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

合集下载

在二野军大和朝鲜战场的回忆

在二野军大和朝鲜战场的回忆

在二野军大和朝鲜战场的回忆第一次见到张树栋先生,还是在2013年银杏落满整个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深秋时节,之前的精心准备以及同先生的先期沟通,让我们双方都对这个口述史项目充满期待。

先生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矍铄,回忆起往昔岁月,更是如数家珍。

无论是他幼年生活的困苦与颠沛,还是解放初期他在大西南的学习与建政;无论是他在朝鲜战争上经历的生死与别离,还是他初到南大享受和平年代中的欢乐与欣喜,先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为我们回顾了他一生不平凡的经历。

贫困家庭:尝尽人间辛酸苦我1932年10月出生于陕西勉县一个旧官吏家庭,早年家境比较富裕。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规模侵华,我父亲辞官回乡,用手头的积蓄买了几亩薄田,却被亲戚坑骗,从此家境便每况愈下,甚至到了饔飧不继的程度。

我五六岁的时候,家里已经断炊了,我和哥哥就到汉水去捉鱼摸虾,到山上采摘野果,以充饥糊口。

我还记得当时靠卖东西度日,最后连两块玻璃都卖了,是我和三哥一起去卖的。

得到钱后,我们就在集市上一人吃了一碗鸡丝面,当时觉得真香啊。

我大姨生活在离勉县五六十公里的农村,人十分善良。

她见我们家父亲在外、母亲病弱这样艰苦,便过来帮着维持生活,借钱买米、买柴,逢年过节还要应付债主。

有一年过春节,大姨借点钱买了一斤肉送来,结果却没钱买米了,那一年我们就光吃点肉,却没有饭吃。

我小时候不懂事,有时还跟她发脾气,现在想起来很是后悔。

1958年左右大姨去世,我也没能见上一面,前几年回家想去祭拜一下她老人家,但墓地早就没有了,很是令人伤心。

我家兄弟姊妹7个,我排行老四。

因为家里这种饥寒交迫的境地,在我10岁的时候,父母便商量将我和三哥送到比较富裕的二姨家。

尽管我当时年纪还小,二姨与母亲也长得酷肖,但仍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当时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尽快长大,这样就可以靠自己生活了。

我后来早早参军,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但二姨和二姨父对我视如己出,我忘不了他们的养育之恩。

说起当时的中国社会,从我家到二姨家的路上,都是饿殍遍野。

关于影印1936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一总队同学录》的说明

关于影印1936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一总队同学录》的说明
我想,这份名录应该算是比较严谨的了,亦是一份重量级的史料,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闭门三日,终于完成了黄埔十期一总队同学录的扫描、印制、名录整理发布工作。第一个环节,由于原书的大开本和装订,操作起来极为不顺手,一张图片往欣慰。
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当年复印时,操作手法不太讲究,我估计也没拆书,就直接按那咔咔复印。所以页面不太周正,有些照片因为太靠近边缘而没印齐全(如下图7),前者我在制版时已尽力调整解决了,后者就实在没有办法。另外他们或许是出于成本和厚度的考虑,把官长和后面文字通讯录部分均予精简,只保留了同学照片页这一部分。所幸这一部分是完整的,留下了987位同学的英姿和上百张训练、生活的珍贵影像。由于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和热河的沦陷,同学中有很多是来自东北的流亡学生,比如王多年,后来干到了二级上将,解放军少将高存信,也在其中。还有一部分同学转学空军,进入中央航空学校第五期甲班,空军名将柳哲生、陈衣凡,抗战烈士巴清正、陈锡纯即在此列。
最后再来说说名录校对的事。黄埔同学会官网版本的名录,应是以80年代湖南版《黄埔军校同学录》为母本,直接从图片转换的文字,所以错误率较高。而湖南版则是以每本同学录的通讯录部分为原始文献。这次我所藏的10期1总队同学录复印件由于没有后面的通讯录部分,校对工作即是以同学照片页为基础,我发现(其实之前也有这个发现,只是这次的情况更明显)其实照片页记载的姓名信息,比后面通讯录中记载的准确率更高,故名录之整理全部采用之。对黄埔版中与之不一样的,除明显错误直接修改之外,另行补注在每队之后。
我扫描的底版虽主色为黑白,但书也经过了仅40年的沉淀,页面也呈轻度泛黄状态。当然,我所藏复印本照片的清晰度自无法达到1936年原版的效果,为了确保效果不再降低,影印时选用优质纸张,全部页面以彩色工程机出图(因如果不用彩印而以黑白打印,效果会再降低许多),比一般复印的是好多了,甚至感觉比我所藏本还好些,因为着色加深了,看起来更有质感一些。

