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格伦实验-社会心理学
[小学教育]米尔格伦实验-社会心理学
米尔格伦实验-社会心理学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 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
米尔格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米尔格伦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Milgram, 1974)里写道:“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
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
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实验方法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寄出许多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权力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权力服从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
实验的目的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的发展历程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
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米尔格拉姆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Milgram, 1974)里写道:“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
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
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实验对象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寄出许多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
米尔格兰姆实验
03
研究过程
米 尔 格 兰 姆 实 验 ( M i l g r a m experiment)
米 尔 格 兰 姆 实 验 ( M i l g r a m experiment)
二、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者的权威性 具有权威的人,其命令容易被他人接受,并做出服从行为。 2.他人支持与服从 他人的支持,会直接导致人们对权威的藐视。也就是和他人在一起的
时候,别人的拒绝服从行为成为了榜样力量,高度支持了人们的反抗权威意
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
若是参与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依以下顺序这样子回复他: 1. 请继续。 2. 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 3. 继续,这很重要。
4. 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米 尔 格 兰 姆 实 验 ( M i l g r a m experiment)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 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
不 是 眼 睛 , 而 是 心 。
而 是 用 心 灵 来 判 断 爱 用 的
和 庄 严 : 爱 情 不 用 眼 睛 辨 别 , /
算 数 , 都 可 以 被 转 化 成 美 满
卑 贱 和 劣 行 在 爱 情 看 来 都 不
一
PART ONE
篇
Things base and vile, holding no quantity, love can transpose to from and dignity: love looks not with the eyes, but with mind.
心理学人物
心理学人物斯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是一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他以他的“米尔格伦实验”而闻名于世。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同时也引发了对伦理道德和个人责任的深入思考。
在米尔格伦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是在一项学习记忆的实验中担任“教师”的角色,而另一个人则扮演“学习者”。
实际上,学习者是一个演员,而真正的实验目的是观察教师在被命令给学习者电击时的反应。
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被要求给学习者越来越强的电击作为惩罚,当学习者犯错时。
电击的强度从15伏特开始,逐渐增加到450伏特。
学习者在电击达到一定强度后开始发出痛苦的呻吟,并要求停止实验。
而教师则在实验主持人的催促下,继续给予电击。
令人震惊的是,大多数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都服从了指令,继续给予学习者电击,即使他们对此感到不安。
实际上,大约有65%的参与者在实验中给予学习者最高强度的电击,表现出极高的服从性。
米尔格伦实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一些人批评实验伦理性,认为给予参与者和学习者的心理伤害是不可接受的。
然而,米尔格伦解释说,他的实验揭示了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中存在的服从和权力的问题。
米尔格伦的实验结果对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权威时可能会放弃个人责任,而只是盲目服从指令。
这对于理解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的动力以及道德决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米尔格伦实验,斯坦利·米尔格伦还在其他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重点包括群体行为、道德发展、亲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学的伦理问题等。
他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以及社会交互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
斯坦利·米尔格伦是一位勇敢和有思想的心理学家,他通过他的实验挑战了伦理和社会观念。
他的工作不仅扩展了我们对人类行为的理解,也引导着我们思考权力和服从的问题。
通过他的研究,我们被激励去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并不断追求个人的道德责任和社会的正义。
米尔格伦的实验
一
Hale Waihona Puke 甚至百分之・。 实验 结果让他们大吃一 惊一 一 第一次 实验 就有6%的参 与者有如此 心肠 。 5
这・ 切的结果 , 因为这些 “ 是 老师” 处在不 断被 怂恿 “ 继续下去” 的环境 也 即 “ 制度”中。
川…………………………………………………II Il II
山
! 旦 !
塑壁 兰_ ! !
