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阶级分析
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一种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论,主要用于分析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地位、权力、资源分配等问题。
在社会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研究中,有助于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和阶级矛盾,从而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提供理论支持。
首先,阶级分析方法需要对社会中的不同阶级进行界定和分类。
在现代社会中,一般可以将社会阶级分为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
上层阶级通常拥有较多的财富和权力资源,担任社会的精英和决策者;中层阶级在社会中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拥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资源;下层阶级则通常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乏资源和权力,处于社会的边缘化位置。
通过对不同阶级的界定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其次,阶级分析方法需要对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进行深入分析。
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斗争,通过对这些关系和互动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和阶级矛盾。
例如,上层阶级通过控制资源和权力,实现对中下层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中下层阶级则通过各种方式来争取自身的权益和利益。
通过对这些关系和互动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和社会变迁的动力机制。
最后,阶级分析方法需要对社会中的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社会中的阶级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通过对社会中的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同时,也可以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总之,阶级分析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阶级的界定和分类、对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的分析、对社会中的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和社会变迁的动力机制,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一班 41301003 李自繁关键词:阶级分析方法新应用国际关系摘要:虽然当今时代的主题和任务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仍具有普遍的和长久的指导意义!新时期、新形势面前我们可以在深刻分析当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过去党在长期革命中取得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进行创新性的应运和发展,使过去的理论成果在新时期发挥新的作用!毛泽东在一九二六年做《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旨在论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和对象!从而认清真正可以团结的朋友和真正需要打击的敌人,将革命顺利进行到底!在当时这篇文章更注重于对国内阶级问题的分析上、更注重于解决国内矛盾!那么在新时期,我们可以将这个理论进行新的应运和发展,使它在新时期发挥新的作用。
如果将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到的各阶级比作世界上不同种类的各个主权国家,通过对各个国家的深刻分析,从而明辨谁是我们可以真正团结的朋友,谁是我们需要共同防御的敌人!这样更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上取得积极主动的地位,使我国在国际上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写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
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他强调了认清朋友与敌人对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并且认为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在认不清敌友的情况下,取得革命胜利的例子!近代中国史上,就有不少例子!自1840年英国打开国门的将近100年间以来,堂堂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却遭受这列强的百般侵略和压迫,民族备受凌辱,军阀混战不已,人民在苦难中针扎!这是为什么呢?当时中国确实是落后,列强的船确实是坚固,炮确实是锐利,但清政府又真正的整顿军队,团结民众去抗击列强的有几回呢?若是说到团结民众应该是没有的。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动荡的时期,各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也随之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现代社会,对中国各阶级的探索进行分析。
一、清朝末年1.地主阶级:清朝末年,地主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主要是维护自身利益。
他们通过向政府进贡、收买官员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利。
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机会,以保证自己的经济地位。
2.农民阶级:清朝末年,农民阶级的探索主要是反抗封建统治。
他们发动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他们希望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实现自由和平等。
3.商人阶级:清朝末年,商人阶级的探索主要是寻找商业机会。
他们通过与外国商人合作,扩大了对外贸易。
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商业领域,如银行业、保险业等。
二、民国时期1.地主阶级:民国时期,地主阶级的探索主要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通过参与政治、掌握经济命脉等方式,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利。
2.农民阶级:民国时期,农民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争取自己的权利。
他们通过参与政治、组织农民协会等方式,争取土地改革和农民权益。
3.工人阶级:民国时期,工人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争取劳动权益。
他们通过组织工会、罢工等方式,争取工资增加、工作条件改善等权益。
三、新中国成立后1.地主阶级:新中国成立后,地主阶级逐渐消失。
他们的探索主要是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2.农民阶级: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阶级的探索主要是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他们通过加入合作社、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3.工人阶级: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他们通过参与生产、技术创新等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不断变化。
从清朝末年到现代社会,各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争取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当代政治正义话语霸权的超越——重返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经济-阶级分析之思
和渗透的领 域 , 其中, “ 知识 分子便 是统治集 团的 ‘ 代
理人 ’ ,所 行 使 的 是 社 会 霸 权 和政 治 统 治 的 下 级 职
能。” 】 因此 , 为利 益 而 战率 先 在 市 民社 会 展 开 , 它首
先表现 为“ 阐 释 的战 争 ” , 即 关 于 各 种 表 达 不 同 利 益 和 意 见 的话 语 论 说 的 战争 , 比如 , 关 于正 义 的话 语 斗
义往往认 为它的经济一 阶级分析 以集体 主体 凌驾于
个 体 主体 之 上 , 以抽 象 的 同一 性 消解 多元 个 体 差 异 ,
因而 ,它与 自由主义一样是现代性政治规划 的遗产
继 承 人 ,无法 在 回应 新 自由 主义 的 政 治 正 义论 时拥 有 有 效 的批 判力 。为 了走 出这 一 困境 , 他 们抛 弃 了现 代 性 政 治 规划 的 主体 性 原 则 , 告 别 了 马 克思 的经 济 一
获取其合法统治权利的手段 , 如果 说 , 强 制 的手 段仍 然 由政 治 国 家 执 行 的话 , 那么, 说 服 就是 在 市 民 社会 中完 成 的 。这 就 是 说 当代 资本 主 义统 治 的 霸权 存 在
人联合体” , 其本 身就是一种 “ 普世一体化 国家” 的构
想, 就是 一 种 道德 话 语 。 将马克思 的经济一 阶 级 分 析 看 作 是 经 济 还 原 论 的历 史 主 义 方 法 的 运用 ,是 当代 国外 马 克 思 主 义 批 评 唯 物 史 观 的 一种 基 本 理 路 , 其 基 本 理 由是 : 它 是 以 物 取 代 人 的 形 而上 学 ,是 以大 写 的我 取 代个 体 自我 的 本 质 主义 , 它是霸权 , 隐藏着对个体 主体的抹杀 , 是极 权 主 义 。如果 说 , 新 自由主 义 的政 治 正义 是 以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阶级话语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科研热词 阶级形成 阶级平等 重返阶级 回归马克思 制度正义 世界工厂
推荐指数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科研热词 莎士比亚 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暴风雨》
推荐指数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科研热词 多种形态 国家话语 传统渊源 五四文学
科研热词 民族主义 新女性 文化身份 摩登 影片 中国电影 革命历史小说 霍尔 阶级意识 阶级 银幕形象 郭沫若 身体经验 身体写作 资产阶级女性 话语建构 词概念 表意功能 莎士比亚 自然之子 经济拜物教 经济主义政治模式 组合模式 生存空间 生产关系 理论话语 波格丹诺夫 民族认同感 民族文学 权力垄断 权力关系 本质主义 更新 无阶级的意识 新生活运动 文化霸权 文化研究 文化政治 文化 故事 意识形态 性别 女权主义 女性自我 女性电影 女性形象 女性人物 女性主义 女作家 大众文化 后结构主义 历史现象学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政党话语体系 2 包容差异 2 代表性 2 代表力 2 革命经典文本 1 革命主体性 1 阶级斗争 1 阶级力量 1 身份政治 1 话语构成 1 话语实践 1 话语 1 艺术作品 1 电影艺术 1 生态文化 1 理论启迪价值 1 江南 1 构形模式 1 旱涝灾害 1 方法论价值 1 文学研究 1 文化政治 1 政治经济学批判 1 政治民主 1 政治想象 1 政府责任 1 接合 1 拉克劳 1 性别 1 微观文化政治 1 左翼电影 1 左翼文学 1 小城镇文学 1 奈格里 1 外国文学研究 1 外国文学新秩序 1 墨菲 1 后马克思主义 1 反话语 1 共产主义筹划 1 八十年代 1 人道主义和现代派文学论争 1 中国工人 1 "身体编码" 1 "底层写作"文本 1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季琦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季琦发表于 2010年02月26日 19:04 阅读(3730) 评论(11)分类:季言寄语一直想将13亿中国人口做一个分类整理,后来看到了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知道这样专业的活儿不要我干了,还是有人在琢磨着。
那好,我就借他的专业分类,阐述我的观点和看法,希望对汉庭,对中国的企业有些借鉴和作用。
我们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毛泽东对于阶级的分类。
在毛选第一卷里,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详细地阐述了他对于中国各阶级的分类思想,以后的中国革命和解放后的几次运动,都是基于这样的阶级分类(其实毛泽东后来的许多实践,都是年轻时思想的延伸)。
毛泽东将中国各阶层分为:地主和买办、中产阶级(民族资本家)、小资产阶级(相当于现在的白领和小企业主)、半无产阶级(以农民为主)、无产阶级(产业工人)、游民无产者(帮会、黑社会)。
他最后总结说:综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
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这就是中国革命对象的定义,也是为什么发动文革的思想根源。
这样的分类和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几代人。
