跨度跳跃,所以不容易读懂。

但是,不容易读懂不一定是诗的坏处。

“颇耐咀嚼”、“甚富玩味”,都是赞扬诗的隐含。

有人说,李金发是“诗怪”,而废名是“诗魔”,不无道理。

不过,照我看来,李金发只是对西方象征诗生吞活剥,模仿而已;废名才是有自己的独创,才是中国式现代诗的一位可贵代表,可以与戴望舒媲美。

十二月十九夜 废名 赏析

十二月十九夜 废名 赏析

《十二月十九夜》
作者:废名
深夜一枝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诗人简介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出生于湖北黄梅,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擅于以禅入诗,代表诗作有《星》、《灯》等。

品读
有人深夜静坐对孤灯。

灯似知音,与人共赏明朗清远的星空。

漫天的星斗,是花,是鱼,是一个奇妙的梦。

那人却在幽蓝的夜景中,邂逅了自己的内心。

广阔的思想世界里,包涵着温暖,和谐,圆满,种种体会。

直至炉火响起冬夜的声音,倏然惊醒。

大千尘世,以禅家观之,太多太满,还似虚无。

不如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内心是丰富的,倘若无心,世界是一团混沌,万古如长夜,伸手不见五指。

遁入内心,窥得百种滋味,万般景致。

吾心即世界。

竹林的故事ppt2

竹林的故事ppt2

“京派”的概念
30年代以北京为中心,以《大公报· 文艺副刊》《骆驼草》等刊物为阵地形成 的自由派作家群。在艺术上主张与现实保 持距离,埋头追求艺术本身的价值,通过 对乡村淳朴的原始的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呈 现。向传统的农业文明复归,来作为审美 的极致,从而对抗日趋深入的所谓城市化 文明的进程,是一个纯文学流派,也是中 国文化寻根小说源头。
b.三姑娘是水做的骨肉,但并不是那江海中狂奔乱 跳之水,而恰如竹林之中涓涓山泉,潺潺溪流, 满含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P142写到“正二月间 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三姑 娘虽然还清晰地记着昔日看龙灯的情景,但自老 程死去,锣鼓喧天也再惊不动她了。堂嫂子来邀 三姑娘,母亲也极力鼓动,三姑娘总是含笑推辞 。这里透出的是三姑娘对寡母相依不舍的那种挚 爱之情。 (3)废名笔下的三姑娘,从外貌到心灵,都如竹 与水一般清纯,这很大程度得之于他勾画的青山 绿水的钟灵毓秀。除了前面谈到的竹与水,我们 还会在文中发现作者对春的爱恋,对绿的敏感。
文中的一则则故事大多发生在“春天”,“ 春天来了,村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 天的绿得可爱”,连河边的坝上也是“绿团团 的”,以至三姑娘的脚上也总是穿着那双“绿 花鞋”。 4、诗一般超尘脱俗的意境。废名较早地将古 典美学的“意境”引进到单篇小说的整体构架 之中。文中的竹林仿佛已幻化为一个梦的世界 ,而从河边竹林里走来的充满青春气息的三姑 娘,她对幸福的憧憬和淡淡的哀愁,都融化在 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世界里。她和竹林都成一 种纯净的美的象征。
竹 林
传统的生活方式
舒缓的生活节奏
作者“我愿读者从他们当中理 出我的哀愁”
对美的爱怜,对善的同情,对命运 的哀伤和无奈。 东方传统文化:含蓄敦厚
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眷恋与感伤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导读:一、人物介绍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 、《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二、文学作品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开元:《水边》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废名著、开元编:《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废名著、开元编:《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冯文炳:《冯文炳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冯文炳:《废名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冯文炳:《废名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废名:《阿赖耶识论》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5]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废名著,黎娜编《菱荡》[6]三、世人评价冯文炳的现代诗也独具风格,许多诗可说是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滥觞。

但由于比较晦涩,在当时不大为人注意。

如作于1931年的《梦中》:“梦中我画得一个太阳/人间的影子我想我将不恐怖/ 一切在一个光明底下/人间的光明也是一个梦”。

《竹林的故事》、《桃园》、《桥》等小说多以未受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冲击的他的故乡农村为背景。