米 尔格伦 的实验
前几 日 我在路 上遇 到一对 卖菜夫妇 。 , 因为常常照顾 他们 的生意 , 见到我 , 然很 亲热 自 地 打招 呼。 问他 们去哪 儿了 女人 说 这 几天犯 了 胃 , 我 , 肠 病 刚刚输 了 回来 。 顺口问他 们 液 我
不容易挂上号, 拿着医生开出的化验单跑来跑去, 未闹明病因已花去五六百元。 还 于是辗
转托 了 乡 在郊 区找 到一个 也 算老 乡 老 , 的医生 , 看病带吃 药, 三百元 就基 本好 了 女人 连 二 。 接着说 , 这个 医生 好, 让做 那 么多 查, 查查血 象 , 不 检 只 药也 便 宜。 以这 次 ̄,病就 直接 所 YY E 去找他 , 说再 去个 两三 回就好 了 我安慰 了 们几句, 着他们在 风中裹 紧衣服 走 开。 于 。 他 看 对 这4/- , 病是 令人 畏惧 的, 不可承 受之 重。 对来 自 "- 生 群 是 这 南方的夫妇 为了 多挣点钱 , 春 连
是必 要 的。 ‘ 没有选择 , … 你 你必 须继续。 若经 四次 反 复的怂恿之 后,“ 师” 是 不想继 ” 老 还
续, 他就可 以退 出。 否则, 实验 会 继续进行 , 到 “ 师” 加 的惩罚电 提升 到致命 的4 0 直 老 施 流 5 伏特 , 并持 续三 次之后 , 实验 才 停止。 会
人类心理学的实验研究
人类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人的心理是神秘而复杂的。
我们都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和与他人相处。
为此,心理学家们开展了许多实验来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一、经典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开展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监狱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将24名大学生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模拟监狱环境,并让他们在实验中生活两周。
结果发现,狱警把他们的权力扩展到了极端,对囚犯展现了极大的暴力倾向,而囚犯则表现出了极度的恐惧和沮丧。
这项实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也揭示了权力对人的影响。
2. 米尔格伦实验米尔格伦实验是一项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由斯坦利·米尔格伦在1961年开展,目的是研究人的服从性。
实验者要求普通人士在制止一个实验者给另一个实验者带电时,对其进行指示和压力,并发现实验对象在被从轻饶过后展现了极大的压力和混乱,超过了预期的75%的人会因被实验者而继续带电。
二、当代实验1. 过度自信实验过度自信实验是研究人的自信度和其实际表现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中,研究者会询问被试者他们对一项任务的自信度,并让他们完成任务。
最后,研究者把被试者的自信度和实际表现做比较,发现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在任务中的表现。
这项实验表明了过度自信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做出错误的估计。
2. 反应时实验反应时实验用于研究人的认知速度和反应时。
在该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试者尽快按下按钮或进行其他动作,以测试他们在完成任务时需要多长时间。
结果表明,反应时间短的人通常比反应时间较长的人学习和处理信息更高效。
这项实验表明了人类的认知速度和反应时,对于学习和记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实验的意义实验是心理学家们认识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开展实验,心理学家们可以研究并证实心理学理论,建立心理学模型,进一步了解人的本质和行为方式,为人类解决心理问题提供持久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权力服从实验
权力服从实验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 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
米尔格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米尔格伦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Milgram, 1974)里写道:“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
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
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实验方法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寄出许多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
对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理解和看法
对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理解和看法
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一项被广泛讨论和引用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旨在探究人类服从权威的心理现象。
在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在一名“教师”和一名“学生”之间传递电击,以惩罚学生的错误回答。
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试者会服从命令继续传递电击,即使他们听到学生的痛苦呻吟和抗议。
对于米尔格拉姆实验,我认为其在揭示人类服从权威、从众心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情境下,人们容易受到外界权威的影响,而对于他人的苦难和道德判断容易产生偏差。
