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忠实观的演变
翻译:从“说”到“做”从观念演变看西方译论的发展
二 、 译 作为 “ ” 翻 说
的哲 罗姆 (eo e Jrm )谈 及 《 经》 译 时 宣称 自己采 圣 翻
取 “ 义对 意义 ” 意 的翻译 , 为这 样 能把 原 文 的意 思 因
和 内容 翻译 出来 。4 10 l 10多年 之 后 的 德 国宗 教 改
维 关 系。
[ 键词 ]翻译 观念 ;说 ” “ ” 理 想 ; 实 关 “ ;做 ; 现
[ 中图分 类号 ] 3 5 9 [ H 1 .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 编 号 ]17 — 5 5 2 1 )4 0 8 — 5 6 3 5 9 (0 0 0 — 0 9 0
引言
一
第2 6卷
第 4期
翻译 : “ " “ ” 从 说 到 做
从 观 念 演 变 看 西 方 译 论 的 发 展
尹衍 桐 ,刘 晓 丽
( 国石 油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东 东 营 27 6 ) 中 山 5 0 1
[ 摘
要 ]以翻 译基 本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念 的演 变 为 线 索 , 简要 梳 理 了西方 译 论 的历 史进程 。 西 方译 论从
、
本 之 间最理 想 的关 系是 什 么? ”
翻译 观念 , 特 定 时代 的人 们 对 于 翻译 生 产 和 指
接受 过程 的属 性及 其 哲 学 本 质 的原则 界定 与理 解 , 也就 是 “ 译 是 什 么 性 质 的 活 动 ” 问 题 。这 个 问 翻 的 题是 有关 翻译 的基 本 问题 和 核 心 问题 , 这 个 问题 对
斯 坦纳 的评论 看 似过 于简单 , 一语 中 的 , 却 即两
千 多年 的西方 翻译 观 一直建 立在 忠实 的基 础上 。翻
论本雅明翻译思想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消解——以《论语》多种英译本为例
作者: 章亚琼
作者机构: 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3
出版物刊名: 长沙大学学报
页码: 89-9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本雅明 翻译忠实观 消解 《论语》英译本
摘要: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里提出来世说,他赋予原文以生命,认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包含前世、今生和来世,而翻译的出现是因为原文的生命在演变。
以《论语》多种英译本为例,发现作为翻译原文的《论语》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其英译本也不可能忠于原文。
至此,传统翻译理论信奉的翻译忠实观遭到了消解。
翻译忠实观的演变
翻译实践表明,译文要在思想、内容、风格等方 面都忠实于原文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①首先,不同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具有差异性,正 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②其次,低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③再次,忽略了翻译是一种复杂伦理活动。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好的翻译不 是“求同”而是“存异”。他认为“翻译是译者在理解 的前提下,用目的语的能指链来替代原语文本中的所指 链的过程"。这种翻译伦理观保留了异语文化的差异性, 破坏了译语文化的规范,运用抵抗(resistancy)的翻 译策略扼制了主流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王大智则提出 翻译伦理就是要尊重原文中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通过 传介他者来丰富自身。“异质”“差异”“他者”等诸 如此类的字眼已成为翻译伦理关注的焦点。
解构主义促进了个人意识的发挥,丰富了文本意 义的内涵。
传统忠实观有其弊端,比如不能解释翻译中的 误译现象。作为翻译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忠实观不 应被忽视,而是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定义。
2、翻译伦理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完善
(※翻译伦理:法国翻译理论家Berman在1981年首次提出“翻译伦 理”的概念,对翻译的忠实观重新进行了理论审视他认为“翻译的 本质就是开放、对话、杂交、繁育、非中心化,它使不同的语言文 化之间发生交往关系”。主张保留差异,提倡尽量异化翻译。)
1951年,董秋斯发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一文, 被认为开启了中国翻译理论新领域。他还把中国翻译 理论的标准总结为“案本——求信——神似——化 境”,这种传统翻译的核心就是强调对原文的忠实。
(1)案本
罗新璋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中把中 国翻译理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汉唐时期、
“五四”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唐时期最为著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负责将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转化成另一种语言中的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忠实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意味着翻译应当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忠实性不仅仅涉及语言层面的转化,还涉及文化层面的转化。
文化角度下的翻译的忠实性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忠实性需要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和思维方式,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一个好的翻译应当能够将原文所传达的文化背景和含义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使其能够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忠实性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中的文化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中的文化特点不同。
翻译时需要注意到这些特点,并在译文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在中文中,有很多成语和俗语,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
当翻译这些成语和俗语时,需要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保持翻译的忠实性。
忠实性需要考虑到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
