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与庞德英译诗歌的忠实性对比研究
从意境翻译的角度赏析庞德和许渊冲的《玉阶怨》
从意境翻译的角度赏析庞德和许渊冲的《玉阶怨》作者:龙宁宾书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4期摘要:中国的古诗意境悠远,格式严谨,讲究韵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其英译过程中,我们既要想既保留原诗的形式,语言风格又能很好的传达原诗的意境,实非易事。
本文从意境传达的角度赏析庞德和许渊冲翻译的《玉阶怨》。
关键词:意境;中西文化;翻译对比作者简介:龙宁(1993.10-),女,陕西汉中洋县人,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宾书丹(1992.1-),女,河南周口郸城县人,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1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为中国的唐诗代表,随着中国文化西进传入了西方文化人的生活。
唐诗在中国文化西传的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唐诗在西方的影响之所以能迅速扩大,还要归功于许多中国译者的翻译。
他们的译作影响广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他们改变了中国诗在西方社会寂寂无闻的状态。
文中分别选取了中西方代表性的两位诗人和翻译家——美国诗人庞德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翻译的《玉阶怨》进行对比研究。
爱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研究过大量的中国和日本的诗词。
1915年庞德选择出版了19首中国古典诗歌,题为《华夏集》在西方引起轰动。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翻译家,他用英语和法语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词,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学地位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动作。
许渊冲先生以前人学说作为基础,结合自己一生的翻译经验成功实现了形似与神似,求直与求美的结合。
意境是古代汉语的产物,他特别适宜在古代汉语环境中生长,意境是很难用其他语言代替的。
庞德和许渊冲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唐诗的理解也不同。
《玉阶怨》是一首宫怨诗。
前两句写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深重,浸透了罗袜,主人公却在痴痴的等待。
从许渊冲“三美论”翻译原则分析庞德诗歌翻译
第28卷 第8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8 No.8 2019年8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ug. 201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8-0087-04从许渊冲“三美论”翻译原则分析庞德诗歌翻译邢丽华 郭晓晨(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摘 要:在我国古诗词翻译领域,有“诗译英法唯一人”之称的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吸收历代翻译大家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文学翻译理论体系,其中“三美”原则用的最为广泛,翻译过程中使得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得以美学再现。
本文通过对庞德、许渊冲英译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庞德诗歌翻译没有体现“三美”论的原因,最后对这些原因进行了再思考,得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关键词:“三美”原则;庞德;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An Analysis of Pound's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u Yuanchong's "Three Beauties Theory"XING Li-hua,GUO Xiao-chen(College of Applied English,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Mudanjiang,Heilongjiang 157000)Abstract: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translation, Mr. Xu Yuanchong, known as "the only person in English-French poetry translation",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poetry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theories of translators of past times, he has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perfect theoretical system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mong which the principle of "three beauties"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one, which makes the original poetry reproduce anthestics with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y comparing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Pound and Xu Yuancho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why Pound's poetry translation does not embody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and rethinks these reasons to draw enlightenment to poetry translation.Key words:the principle of "three beauties"; Ezra Pound; poetry translation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9-03-16邢丽华(1981-),女,吉林松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
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作者:高阳光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2期一、引言十九世纪以后,各种文字、各种版本的《诗经》相继在世界各国出版,全译本有之,选译本或选译的诗篇更是不计其数,把中国灿烂的文化传遍了世界。
仅以《诗经》的英文全译本而言,就已达10余种之多:有的是散文式的直译有的是韵体的翻译 ,有的是无韵体的翻译 ,有的是与原文相去甚远的自由发挥。
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试图通过对庞德、许渊冲《采薇》的英译文本分析来揭示目的论对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理论框架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二十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Katharina Reiss ,Hans Vermeer, Justa Holz Manttari 和Christiane Nord 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在翻译目的论看来,决定译者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译本的读者,也即译者心目中的面向对象,他们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阅读期待和交流需要。
每一个译本都有预期的读者,因此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在目的语环境中,产生一个面向在目的语环境中的读者的文本。
原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而且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为了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选择其中的某些信息,采用特定的翻译策略。
三、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他是在理雅各之后,第一个把《诗经》译成自由体的诗人。
他的译本于1915年在剑桥出版,1954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重印。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英译本。
庞德译本《采薇》Willows were green when we set out,it’s blowin’an’ snowin’as we godown this road, muddy and slow,hungry and thirsty and blue a doubt(no one feels half of what we know)《采薇》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Long, long the way;Hard, hard the day.Hunger and thirstPress me the worst.My grief o'erflows.Who knows? Who knows?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庞德完全没有忠实于原文,像是在创作自己的诗歌。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蒹葭》英译比较研究——以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为例
2402018年43期总第431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摘要】《诗经·蒹葭》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采用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对《蒹葭》的两个典型英文译本,即许渊冲译本和埃兹拉·庞德译本,进行研究,就两种译本的词汇、语言、翻译策略、写作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本论文以期证明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蒹葭》;目的论三原则;对比分析【作者简介】石宁(199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研究生,青岛大学,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蒹葭》英译比较研究——以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为例文/石宁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地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翻译学者的兴趣所在。
笔者基于目的论,运用科学规则对不同翻译版本进行科学评价,从而探讨古典诗歌不同翻译版本比较研究的新视角。
二、 《诗经·蒹葭》介绍《蒹葭》是《诗经》中高度赞赏的抒情诗,其中充满了英雄的真诚欲望和对可能是梦想或情人的“伊人”爱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共有三章,每章有八个句子,第一个和第二个句子以秋季风景开头,三个和四个指出诗歌的主题,后四个描述追逐伊人的过程。
三、运用目的论对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进行比较功能主义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德国,其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
它认为,只要翻译能达到原创的目的,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完全重写的方法,或任何两种翻译策略。
该理论包括三个规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
1. 从目的原则对两个版本的比较研究。
目的原则是三个规则的核心。
它表明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说,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1)单词的翻译。
在许渊冲的版本中,重复使用绿色,白色和明亮反映了芦苇的茂密,从而形成了生动多彩的画面。
唐诗《饮酒》(其五)三个英文译本的及物性对比分析(全文)
唐诗《饮酒》(其五)三个英文译本的及物性对比分析[ [ XX】H315.9 XX】XX】1007-4244(20XX)01-166-2一、引言对古诗英译的研究,虽已成果斐然,但角度单一,个人经验和主观成分较多。
黄国文将古诗词英译研究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进行了有机结合,为此研究的进展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语言学框架。
《饮酒》(其五)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展示了诗人身在人间而心远世俗的生活态度和复归自然的人生乐趣,引起了国内外译者的强烈兴趣。
本文选取其中三个英文译本,从及物性出发,引入翻译中的对等概念,分析各译本的得失。
二、理论框架(一)功能语法与及物性系统功能语法派认为,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韩礼德指出了语言的三种纯理功能: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
概念功能包含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其中经验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得到体现。
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用以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经历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其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韩礼德认为,及物性系统可以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2)心理过程;(3)关系过程;(4)行为过程;(5)言语过程是;(6)存在过程。
(二)关于对等功能对等的概念由Nid提出。
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形式也表达意义,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
此观点与功能语法中的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可谓所见略同。
三、《饮酒》(其五)原诗及物性分析(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诗五句,一共包含11个过程,6个物质过程,2个存在过程,2个言语过程,1个关系过程。
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有环境成分。
四、从三个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看形式对等中外学者对《饮酒》(其五)的英译很多,各具特色。
捍卫诗魂——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理雅各的译文为:The superior man is satisfied and com韦利的 译文为:Atrue man is calmand at ease.