空军航校史——精选推荐

空军航校史——精选推荐

1949年8月,已确定担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受命率领代表团赴苏联商请援建中国空军有关事宜,8月24日与苏联政府达成协议,由苏联帮助中国创办6所航空学校,其中轰炸机航校2所、歼击机航校4所,并卖给中国各型飞机434架,派出专家878名来华协助工作。

据曾赴苏参与当时谈判的沈空原副司令员吕黎平回忆,苏联空军总司令维尔希宁元帅在谈判中提及,按照当时中国的设想,训练350名至400名飞行员,应当组建6所航校,1年速成毕业,每个毕业学员在初、中、高级飞机上各飞50至60小时,总飞行时间150至180小时即可毕业。

前半年使用1个机场,后半年可用2个机场平行训练。

中国原有的长春航校是日、美式飞机,必须改装训练,否则使用三个国家制造的飞机型号过于杂乱,不利于保证训练进度和质量。

中国自己已经训练出来的110名飞行员可编到6所航校去,经半年改装和战斗科目训练即可组建1个能担负作战任务的混合师。

1年以后,6所航校的学员全部毕业,又可组建歼击机师2个、轰炸机师1个(均为3团制),飞机总数可达350至400架。

关于航校飞机的配备问题,维尔希宁提出,每所航校配备雅克-18初教机15架、雅克-11/乌特伯中教机15架、乌拉-9、乌拉-2高教机15架。

6所航校共配备教练机270架,其中每所歼击机航校配备拉-9战斗机30架,每所轰炸机航校配备杜-2轰炸机20架,共计作战飞机160架,另配运输机4架,首批援助苏方总共提供飞机434架。

关于专家的数量,苏方提出,按照每所歼击机航校100名、每所轰炸机航校120名配备,其中校级军官、飞行教员等飞行干部20名,其他则为地勤人员、理论教员、航医、后勤保障人员,另有少量派驻空军司令部及空降旅的专家,共计878名。

10月19日,苏联派出的首批专家来华,与人革军委航空局负责筹建航校的吴恺(后任武空顾问)、陈熙(后任空军学院政委)、吴元任(后任福空副司令员)、刘风(后任国家体委航空司司长)等前往东北、华北、山东地区实地勘察,为即将组建的各航空学校选址。

黄埔军校1-23期本校学生入学、毕业时间一览

黄埔军校1-23期本校学生入学、毕业时间一览

日期:2008-07-22 15:11来源:作者: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1924年5月至1924年11月30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24年8月至1925年9月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1925年1月至1926年1月17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1926年1月17日至1926年10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期(1926年3月至1927年8月1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南京第一总队(1928年4月23日至1929年5月15日) 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第六期黄埔第二总队(1926年10月至1929年2月24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南京第一总队(1928年12月28日至1929年12月28日) 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六期黄埔第二总队(1926年10月至1929年2月24日)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第一总队(1930年5月至1933年5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第二总队(1930年10月15日至1933年11月2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1931年5月1日至1934年5月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一总队(1933年7月15日至1936年6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二总队(1933年8月至1937年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第一总队(1934年9月至1937年8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第二总队(1934年9月至1937年10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二期(1935年9月28日至1938年1月20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三期(1936年9月1日至1938年9月16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第一总队(1937年12月26日至1938年1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第二总队(1937年10月26日至1939年9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第六总队(1937年9月至1939年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五期(1938年1月1日至1940年7月21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一总队(1938年10月至1940年12月2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二总队(1939年1月17日至1939年7月.10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三总队(1939年春至1940年4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第一总队(1940年4月15日至1942年4月12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第二总队(1940年5月6日至1942年11月2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第三总队(1940年6月12日至1942年2月1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第一总队(1941年4月1日至1943年2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第二总队(1941年12月25日至1943年10月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九期第一总队(1942年12月25至1945年4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九期特科总队第二总队(1942年12月25日至1945年3月)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期(1944年3月20日至1946年12月2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一期:成都南校场督练区步兵第一、二大队,辎科独立第三大队(1944年6月1日至1947年8月22日)成都皇城督练区步兵步兵第三、四、五、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第一大队、战车独立中队(1945年1月3日至1947年12月25日)成都北校场督练区步兵第六大队(1946年10月1日至1948年6月)成都北校场督练区步兵、十一大队、工兵、通信兵第五中队(1946年1月至1948年7月7日)西安督训处步兵第七、八、九、十大队、骑兵、炮兵、辎重兵、工兵、通信兵中队(1944年8月1日,10月1日至1947年9月1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第一总队(1947年12月29日至1949年2月12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第二总队(1948年7月7日至1949年7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第三总队(1948年7月18日至1949年10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三期第一总队(1948年12月1日至1950年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三期第二总队(1949年1月至1950年春)。

