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
《李鸿章传》读后感2000字
《李鸿章传》读后感2000字
绪论
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惊叹于梁公雄健的笔力、宏大的格局,
以及精辟的见解。梁和李“政治上为公敌,私交亦泛泛不深”,但仍然能
够不失公允,殊为不易。
有人认为李是叱咤风云的大政治家,也有人骂李是汉奸卖国贼,其实
都是不对。总而言之,李鸿章是个“不学无术”之人,不知道国民的原理,不知道世界大势,不知道政治的本源,只知道耍弄“小智小术”,缝缝补补。
李鸿章的“小智小术”
梁启超认为,世界列强的竞争,不在君主,而在国民,改革的动力都
是从群众之中蓄积,通过先行者的引领,形成风气,只要因势利导,就能
形成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李鸿章位高权重,上可借力君王指挥臣下,下
可造舆论引导万民,只要善加利用,就可能为中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但可惜的是,在帝国争雄的时代,李鸿章却只想着修修补补,图一时
之苟安。不想着富民强国,除旧迎新,只想学西方的皮毛,纯属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更可笑者,李鸿章还希望通过玩弄一些“小智小术”,和世界上的大
政治家相抗衡,怎能有用?可从几件事中管窥李鸿章的“小智小术”。
第一,苏州杀降。征伐太平天国后期,苏州守将投降,外国人戈登作保。不料李鸿章担心降将难治,于是安排在酒宴上屠戮众人。“不杀降将”
向来是战场惯例,更何况还有人作保?对降将是负约食言,对戈登是出卖
朋友,对社会是违背公理。李鸿章的“小智小术”可见其一。
第二,甲午起衅。正常来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外交应由我国
做主,但李鸿章却怕公开承认朝鲜是我国藩属,遇上事情国际社会唯我是问,骑虎难下,还不如私下保护。于是列强认为朝鲜是自主的国家。后来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1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读《李鸿章传》有感。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1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书中将这样一句话作为了评价人物的一把标尺,李鸿章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存在过,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价值。
关于李鸿章,在从前脑海中依稀存有的印象只是他签订的那份《南京条约》,那份让他背上许多骂名的条约,而我不得不承认梁启超的才情和智慧的确是千古难出的一个奇才,他在写李鸿章的时候比常人都多了一份理性和客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李鸿章的欣赏之情是在许多书里所看不到的,我并无法很好的阅读原版的文言文,但是只在现代人白话文的版本中也能够看出端倪了,他对李鸿章,抱有的感情更多的是为之所遗憾的。
晚清重臣,用这个来形容李鸿章的确是不过分的。李鸿章第一次会试落榜之际曾在北京的曾国藩住所里进行补习教导,在之后的`长时间里,他都在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可以说李鸿章的才学也是不可忽视的。他曾在赴京途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广为世所传诵,“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入仕的雄心壮志以及他所拥有的豪迈才情。奈何后世许多人对于他的印象依然是叛国的,所以这些才情以及在军事上的成就都不免被人所遗忘或被丧权辱国的条约所覆盖了。李鸿章的军事才能是他最出色的地方,这在围剿义和团运动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他在军事上初露锋芒,却已经显示出了超于常人的智慧,当然他拥有的不仅仅是围剿义和团运动和与曾国藩等人一起建立的淮军和常胜军,他的品德和气量也能在那时显示出来,梁启超是这么评价那时的他的“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一本历史传记,我认为《李鸿章传》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是一位非常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李鸿章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以及他的政治生涯。他在清朝政府中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包括参与签订《马关条约》等重要外交协议。他的政治智慧和谋略让我非常钦佩,他的一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中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通过李鸿章的故事,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近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传记,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您也会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受益。
最新《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精选8篇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吾惜李鸿章也!