开辟了 一个新的视野, 促使翻译工作者们以多元视角来认同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关健词 : 庞德 一、 引言 意象 语势 忠 实性 诗魂
. . 麟潺羹
2 06 8月 中 刊 0 年 号 旬 大教甘 落
捍
—
卫
诗
魂
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夏 婷 张 映先
(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
摘 要: 忠实性问题一直是诗歌翻译中争论不休的问题 , 如何处理原作中音美、形美和意美在翻译中的得失,尚无定 论。 本文着重分析庞德汉诗英译时的翻译原则和艺术性, 阐明
现“ 造成一种骤然解放的感觉; 一种从时空局限中获得 自由的 感觉;一种我们在伟大的艺术作品面前体验到的骤然成长的感
庞德译学观还 “ 建立在 ‘ 语势’ ("energy in language” 观 上。"(Gentzler,1993:19)o “ 语势” 指语言O anguage)之“ ("en势” ergy"), (word)之“ , 语词( 势”不仅仅指词语本身之涵义, 还包括词
动的图画立于纸上, 而书法雕刻中笔走龙蛇、 力透纸背的气势
更让他惊叹不已。这正是 日 后他一直强调着的物象和语势的 根源。 由此可见, 庞德的翻译理论总体上来说是以传递意象为 主心骨的, 这就决定了他检验译作的标准绝不是传统意义上 内容上或者风格上的忠实,而是译者与作者间诗歌情感的体 验程度, 心灵契合程度, 意即诗魂的传递程度。 因此, 结合庞德 的翻译理论和译作 ,下文就分别从意象与语势两方面来分析 评论其忠实性程度。 三、 庞德翻译方法论:再创造之忠实 3.1 意象之忠实 把握住了意象就把握住了诗魂,就等于把握住了原诗的 “ 和“ , 志” 意”怎能不忠呢? 庞德深知这就是中西文化的结合 点, 他正是以这种中西文学特有的相似— “ 意象” 的风格来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 如庞德翻译《 论roper man:sun rises over the land,level,
庞德汉诗英译的忠实性研究
的理念和方法再现原文。 他的 目的是明确的, 但由于对作 品的误读和误解 比较多 , 加之他超 自由的翻译手法 , 国内
外学者对他的翻译理论 与翻译作品褒贬不一 , 众说纷纭 , 尤其对他 的翻译 的忠实性提出了质疑 。台湾学者余光中
西方社会的呼吁提供了强有力 的思想武器。当时的欧洲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 , 已成为 了一个社会经济 、 政 治秩序都十分混乱的荒原。整个资本主义价值体 系也受 到 巨大 冲击 , 与人 、 与 自然 、 人 人 人与社会 的关 系都被强
句式冗长为特点的维多利亚浪漫诗歌界 限分 明。不仅 如 此, 中国诗学里的“ 立象尽 意”“ 画交融 ” 、诗 等特点更坚定 了他的“ 意象来恢复直 接体验 , 用 见物即真 ” 美学主张。
庞德译诗 目的是非常 明确的 ,就是要把汉诗作为一 种文化斗争 的武器来攻击死水一潭 的维多利亚文风和在 他眼 中混乱不堪 的西方思想世界 。 目的论者认为 :译 者 “
他 曾反复说 :我信奉《 “ 大学》 , 认为 自己“ 为意大利 ”并 能
做 的最有用 的事情就是 每年……翻译 一些儒家思想 , 让 这些思想对他们产生潜然默化的影响。”2 []
[ 作者 简介] 陈向荣 , 湖南商学院 国际教育学 院讲师 , 研究方 向 : 翻译理论 与实践 ( 湖南长沙 ,10 5 ; 4 02 )张映先 , 中南大学外 国语学院教授 , 研 究方 向: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和《 红楼梦》 翻译研究 ( 湖南长家 、 国、 治 平天下” 的主张 、 道家“ 天 人合一” 的和谐以及禅 宗“ 回归本真” 的观点令庞德折服。
得出结论 ,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东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庞德 的诗 学 、 美学主张 , 结合他 的翻译 目的 , 翻译原则 和翻译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多年来,中外学者不仅在实践方面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理论提出了各自精辟的见解。
本文通过比较庞德和许渊冲的译诗,探讨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旨在为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为中国古诗英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庞德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1.引言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中国文学之精髓,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此,古诗英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早期,古诗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翟理斯为代表的意译法,庞德的创造性翻译法,以及亚瑟·韦利的直译法。
当代中国,翁显良和许渊冲则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前者倾向于归化翻译法,后者比较注重译诗的韵律。
不论何种翻译方法,这些学者都以自己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庞德和许渊冲所翻译的具体文本,对二者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
相同的文本,二者却创造出大相径庭的译文,而他们各自的译文在不同的时代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见,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及翻译目标,选择翻译策略,译出符合要求的译文,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2. 庞德、许渊冲翻译理论比较庞德是意象派的灵魂人物,他早年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推崇,是对中国诗歌最热情的美国现代诗人。
他认为文学爱好者不仅能从翻译实践中得到训练,而且能从语言本身得到益处。
他主张以自由诗体翻译中国古诗。
译诗应尽量准确、简洁,保留原诗中“不可破坏的”部分。
(pound, 1913: 707)笔者认为,庞德的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忠实的创造”。
所谓“忠实”,即翻译要在意义、风格及氛围上忠实原文。
所谓“创造”,即他认为“诗歌的内在思想既可以用韵律诗体也可以用无韵诗体展现出来”。
然而,这些“创造”是在他忠实的语言翻译的限度之内的。
许渊冲与庞德的汉诗文化意象翻译对比研究
2020年2月普洱学院学报Feb.2020第36卷第1期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Vol.36No.1基金项目:2018年闽南理工学院社会科学C 类项目:基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汉诗意象翻译对比研究(18SKX044)。
作者简介:李恬恬(1990~),女,福建石狮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实践,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2019-11-28许渊冲与庞德的汉诗文化意象翻译对比研究李恬恬闽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石狮362700摘要:分别选取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汉诗译者许渊冲和埃兹拉·庞德,将两位译者在翻译汉诗文化意象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评析两位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而帮助译语读者理解原诗文化意象的含义。
关键词:许渊冲;庞德;汉诗意象;翻译;对比研究;关联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9;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34(2020)01-0085-03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诗歌中的意象则是各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智慧的体现。
意象可以由词或词组构成,一个修饰语、一个明喻或者一个暗喻都可生成意象,也可以由一段表象简单实则传达难以言表的感情的描绘构成,诗歌意象可以是单纯的情景的替代,也可以是隐喻的象征的(贺权宁,2015:70)。
文化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的翻译则关乎诗歌所表达的意义能否被译语读者所理解。
