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_忠实性原则_的易学透视
英语翻译原则

英语翻译原则英语翻译是一门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对于一个好的翻译者来说,掌握一定的翻译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几个英语翻译的原则:1. 准确性准确性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翻译过程中要保证译文和原文的准确性,不能随意加减或修改原文的内容。
译文应与原文保持一致,并传达出原文的意思。
2. 通顺性译文应该通顺、连贯,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
句子结构、语序、词语搭配等都要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3. 忠实性忠实性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不凭主观意愿对原文进行偏颇的解释或添加自己的观点。
翻译应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使读者感受到原文的原汁原味。
4. 简洁性译文要力求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重复,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译文的意思。
5. 专业性翻译是一门专业技巧和知识的结合。
翻译者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背景,特别是对于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行业常识要有所掌握。
尤其对于科技、医学、法律等领域的翻译,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正确运用至关重要。
6. 文化转化英语翻译要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
有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意义。
翻译时应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进行文化转化,使译文更容易为他们理解和接受。
7. 上下文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于一些歧义或难以理解的句子。
只有对原文的前后文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准确传达出原文的意思。
总之,英语翻译要保证准确、通顺、忠实于原文,并考虑到专业性、简洁性、文化转化和上下文的理解。
翻译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才能做出高质量的翻译作品。
论英汉翻译中的“忠实”原则

207 都市家教科 教 创 新【摘 要】翻译标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竭力遵循的翻译原则,同时也能够衡量一篇译文的好坏。
不同的译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但广为人接受的两大翻译标准是“忠实”与“通顺”。
本文从“忠实”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译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意义与风格两个层面的“忠实”,指出翻译中的“忠实”不仅仅是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容,还应该在语言风格、语体特色、民族特色等方面尽量忠实于原文。
【关键词】翻译标准;忠实一、翻译标准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也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准则。
古往今来,不同的译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标准。
其中,“忠实”原则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主要翻译标准之一。
例如:释道安提出了“案本”说,即译者必须要按照原文的本意来进行翻译。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原则。
鲁迅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外国的翻译家也对“忠实”原则推崇备至。
英国翻译家泰特勒在翻译三原则中指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美国的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忠实”原则是翻译标准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忠实”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和情感,确保译文不偏离原意,同时又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忠实”原则在翻译中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翻译质量和可信度。
一个优秀的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才能传达出原文的真实意思和情感,否则将失去翻译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的忠实性体现在对原文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表达上。
翻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和情感,尽量避免歪曲原文的意思,确保译文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和观点。
这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以确保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还要通顺自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
翻译的忠实性还表现在对原文情感和风格的准确把握和表达上。
原文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情感和风格,使译文能够传达出原文作者的真实感情和思想,同时还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特点和修辞风格,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同感受,增强译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并由其学生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同时,本文还将对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可能因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2024年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范文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语言翻译的领域中,隐喻翻译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课题。