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例如纳粹德国时期的屠杀事件以及一些群体性事件。
同时,米尔格拉姆实验也引发了一些反思和争议。
有人指出,实验过程的伦理问题和伤害可能会影响到被试者的心理健康。
同时,实验结果的普适性和可靠性也存在争议,因为实验环境和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有所差异。
综上所述,我认为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但在应用和解读时需要谨慎。
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究人类服从心理的本质和机制,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同时,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我们也需要更加重视伦理问题和被试者的心理健康。
- 1 -。
无法忽视的真相:6个极具争议的心理学实验
无法忽视的真相:6个极具争议的心理学实验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索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无数实验揭示了人类的复杂性。
然而,在心理学实验的历史上,也存在着一些极具争议的实验。
这些实验,有的挑战了伦理底线,有的引发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深入探讨六个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揭示其背后的科学价值和伦理争议,并引发读者对心理学研究的思考。
1. 米尔格拉姆实验:服从的黑暗面米尔格拉姆实验,一个令人震惊的实验,揭示了普通人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对另一个人施加电击,而实际上施加的只是模拟电击。
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受试者在权威人物的指令下,会不惜伤害他人。
这个实验引发了对纳粹大屠杀等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引发了对实验伦理的广泛讨论。
2. 斯坦福监狱实验:环境对人的影响斯坦福监狱实验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囚犯和狱警。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本正常的大学生在扮演狱警的角色后,表现出了残暴和虐待的倾向。
这个实验揭示了情境力量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影响,但同时也引发了对实验伦理的质疑。
3. 洛伦兹的印刻实验:动物行为的启示洛伦兹的印刻实验研究了刚出生的小鸭对母亲的依恋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小鸭在出生后不久会将第一个看到的移动物体视为母亲,并对其产生强烈的依恋。
这个实验为我们理解亲子关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但也引发了对动物福利的关注。
4. 班杜拉的娃娃实验:暴力行为的学习班杜拉的娃娃实验研究了儿童对暴力行为的模仿。
实验结果表明,儿童会模仿成年人的暴力行为,并将其内化。
这个实验为我们理解儿童的暴力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也引发了对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的担忧。
5. 阿斯实验:社会认同与从众心理阿斯实验研究了人们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当个体与群体意见不一致时,往往会为了避免被孤立而选择顺从。
这个实验揭示了社会认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对群体思维的思考。
有伟人性的社会学实验
有伟人性的社会学实验
1.米尔格伦电击实验
美国心理学专家米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进行了一项关于权
力服从的研究。
他以耶鲁大学的名义举办实验并召集到很多人。
受试者以“研究人员”的角色与假扮“志愿者”的实验者分别被带入相邻房间,研究人员讲解以后对志愿者进行测试,志愿者回答错误将受到研究人员手中电击控制器发出的电击,错误累积电流加大伤害越严重。
实际上志愿者未遭受电击,但实验结果表明:权威者发布的违背自身道德的命令会得到人们的顺服。
2.小阿尔伯特实验
这个关于人类生理反射的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到了结果,现在看来对婴儿做这样的实验确实非常残忍。
心理学家在网上租借了年纪3岁的婴儿小阿尔伯特,让他和小动物接触。
起初见到兔子、白鼠等这些绒毛的动物并不害怕。
心理学家华生在阿尔九个月时,把白鼠放在他面前,每当他试图接触白鼠时便会听到华生敲击钢管的巨大声响,小阿尔伯特受到惊吓大哭。
数次以后当白鼠再次出现在小阿尔伯特面前即便没有敲击的声音,小阿尔对白鼠却产生了恐惧感。
3.旁观者效应实验
纽约曾发生过一场较为惨烈的凶杀案,一男性晚九点多在公园附近被歹徒行刺数刀后身亡,在歹徒行刺的20分钟里,约有30余位人士经过并目睹了这一过程,却无人试图上去帮忙,报警也是在很久之后。
有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并谴责人们内心的良知去哪了,心理学家从客观的角度对此事进行分析提出了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数量会对人的责任感造成影响,数量越多则个体的责任感越弱,甚至会产生事不关己的心理。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决策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决策研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群体和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行为的学科。