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对翻译的忠实性有不同的要求。
科技文献的翻译需要更加严谨和准确,因为它们的目的在于传递科学知识,读者往往是专业人士。
而文学作品的翻译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到文化因素和艺术效果,以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文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忠实性也需要考虑到翻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偏见。
翻译是一个主观的过程,翻译者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认知来进行翻译。
翻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偏见会对翻译的忠实性产生影响。
一个好的翻译应当尽量避免自己的认知偏见对翻译结果产生过大的影响,尊重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语言层面的转化和文化层面的转化。
一个好的翻译应当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中西翻译标准发展史
[2]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3]Ellis,R.Sources of 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J]. AppliedLinguistic,1985,(6).[4]Tarone,E.On 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A response to Gregg[J].Applied Linguistics,1990,(11).[5]Tarone,E.On the variability of interlanguage system [J].Applied Linguistics,1983.[6]Giles,H.Accommodation Theory:Some New Direc-tions.In:Silva(ed.).Aspects of Linguistic Behavior.[M].York:University of York,1980.[7]唐德根.跨文化交际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8]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2003,(1).[9]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2007级研究生)摘要: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依据,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直都在进行,提出了各种不尽相同的观点。
本文回顾了中西方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指出我们不应用一种绝对的、纯客观的标准去衡量翻译活动。
关键词:翻译标准研究变化发展1.导论翻译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翻译家们逐渐把实践上升为理论。
如果要研究翻译理论,学者们就必然要考虑翻译标准的问题。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音 乐 2 翻 译 界 在 翻译 的标 准 问题 上很 难达 但 是 我 们 无 法 把 翻 译 与 介 绍 绘 画 、
在 英 文 写 作 中 经常 会 出 现 遗 漏 第 三 人 成 共 识 。 但 有 两条 标 准 是 大 家 所 公 认 的 类 比 坚 持 到 底 ,其 根 本 原 因 在 于 ,两
很 多 同学 在 英 文 写 作 时 只 注 意 所 选 词 的 程度 上 制 约着 用词 , 因 此在 写 作时 必须 要 这一点 上 , 完 全可 以 把 它 比之 于向 国人 介 绍
的词 义 , 而 忽 视 了该 词 的 词性 , 造 成 用 词 错 选 用适 合上下 问的词 语 来 选 词 , 如 不注 意 语 西 洋 绘 画 、 西洋 音乐, 或者相反, 把 中 国画 误 的 发生 。
即负迁 移, 也就是汉语之 间的差异对外语 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 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 有关。 关键词 : 英汉翻译 表达方式 忠实
中图分类号 : G 6 3 3 . 4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4 - 0 9 8 X ( 2 0 1 3 ) O 4 ( b ) - 0 2 2 3 一 O 1
do gs .
境 对选 词 的 影 响 , 就可 能 因用 词 不 当而 写 出
Ma y I o pe n t he ga t e ?The ar e i n
t he r oom i s t o o c l os e.
或 者 中国 的 民族 音 乐 介 绍 到 国 外 去 。无论 这 种 介 绍活 动 的 其他 目的怎 样 , 在一 个首要
从“忠实”走向“忠诚”——翻译“忠”论标准的伦理反思
比中国早 20 00多年 , 在古罗马时期 , 贺拉斯就 曾经提 到过 忠
实 的译者 , 中国最早在 佛经 翻译 中提 到 的“ ” 念等 同于 信 概 “ 忠实 ” ㈣贺拉斯认为忠实 意味着字对字 的翻译 . 。 直至 1 7 世纪末 之后 , 忠实才意味着对意义 的忠实而不是对作 者词句 的忠实。 泰特勒提 出必须从意思 、 风格和形式三个方面去 把握“ 忠实” 译作必须 能完 全传 达出原作 的意 思 : : 译作 的风 格与笔调必须 与原作的性质一致 ;译 作必须像原作一样 流 畅 。啊 泰特勒 的说法与 同时代严 复所提倡 的“ 、 、 ” ㈣ 信 达 雅 具
会具备不同 的文本意义。由于文本意义稳定性的消解 , 解构 主义思潮破 坏了传统“ 论标 准的前提条件 翻译 是在 忠” 即“ 不受任何外界干扰与影响的真空条件下进行 的 , 原语文化与 译语文化是处于完全 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对话 的 , 作者与译者 是完全价值 中立的……意义是通过语言规律设定 的 , 以译 所 文与原文是完全可以达到等值 的。”【 删然而事实上 , 翻译 不可能在这种真空环境下完成 ,译者在完成译文 的过 程中 , 会受到诸多社会 因素诸 如政治 、 经济等 的影响 , 他的译文有
有惊人 的相似之处 。 但严复又接着指出“ 译文取明深义 . 故词
句之间 , 时有所颠倒附益 , 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 而意义则不倍 本文 。” 林语堂 提出意义 “ 忠实 ” 准是“ 标 译者 的第 一责
时会受 到委托人 、 资助人 、 赞助商等主体左右 。 也会受到译者
个体本身的素质和道德观影响 , 在当前全球 经济政治不平等
则能更加全面地阐释翻译译者要把原文作者的意图表忠实观在这里已经被服从和忠诚所代替翻译原则翻达出来体现忠实的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到译本的受译方法和策略要服从于当次翻译的主要目的当然这种服众读者的感受或者关注到客户委托人的利益以及自从和忠诚的前提是译本整体忠实局部不忠表现为对某一己个人和职业伦理操守译者在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不段文字的增删或改译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忠实”原则是翻译标准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忠实”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和情感,确保译文不偏离原意,同时又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忠实”原则在翻译中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翻译质量和可信度。