废名《菱荡》

废名《菱荡》

废名《菱荡》《菱荡》是废名的短篇⼩说代表作之⼀。

⼩说以舒缓的笔调描绘了⼀幅旧时中国南⽅⽔乡的世俗图,反映了旧时中国南⽅农民的⽣活状态、思想意识及⼈与⼈之间的纯朴、融洽的关系,塑造了⼀个诚实朴讷、憨厚风趣的农民陈聋⼦形象。

⼩说语⾔⾃然质朴,娓娓道来,富于⼝语化,通篇没有什么很强的故事情节,对⼈物的语⾔、⾏为也只是轻描淡写,但⼈物形象栩栩如⽣、跃然纸上,读来趣味横⽣。

⼩说意境幽丽,承转⾃然,语⾔清纯恬美,状物摹⼈,细腻传神,景物与⼈物相互映衬,⽔乳交融,画⾯感极强,给读者以⾝临其境般的感受,体现了废名独特的⽂风和创作技巧。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下坝过桥,⾛⼀个沙洲,到城西门。

⼀条线排着,⼗来重⽡屋,泥墙,⽯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种光泽,表⽰陶家村总是兴旺的。

屋后⽵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倾斜⾄河岸,河⽔沿⽵⼦打⼀个湾,潺潺流过。

这⾥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段正对了⽵⼦临⽔⽽⽴。

⽵林⾥⼀条⼩路,城上也窥得见,不当⼼河边忽然站了⼀个⼈,——陶家村⼈出来挑⽔。

落⼭的太阳射不过陶家村的时候(这时游城的很多),少不了有⼈攀了城垛⼦探⾸望⽔,但结果城上⼈望城下⼈,仿佛不会说⽔清⽵叶绿,——城下⼈亦望城上。

陶家村过桥的地⽅有⼀座⽯塔,名叫洗⼿塔。

⼈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

摆渡者,是指以⼤乌⽵做成的筏载⾏⼈过河。

⼀位姓张的⽼汉,专在这⾥摆渡过⽇,头发⽩得像银丝。

⼀天,何仙姑下凡来,度⽼汉升天,⽼汉道:“我不去。

城⾥⼈如何下乡?乡下⼈如何进城?”但⽼汉这天晚上死了。

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

何仙姑⼀夜修了桥。

修了桥洗⼀洗⼿,成洗⼿塔。

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独不相信,他说:“张⽼头⼦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家给他钱,同聋⼦“打长⼯”是⼀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塔不⾼,⼀棵⼤枫树⾼⾼的在塔之上,远路⾏⼈总要歇住乘⼀乘阴。

坐在树下,菱荡圩⼀眼看得见,——看见的也仅仅只有菱荡圩的天地了,坝外⼀重⼭,两重⼭,虽知道隔得不近,但树林在⼭腰。

冯文炳(废名)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冯文炳(废名)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冯文炳(废名)小说创作研究述评肖雅(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要:冯文炳,笔名废名,是现代著名作家。

目前国内对冯文炳的研究综述并不多。

本文梳理了冯文炳小说创作受到的评价,将其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1925-1949年,主要 研究者有周作人、沈从文等人;第二阶段为1950-1990年,研究者有唐鼓、凌宇等人;第三 阶段是1990年以后,研究者有陈建军等人。

从小说创作来看,冯文炳(废名)的小说多以 他的故乡(湖北黄梅)为背景,其故事情节与人物大多平淡平凡,受禅宗思想和中国古典诗 词影响较大。

关键词:冯文炳生平;冯文炳小说创作;研究述评文章编号:ISBN978-7-5369-4434-3 (2018) 04-32-05为了解目前冯文炳(废名)研宄状况,在“读秀”学术搜索引擎中检索“废名研宄 综述”,出现相关期刊7篇,分别是;陈建 军:《废名研宄综述(1981—2001)》《黄冈师 范学院学报》2, 002年第5期;叶蓓:《光 荣的寂寞——废名研宄综述》,《南京师范大 学文学院学报》20, 01年第4期;谢丽娟的 《废名研宄述评》,《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余勤安:《废 名诗歌研宄综述》,《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1期;谢丽娟、何婧雅:《新时期 的废名诗歌研宄》,《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年第8期;梅杰:《〈废名年谱〉的特色》,《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9期;陈丽红、宋剑华《《废名的归乡叙事:论〈桥>》,《中国文学研宄》,2010年第4期。