群体决策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旨在探讨群体决策如何受到群体动力、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群体决策是指由多个个体参与并共同达成的决策过程。
与个人决策相比,群体决策更加复杂,涉及到个体成员之间的意见协调、信息共享以及群体动力的作用。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将群体决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协商型决策,即群体成员通过讨论和妥协达成共识;另一种是多数决策,即群体成员根据多数意见或投票结果作出决策。
在群体决策研究中,有一系列经典实验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其中,荣格实验是其中之一。
这个实验是以创始人卡尔·荣格的名字命名的,旨在研究个体成员在群体中的意见偏向。
实验的流程通常是这样的:研究者给参与者一个问题,并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回答。
然后,参与者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尽量包含不同的意见。
小组成员会讨论问题,并再次回答问题。
结果发现,个体成员在小组讨论后,往往会改变他们的初始观点,以与群体达成共识。
这被称为群体化错误。
除了荣格实验,另一个经典实验是斯坦利·米尔格伦的牛市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个体成员在面对大多数人是如何表达异议时,是否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实验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实验室中,一群参与者被要求估计一头牛的重量。
然而,其他参与者被告知给出明显错误的估计,以观察参与者是否会受到多数人的影响。
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参与者会在明知他们的估计是正确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观点,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这被称为从众心理。
除了经典实验,研究者们还对群体决策中的其他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群体动力是指个体成员在群体中的互相影响和互动。
正因为群体动力的存在,个体成员往往会受到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决策。
此外,群体决策中的信息共享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研究发现,当参与者之间共享信息时,群体的决策往往比个体决策更准确和有效。
社会心理学中的四个著名实验
社会心理学中的四个著名实验
1.斯坦福监狱实验:由于道德亏欠或者权力过大,有些人会对其他人施加严重的虐待行为。
斯坦福监狱实验通过模拟监狱环境,探究个体在权力关系下的行为变化,结果显示了这种行为变化的存在。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研究者通过模拟电击实验,探究人们对于权威的服从程度。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会在有权威人士指示下继续进行电击实验,即使电击已经达到了危险的水平。
3. 阿西荷实验:研究者通过让一群人观察一个球在人群中移动的视频,探究了人们对于群体行为的影响。
结果显示,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群体影响,尤其是当个体对于正确答案没有把握时。
4. 美国布朗眼实验:此实验通过将一批学生分为两组,演示了种族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存在。
结果显示,人们对于其他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歧视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 1 -。
史上最著名的三个心理学实验,揭露了隐秘的黑暗人性!
有人认为,心理学的进步建立在了黑暗的历史当中,但是我认为,只有我们清楚了最黑暗的人 性,我们才能懂得发挥最光明的自己。 附:有趣的心理学效应
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心理效应,因为常见,所以我们往往不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 ,而这些心理效应在心理学上都被命名而被心理学者所研究。了解和掌握这些心理学效应,面 对困难时,就可以从容应对了。
一、好撒马利亚人实验 好撒马利亚人出自《圣经》的一篇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犹太人因为被打劫而受伤躺在路边,然 而,路过祭祀和利末人并未救助他,最终,是一个和犹太人有着隔阂的好撒马利亚人救助了 他。 根据这个故事,心理学家约翰达利设置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他找到了一些神学院的学生,其中 一组给他们讲述了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另一组则并未讲述,但是他们都被要求前往另一处地 点进行神学的布道;在他们道路途中,心理学家设置了一些假装受伤需要救助的人,看看这些 神学院的学生是否会放弃自己布道的机会选择救助他人。 但是,结果却令人失望。只有10%的人学生选择了救助受伤的人,当然,他们为了赶时间和得 到布道的机会,有着各种各样不救助的理由。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大义凌然的批评着他人,但是当我们遇到此类事件时,我们 却可能会给自己找到各种理由来回避那个我们无法忽视的事实。
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老师的被试听到学生被电击时难受的反应也是恐惧的实际并未有真正的电击但是在实验指导人员的鼓励下和怂恿下有80的老师都按下了最终的电击按钮而那个按钮的电压高达300伏特甚至有扮演老师的被试听到学生被试痛苦的声音而笑出了声音
史上最著名的三个心理学实验,揭露了隐秘的黑暗人性!