一个优秀的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才能传达出原文的真实意思和情感,否则将失去翻译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的忠实性体现在对原文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表达上。
翻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和情感,尽量避免歪曲原文的意思,确保译文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和观点。
这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以确保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还要通顺自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
翻译的忠实性还表现在对原文情感和风格的准确把握和表达上。
原文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情感和风格,使译文能够传达出原文作者的真实感情和思想,同时还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特点和修辞风格,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同感受,增强译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翻译的标准—忠实
对“忠实”这一标准的不同表达:
A.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如 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既不能 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增减。内容除了指原 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 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 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 B.“忠实”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译 者者不能随意改动原作的风格面貌,如原作 是口语体,就不能译做书面体;原作是粗俗 的文体,就不能译成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说, 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代替原文的风格
结束语
最后,我们必须清楚,虽然我们强调翻译的忠实性, 但是由于不同语言具有各自特点及文化的差异,有时 很难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因此,判断译文是否忠 实,还须根据外文及译语的习惯,联系上下文,从整体 上看它是否正确地表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我们 既要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又要强调译文必须忠实于原 文。所以,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要有像杜甫“语不惊 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和严复“一名之 立,旬月踯躅”那样的推敲琢磨、一丝不苟的精神, 力求使译文不仅忠实而且传神,以保存原作的“丰姿” 和风格,这就是翻译忠实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如何在翻译中做到忠实与通顺相统一
翻译既要忠实又要通顺,绝非易事,译者不具备一 定的业务素质是很难胜任的。那么,翻译对翻译人 员究竟有些什么业务素质上的要求呢? 首先,译者要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特别是要有很 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力。 第二,译者要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特别是要下功 夫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 第三,译者要有广阔的知识面。 第四,译者要掌握合理的翻译策略。 第五,译者要养成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学风。
2.另外,忠实的含义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 忠实于原文。首先译者的工作是“一仆侍二 主”,他不仅要忠实于原文(原作者),还 要忠实译文的读者,即要让读者看得懂可接 受,因为翻译是原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 如果翻译出来的东西读者看不懂,也就无法 真正了解原作、原作者,也就达不到交流的 目的。其次,就忠于原作而言,忠于原作的 内容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还包括忠于 原文的形式、风格、效果等各个方面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翻译作为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交流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是指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在内容、语气和风格等方面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这个原则在翻译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系到翻译质量,还影响到翻译工作对原文的传达和表达。
本文将就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进行深入探讨,探究其内涵、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我们来探讨一下“忠实”原则的内涵。
在翻译领域中,所谓的“忠实”原则实际上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文的信息内容、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等与译文的一致性。
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时要尽可能地还原原文作者的原意,不做无谓的增删改动,保持译文的忠实性。
这对于某些文学作品和专业文献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作品的独特性和专业性要求翻译的忠实性达到最高水平,以确保读者能够真实地理解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来看一下“忠实”原则的适用范围。