学位论文1篇:陈丽红:《废名的归乡叙事》,湖南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图书:陈 建军编著:《废名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年版。

还有一些书籍的部分章节提 到了废名的创作,如刘进才编著:《京派小说 诗学研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湖 北大学中文系湖北作家研宄室编:《湖北作 家论丛第4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李钧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名 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废名,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欢迎大家分享。

一、人物介绍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二、文学作品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开元:《水边》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废名著、开元编:《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废名著、开元编:《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冯文炳:《冯文炳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冯文炳:《废名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冯文炳:《废名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废名:《阿赖耶识论》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5]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废名著,黎娜编《菱荡》[6]三、世人评价冯文炳的现代诗也独具风格,许多诗可说是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滥觞。

但由于比较晦涩,在当时不大为人注意。

废名小说风格极其精神世界

废名小说风格极其精神世界
期 陈国恩《废名小说与禅佛精神》《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王萍《论废名诗化小说体式的创新》《河南大学》等
《参考文献》
刘晴 《废名代表作》编选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华夏出版社 田广《废名小说研究》 王泽龙《废名小说的诗与禅》《江汉期论坛》1993年06 杨义《废名小说的田园风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1982年第
1期 戴国庆《论废名小说的诗意禅趣美》《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陈振国《冯文炳小传》《新文学史料》1983年03期 杨剑龙《论废名小说的诗意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 为京派代表作家。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 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 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 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 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 读者却很少。
废名小说的艺术特点与精神世界
小组成员:梁清华、邱凌玉
一、废名生平及简介 二、废名小说的艺术特点 三、废名小说的精神世界
一、废名生平及简介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 受传统私塾教育,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立志 “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 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 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 《语丝》。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 山,后任教成达中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 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 《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 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1946年由俞平 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 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 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 省政协常委。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冯文炳

冯文炳

作者简介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文学史研究者习惯于称他的小说为田园小说,其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作品主要收入了其第一个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中,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具有一种“田园牧歌”情调;二是表现由于宗法社会关系的渐趋解体给农民带来的凄苦命运,对这种生活的逝去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具有一种挽歌情调。

《竹林的故事》就是其前期的代表作之一。

艺术成就废名小说最大的特点具有古朴和静美的艺术风格,是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超尘脱俗。

其小说都是以没有受到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冲击的封建宗法制农村为背景,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没有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展示农村的老翁、妇女、小儿女的天真善良的灵魂,流露出一种寂静的美,具有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和谐、幻美的韵味。

其次,小说诗化、散文化,具有独特的文体价值。

废名的小说不重视故事情节,而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并且深受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语言精炼、浓缩,充满了跳跃、省略和空白,擅长直接引古诗入小说,将现代白话和古典诗词融在了一起,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

再者受佛教和禅宗的影响,追求禅趣和玄学意味。

废名的小说对沈从文等作家产生过一定影响,为中国现代小说贡献出一种奇特的诗体形式。

内容简介《竹林的故事》以竹林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塑造出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

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

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写竹林、菜园、茅舍、少女,把自然景物灵化,把世间人物雅化,以真挚、友好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生长在宁静的宗法制农村的纯洁、天真、优雅、生气勃勃的乡村劳动少女——三姑娘的形象。