军事学院战役系: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将军系”

军事学院战役系: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将军系”

军事学院战役系: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将军系”作者: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24期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学府———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相继设立了高级速成系、上级速成系、基本系、情报系、海军系、空军系。

而设立培养高级将领的战役系,更是院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关注的大事。

1955年9月,人民军队第一次评授军衔时,战役系52名学员都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出现了军事学院战役系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将军系’”的盛况。

刘伯承筹建军事学院1951年,朝鲜战争成了国际事务中最受关注的焦点。

志愿军兵发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面临的对手是最强大的美国,志愿军取得的每一次胜利所付出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

朝鲜战事迫使中央领导人思考尽快建立一支强大而训练有素的国防队伍,中央决定筹办高等军事院校,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

筹建陆军大学,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等人就已经开始考虑了。

而眼前的战事又让毛泽东想到了这个问题。

那么,选拔谁担纲此任呢?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刘伯承。

在志愿军入朝的第四天,毛泽东给刘伯承发去了一封急电:“伯承同志,此间恩来、总司令、荣桓、荣臻和我,希望你速来京主持筹建陆大,你意如何?”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接到电报后迅速交代了西南的工作,1950年10月27日,从重庆乘飞机来到北京,主持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

经过调研后,他向中央建议:在南京华东军政大学的校址(即黄埔路原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和国防部旧址)上创建陆军大学,以节约开支、缩短建校周期。

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的赞许。

在京期间,刘伯承向毛泽东呈送了一份《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书》。

他认为学校要包括海军、空军等专业,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将来还会增设新系科,叫“陆军大学”似乎不科学。

刘伯承建议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批准。

“将军系”名副其实1954年1月15日,刘伯承在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

刘伯承与南京军事学院

刘伯承与南京军事学院

刘伯承与南京军事学院作者:劲松1950年11月30日,南京军事学院创建。

这是建国后我军最早的高等军事学府,年已59岁的刘伯承元帅出任院长(后兼政委)。

12月,学员们从全国各地来校。

刘伯承根据学员的情况和抗美援朝战争临战需要,设置了情报科、陆军本科、陆军速成科等。

首期招收学员758名。

刘伯承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消息传开后,各路人士纷至沓来。

经中央军委批准,先后到南京军事学院工作的六百多名旧军事人员都得到了妥善安排。

这一做法遭到了非议。

有些学员不满地说:“这些手下败将,还有脸来教我们打仗?老子不听他那一套!”对教员傲慢无礼,顶撞教员的事也屡有发生。

对这些议论,刘伯承态度鲜明。

他十分严肃地说:“古时候,赵武灵王还知道以敌为师”他指出:“这些教员现在是我们请来的‘先生’;至于‘旧军官’,那是他们的过去。

”这批从旧时代走过来的老翻译人员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在短短几个月里,就编译出数百种军事教材,还用俄、英、法文,摘编出大量军事参考资料,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教学的需要。