在国内“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译界大师许渊冲(2006)翻译了《唐诗三百首》等中国古典诗歌。
他提出古典诗词的翻译要尽量遵守原诗的音、形、意这三美(许渊冲,2006)。
在国外埃兹拉·庞德(1915)出版汉诗译本《华夏集》,该书的翻译与出版使美国诗歌进入一个意义非凡的不同时代。
将两位译者对同一汉诗中的同一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进行比较,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两位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得失。
一、理论基础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Wilson (1986/1995)提出的。
诗学视域下李白《长干行》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以庞德、许渊冲
庞 德 从 自己 对 整 首 诗 的 理 解 人 手 翻 译 题 目。 T h e R i v e r - me r c h nt a ’ s
译 时 所 处 的 文 化 体 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本 文 从 勒 菲 弗 尔 阐 释 的 “ 诗
三、 两译 本 诗 学 特征 比 较 ( 一) 诗 歌 韵 律 的 处理
手法 、 体裁 、 主题 、 原 型人 物 、 场 景 家 。 译 作 范 围 和 数 量 均 非 常 广 大 , 英 译《 长 干 行 》以 日本 学 研 究 者 及 和象征 等 ; 二 是 文 学 在 整 个 社 会 体 几 乎 涵 盖 了 整 个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作 汉 学 专 家 费 偌 罗 萨 ( F e n o l l o s a ) 的 遗 系 中的 作 用 。勒 菲 弗 尔把 翻译 看 作 品尤 其 是 诗 词 作 品 。他 认 为 : “ 文 学 稿 为底 本 。 费 氏 译 稿 中 , 《 长干行 》 是对文学原作 进行 的一种 “ 改写 ” , 翻译应 尽可能发 挥译语 优势 , 使 用 的 1 3译 为 C h o k a n k o , 费 氏 另 附 较 清 译 者 在 翻 译 文 学 作 品 时 受 到 占 主 最 好 的 译 语 表 达 方 式 , 而 不 一 定 是 晰 的 英 文 译 释 注 记 : C h o k a n =n o d T l e
B A I J I A Z H E N G MI NG/ 百家 争鸣
诗学视域 下李 白 ( < 长千
两英 译 本 的对 比研 究
以庞 德 、 许渊 冲 译 本为 例
口Hale Waihona Puke 一张 巧 平 、
诗 学
( 二) 译 者 简介
《诗经·采薇》庞德与许渊冲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采 薇》 通篇 皆美 。赋 比兴 的表现 手 法穿插 于情 景 交 融 的 抒 情 方 式 之 中 , 重 章 叠 唱 的 音 形 之 美 也 烘 托 着 诗 歌 的 意 象 与 意 境 。 原 诗 中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的 应 用 对 于 翻 诨 造 成 了极大 的困难 ,诗歌 的韵律 也给诗 体译文挂 上 了 层镣 铐 。在翻 译 《 诗经 》时 ,虽然许渊 冲与庞德 的 目 性 与 翻 译 策 略 不 尽 相 同 ,但 两 者 都 同意 应 该 在 译 文 中 韵 ,而 不 是将 原 文变 成 纯粹 的散 文体 。庞德 在 《 如 伺 阅 读 》 一 文 中 曾 认 为 , 伟 大 诗 人 开 发 语 言 能 量 的 方 式 之 一 便 是 “以 声 入 诗 ” ( Me l o p o e i a ) , 即 注 重 诗 歌 的 音 嫠 ( P o n d , 1 9 6 8 ) 。而 许 渊 冲 在 《 诗 经 》 译 本 的 白序 中 也 曾认 为, 《 诗经 》总的说来 是用韵 的,译诗如 不用韵 ,绝不司 能产 生和原诗相似 的效 果 ( 许渊冲 , 2 0 1 3 ) 。不过 ,在翻 译过程 中 因声 损益 的现 象是无法 避免 的。与之前 论文不 同的是,本文将 详细分 析 《 采薇 》全篇 中,两位译 者 译 文 对 于 诗 歌 原 义 的取 舍 , 并 加 以 比较 分 析 两 者 译 本 不 同语 言特 点 , 以及 给 读 者所 带 来 的 不 同 文 化 体 验 。
【 关键词】 诗经 ;庞德 ;许渊冲 ;英译
【 中 图分 类 号 】 H0 5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6 1 6 7 ( 2 0 1 5 ) 0 7 0 0 1 5 — 0 3
种子移植视角下对埃兹拉·庞德和许渊冲古诗英译的解读
种子移植视角下对埃兹拉庞德和许渊冲古诗英译的解读安家莹【期刊名称】《海外英语》【年(卷),期】2022()17【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蕴含意境的独特文学体裁。
由于中西方文化和诗学存在着巨大差异,翻译出一篇受目的语读者喜爱的诗作并非易事。
许渊冲先生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都在古诗英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相比于许渊冲的译文,庞德的译文更受西方读者的喜爱。
两位译者同为翻译大家,但是西方译者的译作比深深了解中国文化的中国译者的译作更受目的语读者的欢迎,这一现象值得研究。
该文从苏珊·巴斯内特的“种子移植”观点出发,从情感和意象两方面对比分析了许渊冲和庞德的译文,发现许渊冲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并且倾向用韵律表现古诗的音乐美。
庞德倾向于使用改译的策略,将中国古诗的意境移植到西方的诗学土壤中,使译文更容易让西方读者接受。
这点发现也许有助于中国古诗的对外传播。
【总页数】3页(P11-12)【作者】安家莹【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4【相关文献】1.模因论视角下的《关雎》英译研究——以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的三个英译本为例2.埃兹拉·庞德漩涡主义思想的特点——以Ezra Pound英译《月下独酌》为例3.由“革新诗学”到“改造社会”——埃兹拉·庞德汉籍英译中的译者行为历时考辩4.阐释运作理论视角下苏轼诗词英译分析——以许渊冲和华兹生的译本为例5.许渊冲与埃兹拉·庞德中国意象诗歌翻译观对比——以李白《玉阶怨》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比读——以许渊冲与庞德诗歌翻译为例
境 、美 学 、读 者 等 因素 的 结论 。
关键词:诗歌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
许渊冲
庞德
一
、
引言
典 诗 歌 十分 推 崇 ,是 对 中 国诗 最热 情 的美 围现代 诗 人 并深 受 影 响 。他 主 张 以客 观 准确 的意象 代 替 主客 之 间 的情 绪表 达 , 认为 “ 准确 的意象 ”能 找到它 的 “ 等物 ”。他 从 中国古 典诗 对
翻 译难 ,译 诗更 难 ,翻 译 中 国 占典诗 词 更 是难 上 加难 。 中华 民族 以其 傲 人 的上 下 五 千年 文 明史 造 就 了无 数令 全 世 界
为 之侧 目的灿 烂 文 化 ,而 中 国诗 词无 疑 是这 些 灿烂 文 化 中 让 歌 、 日本 俳句 中生 发出 “ 诗歌 意象 ”的理 论 ,为东西 方诗歌 的
具 体 翻 译文 本 来分 析 他 f 的翻译 理 念 和翻 译 技 巧 ,并 找 出我 『 J
在 诗歌 翻 译界 中, “ 6 年 中 英法 文 互译 的经验 ” …的 们 诗坛 大 为 改观 ”的 中 国诗 的翻 译 也 不收 , 但是 “ 德一 费 积 O 庞 许 渊冲 先 生无 疑 有着 大 的影 响 力 ,他所 提 出的 “ 美 ”理 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翻译的忠实性研究——以唐诗《春怨》为例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翻译的忠实性研究——以唐诗《春怨》为例牛小艾【摘要】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作是否能完美地再现原作的魅力,是众多语言学者关注的焦点.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原作者、译者以及译语读者三者之间的认知互动.选择唐诗《春怨》的英译,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进行剖析,探讨作者、译者以及译语读者之间的认知趋同度对诗歌翻译中意义忠实的约束和影响.译者必须首先透彻理解源文本信息,进而找到与译语读者认知语境最适合的切合点,才能使译语读者理解其在译文中再现的原作者所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8)003【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诗歌翻译;认知趋同;忠实性【作者】牛小艾【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翻译标准中的忠实性原则是公认的首要原则,包括译文在内容、语言以及风格上要忠实于原文。
其中,译文首先要在内容上,即在意义上忠实于原文。
诗歌翻译也是如此。
翻译家许渊冲提出,诗歌翻译要重视三美,即:意美,形美和音美[1]。