二 废名

二  废名

废名是个名气很大的作家,但读他作品的 人却不多,因为他的文章曾被人们认为是第一 的难懂,只有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知音。他 写的都是大部分人摸不着头脑的丈二散文,这 又使一小部分人越发地想站到板凳上去摸它。 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 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 肯浪费语言。
《纺纸记·楔子》是一篇“晦涩难懂”的作品。 所谓“楔子”,是近代小说加在正文前面的片 段。这是废名拟想的、没有完成的一个长篇小 说的“序幕”。序幕之后本来应该是“可以无 限引长,故事层出不穷”的“连台好戏”,但 是遗憾的是作者只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精彩而令 人难解的“楔子”。
读这篇小说应该耐着性子,放慢速度,细细地 去体味,如果阅读速度太快,就会不知所云、 一头雾水。初读此文,你可能觉得作者是在胡 言乱语、白日说梦、信马由缰,但是慢慢地你 也许在不经意间会被某一句话或某一段文字启 悟或打动。读到结尾,你也许会恍然于此文构 思之精妙;一切乱语与胡言皆成风行水上、起 落无痕的匠心。
《菱荡》和《桥》都是废名“纯正艺术 风格”的代表,淳朴而恬淡,充满诗情画 意,这类作品大多是以“情趣”胜,情趣 的极致其实就是所谓的“意境”,是“静 中的动,与平凡的人格的美”。周作人指 出,废名小说的独特文体价值,在于“文 章之美”。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桃 园》、《枣》、《桥》等小说历来被人们 称做“美文”,其中,把奇幻美妙的境界 发展到极致的是《桥》。 正如卞之林所 说:“废名写小说,应以《桥》上卷为达到高 峰。《莫须有先生传》是他另一个小说写 作奇峰。”
在诗歌方面,主要有卞之琳、何其芳、李 广田(他们三人因出版有《汉园集》,又称 “汉园三诗人”),以及晚起的林庚等。
在戏剧方面,力量最弱,主要有李健吾、 林徽因等。

竹林的故事废名

竹林的故事废名

《竹林的故事》是讲述怎样的故事?
《竹林的故事》讲述了三姑娘悲剧性的 故事。八岁的三姑娘死了父亲,跟着母亲 相依为命。乖巧的三姑娘勤快地做家事, 上市场卖菜。朴实大方的三姑娘赢得了大 家的喜欢,大家对于三姑娘的美好祝愿就 是“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然 而成人后的三姑娘在清明节的匆匆而行也 昭示了她并未如人所愿。
竹林的故事
废名
1.作家简介
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1967),字 蕴仲,湖北黄梅人,1926年8月开始用笔名 废名。语丝社成员,现代小说家。1924年 在《语丝》上发表《竹林的故事》。1928 年-193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桃园》,长 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创作长 篇小说《桥》。1937年北平沦陷,冯文炳 回故乡避难,在家乡任中小学教师。 1946 年重返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1952 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任教 授,1967年病逝于长春。
老程去世给三姑娘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小说相关内容作简 要概括和分析。(6分)
• ①服饰变化:如“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 布”,令人见之伤感。②生活变化:如由和爸爸 一起快乐地打鱼、看灯,到八岁替妈妈洗衣、不 再看赛灯会。③心理变化:一天天落寞、淡漠、 沉静,如懒懒的没有话、灯会时不受惊扰。(每点 2分)
3.作家作品的特点影响
废名风: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 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 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 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 一定影响,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 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废名曾评价自己的 写作表现手法“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 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 言” 。
2.作品简介
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 一帜,自成一家,文学史研究者习惯于称他的小 说为田园小说,其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 时期,前期的作品主要收入了其第一个小说集《竹 林的故事》中,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表现 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具有一种“田 园牧歌”情调;二是表现由于宗法社会关系的渐 趋解体给农民带来的凄苦命运,对这种生活的逝 去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具有一种挽歌情调。