你对人性的了解有多少? 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随着我们对社会的体会和了解,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人性黑暗论 当中,但是,人性到底有多黑暗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三个心理学实验来看看,隐秘的人性当中隐藏着哪些黑暗。
米尔格伦实验
米尔格伦实验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里Let’s start with the obvious: bad things happen.有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坏事总会发生。
When they do, it’s often in our best interest to have an open discussion about why they happened.每当坏事发生,我们总会乐此不疲地探索其发生的原因。
But, some things are so bad that mainstream culture deems them unspeakable.但有些事坏到主流文化都对其避而不谈。
These are the acts that you don’t even want to imagine doing.你无法想象自己会去做这些事情。
They're the kind of acts that you probably don't believe you're capable of doing.这些行为可能你自认为力所不及。
These are the acts that we call evil.我们称之为恶行。
Like many people, you might think that evil emerges out of a psychopathic or sadistically nature.像大多数人一样,你或许认为罪恶只存在于天生变态或性情残暴的人身上。
社会心理学实验
社会心理学实验
社会心理学实验是指通过科学实验方法,对社会心理学问题进行精密的观察和研究。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问题通常涉及人际关系、群体行为、态度和认知等多个方面。
这些实验可以用来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与文化环境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实验通常采用双盲、对照等科学实验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中通常会设定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以便比较不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研究者会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不同的条件,如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际关系等,并观察实验结果,以得出结论。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进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心理学实验结果仅代表实验场景下的结果,并不能直接推广到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情境。
因此,在应用社会心理学实验结果时需要慎重考虑,避免过分解读和误导。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简评米尔格拉姆实验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简评米尔格拉姆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一项非常有争议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涉及到人们是否愿意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忽略自己的良心。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该实验存在以下问题:
1. 没有充分的知情同意:参与者并没有完全了解实验的目的和过程,而是被欺骗。
这违反了伦理道德中知情同意的原则。
2. 强制参与:实验中没有给予参与者中止实验的权利,他们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一项令人焦虑的任务上。
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
3. 造成伪装:实验使参与者相信他们正在实施电击,但在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实施电击。
这可能对参与者的道德感和行为准则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因此,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米尔格拉姆实验存在许多问题。
尽管该实验提供了重要的见解,但它的设计和实施方式违反了伦理原则,因此需要谨慎对待。
六度分离理论
在数学模型方面,科学家们提出 了一些基于网络的模型来解释六 度分离现象。其中最著名的是 Barabasi-Albert 模型。这个模 型基于优先连接的原则,即新节 点更倾向于连接已经有很多连接 的节点。这个模型能够产生类似 于真实世界的网络结构,其中任 意两个节点之间平均只需要很少 的连接就可以建立联系
六度分离理论
xxxxxxxxxxx
六度分离理论,也称为六度区隔理论,是1967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 伦提出的一种理论
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 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
简单来说,六度分离理论认为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五层关系来连接
此外,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其他一 些模型,如基于社区的模型、基 于搜索的模型等来解释六度分离 现象。这些模型各有其特点和局 限性,但都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对 六度分离现象的深入理解
PART 4
结论
六度分离理论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和思想, 1 它揭示了人际网络的一种基本特征:任意两个
陌生人之间只隔着少数几层关系
PART 1
米尔格伦的六度分离实验
5
米尔格伦的六度分离理论是基于一个实验提出的。在这个实验中,米 尔格伦选择了一些志愿者,并给其中的一些人寄出了信件。这些信件 的目标是随机选择的,没有任何社会联系的陌生人。每一封信件都附 上回信地址,并要求收信人将这个信件寄给米尔格伦指定的下一个朋 友,可以是他们的朋友、同事、家庭成员等。这个过程被重复了几次, 直到最终这个信件到达了最初的目标
米尔格伦发现,平均而言,这个信件只需要通过五次传递就可以从发 信人到达收信人。这表明,在人际网络中,我们与任何陌生人之间只 隔着五个人的距离。这就是六度分离理论的基本原理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简评米尔格拉姆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一项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由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20世纪60年代进行。
该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在权威压力下是否会违背个人道德和伦理,对他人造成伤害。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米尔格拉姆实验引发了一些道德考量和争议。
一方面,米尔格拉姆实验展示了人类的顺从倾向,即在权威的指挥下,个体可能放弃个人道德判断,对他人施加伤害。
这引发了对个体责任与伦理意识的思考。
在实验中,一些参与者对电击实验对象时表现出的顺从行为令人担忧,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实验对象实际上没有受到真正的伤害。
这引发了对研究伦理和实验伦理的重要讨论。
另一方面,米尔格拉姆实验揭示了权威、社会压力、情境等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关注个体的道德选择,还要注意社会和环境对我们行为的塑造。
此外,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结果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人们对自己的判断和行为负责任的伦理意识。
综上所述,米尔格拉姆实验在伦理道德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反思。
它提醒我们在面临压力和权威时保持独立思考、坚持道德原则,并呼吁建立健全的实验伦理标准,确保研究过程中不会对参与者产生长期的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实验结束时的情况所知不多,依据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回想,当时那些没有达到最高伏特数的参与者却也都没有坚持这项实验本身应该结束,也没有至隔壁房间探视“学生”,离开时也都没有询问实验人员的同意。
对实验的反应
实验本身受到了关于在科学实验上的伦理质疑,因为这项实验对参与者施加了极度强烈的情感压力(虽然这种压力可以说是由他们本身自由操作所造成的),尽管这项实验带来了对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宝贵发现,许多现在的科学家会将这类实验视为是违反实验伦理的。
六年后(也就是越战规模最大的时期),其中一个前参与者与米尔格伦联系,表示为何他们会感觉“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
“1964年当我在进行实验时,虽然我相信我是在伤害某个人,但我完全不晓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人们根据他们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并顺从的服从权力者行动时,很少人会意识到这点...请允许我这样认为,我被权力机关征召入伍,而这将会让我做出一些连我自己都会害怕的坏事. ... 如果我拒绝服兵役的良心申请(Conscientious Objector)不被权力机关所批准,我已经准备因此而去坐牢,这对我的良心而言是唯一的选择。我唯一的希望,是我那些同样被征召的伙伴们也能如此发挥他们的良心...”
