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件
合集下载
《六国论》PPT课件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 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 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于走向灭亡。
• 姜尚渭水钓鱼 • 秦琼长安卖马 • 苏武北海牧羊 • 张飞蜀都卖肉 • 诸葛亮隆中种菜 • 关羽荆州卖豆腐
嬴政吞并六国(苏轼)
探一探
任务一
“向课文学写作”课文就是学习的本质,为了更好 的探究六国破灭的原因,请你化身为六国国君之一, 回望这段历史,请阐述一下本国灭亡的原因。(结合 文本和史实小组交流讨论)
现实意义
历史照进现实
六国灭亡已经成为历史,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从六国破灭的故事学到了什么?
15
总结
本文借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告诫
情
借
理 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能重
古
交 融
蹈覆辙。作者借古讽今,体现了中国
讽 今
传统知识分子,在国家命运面前的深
深忧患之情和责任担当意识。
课后作业
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秦亡论》为题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六国论
苏洵
素材积累
1、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适用主题:团结互助、同心协力 2、失于一物之细,疏于一事之微。 适用主题:注重细节、防微杜渐 3、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严以修身方能严以 律己。 适用主题:心怀敬畏、演绎律己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明相魏征去世后, 感慨的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
回顾重点文言知识。
回
顾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先例,旧事
2、率赂秦耶?
全部、一概
3、日削 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名词作状语
• 姜尚渭水钓鱼 • 秦琼长安卖马 • 苏武北海牧羊 • 张飞蜀都卖肉 • 诸葛亮隆中种菜 • 关羽荆州卖豆腐
嬴政吞并六国(苏轼)
探一探
任务一
“向课文学写作”课文就是学习的本质,为了更好 的探究六国破灭的原因,请你化身为六国国君之一, 回望这段历史,请阐述一下本国灭亡的原因。(结合 文本和史实小组交流讨论)
现实意义
历史照进现实
六国灭亡已经成为历史,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从六国破灭的故事学到了什么?
15
总结
本文借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告诫
情
借
理 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能重
古
交 融
蹈覆辙。作者借古讽今,体现了中国
讽 今
传统知识分子,在国家命运面前的深
深忧患之情和责任担当意识。
课后作业
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秦亡论》为题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六国论
苏洵
素材积累
1、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适用主题:团结互助、同心协力 2、失于一物之细,疏于一事之微。 适用主题:注重细节、防微杜渐 3、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严以修身方能严以 律己。 适用主题:心怀敬畏、演绎律己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明相魏征去世后, 感慨的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
回顾重点文言知识。
回
顾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先例,旧事
2、率赂秦耶?
全部、一概
3、日削 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名词作状语
《六国论》优秀课件
基础·清单检查
索引
课文·内容研读
·
壹
基 础
清 单 检 查
1.作者连线
苏洵(1009 - 1066),字①
,自号老泉(家有老人泉),
宋代眉山人,著名②
,③
之一,与其子轼、
辙合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 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有“苏氏文
章擅天下”之誉。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书,下笔顷
刻数千言,著有《权书》《衡论》等,文集为《嘉佑集》。
答案
3.第3段论证了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围绕着这个论 点,作者是如何结合史实展开论述的?
