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药代药效学

合集下载

重新认识阿奇霉素

重新认识阿奇霉素

2009年10月8日 35卷37期(总第1174期)重新认识阿奇霉素——体外药敏结果与靶组织药代动力学特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何礼贤阿奇霉素(希舒美)是唯一的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发挥杀菌药物。

作为第2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仿,但对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卡他莫拉菌等革兰阴性菌同样具有强大的抗菌效果。

此外,因其具有对酸稳定、组织渗透性良好、血浆半衰期长(近70小时)、临床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肺炎链球菌对阿奇霉素在内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逐年递增,我国的耐药率高达70%~80%。

但同时循证医学证据也有力证实,上世纪90年代初与90年代末相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变化:急性上颌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及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治愈率均稳固保持在90%以上。

临床上应如何理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逐年升高的耐药率与临床疗效依然良好之间的矛盾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影响因素众多众所周知,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是以血药浓度与对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关系导出的,允许范围内大剂量用药时的平均血药浓度小于药物对细菌的MIC被定为“耐药”。

阿奇霉素体内分布容积大,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浓度是胞外浓度的500多倍(表),而血清药物浓度相对较低,250 mg阿奇霉素的血清峰值浓度(Cmax)仅为0.24 μg/ml。

因此,临床仅采用血药浓度与MIC的比值进行药敏结果判定对阿奇霉素显然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欧美及欧洲不同国家之间判断阿奇霉素敏感性的折点差异颇大。

正确认识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必须抛弃“青霉素情结”,即抛弃药物血液有效浓度等于组织有效浓度的错误概念。

2009年10月8日 35卷37期(总第1174期)与此同时,包括阿奇霉素在内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还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阿奇霉素药代动力学分析课件

阿奇霉素药代动力学分析课件
阿奇霉素的开发是抗生素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为后续抗生素的研发提供了借鉴和参 考。
阿奇霉素的成功开发得益于科研人员的深入研究和高超的合成技术,为临床治疗提 供了新的选择。
适应症与使用方法
01
阿奇霉素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 感染、性病等。
02
阿奇霉素的使用方法一般为口服给药,剂量根据感染的严重程
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 。
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 、瘙痒等。
肾功能异常:血尿、蛋白 尿等。
不良反应的处理与预防
轻度胃肠道反应
可适当调整用药时间,避免空 腹服用,或选择饭后服用以减
轻症状。
过敏反应
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如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 激素等。
肝功能异常
定期监测肝功能,如有异常及 时停药并给予保肝治疗。
总结
阿奇霉素的清除率较高,表明其在体 内能够被快速清除,有利于减少药物 在体内的蓄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风险。
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
指药物在体内分布后所占据的体液和组织容积。阿奇霉素的表观分布容积较大 ,约为0.3-0.4L/kg。
总结
阿奇霉素的表观分布容积较大,表明其在体内分布广泛,能够广泛作用于感染 部位,发挥良好的抗菌作用。
02 阿奇霉素的代谢产物仍具有抗菌活性,但低于原 药。
03 阿奇霉素的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排泄
阿奇霉素主要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泄,约有30%的原 药和50%的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阿奇霉素的排泄速度较慢,半衰期较长,约为35-48 小时。
阿奇霉素在体内不易蓄积,长期用药时不需要调整剂 量。
药时曲线和药时曲线下面积
01
药时曲线

阿奇霉素临床应用及其抗生素后效应论文

阿奇霉素临床应用及其抗生素后效应论文

浅谈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及其抗生素后效应【摘要】目的对阿奇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方法对阿奇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抗生素后效应机制等进行总结。

结果阿奇霉素在抗菌作用及活性、药代动力学、抗生素后效应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结论通过综述,对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抗菌作用机制充分了解,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细菌的耐药性,保护人类的健康。

【关键词】阿奇霉素;抗菌机制;临床应用;抗生素后效应阿奇霉素是将红霉素的a9-酮基becklman重排,n-甲基化,在a内酯环内的9α位插入1个氮原子的第二代15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类似,但因其部分结构做了化学修饰,使其对莫拉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g-作用最强,主要通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1]和组织内,可产生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等。

阿奇霉素具有耐酸、组织渗透性好,半衰期长,抗菌谱广,抗菌效力强,临床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现将其临床应用和抗生素后效应做如下综述。

1 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1.1 抗菌机制及活性阿奇霉素与红霉素的抗菌机制基本相同,均通过作用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具体可归纳[2]②抑制依赖于rna的蛋白质合成;③抑制50s亚基的结合和组装;④抑制多肽的形成。

