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https://img.taocdn.com/s3/m/a7416f214a7302768e9939e6.png)
2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诗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
2.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4.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险,红军面对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透过诗句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影音朗读教学课件、长征主题歌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也初步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好好的品读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二、品读全文1.品读首联意境导读:让我们看画面,听朗读,共同踏入长征途上。
练读:看PPT,自由读,要求读出节奏感。
指生读,边听边思考:全诗围绕哪一句来写?用笔画下来。
品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质疑:这句诗中哪个词写出了红军翻越的山多,淌过的河流多?(万水千山)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上越过万水千山,历经坎坷磨难,毛泽东在诗中用一个什么词概括?(难)师小结:远征难!2.品远征难①小组合作学习:远征难,难在哪?提示:1.读;2.联系上下文理解;3.查阅资料袋要求: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谈论。
②小组汇报③随小组汇报依次出示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及“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重点理解:“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
④PPT出示资料袋师小结:远征难!3.品“只等闲”导:面对着重重艰难险阻,红军又是怎样面对的呢?(PPT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是抓住那些关键词感悟到红军的“不怕”和“只等闲”的。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的五岭山——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泥丸齐读,并说说怎样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从这里你感悟到红军的什么精神?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25七律长征》PPT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25七律长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d61901b52acfc789ebc916.png)
25 《七律· 长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泽东
1935年10月
•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于深山狭 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 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 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 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 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 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1935年5月3日,红军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 里,当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 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 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 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 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 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 船,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 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 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 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
泸 定 桥
诗意:金沙江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 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 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诗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 翻过了千里白雪的岷山, 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唱《长征》歌曲
• • • • • • • •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教最新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5《七律·长征》
![人教最新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5《七律·长征》](https://img.taocdn.com/s3/m/85ef9015ff00bed5b9f31d41.png)
25 七 律·长 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 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抛弃了毛 泽东的军事路线,使红军处处挨 打。
王明
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 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 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 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五岭逶迤腾细浪,
形容绵延不断
对偶
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巍峨高大
上承“万水”二字
金沙 水 拍
颈联
暖,
云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五岭逶迤腾细浪,
比喻、夸张
反衬手法,突 乌蒙磅礴走泥丸。 出表现红军敢 于战胜一切困 难的高大形象 和伟大气概。
作业: 1.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作品。 2.搜集关于长征的其他故事。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 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的“远征 难”图?你对哪幅图的故事有 所了解?结合诗句简单讲讲。
“ 征 难 图 ”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细浪 泥丸
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 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 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 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 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 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 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 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 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 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 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 当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敌军的 侦察船。他们把敌军的衣服穿上后,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 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 在用布把漏洞塞上之后,他们乘坐这 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 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卫队,控 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 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 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 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 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 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 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 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 无影无踪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https://img.taocdn.com/s3/m/2084e06e168884868762d6b0.png)
难:牺牲之大, 经历之苦
远征难:总括了红军 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 切困难。
“只等闲” 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 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 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 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 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承“千山”, 以五岭、乌蒙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为代表 绵延不断 逶迤 五 突出奔腾气势 岭 腾
乌 磅礴 蒙 走
形容其巍峨高大
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五岭逶迤腾细浪,
对偶
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
比喻、夸张
反衬手法,突 乌蒙磅礴走泥丸。 出表现红军敢 于战胜一切困 难的高大形象 和伟大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承“万水”, 以金沙、大渡 为代表
互动分析结构
小结
•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 心思想。 •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 蒙 为代表。 •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 渡为典型。 •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 的喜悦。
感悟远征难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 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 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 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2、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 说说感受。
关于长征
湘江战役是红军有史以来进行的最为惨烈 的一次战役。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与数十 万国民党军在湘江边展开激战。经过六天血 战,红军终于冲过了敌人的封锁线。但为此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 万人锐减到3万人。 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 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都在战斗中渡过。 在漫漫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300米 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中国工农红军以血 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 诗!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5.七律.长征》教材分析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5.七律.长征》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8b09ea5fbfc77da269b196.png)
《25.七律.长征》教材分析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要。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七律.长征》课件PPT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七律.长征》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b7165e7ef5335a8102d22054.png)
三军:泛指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 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 岷山,人人心情开朗, 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 长征》赞颂了中国工农 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胜利的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 扼杀共产党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 危为安。 2.长征锤炼了党和红军的精华。 3.长征扩大了党的影响,一路上播 下革命的火种。
拓展阅读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 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 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能时 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那么,当我们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 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5 七律 长征
执教人:甘 伟
毛泽东,字润之,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
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
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 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 书法家。
1
长征简介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 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
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
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 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
胜利会师。
【长征】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介绍及地图
走过水草地 翻越大雪山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西城中心小学肖林海毛泽东的诗词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用词凝练,对仗工整,截取了长征途中几个重点的场面,寥寥五十六个字,却概括了长征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征程,读罢让人感慨万千。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带领学生学习后,我反思纵观我的课堂,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
教学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1.查找关于长征的资料,如: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的基本路线和行程时间有多长?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途中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2.查找关于伟人毛泽东的资料;长征途中毛泽东还创作了哪些诗词?
自己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无论是巧夺金沙江还是飞夺泸定桥,还是过草地、爬雪山等等。
都有一个比较宽广的探寻。
为带领学生学习做了一个比较好的先前学习。
二、整体把握
《长征》这首诗,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
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简背景资料、音频视频等资源让学生在创设好的情境中直观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
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三、配乐朗读能为语文学习创设好情境。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配乐读……各种形式的朗读贯穿在课堂上,能使一节语文课增色不少。
音乐在课堂上的运用,使得文章的感情得以深化,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
于是,在《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教学上,我尝试了配乐朗读。
学生激越的音乐中,领悟了红军长征的乐观主义和英雄气概。
这节课上,我体验到配乐朗读在语文教学上得好处。
配乐朗读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读代讲。
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让人产生各异的遐想,而阅读也是因人产生不同的想象,因此,恰当的音乐与同类的文本相结合,可以促使读者更容易、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在学习《七律长征》这节课,我以《长征》主题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逶迤的五岭,好像在翻越乌蒙。
在这样的音乐下朗读,比老师单一的讲解更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读代讲的效果显而易见。
配乐朗读可以升华情感。
悠扬的音乐让人舒畅,激昂的音乐催人奋进,悲怆的音乐让人酸楚。
当有的文章的感情震撼人心,直达中心的时候,配乐朗读就可以起到烘托、渲染、升华的作用。
配乐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
兴趣,而且能达到读中悟情,甚至是读中生情的效果。
四、适当的课外资料的引入能非常好的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文本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
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
“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飞夺泸定桥》,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五、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
古诗词不仅要感悟文本的主题思想,更要带领孩子们学会学习。
在这一次的古诗词学习中,我依旧带领孩子们进行学习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并且给孩子们学习和巩固的园地。
这样长久以往,我们的孩子们就能轻松的阅读短小、浅显的古诗词了。
六、课堂上对于伟人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探寻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