当志愿军陆续入朝参战以后,刘伯承根据军委指示,先选调四十多名学员到朝鲜指挥作战,随后又调去七十余名学员。

杨得志、秦基伟等著名战将,都是从军事学院出发,直接开赴朝鲜前线的。

与苏联顾问的争论当时南京军事学院的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主要来自苏联。

有些顾问主张原样照搬苏联的一套,刘伯承坚持必须以我为主,为此多次与苏联顾问发生争论。

在一次制定战役作业时,苏联军事顾问罗哈里斯基按照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提出“在一个大的战役中,应先打集中强大之敌,然后再打分散的弱敌”。

他认为这样的打法可使强敌失势,其他弱敌便会望而生畏,不战自退。

刘伯承根据我军的作战经验,主张先打弱敌,他说:“必须以我军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现在军队装备还比较差,国力也不雄厚,只能采取先打弱敌的办法,才能克敌制胜。

所以,我军的打法依然是‘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然后再打强的。

”当时,有的同志认为,既然苏联军事顾问坚持这个观点,我们不妨学一学。

五七干校的历史评价

五七干校的历史评价

五七干校的历史评价
五七干校是中国大陆历史上一段具有争议的时期,它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建立的集中营,旨在进行“政治改造”和“思想改变”。

它的存在和运营导致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暴行和悲剧,数千万人被捕、关押、酷刑和杀害。

由于五七干校的存在与行动给中国人民以及国家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因此它在历史上被广泛认为是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时代的恶劣遗产之一。

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五七干校被视为一段历史,它的存在和实践被广泛批评,并成为了人们重要的教训和反面典型,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总之,五七干校是一段负面历史,它的存在和实践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及对人权和自由的关注与推进。

空战英雄和他的铁树

空战英雄和他的铁树

空战英雄和他的铁树作者:李绍坤来源:《老友》2007年第11期2007年1月13日下午,南昌理工学院英雄校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灯火辉煌,鲜花绽放。

纪念台海空战胜利4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台上,一位身体壮实的白发老人和他的战友,生动地向大学生报告发生在四十年前的那场空战经历,赢得如潮的掌声。

胡寿根1932年1月5日出生于江西南昌县瑶湖畔上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从小渴望读书,却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进课堂,只好进纱厂当童工,跟着父亲种田、打鱼为生。

1951年他入伍参加抗美援朝,后来被选派到空军第三航空学校学习飞行,1957年到空军某部当飞行员,多次立功受奖。

1967年1月13日中午,在福建沿海万米高空,胡寿根驾驶国产歼——6超音速战斗机与敌机狭路相逢。

在性能、装备都落后于敌机的情况下,他凭着机智、勇敢,一举击落国民党空军装备精良的美制王牌——104G超音速战斗机,成为中外空战史上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成功战例,也是台湾海峡上空最后一场空战的辉煌胜利。

胡寿根荣立一等功,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获得中央军委通令嘉奖。

胡寿根,这位空军战斗英雄,被南昌理工学院聘任为高级顾问。

纪念会结束后,胡寿根一行驱车前往北校区,他和老战友及家属在心爱的歼--6战斗机前合影。

随后,他们来到南校区花圃。

这里栽种着一棵与胡寿根相伴20多年的铁树,枝繁叶茂。

在雄壮激昂的军乐声中,胡寿根深情地为铁树揭牌、浇水。

此刻,谁能知道铁树凝聚着老人的多少心血和情感啊!胡寿根在部队时喜欢植树栽花,1959年驻防向塘机场时,他在飞行员宿舍楼旁和办公楼边各种下一棵樟树和一棵桂花树,如今樟树的腰围宛如水桶,桂花树也长的像大腿一样粗。

河北遵化机场飞行员楼前也留下他种的核桃树……1982年,在福州龙田机场,一位花农把一棵拇指大的铁树送给胡寿根。

他小心翼翼地将铁树养在茶缸里,摆在办公桌上,经常浇上茶叶水。

次年,原来3片叶子的小铁树又长出了3片嫩绿的新叶。

记原海军学院院长朱军

记原海军学院院长朱军

记原海军学院院长朱军(2007-6-19 11:45:58)在南京半山园一处近山的幽静所在,坐落着一幢两层的黄色小楼。

仲春的斜阳从窗口照进二楼书房,环立四壁的书柜使得不大的房间显得更加狭小。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倚坐在深红色的高背木椅上,微微颤抖的双手轻轻地压着桌面上一本泛黄的线装书,一会儿凝神阅读,一会儿聚精思考,不时翻一翻案头上的《康熙字典》、《辞源》,然后在线装书上吃力地写着标注,间或伴随着一阵咳嗽……这位老人就是原海军学院院长朱军将军。