“老师”被给予一具据称从4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老师”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单字,而“老师”的任务便是教导隔壁的“学生”。老师会逐一朗读这些单字配对给学生听,朗读完毕后老师会开始考试,每个单字配对会念出四个单字选项让学生作答,学生会按下按钮以指出正确答案。如果学生答对了,老师会继续测验其他单字。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瓦特数也会随之提升。
米尔格伦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Milgram, 1974)里写道:
“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 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电击产生。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著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著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当瓦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接下来当瓦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
电压 “学生”的反应
75 V 嘟囔
120 V 痛叫
150 V 说,他想退出试验
200 V 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冻住了。”
300 V 拒绝回答问题
超过 330 V 静默
米尔格伦则辩护道,之后的调查发现当时的参与者中有84%称他们感觉“高兴”或“非常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15%参与者选择中立态度(有92%的参与者做了事后的调查),之中许多人事后还向米尔格伦表达谢意。而且米尔格伦还不断接到这些前参与者想要再次协助他进行实验,甚至想加入他的研究团队。
请继续。
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
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
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如果经过四次回覆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实验方法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寄出许多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不过,实验的经验并不是对每个参与者都有终身的改变。许多参与者都没有依据现代的实验标准被告知细节,离去时的面谈也显示许多参与者看起来仍没有理解到这项实验的真实情况。
实验所引起最主要的评论不在于实验方法的伦理争议,而在于实验所代表的意义。一位在1961年的耶鲁大学参与者在Jewish Currents杂志上写道,当他在担任“老师”的中途想要停止时,便是怀疑到“整个实验可能只是设计好,为了测试寻常美国民众会不会遵从命令违背道德良心—如同德国人在纳粹时期一样”而这便是实验的初衷之一。米尔格伦在他《服从的危险》一书中便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在实验室里所制造的使人服从权力的环境,与我们所痛责的纳粹时代之间有怎么样的关联。
结果在米尔格伦的第一次实验中,百分之65(40人中超过27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他们都表现出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后来米尔格伦自己以及许多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或有所差异的实验,但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为了证实这项实验,也有许多更改了架构的实验产生。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米尔格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参与者被告知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并被告知自身将扮演“老师”的角色,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然而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
参与者将被告知,他被随机挑选为担任“老师”,并获得了一张“答案卷”。实验小组并向他说明隔壁被挑选为“学生”的参与者也拿到了一张“题目卷”。但事实上两张纸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参与者都是“老师”。“老师”和“学生”分处不同房间,他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著墙壁以声音互相沟通。有一位参与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参与者患有心脏疾病。
结果
米尔格伦为整个实验过程和其结果录制了纪录片,纪录片名便是服从,纪录片的正版拷贝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了。他接著与Harry From制作了5部的一系列受到这次实验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影片[1]。这些影片都可以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媒体中心找到。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伦曾对他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马里兰巴尔的摩郡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的Thomas Blass博士(也是米尔格伦的传记—《电醒全世界的人》的作者)在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得出了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结果,他发现无论实验的时间和地点,每次实验都有一定比率的参与者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约在61%至66%之间。
到这时许多参与者都表现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许多参与者在到达135伏特时暂停,并质疑这次实验的目的。一些人在获得了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
若是参与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依以下顺序这样子回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