明确:对于贿赂的韩、魏、楚三个国家,作者分三层进行论证:第一 层(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 由于“赂”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而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赂 秦的事实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 战矣”的结论;第二层(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说明赂秦乞和适得 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第三层(古人 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第七单元 六国论
激趣导入
+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徵去世后,感慨地说:“夫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 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 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 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战国七雄,何 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第二课时
研读·任务导引
+
写出见解独到、鞭辟入里、令人信服的议论文的关键有哪些?从 《六国 论》这样的古代经典中可以找到答案。议论文写作需要树立三种 意识,并且三者兼顾; 需要批判性思维,体现其思想深度,鞭辟入里 ; 需要微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还应情 蕴行间,情理交辉。
《六国论》ppt课件
文章概述与主题思想
文章概述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 者对于国家兴衰的见解。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教训,强调了国家应当重视内 部团结、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等重要性,以维护国 家的长治久安。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作者及文章 概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启示意 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 水平。
阐述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六国的例子,阐述了在战争中 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取得胜利。
引申到现实生活
这种精神也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 定信念、勇往直前。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描述燕赵两国的处境 指出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之际,燕赵两国仍然坚持抵抗。
赞扬两国的勇气和决心 赞扬了燕赵两国在绝境中仍然不放弃抵抗的勇气和决心。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部分论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 一步加强思考和讨论。
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掌握不 够熟练,需要加强语文基础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提 高专注力和阅读效率。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
01
复习并巩固《六国 论》中的重要知识 点和难点。
02
拓展阅读相关历史 文献和资料,加深 对六国时期历史背 景的了解。
因果论证
分析六国破灭的内外因,阐明其 历史教训
逻辑层次与条理清晰
文章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展开,层次分 明,条理清晰
论证过程严谨,逻辑 严密,无漏洞
每一段落都有明确的 中心思想,内容紧扣 主题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采用古文风格,语言凝练,表 达准确
《六国论》ppt课件
意义
六国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对 现代政治、外交和国家治理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 动荡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为了 争夺领土、资源和势力范围而展
开激烈的斗争。
作者背景
作者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 政治家,他通过对六国历史的考 察和分析,试图找出国家兴衰的
根源。
03
六国论中指出,只有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才能使国家长治久
安。
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1 2
合作共赢
六国论中提到了合纵连横的思想,各国之间应该 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重视外交
国际关系中,外交手段对于维护国家利益至关重 要。
3
警惕他国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时刻警惕他国的阴谋和挑 衅。
对个人发展的启示
培养综合素质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然而,政治上却是积贫积弱,外患不断。北宋与 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存,战争时有发生。
民族矛盾
北宋与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战争不断。苏洵在《六国论》中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表达了对北宋现实政治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现状
六国论作为历史研究的课题,一 直备受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 对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 探讨,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学术
成果和资料。
02
六国论的作者与背景
作者介绍
作者:苏洵
简介: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 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精通经史子集。苏洵的文章以雄辩、气势磅礴而著称 ,其代表作《六国论》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
六 国苏 论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六国论》ppt课件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5、 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六国割让城池土地以求苟安,但是“得一夕 安寝”之后,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秦国 并不因为得到进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反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6、《六国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将诸侯的土地与秦国的欲望进行对比, 因而割地赂秦并不是长久之计。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
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梳通文意
既然这样,那么
凶残
满足
愈加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决定,确定
灭亡 名作状,按道理
侍侍奉奉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贾
新的看法,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
谊
“弊在赂(lù)秦”,他为什么这么
杜 说?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让我们 牧
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解题 六国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 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 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 变法的彻底改小,经济和军事实小都强小起 来;小原本强小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 和军事实小小益衰落。
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 到后来燕太子丹用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 亡的)祸患。文学常识:“卿”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用于君主对臣的称谓,
5、 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六国割让城池土地以求苟安,但是“得一夕 安寝”之后,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秦国 并不因为得到进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反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6、《六国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将诸侯的土地与秦国的欲望进行对比, 因而割地赂秦并不是长久之计。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
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梳通文意
既然这样,那么
凶残
满足
愈加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决定,确定
灭亡 名作状,按道理
侍侍奉奉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贾
新的看法,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
谊
“弊在赂(lù)秦”,他为什么这么
杜 说?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让我们 牧
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解题 六国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 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 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 变法的彻底改小,经济和军事实小都强小起 来;小原本强小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 和军事实小小益衰落。
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 到后来燕太子丹用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 亡的)祸患。文学常识:“卿”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用于君主对臣的称谓,
《六国论》-ppt课件
材料一:刘勰说:“‘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 于无形,迹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故 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 敌人不知所乘”。
序号
发问
1
六国被灭难道仅因为六国的赂秦吗?
2
六国被秦攻克的先后顺序怎样?
3
六国并力西向是否可以战胜秦国?
