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逍遥游》教案22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三篇】
本篇是《庄⼦》的代表篇⽬之⼀,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彩,寓说理于寓⾔和⽣动的⽐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忧考⼩编整理了⾼⼆语⽂逍遥游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逍遥游教案1教学⽬标:1、理解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2、引导学⽣理清⽂章思路。
3、探寻庄⼦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1、庄⼦“三⽆”思想的理解。
2、⽤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有⼈说,在⽂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是⼀棵孤独的树,⼀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亮的树。
当我们⼤都在⿊夜中昧昧昏睡时,⽉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这样⼀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看守⽉亮的树。
⼜有⼈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篇。
庄⼦倾注⼀⽣看守的⽉亮,他的灵魂、魅⼒便是逍遥,逍遥是庄⼦思想的精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课时,共同探寻庄⼦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读庄⼦像是读⼀本伟⼤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知识链接:(学⽣阅读《全优设计》及课⽂注释)1、庄⼦其⼈:庄⼦,名周,约⽣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并称为“⽼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快,⽆为有国者所羁,终⾝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庄申韩列传》)⼀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所不窥”(《史记·⽼⼦韩⾮列传》),并⾮⽣来就⽆⽤世之⼼。
但是,“⽽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天地》)。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王公⼤⼈不能器之”(《史记·⽼⼦韩⾮列传》)的现实处境⼜使他⽆法⼀展抱负。
⼈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由的⼼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翱翔,在绝对⾃由的境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2、庄⼦思想:天⼈合⼀,顺应⾃然,安时处顺,⽆为⽽治,精神⾃由。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逍遥游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曾作过漆园吏。
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至乐》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高中《逍遥游》教案
高中《逍遥游》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逍遥游》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能够阐述《逍遥游》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逍遥游》。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逍遥游》进行评价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逍遥游》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阐述《逍遥游》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
(2)如何分析《逍遥游》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逍遥游》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进行深入剖析。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课堂讲授: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阐述。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逍遥游》篇目。
2. 参考资料:相关研究《逍遥游》的学术论文、评论等。
3.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逍遥游》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逍遥游》,理解文本内容。
3. 课堂讲解:对《逍遥游》中的关键词汇、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深入剖析《逍遥游》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逍遥游》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篇一【课题与教材】课题:《逍遥游》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一、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一、问题情境,激趣导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
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
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
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PPT提示读音:鲲(kūn)鹏抟(tuaacute;n) 齐谐(xieacute;)坳(agrave;o)堂迁徙(xǐ)北冥(miacute;nɡ)夭阏(egrave;)沮(jǔ)丧榆枋(fānɡ)斥鴳(yagrave;n) 舂(chōnɡ)米晦朔(shuograve;)泠(liacute;nɡ)然蓬蒿(hāo) 翱(aacute;o)翔恶(wū)乎待哉穷发(fagrave;)之北知(zhigrave;)效一官决(xuegrave;)起而飞数数(shuograve;)然蟪(huigrave;)蜩(tiaacute;o)(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三)评点(时间:3-5分钟)(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附:1、通假现象:(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2、虚词、实词(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9)是鸟也(是:这)(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14)适百里(适:往)(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3、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4、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逍遥游》的寓意和哲理。
2.分析《逍遥游》中的寓言故事,掌握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逍遥游》的寓意,分析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
2.难点:掌握《逍遥游》中的哲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庄子》中的经典故事,如“庖丁解牛”、“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2.介绍《逍遥游》的作者庄子及其文学地位。
二、课文讲解1.分析课文“逍遥游”的含义。
2.逐句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
3.分析寓言故事“鹏程万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逍遥游”的理解。
2.讨论庄子通过寓言故事传达的哲理。
四、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子。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逍遥”、“游”等。
2.探讨庄子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看法。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2.让学生谈谈对庄子的认识,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二、拓展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庄子》中的其他篇章,如《秋水》、《养生主》等。
2.分析《逍遥游》与其他篇章的关联,探讨庄子的哲学体系。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庄子的哲学思想的理解。
2.讨论庄子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作业布置2.收集并整理庄子其他篇章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二、课堂分享1.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交流庄子其他篇章的阅读感悟。
2.让学生谈谈对庄子的认识,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学习庄子独特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章中的审美意蕴,提升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思想,分析文章论证结构。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中的审美意蕴,提升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介庄子及其作品《逍遥游》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庄子的哲学思想,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逍遥游》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三、课堂讲解1.讲解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思想,如“逍遥”、“无为”等概念。
2.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如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庄子独特的论证方法,如寓言、比喻等。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审美意蕴。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章论证结构。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审美意蕴。
二、课堂讲解1.讲解庄子《逍遥游》中的审美意蕴,如对自然、人生的感悟。
2.分析文章中的审美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审美价值。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逍遥游》的感悟。
2.深入研读《逍遥游》,找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效果。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庄子的哲学思想、文章论证结构和审美意蕴。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逍遥游》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如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2.分析文章中的现实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的意义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逍遥游》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提升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
五、作业布置2.收集庄子其他作品,了解其哲学思想,并分享给同学。
《逍遥游》教案设计优秀7篇
《逍遥游》教案设计优秀7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
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
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逍遥游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6篇逍遥游教案篇一一、自读要求:(一)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二)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
(三)熟读课文,背诵的一段。
二、学习侧重点:(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体的特点。