由于阿奇霉素较红霉素结构的改变,使其具有更为广泛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衣原体、支原体、格兰阳性菌、嗜肺军团菌,此外对一些格兰阴性菌如莫拉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也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填补了大环内酯类对嗜血杆菌抗菌抗菌作用差的空缺,其对流嗜血杆菌的作用强度是红霉素的4-8倍,对莫拉菌等抗菌作用也是红霉素及罗红霉素的2-4倍,此外对大肠杆菌也有一定的作用。

1.2 药代动力学阿奇霉素具有二价碱双亲的性,不仅改善酸稳定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其口服的生物利用度。

阿奇霉素可在给药后迅速聚集到巨噬细胞和组织内,然后随着吞噬细胞的不断迁移将其转运至感染部位,使得感染组织的浓度显著提高,且可保持很长的时间,最后将其缓慢释放,这样使得组织浓度超过大多数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注射用阿奇霉素通用名注射用阿奇霉素英文名Azithromycinfor

注射用阿奇霉素通用名注射用阿奇霉素英文名Azithromycinfor

注射用阿奇霉素通用名:注射用阿奇霉素英文名:Azithromycin for Injection【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疏松块状物。

【药理毒理】阿奇霉素为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体外试验证明阿奇霉素对临床上多种常见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包括:革兰阳性需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酿脓链球菌(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a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

本品对于耐红霉素的革兰阳性细菌,包括粪链球菌(肠球菌)以及耐甲氧西林的多种葡萄球菌菌株呈现交叉耐药性。

革兰阴性需氧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摩拉菌、不动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百日咳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杆菌、类志贺吡邻单胞菌。

本品对下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视菌株而定,并需作敏感性测定: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肠肝菌属、亲水性单胞菌、克雷白菌属。

厌氧菌:脆弱类杆菌、类杆菌属、产气荚膜杆菌、消化链球菌属、坏死梭杆菌、痤疮丙酸杆菌。

性传播疾病微生物:梅毒螺旋体、淋病奈瑟菌、杜克嗜血杆菌。

其他微生物:包括特南包柔螺旋体(Lyme病体)、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解脲交原体、沙眼衣原体、卡氏肺孢子虫、鸟分枝杆菌属、弯曲菌属、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德杆菌。

下列革兰阴性菌通常是耐药的: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摩根杆菌、假单胞杆菌。

作用机制与红霉素相同,主要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单位结合,抑制依赖于RNA的蛋白合成。

【药代动力学】每日静脉滴注阿奇霉素0.5g,连续2~5日,平均血浆峰浓度(Cmax)为3.63±1.60μg/ml,平均血浆谷浓度(Cmin)为0.20±0.15μg/ml,AUC24为9.60±4.80μg﹒h /ml。

单次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4g,滴注时间大于2小时,其清除率(CLt)和表观分布体积(Vd)分别为10.18ml/min/kg和33.3L/kg。

医学课件阿奇霉素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

医学课件阿奇霉素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

AUC inf (ug*h/ml) 20.0 d
17.4
14.9
t 1/2 (h)
58.4 d
71.8
68.9
a: 缓释干混悬剂结果与片剂结果来自于不同临床试验; b: 第 1 日数据; c : 中位数; d: n=21
阿奇霉素 PK 特性
阿奇霉素与不同抗菌药 PK 参数比较
阿奇霉素 头孢克洛 环丙沙星
吸收
血清
组织间隙 细胞内 溶酶体 吞噬小体
组织间隙
排泄
血清
阿奇霉素 PK 特性
12 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口服阿奇霉素 500mg × 3 天给药后血清及血细胞内浓 度
血清
10000 血清和 白细胞1000 中药物 浓度 ( ?100
g/mL) 10
多型核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1 0.1
0.01
0.001 0
阿奇霉素 PK 特性
高而稳定的组织浓度
吸收后快速分布到组织中
不仅分布在组织间液, 并在组织细胞内蓄积
弥散到细胞外,回到组织间液 和血流
细胞、组织间液和血流之间的 动态平衡使得组织内保持高而 稳定的浓度
Foulds G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3;31(suppl):39-50.
阿奇霉素分子结构
阿奇霉素
CH 3
H3C
N
H3C HO
HO
CH 3
O
CH 3
O
OH HO
N(CH 3 ) 2
CH 3
O
O
CH 3
CH 3 O
CH 3
O
CH 3
OH
CH 3 OCH 3
红霉素