破灭 (分论点1) 破灭 (分论点2)
2
博辩宏伟
活动2:欧阳修赞苏洵“博辩宏伟”,请分析苏洵是如何 “博辩”,把赂敌致亡的道理讲清讲透,完成图表。
对比论证
“赂” 果
得百倍 得难
大欲 奉繁
引用论证
2
博辩宏伟
活动2:欧阳修赞苏洵“博辩宏伟”,请分析苏洵是如何 “博辩”,把赂敌致亡的道理讲清讲透,完成图表。
(封谋臣、礼奇才、并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
力)
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为讽谏而立论
如何讽谏
借六国破亡之故事(借古讽今)
3
紧贴文本,探探“论”之内核
根据苏洵的创作意图,你认为此文文题该如何 拟?此文原题《六国》,一般选本改为《六国论》, 你认为苏洵究竟在“论”什么?
A 六国破亡之因论 史事 论古
六国论
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 一群生活苦难的百姓, 面对如此难题, 一位老人忧心忡忡, 他把目光
投向了1300年前的战国时代, 去寻找答案…… 今天,让我们一起 走进苏洵的《六国论》
六国
论
六国就是指的 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 齐、楚、燕、赵、韩、 魏六个国家。
“论”是古代常用的 一 种 散 文 文 体 , 分 为 政论 文和史论文 , 以 论 证为 主 , 要求善于析理。
《六国论》课件(共20张PPT)
3、翻译句子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
1、古今异义
A、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B、思厥先祖父
C、可谓智力 (Biblioteka 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 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词多义
(丧失,丢失)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 ( 成为,动词 ) 邯郸为郡 为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残酷的,形容词) 暴 暴霜露 (暴露,动词)
总结 问题
弊
( 论 点 ) ( 在 论
赂 证 秦
)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喻证法
从本文的题目可以看出文章是要论述 六国灭亡的原因,按理文章写到第三段 就论证充分了,第四段如仅作上文的收 尾,完全可以简化,可是第四段不但论 证得比较具体,而且作进一步的引申。 第五段则由论六国转向其它方面,是否 多余?
意图:以古为鉴,讽喻当今
“赏析示例”的倒数第二段评价作者 的思想感情是“其情其气,真是愤郁 激切,感慨至深”。你们能否分别用 一个字概括作者对六国、秦国、现实 的情感?
感情: 仇秦国、哀六国、忧当世
《阿房宫赋》里“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本课和
当堂演练
一位登山运动员在登珠峰时,登到8000 米时体力不支放弃了继续攀登,他说: “8000米就是我的生命极限。” 一个人在掘井,掘了很久,这时距离水 层只有一墙之隔,然而他却半途而废了。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各个击破。
03
六国用人不当,人才流失
六国在用人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往往重用庸才而忽略真正的人才。同时,
六国之间的人才流动也受到了限制,导致人才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阐述作者政治主张
强调团结致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不能团结一致对抗秦国的侵略。 因此,他主张各国应该放弃彼此之间的争斗,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揭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提出全文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阐述“赂秦”对六国造成的危害,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分析不赂秦的国家因失去强援而灭亡的原因,深化中心论点。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为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战国策》
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研究战国 历史的重要文献。
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重要事件
春秋五霸
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取得了卓越的 成就,对春秋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视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拥有足够数量和优质的人才,才能推动国家的经 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各国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国家 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05
艺术手法鉴赏
对比手法运用
横向对比
《六国论》精品课件
作者先论证六国的灭亡,由于赂秦,然后提醒治国的人应当吸取这个历 史教训。读这篇文章,应该明确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 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具有很强 的现实针对性。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武器)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秦(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原因)也。或(有人)曰:六国互丧(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承接上文,表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失强援, 不能独完(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 秦”的中心论点,接着从“不赂者”的角 度阐明与“赂者”的关系,观点严密,无 懈可击。
六国论
然则 ( 既 然 这 样 , 那 么 )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 欲无厌 ( 满 足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 胜负已判 ( 决 定 , 确 定 ) 矣。至于颠覆 ( 灭 亡 ) ,理固 宜然 ( 按 道 理 本 来 就 应 该 这 样 ) 。古人云:“以地事 ( 侍 奉 )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 得之(这句话说对了)。
六国论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封赏)天下之谋臣,以事秦 之心,礼(礼遇,名词用作动词)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 (为……所,表被动)秦人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 劫(胁迫,挟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治理国 家的人)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承上启下,在上一段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假 设,并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个历史 教训,为下文借古讽今做铺垫。
六国论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将要,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 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假如)三国各 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不去行刺),良将犹 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当(倘若, 如果)与秦相较(较量),或未易量。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武器)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秦(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原因)也。或(有人)曰:六国互丧(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承接上文,表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失强援, 不能独完(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 秦”的中心论点,接着从“不赂者”的角 度阐明与“赂者”的关系,观点严密,无 懈可击。