废名

废名

静寂意境的营造是这个时期小说的另一个美学特征。《菱荡》中的陶家 村一年四季总 是那样的宁静,它深藏在茂密的树林之中,一道河水,一个水洲使它远 离县城的喧嚣与热闹,偶尔听得见深林中斧头砍树的声响,水的唧唧声 以及聋子、张大嫂们那些似断非断的三两声打趣,给人一种“蝉噪林愈 静,鸟鸣山更幽”的感觉,一切最终还是消融在无垠的静谧之中。 废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老人、孩子及天真少女,即使是青壮年却也是半 聋半哑,如《菱荡》中的陈聋子,《桥》中的三哑等,他们的单纯、质 朴、少受尘世污染,更具自然本性,他们没有如簧的巧舌去制造那些令 人作呕的噪音,他们精神丰富而形式却简单宁静。陈聋子便具有极强的 象征意义,因为耳聋,他的世界永远是宁静的,尘世的噪音唯他能充耳 不闻,也不见他轻易说话,唯其如此,他才能真正地守自己的本真心, 才能自由地去体认世界万物的真如本相。在静中弥漫着一股孤独、清冷 的氛围,透露出一种孤寂之感,是废名意境的重要特点。在废名作品中, 他大量使用坟、送路灯、落日、箫、孤雁、庙檐上的风铃、碑、树荫等 意象符号,以造成一种神秘、清幽、孤独的气氛。
作品思想
废名禅学思想由“观心看净”到“无相无念无住”的转变,导致其创作由空灵 静寂转向自由洒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作。这一时期 的小说从整体上看是远离现实人生和当代社会问题的,即使有,却也何其微弱, 尤其是越到后来,我们几乎找不到半点当时甚为时尚的作家主观的对于现实人 生的哀愁或者抗议。《菱荡》所描绘的完全是一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 源。 小说《桥》更是废名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丽桥梁。作品中的史家庄, 处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式的平和宁静,人们男耕女织、知足常乐, 人性淳美,古风习习。小林、琴子、细竹无论是儿时还是长大后均天真、纯朴, 他们和睦相处,一反一般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三角恋爱的生活模式,丝毫没有 情人与情敌之间的种种猜测、怀疑与色心斗角。废名只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静 美的中国画,却并不引导人们去着力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菱荡 废名

菱荡   废名

* ——坐在枫树下,仰眺菱荡圩:重重远山横卧,菱荡圩象
“花蓝”时而装绿叶,时而装红花,茂密的树林掩映的村庄 藏匿着白墙小庙,林中偶而听到斧头斫木的声音却难寻伐木 人,有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的意境。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
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圆 圈。„„菱叶遮蔽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太阳 当顶时,林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水的过去。如果是熟 客,绕到进口的地方进去玩,一眼要上下闪,天与水。 停了脚,水里唧唧响,——水仿佛是这一个一个的声音 填的!一偏头,或者看见一人钓鱼,钓鱼的只看他的一 根线 。”
*知足、无欲
*“菱荡”——“静态的聋子”
。“菱荡”在作家 的笔下是被有意识的人格化了。它永不衰竭的默 默奉献和静默的存在。聋子对于陶家村人或城里 人的帮助,就如菱荡给予城里城外的人的滋养一样 无处、无时不在。 *“聋子”——“动态的菱荡”。他有如“菱荡” 般纯净透彻的心地:他有如“菱荡”般明亮真诚的 禀性,有“无欲”的生活追求,如“菱荡”一般只 是奉献,从不索取。
*
*聋子十多年如一日的为二老爹挑水浇菜的生活,在
他看来,就如摆渡老人终日摆渡载人藉此为生一般, 是他或摆渡老人这类人的本份。他既不会以生活 为苦,也不借生活的勤劳、辛苦作为登入天堂的 “梯子”。“生活就是生活”,生活的本色并不是 追求,也不是享乐,而仅仅是恪守,就像菱荡一样的 恪守自己的天职。这种摒弃身外欲求的生活,即聋 子式或说菱荡式的生活。
*(3)文体抒情性。京派小说都具
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这种抒情性 之所以特别突出,原因有三:一 是乡村题材本身所蕴涵的抒情因 素;二是作家对乡村文化的眷念; 三是纯文学内在的一种要求。

废名的《星》赏析

废名的《星》赏析

废名,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

内容上,这是一首诗人由仰望星空而引发对时间飞逝的感叹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的抒情诗。