隐喻作为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情感和语义信息。
汉英翻译中的隐喻转换,不仅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有深入理解,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本文旨在研究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探讨其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隐喻的汉英翻译原则1. 忠实性原则忠实性原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隐喻翻译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应准确传达原文的寓意和情感色彩,保持原文与译文在语义上的连贯性。
同时,要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避免出现文化误解或语言歧义。
2. 自然性原则隐喻翻译应遵循自然性原则,即在保证忠实性的前提下,使译文表达自然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汉英翻译中,要注意避免直译导致的生硬和晦涩,尽量使译文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3. 创新性原则隐喻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文的再创造。
因此,在遵循忠实性和自然性原则的基础上,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创新性的思维和方法,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汉英隐喻翻译的方法与策略1. 直译法对于一些形象相似、寓意明确的隐喻,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可以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使译文更具文化内涵。
但直译法需要谨慎使用,以免出现歧义或文化误解。
2. 意译法对于一些形象差异较大、寓意不明确的隐喻,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
意译法注重传达原文的寓意和情感色彩,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运用意译法时,要注意保持译文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3. 释义法释义法是一种常用的隐喻翻译方法,即对隐喻进行解释或说明,使其意义更加明确。
在汉英翻译中,当隐喻的含义难以通过直译或意译来表达清楚时,可以采用释义法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使译文更易于理解。
四、案例分析以“人生如戏”为例,这句话在汉语中常被用来形容人生的复杂多变和不可预测性。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忠实原则是翻译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指的是翻译人员要尽可能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不加入自己的主观看法和个人偏好,以达到忠实于原文的效果。
翻译忠实原则的本质是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因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原文的内容和情感。
因此,翻译人员必须根据原文的语言、文化和背景进行翻译,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句式、词汇和语气。
在实践中,翻译人员常常面临翻译难题,需要在准确表达原文的同时使译文更加通顺自然。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可以适当改变原文的句式,但必须在不损害原文意思的前提下进行。
此外,翻译忠实原则还要求翻译人员尊重原文的作者,不为了翻译的需要而更改原文的意图、态度和风格等。
这也反映了翻译的伦理和道德义务。
当翻译人员面对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歧义或矛盾时,翻译忠实原则要求翻译人员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同时注释或解释潜在的歧义或矛盾。
这样才能确保译文的精确性和完整性,避免歧义和误解。
翻译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翻译的忠实性原则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法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加里说过,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都是因“忠实性”而起的。
当今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就曾经说过,翻译的实质在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
在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著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翻译理论家或者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的原则。
因此,忠实性原则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原则进行进一步分析:一、直译与意译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
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如果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直译好些。
例如:例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译文:The moon is bright,the star is scattered./The crows fly south…(直译)The stars are dimmed by the brightness of the moon,/southward fly a flock ravens. (意译)许多人都会认为这样的文体采用意译会好得多。
但是不难看出,直译的译文不仅与原文的格式相同,还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月光皎洁的星空,能让人身临其境。
而意译的译文表面上看起来文字是比较优美,但是却很难让人感受到那种氛围,效果不如直译来得好。
例2:He'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译文:他穷得像教堂的老鼠。
(直译)他穷得像叫花子。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意思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忠实地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和信息,确保译文与原文在语义、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一致性。
