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家兔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
2. 掌握家兔失血性休克的实验操作方法。
3. 观察家兔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
二、实验原理休克是指机体在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情况下,由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失血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新西兰纯种白兔(体重2.0-2.5kg)3只。
2. 实验仪器:手术器械、注射器、动脉夹、血压计、生理盐水、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氯化钙、葡萄糖、乳酸林格氏液等。
3. 实验药品:20%乌拉坦、利多卡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125U/ml肝素溶液、1%普鲁卡因,7.5%高渗盐水、5%葡萄糖、去氧肾上腺素注射液,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佩尔(乌拉地尔),硝酸甘油注射液。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只。
2. 实验步骤:(1)麻醉:采用20%乌拉坦(5ml/kg体重)进行全身麻醉。
(2)手术:将家兔仰卧固定,常规消毒后,在颈部暴露颈动脉,用动脉夹阻断血流,然后切开皮肤,分离颈动脉,插入动脉导管,连接血压计。
(3)失血性休克诱导:采用快速失血法,即在2分钟内使家兔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30%。
(4)观察指标:观察家兔失血性休克发生后的临床表现,如心率、血压、呼吸、精神状态等。
(5)治疗:分别给予3组家兔不同的治疗方法:A组:给予生理盐水(5ml/kg体重)静脉滴注,作为对照组。
B组:给予肾上腺素(0.01mg/kg体重)静脉注射,作为治疗组。
C组:给予去甲肾上腺素(0.1mg/kg体重)静脉注射,作为治疗组。
(6)观察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后家兔的临床表现,如心率、血压、呼吸、精神状态等。
五、实验结果1. 家兔失血性休克发生后的临床表现:家兔失血性休克发生时,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
休克_实验报告
1. 了解休克的定义、分类及病理生理变化。
2. 掌握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方法。
3. 观察失血性休克对机体的影响,包括心、肺、肝、肾等器官的功能变化。
4. 探讨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3只,体重2.5kg左右。
2. 实验器材:手术器械、生理盐水、肝素、无创血压计、心电图机、显微镜等。
3. 实验药品:戊巴比妥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三、实验方法1. 家兔麻醉:将家兔置于实验台上,采用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剂量为40mg/kg,静脉注射。
2. 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将麻醉后的家兔仰卧固定,剪去腹部手术野被毛,暴露腹主动脉,用无创动脉夹阻断血流,剪断腹主动脉,收集血液,造成失血性休克。
3. 观察指标:(1)血压:采用无创血压计测量失血前后及治疗后的血压变化。
(2)心电图:采用心电图机记录失血前后及治疗后的心电图变化。
(3)血液指标:采集血液,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4)器官功能:观察心、肺、肝、肾等器官的功能变化,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肝肾功能等。
4. 治疗方法:(1)补充血容量: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注射,维持血容量。
(2)血管活性药物: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3)肾上腺素:给予肾上腺素,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
1. 血压:失血后血压明显下降,治疗后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2. 心电图:失血后出现心律失常,治疗后心律失常得到改善。
3. 血液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在失血后明显下降,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
4. 器官功能:失血后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受损,治疗后器官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五、讨论1. 休克是机体在急性循环障碍时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包括心、肺、肝、肾等器官的功能受损。
失血性休克是休克常见类型之一,主要由失血引起。
2. 在本实验中,通过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了失血对机体的影响,包括血压、心电图、血液指标、器官功能等方面的变化。
小白鼠失血性休克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失血性休克的定义、病因及临床表现。
2. 掌握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方法。
3. 学习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措施及治疗原则。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2. 实验器材:手术器械、注射器、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肝素钠、心电图机、血压计等。
3. 实验药品:肾上腺素、止血药、抗生素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择:选取健康、体重相似的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分组:将小白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正常组、失血性休克组、失血性休克治疗组。
3. 实验步骤:(1)正常组:观察小白鼠的基本生命体征,记录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
(2)失血性休克组:采用颈动脉放血法,使小白鼠失血量为体重的10%,造成失血性休克。
(3)失血性休克治疗组:在失血性休克发生后,立即给予肾上腺素、止血药、抗生素等治疗。
(4)观察各组小白鼠的生命体征变化,记录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
4. 实验结果分析:比较各组小白鼠的生命体征变化,分析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
四、实验结果1. 正常组:小白鼠的生命体征稳定,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正常。
2. 失血性休克组:小白鼠在失血后,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症状,符合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3. 失血性休克治疗组:在给予治疗措施后,小白鼠的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趋于正常。
五、实验讨论1. 失血性休克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的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使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生命体征异常。
临床表现包括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
2. 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小白鼠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呼吸、血压等,可初步判断是否为失血性休克。