六国论
然则 ( 既 然 这 样 , 那 么 )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 欲无厌 ( 满 足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 胜负已判 ( 决 定 , 确 定 ) 矣。至于颠覆 ( 灭 亡 ) ,理固 宜然 ( 按 道 理 本 来 就 应 该 这 样 ) 。古人云:“以地事 ( 侍 奉 )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 得之(这句话说对了)。
六国论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封赏)天下之谋臣,以事秦 之心,礼(礼遇,名词用作动词)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 (为……所,表被动)秦人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 劫(胁迫,挟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治理国 家的人)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承上启下,在上一段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假 设,并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个历史 教训,为下文借古讽今做铺垫。
六国论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将要,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 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假如)三国各 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不去行刺),良将犹 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当(倘若, 如果)与秦相较(较量),或未易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论点
1、请将六国分为两类: 赂秦者,韩魏楚; 不赂秦者,燕赵齐。 2、在文中找到两个分论点: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失强援”。 3、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写作动机
而乃贪疆埸(y 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 尺寸之利, 而乃贪疆埸 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 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讨论交流
在文中找到六国灭亡的原因。 1、韩魏楚因割地求和; 2、燕国因荆轲刺秦; 3、赵国因李牧被诛; 4、齐国因与嬴而不助五国。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公元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年 韩割武遂予秦; 公元前 公元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公元前 年 公元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 公元前 年 公元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公元前 年 魏割南阳予秦; 公元前231年 魏景闵王主动向秦进献出丽 公元前 年 以求缓兵。 邑,以求缓兵。
——【清】 李桢《六国论》
时代背景
北宋中叶以来,辽和西夏逐渐强大, 北宋中叶以来,辽和西夏逐渐强大,成 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宋军和辽军、 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宋军和辽军、西夏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 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1004 1004年 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1004年 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议定,每年给辽“ 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议定,每年给辽“岁 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 10万两, 20万匹;1042年 万两 万匹 辽要挟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 10万两 辽要挟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 万匹;1044年 宋又与西夏签约, 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 万两、 15万匹 茶叶3万斤。 万匹, 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
导入新课
战国七雄,论富有,秦国比不上齐国; 论兵力,秦国比不上赵国;论地域的辽阔, 秦国比不上楚国。可是最后六国却全部被秦 国一一灭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就让我 们来看一下苏洵对这个问题的的阐述。
六
国
论
【北宋】苏洵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并能 运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 2、学习本文运用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举例 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 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体会感悟
• 学过本文以后,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布置作业
苏氏一门三父子都写过《六国论》,请课 下查找苏辙与苏轼的《六国论》,与本文作比 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Hale Waihona Puke 板书设计——【北宋】欧阳修
老泉论六国之弊在赂秦,盖借以规宋也, 老泉论六国之弊在赂秦,盖借以规宋也,故激 切而淋漓。 切而淋漓。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 生录》卷五
•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 感慨地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 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 ——选自《贞观政要》
朗读课文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初步品 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理解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小组讨论。 2、如不能解决,在课堂提出疑难,师生共 同解决。 3、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分析课文
秦灭六国时间表: 1、公元前230年灭韩; 2、公元前225年灭魏; 3、公元前223年灭楚; 4、公元前222年灭燕、 灭赵; 5、公元前221年灭齐。
——【北宋】苏辙《六国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使六国 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唐】杜牧《阿房宫赋》
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 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 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北宋形势图分析
老泉论六国赂秦, 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 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明】何仲默
语言风格
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 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 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 之文,吾意足矣。 苏洵)之文 有所未足,今见子 苏洵 之文,吾意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