事实上,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翻译领域,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等等。
因为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翻译工作,都需要译者尽可能准确地把原文表达的意思传达给目标读者。
不同类型的翻译对于“忠实”原则的具体要求会有所不同,比如对于文学翻译来说,诗意、语气和文学特色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译者尽量保持原文的特色和风格;而对于商务翻译来说,则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因为商务文件和合同涉及到的是权益和责任,需要译者保持原文的法律性和准确性。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如何操作和注意“忠实”原则。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译者在遵循“忠实”原则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原文:在开始翻译之前,译者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内容、语气和表达方式。
只有深刻理解了原文作者的意图,才能够更好地保持译文的忠实性。
2. 保持准确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准确性。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1 英文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错误1.1 词性错误很多同学在英文写作时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造成用词错误的发生。
(1)My friend doesn 't afraid of dogs.(2)His father adviced him not to fight with anybody.例句1)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而例句2)把名词误用为动词。
这是由于基础不牢,对一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导致用词的错误。
1.2 词形错误在英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还有关于名词单、复数的错误,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汉语的名词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分,主谓间也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由于中英文用词这明显的区别,在英文写作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1)There are many sheeps on the grassland.(2)She look after 3 children.例句(1)中,sheep 被当作可数名词,其实它不可数名词。
例句2)中,look 应为第三人称单数looks 。
1.3 虚词错误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冠词和介词在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用错的几率很频繁,而唯一在汉语中可以对上号儿的连词显然起到了很是深远的负迁移的作用:(1)He arrived Beijing yesterday.(2)I bought the dictionary in 1980s.(3)Although it is raining ,but I go to school allthe same.在例句1)中,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一定要用前置词in或at ,所以arrive后应加in。
例句2)中,英语中“…年代” 前必须用定冠词,所以应改为“ in the 1980s ”。
例句3)中,由于受到汉语“虽然…但是…”结构的影响而出错,所不同的是在英语中although … but 只能用一个。
谈翻译之“忠实”——文体风格的翻译
商 务英语 中所用 的语 言正规 、 精炼 , 常有一 定的格式 也
和套话 。 此外 , 英文合同里 往往包含大量 旧体词语如 hrn ei e、
w e b, hr y 在合 同等文件 中广泛使用 。 e 其主要原因是 为了避免
重 复且 突出文件的严谨性。
如 : 合 同 由 买 卖双 方 缔 结 , 中 、 文 字 写 成 , 种 文 Nhomakorabea 用 英 两
进 以 下 商品 。
译 : h o t c m d u ,n C i s a d E g s, oh T ec nr t a eo ti hn e n n lh b t a, e i
ve so eng e al u he ic y a t e n he S l ra d ri n b i qu ly a t nt ,b nd bew e t e e n t ye he Bu r whe e g e st ela d t e Buy ra r e o bu rby a r e o sl n h e g e st y
文体风 格的翻译
湖南・ 怀化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11 — 4 — 2 1 7 — 8 4 2 1 】4 1 0 0
彭 兵 雄
摘 要 忠 实 问题 一 直 是 翻译 当 中备 受 关 注 的 问 题 .尤 其
是 内容 与形 式 的 忠 实 .本 文结 合 纽 马 克 将 文 本 分 类进 行 翻 译 的观 点 . 析 讨 论 了翻 译 中对 于 文 体 风 格 的 忠 实 . 提 出 分 并 在 翻 译 过 程 中对 于不 同 的 文体 风 格 .应 根 据 其 不 同 的 侧 重 点 . 取 不 同 的翻 译 策 略 。 采
中西翻译理论中“忠实”对比
中西翻译理论中“忠实”对比中西译论,特别是中国传统译论和西方现代译论的关系,打个比喻,好似一个硬币的两面,几千年来我们习惯于盯着硬币的一面看,而今天我们把这枚硬币翻了过来,让人们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
我们译界一直信奉的金科玉律,在西方新兴的翻译学派来看是否也是如此?如果用西方译论来分析我国译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笔者拟用西方的解构学派和阐释学派来分析一直贯彻于中国译论的忠实原则,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但是文章首先得对中西译论进行简要的概述。
一、中国翻译理论概述中国翻译史包括传统翻译史和现代翻译史,分水岭就是新中国的成立,发展迅速,为翻译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的翻译理论史大致分为3个阶段:1.东汉至清末民初,以马严为标志的中国翻译学的开创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翻译。
佛经翻译比较著名的有:东晋的道安,主张直译原则,重质朴轻文采;唐朝的玄奘,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力求忠实与易懂并重。
中华民族借助翻译,第一次大规模地、比较系统地接触、认识和引介佛教文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明末清初以徐光启为代表的觉醒了的有识之士,借助翻译引介西方的科学技术,走翻译—会通—超胜之路,以达到富强国家的目的。
鸦片战争以后翻译的范围、规模、影响、参与性都是以往两次高潮所无法比拟的。