在这间狭小的书房里,离休后的老将军一从就是15年。

15年间,朱将军先后撰写并出版了《孙子兵法释义》、《孙子兵法释义·增订本》、《孙子兵法新译》、《孙子兵法博议》,为弘扬祖国的传统军事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孙子兵法释义》先后再版四次,被评为全军优秀图书;《孙子兵法新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非常适合青年人阅读,受到了团中央的好评。

1997年国庆前夕,一部80万字的《管子释义》又从他笔下脱稿。

“共产党员活一天就要干一天”1983年,76岁的朱将军主动走下了海军学院院长的岗位。

朱老在离休之初便开始思索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

离休后,朱老还继续担任海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最初两年里,朱老一直致力于海军学术研究,经常撰写一些海军学术论文,指导或帮助年轻的研究人员从事学术研究。

他说:“一个共产党员总不能闲着。

过去干革命搞教育靠的是——枪杆子和笔杆子。

现在枪杆子是拿不动了,但拿笔杆子总还可以的。

”1985年,朱老到南海舰队、东海舰队考察,路上带了《孙子兵法》一书。

考察了两个多月,一本《孙子兵法》被他来回翻阅了十来遍。

《孙子兵法》这部“兵经”,朱老从少年起就时常诵读,一辈子不知已翻了多少遍。

可他越看越投入,越看越觉书中境界深广。

考察回来后,正巧海军学院准备组织干部开《孙子兵法讲座》,张序三院长便请朱老主讲。

对工作一向讲究“认真”二字的朱老,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撰写讲稿,精心地作了辅导准备。

南京军事学院给非党教员评授军衔揭秘

南京军事学院给非党教员评授军衔揭秘

军林兵史 JUNLINBINGSHI南京军事学院给"非克裁灵"评授军僦揭桃◎苏振兰刘伯承创建南京军事学院时,经中央军委批准曾吸纳了近600名原国民党军队中 起义、投诚、被俘的高级军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教学的主要力量。

这部分 教员曾被称作“旧军官”,后来又改称为“非 党教员”。

随着南京军事学院自己培养出的党员教 员一批批走上教学第一线,并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参军任教,“非党教员”的数量和 比例逐年减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由上级安排转业到原籍或江苏省、南京市的政协等单位工作。

1957年,当廖汉生担任军事学院院长时,刘伯承在军事学院成立典礼上致词仍然担任教学工作的“非党教员”还剩下200余人,另有57人长年住在学院招待所里等待分配。

他们原有的旧军衔从上将、中将、少将到校级不等。

如林则徐的侄孙、原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海军少将林遵,率舰队起义后担任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在南 京军事学院海军系任教,海军系独立建院后,又担任海军军事学院副院长。

原国民党军中 将郭汝瑰,曾任国民党陆军大学战史教官、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等职,有着相当丰富的军 事知识和教学研究经验。

此外,还有原国民党军中将蒋铁雄、伍培英、朱大纯,陆军大 学教育长杭鸿志等。

1955年9月解放军开始第一次评授军衔时,正值全军开展“肃反”运动。

由于政审和审批都比较复杂,军委决定“原为国民 党军队校级以上的解放和留用军官,现在各教学机关及学校中工作者原则上不评衔”。

1956年5月,经过反复权衡并考虑党外民主人士意见,国防部又发出指示:“解放战争 以来参加我军工作的原国民党军队校以上军官,经审查历史上无严重问题,目前思想进 步,工作积极,年龄在评衔后不超过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适合长期留队工作的,可评 定授予其军衔。

”1957年上半年,按照上级部署,南京军事学院给在职的“非党教员”初步评定了拟授军衔。

4月,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元帅率工24 I 文史精华/2019.02.上JUNLINBINGSHI军林兵史南京军事学院领导合影,前排左一为廖汉生、左三为锤期光作组来学院检查工作期间,还专门召开了“非党教员”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在全院干部大会上提出.不应叫原国民党军官为“旧军官”;这些人有战斗经验,不管他们的经验是什么战争性质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宝贵的,应当尊重他们的经验;他们也是祖国的一笔宝贵遗产。