3.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措施及治疗原则:首先,立即给予补充血容量,如输血、输液等;其次,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如止血、抗感染等;最后,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
4. 实验结果分析:本实验结果显示,失血性休克组小白鼠的生命体征在失血后出现明显异常,给予治疗措施后,生命体征逐渐恢复。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
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李国亮90905122实验名称——动脉血压调节和失血性休克(二)一、实验目的二、1.建立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并观察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心脏、肾及微循环的变化2.了解抢救失血性休克时扩容血容量的意义,在扩容基础上的应用不同的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失血性休克,并进行疗效比较。
3.观察肠系膜微循环,了解休克的机理。
三、合作同学朱骞、徐灵驰、陈霁云、胡蝶四、实验原理1.失血性休克的原理微循环障碍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重要的生命器官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碍,是各型休克的共同规律。
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期,即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
1)正常情况⑴动静脉吻合支是关闭的。
⑵只有20%毛细血管轮流开放,有血液灌流。
⑶毛细血管开放与关闭受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张与收缩的调节。
2)微循环缺血期⑴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⑵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液由微动脉直接流入小静脉。
⑶毛细血管血液灌流不足,组织缺氧。
3)微循环淤血期⑴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动静脉吻合支仍处于开放状态,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仍很少。
⑵由于组织缺氧,组织胺、缓激肽、氢离子等舒血管物质增多,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开放,血管容积扩大,进入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流动很慢。
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结果毛细血管扩张淤血。
4)微循环凝血期⑴由于组织严重缺氧、酸中毒,毛细血管壁受损害和通透性升高,毛细血管内血液浓缩,血流淤滞;另外血凝固性升高,结果在微循环内产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⑵由于微血栓形成,更加重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细胞内溶酶体破裂,组织细胞坏死,引起各器官严重功能障碍。
⑶由于凝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又使血液凝固性降低;血管壁又受损害,继而发生广泛性出血。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是指失血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导致心排血量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出现严重低血压和组织器官衰竭的一种疾病状态。
本次实验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建立实验动物的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动物体征变化并进行相应的生理指标测量,探究失血性休克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实验方法1.1 实验动物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50-300g。
1.2 实验设备和试剂心电图机、血流量测定仪、氧化还原酶计、血红蛋白测定仪、动脉粘滞度测定仪、无菌手术器械、路易斯溶液、大鼠丙泊酚、肌肉松弛剂、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复合物、氯化钠、生理盐水等。
1.3.1 麻醉和手术操作首先对大鼠进行预处理,让大鼠在实验环境下适应2-3天。
在实验当天,将大鼠移至操作台上,静脉内注射丙泊酚10mg/kg和肌肉松弛剂2mg/kg,用无菌手术器械对大鼠进行一定长度的剖腹手术,将管腔暴露。
随后使用针头伏特法将大鼠肝门中央静脉插入隆突下动脉,连接血流量测定仪。
1.3.2 失血处理分别抽取50ml的血液(Wistar大鼠血容量占体重的7-8%),使大鼠处于失血状态。
失血量控制在10ml左右,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和心率下降的情况即停止失血。
1.3.3 观察和测量动物失血后,可以通过血流量的变化观察血管收缩和扩张的情况,心电图的变化观察心脏功能的变化。
同时,用氧化还原酶计、血红蛋白测定仪等仪器测量相应生理指标。
1、预处理:让大鼠在实验环境下适应2-3天。
2、麻醉和手术:将大鼠移至操作台上,静脉内注射丙泊酚10mg/kg和肌肉松弛剂2mg/kg。
对大鼠进行剖腹手术,将管腔暴露。
4、观察和测量:用血流量测定仪等仪器观察和测量相应生理指标。
二、实验结果2.1 生理指标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大鼠失血后,心率呈下降趋势,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心排血量下降明显。
氧化还原酶计、血红蛋白测定仪等指标也均表现出异常变化。
最新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最新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的循环血容量减少,进而引起的血压
下降和组织灌注不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本次实验旨在模拟失血性休
克的生理变化,并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实验方法:
1. 选择了健康的实验动物(例如大鼠或小鼠),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
组和实验组。
2. 实验组动物通过外科手术模拟失血,失血量控制在一定比例(如总
血容量的30%)。
3. 监测实验动物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参数,并记录失血前
后的变化。
4. 对实验组动物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如输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5. 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恢复生理参数的效果,并评估其对休克状态的
改善程度。
实验结果:
1. 实验组动物在失血后出现了显著的血压下降和心率增快,与对照组
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2. 输血治疗能显著提高失血性休克动物的血压,改善其血流动力学状态。
3.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压,但对于改善组织灌
注效果有限。
4. 某些新型药物或治疗方法显示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结论:
本实验成功模拟了失血性休克的生理状态,并通过比较不同的治疗方
法,为临床治疗失血性休克提供了实验依据。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同时,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不同类型的休克对治疗方案的影响。