这一时期的翻译主力是大批的近代分子,相较而言,风格更加多样,复杂性也远较前两次为高,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并存。
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林则徐、魏源和冯桂芬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的先进分子,将翻译提高到为“天下第一要政”服务(冯桂芬语) 的高度,借助它引介西方列强的兵工技艺、声光化电,以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语) 的目的;二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译书实本原之本原”(梁启超语) 的态度,借助翻译广泛引介西方政治法律和各种学术之书,以达到维新变法、救国保种的目的;三是以梁启超、林纾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借助翻译引介西方小说,使小说进入平民百姓生活。
论翻译的忠实性
论翻译的忠实性【摘要】忠实性原则是,用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TL)表达另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SL)时,保持与原文的对等(equivalence)。
在忠实的内涵上又包括形式上及意义上的忠实。
但翻译是错综复杂的特定的语言创造活动,绝对的忠实只是译界一直追求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从传统的翻译理论入手,将不同学者对忠实的标准比较分析,进一步引出对此标准具有冲击的理论,并最终以哲学思辨的角度,提出用相对性与动态看待翻译中忠实性的标准。
【关键词】忠实性原则相对性动态发展文化差异本文通过东西方翻译理论的对照,力图阐明翻译中忠实性标准的局限性,并进一步分析文化差异对译者的影响,力图说明译者无法忠于原文的原因,最终引出应用动态发展与相对忠实的角度看待翻译。
1.传统忠实标准及局限忠实性标准一直是翻译中最重要的标准,两千多年的翻译史上译者无不遵循这一原则,然而,忠实到底指什么,实质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翻译者在把原语言转化为另一语时尽量保证对原语言的意义,形式等不改变。
以下就是东西方学者对忠实性的表述。
1.1 传统忠实标准(东西方不同的表述)1.1.1 传统忠实标准之论述。
早在一百多年前,严复先生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就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斯论一出,直如石破天惊,使译界学人近百年来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此现象成了”西方学人或学界难以明白的学术奇观”。
而且自提出之日起,一百多年来,它在国内翻译界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具有极大的影响。
这一经典翻译标准把”信”置于首位,充分体现了对”忠实”的推崇。
严复的翻译观虽被奉为译学圭臬,但持不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
上个世纪30年代,由鲁迅、梁实秋、瞿秋白和叶公超参与的有关翻译标准的争论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此次论战其实可以说是一场”直译”和“意译”之争。
鲁迅先生坚持”宁信而勿顺”,提出了易解、丰姿双标准: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丰姿,就是既要通顺也要忠实。
翻译忠实观再认识
翻译忠实观再认识作者:赵敏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30期摘要:自有翻译以来,“忠实”二字一直被奉为翻译的准则和信条,从严复的“信、达、雅”到后期其他翻译大家提出的各种标准,无一不是对忠实观的变相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翻译家严重的“忠实”与传统意义上的“忠实”已有很大不同。
葛浩文作为一个在翻译界饱受争议的人物,其翻译理论值得我们探讨。
本文选择他的《狼图腾》英译本中的选段进行分析,在已有忠实观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以期对此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忠实观;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一、引言近两年,我们国家对翻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得益于国家的“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
许渊冲先生受邀参加《朗读者》系列节目,更是让人们了解到翻译的独特魅力。
国际上对翻译评论的新一轮热潮得益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的中国籍作家。
各国翻译工作者对莫言获奖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据统计,在众多莫言作品的英译本中,葛浩文的译本占多数,也深受广大英语读者喜爱。
但是,翻译界中的大家们对葛译本的评价褒贬不一,主要围绕“忠实”二字展开论战。
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其翻译的《狼图腾》,以及影响其翻译的诸多因素,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对忠实观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狼图腾》与葛浩文《狼图腾》作者姜戎曾作为一名知青插队于内蒙古额仑草原,在草原上生活十一年之久,接触了各种动物,尤为对狼印象深刻,他的这部作品被誉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
这部作品于2004年在中国出版,迄今为止,已翻译为30多种语言,其中“企鹅”的英文版,一经出版,就在英语国家引起强烈反响,其英译本覆盖了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就连美国的《国家地理》栏目也对此做出过评论,这些成绩与其英语译者葛浩文紧密相连。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著名汉学家,先后翻译了萧红、刘震云、莫言、贾平凹、姜戎等二十多位作家的作品,曾获美国国家翻译奖和萧红研究奖。
从单一走向多维的忠实理念——以葛浩文对萧红作品的改译为中心