其中,“意美”指“译诗应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也是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可见,译文内容的忠实是判断译文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准。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原作者、译者以及译语读者三者之间的认知互动[2]。
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首先,译者的认知语境必须与原作者的认知语境一致。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首先换位到原语作者的认知语境中去,透彻理解原文本信息。
只有在此基础上,译者才能在译文中再现作者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其次,译者的认知语境还必须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一致。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找到与译语读者认知语境最适合的切合点,在翻译的过程中,以译语读者所能理解并接受的表达方式在译文中再现作者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当译者与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认知语境相似或相同时,他们的认知趋同度才能达到最大值,译文才能达到既忠实于原作者,又忠实于译语读者,才是成功的翻译。
改写理论视域下庞德和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比较
㊃134㊀㊃改写理论视域下庞德和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比较李㊀城作者简介:李城(1983-),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㊂㊀㊀摘㊀要:近20年来,西方翻译界的新理论不断传入我国,其中,美国学者勒菲威尔所提出的改写理论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为这种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㊂而在改写理论中讨论较多的就是美国诗人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与此同时,国内学者许渊冲所倡导的汉诗英译的标准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争论㊂本文试图从翻译中的改写理论入手,通过具体翻译实例对两者的翻译思想进行横向的对比,揭示两人在汉诗翻译思想中所显示出的不同之处,从而使读者对于两人的翻译思想能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把握㊂关键词:改写理论;翻译策略;汉诗英译Ⅰ.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许多翻译理论陆续被介绍到国内,其中就包括勒菲威尔的改写理论;作为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主要著作,杰罗姆.芒迪的‘翻译学导论 理论与实践“分出专门篇章论述改写理论,在国内,许多学者也撰写了一些文章来对改写理论进行探讨,包括章永凤的‘从改写理论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㊁李昕的‘改写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解释“等㊂其中2005年何绍斌在‘洛阳外国语学院院报“上发表的‘作为文学 改写 形式的翻译 Andre Lefevere 翻译思想研究“从起源㊁发展过程㊁目的㊁意义等多个方面对于改写理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㊂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国外的一些译家及其经典译作㊂作为汉诗英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庞德也逐渐被国内学者所重视,关于他的研究论文数量已经上百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庞德的诗学与诗歌,庞德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几个方面㊂研究庞德诗歌理论的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阐释庞德的 意象 内涵,二是清理庞德的 意象主义原则 及其渊源,三是从整体上描述庞德的诗学观念㊂在这其中,蒋洪新的‘庞德的文学批评理论“㊁张子清的‘美国现代派诗歌杰作 诗章⓪“㊁赵毅衡的‘儒者庞德 后期 诗章⓪中的中国“可谓深入浅出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祝朝伟出版的‘构建与反思 庞德翻译理论研究“是国内迄今唯一的研究庞德翻译的专著(董洪川,58)㊂该书从庞德翻译思想的起源㊁发展以及文化研究角度对庞德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论据㊂在汉诗英译中,另一个被人经常提到的是许渊冲,他的汉诗英译理论独树一帜,提倡 美化之艺术 的翻译标准㊂关于他的翻译思想,国内许多研究生在自己的论文中都加以专门的论述,但深入研究的并不多㊂其中马红军的‘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一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了许渊冲的翻译思想,从许渊冲个人性格出发探究其翻译思想形成原因,并且通过对国内外读者的调查等大量的实证研究指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结合具体实例对许渊冲的翻译标准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值得一读㊂尽管现在学界对于这三者的理论和思想都有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和介绍,但在改写的理论框架下对于庞德和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和策略进行综合横向比较的文章却并不是特别多㊂本文试图从改写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两者的基本翻译思想,再通过具体翻译实例对二者的思想进行比较,最后得出两者在翻译背景㊁目的和策略上的具体差异,以便使读者对两者的翻译思想有着更为清晰的把握㊂同时启发其他人从另外不同的角度对于译家的翻译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改变就事论事的研究习惯,不断推进翻译研究的进步㊂但本文也存在一定缺点,如由于视角问题,文中对于两人思想研究对比的脉络还不甚清晰,例子相对较少,缺乏一定的说服力等,这些是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㊂Ⅱ.改写理论2.1改写理论的历史80年代初,Lefevere 发表了一篇论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作品英译的论文,提出了自己的 折射 理论㊂在他看来,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折射文本(refraction)的形式而存在,即 各种误解或误释 ,为适应不同读者对作品进行的改编,才得以使文学作品广泛流传和发挥影响,因为作品的理解总要基于特定的文学文化背景㊂折射文本以各种形式存在,其中最明显的形式是翻译,同时提出了赞助人㊁诗学规范等概念㊂在1992年,勒菲威尔又提出了改写理论中制约翻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专业人士㊂至此,改写理论基本确立起来㊂2.2改写理论的主要内容在杰罗姆.