(四)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解说)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对比鲜明、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体文章,因此重点研究学习这些方面,对于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借鉴、发挥与创造极有帮助,有利于我们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自读程序]一、在教师简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全文。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二、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对自读时存在的问题、疑难进行针对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小组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疑。
四、强化性自读检测。
(解说)对于阅读课文,教师必须对学生放开手脚,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自读习惯,提高他们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学习的能力。
为此,教师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研究习惯。
[自读点拨]一、庄子及其作品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
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
《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壹五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
《庄子》善于虚构,十有_是寓言作品。
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高中《逍遥游》教案
高中《逍遥游》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逍遥游》。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逍遥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提炼观点,表达自己对《逍遥游》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了解《逍遥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分析文章内容、修辞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对比分析法:比较《逍遥游》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逍遥游》的背景和作者庄子。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分析:讲解文章内容、修辞手法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对比分析:比较《逍遥游》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对《逍遥游》与其他作品异同的分析能力。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逍遥游教案篇一一、学习目的: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阅读、体会、分析五、学习过程【一】积累1.重点词语怒:奋发范例讲解:怒而飞(振翅奋飞)斯:则,就范例讲解:风斯在下矣:(风就在下面了)夭阏:阻塞范例讲解:莫之天阏(没有阻碍)枪:触、碰范例讲解:枪榆枋而止(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控:投,落下范例讲解:控于地而已矣(落在地上罢了)效:显才能范例讲解:知效一官(才能胜任一官之职)比:合范例讲解:行比一乡(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正:本所应有范例讲解: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万物之性) 恶Wū:何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2.通假字冥,通溟范例讲解:北冥有鱼培,通凭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培风知,通智范例讲解:小知不及大知辩,通辨范例讲解:此小大之辩也而,通耐范例讲解:而征一国有,通又;反,通返范例讲解;旬有五日而后反辩,通变范例讲解:御六气之辩3.古今异义海运:海波动荡范例讲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范例讲解:南冥者,天池也野马:游动的雾气范例讲解:野马也,尘埃也果然:饱的样子范例讲解:腹犹果然众人:一般人范例讲解: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羊角:旋风范例讲解: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词类活用1.名词用如动词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向南飞) 2.使动用法范例讲解: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5.固定句式1.其……邪?其……邪?(选择句) 范例讲解: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奚以……为,(表反问,哪用……呢) 范例讲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恶乎……哉(表疑问)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二】翻译课文逍遥游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庄子的论证方法。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文章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庄子的论证方法及其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庄子及其作品《逍遥游》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逍遥游》的哲学思想。
2.文本解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逍遥游》,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3)讨论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
3.语言品味(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骈散结合、寓言故事等。
(2)引导学生品味庄子独特的论证方法,如对比、排比等。
(3)让学生尝试运用庄子的语言特色进行仿写。
4.意义探讨(1)引导学生探讨庄子的逍遥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讨论如何借鉴庄子的思想,调整自己的心态,实现内心的逍遥。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翻译《逍遥游》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逍遥思想的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导入新课(1)庄子(约前369年—前2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他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庄子》一书中,其中《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2)《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代表作,文章通过寓言故事、对比论证等方式,表达了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哲学思想。
2.文本解读(1)学生自主阅读《逍遥游》,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从大鹏鸟的逍遥飞行引出庄子对逍遥的向往。
第二部分:通过对比鲲鹏与小鸟、宋荣子与列子,阐述逍遥的境界。
第三部分:论述逍遥的方法,即顺应自然、无所待。
逍遥游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逍遥游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教案一:《逍遥游》赏析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作者及其时代背景;
2.理解《逍遥游》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3.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哲理思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
1.展示《逍遥游》的诗词,让学生自由阅读,感知诗歌的意境。
2.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对《逍遥游》的理解和感受。
讲授新课:
1.介绍《逍遥游》的作者辛弃疾和他的时代背景,引出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2.讲解《逍遥游》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内涵。
3.分析《逍遥游》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借景等。
巩固活动:
1.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逍遥游》,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精读《逍遥游》,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学生撰写读后感,谈自己对《逍遥游》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活动:
1.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作品,比较诗歌风格和主题思想的异同。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进行朗诵或分析。
3.组织学生分层次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逍遥游》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在鉴赏诗歌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有些学生对于诗歌的哲理思想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另外,在拓展活动方面,可以加入更多的诗歌鉴赏和朗诵,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高中《逍遥游》教案
高中《逍遥游》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2)能够分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和哲学思想;(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意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逍遥游》;(2)运用比较分析、文本解读等方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运用庄子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2)培养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精神品质;(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分析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特色;(3)学会运用庄子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和阐述;(2)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故事的理解;(3)庄子的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庄子思想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真谛;(2)简要介绍庄子的生平和思想特点;(3)布置学习任务,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逍遥游》,理解文本内容;(2)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思想。
4. 文本解读:(1)分析《逍遥游》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故事;(2)探讨庄子哲学思想在文本中的体现;(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庄子思想的核心观点;(2)强调庄子思想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启示;(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逍遥游》,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运用庄子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逍遥游教案优秀教案