第22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32021年5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y 2021从单一走向多维的忠实理念以葛浩文对萧红作品的改译为中心朱振武1,朱㊀砂2(1.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234;2.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443002)㊀[收稿日期]㊀2021-03-01㊀[基金项目]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当代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策略与问题研究 (17AWW003)㊀[作者简介]㊀朱振武(1963 ),男,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项目 非洲英语文学史 和国家重点项目 当代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策略与问题研究 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文学翻译㊁英语文学文化㊁非洲英语文学和中外小说美学比较的研究和教学㊂[摘㊀要]㊀为厘清葛浩文的翻译忠实观的内涵及其发展流变,选取葛浩文翻译的萧红两部小说‘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的前后两个译本做细致比对,以具体实例分析㊁阐释初译本和改译本,认为葛浩文的迻译理念是从起初以信息传递为核心的意义忠实,到后来的意义㊁语气㊁效果和审美等四个维度并重的多方位忠实㊂葛浩文的忠实观是动态渐进的,随着其对中国文学作品理解的加深和译量的增加,其忠实度在不断向纵深延展,表现出译者思想从西方本位观到文化交流观的转向㊂[关键词]㊀迻译理念;萧红作品;改译;忠实观;中国文学 走出去[中图分类号]I206;H05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307107㊀㊀葛浩文的中国文学英译在中国学界已讨论十几年,胡安江㊁文军㊁吕敏宏和邵璐等学者早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其作品的翻译特别是葛浩文的英译进行过深刻讨论㊂自莫言问鼎诺奖后,葛浩文英译的莫言小说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化,并辐射到其他中国作家作品的英译研究中㊂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理念甚至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种译介范式而引起了广泛讨论,而关于葛浩文 翻译忠实性 的争议较大,特别是葛译是否忠实了原文?如果是,又是哪些层面的忠实?在几十年的翻译生涯中,葛浩文的忠实观是否有所发展甚至嬗变?1975年葛浩文开始初译萧红小说‘呼兰河传“(Tales of Hulan River ),当时他参照的是1954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呼兰河传“1966年影印版,‘生死场“(The Field of Life andDeath )参照的是1935年原版和1957年香港再版本;1979年,‘呼兰河传“与‘生死场“英文版合并为一册出版,名为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andTales of Hulan River ㊂时隔23年后又同时于2002年推出这两本书的改译本,不同之处是初译版‘生死场“系与杨艾伦(Ellen Yeung)合作,而两本书的改译版均由葛浩文独立完成(其妻林丽君在翻译过程中给予了许多宝贵建议)㊂这两本书是葛浩文业已出版的仅有的两本改译书㊂总体来看,两本书的改译沿用了大部分的初译;改译部分的占比虽少,却改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变化发展中的葛浩文翻译忠实观㊂具体来说,改译部分大多遵循原文分段结构,去掉了初译中译者自拟的小标题;多处 大词 变 小词 ,选词更审慎;句式结构和叙述角度更贴近原文;更正了一些语法错误㊂新旧译本之间横亘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其增删去留在很大程度上见证了葛浩文翻译忠实观的演变轨迹㊂对比其初译和改译后,我们发现, 忠实 自始至终都是葛浩文翻译策略环绕的轴承㊂有学者7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总结认为, 在葛浩文那里, 忠实 不在于语言层面,而在于意义层面 [1]13随着时间的推移,葛浩文的翻译忠实观越来越丰满,除了一如既往地忠实意义之外,‘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中的改译让人明显感觉到他逐渐开始注重语气㊁阅读效果和审美层面的忠实,这种转变使其译文日臻完善㊂现在的葛译,注重在意义㊁语气㊁效果和审美四个维度全面提升,实现了译文对源语文本的多方位忠实㊂一㊁不改初衷意义忠实中西方语言符码的不完全对等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接受效果不同㊂有时对源语读者来说意味深长的意象在译语读者看来却毫无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意象在译语中就应该完全失语㊂ 在不同文化的人民间,有大量相似的思想与感情,大致上只是表达的方式相异 而不是思想㊂ [2]45也就是说,意象只是载体,但承载的意义是相通的㊂如果译者逢意象就做注解,势必影响译语读者的审美体验㊂因此,具有相当翻译自觉的葛浩文在意象翻译中以读者为先,动用想象力,剥离原语语言形式,将陌生的意象 本土化 ,使之从形式忠实上升为意义忠实,同时又符合读者的思维模式和先在理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㊂对比两个译文可以发现,葛浩文对于初译所涉的意象一字未改,全盘保留,不改初衷㊂从1979年至今,时空巨变,但葛浩文对意象翻译采取的忠实意义而非语言的策略却一直传承㊂无论是最初英译的萧红作品,还是现在英译的莫言㊁姜戎作品,都一以贯之㊂例如:麒麟被译作unicorn(独角兽),积德被译作saint(圣徒)等,这种对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业已成为葛浩文式翻译的一大鲜明特色㊂试看下例:例1:跟去混混,到最末就是杀死一个日本鬼子也上算,也出出气㊂[3]91初译:Go and take a look around with them. Even if you end up by killing only one Jap devil,it s still a better choice.It s a chance for revenge.[4]104改译:Go take a look around with them.Even if you end up by killing only one Jap devil,that s still something.It s a chance for revenge.[5]87上例中葛浩文保留了对 鬼 这一意象的原译㊂在此葛浩文读懂了主人公对无恶不作的日本侵略者的仇恨,用西方文化和宗教中害人的恶灵 devil 来翻译 鬼子 ,后期翻译莫言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时同样将 日本鬼子 翻译成 Jap dev-il ,既传达了原文的情感色彩和含义,也利于西方读者移情㊂而在翻译 死是中国鬼 时,葛浩文又处理成 Chinese ghost ,与devil相比,ghost比较中性,更贴近魂灵之意㊂ 同字不同译 的处理方式传达出与原文相似的情感体验,彰显了葛浩文对文化意象翻译的审慎思量㊂例2: 妨 字在迷信上说就是因为她命硬,因为她某家某家穷了㊂[6]52初译:The superstition surrounding these words brought injury is that a certain family has been re-duced to poverty owing to the harshness of the girl s horoscope.[4]163改译:The superstition surrounding the words brought injury is that a certain family has been re-duced to poverty owing to the harshness of the girl s horoscope.