所以说,对社会的分类和看法非常重要,不管是当初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干革命,还是我们当下的经济建设,如何正确地将中国13亿人口进行分类,并区别以对待,不单单是政治家的首要任务和社会专家的研究课题,也是我们企业家要认真考虑、正确对待的重大事情。
陆学艺的这份报告基于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数据统计,应该讲整个报告的数据是比较认真和可靠的,但对于问题的分析浅尝辄止,或角度和我们考虑的不同。
我将他的十大阶层和五大社会等级进行了更深入的联系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的图表:我们先从下层开始分析。
重返“八十年代”的另一种可能——《乡场上》与“按劳分配”原则的生机与危机
文学研究重返“八十年代"的另一种可能——《乡场上》与“按劳分配”原则的生机与危机林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D0062)擒l:小说(乡场上)为我们重新勾勒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所设想的新人究竟是~种怎样的形象提供了可能。
围绕小说主人公冯幺爸独具的财产权观念的辨析.以及由此带出的“按劳分配”问题的复活,可以考察80年代初期改革的动力及其自我理解的真实情况。
这种理解有别于关于∞年代的主流叙述.使我们有机会重探∞年代的历史复杂性一关键词:按劳分配;八十年代;‘乡场上>;财产权;改革笤12年u月.第u期■杭衍师范大学掌撮一杜会科学版一匝Z中圈分类号:1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缩号:1674—2338(2012)03—0046一079p一工cj o;罩笤njt i m¨a)A在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个人主义话语留存的革命理想主义,是不是低估了这个形象从J o与)曼o f工口j D N丁o c兴起的研究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聚内部瓦解‘社会主义新人’的力量?”[2】这两种说zo,j焦于1980年5月发表于《中国青年》上的署名潘法哪种更有道理,笔者在此暂且不论。
aI晓的一封来信:《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可以说,王钦的论述不仅揭示了潘晓的理性so^6一s c—雪J^蛊一c).Ⅳma j l v》(下文简称《潘晓来信》)。
有关《潘晓来经济人的一面,并且进一步讲述了潘晓如何为自信》的研究,目前有两类意见:一种认为,身处于己理性经济人的面目披上温情脉脉的面纱的过今天的我们仍然可以从《潘晓来信》中攫取理想程。
然而,上述说法(潘晓身上有个人主义与理主义的资源,潘晓是恰巧处于那个个人主义与集想主义的张力,或者潘晓是个人主义的肇始)未体主义缠绕的场域中可被救赎的对象,“顺将潘晓这一人物形象放人历史脉络之中.从而无承、转化此宝贵的理想主义激情,为此理想主义法历史性地回答潘晓的个人主义是如何在20世激情找到新的稳定的支点的同时,消化和吸收因纪80年代诞生,以及这一形象的变化在整个80 此理想主义的挫折所产生的强烈虚无感、幻灭感年代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历史意义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本书的研究,阐明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意义。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一部由李政道、李文芳、毛孝勇、王所组织的著作,其以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撰写,主要讨论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各种阶级间的关系和关联,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中国的社会结构复杂,阶级关系复杂。
在中国传统的游牧社会,整个社会可以分为农民阶层、经济中小资产阶级、官僚权贵阶层、政治财团阶层以及知识分子阶层等多个阶层,并且其中还包括户籍和社会隐藏的阶层分化。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还指出,社会革命以及社会改革及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阶层的分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阶层逐渐走向中产阶级,经济上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也得到迅速发展,僧侣、士绅和下层官僚也作为新出现的中产阶层出现,政治财团阶层以及知识分子阶层也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而户籍和社会隐藏的阶级分化则有所改善等等。
其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分析也提出了比较详细的见解。
它分析指出,新兴的中产阶级以及其他阶级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而在这种矛盾冲突下,中产阶级更容易受到影响。
此外,它还指出,尽管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比以前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但在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方面,它们还有待获得应有的发展和提升。
最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于中国社会主要阶级及其间关系的见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
它丰富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分析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结构,发现其中的矛盾和危机,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并因势利导,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一部有着重要意义的著作,它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见解,其对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以及如何应对社会的复杂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
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李春玲提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几乎从零点起步,经历了完全由政治主导的阶级理论逐步走向理论取向多元㊁主题视角多维度和多层面㊁研究方法实证导向㊁关注现实问题和政策效应的严谨深入的学术研究㊂我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既受到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影响,同时也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其理论取向㊁研究议题和关注焦点紧紧追随中国社会变迁的进程,直接反映现实社会中重大的社会分化现象及其演变㊂关键词:社会分层㊀社会流动㊀社会变迁社会分层与流动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社会学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分层理论往往与宏观社会学理论相联系,与整体社会的运作和变迁紧密相关㊂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如迪尔凯姆㊁马克思以及韦伯等在各自构建的宏大社会理论中都涉及对整个社会分层体系的解释,一些当代社会学理论家,如帕森斯㊁布迪厄㊁吉登斯等也提出了对当代社会分层的系统解释㊂我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既受到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影响,同时也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其理论取向㊁研究议题和关注焦点紧紧追随中国社会变迁的进程,直接反映现实社会中重大的社会分化现象及其演变㊂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更是聚焦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分层的重构和流动机制的演变,探寻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独特性㊂本文通过以下三个部分 时代变迁与理论取向的转变㊁研究议题的演进发展㊁学科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总结评述过去70年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学科发展历程㊂①72①最近40年是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发展高峰期,优秀的研究成果数量众多㊂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能涵盖和引用的文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㊂另外,本文旨在总结评述我国学者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成果,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包括其中㊂对于由此导致的疏漏和局限,作者深表遗憾㊂关于过去70年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作者另有更长篇幅㊁更加全面的总结评述将发表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 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70年总结与回顾 中㊂社会学研究㊀2019.6一㊁时代变迁与理论取向的转变:冲突论与功能论过去7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历史巨变㊁快速发展的时代,影响深远的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使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理论取向不断发生转变(李春玲,2010a;李路路,2019)㊂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理论取向变化轨迹表现为冲突论分层观与功能论分层观的交替轮动㊂1949-1978年期间,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基础的冲突论分层观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强调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㊁追求社会经济均等化㊁否定社会分化现象;20世纪80㊁90年代,功能论分层观逐步成为主流,主张打破 大锅饭 ㊁消除平均主义,肯定社会经济分化的正向社会功能;进入本世纪以来,冲突论分层观再度兴起,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一度有所回归,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及其社会后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促进社会公平和机会平等㊁构建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结构成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主流取向,从而形成冲突论与功能论分层观共存的局面㊂(一)1949-1978年:政治导向的阶级理论与冲突论分层观盛行冲突论分层观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而这一理论在1949-1978年期间成为主流分层观的理论基础,它强调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对社会经济分化现象持强烈的否定态度,追求社会经济的均等化㊂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及其他一些党内理论家基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和政治需要,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划分理论,并对当时政府实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和 文化大革命 