阿奇霉素药代动力学培训课件

阿奇霉素药代动力学培训课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传统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
吸收
血清
排泄
组织间隙
+/细胞
对传统抗生素来说,药物吸收入血,弥散到组织间液,极少甚至没 有浸润到组织细胞。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内酰胺类
❖ T>MIC是预测体内β内酰胺疗效的主要PK/PD参数 ❖ T>MIC达40~50%就可获85~100%细菌清除率 ❖ 中性粒细胞减少动物模型
无PAE时, T>MIC需达90~100%,故宜持续静脉滴注 有PAE时, T>MIC需达50~60%,故必须多次给药方案
红霉素
CH3
O CH3 HO
HO
CH3 O
CH3 O
OH HO
N(CH3)2
CH3 O O
每日1次给药
汪复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5;5(1):1-3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氟喹诺酮类
❖ 浓度依赖型杀菌剂,1.5~2.5h后效应 ❖ PK/PD参数 AUC24/MIC ❖ 最佳参数值(break point)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药代动力学:
血清、组织和体液内的药物浓度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药效学:
血清/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及其抗菌作用和毒性之间的关系

阿奇霉素的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阿奇霉素的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阿奇霉素的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分析阿奇霉素为新一代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比,它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如组织选择性高、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在酸性环境中稳定等,目前已成为治疗感染的一线药物。

常用于治疗g+厌氧菌:金葡菌、链球菌、肺炎球菌,g需氧菌,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菌、军团菌等引起的感染。

但阿奇霉素在应用时常出现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损害、双肾区疼痛、白细胞减少、血尿、低血压等。

预防和减少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发生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就阿奇霉素临床上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作一简单总结,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

1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范围1.1阿奇霉素化疗肺部和呼吸道炎性反应:阿奇霉素对肺部和呼吸道炎性反应疾病例如哮喘和弥漫性粗支气管炎具备较好的化疗促进作用,还具备增加支气管收缩患者痰量的效果。

例如小剂量阿奇霉素有利于提升支气管收缩患者肺功能,并增加其因反复感染而产生的大量痰液。

1.2阿奇霉素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阿奇霉素能防止心肌梗死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与肺炎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所致的持续性感染关系密切,这些病原体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新的危险因子。

而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则可以治疗上述病原体引起的伴发性疾病。

说明短期应用阿奇霉素是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1.3阿奇霉素用作囊性纤维化的化疗阿奇霉素对囊性纤维化患者最少见的呼吸道病毒感染菌假单胞菌存有明显的化疗促进作用,表明阿奇霉素能够明显提升囊性纤维化患者的肺功能。

2.1消化系统反应2.1.1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就是阿奇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为呕吐、恶心、咳嗽、胃绞痛。

阿奇霉素可以轻易促进作用于胃肠道光滑机产生膨胀效应,引致上述胃肠道反应的出现。

思密达与维生素两者氰化钠,能够有效地抵抗阿奇霉素引发的胃肠道反应,方法方便快捷,患者不易拒绝接受。

应用领域时建议增加饭前空腹输液,口服剂型挑选在餐前1h或餐后2h服用。

阿奇霉素 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阿奇霉素 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阿奇霉素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阿奇霉素(Azithromycin)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

它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广泛的抗生素之一,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能有效治疗多种感染疾病。

阿奇霉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合成来发挥其抗菌作用。

它能与细菌的核糖体亚基结合,阻止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与其他抗生素相比,阿奇霉素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并且可在体内维持较长时间,使其具有方便的用药方案。

阿奇霉素具有广泛的药理特点。

它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尤其对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有较高的杀菌效果。

除了对细菌的抗菌作用外,阿奇霉素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在一些炎症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中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临床上,阿奇霉素被广泛用于多种感染疾病的治疗。

它可以有效地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性传播疾病及泌尿生殖感染等病症。

此外,阿奇霉素还可用于预防某些感染疾病,如麻疹、结核病等。

其方便的用药方案(每日一次)和较少的不良反应也使其得到了广泛应用。

尽管阿奇霉素具有许多优势,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是目前抗菌治疗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阿奇霉素也不例外。

此外,个别患者可能对阿奇霉素过敏,使用时需慎重。

针对这些局限性,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新的抗菌策略,以提高阿奇霉素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合成来发挥其抗菌作用。

它具有广泛的药理特点,临床应用广泛。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其局限性,并努力寻求更好的抗菌治疗策略,以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对阿奇霉素的进一步研究和展望将有助于发展更有效的抗菌治疗方案。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进行阐述阿奇霉素的原理和相关内容:1. 引言:首先对阿奇霉素进行概述,介绍它的背景和意义。