人民军队中的“杨罗耿”

人民军队中的“杨罗耿”

《党史博采》│2022第02期红军时期初任要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在红军队伍中不断成长历练,颇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赏识,红军长征前后均担任比较重要的职务。

杨得志,1911年1月生,湖南醴陵人。

他只上了两年私塾,后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当工人。

1928年初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并随部队上井冈山。

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以及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

他身经百战,由一名战士一级不差成长为赫赫有名的红1军团第1师第1团(简称红1团)团长。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带领红1团担负先遣任务,先后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掩护中央机关,为红军顺利北上抗日开辟了通路。

他率红1团强渡天险乌江,继又组织18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在人民军队历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1师副师长、第2师师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重大战役。

长征前后,杨得志以出色的战功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器重。

长征胜利后,由红1、3军团等部队合编后的红1军团下辖只有三个师,杨得志的职务不降反升,从长征前的团长升任师长。

这也充分反映经过长征之后,杨得志在红军队伍中的地位快速跃升。

罗瑞卿,1906年5月生,四川南充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29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红4军支队党代表、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第11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

古田会议以后,毛泽东一直很赏识罗瑞卿,“罗长子”的雅号是毛泽东给起的。

长征中,罗瑞卿任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等职,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

1936年6月起任抗日红军大学教育长,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等职。

在整个长征过程中,中央红军的保卫工作尤其是对中央首长的保卫工作,没有出一点差错,这与罗瑞卿的出色工作是分不开的。

西安《党史博采》│2022第02事变时,罗瑞卿负责中共代表的保卫工作,他在保卫方面的出色才干深得毛泽东、周恩来的赏识。

任教南京中央军校的回忆(下)

任教南京中央军校的回忆(下)

任教南京中央军校的回忆(下)
沈清尘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1998()4
【摘要】膝杰主政训处务,刘僵群、刘咏尧他调民国二十四年(1935)2月末,“民族复兴运动”之骨干滕杰,自欧洲考察回国后,被蒋氏派来军校主持政训处务,滕来校后,原挂名处长刘健群因病休养辞去职务。

未几,校部复令时任军委会军事交通研究所所长之酆悌兼任处长,而以滕杰为副处长,代行处长职务,原副处长刘咏尧则调军校毕业生调查科主任(至是年10月,调查科易名中央各军校毕业生调查处,以刘咏尧任处长,黄雍为副处长),主持军校各期毕业生联络事宜,在校外设有办公处,军校团体(复兴社等)的活动有时以调查处名义进行。

【总页数】9页(P41-49)
【关键词】军校教育;学术研究会;中央军;张治中;毕业生调查;政治教育;蒋介石;黄埔;中国国防;抗战胜利
【作者】沈清尘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成于南京亡于南京“蒋介石的铁卫队”: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J], 胡博;
2.血沃钟山饮恨长江——黄埔军校教导总队参加南京保卫战回忆 [J], 石怀瑜;
3.我珍藏的南京中央军校老照片 [J], 单补生
4.任教南京中央军校的回忆(上) [J], 沈清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收藏的中央航空学校同学录

我收藏的中央航空学校同学录

有感于空军在现代国防中的重要性,孙中山先生曾提出“航空救国”的口号。

而航空救国,除了航空工业的发展与外国飞机的引进,培养我国自己的优秀飞行员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的航空教育,最早可追溯到 1928年10月成立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队,其后历经更名、改组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班、军政部航空学校。

图2:同学录的扉页有二期学生陈恩伟的签名这本同学录为大16开本,道林纸彩印,皮面精装,封面烫金题字,整体的印制规格相当高,是民国时期同学录的顶级水准,在静思斋“柜藏”的诸多同学录中,它是当之无愧的头把交椅,据我目前的了解,大陆民间藏家藏有此录的不超过三人。

翻开同学录的扉页,看到一方“陈恩伟”的钤印和他的签名,无疑就是这本同学录的原主人了。

陈恩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是中央航校第二期飞行科毕业生,投考空军前是东吴大学学生,毕业后分配到空军第二队,其间加入复兴社组织,并由毛邦初率领赴意大利深造,修习侦查专业。