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㊂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完成之后,生产资料私有制消亡,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明显缩小㊂然而,毛泽东及党内理论家们仍然坚持冲突论分层观,认为阶级斗争还在持续,新的社会经济分化还有可能产生,需要不断开展政治运动,采取各种社会控制手段,防止出现新的社会经济分化,促进经济地位的均等化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化(毛泽东,1969;李强,1993)㊂(二)1978-1999年:对阶级理论的反思与功能论分层观兴起改革开放开始之后,随着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社会学家开始了学8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术性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冲突论分层观受到质疑㊂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已经不存在马克思当年所指的阶级,即由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所定义㊁具有阶级意识和阶级行动㊁存在阶级利益冲突㊁矛盾斗争不可调和的阶级(雷弢㊁戴建中,1986;王煜㊁雷弢1988);主张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需要跳出单纯的阶级分析思路和政治分层标准,应从多维视角㊁多元标准研究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并认为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比一元论的阶级分析理论更适合用于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张宛丽,1990)㊂随着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反思,功能论分层观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的推崇,逐步取代冲突论分层观,成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主流㊂功能论分层观强调的是多元的㊁多维度的分层,而不是一元的阶级分层,认为社会经济分化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工业化社会的运行与发展需要把社会成员按其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分配到不同的社会位置上,给予不同的经济报偿和社会声望㊂对于市场经济推进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㊁社会阶层分化凸显等现象,这一时期许多社会分层研究者认为,这种社会分化现象是正常的㊁合理的,是可以接受的,体现了多劳多得㊁能者多得的市场竞争公平原则,这种社会分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动力㊂相反,计划体制下的 大锅饭 ㊁平均主义和 脑体倒挂 等现象是不正常的,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㊂当时有关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最重要的论著(李培林主编,1995;李强,1993;陆学艺主编,1992;冯同庆㊁许晓军主编,1993)都带有功能论分层观取向,对社会经济分化现象采取基本肯定的态度㊂另外,这一时期的社会流动研究(陈婴婴,1995;李春玲,1997;许欣欣,2000a)对于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由市场机制逐步取代再分配机制的变化趋势也采取了较为肯定的态度,认为市场化和工业化提升了社会流动率和社会开放度㊂与此同时,一系列有关职业声望的研究(折晓叶㊁陈婴婴,1995;许欣欣,2000b;李春玲,2005a)也有类似的取向㊂西方功能主义分层理论家认为,与教育和收入水平高度相关的职业声望是现代工业化社会分层的基础,出于现代化社会的功能需要,当今世界所有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都有着类似的职业声望等级排序,即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分层体系㊂中国的社会分层研究者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尽管上述这些研究发现,中国职业声望分层因某些制度因素(如官本位㊁城乡二元体制㊁体制内外分割等)的作用使个别职业92社会学研究㊀2019.6的声望排序不同于其他国家,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推进,中国的社会分层将会与其他的工业化社会逐渐趋同㊂(三)本世纪以来:冲突论分层观的回归及与功能论分层观并存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阶层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种社会矛盾凸显㊂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理论取向发生了新的转向,前一时期期待随市场化和工业化推进而形成适度合理社会分层的乐观预期逐渐消散,关注不平等问题㊁贫富分化现象和阶级阶层形成的冲突论视角重新回归到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之前被人们避弃的 阶级 阶层 这类词汇重新回归公共视野,社会分层研究者也开始重新讨论阶级阶层问题,描述和分析新的阶级阶层结构,其中最具代表性㊁影响也最为广泛的一项研究成果是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2)㊂在该报告中,陆学艺等人认为,经过经济改革以来二十多年的社会经济分化,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个正趋于稳定化的阶层结构,社会成员分化为十个社会阶层㊂陆学艺等人提出的 十大阶层划分 并未显示明显的冲突论倾向,因为该报告避免采用包含冲突内涵的阶级概念,而是采用了较为温和的阶层概念㊂该报告认为十个阶层在经济资源㊁文化资源和组织权力资源的拥有量以及职业地位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并不认为阶层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㊂但是,另外一些学者更倾向于采用阶级概念来描述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显示出明显的冲突论取向,他们主张应该 回到马克思 的阶级理论, 重返阶级分析 的思路,并依据马克思的阶级划分原则,提出当前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分类框架,进行阶级关系的分析(仇立平,2006,2007;冯仕政,2008;沈原,2006)㊂除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被重新提起,其他流派的阶级阶层分析理论也被广泛用于解释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现象㊂比如,李路路(2002,2003)采用吉登斯的阶级 结构化 和布迪厄的阶级 再生产 等概念,分析当前中国社会趋于稳定化的阶级阶层结构㊂李春玲(2001,2005b,2011)㊁张翼(2007)㊁李路路㊁秦广强等(2012,2016)采用新马克思主义或新韦伯主义阶级分类模式,刘欣(2018)采用制度主义阶级分析视角,也分别讨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分化现象㊂冲突论色彩最为突出的一种理论观点是孙立平提出的 断裂社0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会 概念,他认为上世纪末中国社会发展走向显示出 断裂社会 的趋势,整个社会分裂为相互隔绝㊁差异鲜明的两个部分 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孙立平,2003,2004)㊂不过,与当年毛泽东等人的阶级斗争理论不同,这一时期多数阶级分析理论家认为,虽然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阶级并且存在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是并不意味着会产生阶级对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阶级冲突有可能走向阶级合作(仇立平,2006;李路路,2019;刘欣㊁田丰,2018)㊂冲突论分层观的回归,使社会分层研究者对待不断深化的社会经济分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㊂与前一个时期社会分层研究者倾向于肯定社会分层的正向社会功能不同,这一时期社会分层研究者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差距拉大带来的社会问题,对各个方面㊁各个维度的不平等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化,由此形成了将近十几年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㊂的高潮(见下图在冲突论分层观回归的同时,功能论分层观有所衰退,但并未消绝㊂这一时期的功能论分层观与前一个时期不同,并不期待市场机制和经济发展会自发形成相对公平的㊁合理的社会分层体系,而是强调通过国家干预和社会政策的作用扶助弱势群体,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促进机会公平,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社会分层向着合理形态演进(陆学艺,2002;陆学艺主编,2010;李强,2016;李培林,2017;李培林㊁朱迪,2015;李春玲2017,2018)㊂近年来,随着政府调整收入分配㊁推进精准扶贫㊁完善社会保障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等政策初13社会学研究㊀2019.6见成效,贫富分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橄榄型社会分层形态发展趋势日益明显㊂在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冲突论分层观的热潮有所消退, 重返马克思阶级分析 的呼声渐趋减弱㊂二㊁研究议题的演进发展:从一元化主题到多元化论题过去70年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不仅经历了理论取向的转换,其研究议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㊂上图显示了知网核心期刊论文关键词检索1992-2019年期间相关论文数量的变化,清楚地反映出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单一化演变为多元化的繁荣景象㊂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学术性研究开启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之后,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也曾出现研究热潮,但研究议题较为单一,主要是围绕阶级阶层理论的争论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原有阶级阶层的分化㊂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逐步走向高潮,研究成果数量井喷,研究议题日益多元化,理论取向也并存发展㊂上图还显示最近几年各议题论文数量下滑,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退潮,而是由于研究议题进一步细化㊁深化,上图所列关键词未能检索到这些关注新研究议题的论文㊂比如,近年来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诸如教育不平等㊁健康不平等㊁住房分层㊁消费分层㊁地位认同㊁公平感等热点议题都无法列入上图检索结果㊂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多元化的研究议题涉及社会分层以及不平等的各个维度㊁各个方面和多个视角,但大体上可以归为三方面的主题:聚焦于阶级阶层结构与社会分层形态研究的宏观结构分析㊁基于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研究的分层机制分析以及包含了结果不平等与机会不平等的多维度不平等分析㊂(一)宏观结构分析:阶级阶层结构与社会分层形态研究从宏观结构视角分析社会分化或者社会构成的基本形态是70年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其目的是了解社会分层的大致轮廓㊁社会结构的大致构成以及时代变迁㊂我国学者主要通过两种研究模式进行宏观结构分析,一是阶级阶层结构分析,二是社会分层2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形态分析㊂阶级阶层结构分析是基于阶级阶层的分类㊁等级排序㊁利益关系格局,描述社会不平等的基本状况和社会关系结构㊂社会分层形态分析是基于社会成员拥有某一种或多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数量,排列上层㊁中层㊁下层等高低社会位置,以此勾画社会分层基本形态,了解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状况㊂在我国,由于阶级阶层理论问题曾经是执政党信奉的革命理论和执政理念核心部分,因此,阶级阶层结构分析在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㊂虽然阶级阶层分析的理论取向不断变化,但这一研究主题长久不衰,社会分层理论家和研究者对于不同时期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做出过各种解读,本文前面部分已有介绍㊂不论各位学者的理论取向如何,其实最终划分出的阶级阶层类别大同小异,只不过有些学者分类较细㊁类别较多,而有些学者把细类合并为更少的大类(陆学艺,2002;李路路2002,2003;李春玲,2005b,2011;张翼,2007;刘欣,2018)㊂这说明,研究者对于当前中国社会主要存在哪几类阶级阶层取得了一些共识,只是对于这些类别可以定性为阶级还是阶层,他们之间是资源占有量多少的等级关系还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是可协调共处还是必然对立冲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答㊂社会分层形态分析并不局限于阶级阶层分类,而是包括了更广泛的社会分层维度㊂从 金字塔型 向 橄榄型 演进是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者提出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变迁观㊂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者发现,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变迁都经历了由传统封建社会和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金字塔型社会分层形态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橄榄型社会分层形态转变㊂陆学艺㊁李培林㊁李强等人认为,当今中国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社会结构形态也将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陆学艺,2002;李培林主编,1995;李强,2001)㊂基于这样的社会结构变迁观,许多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者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判断中国社会目前处于这一变迁过程中的何种阶段㊂陆学艺认为,目前的社会结构还只是一个 