失血性休克的实验治疗第三组 (1)_2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实验日期: 2015年10月8日带教教师:小组成员:专业班级: 临床二大班失血性休克的实验治疗一、实验目的1、观察家兔失血性休克对机体的机能变化及微循环改变;2、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失血性休克的作用及其机制。
二、实验原理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 以机体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 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 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 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时, 极易导致急性循环障碍, 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 即休克的发生。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 将休克分为三期: 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或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或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或DIC期)。
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 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 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 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改善微循环状态。
三、实验仪器设备BL-420F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微循环分析系统, 手术器械, 婴儿秤, 输血输液装置、呼吸血压描记装置, 测中心静脉压装置, 微循环观察装置, 气管插管, 动脉套管, 5ml、10ml、50ml注射器, 生理盐水, 肝素钠注射液溶液(5mg/ml), 多巴胺(0.2mlkg)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称重: 给麻醉好的家兔称重(2.6kg)2.气管插管:用粗剪刀减去颈部部分兔毛, 颈部正中切口, 剥离周围组织, 暴露气管, 于气管下穿线备用, 在甲状软骨下约l cm处剪一倒“T”型切口, 插入气管插管, 并用线扎紧, 再将余线绕气管插管的分又处再行结扎, 以防滑脱, 然后颈部气管插管接呼吸管能器。
3.颈总动脉插管 : 将上述切口边缘的皮肤及其下方的肌肉组织向外侧拉开, 即可见在气管两侧纵行的左、右颈总动脉鞘, 在鞘内, 颈总动脉与颈静脉、颈迷走神经、降压神经伴行在一起。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一、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失血性休克这种常见危重病情,了解休克的相关知识,熟悉休克时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变化,掌握休克的监测、抢救措施和护理技巧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实验原理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大量失血造成心脏无法维持血液循环所形成的一种危重急症,是失血后机体对风险因素的一种自保反应。
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必须存在某种形式的有效循环血量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低血容量、低血压和组织缺氧等。
机体对失血休克的反应即是消化道道、皮肤脉管收缩、淋巴系统流速下降、交感神经系统生物反应降低,以利用有限的血容量为机体的重要器官供应足够的氧气和营养。
当出现失血休克时,必须尽快进行抢救,以保证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得以维持,及时防止危及生命的情况的发生。
三、实验器材及药品1. 实验仪器及设备:生命体征监护仪、氧气瓶及氧气面罩、Ⅲ 型汇流管等。
2. 实验药品及溶液:生理盐水、血液置换液及血液净化液等。
四、实验过程1. 了解实验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方法、药品及溶液的配制方法。
2. 请实验被试躺在床上,坚持卧床休息。
3. 用生命体征监护仪记录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体重等指标,并设置报警上下限。
4. 为患者取血检查,模拟患者失血量,测量本次失血量,并记录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5. 开始进行失血性休克模拟实验。
通过静脉输液吊盐水和生理盐水来控制患者的血容量,进一步降低患者的血容量,使失血量达到实验设置的程度。
6. 在休克过程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心率、呼吸、血压等。
当患者发生失去反应时,应立即进行紧急抢救。
7. 进行抢救措施,包括输液、打氧气等,及时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状态。
8. 护理措施,如保温、检查压疮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患者逐渐进入失血休克状态,生命体征逐渐变差,如心率增快并出现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
3. 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失血性休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如输液、打氧气,及时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状态。
失血性休克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1. 理解失血性休克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2. 掌握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提高临床护理技能,培养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二、实训时间2023年3月25日三、实训地点某医学院校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四、实训对象20名护理专业学生五、实训内容1. 失血性休克的概念及病因2. 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3.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治疗4. 实操演练:模拟失血性休克的抢救过程六、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首先,由带教老师讲解失血性休克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通过PPT展示,使学生了解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各种治疗措施的原理。
2. 临床案例分析带教老师结合临床案例,详细解析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使学生掌握临床应用技巧。
3. 实操演练(1)模拟失血性休克的抢救过程① 患者模拟:由一名同学扮演失血性休克患者,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症状。
② 抢救过程:其他同学根据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流程,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
包括: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氧疗、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治疗等。
