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课件 (32张PPT)PPT语文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课件 (32张PPT)PPT语文课件

•亚杰
本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总——分——总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弊在赂秦也
•亚杰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 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 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 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 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本段从哪类国家角度进行议论的?
•亚杰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
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 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亚杰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向秦割地求和。向秦割 地求和国力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向秦割地求和。 吗?”(回答)说:“不向秦割地求和的国家因为向秦割地求和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向秦割地 求和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向秦割地求和。”

高中语文第5单元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5单元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祐集》。
第四页,共29页。
目标 (mùbiāo)导

文本
(wénběn) 助读
基础(jīchǔ) 导练
预习导读
2.探寻背景。
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 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 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 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计策。循此渐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
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
第二十二页,共29页。
句段剖析 (pōuxī)
合作(hézuò) 交流
文本
(wénběn) 图解
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五段,上面这
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作“借古讽今”。
4.一词多义。
基础(jīchǔ) 导练
预习导读
1 234 5 6 7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名词,兵器) (1)兵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左右欲兵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武器伤害人) (2)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因为,表原因)
技盖至此乎(通“盍”,怎样) (3)厥 思厥先祖父(代词,其)
的思想。
第三页,共29页。
目标
文本
(mùbiāo)导 (wénběn)助


1.连线作者。
基础(jīchǔ)导 练
预习导读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 文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 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恣肆,雄奇遒劲,很有 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 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实用课件(4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实用课件(45张PPT)

六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国 与 秦
▲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的 秦灭六国时间表:

▲ 前230年灭韩

▲ 前225年灭魏

▲ 前223年灭楚

▲ 前222年灭赵和燕 ▲ 前221年灭齐,统一全国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研读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 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
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 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 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 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 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 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时代背景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 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 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 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 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 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 师”。
解题
1.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 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 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 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 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 而消灭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 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 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秦国在用攻战方法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 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 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打胜仗得到的土 地,那实际情况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 )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那实际 情况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 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不在于战争。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课件

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 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允,号老泉,眉州眉山( 1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
今四川省眉山

力标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 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 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 “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 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 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 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 国。”

情标标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彩标标


1、终继五国迁灭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五国既丧
最终;灭亡 交好 之后

力标标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
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 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测标标


第二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论证了哪个分论点?

测标标
提齐盖失强援Fra bibliotek燕不能独完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六国论
宋·苏洵
48

标标标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 》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  》课件(共39张PPT)

霜露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
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灭 。”此言得之。
读一读
2、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因为
弊在赂秦也。
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 保全
第1段重要词语检测:
1.兵不利
兵器
2.赂秦而力亏
连词,承接
3.破灭之道
途径,引申为原因
4.六国互丧,
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5.率赂秦耶
全,都
6.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7.盖失强援,
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
及,等到 因为 小人的坏话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快要消灭干净
智谋和力量(国力)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实在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以前假如 爱惜,珍惜
不去秦国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命运
同“倘”,如果 容易判断,估量
思考: ①第3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8.不能独完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阅读第1段并思考: ①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请用原文中的句子表述出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本段从几个角度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角度一: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角度二: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六国论 (共14张PPT)

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六国论 (共14张PPT)
六国论
六 国 论
苏 洵
学习目标
1、分析论证过程,梳理文章思
路结构。 2、学以致用:培养严谨缜密的 思辨能力,并运用在议论文写作 中。
文本研读:
一、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梳理 结构。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 点的
二、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一)1、思考:第二段当中用到的论证方 法是什么?小组讨论 (1)明确:对比论证 对比一:秦战胜所得土地 与受贿所得到土地对比; 六国战败失去的土地 与割地失去的土地对比。
(2)假设论证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 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 鲜明有力,进一步论证了赂秦的危害, 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

赂 (总分) 秦 力 亏 (第二段)

( 在 总 ( 第 一 段 )
数量上
程度上 ( 过 渡 ) ( 分 总 )
道理上
(并 列)

对比二:六国祖先创业之难 与六国子孙割地之易的对比 。 祖辈与子孙对待土地的态度之间的对 比更突出了赂秦的危害。

对比三:地有限,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对比 论证 大欲 得难 奉繁
失百倍
大患 献易
数量上
态度上 侵急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引用古语小结(引用论证)道理上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借古) (递 进)
赂 分 ) 秦
齐亡之事实
不 赂 (总分) 者 燕亡之教训 以 赂 者(第三段) 赵亡之悲剧 丧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学以致用:
以“是否应该实行惩戒教育”为话题写 一个片段。要求: 1、运用本节所学的论证技巧和论证方法 2、论点明确,论证充分 3、200字以上 4、时间12分钟