洋葱头型 (陆学艺,2002);李强的研究发现目前中国社会结构形态正在经历从 倒丁字形 到 土字形 的转变(李强,2016)㊂李培林等人从收入分配这一角度考察这一演变进程,认为中国即将实现中间大㊁两头小的 橄榄型分配格局 (李培林㊁朱迪,2015)㊂33社会学研究㊀2019.6从 金字塔型 社会结构向 橄榄型 社会结构演进,需要培育一个规模庞大而地位稳定的社会中间层,即形成类似发达国家那样的中产化社会㊂如何扩大社会中间层以促进 橄榄型 社会结构的形成,也是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者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㊂许多研究者发现,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产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在不断壮大,但是离中产化社会还有很大距离(李强,2016,2017;李培林,2017;李春玲,2009,2017,2018)㊂(二)分层机制分析: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研究社会分层形态和阶级阶层结构呈现的是社会分层的静态结果 个人或群体(阶级阶层)在社会分层系统中的位置,体现的是结果不平等程度;而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则反映出社会分层的动态过程 个人是如何被分配到不同的社会地位上或哪些因素决定了不同群体(阶级阶层)处于不同位置,体现的是机会不平等程度㊂我国社会学领域的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研究主要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依据关注点的变化,大体可以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㊂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之初,我国学者的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研究主要围绕着市场转型理论,比较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的差异,探寻社会分层机制和机会不平等的变化㊂这些研究发现,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高封闭度的身份制社会向较为开放的阶层分化的社会转变过程中(陈婴婴,1995);工业化和市场化造就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等级分层社会结构(李春玲,1997);但同时再分配分层机制(单位所有制㊁户口身份和政治资源)仍然对流动机会和地位获得发挥着作用(许欣欣,2000a)㊂这些研究结论大多符合市场转型理论的预想和功能论分层观,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分层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㊂本世纪以来,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研究进入第二个时期㊂这一时期研究者针对社会公众提出的 阶层固化 社会流动渠道狭窄 等现实问题,以及当前中国社会是否已经出现了阶级阶层等理论争论,通过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研究来寻求答案㊂这一时期的多数研究发现,虽然我国总体社会流动率还在持续上升,但社会封闭性特征日益明显,阶层位置或职业地位的代际继承性不断增强(李路路㊁朱斌,2015);社会阶层的边界正在明晰化,社会上层与社会下层之间的社会流动遭遇了4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更多的障碍(李春玲,2005)㊂研究者还发现,我国当前存在的结构性屏障是影响代际流动的重要因素(高勇,2009;郑辉㊁李路路,2009),如户籍分割(城乡)㊁所有制分割(国有和非国有)㊁产业分割㊁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因素对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具有显著影响(李骏㊁顾燕峰,2011;王甫勤,2010;李春玲,2006)㊂另外,社会网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边燕杰㊁张文宏,2011;李黎明㊁李卫东,2009)㊂(三)多维度不平等分析:结果不平等与机会不平等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走向高潮期,研究者对社会分化和不平等问题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展,研究提议不断细分㊁日益多元化,不仅对宏观层面的社会分层形态㊁阶级阶层结构㊁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这些社会分层的传统主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而且对于多维度㊁多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㊂既关注结果不平等 如收入差距㊁财富分配不平等㊁住房分层㊁消费分层等;也重视机会不平等 如教育不平等㊁就业不平等,同时近年来还开始关注不平等的新维度,如健康不平等,互联网领域的数字鸿沟,等等㊂多维度不平等的研究涉及非常多的主题,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㊂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不平等维度成为社会分层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一是收入不平等,二是教育不平等㊂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的急剧扩大,使收入不平等成为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㊂一些学者基于大规模㊁跨年度的调查数据,对收入差距变化趋势进行了全面考察㊂陈光金(2010b)的研究发现,近20年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内部结构呈现出两极化不断加剧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在一个时期内仍然不会改变㊂郭星华㊁刘朔(2019)的研究发现国家政策调整对城乡居民收入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而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㊂研究还发现,中国收入不平等的成因是复杂的,市场化机制扮演着主要的角色,非市场的结构 制度因素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陈光金,2010a)㊂户籍制度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基于户籍制度而形成的行业壁垒和职业隔离导致农民工收入低于城镇当地工人(吴晓刚㊁张卓妮,2014;柳建坤,2017;王鹏,2017)㊂近十年来社会公众对教育不平等问题的高度关注使教育不平等成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一个热点㊂传统的现代化理论认为,随着社53。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一)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一)——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使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财产分配产生较大的差距。
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丛生,社会阶层(阶级)分化,曾经一度淡忘的阶级现象又开始出现。
韦伯对于社会分层的解释,为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提供了新的思考,即他认为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是一个历史的变迁过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变迁阶段。
因此,根据什么样的社会分层理论分析社会分层状况,首先取决于社会变迁或者社会分化处于哪个阶段。
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条件下,如何解读我国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状况?第二,从什么意义上理解新的社会阶级分化?第三,阶级的产生是否会导致阶级对抗?一、从阶级分层到阶层分层:一个历史过程仔细阅读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人们不太注意的是,韦伯把阶级和阶层(阶层在社会学分层研究中一般是指地位群体)的分析方法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即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本身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
他指出:“货物获得和货物分配的基础某种程度上(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等级划分,而任何技术的-经济的动荡和变革就威胁着它,并把'阶级状况'推到首位。
赤裸裸的阶级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和国家,一般都是技术的-经济的变革的时代;而每当经济的变革进程缓慢立即就会导致'等级的'形成的增长,社会的'荣誉'又会恢复其重要性。
”2]根据笔者所见,韦伯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等级的社会分层和阶级的社会分层两者的相互交替,从而在社会变迁中,社会分层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阶级分层和等级(地位)分层不会同时出现,或者说在社会变迁的特定阶段,社会分层或者是表现为地位分层或者表现为阶级分层。
用现在的话语表述,在社会转型时期,即“技术-经济动荡和变革”时期,社会分层主要表现为阶级的分层。
论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文章的时代价值
论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文章的时代价值作者:薛邦成薛涵予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75期【摘要】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被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第一篇,拜读了多遍原文,感到格外亲切,尤其是进入21世纪初,国际斗争比较激烈,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重温毛泽东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文章;时代价值一、毛泽东写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时代背景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发表在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主办的《革命》半月刊第4期。
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反对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两种倾向而写的。
第一种倾向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只注意国民党的合作,忽视了农民、小资产阶级等,第二种倾向是以张国涛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只注重工人运动,也不重视农民,这两种倾向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不足,但不知道从何处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寻找自己的同盟军。
当时中国有多种力量,有多种社会阶层或阶级,到底谁是可以依靠的可以团结的,谁是不能依靠的,是要反对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党在幼年时期,一些领导人的思想或观点是不成熟的,一些做法是不正确的,偏激的,但是需要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要实事求是的加以改正,毛泽东写这篇文章,就是对党认真负责,不人云亦云,指出错误倾向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中国农民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直占绝大多数,当时有四亿多人口,其中农民有3亿多人,任何一个党派要进行革命,这3亿人口的农民是绕不过的,是最大的基础;如果离开了他、忽视了他,注定革命是要失败的。
毛泽东正是看到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很多,这样一个基本国情,这也是实事求是的表现。
二、毛泽东写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当时价值1、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应该是既团结又斗争,既斗争又联合,在合作的同时,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具有自主权灵活机动权,要保持对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的领导权。