芒迪的‘翻译学导论 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芒迪将勒菲威尔的改写理论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翻译就是改写,改写就是操控,而改写的动机往往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需要或者是诗学上的需要㊂(Jerome Munday,128)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受到三种因素制约,一是文学系统内的专业人士,包括批评家,评论家,教师和译者;二是赞助人,包括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影响力的个人㊁社会群体和对文学起规约作用的机构,这些赞助人通过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三方面发挥作用;三是主流诗学,一些刚刚问世的作品,由于符合主流诗学的要求,很快被提升至经典的地位,而另一些作品则要等到主流诗学发生变化后方能成为经典㊂(Jerome Munday,129)2.2改写理论的意义改写理论对于我们来说有着以下两个意义:首先,改写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标准所提出的 忠实 原则㊂在传统理论中,始终坚持的就是原文中心论,以 忠实 ㊁ 对等 作为衡量译文的最终标准,把翻译单纯的看做是语言方面的问题, 并没有把翻译当做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王宏志,6)㊂而改写理论则突出了社会其他方面因素对于翻译过程的影响,使得我们能够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待翻译标准问题㊂其次,改写理论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㊂在传统理论看来,译者在翻译中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一种 语言转换器 的功能㊂译者在翻译中要尽量避免自身个性的介入㊂而改写理论则将译者放置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观察,肯定了作者自身知识层面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对于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㊂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于翻译者处于 隐身 状态的看法㊂Ⅲ.庞德与许渊冲翻译思想比较3.1庞德翻译思想产生背景艾兹拉.庞德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他所处的时代正好刚刚经历了英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维多利亚时期㊂这一时期中,英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诗人,但在后期,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风格已经变得趋于虚华而空洞无物,完全是为了抒情而抒情㊂在庞德看来,维多利亚后期的英国诗歌 是一种可怕的混杂之物,诗里全是连奏,鬼才知道是什么东西,显得凝滞沉重㊂ (祝朝伟,92)因此,庞德决心打破这种过时的㊂腐烂的维多利亚式文风㊂3.2庞德翻译的目的基于以上情况,庞德提出 大凡伟大而优秀的艺术,都应当逆流而动㊁逆时而作,应当与时代的趣味相对抗 (祝朝伟,93)㊂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了庞德的翻译思想中,正如他在‘休.赛尔温.莫伯利“开篇中所提到的那样:为时三年,同自己的时代不合拍,他力图恢复已死的诗歌艺术,想保持旧意义上的 崇高 ㊂(袁可嘉,187)庞德通过反对当时的主流诗学,确定新的诗学元素,对英语诗歌进行革新,从而达到改变主流诗学的目的;同时,庞德看到了在世纪之交西方文明进入衰败与没落的寒冬,于是决定通过翻译向西方引入东方文明之中的精华,从而达到拯救西方文明的目的㊂这一点也清楚的表明,庞德对于文化对于文学所起到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认识㊂这两点是和改写理论的内容不谋而合的㊂3.3庞德的翻译策略正是由于认识到了文化和民族心理对于文学所起的作用,并且吸取了东方文明中的精华,庞德在他的翻译中抛弃了 存在 这个西方哲学中所预设的本体,拒绝确定词语或者整个文本的意义,而是转而通过捕捉诗歌中具体的意象,通过意象的不断叠加来产生新的意义,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新的感受,而不是将作者本身的感情强加于读者的头上㊂同时,在诗歌翻译中,庞德认为译者由于受到自身所处时代和自身的知识层面的限制,必然会在翻译中加入自身的 前理解 ,因此,译者的体验和原作者创作时㊃135㊀㊃的体验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㊂ 译者的翻译要么是译者自己对原文的体悟与理解,形成一首新的㊂与原文不同的诗歌,要么就是像照片一样,力求精确逼真的复制原文,结果只是某座雕像的一个侧影㊂ (Ming Xie,214)所以,庞德在自己的翻译中不仅突破了传统英语诗歌的表现手法,与此同时,他在翻译实践中也大胆颠覆了原作者的中心地位,采用 创译 的手法来进行翻译㊂尽管很多人对于庞德的这种做法提出了质疑乃至是批评,但庞德曾经这样说: 若论我翻译中是否使用了粗暴的手段,我只能为自己辩解说,这些手法的使用大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是与我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初衷是一致的㊂ (Ezra Pound,172)下面,我们通过庞德的一首译诗来展现他的 创译 思想: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discontinued,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There s no sound of foot-fall,and the leaves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丝绸的瑟瑟声停了,尘埃飘落在院子里,足音不可再闻,落叶匆匆堆成了堆,一动不动,落叶下是她,心的欢乐者㊂一片贴在门槛上的湿叶子㊂(彼得.琼斯,84)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篇诗歌中,庞德并没有添加自己的任何主观感受来试图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整篇诗歌中意象,诸如rustling,silk,dust,sound,leaves等的叠加,以及最后一句中的比喻手法,使整篇诗歌中的画面缓缓展开,使读者在读后能体验到一种淡淡的却震撼人心的忧伤情调㊂其实这首诗是汉武帝刘彻所做的‘落叶哀蝉曲“的庞德译本,原文如下: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㊂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㊂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庞德的翻译手法:前四句庞德对原诗进行了相对忠实的翻译,但省略了 虚房冷而寂寞 一句㊂而对于后面两句,庞德则对于其中的意象采取了大胆的舍弃和创作,在深刻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使用 一片贴在门槛上的湿叶子 这个崭新的意象表达对去世的所爱之人的思念㊂但细想之下,我们会发现,庞德的后两句更加深刻的凸显了汉武帝心中的哀伤和思念,不仅不失原诗的凄美情调,同时也为原诗增色不少㊂改写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翻译的归化与异化㊂为了更好的了解庞德在翻译中所采取的策略,我们不妨通过一个例子来进行一点探讨:送友人㊀㊀㊀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㊂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Ezra Pound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walls,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在这首诗的翻译中,庞德忠实的将 青山 ㊁ 白水 ㊁ 孤蓬 ㊁浮云 ㊁ 落日 等意象反映在自己的译文中㊂不仅如此,庞德还创造性的将 挥手 翻译成了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这正是中国古代离别时所行的抱拳告别的礼节,包含了浓郁的东方风味㊂在其他的翻译中,庞德也经常使用拼音来体现异域风情,例如,在‘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文中,庞德就采取了用带有异域风情的拼音Ko-jin来代替old acquaintance,从而使得译文更有诗意㊂(金隄,2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中,庞德基本上是遵循异化的翻译原则的㊂3.4许渊冲翻译思想产生背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的10年间,大量的西方名著源源不断的被译介到国内,同时,国外的翻译理论也不断的被引入到国内翻译界,一时之间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在国内纷纷兴起,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而国内学者却很少提出独立的翻译见解和新思想,而且也很少有人将中国的名著介绍到国外,在这种形势下,许渊冲独树一帜,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并着力将中国古诗词译介到国外,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㊂3.5许渊冲的翻译目的在‘翻译的艺术“一书的前言中,许渊冲曾说: 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光辉灿烂㊂ (许渊冲,1)而汉诗英译正是一个使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途径㊂同时,他针对国外已经出版的汉诗英译选集所暴露的问题,提出恢复 以诗译诗 的传统,改正不够的缺点,把翻译的艺术向前推进一步㊂(许渊冲,1)3.6许渊冲的翻译策略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中, 三化论 和 再创论 无疑最能够体现改写论对他产生的影响了㊂许渊冲所提出的 三化论 是指浅化㊁等化和深化㊂在汉诗英译中,如果遇到汉语中的专门名词(如 秦汉 )可以变通,浅化为普通名词(如 古代 );普通名词(如 关 )可以等化成专门名词(如 长城 ),也可以深化成更具体的普通名词(许渊冲,82)㊂ 再创论 是指从原文出发,对译文进行特殊的深化,赋予其新的意义, 是最高级的深化论 (许渊冲,13)㊂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例子来讨论 三化论 和 再创论 与改写理论之间的关系㊂例如杜牧的‘赠别“中,有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两句,形容珠帘内的美人的容貌胜过扬州的春景㊂许渊冲翻译为:When the spring wind uprolls the pearly window screen,Her face outshines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mile way.