闲来无事,翻阅《李鸿章传》,本人本来不喜欢读历史,更别说人物传记!但是读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作者梁启超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所谓不学无术,不是说李没有才华,相反他早年科举中进士,后又点翰林;平天国、绞发捻,统帅淮军……他的功绩卓著,而他的不学无术只是没有符合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意愿,认为他保守守旧。所谓不敢破格,李并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只是由于缺少魄力,始终不敢进行彻底地变革。他执着于在腐败不堪的清政府身上做一些小的修补,安心地做一个裱糊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苟且偷安地活着。所谓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早在辛丑议和时,李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坚持谈判。此之尽瘁,有目共睹!临终前,他对家事没有任何安排,却因国事久久不能闭眼。堂堂大清国,后来竞无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无人和,也是李一生际遇的悲哀,大清时代的悲哀。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勿论庸人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
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天下唯庸人不咎不誉!”梁任公大气磅礴的一句话揭开李鸿章一生功过的序幕。“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最精辟却也最中肯的一句评价。洋洋洒洒六万字过后,李鸿章一生的风雨波澜已然于胸中荡涤难散。
自幼就对李鸿章其人其事略有了解,小时总是在讲述者怒斥李为卖国贼的忿忿之声中结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很难与李鸿章摆脱干系,所以在上学之前总觉得李是一卖国贼,理当人人喊打。
读《李鸿章传》有感2000字
读《李鸿章传》有感2000字
自古成事皆不易艰难困苦更力行
我历来比较喜欢史书和人物传记,对许多历史人物如王阳明、张居正、曾国藩等的生平传记更是爱不释手。读史书和人物传记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让人看到家国兴衰、人生浮沉,更能从中体味到家国兴衰和人生浮沉的背后因素,正所谓“鉴古知今”。也可以避免杜牧所说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的困境。
在读梁启超先生所著的《李鸿章传》之前,我对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印象只局限于历史书中的介绍,负面评价较多,如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镇压农民起义,但是看了这本书后,对李鸿章的印象大为改观,而且受益良多。
对于为什么给李鸿章写传记,梁启超先生有一段阐述:“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阐明了两个目的:一是李鸿章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要写中国近代史就必须写李鸿章;二是为古人著书立传,更重要的是让后人明白形势,得到启示,而李鸿章正是这样一个极具借鉴意义的人物。
梁启超先生文笔极好,开篇绪论立论稳妥,大开大合:“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
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这些句子符合梁启超先生一贯的行文风格,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高屋建瓴,指出了有所建树则必有被人敬仰或被人诋毁之处,但是毁誉并不可怕,誉满天下或者谤满天下,并不能真正代表一个人的功和过。接下来,作者阐明了写《李鸿章传》所遵循的原则:“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曰: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知此义者可以读我之‘李鸿章’。”这段话不仅回答了为何对李鸿章的评价两极分化那么严重,而且道理深刻,充满了辨证色彩,对于今天评价一个人物,评价一段历史都极其有价值。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3篇)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3篇)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3篇)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
今年年初我拜读了梁启超先生所著的《李鸿章传》一书,总想动笔写点体会,但由于我对历史学问知之甚少,加之自身水平有限,生怕对原著的理解产生偏差,被人讥笑,诚惶诚恐,不敢动笔。现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突然刮起一股为李鸿章翻案之风,有一些人对李鸿章大加赞扬,说什么他是这百多年来为了中华复兴殚精竭虑,乐观探究,努力奋斗,百折不回的全部英杰之一!,李鸿章多半受命于危难之机,为了社稷江山,千秋基业,而置个人廉耻于不顾。在当时四周楚歌的形势下,救统治者于水深火热者,舍李鸿章,别无他人。种种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自从我知道李鸿章那天起,不论是报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是历史典籍所记述的李鸿章都是一个卖国贼,莫非这些全错了吗?带着种种疑问,近期我重读了《李鸿章传》,并参考了一些其它资料,有了一些粗浅的熟悉,未免以偏概全,一斑识豹,供商榷。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生于1820xx年2月5日优点
李鸿章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在晚清历史舞台上,以汉人权臣之名,矗立四十年不倒,死后也享有尊荣。我认为,他的身上有三个优点,总结起来四个字:坚韧、忠勇
一是坚韧。李鸿章的坚韧反应在两个时期,一是他当官的前十三年,二是他为官的最终7年。李鸿章诞生名门,二十五第一次入京考试,就高中进士,当时是二甲第十三名。根据清朝的科举制度,进士是分三等,第一等是进士及第,其实也就只有3个人,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就是进士诞生,第三等是同进士。李鸿章是二甲第十三名,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全国公务员考试第十六名,因为当时考科举年龄跨度很大,他肯定属于青年才俊。后来就被分道翰林院,也就是类似于进了中央党校学习,一般来说翰林院出来要么就进内廷或者各部,最差的也下放当县官,可以说是一个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应当说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片光明的前途下,命运却没有倾斜到李鸿章身上。他这