冯仕政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阶级认同与社会稳定——基于中国综合调查的实证研究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阶级认同与社会稳定——基于中国综合调查的实证研究冯仕政本文发表于《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摘要:阶级认同可划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阶级认同和社会分层认同,这两个方面认同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别。
在考察阶级认同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政治阶级认同的形成与户籍制度及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认同的“主观中产阶级”与作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客观中产阶级”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民众的“底层认同”在不断扩大,“中层认同”在不断流失;改革前的“阶级政治”观念阻碍了中产阶级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这样一种阶级认同现状和趋势,从主观上降低了收入满意度、社会公平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必要加以政策调整。
关键词:社会转型;阶级认同;社会分层;社会稳定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是一个社会大转型的时代。
在这三十多年中,伴随整个社会的转型,中国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阶级结构作为社会结构最主要的构成之一,它的改变将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特别是社会团结和冲突。
而在阶级结构中,阶级认同又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只有经过阶级认同的转换,客观的阶级才会转变为一个行动的阶级,或者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才会从一个自在的阶级转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1]。
而从根本上改变历史面貌的社会力量,是行动的阶级而不是客观的阶级,是自为的阶级而不是自在的阶级。
为此,本文将以“中国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SocialSurvey,简称CGSS)所获取的数据为基础,描述和分析当前中国阶级认同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并预测阶级认同的演变对中国社会稳定可能发生的影响。
从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开始组织实施“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现在可用的数据有2003、2005和2006年度数据。
在这三个年度的调查(下文将这三次调查分别称为“CGSS 2003”、“CGSS2005”和“CGSS 2006”)中,CGSS 2006有两个调查题目涉及当前中国城镇居民的阶级认同。
重返社会者重新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
专题讨论
我 国 近 年来
,
刑 满释放 解除 劳教 的 重 返社 会者 约有
因 犯 新 原 罪 者 会 重 社 返
10
帕左 右 重 新 犯
。
罪
探究 其 原 因 的
。
著述 不 少
但大 多
治 及 策 理 对
限 于 犯 罪 意识 未 消
除
,
安 置 工 作不 落
。
实 这一水 平 层次 我 认为
, ,
—
专政
“
门等
“
;
,
半合 法
”
的非规 范性 行为
,
;
有 的人 从社 会
,
根 源这 个 视角 出 发 就 可 以 看到 劳改
、
:
己 经受 过
则 采 取 社 会 不 能容 忍 的犯 罪 行 为 心 理 学 的 观 点看
。
劳 教 等严 厉 惩 罚 的重返社 会者 之 所
,
说 假话
,
,
走后 门
请客
以 会重新 犯 罪
既 有 其 向社 会泄 怨 的报复
、
重 返社会者 比 一 般 人 更 容
、 、 ,
仅具有 阶 级 根 源
易采 取 盗 窃
诈 骗 抢 劫 强 奸 等方 法 来 解
而 且 具 有社 会根 源
l 勺原 ( 即非 阶 级 〕
决 实 际 生 活 中 的供 求矛盾
“
是 和其犯 罪的
,
动力定型
”
有关 的
。
说得 更 直 率 一 些
。
因)
。
人 具 有 自然
犯 罪 既是 一 种 的表 现
。
反 对 统 治 关 系 的斗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阶级政治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6
推荐指数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3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在中国社会社会阶级分析方法的时代价值
在中国社会社会阶级分析方法的时代价值摘要:近年来中国社会形势趋于紧张、社会冲突加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和谐社会”政策的提出就是这一社会形势在国家政治上的反映。
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引入阶级分析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
关键词:阶级分析;社会不平等;时代价值1.前言阶级分析一直围绕阶级对抗的两大主题:统治阶级的压迫和被统治阶级的反抗,阶级分析学说也因此而兼有社会学和革命哲学两种品格。
在马克思和列宁那里,作为社会学与作为革命学说的阶级分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在列宁之后,两者渐行渐远。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作为革命学说的阶级分析逐渐成为定于一尊的、不可辩论的意识形态;而作为社会学的阶级分析越来越接近主流的经验社会学范式,可以操作化、可以测量、可以验证。
在价值立场上,阶级分析学说总的来说是激进的,不过程度有所不同:作为革命家的阶级论者会明确宣扬自己的革命立场,特别是暴力革命立场,而作为社会学家的阶级论者一般只是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并没有发动革命的企图。
在方法论方面,除赖特外,阶级分析范式主要是定性分析甚至哲学思辨,很少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2.国内学者对阶级分析采取矛盾态度的原因2.1阶级分析的冲突论立场与绝大多数社会学家对当时中国社会形势的基本判断不合在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社会学界有部分学者一边倒地弃阶级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中国社会学界对社会形势的整体判断比较乐观,认为“对抗性社会矛盾基本消失”——现在看来,这种判断是过于乐观了;次要原因是对两种范式的优势和局限认识不够准确,以为阶级分析只适用于两大对抗阶级已经定型的社会,甚至认为阶级分析只是意识形态,并据此认为当时的一些社会不平等现象只有用分层研究范式才能解释。
现在刚刚露头的重返阶级分析的主张同样与社会形势的转变有关。
在 1992 年市场经济被确立为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以后,我国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不平等也在不断加深。
特别是 1998年全面推开的国有企业改革、教育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卫生改革,不但全面涉及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资源,而且改革规模大、步伐快、手段激烈,社会形势因此而骤然紧张。
重新打开“阶级”_的视野——长篇小说《艳阳天》再解读
㊀2024年第1期No.1㊀202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总第250期Sum No.250ɦ文学研究ɦ重新打开 阶级 的视野长篇小说‘艳阳天“再解读张㊀均摘㊀要:长篇小说‘艳阳天“系浩然以自己在顺义㊁昌乐等地农村经历为原型撰写而成,是当时主流文学史家眼中 阶级论 痕迹最为严重的作品之一,而 阶级论 确实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㊂但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艳阳天“的认识主要局限于 阶级论 且聚焦于其负面制约效果之上,难免有过于相信詹姆逊所言意识形态 遏制策略 的嫌疑㊂实则马克思主义的 阶级 内涵比我们目前所理解的要更加深刻㊁复杂,更能深入 现实的个人 及其所置身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艳阳天“也在阶级话语的面影之下隐藏着更为广阔㊁芜杂的世界㊂只有重新打开 阶级 的视野,我们才能充分面对‘艳阳天“所揭示的生气饱满的 追求着自己目的 的众生相,以及马克思主义难以解释的以关系和权力为核心的乡村中国复杂政治经济生态和生存逻辑㊂然而,‘艳阳天“并不止于自然主义地呈现权力与关系,其目的仍在创构新的以平等为前提㊁兼通 小 大 的文化共同体,这使之成为所谓 机械社会主义 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文艺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值得今日学界重新辨识㊁发现㊂关键词:‘艳阳天“;浩然;乡村社会;阶级话语;权力关系;共同体中图分类号:I207.425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0766(2024)01-0105-11作者简介:张均,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广州㊀51027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红色文艺与百年中国研究 (21&ZD259)①㊀浩然:‘艳阳天“第1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年;第2㊁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㊂②㊀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1页㊂③㊀浩然:‘小说创作经验谈“,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第115页㊂④㊀浩然:‘泥土巢写作散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21页㊂⑤㊀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振逢㊁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2页㊂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文学中,长篇小说‘艳阳天“①是主流文学史家眼中 阶级论 痕迹最为严重的作品之一,被认为 更切合激进派所描述的社会结构和文学结构模式:对立的阶级力量的性质更加清晰, 阵线 更加分明,之间的冲突更加尖锐激烈 ㊂②这自然导致该小说在改革开放时代不可避免的倾覆命运㊂对此类变动,浩然在80年代就曾抱怨为 迎合 今天的政治和政策气候 ,并称小说 所描写的社会生活情景㊁各类人物,都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绝大多数事件,我亲身体验过 ,③但作家的抗辩最终未能改变其文学史命运㊂然而,作为读者,笔者仍深感服膺于 阶级论 的‘艳阳天“即便今日读来也仍然生气勃勃㊂叶圣陶在1964年2月23日致浩然的信中赞其 所叙若干人物,皆有血有肉宛然在目 ,④堪称精当之论㊂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今日主流文学史叙述纯属误读呢?当然不是,但也不能说没有过于相信詹姆逊所言意识形态 遏制策略 的嫌疑㊂⑤依后者之见,意识形态在让读者了解部分历史真实时总是 遏制 ㊁封闭更为深层的历史真实,使之处于被压抑状态,但相对于‘创业史“‘山乡巨变“等 典范 文本,‘艳阳天“中此种 遏制 仅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且在另外向度上还在反向 敞开 ㊂其实,如果研究者愿意适当疏离主流叙述,重新打开 阶级 的视野,当可发现‘艳阳天“所勾连的生气饱满的 追求着自己目的 的众生501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50期相,以及中国乡村内部的政治经济生态和生存逻辑㊂一㊁ 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浩然对 阶级论 非常信任,这对‘艳阳天“在改革开放时代的 生存 几乎是毁灭性的:后革命年代的研究者据此批评它 对当时农村生活状况的描写 不正确 , 只是以农村为舞台编造了阶级斗争的神话 ,①而这也的确可说是合情合理㊂不过,值得追问的是:难道 阶级论 给‘艳阳天“提供的真的只是一套虚假的意识形态编码原则?