③ 案例讨论:抢救结束后,带教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总结抢救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2)失血性休克的护理操作① 静脉穿刺:学生在模拟人体上练习静脉穿刺技术,提高操作熟练度。
② 输液操作:学生在模拟人体上练习输液技术,确保输液速度和剂量准确。
4. 总结与反思实训结束后,带教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针对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七、实训收获1. 提高了学生对失血性休克的认知水平,掌握了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 增强了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提高了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3.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八、实训总结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了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学生应不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一、实验目的1.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2.掌握对失血性休克的处理方法;3.建立对实验动物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原理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循环功能障碍综合征。
在休克发生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包括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组织缺血、代谢紊乱等。
失血性休克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出血、输血及补充液体。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1.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2. 失血性休克模型制备器材:手术刀、医用剪刀、无菌棉签、灭菌贴、100 ml注射器、1 ml注射器、生理盐水;3.计量仪器:注射器、电子天平;4.进行实验的环境:温度适宜的实验室。
四、实验步骤1.处理实验动物:按照实验伦理规定,将实验动物进行饲养,并训练适应环境;2.模型制备:使用手术刀和医用剪刀,在小鼠的背部对称剪切部分,大约剪除小鼠总血量的20%;3.观察指标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动物的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
五、实验结果分析在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后,我们对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结果显示,剪切失血后,实验动物的心率明显加快,血压迅速下降,呼吸急促。
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与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改变相对应,证明了失血性休克模型制备成功。
六、实验讨论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对其的处理方法非常重要。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剪切法制备了失血性休克模型,并记录了相关的生理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剪切失血后,实验动物出现了典型的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变化,验证了所制备的休克模型的可靠性。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剪切法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并不是最常用的方法。
通常,我们会选择钢针法或切割法来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这些方法更加可控、准确,且操作简便。
因此,在下一步的实验中,我们将尝试其他更先进的制备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机能学实验-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机能学实验-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而且危险的情况。
它通常是由于出血或其他原因而导致体内血容量降低引起的,会使血压下降,血流量降低,导致组织缺氧等一系列生理反应。
本次实验旨在模拟失血性休克情况,观察猪肠的微循环变化,以探究失血性休克对生理状态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治疗手段。
实验操作步骤:1. 杀猪,取出猪肠,清洗干净。
将猪肠放置于显微镜下,调节显微镜,观察猪肠微循环情况,记录基础状态下的血压和心率。
2. 将空气吸入注射器中,插入針头,注入猪肠中。
同时,监测猪肠微循环情况、血压和心率。
3. 在注射逐渐递增过程中,一旦猪肠微循环开始出现异常,即认定休克状态出现。
记录此时的血压和心率。
4. 将逐渐注入的空气清空,继续观察猪肠微循环情况,直到其恢复到基础状态。
实验结果分析:在注射空气逐渐递增过程中,随着空气的注入,血压和心率开始下降,且猪肠微循环出现明显的缺血情况。
出现休克状态后,血压和心率进一步下降,猪肠微循环更加严重缺氧,直到缺氧达到顶峰后,逐渐恢复到基础状态。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失血性休克对生理状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
因此,针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非常重要。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猪肠微循环的变化,从而了解失血性休克对器官组织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不同的治疗手段来缓解休克状态,以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例如,给予输液来恢复体液水平、输血来增加血容量、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来升高血压等等。
总结: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险的疾病,需要及时应对。
机能学实验可以有效的模拟失血性休克情况,通过观察器官微循环的变化,以探究失血性休克对生理状态的影响,为寻找治疗方案提供基础依据。
此外,通过实验,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理学知识,深入了解机体的运作机制。
失血性休克 实验报告
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引言: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由于大量失血导致血液容量不足,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为了更好地了解失血性休克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失血性休克的过程,观察动物体内的生理变化,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
实验设计:我们选择了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经过大量失血处理,而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处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多种检测手段,包括生理学指标监测、组织病理学观察等。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给实验组小鼠进行了大量失血处理,模拟失血性休克的情况。