高中语文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精选课件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 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 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 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 “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 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精选课件
听课文朗读
精选课件
注意以下字音

(并 列)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精选课件
( 过 渡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 (第四段) ( (引古) 分 (递 进)

)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三读课文 强化巩固,加强积累
精选课件
•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
上)
B、思厥先祖父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精选课件
较秦之所得 得到,获得,动词
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形容词
诚不得已
能,能够,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想要,追求,动词
则秦之所大欲 欲望,名词
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合纵]-------------苏秦 [连横]-------------张仪
(请同学根据历史、 文学知识讲述)
精选课件
六国论
苏洵
精选课件
教学目标
• 1、时代背景 • 2、字词疏通 • 3、整体感知 • 4、巩固训练
精选课件
六 国 论 (宋 苏洵)
一、作者简介

《六国论》 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 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题解释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 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 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苏洵精于 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 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 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 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
古:先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5段主要内容
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古 六国与秦:诸侯

对比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今 北宋: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国 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借 古 讽 今
苏洵分析六国破灭的原 因,是对宋王朝怯敌退让 敲警钟,讽谏宋王朝要以 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 “积威之所劫”,要奋起 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
使却...退之却。洎牧被以动谗句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
古:智谋和力量;今: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
古:不走;今:不可以
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倘”,倘若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
得当
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第2段: 赂者(韩魏楚)灭亡原因
问题:论证什么?论证方法?
攻取少
赂得多
败亡少 对 赂失多
固不在战 (而在赂秦)
赂 秦 而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课件 (53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课件 (53张PPT)

学习目标:
1、熟读文章、了解背景。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 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3、能够正确翻译文章。
写作目的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 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 被契丹、西夏的威之所劫,一味地贿 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 不赂而胜之道。
文学常识 1、文体: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 善于析理。分为两种: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以至于
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宜:应当,应该。 以:用。 事:侍奉。
灭。”此言得之。
得:得当,适宜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 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 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 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以至于灭 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 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表示原因。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贿
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
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பைடு நூலகம்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
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 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国论 苏洵
导入
苏洵,号老泉。《三字经》有言:“苏老泉, 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在二十七 岁时才刻苦攻读,博览全书,潜心专研。由于他下笔 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 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 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 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就选自《嘉祐 集·权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六国论》,看看唐 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是如何评论六国灭亡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 课件 (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 课件 (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六国论》 课件 (共37张PPT)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 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地缘 战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六国论》 课件 (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六国论》 课件 (共37张PPT)
3.兵者,国之大事也
士卒,军队 军事
4.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 战乱,战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六国论》 课件 (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六国论》 课件 (共37张PPT)
本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1)赂秦:力亏

六国破灭,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六国论》 课件 (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六国论》 课件 (共37张PPT)
第二段论证方法?论证什么?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得难 献易
力 亏
比 有限
奉繁
无厌 侵急
程度上
破 灭 之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暴秦之欲无厌
3思厥先祖父
4至于颠覆
5其实百倍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六国论》 课件 (共37张PPT)
6理固宜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六国论》 课件 (共37张PPT)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 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 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 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 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 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 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 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 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六国论》课件126张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六国论》课件126张

yān
胜负之数 shù
日削月割 xuē
厥 洎 与嬴 无厌 或未易量 当与秦相较
jué jì yǔ yàn liáng
正音
六国互丧 sàng
暴霜露 pù
草芥
jiè
下咽
yān
胜负之数 shù
日削月割 xuē
厥 洎 与嬴 无厌 或未易量 当与秦相较
jué jì yǔ yàn liáng tǎng
学生质疑 集体讨论
齐 与嬴不助 燕 荆卿为计 赵 牧以谗诛
三段层次
齐 与嬴不助

荆卿为计
革灭怠尽 智力孤危
赵 牧以谗诛
三段层次
齐 与嬴不助

荆卿为计
革灭怠尽 智力孤危
赵 牧以谗诛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三段层次
例证
齐 与嬴不助

荆卿为计
革灭怠尽 智力孤危
赵 牧以谗诛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三段层次
例证
齐 与嬴不助

荆卿为计
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纯白银七万两、绢十五 万匹,茶叶三万斤。
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 匹、钱二万贯。
赂 事实对比


者 事理推论



不 事实分析

者 假设推论
赂 事实对比


者 事理推论
为 积





不 事实分析


者 假设推论
赂 事实对比


者 事理推论
赵国与秦交战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大败 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河外 前233年,赵将李牧击退秦于赤丽、宜安 前232年,赵将李牧击退秦于番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曰:弊在赂秦也。 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 秦国除了依靠战争的手段夺取别国的土地外,还从贿赂中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 获得利益,小一些的就得到市镇,大一些的就得到大城。如果把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秦国因六国贿赂而得的土地,同它凭借打胜仗而夺得的土地相比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较,那前者实际上是后者的百倍;各诸侯国因赂秦而失去的土地,
第8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选字形
民生凋 敝弊 针砭时 判叛 众