[5]141命硬 的说法源于中国古代汉族民俗信仰中的生辰八字㊂ 命硬 指一个人生辰八字特殊,本命强劲之意㊂在原文中,萧红叙写指腹为亲的坏处,一旦婚姻失败,夫家所有的不幸都会归罪为所娶姑娘 命硬 之故㊂一旦 命硬 的大帽子被扣上,姑娘即使想改嫁也无人敢娶,落得余生凄凉㊂葛浩文深谙 命硬 所指,却没有将 命硬 说法的来龙去脉添加注释解说,而是直接以 horoscope (星座运势) 替换㊂我们知道,出现在公元前世纪的巴比伦占星术影响到了整个世界㊂①人们根据占卜星座运势来预知个人命运㊁预测凶吉,通过占星得出的 预言 在舆论中也占有一定地位㊂无论是 算命 还是 星座运势 ,均在各自文化土壤中植根已久,影响深远㊂葛浩文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遂采用意象转生之法,以此消除相异文化符号间的陌生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㊂两版译本遣词造句一模一样,葛浩文在文化意象的翻译中持守己见,初心不改㊂二㊁ 声 临其境语气忠实‘呼兰河传“描述了一幅20世纪20年代东北的风俗人情画卷,字里行间既有粗糙的乡音乡调,也有稚气的童声童语,为源语读者带来多元的审美体验㊂因此译者应尽量临摹对应的语调语气,第3期朱振武等㊀从单一走向多维的忠实理念73㊀尽管这种迁移由于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无法完全对等㊂之前有学者在评述‘呼兰河传“1979版译本时提到: 他似乎更多地满足于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 在儿童语言特色及人物内心声音的传递方面,译者的译法都差强人意㊂ [7]94然而,初译本对于原文声音的模拟并非全然忽略㊂葛浩文在‘呼兰河传 译者序“中这样写到: 她(指萧红)高超的写作技巧,如同相机一样捕捉每一个细微之处,给读者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让人沉醉,这一点在‘生死场“中也很明显㊂ [5]xvi.可见,葛浩文在改译时已经有意识地认识到传递 声音 的重要性,从最初的忠实语义到后来的语义语气二者兼顾,他在翻译过程中愈来愈重视传声达意,译本忠实度逐渐扩大㊂改译本‘呼兰河传“对语气的着力更为明显,力求语音语气都做到忠实原文,再现原文的审美特质㊂请看以下两例:例1:她说: 哟哟!你这问的可怪,传话传话,一辈子谁能看见多少,不都是传话传的吗! [6]123-124初译: Gracious!That s a strange question to be asking, she answered. With all the tales of things that have happened in this world,how many can a person witness in one lifetime?How else can we know about the things unless we are told? [4]236改译: Gracious!What a strange question, she replied. It was passed from mouth to mouth. With all the tales of things that have happened in this world,how many can a person witness in one life time?How else can we know about the things unless we are told? [5]201原文中,小团圆媳妇已经被各种 野药㊁大神 折磨得不成人形,此时周三奶奶提出 活吃全鸡 的偏方,并举其曾祖母为例夸耀功效㊂然而被人戳穿后周三奶奶的抵赖都如此底气十足,为自己开脱时振振有词,反斥他人大惊小怪㊂初译本将其翻译成陈述句 That s a strange question to be asking ,语气较为平淡,不能传达周三奶奶强词夺理后倒打一耙的无赖口气㊂改译本将其处理为 What a strange question ,感叹句更简练夸张,读者几乎能从语气中想象出周三奶奶扭捏做作的姿态㊂另外,两个译本对 说 的翻译也有改变㊂ answer 意为 回答 ,中规中矩,而 reply 除了有 回答 之意,更有 回击 之感,一词之变,更加忠实原文文字后的深意,葛浩文改译时更加着重临摹原文的语气语调,在此可见一斑㊂例2: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㊂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㊂[6]25初译:Old age getting old has no effect on them at all:when their eyesight fails they stop looking at things,when their hearing fades they stop listen-ing,when their teeth fall out they swallow things whole,and when they can no longer move about they lie flat on their backs.[4]135改译:Old age getting old has no effect on them at all:when their eyesight fails,they stop loo-king at things;when their hearing fades,they stop lis-tening;when their teeth fall out,they swallow things whole;and when they can no longer move about,they lie flat on their backs.[5]119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交织融合与自如切换是‘呼兰河传“的一大特色㊂该例是萧红以儿童口吻谈论生老病死的哲学问题㊂ 了 就 的复调句式贯穿始终,语气随意轻松,表现了儿童在面对不可违抗的自然力时的不谙世事与天真懵懂㊂选段句式皆为短句,中间部分 三字式 节奏轻快,读来干脆利落,具有童谣般的乐律感,与儿童说话的语调极为契合㊂如此稚嫩的童声童气背后,实则却躲藏着成人阶段萧红复杂的情感矛盾: 看似借孩子 我 之口轻松地忽略了生命的压力,完成了对于故乡人善于遗忘,不知反抗,无限苛求内心忍耐的反讽,其实这其中又深藏着多少包含痛惜,甚至认同的复杂沉重的心情㊂ [8]189因此,要让译文读者感受到萧红撰写此段的良苦用心,对儿童语气的捕捉和再现至为关键㊂此处两个译本均以 when they 来模拟 了 就 句式,产生英语里的语音回环,接近原文中的复调效果;同时为模拟原文中儿童语言的乐律感,译者分别压了如下几对韵:fail和fade,thing和listening, out和about㊂在改译本中,葛浩文更加意识到了短句在表现儿童语气时的重要作用,因此将初译本中的长句以逗号和分号穿插以区分句节㊂这样一来,无论是从形式㊁节奏还是对童声童气的传递上都更为忠实于原文㊂三㊁小处着眼效果忠实效果忠实指的是语用效果忠实,即用等效的7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语言将原文明示或暗示的含义完全挖掘出来,复制到译语中去,实现原作和译作语用效果的等效㊂语用翻译除了根据原文译意之外,在翻译过程中还要考虑译事的三元关系,即原文㊁译文和译文对象(指读者㊁译文使用者等)三方面的相互配合㊂ [9]106葛浩文强烈的译者主体性意识使得他不断筹谋周旋于这三者之间:首先对原文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包括语言的小细节,力求不遗漏原文所产生的一切效果;然后用合适的方式,向目标语读者忠实地传递这些效果㊂汉语具有含蓄㊁委婉和多重意义的特点,因此很多看似简单的汉语表达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表达效果和思想内涵㊂这就对译者的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 忠实 地在英语中复制这种效果?毕竟, 当代文学精品的翻译不是简单直译,也不是传递信息,而是掌握语境㊁意境㊁典故后融会贯通的独特创作 [10]㊂从1979年到2002年,在译海浸润了23年的葛浩文对汉语文字表达效果的捕捉更加全面,对原文细微处也更加审慎,对效果忠实的技巧也日益完善,可见如下两个例文㊂例1:王婆驱着她的老马,头上顶着飘落的黄叶;老马,老人,配着一张老的叶子,他们走在进城的大道㊂[3]25初译:She drove her old mare ahead,wearing a yellow leaf on her head;the old horse,the old woman,the old leaf they were walking down the road that led into the city.