答案是否定的㊂其实编码原则的存在乃文学创作普遍现象,所有文本都可说是 意识形态的力量通过程度不断变化的 斗争 而得到运用的场所 ,②而且阶级本身也并不因为今日学界 去政治化 思维的存在就不再是社会事实㊂在学术史上,阶级也一直是政治学㊁社会学的核心议题㊂韦伯曾提出 地位群体 的概念,认为除了通过经济状况划分以外,还必须通过身份㊁荣誉㊁价值观㊁生活方式的自我认同才构成阶级㊂③比较起来,马克思主义更强调经济地位的决定性,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 , 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㊂④但无论哪种界定,阶级都勾连着活生生的结构性的社会现实㊂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在左翼-社会主义文学中广泛存在,也是因为它一度能与大范围的中国现实相匹配,能够揭示此前文学不愿涉及或不能涉及的生存事实㊂遗憾的是,今天主流文学史叙述对于社会主义文学与 阶级论 的关系的认识,完全集中在其负面制约效果之上㊂这突出地表现在对左翼-社会主义文学之人物塑造方法的评价上㊂当然,马克思对于 人 的深刻论述众所周知,故研究者更多批评的是左翼-社会主义文学对马克思主义 人学 思想的违背㊂譬如,刘再复就曾深刻批评其中人物 只是工具王国的成员,而不是目的王国的成员 , (作家)用阶级性来淹没人的主体性,把人视为阶级的一个符号,把人规定为阶级机器上的螺丝钉,要求人完全适应阶级斗争,服从阶级斗争,一切个性消融于阶级观念之中㊂这样,在作家的笔下,人就完全失去主动性,失去人所以成为人的价值 ㊂⑤这样的批评的确深具学术史价值,但对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优秀之作未必完全合适,对于‘艳阳天“同样如此㊂在‘艳阳天“中,萧长春㊁马之悦㊁孙桂英㊁马同利等等人物都受益于 阶级论 叙述,但他们很难说是 阶级机器上的螺丝钉 ,恰恰相反,正因为 阶级论 的存在,这些人物才真正落在中国乡村结实的土地上,饱满㊁扎实㊁可信㊂这种判断无疑不合于主流文学史叙述㊂但如果我们不把 阶级论 机械地理解为教条并重返马克思原初含义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 阶级论 有着儒道释㊁自由主义皆不能及的深刻性㊂这缘于它所勾连的马克思主义难能可贵的 物质第一性 原则,此即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讲所称: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㊁喝㊁住㊁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㊁科学㊁艺术㊁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㊁法的观点㊁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㊂ ⑥也许,后出作家(如陈忠实等)更亲近韦伯理论(韦伯认为文化如新教 天职 观念可构成社会发展动力),不惮于以文化为 第一性 ㊁敢大胆将 仁义 观念设置为农民(如白嘉轩)的人生逻辑,但浩然肯定更服膺于 物质第一性 原则㊂这并非因为浩然易被主流观念规训,601①②③④⑤⑥陈思和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7页㊂罗杰㊃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陶庆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0页㊂马克斯㊃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54页㊂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页㊂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74页㊂张㊀均:重新打开 阶级 的视野 长篇小说‘艳阳天“再解读2024年第1期而是早年痛苦经历深深地提醒他:在贫穷的中国乡村,儒家 乡约 即使刻在祠堂载于县志,也阻挡不了农民对于利益的执着追求㊂关于资本,马克思曾引用如此一段评论: 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㊂ ①实则许多中国农民如果面对大的利益也 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 仁义 云云,有时实是文人心造的幻影㊂比如,浩然的舅舅就曾践踏亲情:我大声说,这儿是我的家,有我妈给我置买的房子置买的土地, 哈哈哈 老舅用他那瘆人的惨笑打断了我的话,又拿腔拿调地说,好大的口气呀,怪不得这么仗义㊁这么厉害,敢情在王吉素躺着房子卧着地呀!我问问你,你的房子㊁地块在哪儿写着呢?你有文书吗?拿来让我开开眼!我这儿倒是有一张㊂说罢,老舅取来一卷纸㊂原来,浩然的舅舅在替梁家买房买地时偷偷写成自己名字,等到其母去世,其舅即拟以文书为据将14岁外甥扫地出门㊂若非其北邻宋德顺进山找来民主政府调查此事,浩然姐弟必将 沦为穷光蛋㊁叫花子,随时都有可能因饥饿寒冷而倒毙街头野外 ㊂②经此创痛及此后漫长的底层磨砺,浩然非常清楚,儒家也好,道佛也好,在农民人生中都是次要而又次要的事物,居于 第一性 位置者,必为物质㊂故‘艳阳天“刻画人物,多数都紧紧扣住物质㊂这种取向,非常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在研究人和历史问题时,从来不从 观念 开始,而是从 现实的人 以及 他必须生活于其中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开始㊂③浩然未必有能力深入研读马克思,但冷酷的现实生活很自然地使他亲近所谓 阶级论 背后的 物质第一性 根基㊂故‘艳阳天“中的农民,无论是对事关自己家庭命运的政策的态度,还是其具体性格㊁趣味与人生追求,都牢牢地扎根于此㊂这使‘艳阳天“的农民刻画,具有坚不可摧的生命力,颇近于金圣叹所推崇的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性状,人有其声口 ④的美学层次㊂(一) 物质第一性 与农村优势群体的生存逻辑㊂‘艳阳天“中地富㊁中农之不支持合作化(甚至新社会),皆是利益考量㊁精细权衡的结果㊂如富农马斋常为新社会毁坏了他的理想生活而深感不公㊂他批评儿子说: 要不是赶上这年月,你这个爸爸不供你上大学㊁念洋书哇?你不是北京城里一呆,坐的软凳子,吃的是洋饭!顶不济,在咱这个庄稼院里,你也是个少东家,一呼百应, 还用得着你嬉皮笑脸地追一个臭庄稼丫头哇! (1-91㊁92⑤)前地主 马小辫 痛苦更甚,并生成难以释解的仇恨,最后杀害萧长春的孩子㊂后一情节,源于当时一桩真实案件: 一个敌人为了打击村干部带头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把这个干部的孩子推到井里㊂ ⑥小说所叙中农反对统购统销,更具较强普遍性㊂其实现实中反对统购统销者,并不限于中农: 购粮任务重挖粮挖的多,于是统购顶牛,强迫命令㊂ 衢州地委副书记去开化县一个村了解,全村七二户,只有三户有饭吃,农民吃树皮㊁草皮,脸色青肿㊂开化县一二六个村这样,情况严重的有三九个村㊂ ⑦当然,浩然并不赞成此类完全局限于个人利益㊁家庭命运的态度,但 物质第一性 的唯物论观察,仍使小说精确呈现了农民深层生存逻辑㊂他们不满新社会也好,反对统购统销也好,其实都无关于政治,而与实实在在的收入损失有关㊂如小说对马同利不满统购统销的心理的刻画: 弯弯绕想起每年一大车一大车拉走的粮食,又想到自己家那个一年比一年小起来的粮食囤,还有满地金黄的麦子,干眼馋,摸不到手,701①②③④⑤⑥⑦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6页㊂以上引文参见郑实采写:‘浩然口述自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1㊁43页㊂E.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学者论 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⓪“,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8页㊂金人瑞:‘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三“,黄霖㊁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85页㊂即‘艳阳天“第1卷,第132页㊂ - 前为卷,后为页码,以下征引‘艳阳天“标注同此㊂浩然:‘小说创作经验谈“,第179页㊂‘浙江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吴植椽同志在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一九五五年四月)“,‘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一九四九 一九五七)“,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323页㊂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50期不由得一阵心酸㊂ (1-132)可以说,即便对这些反面或偏于反面的人物的描写,‘艳阳天“也将之写成了深具人性根基的 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 ㊂批评其 好人绝对之好,坏人绝对之坏 ,并不完全符合实情㊂(二) 物质第一性 与农村弱势群体生存逻辑㊂‘艳阳天“中支持合作化者的生存情理也深系于 物质第一性 原则㊂小说借助萧长春视角,清晰呈现了焦振茂㊁马翠清等的生存: 他想到五婶那个家,想到马老四那个家,甚至也想到对门焦振茂那个家㊂这些人家要是放在旧社会,或者放在单干的日子,该会是个什么样子呀?他们都离不开集体化,离开了,就没办法生活下去 (1-229); 要是没有韩百仲那个小穷社,马翠清这姐俩早成小叫花子了 , 这闺女连票子还不会用的时候,就先知道农业社好了 (1-552)㊂究之史料,小说对这些弱势群体生存的刻画,也是当时农村真实状况的反映㊂安徽调查显示了贫苦农民在集体化时代的 解放 之感:过去种田无牛空起早,人家割稻我栽秧,薄地倒有六㊁七亩,年年讨饭度时光;入了大社啥不愁,又分钱来又分粮,还农贷㊁做棉衣,周身上下新到底, 农业社是吃奶孩子的妈,散社就等于散了家, 社在人在㊂①在绥中也有农民反对 单干 : 提倡单干,人家发展的快,咱们早晚还不是给人家扛活去? ②‘艳阳天“对焦振茂㊁马翠清㊁马老四等的描写,精确记录了这些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及其逻辑㊂遗憾的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学基本上不再呈现此类 解放 经验,这也使浩然的这些一线记录将日益具备史料/人性价值㊂(三)以 物质第一性 为根基的人性世界㊂凭借对农民的深刻了解,浩然还将 物质第一性 原则延展到经济利益之外更多的人性与欲望之上,由而造就更为丰富的 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 的世界㊂罗素认为, 当适度的享受有了保证的时候,个人与社会所追求的是权力而不是财富:他们可以把追求财富作为追求权力的手段,他们也可以放弃财富的增加来确保权力的发展 ㊂③对这形形色色的欲望,‘艳阳天“多有涉及㊂其中刻画最深入者,莫如前党支书马之悦对权力的追求㊂据梁秋川回忆: 马之悦的原型是河北省蓟县(现属天津市)的一个真实人物㊂ ④不过具体是谁,梁秋川在与笔者联系中也表示 没有更多的信息 ㊂从小说看,马之悦是不多见的狠角色,胆大能言,善察形势,并非那种甘于被摁在最原始生存需要之上的人物,当年在跟日本人 硬顶 时,他就意识到权力较财富更为根本: 管他有千层房子万顷地也比不上这种突然得势的人神气呀!他心里边确实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㊂他把 创业 ㊁当财主的心思先搁到一边了,一心一意要往 官势 上靠㊂他认定这是一个金江山,只要靠上,省心省力,享不尽的荣华富贵㊂ (1-71)应该说,塑造如此人物其实无需费力寻找原型,因为在中国社会中此类人物可谓多如 过江之鲫 ㊂其间原因,在于权力与财富密不可分的孪生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三样东西是人们最想得到的:有权㊁有势㊁有钱㊂ (它们)三位一体,即中国社会的文化和制度安排在于如何通过一样获得另外两样,或通过两样获得另外一样㊂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发现,权力实际上是重中之重,即‘管子㊃法法“里的所谓 威权贵于爵禄 ㊂ 这三者很容易互相包容,导致在中国生成的相关概念就是 权势 或 势力 或 有钱有势 等㊂⑤可见,权势是 物质第一性 的有效延展㊂此种以权势为 自己的目的 的人物,在改革开放时代801①②③④⑤‘安徽省农村调查“,‘17个省㊁市㊁自治区1956年农村典型调查[B]“,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办公室编印,1958年,山西省档案馆藏,馆藏编号21-8-1-3,第179页㊂‘王录等同志关于绥中九区王宝山村及新立村的检查报告“,‘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一九四九 一九五七)“,第179页㊂伯特兰㊃罗素:‘权力论“,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4页㊂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北京:团结出版社,2014年,第93页㊂翟学伟:‘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㊁生活欲念及其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1页㊂张㊀均:重新打开 阶级 的视野 长篇小说‘艳阳天“再解读2024年第1期文学中颇为常见,如‘古船“‘故乡天下黄花“‘羊的门“中的 头人 们,但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文学中极少㊂浩然未受过什么教育,但早早混迹于丛林化的乡村社会,反而使他有了对 中国人 通透的观察力㊂‘艳阳天“因此活跃着形形色色㊁熙熙攘攘的 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 ㊂他们无一例外 以食为天 ,但以此为根基,他们或追求 官势 ,或重视脸面㊂甚至辛辛苦苦为大家奔忙的萧长春,也会使人联想起霍尔巴哈的说法: 爱别人,就是爱那些使我们自己幸福的手段㊂ ①可以说,以 物质第一性 原则为根基却又不囿限于 阶级论 视野,让‘艳阳天“对乡村人物的刻画,扎实㊁生动并深入乡村政治经济关系的内部,也因此具有叙述上的充分可靠㊂比较起来,张炜㊁李锐等笔下那些哭喊着 我是老爷的人,要伺候你一辈子 ② 我来生转世变牛做马也跟着你 ③的农民,则明显是革命前旧精英阶层后裔欲望投射的结果,‘艳阳天“不可能出现此种被 老爷 视野客体化的农民㊂‘艳阳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确实与它比较深入呈现了众多 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 有深刻关联㊂二㊁权力与关系遗憾的是,浩然在今天的研究中已被塑造成机械 阶级论 者㊂有此 刻板印象 ,‘艳阳天“就很难获得充分理解㊂实则此小说中形色各异的农民与其说是正/反面人物,不如说是费孝通所言 自我主义 者㊂其要在自私, 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 ,其根源则在以私人关系为人己界限,与西方个人主义区别颇大: 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㊂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㊂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㊂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 己 作为中心的主义㊂ 这种以私人关系作为准绳的自我主义,会形成如同 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 ④的 自己人 圈子,而难以造就 公 的团体㊂以此而论,如果‘艳阳天“所叙农民多数是在 追求着自己的目的 ,那么它所呈现的社会就不大可能被意识形态化的 阶级斗争 所笼罩㊁所覆盖㊂何故?