开头四句,用了“星、春花、海棠花影、秋月”这四个空中和地上的意象,天地照应,形成一种空间上的跳跃和对比,给全诗奠定了一种空旷、飘渺的基调。

前四句两次用了“永远的”这个词语,表明一种时间的永恒,即在这样繁星闪烁、花影斑驳的景物中,时间仿佛静止了,诗人在此感受到了时间的永恒和美好事物存在的持久性;第五句“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将时间突然跳转到冬夜梦中,由开始的春,到后来的秋,再到现在的冬,形成了一种时间上的跳跃和对比。

四季飞速的跳转正体现了时间的转瞬即逝,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叹、对往事的追忆。

六、七、八句将星比作“明丽的网”,用比喻形象地向读者呈现出一片璀璨的星空,繁星如网一样笼罩着、感化着世间万物,包括了春花、秋月、海棠、还有诗人,“梳而不失”。

第九句“春花秋月也都是的”意为春花秋月也如繁星一样,像网一样罩住世间,用其永恒的美丽装扮万物,而反过来,诗人的眼也像梳而不失的网一样,不错过每一处细微的风景。

最后一句“子非鱼而安知鱼”则表达了诗人不被他人理解的孤独情怀。

诗人独自沉浸于星空之中,世人无法理解这番诗意,诗人满心感慨却无处倾诉。

世人不是我,怎么能知道我欣赏星空的乐趣呢?这是诗人对自我观点的执着、对自我的认可,表现了诗人豁达的心态。

(二)写作手法上,这首诗完美地体现了现代诗派的写作特点——大量运用象征手法抒发诗人的个人情怀。

这首诗也带有意识流的特点,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意象、思维,起伏和跳转的幅度都很大。

同时,这首诗的意象和意境都散发着浓浓的禅意,这与诗人对佛学的研究息息相关。

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

废名诗四首——精选推荐

废名诗四首——精选推荐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醉歌
余采薇于首阳, 余行吟于泽畔, 嫦娥指此是不死之药, 余佩之将以奔于人生。
无题
在赴死之前 得到解脱, 于是世间是时, 时间如明镜, 微笑死生。▼
小编寄语 废名的诗歌有独特的禅学韵味,也蕴含着无限的哲理。在这几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尘世的 领悟,以及他对超越世俗的虚静境界的凝视与憧憬,还有他看破世俗后归入佛道的宁静与顿 悟。 废名的这首《理发店》是我最喜欢的诗歌之一。乍一看可能觉得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相差太 远,但其实这首诗是以庄禅的思想贯穿起来的。理发店的“胰子沫”和宇宙的关系是什么呢?由下 一句中的相忘于江湖却让我们想起,这个“沫”也许说的并不仅仅是胰子沫,还有可能是“相濡以 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沫”。这样大的思维的跳跃,让我们一跃从意象之晦涩难懂进入庄禅的 空阔静远之中。 而“匠人手下的剃刀”与“人类的理解”有什么关系呢?由剃刀在理发师手中划出无数的痕迹,我们 可以想到人对于事物的理解也是深浅不一,这短短的两三行里寄寓着现实与人类思想的交融。 “墙上下等的无线电开了”,灵魂也开始吐出不同的泡沫,那这个泡沫是否也是“相濡以沫”的“沫”? 置身江湖,静看无数灵魂的坦露;快意人生,抛却一切相忘于江湖。姿态从容,涩中见光明, 这是我遇见的废名。
▼ ▼
作者简介
废名诗四首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 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理发店
理发店的胰子沫 同宇宙不相干, 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 匠人手下的剃刀 想起人类的理解, 画得许多痕迹。 墙上下等的无线电开了, 是灵魂之吐沫。