失血量的控制是实验的关键,我们在此过程中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失血量达到预定的标准。
随后,我们对实验组小鼠进行了生理学指标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
结果显示,失血后实验组小鼠的生理指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
我们选择了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进行切片,并使用染色技术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显示,失血后实验组小鼠的器官组织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包括细胞水肿、坏死等。
结果分析:通过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失血性休克会导致生理指标的下降,器官组织发生病理变化。
这些结果与临床观察相符,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模拟失血性休克的实验的可靠性。
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尝试了一些治疗措施,以期找到有效的方法来缓解失血性休克的病理变化。
我们给实验组小鼠进行了输血治疗,结果显示,输血能够明显提高实验组小鼠的生理指标,并减轻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
这表明,输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挽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命。
然而,我们也发现输血并非完美的治疗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一些实验组小鼠在输血后出现了过敏反应,甚至死亡。
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输血治疗的适应症和副作用,以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失血性休克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休克,作为一种严重的生理状态,是由于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而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
其中,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休克类型,通常由于大量失血引起。
为了深入了解失血性休克的发展过程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失血性休克的模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动物模型来模拟失血性休克的过程。
选择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通过控制失血量来观察休克的发展过程。
首先,我们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的小鼠将被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模拟大量失血的情况,而对照组的小鼠则不进行任何处理。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密切观察了小鼠的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小鼠在失血后很快出现了血压下降、心率加快以及呼吸急促等症状,而对照组的小鼠则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
实验二:失血性休克的影响因素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究了失血性休克的影响因素。
我们改变了实验组小鼠的失血速度,以模拟不同程度的失血情况。
结果显示,失血速度的增加导致了休克的发展更为迅速。
失血速度越快,小鼠出现休克的时间越早,并且休克的程度也更加严重。
这一结果表明,失血速度对于休克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实验三: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方法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究了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方法。
我们尝试了不同的治疗手段,如输血、血管活性药物等,来评估它们对休克的影响。
结果显示,输血可以明显改善休克的症状,提高小鼠的生存率。
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则对休克的治疗效果有限。
这一结果提示,输血是目前治疗失血性休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讨论与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对失血性休克的发展过程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失血性休克的发展过程可以迅速而严重,而失血速度对于休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治疗方面,输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改善休克的症状。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实验中存在一些局限性。
失血性休克救护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主要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导致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障碍。
为提高我院医护人员对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处理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组织本次失血性休克救护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熟悉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 掌握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流程及各项操作技术。
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流程及各项操作技术。
(3)失血性休克的预防措施。
2. 实践操作(1)模拟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过程,包括评估、监测、止血、扩容、纠酸、抗休克治疗等。
(2)练习各项操作技术,如静脉穿刺、动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输血、补液等。
(3)团队合作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阶段通过集中授课、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使参训人员掌握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 实践操作阶段(1)模拟抢救过程:将参训人员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模拟一位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抢救演练。
演练内容包括评估、监测、止血、扩容、纠酸、抗休克治疗等。
(2)操作技术练习:在模拟抢救过程中,参训人员练习各项操作技术,如静脉穿刺、动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输血、补液等。
(3)团队合作演练: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团队合作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3. 总结与反馈实训结束后,组织参训人员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训成果1. 参训人员对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参训人员掌握了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流程及各项操作技术。