因为自我主义者既以私人关系为准则,那么其日常实践就重在 私 之层面的 人情冷热 和攀关系㊁讲交情之上㊂至于阶级认同以及农业社等,则主要属于 公 的范围㊂可以肯定,如果浩然能真实记录其所见所闻,那么‘艳阳天“呈现的乡村社会就必非意识形态所能囿限㊂李云雷曾以‘艳阳天“小说㊁电影对 马老四吃野菜 和 小石头之死 两个具有本事基础的情节的改写为例,指出其 艺术化 过程本身也是意识形态参与其中并发挥影响的过程 ,⑤但在意识形态面影之下,其实另有四个大字深嵌于乡村政治经济生态的深处:权力㊁关系㊂(一)权力㊂以惯常眼光看,‘艳阳天“的确呈现了 两条道路 鲜明对垒的情形,然而阎浩岗提供了一种很具冲击力的读法㊂他认为 ‘艳阳天“所表现的主要矛盾冲突并非 阶级斗争 ,而是萧长春㊁马之悦之间的权力斗争㊁品格意志之争 , 阶级斗争 只是刷在作品表层的一层油漆 ㊂这一读法对 阶级论 读解方式是明显冒犯,但其分析堪称精彩:(马之悦)不是像‘创业史“中的郭振山那样忙于个人发家致富,而是 工作劲头更足了㊂他把临时互助组改成常年的 ,成为互助合作的模范人物㊂当了党支部书记,真正成为东山坞的权威之后,他更不会反对共产党㊁反对党的政策, 他与萧长春斗争的初始动机并非是推翻共901①②③④⑤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650页㊂张炜:‘家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42页㊂李锐:‘旧址“,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第151页㊂以上引文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4㊁28㊁27页㊂李云雷:‘艺术中的 真实 ㊁时间与风景 艳阳天⓪再解读“,‘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第4期㊂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50期产党㊁反对农民阶级㊁恢复地主阶级的统治, 他是一个只对权力感兴趣而并无不论是 革命 的还是 反动 的政治理想的人㊂可以肯定地说,他并非哪个阶级的代表,马小辫㊁弯弯绕们只是他进行权力斗争的工具而已㊂①很明显,马之悦对权力的炽热追求属于传统 私 的范畴: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㊂ ②马之悦为了自己是否会牺牲家倒不敢说,但为了家可以牺牲党㊁阶级则可以肯定㊂如果说 在人类无限欲望中,居首位的是权力欲和荣誉欲 ,且 获得权力往往是获得荣誉的最便捷的途径 ,③那么在东山坞阻挡马之悦取得/维持权力的障碍,即后起精英萧长春㊂以马之悦的理解,他与萧长春之间横亘着无法回避㊁必分胜负的权力斗争㊂此种读法打开了 阶级 的视野,由之可进一步召唤出乡村政治经济关系的内面㊂不过此种读法能否成立,还取决于萧长春怎么理解萧㊁马冲突㊂就萧自己所思所想而言,他当然将之理解为 两条道路的冲突 ,但‘艳阳天“与‘山乡巨变“‘创业史“不同之处,在于它通过叙事 狡计 引入了众人对萧的 看 ㊂尤其叙述者还放任此种 围观 ,致使萧长春其人其事在读者理解中不能不是疑窦丛生㊂这表现在, 被看 的萧长春虽略有不涉权力的 傻白甜 意味,但马之悦等自始至终㊁坚持不懈地把萧看成热衷权力㊁精于权术㊁手腕过人的 狠角色 ,而非评论家反复称许的所谓 新人 ㊂如马凤兰即如此看待马㊁萧关系: 人家把你掀下来了,人家当了支书还兼社主任,这是真打实砸吧? 从打姓萧的上了台,人家拿眼你没有?信不信由你,反正你这个空名目也顶不长了㊂你在人家手心攥着,想圆就圆,想扁就扁,人家不是傻子,容你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啊? (1-68)退伍军人马连福也讽刺萧长春说: 我劝你赶快把野心收收,你往泥里踩别人行,踩我马连福可不行;你想拿别人当梯子往上爬呀,那是妄想! (1-233)更刺激的是,精明人 弯弯绕 更将萧㊁马矛盾一眼看破:他走着,想着,心里面绕着,他不光把萧长春绕了一遍,也把马之悦绕了一遍㊂在他看来,萧长春和马之悦两个人坐卧行走一切等项可以用四个字归总:争权夺势㊂(1-313)如此种种,几乎抹掉了萧与马的界限㊂但问题是,作者并未通过叙述干预否定马之悦等对萧的这种指认㊂相反,叙述者还从全知角度确认了权力斗争的存在: (韩百仲)性子直,办法少,这十几年里一块儿共事,斗来斗去斗不过马之悦㊂ (1-62)甚至萧的舅父兼支持者韩百仲(以现实中农业社副主任韩伯忠为原型)直接说: (如今)得学会动心术㊁斗智㊂你行,往后我看你的行动办事儿㊂ (1-187)这些皆显示,小说中的东山坞与‘古船“中的洼狸镇㊁‘故乡天下黄花“中的马村非常接近,是权力中国隐蔽之所在,只是萧长春通过革命话语将此种斗争转述为 江山 / 天下 之争㊂但无论 江山 之争还是赤裸裸的 争权夺势 ,皆指涉权力斗争㊂那么,‘艳阳天“关于权力斗争的叙写是否具有本事基础呢?从浩然本人回忆及相关史料看,很难发现相关原型素材㊂萧长春的原型萧永顺似也只是一位无私㊁勤勉的农村基层干部㊂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新中国权力斗争已销声匿迹?当然不是㊂权位之争,遍布中国所有历史,基层乡村也不例外㊂一般而言,能长期担任基层干部而不被其他有野心者取代者,多具有能应付复杂局势的 心术 ㊂萧永顺实即如此㊂浩然在1971年6月27日致友人的私信中,透露出了他在此方面对萧的 新认识 ㊂该年初,萧永顺在焦庄户一度受到冲击,但取代其位置的韩ˑˑ很快被揭发出大量问题,经组织鉴定,萧恢复了名誉,并被重选为焦庄户第一把手(支书㊁主任)㊂重选之时,浩然正好在焦庄户,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㊂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萧 身上原有的宝贵的东西,仍在闪闪发光 ,而且还有更重要的:我们这次见面后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向我十分沉痛地表示:原来班子的同志犯了错误,011①②③以上引文参见阎浩岗:‘ 艳阳天⓪:权力斗争的日常传奇“,‘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㊂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第29页㊂伯特兰㊃罗素:‘权力论“,第3页㊂。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阶级基础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资本主义 阶级 通鉴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社会主义 明代后期 工人阶级 宋史 宋人传记 国有经济 制度基础 列宁 农民工 价值化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 非公有制企业 雇工群体 集体 阶级科学 阶级意识 阶级分化 道德认同危机 选举 辩证关系 资本结构 认知理路 认同 裂变时期 英国新左派 苏维埃 苏丹 经济拜物教 经济主义政治模式 系统 第三条道路 稳定时期 社区 社会整合 磨合时期 石仓 生产关系 清代道德生活 消费社会 波格丹诺夫 河西 民族国家建构 民主 核心价值观 权力垄断 本质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价值
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价值摘要:针对近年来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学呼声的重返阶级分析主张,本文从阶级分析的历史演变和内涵出发,结合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形势的变迁,回答了阶级分析方法在当前中国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的问题。
关键词:阶级分析;社会不平等;时代价值1.前言提到“阶级”一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马克思,尽管在他之前,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在他之后,社会科学中还流行着别的形形色色的“阶级”概念。
2.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研究阶级分析传统关于阶级斗争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际的,几乎是经验性的”①,即关于阶级斗争,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经验分析,二是“以阶级概念为中心的历史哲学”,即以阶级斗争原理为基础而进行的革命鼓动。
相对而言,第一个方面侧重于“解释世界”,更符合社会学者的兴趣,第二个方面侧重于“改造世界”,更符合革命者的兴趣。
③马克思认为这两个方面是能够统一,并且应该统一的。
马克思把自己对阶级分析的贡献归纳为三个方面:“(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④。
在这个三方面中,第一个方面主要是“解释世界”的社会学分析,着重阐述资产阶级是如何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压榨无产阶级,并给自己造就掘墓人的;后两个方面基本上是“改造世界”的革命哲学,着眼于勾画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
这三个方面也对应着阶级分析的两大研究主题:第一个方面对应着关于统治阶级剥削的研究;第二、三个方面对应着关于被统治阶级反抗的研究。
3.列宁关于阶级斗争的研究在马克思之后,对阶级分析做出最大贡献的是列宁。
与马克思一样,列宁既是社会学家又是革命家,他的学说也是围绕阶级分析的两大主题——剥削和反抗进行的,也兼有社会学分析和革命鼓动两种品格。
浅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体现的哲学方法
浅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体现的哲学方法作者:吴娜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3期摘要: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新时代,阶级分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地位,此方法在中国社会的最早成文论述当属《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分析》)。
文中主要使用了两极三分法、历史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
认识《分析》中体现的哲学方法有利于了解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
关键词:阶级分析;哲学;方法毛泽东自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得到“阶级斗争”学说以来,直至晚年也在进行阶级斗争。
毛泽东进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追根溯源来自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分析》一文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哲学方法进行阶级分析的、发表时间最早、且系统完整的成文。
文中主要运用了两级三分法、历史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通篇阐明应“团结谁、攻击谁”来为革命提供动力。
一、两极三分法为什么说毛泽东在文中的划分采用了两级三分法呢?首先,毛泽东认为,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能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即进步、中间和落后。
[1]实际上“上、中、下”“圣、贤、愚”,“敌、自、友”的三分法一直普遍存在。
在文中毛泽东首先将中国社会阶级分成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毛泽东手稿中称之为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三个部分,实际运用的就是三分法。
其次,毛泽东认为大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之间还应存在一个过渡阶级,那就是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与对革命的认同程度介于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之间,这样就又运用三分法分成了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那么,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也同样存在一个过渡阶级即半无产阶级,新分出的两个阶级加上原有三大阶级就形成了文中的五大阶级。
再次,文中还将中产阶级分为左翼、中间和右翼三个部分,将小资产阶级中有余钱剩米的划为右翼,基本自给自足的为中间,生活稍有不济的为左翼。
同样,半无产阶级中也分为半自耕农、次贫者和赤貧者三个部分,依然采用的是三分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返阶级分析?——论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范式转换冯仕政【内容提要】针对近年来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学呼声的重返阶级分析主张,本文从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两种范式的内在逻辑出发,结合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形势的变迁,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返阶级分析的问题。
这个问题以前的讨论虽有涉及,但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本文认为,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两大范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关于社会不平等的基本假设是冲突论的,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权力强制的结果;而后者是功能论的,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社会整体的需要和自由竞争的结果。
因此,前者更关注社会剥夺和集体抗争,后者更关注地位获得和“市场形势”。
鉴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社会形势日趋紧张,只有重新引入阶级分析视角,才能对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结构和形成做出更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分析。