废名一般人视为隐晦的,有时却是少数人的星光

废名一般人视为隐晦的,有时却是少数人的星光

废名一般人视为隐晦的,有时却是少数人的星光废名(1901-1967),湖北黄梅县人,原名冯文炳。

20世纪乡土文学流派之一。

很多人并不了解废名,也从未听过这个名字。

但是废名师承周作人,家喻户晓的名家沈从文、汪曾祺的文风都曾受到过废名的直接影响。

单就文风而言,废名的文字兼具恬淡温自然和生辣僻涩之美,用词精简,惜墨如金。

而废名本人给人的印象也是如此。

一方面,废名外表儒雅,潜心文学。

在北大用毛笔参加英文考试被传为一时谈资。

在大学中他饱读诗书,于新学旧学体悟都很深。

他曾主张文学与政治无关,这一点很为鲁迅所不喜,二人曾打过激烈的笔仗,鲁迅在报上直言:“废名的文学观,就是废物或寄生虫的文学观”、“写文章自以为对社会毫无影响”。

另一方面,废名内心孤僻。

到了中年,废名醉心佛学,小说也搁笔不写。

废名总是热切地向旁人宣传佛学思想,或是捍卫自己某个观点,而外人总是报以尴尬的笑容。

诗人卞之琳曾说:“他把一部好像诠释什么佛经的稿子拿给我看,津津乐道,自以为正合马克思主义真谛......我只觉得他热情感人。

”学者张中行也曾说他“同熊十力争论自己无误,举证自己是佛,反驳他可以说是谤佛。

在我看来是颇为可笑的,可是看到他那种认真几乎虔诚的样子,也就只好以沉默和微笑了之。

”可以说,没有人能够理解废名,就连唯一懂他的老师周作人也当了汉奸,这对废名来说是个莫大的打击。

他是孤独的。

这种孤独感充斥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

废名的写作生涯大概可以分成两部分。

前期以《桥》为代表作。

这时废名是一个典型的乡土作家,所写文章都带有田园牧歌式的味道。

同时他又开创了小说散文化、诗歌化的倾向。

这些文章丝毫没有时代的动荡,有的只是田园中优美的风光和纯朴自在的乡土人情。

如同散文一般,我们很难称它们为故事。

没有明确的逻辑主线,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

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了流动,但在我们随着废名日复一日的叙述跟进时,主人公悄悄长大,悄悄变老,一生忽然就走到老了,文章仿佛随着一口轻轻地叹息戛然而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文炳简介
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冯文炳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冯文炳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废名(1901年11月9日-1967年10月7日),本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

中国现代作家,学者。

废名生平简介
废名于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

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

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

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

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
讲师。

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

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

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

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废名的文学风格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

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

在文学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两个著名知音。

周作人在为废名和俞平伯的“涩”作解释时说“本来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


在《废名小说选·序》中,废名对于自己的风格有如此评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在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

这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认为有。

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我当时付的劳动实在是顽强。

读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写的,一支笔简直就拿不动,吃力的痕迹可以看得出来了。

到了《桃园》,就写得熟些了。

到了《菱荡》,真有唐人绝句的特点,虽然它是五四以后的小说。


废名的哲学研究
废名对于佛学有相当的研究,著有《阿赖耶识论》,专门探讨佛学中的唯识论。

不过,他的哲学研究并没有受到注意。

周作人说“随后他又谈《论语》、《庄子》,以及佛经,特别是佩服《涅槃经》,不过讲到这里,我是不懂玄学的,所以就觉得不大能懂。

”废名寄哲学论文给周作人,没能得到回应,令他很失望。

诗人卞之琳说“1949年我从国外回来,他把一部好像诠释什么佛经的稿子拿给我看,津津乐道,自以为正合马克思主义真谛。

我是凡胎俗骨,一直不大相信他那些‘顿悟’……无暇也无心借去读,只觉得他热情感人。

”语气略带讽刺,这是对佛学缺乏兴趣的人的话。

学者张中行也研究佛学,他说废名“同熊十力先生争论,说自己无误,举证是自己代表佛,所以反驳
他就是谤佛。

这由我这少信的人看来是颇为可笑的,可是看到他那种认真至于虔诚的样子,也就只好以沉默和微笑了之。

”态度也和卞之琳类似。

只有熊十力,虽然和废名观点全然不同,但愿意和他激烈辩论,甚至打架。

关于笔名的来历
废名在1926年6月10日的日记写道:“从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个名字,就叫做废名。

我在这四年以内,真是蜕了不少的壳,最近一年尤其蜕得古怪,就把昨天当个纪念日子罢。


废名作品目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