3. 提高了参训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六、实训体会1. 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急危重症,救治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必须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报告
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
实验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的病因、临床表现、抢救方法及效果,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处理水平。
实验对象:实验动物为大鼠,共50只,均为雄性,体重200-250g。
实验方法:
1. 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
分别施行不同程度的失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控制失血量在10%、20%、30%、40%和50%。
2. 抢救方法
输注0.9%生理盐水:对照组,在建立失血性休克后立即注射等体积0.9%生理盐水。
输注白蛋白:在失血后30分钟开始输注50%白蛋白,每只动物按10ml/kg计算,以1ml/min的速度输注。
输注血浆:在失血后30分钟开始输注新鲜血浆,每只动物按10ml/kg计算,以1ml/min的速度输注。
注射多巴胺:在失血后30分钟开始注射多巴胺,每只动物按5μg/kg计算,以1μg/min的速度注射。
注射血管紧张素:在失血后30分钟开始注射血管紧张素,每只动物按5μg/kg计算,以1μg/min的速度注射。
3. 结果观察
观察血压、呼吸、心率等指标变化,记录抢救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后的存活情况和死亡率。
实验结论:
1. 输注白蛋白、血浆能够有效提高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降低死亡率。
2. 注射多巴胺和血管紧张素对保护脏器有一定作用,但对降低死亡率的效果不明显。
3. 在抢救失血性休克时,应注重维持血容量稳定,保证血液流通,早期抢救有利于提高存活率。
本实验为科学研究之目的,保证动物受到合理对待并已获得相关实验室伦理委员会批准。
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失血性休克对生物体的影响,了解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
实验材料与方法:
材料:小白鼠(实验组)、生理盐水、失血设备
方法:
1. 将10只具有相似体重的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组小白鼠经颈动脉置管后,在规定时间内抽取相应量的血液,模拟失血性休克。
3. 对照组小白鼠同样进行颈动脉置管,但没有抽取血液。
4. 实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在抽取血液前后进行体温、心率、呼吸等指标的监测。
5.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小白鼠进行解剖,观察器官的病理变化。
实验结果:
1. 实验组小白鼠在血液抽取后体温逐渐下降,心率和呼吸频率逐渐增加。
2. 实验组小白鼠出现晕厥、乏力、腹泻等失血性休克症状。
3. 实验组小白鼠在解剖时观察到体内器官质地松软,心脏和肝脏呈淡黄色等病理变化。
结论:
失血性休克会导致生物体内循环血量减少,引起低血压、组织缺氧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在失血性休克的早期阶段,生物体会通过自身代偿机制进行冲击反应,但随着失血的持续增加,生物体逐渐耗竭其代偿能力,出现休克症状,并对器官造成明显的损害。
因此,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应尽早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容量状态,以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失血性休克_实验报告
1. 建立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观察休克过程中心脏、肾脏及微循环的变化。
2. 了解抢救失血性休克时扩容血容量的意义,并探讨不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
3. 观察肠系膜微循环,了解休克的机理。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雄性SD大鼠6只,体重200-250g。
2. 仪器:手术显微镜、手术器械、生理盐水、肝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恒温箱、微循环显微镜等。
三、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只。
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
2. 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1)将大鼠置于恒温箱中预热至37℃。
(2)采用腹主动脉插管法,将大鼠的腹主动脉结扎,使血液流出,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
(3)观察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心脏、肾脏及微循环的变化。
3. 治疗方案:(1)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
(2)实验组1:给予扩容治疗,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3)实验组2:在扩容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4. 观察指标:(1)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
(2)心脏、肾脏及微循环的变化。
(3)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
1. 对照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在实验过程中逐渐下降,直至死亡。
心脏、肾脏及微循环出现明显障碍。
2. 实验组1: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在扩容治疗后有所回升,但仍然低于正常水平。
心脏、肾脏及微循环障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 实验组2: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在扩容治疗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后明显回升,接近正常水平。
心脏、肾脏及微循环障碍得到显著改善。
五、讨论与分析1.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表现为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障碍。
2. 本实验通过建立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观察到休克过程中心脏、肾脏及微循环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扩容治疗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的基本措施,可改善组织灌注,减轻器官功能障碍。
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报告
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报告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常见的类型包括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等。