逍遥游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逍遥游》的主题思想,体会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2、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欣赏《逍遥游》的艺术特色,如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寓言和形象的比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庄子“逍遥游”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能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2、教学难点(1)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特、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2)理解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点拨法: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自由,都希望能够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的梦想。
那么,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庄子,他也提出了一种关于自由的境界,叫做“逍遥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逍遥游》,去感受他那独特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庄子(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代表了庄子的最高思想境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问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四)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第一段,教师巡视指导。
2、请一组学生代表上台翻译,其他学生补充和纠正。
3、教师讲解第一段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北冥有鱼”“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等。
高三语文《逍遥游》课文教案【优秀6篇】
高三语文《逍遥游》课文教案【优秀6篇】高中语文《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
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海德格尔(德国)“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3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3篇)《逍遥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和积累之、其两个虚词的用法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然后通过对文章第一段的分析,尝试背诵。
2、然后研习第二、三自然段,完成对于文章的理解。
并对逍遥游的进行探究。
完成对文章主旨的体会。
教学难点: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2、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中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一、简介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
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稍后。
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拒绝。
他说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高二语文教案:逍遥游
高二语文教案:逍遥游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逍遥游》的基本内容,感受庄子的哲学思想。
2.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文本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2.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庄子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逍遥游》的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a.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b.文章的论证过程是如何展开的?2.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
a.举例说明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b.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庄子的哲学思想。
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a.教师解释难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b.学生举例说明这些词语和句子的作用。
2.分析庄子的哲学思想。
a.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
b.学生分享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1.学生举例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阅读庄子的其他作品,深入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阅读庄子的其他作品,如《秋水》、《德充符》等,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快速浏览了《逍遥游》,有没有发现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让你觉得难以理解的呢?学生A:老师,我觉得“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句话有点难懂。
学生B:老师,我懂了。
2024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范文
2024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逍遥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2)通过分析和模仿,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逍遥游》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3)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的运用和讨论。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某些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3)课文中的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课文《逍遥游》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主题和主旨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逍遥游》,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哲学思想。
4. 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逍遥游》文本。
2. 辅助材料:相关注释和解释,相关文章和论文,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学习等。
最新最新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三篇】2、学习思路:提示:不逍遥——逍遥(驳论,先破后立)(如已学过的《拿来主义》)提出两问题:(1)每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第一、二自然段)(2)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
(第三段)四、梳理探究(一)、引导学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1.通假现象(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2.虚词、实词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3.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4.文言句式(1)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3)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5.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6.固定句式(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逍遥游》教案22导读: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时2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理解本文的主旨教学重点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主旨课前准备教学日期教学班级教学过程个人复备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
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
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二、预习反馈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小知(zhì)斥鴳(yàn)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四、分析、理解第一段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4、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
有所待的是什么?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课时一、分析、理解第二段1.这一段可分几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
“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
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
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
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
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
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
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
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
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
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
”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
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
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
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
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
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二、分析、理解第三段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列子(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三、总结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
可谓想像奇特。
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
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
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
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
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四、鉴赏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板书设计逍遥游庄子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2)、野马、尘埃(3)、大舟、草芥(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1)、小知不及大知(2)、小年不及大年———————补充验证前文(3)、汤之问棘(4)、斥鴳之语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导学案答案一、1.D(A.抟扶摇而上“tuán”;B.夭阏“è”;C.决起“xuè”。
)2.C(A.徒—徙;B.复—覆;D.辨—辩。
)3.B(A.古义:真正的颜色。
今义:纯正的颜色。
C.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
D.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
)4.C5.C(A.是,叫;B.表反问语气;C.作为,当作;D.替。
)6.优游自得的样子鲲鹏无己无功无名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