李鸿章传读后感2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2篇
---------------------------------------------------------------精品范文 ------------------------------------------------------------- 李鸿章传读后感2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
中国近代历史的反光镜
薛光明
望着窗外高楼林立的城市,
回忆里却是满目苍痍的中国,
不读历史,我们很难想象那个曾经的中国。
带有遗憾的敬仰
读历史,从故事开始。李鸿章老先生的故事如果被搬上大银幕,将注定会是一出悲剧。
时代的局面限制了人生的格局,纵有文士之大才,却难以一人之力抵抗国家分崩离析的命运。身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鸿章先生,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试图带着镣铐跳舞,在既有现状的束缚下举步维艰地前行。谁说他不曾想要施展抱负,办洋务,搞外交,重整军队,建设军工,他也曾寻寻觅觅上下求索。
可正如他们所说,
"虽然他(李鸿章)具有超凡的能力、绝佳的机会,但是他不能从桎梏了他和他的同胞无数代的狭隘、顽固、变态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他对西方世界的所见所闻,都没有丝毫动摇他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没有改变他在面对其他国家时,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态。"
我们"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我们评论李鸿章先生在这内忧外患大环境中,用洋器而不知改国制。但换作另一个人,我不
1 / 6
---------------------------------------------------------------精品范文 ------------------------------------------------------------- 知道他会不会做得更好。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鸿章传》读书笔记(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1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文忠。清朝末期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同时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而不再是对其一味的贬低,里面一句“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仅肯定了他的才华和见识,也让我们看到其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书中,梁启超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做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见识超出同侪,也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但由于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了。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他没能实现其抱负,反而招来国人对他咒骂痛斥,这不能不说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也是李鸿章充满悲剧色彩及争议的原因。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心得体会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心得体会
看完李鸿章传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这一切也深深的打动了我。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李鸿章传》读后感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李鸿章传》读后感【1】
李鸿章在近代史上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所谓今中国俗论家,往往以平发平捻为李鸿章功,以数次议和为李鸿章罪。李鸿章早年师从曾国藩,平太平天国中,始崭露其军事天赋,及至平捻军,已经接替了曾国藩的地位,实为汉臣第一代表。而后致力于洋务,尽力数十载,建立了近代的工业和军事体系,而甲午一战,其苦心经营海路诸军毁于一旦,即是宣告了洋务的失败,从此而来的是中国地位的彻底沦落。之后李鸿章以年过七旬之身体,奔走于各列强之间,尽力维持,而为世人所诟病最多的,也是在这最后的七年。
梁启超从李鸿章未达以前即其时的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要等几个主要阶段和方面对李鸿章进行解读。每一事提及成败,必以李鸿章当时所处的实境,分析他的行为决策,而不以简单成败论,力求客观公正,不无理智与智慧。及至甲午战败,是为李鸿章个人名誉之转折点:当中日战事之际,李鸿章以一身为万矢之的,几身无完肤,人皆欲杀。而梁启超颇有英雄相惜之情:彼苍者天,此前所以宠此人着何以如是其忧,后之所以厄此人者何以如是其酷耶?吾泚笔至此,不禁费书而叹也。悲戚之情,由是可知。
梁启超写李鸿章,可谓实至名归。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梁启超和李鸿章所处时代相距不过几年,甲午战争败,则维新变法兴。梁启超和李鸿章同为救国于水火奔走,国势之衰微,实为共见。然梁启超惜李鸿章之视野狭窄,只知西人所谓坚船利炮,而不知政治人心。“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吸
《李鸿章传》读后心得体会1000字(通用23篇)
《李鸿章传》读后心得体会1000字(通用23篇)
《李鸿章传》读后1000字篇1
有人说: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从这个角度回首过去,使人打了一个寒颤。纵有光辉的人性与温暖的正义,更多的却满目萧然。活在世上之士,有远大的志向与臻于完美的节操,却无奈地被时代带来的一切束缚,有无上的荣耀,更有言不尽的苦楚、血泪,都笼罩着悲壮的色彩。但这层蒙灰的纱,却依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为什么?明知道无法改变什么依旧奋不顾身?明知道结局依旧不放弃?明知道会如此凄凉仍不低头?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知道了结局,无法回头,却还必须走在一条注定失败的路上。颜文忠知道李希烈不会放过自己,却没有回头;于谦知道自己拥立景泰之后会遭遇清算,却至死不渝;张文忠想到过自己死后万历的冷酷,却依旧变法;林文忠临走之前考虑过销烟之后君王的无情,却正气向前。是的,这是背后的信仰与理念告诉他们,催使他们,却不曾想这竟可使他们如此执着。