忠实原则是翻译过程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是其他翻译原则的基础。
忠实原则的核心是保持原文的意思和信息在译文中的准确传达。
译者不应在翻译中加入自己的主观解释或注解,而是应力求用准确、明确的表达方式来呈现原文的含义。
译者应尽量避免对原文进行过多的改动或省略,以免歪曲原文的意思。
当原文中出现模棱两可、难以翻译或存在歧义的地方时,译者应尽量采取保留原文的方式,或者注明原文的不确定之处,以便读者对译文有正确的理解。
忠实原则还要求译者对原文的风格和语气进行恰当的转换。
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语用背景,选择合适的译文风格,以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风格上的一致性。
译者需要熟悉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习惯,适应并传达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在实践中,忠实原则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原文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差异,包括语言结构、语法规则、词汇选择等方面的差异,这可能导致在忠实传达原文意思的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折衷。
文化差异也会对翻译的忠实原则带来挑战。
当原文中包含有文化和习惯的特点时,译者需要在尽可能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理解程度做出适当的处理。
语法和语义上的限制也可能限制译者对原文的忠实传达。
有时,原文的某些句子结构或表达方式在目标语言中无法准确传达,译者需要在忠实原则与译文的可读性之间进行权衡。
尽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忠实原则仍然是翻译标准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保持原文意思的准确传达对于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忠实原则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文化素养,熟悉原文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意图,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做出准确、恰当的选择。
只有尽可能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译者才能在语言和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ct.,2013Vol.21No.10河南社会科学HENAN SOCIAL SCIENCES2013年10月第21卷第10期收稿日期:2013-05-17基金项目:2010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L039)作者简介:1.马庆林(1962—),男,宁夏固原人,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2.周朝伟(1969—),男,河南清丰人,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翻译中“忠实性原则”的易学透视马庆林1,周朝伟2(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3)一、引言国内几部有影响力的译学著作诸如林煌天的《中国翻译词典》[1]、马祖毅的《中国翻译通史》[2]、方梦之的《中国翻译学大辞典》[3]中,都没有类似于“易学与翻译”的词条。
张其成主编的《易学大辞典》[4]之“军事/艺文”条目中谈到了“易”与文学的关系,祖行(2007)的《图解易经——一本终于可以读懂的易经》[5]中没有《易经》与文学关系的条目,《中华易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撰的《中华易学大辞典》[6]中有“易”与中国文学、文学的条目,但是这些著作中都没有论及翻译学与《易经》的关系。
黄德鲁谈到了《周易》的英译[7],但也没有涉及“易学与翻译”的问题。
然而,在中国翻译史上用易学思想讨论翻译由来已久。
唐朝贾公彦的“译即易也,谓换移言语使相解也”[8],此处用的是“易”之“三义”(变易、不易、简易)中的“变易”之义。
郑海凌运用易学之“中和”思想提出了翻译标准的“和谐说”[9]。
辜正坤运用易学中的“阴阳”两大基本范畴提出了“东西诗阴阳对立七大潮”[10]。
钱纪芳利用易学中的“和合”观念讨论了翻译中的和合思想[11]。
任俊华较为详细地讨论了《易经》中的“生态智慧”[12]。
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思想”通过“生态智慧”这个“桥梁”是可以与《易经》相通的[13];他提出的翻译标准的“三色藤”譬喻以及“翻译有机体”概念[14],与他本人的“生态翻译学思想”一样都是将“翻译”看作一个“系统”,从而有可能从“易”的角度通过分析其“基本要素”或可称为“五行、八卦”来整体透视翻译系统。
在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全球热的大语境中,用“易学”思想解读“翻译”势在必行。
本文将尝试讨论翻译系统中的“五行”与“八卦”即“基本要素”,主要依据我国儒家传统话语来解读翻译中“叛逆”现象的普遍性,以此作为窗口透视翻译系统的规律。
二、翻译系统中的“五行”与“八卦”祖行在《图解易经》中讨论了“易”与“中医”“建筑学”、“现代物理学”“现代遗传学”等之间的密切关系。
如果我们不认为这些关系纯属“偶然”的话,那么作为翻译系统与“易”之间同样也应该存在密切的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翻译文化与翻译技术专题研究编者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活动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正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而无论是“中译外”还是“外译中”,抑或是“笔译”还是“口译”,翻译实践活动始终需要翻译理论作为指导。
本组专题文章以翻译实践为基础,以跨文化交流为背景探讨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
其中,《翻译中“忠实性原则”的易学透视》一文以传统“易学”为视角,依据我国儒家传统话语来解读翻译中的“叛逆”现象,从而透视了“译学”系统的规律;《“改写者”吴经熊: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播者》一文依据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探究了“改写者”吴经熊的改写经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写”与传播;《“优势竞赛论”——一个博弈论的观点》一文从博弈论的观点出发,对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体系中“优势竞赛论”的本质进行了解读;《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语言文化信息的增减与重构》一文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语言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对接的障碍,探讨了应对这些障碍的方法和手段。