其中,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出血导致血容量不足,无法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灌注,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学和代谢学紊乱的疾病状态。
本文将重点探讨失血性休克的机制以及抢救实验报告。
失血性休克的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血容量减少、循环动力学改变和代谢紊乱。
血容量减少是由于大量出血导致的,这会引起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使得组织器官的灌注受到限制。
循环动力学改变包括心输出量的降低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这是机体为了维持血压而采取的代偿机制。
然而,这种代偿机制在长时间内无法持续,导致组织器官的灌注进一步受损。
代谢紊乱表现为细胞内外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导致细胞功能受损。
为了研究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方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对象为实验室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经过大量出血后,立即进行抢救措施,包括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和血小板等。
对照组小鼠则未进行任何抢救措施,观察其病情发展。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抢救措施后,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心率稳定。
而对照组小鼠则出现血压持续下降、心率加快的情况。
此外,实验组小鼠的组织器官灌注明显好于对照组,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也得到保护。
这表明,及时进行输血和补液等抢救措施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非常重要。
进一步的实验还研究了不同抢救措施的效果。
我们发现,单纯输注红细胞悬液并不能有效改善失血性休克的病情,而联合输注血浆和血小板等血液制品则能够更好地恢复血容量和改善循环动力学。
此外,我们还尝试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扩张外周血管,以减轻心脏负担。
实验结果显示,血管活性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但并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需要及时进行抢救。
抢救措施包括输血、补液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其中联合输注血浆和血小板等血液制品的效果更好。
机能实验:失血性休克
实验失血性休克前言:这次实验课的内容是休克。
首先,我们来简单复习一下休克的基本内容。
首先要知道什麽是休克?休克就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使全身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细胞损伤,各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我们今天实验课复制的家兔休克模型是属于失血性休克。
休克发生的机制是什麽呢?目前公认的是微循环障碍学说,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把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思考一下我们复制的休克模型处在哪一期?除了观察血压以外,你能不能提出一些观测的指标,来说明家兔处在休克的哪一期?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休克,到了休克期,都存在有效循环血容量的严重不足和微循环功能的障碍,而且这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在抢救休克时,首先要扩充血容量,在此基础上改善微循环的状态。
主要措施包括:充分补充血容量和适当选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这次实验里,扩容的方法是: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观察了两种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普萘洛尔)和阿拉明(间羟胺)。
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两种药物各自属于哪一类的受体激动剂,用于抢救休克的机理是什麽?实验目的:1.学会复制失血性休克的模型;2.了解抢救休克时扩容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意义。
实验步骤:1.称重:2.固定:背位交叉固定先用塑料绳系4个活扣,分别套在家兔的四肢上,上肢套在腕关节以上,下肢套在踝关节以上。
2个同学,1个抓住两上肢,1个抓住两下肢,把兔子翻过来,使它腹面朝上,先把下肢固定在兔台底端的金属框上,再把捆绑两前肢的塑料绳在背位交叉后分别压住对侧的前肢,然后固定在兔台两侧的金属框上,最后用兔头固定器固定头部,适当调整一下固定器的高度,使家兔的颈部保持平直,有利于手术操作。
以下步骤中,3、4、5步是同时进行的。
3.剪毛:手术部位是颈部和一侧腹股沟,把这两个部位的毛剪干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失血性休克
实验目的:复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观察失血性休克动物机能代谢变化。
实验动物:家兔
实验方法:2.1实验装置与连接:①将压力换能器固定于铁支架上,使换能器的位置尽量与实验动物的心脏在同一水平面上。
然后将换能器输入至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一通道。
②压力换能器的另一端与三通管相连。
三通管的一个接头将与动脉插管相连。
在将动脉插管插入左颈总动脉前,先用盛有肝素的注射器与三通管另一接头相连,旋动三通管上的开关,使动脉插管与注射器相通,推动注射器,排空动脉插管中的气体,使动脉插管内充满肝素溶液,然后关闭三通管。
2.2仪器调试:在菜单中选择“血压”。
双击一通道,调节增益、采样参数,使基线归零,令图形位于屏幕中央,便于观察。
2.3麻醉固定:家兔称重后,将氨基甲酸乙酯以5ml/kg 的体重剂量1
3.5ml由兔耳缘静脉内缓慢注入,注意观察家兔的反应。
待麻醉后,将家兔仰卧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以上步骤在做血压调节因素时已完成)
2.4 手术:剪去家兔颈部的被毛,切开颈部皮肤5~7cm,钝性分离颈部肌肉,暴露颈部气管和血管,用玻璃分针分离两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颈外静脉,各穿两线备用。
2.5 动脉插管:在左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然后结扎其远心端(保留此结扎线头),在动脉夹与结扎之间一般应相距2cm以上。
在结扎端的下方用眼科剪作一“V”型斜口,向
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用已穿好的丝线扎紧插入管尖嘴部分稍后处,并以远心端丝线将插管缚紧固定,以防插管从插入处滑出。
此三通管用于连接电脑,进行血压的记录。
2.6 静脉插管:用一丝线将右侧颈外静脉远心端提起,用眼科剪在其下方做一“V”型斜口,向心脏方向插入静脉插管,用已穿好的丝线扎紧插入管尖嘴部分稍后处,并以远心端丝线将插管缚紧固定,结扎血管同时防插管从插入处滑出,静脉插管成功后立即开始输液,并将输液速度调慢。
随后,对另一侧的颈总动脉进行插管,以进行抽血。
2.7 记录血压:一切准备完毕,移去动脉夹,启动记录按钮,开始记录血压曲线。
2.8 实验观察:
2.8.1少量放血:打开右颈总动脉上的动脉夹开始放血,使血压保持在60mmHg的水平5min 观察血压的波动,待其血压曲线恢复正常后继续进行下一项实验。
2.8.2大量放血:打开右颈总动脉上的动脉夹开始放血,使血压保持在40mmHg的水平10min 观察血压的波动。
2.8.3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将注射器内的血液沿右右侧颈外静脉的导管重新输回入家兔体内,输血后观察家兔血压的波动。
再输入生理盐水60滴/min,进行抢救,直至血压指标恢复正常。
实验结果:
1.
血压(mmHg)心率
(次/分)
呼吸
(次/分)
角膜反射
(+/-)
血球比积
(%)
球结膜充盈度
放血前52.64 115 62 + 44 充盈
放血后25.01 57 49 + 32 充盈2.