【关键词】阶级分析/分层研究/社会不平等/范式转换近年来,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分析范式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社会分层研究盛行近20年之后,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传统的阶级分析重新产生兴趣,甚至明确主张“回到马克思”(仇立平,2006)、“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沈原,2006)。
对这样一种理论倾向,我们不妨概括地称为“重返阶级分析”。
确实,尽管分层研究目前是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主导范式,但事实表明,由于其固有的理论局限,它难以对中国社会不平等演变过程中的新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如果不重新引入阶级分析视角,有关研究将缺乏足够的洞察力和前瞻性。
“重返阶级分析”主张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忧虑。
不过,比提出这个主张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澄清重返阶级分析的理由和途径,即为什么要重返阶级分析?怎样重返阶级分析?只有澄清这两个问题,所谓“重返阶级分析”才有实际内容和意义。
限于篇幅,本文集中讨论前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重返阶级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范式更迭之所以必要和可能,是因为不同范式在解释力上存在差异。
而解释力的差异来源于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是范式本身的解释逻辑,这个逻辑注定了它在解释力上的优势和局限;其次是社会形势的变化,这可能造成一个范式在解释力上的既定优势被削弱甚至丧失,不得不让位于其他范式。
基于以上认识,“为什么要重返阶级分析”的问题实际上可以转换为这样两个问题:第一,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各自的解释逻辑及其在解释力上的优势和局限是什么?第二,中国社会形势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我们必须重返阶级分析?在这两个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回答第一个问题,因为它是回答第二个问题的逻辑基础,但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社会学界,包括那些主张重返阶级分析的学者,缺乏足够清晰和完整的认识。
正如后面的综述所表明的,有人认为,阶级分析不过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分层研究,两者没有本质差别;更为流行的看法是,阶级分析完全是一种鼓动革命的意识形态,不承认它是一种具有科学意义的分析范式;另有一些学者,虽然对两种范式的逻辑差异做了一些不失敏锐和深刻的分析,但总的来说显得凌乱而随意,逻辑不够严整。
鉴于这种状况,本文将把分析“分层研究”和“阶级分析”这两种范式的逻辑差异作为重点。
为此,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中范式转换的历史,以梳理中国社会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及其得失;接下来,第二部分从分层研究和阶级分析关于社会不平等的基本假设出发,剖析它们各自在理论兴趣、研究议题、价值立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反思中国社会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看法;第三部分将勾勒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各自的历史发展,以具体展现和验证两种范式在解释逻辑上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将从中国社会形势变化的角度来考察重返阶级分析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最后,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一、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范式转换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在讨论目前为什么出现重返阶级分析取向之前,最好先回顾一下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以前是怎样放弃阶级分析,最近又是如何找回来的演化过程。
(一)从阶级分析到分层研究中国社会学自恢复重建以来,关于社会不平等的研究大体上有两次范式转换。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马克思传统的阶级分析转向韦伯传统的分层研究,特别是转向以布劳—邓肯模型为基础的地位获得研究,最终,分层研究全面取代阶级分析成为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主导范式。
众所周知,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阶级分析是中国学者理解所有时代和形式的社会不平等的唯一方法。
1978年以后,虽然国家政治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但阶级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仍然拥有国家意识形态传统和地位。
联系这样一种历史背景,我们不能不说这次范式转换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
第二次是最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分层研究的不足,不同形式地呼吁重返阶级分析。
这个过程目前才崭露头角,并且,由于本文开篇所指出的一些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清晰的回答,今后的走向仍不明朗,是否构成一次范式转换有待观察。
如果有一天,阶级分析真的重新成为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主导范式,那无疑又是一次范式革命,但至少在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范式仍然是分层研究。
从阶级分析转向社会分层,再从社会分层返回阶级分析,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在范式选择的趋势上似乎经历了一个轮回。
那么,当年为什么要用分层研究代替阶级分析?现在为什么又要重返阶级分析?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对这个问题,当时社会学界只有简略的讨论。
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参见张宛丽,1990;张宛丽、戴建中,1988):第一种,也是最为温和的观点认为,应该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但作为一种改进,可以在阶级中划分阶层,再在阶层中划分利益群体,形成一个“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三层次分析框架。
不过,这种观点也承认,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是以社会不平等为前提分析和认识社会阶层结构的,因而在阶层分析时有合理成分,可以借鉴”。
(张宛丽,1990)。
第二种观点激进一些,主张用韦伯的阶层概念取代马克思的阶级概念。
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属于经济范畴,而且强调阶级之间的斗争,因此只适用于那些阶级结构比较稳定,并且存在尖锐阶级对抗的社会;而韦伯的阶层概念是一个社会范畴,包括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等多种社会差别,强调社会整体的协调功能,揭示了社会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更适宜用来研究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平等。
同样激进的还有第三种观点,只是它提出的替代方案不同:不是用阶层,而是用利益集团或利益群体概念来取代阶级(包括阶层)概念。
第二、三两种观点之所以主张彻底放弃阶级分析,是因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在我国现阶段不适用或有局限性”(张宛丽,1990)。
所谓“不适用或有局限性”,包括:(1)阶级这个概念是与社会集团的对立性、对抗性相联系的,而在我国,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对抗性社会矛盾基本消失;(2)阶级分析方法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划分阶级,这一点仅仅适用于私有制阶级社会,而我国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划分阶级已不符合实际;(3)改革以来出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不改变所有制性质,却产生了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沿用阶级分析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总之,“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是以揭示社会不平等现象为目标,而不是以揭露阶级剥削为目标;是以调和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矛盾为基点,而不是以推动阶级间的激烈对抗为基点”(张宛丽,1990),所以更适合分析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
第四种观点具有调和色彩,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和以韦伯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的阶层等概念在词义上是一致的,差别只在于操作性研究中的测量方式不同。
就中国社会学研究来说,最好“以实用为原则,采取多元的理论选择,用哪种理论研究社会阶级结构及社会分层而有利于我国社会结构优化,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就采用哪种理论”(张宛丽,1990)。
从上述讨论来看,虽然仍有一些学者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但事实上,真正的争论焦点不在于要不要放弃阶级分析,而在于怎么放弃,即放弃之后用什么方法来取代的问题。
后来的事实已经表明,中国社会学一边倒地选择了分层研究。
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中一些较有影响的著作,比如《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李强,1993)、《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李培林主编,1995)、《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2002)、《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郑杭生,2004)等,虽然也使用“阶级”或“阶层”等名词,但分析范式已经是分层研究,而不是阶级分析。
1990年代中期,市场转型理论(Nee,1989)被介绍到中国以后,①分层研究进一步向更微观和更操作化的地位获得研究发展;借助于市场转型理论提供的理论辩题和研究策略,分层研究变得更加细致、严谨和规范(参见Bian,2002);与此同时,阶级分析视角却没有推出什么有影响力的作品。
(二)从分层研究返回阶级分析就在社会分层研究如日中天的时候,响起了重返阶级分析的呼声(参见仇立平,2006、2007;仇立平、顾辉,2007;李友梅等主编,2006;沈原,2006;孙立平,2008)。
为什么要重返阶级分析呢?从那些主张者的论述中可以梳理出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沈原(2006)认为,之所以要重返阶级分析,是因为阶级分析比分层研究能够更好地面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真问题”。
所谓“真问题”是指,当前中国正处于“两次大转变交汇点”上,“其转型速度之快,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刻令人瞠目结舌”。
这样一种“大转变”不是“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的改变”,而是“整个社会的生计模式、基本的社会安排和社会框架以及阶级、阶层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和进行了重构”,而要“理解基本的社会安排、社会框架方面的变化,我们应当重新引入阶级这种能够反映宏观社会结构变化的视角”(沈原,2006)。
根据这种观点,社会转型规模之宏大构成是重返阶级分析最重要的理由。
第二种,仇立平等人(仇立平,2006,2007;仇立平、顾辉,2007)认为,“采取什么理论或标准来描述或划分社会分层,取决于研究者对‘社会’的认识或价值判断,即研究者认为‘社会’是处于稳定时期还是紧张时期”(仇立平,2006);如果认定处于稳定时期,就采用韦伯传统的阶层分析,反之则采用马克思传统的阶级分析。
当前之所以要重返阶级分析,“是因为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出现多种经济成分,资本的力量再次出现,犹如马克思所讲的资本将为自己强行开辟道路”(仇立平,2006)——这在仇立平看来属于“紧张时期”。
如是观之,选择什么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者的个人偏好。
仇立平(2006)还认为,社会分层有表层和深层两个结构,分层研究适于分析“表层结构”,即“谁得到了什么”,而阶级分析适于解释“深层结构”,即“是怎样得到的”的问题。
不难发现,与第一种观点(沈原,2006)相同,这种观点(仇立平,2006)也把社会变革作为重返阶级分析的理由;不同的是,第一种观点强调变革之“巨”,即规模之宏大,第二种观点则强调变革之“剧”,即所造成的社会局势之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