相信上述观点会对我国蓬勃发展的翻译理论建设有所裨益。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13)10-0001-12··1“偶然”与“必然”辩证关系的讨论,我们知道“必然”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偶然”表现出来的,没有不存在“必然”的“偶然”,也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
翻译系统中的五种基本要素——作者、原文、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和“五行”之间的关系有着惊人的对应;此五种基本要素(相当于“五脏”——心、肝、脾、肺、肾)加上另外三种要素(相当于“三腑”——胆、胃、大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八卦”关系网络。
(一)“阴阳”“先天八卦”与翻译系统“八要素”“太极图”是对“阴”“阳”之间关系的形象描绘,“阴”和“阳”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翻译系统中的各主体要素两两之间都是这种“阴阳”关系,整个翻译系统就是由各种“阴阳”关系以及“阴阳”关系链条所构成的统一体,“阴、阳”运化从而推动整个翻译系统的生生不息。
“先天八卦”大家族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指代宇宙演化的八种基本自然现象。
在翻译系统中,生活世界、发起人(赞助者、出版商等)、评论者(包括翻译批评者、翻译研究者、审查者等)、作者、原文、译者、译文和读者——构成翻译系统演化的八种基本要素。
(二)“五行”与翻译系统“五要素”张其成在《易学大辞典》中详细介绍了“五行”学说。
根据其中的解释,可以发现“五行”“五色”“五季”(春、夏、秋、冬+长夏)“五德”“五种功能”“五方”(东西南北中)和“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
就翻译系统而言,“五种要素”不可或缺,它们是作者、原文、译者、译文和读者。
此“五种要素”和以上各“五”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可以看出,图1对翻译系统中的“五种要素”的描述仅用了“先天八卦”之中的“五卦”。
那么,另外“三卦”呢?对照张其成对“五脏八卦”的解释条目可得图2。
带箭头实线表示“相生”关系,带箭头虚线表示“配合”关系。
“五脏”分别对应“五卦”,另外“三卦”分别与“脾”、“肺”和“肝”结对的“胃”、“大肠”和“胆”等“三腑”相对应:“脾”对应的“坤卦”属于“阴土”,“胃”对应的“艮卦”属于“阳土”;“肺”对应的“兑卦”属于“阴金”,“大肠”对应的“乾卦”属于“阳金”;“肝”对应的“震卦”属于“阴木”,“胆”对应的“巽卦”属于“阳木”。
图2显然,在图2中“土”已不在“中”位,换言之,中位无卦。
我们结合图1所示的翻译系统“五要素”和上文提到的翻译系统“八要素”以及图2,可以演绎出此“八要素”与“先天八卦”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图3可以看出,翻译系统“八要素”位置安排的图3优于翻译系统“五要素”位置安排的图1,其原因有二:其一,前者不容易产生“中心论”而后者则容易产生“中心论”;其二,前者包括翻译系统的全部基本要素,而后者只包括其中之五要素。
三、“五要素”和“八要素”位置安排的理由杨自俭曾经谈到译学研究的“八个因素”(客观世界、原文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翻译过程、译文、译文读者)和“五个世界”(客观世界、原文作者创造的世界、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创造的世界、译者创造的世界、译文读者阅读译文时创造的世界)[15]。
对照图3可以看出,虽然本文所谈及的翻译系统“八要素”和“五要素”在数字上与杨先生所提相合,然而二者所指不尽相同。
在“五行”之中,各“行”的地位不尽相同,明清之际的方··2以智之方氏易学中有“五行尊火”之说,“水火二气乃阴阳的代表”。
图3分别赋予“作者”和“译者”以“坎”(水)卦和“离”(火)卦,正是肯定了两者的地位,“译者”属于“阴”卦然其属“火”性炎上,“作者”是“阳”卦然其属“水”性下行。
根据“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我们知道,“作者”的存在产生“原文”,“原文”的存在产生可能的“译者”,“译者”的存在产生可能的“译文”,“译文”的存在产生可能的译文“读者”,“读者”的存在产生可能的“作者”。
同时根据“五行”的“相克”关系,我们知道,作者对译者、原文对译文、译者对译文读者、译文对作者、读者对原文等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制约”关系(如“译文”制约着“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渠道等),从而使得翻译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规则”(如作者的创作规则、译者的翻译规则、评论者的评论规则等)。
“相生”意味着“发展”,“相克”意味着“秩序”,二者缺一不可。
“先天八卦”中的八种自然现象是宇宙演化的八种不可或缺的元素,“五行”构成宇宙的五种运行方式,然而“五行”只用到“八卦”之中的“五卦”,另外“三卦”分别与“水”、“火”之外的另外“三行”相配合,结合“人体”这个“小宇宙”我们可以解读其中的关系(如图3所示)。
对照图3,显然“发起人”这个“阳(主动)木”和“原文”这个“阴(从动)木”配合在一起才创生了可能的“译者”;“译文”这个“阴(从动)土”和“评论者”这个“阳(主动)土”结合在一起推动了“读者”的产生;同样,“读者”这个“阴金”[“兑”是孩子(阴→从动)]和“生活世界”这个“阳金”[“乾”是父亲(阳→主动)]结合在一起才可能有“作者”的生存。
然而此处存在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在“先天八卦”中,“乾”、“坤”二卦的和合产生出其他六卦,在翻译系统中我们却很难说“生活世界”和“译文”的和合产生其他六要素,因为无论是其他六要素还是“译文”都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
要回答该问题,我们可以对照“五脏八卦”。
在“五脏八卦”中,“大肠”为“阳金”配“乾”卦,以说明其“健运不息、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特性”;“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为至阴属土配坤卦,胃为阳土配艮卦,以说明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之本的生理特性”[4]。
这里,我们看出以上解释中所取之意并非指“大肠”和“脾”和合生出其他脏腑,而是针对其相应的生理特性,然而其中却没有解释“脾配坤卦”的具体理由,笔者认为,“脾”配“坤卦”是由于人体无论摄入什么样的五谷杂粮,脾脏均要化之,这与“坤”之“厚德载物”相通。
在图3中,配“生活世界”以“乾”卦,我们同样可以取“生活世界”的“健运不息、传化物而不藏”的特性;配“译文”以“坤”卦的理由在于其“至静”(至阴)的特点,需要以“艮”卦的“评论者(包括翻译批评者、翻译研究者、审查者等)”的配合,来形成翻译系统的“后天之本”,离开“它们”翻译系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可见,翻译系统“八要素”如图3中的位置排列是可以讲得通的。
四、结论如果认为翻译系统“五要素”或“八要素”相互之间“绝对忠实”才不算“叛逆”的话,那么“叛逆行为”是永远存在的,因为“绝对忠实”是永远不可能的。
易学思想中“太和”之说,意指“最高程度的和谐”,然而“和谐”并非意味着“毫无差别”。
如果“忠实”指“和谐”的话,那么“叛逆”就是“不和谐”——“绝对叛逆”就是“绝对不和谐”,“一定程度的叛逆”就是“一定程度的不和谐”。
显然,“绝对不和谐”就意味着“关系破裂”,就整体或个体的翻译系统而言,相应“关系的破裂”就意味着相应“关系的不复存在”,那么该翻译系统也就不复存在,进而也就谈不上“翻译”中的“绝对叛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