想知道这股力量究竟可以多么强大,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视角停留在了《李鸿章传》之上,因为此书特殊的作者、主人公。两人只有在政治方面有过交集,但他们都在一条路上失败了,黯然离场,因此更能明白对方煎熬的感觉、艰难的处境。让我尤为敬佩的是梁公的眼界,对于世界各状之驾轻就熟,是近代以来国人中罕有的世界观,更为完整的史学体系,成就了当代人写当代史之不朽,近代人看世界之不朽。但纵然有梁公妙笔,此书能够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还是在于着笔李鸿章,那是中国人难以抹去的家国情节。
李鸿章是个复杂的人物,是他曾带来了富国强兵的希望,而也是他的背影,让中国近代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但因此可确定“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对于任何人,只有给他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更清晰地明白他的所作所为。梁公说他是“适成为我国十九世纪以前之英雄而已矣”,确如其言,作为一生在中华传统熏陶下成长的人,往往于旧时代难以完全破格,愿意接受外来的文化,却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9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9篇)
李鸿章传篇1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李鸿章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中对他的简单概括:剿灭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签署不平等条约。镇压太平军,让我感到可气,签署不平等条约让我干都心痛,即使实操办洋务运动,但北洋水师的覆灭让我彻底的认为他是个无能卖国贼。
在一次去图书馆找关于曾国藩的图书时,我看到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对于梁启超,在我们心中无疑是变法英雄,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史学家、文学家,并且他们在政治上还是敌人。我便想看一看,在梁公的笔下,李鸿章又是个怎样的人。
这本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自己的学识感到羞愧,对梁公的见解感到由衷的敬佩。并且让我们从新认识了这的备受指责的晚清重臣—李鸿章。书中,梁公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公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公写的一句评价:李鸿章是事势所造英雄,而非造势之英雄。
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见识超出同侪,对当时中国现状深切忧虑,深知中国处于“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这些方面无不对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只可惜他学习洋务之皮毛、改良经济而不改良政治,最终没有把中国带向富强。再加上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及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我了解了李鸿章的一生, 读后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读书心得体会3篇欢迎借鉴参考。
李鸿章传读后心得范文(一)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
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范本4篇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范本4篇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文忠。清朝末期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同时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而不再是对其一味的贬低,里面一句“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仅肯定了他的才华和见识,也让我们看到其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书中,梁启超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做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见识超出同侪,也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但由于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了。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他没能实
现其抱负,反而招来国人对他咒骂痛斥,这不能不说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也是李鸿章充满悲剧色彩及争议的原因。
看完书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这一切都深深的打动了我。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清朝末年的
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的兴衰,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他的传记《李鸿章传》是对这位历史人物生平的全面展现,也
是对中国近代史的一次深刻回顾。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李鸿章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但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勤奋,他得以
跻身官场,最终成为了清朝末年的重要官员。他在政治和外交上有
着非凡的才能,曾多次出使国外,与外国政要进行谈判,为中国争
取利益。他还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曾参与领导对外战争,为
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也充满了争议。他在政治上的立场经常受
到质疑,有人认为他是清朝的走狗,为外国势力效力;而也有人认
为他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为国家的利益奔波劳碌。他的一生经历了
清朝的兴盛和衰落,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变迁,因此在历史