其中,许渊冲将专有名词 扬州 完全去掉,只写帘外的美景,这样做就是为了方便外国读者阅读,防止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影响他们的阅读过程㊂这属于一种 归化 策略,将中国特有的事物转换成西方读者常见的事物或者是将其删除,便于对方理解㊂而在另一首唐诗中,许渊冲则展示了 深化论 的具体运用:江雪㊀㊀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㊂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s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behold!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这篇译文的前三句忠实的再现了原文的风貌,而最后一句则把 独钓寒江雪 理解为 在寒江上钓雪 ,全句中意象没有变化,而只是把诗句的宾语换成了 雪 而不是 鱼 ㊂尽管没有像庞德的拟作‘落叶哀蝉曲“那样进行意象的变换,但意象的转换同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但体现了原作者孤傲高绝的情操,同时也加入了译者自身的理解和感情,这和翻译改写论中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是一致的㊂Ⅳ.总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庞德和许渊冲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改写理论的影响,并在各自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体现了这种影响,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两者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受到的教育和自身因素不同,两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㊂具体说来,在翻译目的上,庞德是为了改变主流诗学,创新英文诗歌,改造西方社会;而许渊冲则是为了将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介绍到西方,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㊂至于策略方面,两者尽管都注重意象的表现,但庞德在具体的翻译中大多采取异化的翻译手段,而许渊冲则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两者的 改写 也有不同,庞德的改写是通过对于意象的重新选择实现的,而许渊冲则是采取意象转换的方式来达到自身的翻译目的㊂(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外语旅游系)参考文献:[1]㊀Munday Jerome,An Introdu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Routledge,2001.[2]㊀Pound Ezra,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M],New York:NewDirections Publishing Cooperation,1968.[3]㊀彼得.琼斯,意象派诗选,[M],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年㊂[4]㊀董洪川,接受的另一个维度:我国新时期庞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㊂[5]㊀金隄,等效翻译探索,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㊂[6]㊀王宏志,重释 信达雅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㊂[7]㊀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㊂[8]㊀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㊂[9]㊀祝朝伟,构建与反思,,2005年㊂改写理论视域下庞德和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比较作者:李城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外语旅游系刊名:金田英文刊名:Jin Tian年,卷(期):2015(9)引用本文格式:李城改写理论视域下庞德和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比较[期刊论文]-金田 2015(9)。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长干行》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长干行》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摘要:翻译对于传播国学经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其英译方面仍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防止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译者主体性成为近年来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庞德和许渊冲对李白《长干行》两种译本的分析,指出在古代经典的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译者应该强化文化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关键词:《长干行》译者主体性庞德许渊冲一、译者的主体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出现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仅开阔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还将翻译主体研究带入了研究者的视线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问题自然成为其中学者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到达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根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它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1]。
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主体性主要表达在译者自身的意识形态,译者的翻译动机及目的,对原文本的选择,在具体翻译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等。
二、《长干行》及其译本的介绍《长干行》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家喻户晓的一首乐府诗歌,整首诗歌一共十五行,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并以女主人公年龄的变化为时间顺序来记叙,刻画出了一位少妇的爱情和离别故事。
诗中通过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和心理活动,描写出女主人公的性格和感情的开展过程。
细腻缠绵的描写笔法,配合徐缓和谐的音节和形象化的语言,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少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幸福婚姻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总之,《长干行》塑造了具有美好情操的青年妇女形象,表达了妇女们对于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艺术上又极完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此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甚至将此诗翻译成英文。