3.放血中止时,血压有回升,再次放血,血压又下降,反复多次,家兔最终死亡。
放血过程中,家兔嘴唇逐渐变为紫兰色。
实验注意:1.动脉插管前应注入足够量的肝素,插管应固定牢固,防止滑脱,插管应保持与血管平行,以免刺破血管。
2.血球比积管离心后血细胞部分为一斜面,读取比容数时可取斜面中间刻度数
为比容数。
实验讨论:
1.失血性休克时,血压刚开始如何变化,为什么?
血压降低。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有心脏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大失血刚开始时,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急剧下降,导致心脏搏出量迅速降低,血压也就急剧下降,经代偿后,心率、外周阻力、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比才会发生变化,而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在大
失血时补充循环血量作用甚微,因此血容量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所以大失血开始时血压急剧下降。
2.失血性休克代偿期,心率应该如何变化?
在代偿期心率应该加快。
机制:循环血量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心排出量降低,平均动脉压降低,引起心血管反射,抑制迷走神经,刺激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减少,对M受体兴奋作用降低,负变时作用减弱,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激活β1受体,产生正变时作用,因此在代偿期心率提高。
3.失血休克代偿期,血压该如何变化?
如讨论2所言,迷走神经抑制,心率加快。
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β1受体,兴奋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作用于血管α1受体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血管收缩,恢复循环血量,一是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紧缩可迅速而短暂的减少血管床容积,增加回心血量,引起“自身输血”作用;二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降低,促使组织液回流入血管,起“自身输液”作用。
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循环血量恢复,促进血压回升。
因此在实验中,中途停止放血后,由于家兔处于代偿期,动脉血压有所恢复。
4.失血性休克代偿期,呼吸频率该如何变化?
(1)休克早期,由于失血,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肺部微循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比微静脉强度更大,使肺毛细血管处于“少灌多流”状态,
使得血液与肺泡氧交换不充分,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潴留,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2)由于大量失血,造成组织缺氧,从而组织无氧酵解增加,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使血液H+浓度上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使呼吸加深加快。
但是由于血液中的H+不易进入细胞,因此H+对呼吸频率的影响较小。
戴威认为:(1)大量失血,交感神经兴奋,毛细血管收缩,外周组织缺血缺氧,毛细血管内气体交换加强,血氧分压降低,使颈动脉体缺氧性兴奋,呼吸频率加快。
(2)大量失血后,肺动脉压降低,通气/血流比值降低,肺泡无效腔增大,使肺代偿性通气减弱。
综合考虑:大失血刚开始时,神经—体液调节较为敏感,主要是交感神经起作用,引起呼吸的加深加快。
5.失血性休克代偿期,血球比积该如何变化?
由于循环血量减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该神经末梢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1受体,血管收缩,但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强度大于微静脉,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降低,组织液会流入血管增多,“自身输液”作用导致红细胞的浓度降低,所以血球比积降低。
6.失血性休克代偿期角膜反射呈阳性,为什么?
角膜反射,反射弧在脑干。
呈阳性,说明代偿期大脑功能正常。
原因是失血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缺氧,在代偿期,大脑组织缺氧时产生大量乳酸、腺苷等扩血管物质,扩张血管,从而增强脑的供血量;缺氧同时也引起了脑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Ca离子激活型钾通道和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钾外向电流增加,细胞膜超极化,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减少,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血容量减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
腺素,但脑血管上α1受体密度低,因此脑血管收缩较皮肤、骨骼肌等α受体密度高的血管弱,因此增加供血量。
综上所述三个理由,在代偿期,由于血液重新分布,脑血流量没有明显减少,脑功能正常。
固角膜反射呈阳性。
7.失血性休克代偿期球结膜充盈度是否有变化?
球结膜充盈度变化不明显。
球结膜的充盈度主要反映血供是否充足。
由于眼球血供主要来自眼动脉,眼动脉是由颈内动脉在穿海绵窦后,在前床突内侧发出。
由于脑血供正常(原因如讨论6所述),所以在失血性休克代偿期球结膜充盈度正常。
8.失血性休克,家兔嘴唇可见紫绀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大量失血,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外周循环血液流速缓慢,淤滞,使毛细血管内血液与组织气体交换增多,血液含氧降低,还原血红蛋白增多,造成紫绀。
9. 失血性休克代偿期,家兔是否会出现尿失禁?
不会。
当血容量减少时,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同时去甲肾上腺素兴奋肾小球球旁细胞,使肾素分泌增多,从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增加钾排泄和钠、水的重吸收。
其次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下丘脑的信号减弱,对ADH释放的抑制减弱,ADH释放增加,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水的重吸收减少,故不会引起尿失禁。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