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政治腐败,社会不公,民不聊生。李鸿章作为当时的重要官员,他的一生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所做的一些决策,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鸿章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成就,都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命运与中国近代史的命运紧密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
春节这几天看完了英国人布兰德的《李鸿章传》,算做个读书笔记吧。
我在拿起这本书之前就定了一个想法,算是有目的阅读,即我想看看在一个组织面临生死变革的时候,其中核心人物为何难以破立而只在做“糊裱”工作,只是无意义滴做了延长沉船时间的挣扎?这种困境是否也会在今天的银行业变革中重现?至于李中堂到底是中华民族的“卖国贼”还是大清帝国最优秀的“掌舵人”,这些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看完书后,不敢说已经有了答案,但至少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完成认知升级是一个突破,但转变心性是更重要的突破。
李中堂比他同时代的所有人都幸运,他最早接触到洋务,并在与一批洋人共事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中外技术上的差距,而在随后的洋务、外交生涯中更加了解了大清国所处的局面。
在这个层面上,李鸿章可以说相较当时迂腐的满清政坛,完成了一次认知升级,他是高于那个时代的一个存在。他兴洋务、办北洋,周旋于列强,可以说在他掌舵的那十年大清多少还是有了一些新气象。但一次甲午海战就将所有努力摧毁,而这,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必然。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李中堂的认知虽然完成了突破,但其封建体制的心性毫无改变,也就意味着他所能带来的变更只能是面子光鲜而动不了体制本身。其结果必然就像是李中堂自己创建的北洋水师一样,看上去船坚炮利实际上腐败中空经不起考验。
虽然李鸿章与张之洞之间不对付,但同样作为大清朝中的洋务派,一个掌北洋,一个掌南洋,在许多观念上还是一致的,比如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李鸿章身上就表现的同样明显。
尽管李鸿章在处理洋务在与洋人周旋的过程中显得很洋派得体,但李中堂有一种天生的骨子里的高傲,书中这样说:“当他小心谨慎地建议和洋夷和解时,他自始至终都相信中国社会和政治传统在伦理上的优越性。”
这就让李鸿章这个倡导变法的先锋人物,在处理涉及到朝廷方面的具体事务的时候,又无可挽回地成了坚定的保守派,他总是奉行先例和传统。所以李中堂的改革努力就好比鸠摩智用小无相功催动的少林七十二绝学,看上去一招一式都有那么点意思,但终究不是我少林正宗。
形成简单的认知其实不难,就像现在我们能够肥肠直接地感受到银行业的日子不好过,也能通过自身亲历发现银行的客户及业务的流失,读后感所有银行人包括非银行人都明白,不搞转型不搞变革肯定就是死路一条,可是这种认知到底停留在怎样一个层面呢?仅仅是认知还是身心都已经准备好了?大清国的立宪是真立还是预备十二年再说?要知道,中华民国可等不了你十二年。
二、让时间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好思路,但解决问题是更要紧的思路。
李鸿章之所以被教科书定性为“大卖国贼”,主要是两方面,一来他是坚定的主和派(教科书里好像告诉我们面对外敌主和的都是奸臣),总是站在洋人立场说话;二来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李中堂代表清廷签订的。
而在阅读《李鸿章传》时我发现,李鸿章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只是因为他虽然单方面地认为自己无比优越,但却清晰地认识到大清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已经毫无防御之力。正如书中最后两段描述的那样:李中堂在奉命掌舵前,中国这艘大船已经漏水,许多时候他为了保证这艘破船还能继续航行,不得不扔掉包括领土、主权在内的一些货物。
但李中堂绝对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绝没有说反正比不过洋人干脆破罐子破摔,或者干脆撂挑子走人,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他一生有那么多次力挽狂澜解救大清于危难,延续清廷命脉。
在我看来,李中堂解决问题的思路恰恰也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思路——发展才是硬道理——既然无法硬碰硬地直接解决问题,那就先搞发展,一切等发展起来了或许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又或者这个问题就可以轻易地解决了。
改革开放算是摸着石头走过来了。当然,解决了当时的很多问题,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同时又产生了更多的新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国力上来了,人民整体富裕了,这就是一种成功。然而,李鸿章的思路
却是走失败了。背后的原因就不能不提满清的官僚体制问题。
李中堂所在的时代,官僚选拔的唯一途径就是科举,就是靠对那么几本圣贤书的感悟理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大多数中国的经世之道都肥肠简单,其中微妙之处在于它们的应用,这种应用在传统官僚的务虚体系范围内没有问题,可以玩得很溜。
可是要知道,当李中堂要兴洋务图自强的时候,即走向变革需要务实的时候,这种非技术官僚可能即没有前文所提及的认知上的升级,更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而且就像书中所说极度腐败。他们最大的本领就是包装成绩以讨得太后老佛爷的欢心,至于虚假繁荣的底下到底有多不堪,大家心照不宣一起捂着就是了。
如果当年的北洋水师启用洋人教官,带来真正的现代军事化管理,或者就是交给像袁世凯这样能够后来在小站练兵的,而不是丁汝昌这种只有忠义却没有办法的行政官僚,或者甲午海战会是另一种局面。
十多年前,银行启动金融改革的时候,有许多矛盾和问题也是不需要直接去解决的,而是通过快速发展自然就过去了。但今天,银行改革的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这些问题是否还能随着时间发展而自动消失,恐怕不是“半部论语”可以解决的。
聊点题外话:李鸿章谥号“文忠”,与他老师曾国藩的谥号“文正”仅相差一字。在我看来,恰恰就是这一字之差,足以说明李鸿章确实不如曾国藩。李中堂得不到这个“正”字,恐怕多少和他自己参与贪腐有关吧。虽然在那个时代官员贪腐可能不算什么大事,但因为个人私利而阻碍了国家进步,说起来这不就是触动灵魂的改革的难度
所在嘛。
而这个“忠”字即为李中堂赢得了太后老佛爷的信赖,同时也将李中堂死死地限制在了中国传统士大夫这个角色中,这种狭隘注定李中堂是“那个时代社会正常而自然的产物,所以他不可能去重塑这个社会。”
李鸿章再牛也就是个凡人,他不能突破时代和社会带给他的桎梏,那他主导的变革结局也只能是让大清苟延残喘。作者:卖话为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