庞德是美国著名诗人,其《长干行》的翻译在西方文学界影响很大,被推选为优秀译文之一,并在西方广泛阅读。
从文化影响看译者对唐诗意象的英译——以庞德、韦利和许渊冲的译作为例
从文化影响看译者对唐诗意象的英译——以庞德、韦利和许
渊冲的译作为例
李颖
【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5)003
【摘要】唐诗是世界文学大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所以唐诗英译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国内外翻译界的追求。
而译诗即译意象,所以唐诗意象的英译直接影响原诗内涵的传达。
通过学习与分析国内外翻译名家庞德、韦利、和许渊冲的译作来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在对文化意象转译中的表现,进而总结译者的翻译风格,能为今后的唐诗意象英译工作提供帮助,也能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学与文化。
【总页数】4页(P81-84)
【作者】李颖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学院应用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以许渊冲唐诗英译为例 [J], 陈兰
2.从英语衔接手段看唐诗英译的意境再现——以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为
例 [J], 高日华;王新
3.从归化异化角度看唐诗法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以许渊冲与程抱一的唐诗法译为例 [J], 李莹倩
4.从奈达对等理论看阿瑟·韦利和许渊冲英译本《道德经》 [J], 庄金樱
5.唐诗女性意象英译过程的意象图式分析——以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为研究语料 [J], 蒋瑞琦;谌莉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动态对等”视角分析诗经《蒹葭》——以许渊冲和庞德译文为例
从“动态对等”视角分析诗经《蒹葭》——以许渊冲和庞德
译文为例
吴雨鸽
【期刊名称】《快乐阅读》
【年(卷),期】2015(0)12
【摘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本文将运用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对许渊冲和庞德选自《诗经》的《兼霞》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许渊冲的译文坚持用韵,语篇和文体也与原文较相近。
庞德更重视诗歌传达的意境,加入了很多本人再创作成分,他的语篇和文本与原文相差较大。
【总页数】2页(P127-128)
【关键词】动态对等;《蒹葭》;许渊冲;庞德
【作者】吴雨鸽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I046
【相关文献】
1.识解理论视角下的《诗经》英译本分析——以许渊冲和理雅各译本为例 [J], 成芳霞;蒋咪咪
2.及物性视角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英译分析--以许渊冲和林语堂两版英译文为例 [J], 苏琳
3.从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探讨译者的主体性——《诗经·蒹葭》许渊冲及庞德英译个案研究 [J], 李明玥
4.从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探讨译者的主体性--《诗经·蒹葭》许渊冲及庞德英译个案研究 [J], 李明玥;
5.阐释运作理论视角下苏轼诗词英译分析——以许渊冲和华兹生的译本为例 [J], 万佳琦;肖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理论和翻译目的对译作的影响——兼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种英译本
翻译理论和翻译目的对译作的影响——兼评《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两种英译本
纪艳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许渊冲和庞德两住文学巨匠,都对汉诗英译作出了极大贡献,许渊冲译诗以"形音意"三美为原则,以弘扬中国文化乃至发展世界文化为目的;庞德为了实现诗歌的现代化和民族化则提出了阐释性翻译.文章通过对他们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本的比较分析,得出译者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目的是造成不同译本的主要原因.【总页数】3页(P167-168,170)
【作者】纪艳
【作者单位】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红色”陕北民歌英译研究——兼评《东方红》两种英译本 [J], 田玲
2.试论翻译目的对翻译行为的影响--兼评《闽文化》译文文本 [J], 谢燕华
3.《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简述--兼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J], 刘竞
4.诗歌翻译与“三美”再现管窥--兼评《江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J], 邓江雪
5.试论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探索途径──兼评《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任务》文 [J], 劳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渊冲与庞德英译诗歌的忠实性对比研究0 引言“忠实”与“通顺”是目前翻译界普遍认同的翻译标准,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即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
根据许渊冲先生的理解,“雅”字在现在应该是指注重修辞的意义了。
这三点几乎已成为中国翻译界乃至世界翻译的标准。
从中国古代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到严复的“信”到波斯盖特的“忠实性是衡量翻译成败的最高标准”(谭载喜,182)翻译必须忠实于原作,对于这个忠实,学术界又一直有争议。
到底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还是形式,抑或风格?而且还有度的问题。
中国古诗翻译作为翻译中特殊的一类,由于中外思想文化的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这个忠实性的度又如何把握?1 许渊冲和庞德的“创造性翻译”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大家,被称为是“诗译英法惟一人”,提出了文学翻译再创论的艺术翻译方法,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在将中国古文化特别是古典诗歌向世界传播的进程中功不可没。
国外也有译者进行中诗英译介绍中国文化的,比如庞德(Ezra Pound)。
庞德主张采取灵活的方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新性地翻译,其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家多元发展的先声,如译作《华夏集》、《诗经》等。
对于许氏“再创论”和庞德“创意翻译法”这两种看似都有违“忠实性”标准的理论,在中国的遭遇如此不同,到底这两者有何异同?这两者都是对中西方坚持的单一的“忠实”论的挑战,开创了文学翻译之新局面。
许氏“再创论”提出: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施展你文辞的技巧,用探索和联想去字斟句酌……这样揣摩、选择、提炼、再创造,你不仅会得到一篇好的译诗,而且会使你赢得无上的快乐和久久的陶醉,甚至忘乎所以,以为这竟是自己的新作。
”(《翻译的艺术》,162)如杜牧的《清明》中,“清明”二字,对于没有扫墓习惯的英美读者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好理解的。
于是,许氏提出,“用通俗的英语,在创造一个‘清新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境界’”(《翻译的艺术》,162),即再创造,译成“on the day of mourning for the dead”.庞德对翻译与创作关系的新认识,在于他提出“译作可以看做是具有自身独立意义的新诗作品”,对传统的翻译批评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诗经》第90篇中,“云胡不喜?”,庞德讲句法突变,用最简洁的话语:“together, again, he and I”,创造了一个情境,生动传神地表达了人物最激动的心情。