犯而不 较校 彰明 附付

若两人 亲离
庸风雅 之东流
第9页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 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主张“言必中当世之 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 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 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 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第一部分 散 文 之 部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7.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
基础预练
赏析探究
第3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篇头寄语
第4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第26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作者所处的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 忧外患,始终不绝。自宋朝开始到苏洵去世的106年间,契 丹与西夏大规模侵扰竟达60多次,其间各方息兵之际,正是 宋王朝割地赔款之时,沉重的负担,加上官僚地主的大肆搜 刮,全落在百姓头上。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互相交织, 国难当头。苏洵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讽喻宋王。
答案 免 礼|理
敝|弊
判|叛
附|付
第10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词 语 辨 释
1.重点实词 (1)六国互丧 ( .. (2)其实 亦百倍( .. (3)思厥先祖父 ( ... (4)暴秦之欲无厌 ( .. ) ) ) ) )
2.被动句 洎牧以谗诛 (动词本身有被动意味) (“为……所”,表被动)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省略句 举(之)以予人
(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 至(太子)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
第21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4.倒装句 赵尝五战于秦 苟以天下之大 (介宾短语后置,“赵尝于秦五战”) (定语后置,“苟以大之天下”)
(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 . (6)至于颠覆 ( .. )
第11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7)终继五国迁灭 ( .. (8)始速 祸焉( . )
)
(9)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 .. (10)可谓智力 孤危( .. (11)当 与秦相较( . ) ) )
第27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二)诗文点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 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这是走向灭亡的道 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路啊。有人说:六国相继都灭亡了,全都是由于贿赂秦国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吗?回答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的。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独自保全。所
第29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 跟它们打了败仗而失去的土地相比较,那前者实际上也是后者的百 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倍。那么这样看来秦国的最大愿望,各诸侯国的最大祸患,本来 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 都不在于战争啊。想想他们的先人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 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 棘,才有了这点点的土地。子孙对待这些土地却不很珍惜,拿它 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 来送给别人,像丢弃草芥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又割去十座 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 城,然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一起床再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军
第22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名言名句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 五国也。 4.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 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招致 (9)除去,消灭 (10)智慧和力量 (11)如果 (12)旧事,先例
第14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一词多义 之 . 此言得 较秦之所得 . (1)得 也 此余之得 . 兄事之 公为我呼入,我得 . 事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故 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 (2)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 . 嫌迟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 .

第15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或 当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 (3)或 长烟一空 而或 . 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或 .
不利,战不善 . 非兵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4)兵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 以待秦 赵亦盛设兵 .
第31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第16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有远略 燕赵之君,始 . (5)始 速祸焉 始 .

答案
(1)合适,得当|得到|收获|将要
(2)旧|所以|老交情|仍然 (3)有人|或许|有时|有的 (4)兵器|战争|士兵|部队 (5)最初|才
秦嬴 . 羸 .
) )今
草芥 ( . 邯 ( . 惊厥 ( .
暴 . 暴 .
) )郸 ) 霜露 光
)国 弱
第7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与 . 与 . 当 . 当 .
第30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 又到那里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国的土地有限度,而暴秦的欲 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 望是没有满足的,你送给他越多,他侵犯你就越厉害。所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 以双方还没有交战,而强弱、胜负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诸侯 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 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拿土地 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去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不烧尽,火是不会熄灭 此言得之。 的。”这话对了。
第18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答案
(1)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2)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 (3)名词动用:礼待 (4)名词动用:坚持正义 (5)使动用法:使……退却,打通 (6)使动用法:使……完整,保全
第19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17.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神 志智 神 免勉
超群 不清 为其难 战高悬
校|较
谗馋 理礼
害忠良 涎欲滴 贤下士 璞得宝
智|志 谗|馋 勉|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战国七雄,角逐天下,最终秦灭掉六国,独霸天下。秦国 何以胜,六国何以败,个中因由,众说纷纭,单一个《六国论》 就有多篇,各从不同角度,阐发六国灭亡原因。苏辙说,六国 破亡,缘“当时之士”“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李祯 说,六国破亡,缘“六国溺于征伐”“视秦无异”;苏洵则说,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一个六国灭亡,引发多种见解, 这是后人的见仁见智,然其根本,是各据所需,来阐发古事, 或讽喻,或讥刺,或警戒,这就是“材料点化”的为我所用。 可见,“一材可以多用”,角度不同,立意则不同。
第2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