陈恩伟曾任空军第十地区司令部参谋长、第七供应处处长等职,卒年不详。

图3:同学录的原主人陈恩伟先生航校同学录的编排是以毕业成绩排名,陈恩伟是第二期飞行科的最后一位,不过即便如此,也不应对他有丝毫小视,因为能成为中央航校飞行科的毕业生,己是侪辈中的佼佼者,百里挑一的时代精英。

中央航校成立以前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班毕业生被叙为第一期,陈恩伟他们的第二期,实际上是中央航校成立后采用新式教练训练出的第一批学生,分飞行、机械二科和侦查员训练班。

1931年7月至1932 年 8 月期间分三批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九期学生和普通高中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中招考,共计录取飞行生91人、机械生45人。

由于空军对各项素质的要求均很高,因此在招生时的条件极为严苛,除了对身体素质的更高要求,还有理科学术相关的考试,录取率之低甚至超过了百里挑一。

即使被录取为飞行生,也有很多人在训练中被认为是不适合成为飞行员的,尤以航校引入美国教官和美式训练之后,在美国教官的鹰派作风下,有近半数以上的学生遭到淘汰。

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院校以往毕业学员学历问题规定

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院校以往毕业学员学历问题规定

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院校以往毕业学员学历问题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公布日期】1983.04.15•【文号】•【施行日期】1983.04.15•【效力等级】军事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正文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院校以往毕业学员学历问题规定(1983年4月15日)自国家恢复授予和晋升技术职称制度以来,许多军队院校、训练班(队)毕业学员或其所在单位来信来访,要求明确军队指挥院校和建国前后技术、医务院校以及训练班(队)毕业学员的学历。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院校、训练班(队)学历制度不够健全,不同院校或同一院校的不同班次、不同时期,招生条件、培养目标、学制年限、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差别较大,情况比较复杂。

考虑到军事科学的特殊性,为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现对军队院校、训练班(队)以往培养目标是干部的毕业学员学历问题规定如下。

一、建国以后军队院校毕业学员的学历,凡总部颁发的训练任务规划、招生通知等文件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1974)政联字1号、(1975)政联字4号文件已明确规定计算学历。

二、入学时未明确学历,总参谋部、总政治部(1974)政联字1号、(1975)政联字4号文件和其它文件中也未作明确规定的,按下列原则确定学历:(一)指挥院校1.凡增养目标为连、排职指挥干部的培训班(完成班)学员和初级指挥院校的机关干部培训班(完成班)学员,学制满一年半以上毕业的为中专学历。

2.1966年以前和1979年以后,全国统一高考招收的高中毕业生,以及1980年以后经全军或大单位统考入学,经过初级指挥干部培训班学习,学制满3年不满4年毕业的为大学专科学历;学制满4年以上毕业的为大学本科学历。

3.航空学校的干部培训班毕业学员,1978年以前入学的为中专学历;1979年以后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满3年毕业的为大学专科学历。

4.中级指挥院校的培训班(完成班)学员学制满1年不满2年毕业的为中专学历;学制满2年以上毕业的为大学专科学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7年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
1957年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
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
蒲德生
1957年7月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1954年9月20日,战役系首期预科开课,1955年9月1日转入正科学习,1957年7月5日,第一期学员举行毕业典礼。

第一排左起:
曾思玉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翼翔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郭鹏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作鹏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刘震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孙继先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钟期光(时任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伯钧(时任军事学院副院长)
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得志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忠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张震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张祖谅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匡裕民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谢振华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谭希林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二排左起:
贾陶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李夫克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吴克华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罗元发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刘转连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赵俊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王道邦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肖文玖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李成芳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刘永源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周志坚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贺晋年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詹化雨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查玉升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邓少东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三排左起:
刘贤权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吴富善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丁盛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梁仁芥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贾若瑜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卢胜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江燮元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秦基伟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黄新廷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肖永银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谢明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罗通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黄荣海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何以祥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李化民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陈宏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肖全夫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桑子贞(时任军事学院战役系助理员)
注: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有学员52人,其中李天佑上将、陈锡联上将、韩先楚上将、杜义德中将、陈先瑞中将、温玉成中将、廖汉生中将和杨尚高少将等八位将军未参加合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