比之“How can I any more be sad?” (Waley,1996:73)和“Why shouldn’t I rejoice?”(汪榕培)自是更胜一筹。
读许氏的英译诗,令人不得不佩服其遣词用句,传情达意,其中一些译作都被国外的大学选为教材;庞德翻译的《华夏集》成为了美国新诗运动中诗歌创作的一个经典模本,人称“庞德优秀的译论和译作给西方翻译带来了新的复兴”(Apter,1987:3)。
然而,庞德创意翻译法的这些译作在中国并未得到中肯的评价,甚至被是为劣质译作,拿来做批判的靶子。
不少中国读者对他的译作持批评态度,有人评他为汉诗英译的“创作派”代表。
(庞德误译的思考)袁锦翔指出:“就严格意义的翻译而论,庞氏译诗的内容有时离原作本意较远,前后不够连贯。
形式上诗行或短或长,参差不齐,又缺少汉诗的韵律”。
台湾学者余光中更是大骂《华夏》是“假李白之名,抒庞德之情”,是“改写”,“重组”、“剽窃的创造”。
同为创造性的翻译,何以庞德的译作在中国一直不被视为翻译佳品呢?在于两种理论对忠实性的把握有不同。
2 许渊冲和庞德的忠实性原则“忠实性”指运用译语(target language) 来表达原语( source language) 时,保持与原文的对等(equivalence) 。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形式上的忠实(formal correspondence) ,从形式的角度出发,为使表达再现信息的译语和表达信息的原语形式相似,尽量使遣词造句、结构、修辞都与原作相似;二是意义上的对等,这要求译文在思想内容上与原文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现象。
许氏对“忠实”的把握很全面,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内容、形式、风格,同时也涉及到了忠实的三种程度:明确,准确,精确”(《艺术》48)。
2.1 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许氏的再创论主张,“文学翻译要忠实于原作的意图……好的翻译等于创作,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翻译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就将忠实性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再创也是在忠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
而庞德的创意翻译法主张,要透过诗歌语言去探求原作者的真实思想情感和相关文化的内核,“译作可以看做是具有自身独立意义的新诗作品”。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庞德译汉武帝刘彻的《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玉墀兮生尘。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discontinued,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There’s no sound of foot-fall, and the leaves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beath them: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庞德译)The Fair Lady LiTune:"Fallen Leaves And Plaintive Cicada"No Rustle of her silken sleeves,On marble steps dust lies,Her empty room is cold with sighs.Against her locked door are heaped up fallen leaves.In vain I'm longing for my lady fair,My heart is aching, for she's gone for'er.(许译)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死去的“她”的思念,然而二者又各有特点。
作为“具有自身独立意义的新诗作品”,庞德的译诗有其独特的表达方法和意象,然而作为一篇翻译作品,对照原文,除大体主旨都是思念之外,文中的意象,如原诗中独有的“玉墀”、“虚房”、“重扃”等都没有译出;而且,文中所表达的哀苦程度也不一,原文“冷”、“寂寞”、“余心之未宁”的思念之情在“落叶”等意象的衬托下更见其悲苦,描写自己目前形单影只的孤苦状。
庞德译文引用Herbert Giles诗中“wet leaf”的典故,恰到好处,但文中中出现的“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冲淡了这种苦情,使人感觉似乎还是有美好的回忆,少了几许寂寞了。
比之原文传情达意,又略逊一筹。
而另一方面,许译中“marblesteps”、“empty room”、“locked doors”、“fallen leaves”的意象都是原诗中有的,而且“玉墀”是指宫殿前的台阶,庞德将之译为“c ourt-yard(庭院)”也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2.2 忠实于原文的形式什么是“忠实”?翻译界一直各有争议。
有人认为“忠实”是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也有人认为是指忠实于原文的形式。
其实,片面地强调注重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能得到好的译文,偏向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译文的“失真”。
王东风先生认为“在翻译中不能得‘意’忘‘形’”。
法国学者也认为“原文作者旨在表现某一主题, 不但要接受一系列语义上的约束, 而且还有形式和谐所必然具有的约束”。
在汉诗英译中要尽量传达原文的形式,让译文读者领略到原文的异国诗歌形式,领略到原文的形式美。
从下面《长干行》第一段的翻译对比中可以看出二者对待原文形式的不同态度。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 (庞德译)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 pulling flowers.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And we went on living in the villiage of Chokan:Two small people, 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Pound, 2003:251-252)A TRADER'S WIFE (许渊冲译)My forehead covered by my hair cut straight,I played with flowers pluk'd before the gate.On hobby horse you came upon the scene;Around the well we played with mumes still green;We lived, close neighbors on Riverside Lane;Carefree and innocent, we children twain.(许渊冲,1988:96-97)对比可以看到,许氏主张译诗除了传达原诗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
即“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翻译的艺术,173)提出了“以诗译诗,以韵律对韵律”的诗歌翻译主张。
诗歌有其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这就是诗歌的音美。
若不传达原诗的音美和形美,那译作就不是诗,而是散文了。
许氏“三美论”,主张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所以,许氏的译文韵律和谐,各行长短基本一直,基本上是每节四个音部,大体上的抑扬格,每两行押韵,读来琅琅上口。
庞德则不拘于诗歌的形式,主要以表意为主,如《诗经》第九十篇: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庞德译:Cold wind, and the rain,Cock crow, he is come again, my ease.Shill wind and the rainand the cock crows and crows,I hace seen him, shall it suffice as the wind blows?Wind, rain and the darkas it were dark of the moon,What of the wind, and the cock’s never-ending cry;togetheragainhe and I.原文每句四字,长短一致,节奏感强;译文人物情感描写强烈,意义真实,只是各句长短不一,没有忠实传达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格式,不免使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