2. 正文:2.1 阿奇霉素的作用原理:详细阐述阿奇霉素的作用机制,包括其对细菌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涉及到药物与目标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时
化脓性链球菌 0.1 肺炎衣原体 0.12
肺炎链球菌 0.05 卡他莫拉菌 0.03 肺炎支原体 0.01
96
5
希舒美®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 —组织穿透性更高
β内酰胺类和希舒美®的组织穿透性(组织/血清比例)
感染组织
β内酰胺类
希舒美®
扁桃体、鼻窦组织 0.24~0.16
>100
肺 中耳渗液
皮肤
6
希舒美®的消除
• 血浆终末消除半衰期与2-4 天时的组织消除半衰期 密切相关
• 约12%的静脉给药剂量在3 天内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且大部分在最初24小时内排出
7
小结
抗菌谱
希舒美®
传统大环内酯类
β内酰胺类
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厌氧菌、 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 对非典型病原体无抗菌
革兰阴性菌
原体、厌氧菌
3 Swainston Harrison T, Keam SJ. Azithromycin extended release: 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bacterial sinusitis and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the US. Drugs. 2007;67(5):773-92
内/外比例 * 517.0 6.2 4.8 12.0 0.16 197.0
上述实验药物与5×106 PMN/ml 37℃共同孵育1小时后测定
的结果。加入的实验药物浓度是依据各种药物说明的常规使
用剂量后人类血清所达的药物峰浓度值所决定的,具体如下:
希舒美®0.1 mg/ml, 环丙沙星4 mg /ml, 左氧氟沙星6 mg/ml,莫
AA AA
在感染部位释放出希舒美®
A = 希舒美® 感染的组织
病原菌
Schentag JJ, Ballow CH.Tissue-directed pharmacokinetics Am J Med. 1991;91(3A):5织中高,持续时间长达96小时,且高 25 于主要致病菌MIC值
Chemother 1990;25(Suppl A):39-47.
2 Foulds G, Shepard RM, Johnson RB.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azithromycin in human serum and tissues. J
Antimierob Chemother 1990;25 (Suppl A):73-82.
2
希舒美®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 —在多型核白细胞中,细胞内外比最高
药物 希舒美® 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 莫西沙星 青霉素 G 泰利霉素
*孵育1小时
细胞外 0.1 4.0 6.0 4.5 10.0 0.1
Mandell GL, Coleman E. AAC. 2001;45:1794-1798.
浓度 (g/mL) 细胞内 51.7 ± 4.3 24.8 ± 4.8 28.8 ± 4.8 54 ± 10.5 1.6 ± 0.2 19.7 ± 2.7
• 这种高度稳定性反映在希舒美® 500mg单剂口服后 的生物利用度可达37%。而相比之下,红霉素的生 物利用度大约为25%2
• 与红霉素相比,希舒美®胃肠道反应显著减少3
1 Fiesa EF, Steffen SH. Comparison of the acid stability of azithromycin and erythromycin. J Antimicrob
作用
药代学 半衰期
多形核白细胞中,细胞内外比最高为517 中性粒细胞总浓度是细 细胞和组织浓度低 胞外10-20倍
长达68小时


安全性
胃肠道不良反应少 患者对本品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 生率较低 FDA妊娠药物分类为B类
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
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常见
8
20
肺泡巨噬细胞
15
支气管粘膜
痰液
10
血清
22例行纤维支气管镜诊断 的患者,单次口服希舒美®
500mg后,在不同时间内 检测希舒美®在痰和肺部各 成分中的浓度
5 MIC mg/L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 1.56
1.0 流感嗜血杆菌 0.78
0.5
嗜肺军团菌 0.5
0.1
0.05
0
12
24
48
72
Schentag JJ, et al. Am J Med. 1991;91(3A):5S-11S Baidwin DR, et al. Eur Respir J 1990;3:886-90
西沙星 4.5 mg /ml,青霉素G 10 mg/ml。
研究背景:一项体外研究评估中性粒细胞对几种抗生素的转
运以及这些药物在人中性粒细胞中的浓度。
3
希舒美®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 —独特的转运机制,确保感染组织中高浓度
AA
A AAA
A
吞噬细胞携带希舒美®并 向感染部位运送...
希舒美®在吞噬细胞中浓集
0.31 0.15
>100 >300
35
Foulds G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3;31(suppl):39-50.
Omnicef [package insert]. North Chicago, Ill: Abbott Laboratories; 2000.
希舒美®与传统大环内酯类的差异
—增强了抗菌活性
• 希舒美®增强了抗菌活性,如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 拉菌、肺炎链球菌等,适合于经验性治疗社区获得性 呼吸道感染
在体内体外,希舒美®能有效覆盖的病原体
革兰阳性需氧菌 革兰阴性需氧菌 其他病原体
金葡菌
无乳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化脓性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卡他莫拉菌 淋病奈瑟菌 杜克雷嗜血杆菌
沙眼衣原体 肺炎衣原体 鸟分支杆菌 胞内分支杆菌 肺炎支原体
Schentag JJ, Ballow CH Tissue-directed pharmacokinetics Am J Med. 1991;91(3A):5S-11S .
1
希舒美®与传统大环内酯类的差异 —降低胃肠道反应
• 在胃内PH范围内,希舒美®比大环内酯类传统品种 红霉素的稳定性高300倍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