[4]30改译:She drove her old mare ahead,wearing a yellow leaf on her head;the old horse,the old woman,the old leaf moved down the road into town.[5]26例句描写了王婆驱赶老马去屠宰场的画面㊂作者叙事节奏缓慢,笔触冷静,老马㊁老人㊁老叶子组成一幅毫不突兀且略显悲凉的画面,让人感叹这三者之间的相似性 垂暮之年,毫无生气㊂最后一句话 他们走在进城的大道 ,从语境判断应该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因此语法上应写成 他们走在进城的大道上 方才通顺㊂但是萧红并未加 上 字,使动着的画面戛然而止㊂有学者把类似的写法叫做 取消动词瞬间表现效果 ,认为这种做法 客观上拓宽了动作的广延性,使之从一个简单的具象转化而成为具有一定共时性意义的持续性行为 [11]118㊂就本例来说,这种写法使得老马㊁老人和老叶子共存的画面变得凝滞㊁永恒,多一字和少一字的效果完全不同㊂从葛浩文的改译中我们可以看到,用一般过去时 moved down 取代过去进行时 were walking down ,正是考虑到忠实原作独特的表达效果:初译 they were walking down 的过去进行时强调walk这个动作本身的延续,改译为过去时 moved down 后,简单的动作延续转化为戛然而止的静态画面,更有历史的厚重感和复杂度㊂ moved 更强调 移动 ㊂对于此刻内心十分纠结和不舍的王婆来说,通向屠宰场的路步步千斤重,只能拖着腿 move ,无法潇洒地 walk ㊂可以说葛浩文对于此处原文效果和忠实度的理解比初译时透彻不少㊂例2: 牵来了吗?啊!价钱好说,我好来看一下㊂ 王婆说: 给几个钱我就走了!不要麻烦啦㊂[3]28初译: So you brought it,did you?We ll talk about the price,but let me take a look at it first . Mother Wang said: Just give me some money and I ll go.We don t need to fuss over it. [4]33改译: So you brought it,did you?We ll talk about price after I ve had a look at it .Mother Wang said: Give me what you think is fair,and I ll go.No need to fuss over it. [5]29‘生死场“中的对白都十分简短,然而寥寥数语背后却隐藏着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㊂例句写的是王婆迫于生活窘迫要将使唤了多年的老马带去屠场宰卖,在屠宰场门口与屠夫的一段对话㊂初译版把 给几个钱就走了 译为 Just give me some money ,一个 just 译出了王婆想仓促逃离现场的心态㊂但是改译后的句子 Give me what you think is fair 内涵更为丰富,其字面意思是 给我你觉得合适的价位 ,言外之意是王婆已经不想关心价位的高低:王婆要亲手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马送入屠宰场,内心已经饱受煎熬,哪里还有心思去和屠宰场老板讨价还价?哪怕多看一眼都倍觉痛苦,只想拿着钱赶紧逃离走开㊂这种译法显然更能体现王婆卖老马时内心的不忍㊁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酸感㊂同时,后面一句 no need to fuss about it 去掉了初译中的主语we,句子变短,节奏变快,同样体现了王婆想迅速逃离的心情,忠实效果更进一步㊂从小处着眼的改译,使原文的语用效果在译文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和完整,彰显出译第3期朱振武等㊀从单一走向多维的忠实理念75㊀者的细致入微和精益求精㊂四㊁深层呵护审美忠实‘呼兰河传“的语言或是以平淡写凄美,或是以平淡写纯美,常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有着深层的美学蕴涵㊂因此,在追求译文审美的过程中应该 翻出作者想说的,而不是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作者说的 [12]㊂这就要求译者揣摩出作者文字背后的用意, 把握原文特定语句赖以产生的语境,深刻领会词或语句在具体语境情况下的语义,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而得体的目的语来表达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13]105㊂为了更好地忠实审美效果,葛浩文不单能够选择得体的目的语,更擅于通过增添信息或微调语态和句法结构的方式,来传达原文美感㊂菜田的边道,小小的地盘,绣着野菜㊂经过这条短道,前面就是二里半的房窝,他家门前种着一株杨树,杨树翻摆着自己的叶子㊂每日二里半走在杨树下,总是听一听杨树的叶子怎么样响;看一看杨树的叶子怎样摆动;杨树每天这样 他也每天停脚㊂[3]2初译:The narrow path at the edge of the vegeta-ble plot was fringed by wild vegetables.At the other end of this short path was Two-and-a-Half Li s house.In front of his house stood a poplar tree,the leaves of which rustled and shook.Every day,as Two-and-Half Li passed beneath the tree,he invariably stopped to listen to the rustling sound of its leaves and watch their movement.So it was with the poplar day after day,and day after day he stopped.[4]4改译:Wild vegetables fringed a short path at the edge of the vegetable plot.At the far end of the path was Two-and-a-Half Li s house,in front of which stood a poplar tree;the leaves were always rustling. Each day,as Two-and-Half Li passed beneath the tree,he stopped to listen to the rustling of its leaves and watch them move.So it was with the poplar day after day,and day after day he stopped.[5]5‘生死场“除了通过语言本身的音韵修辞给人带来细微的审美体验外,语言组织模态中的散点透视角度也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㊂散点透视的意思是 打破人的主体视角,把人的视角与物的视角并列,人的视角不具有优先性 [14]99㊂即人与物之间不存在主次㊁强弱㊁先后之分,人与物甚至物与物都是彼此独立存在的㊂这种角度对于表现‘生死场“ 人与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的主题大有裨益㊂且看译文如何实现这种人为的 物人对等 效果㊂改译第一句去掉了原译所用的被动语态,使得边道㊁地盘和野菜三者似乎是无序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并无主次之别;将描写杨树叶子的句子由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改为一个分号加一个独立的句子,弱化了树与叶子之间的联系,更能凸显物景之间的独立性㊂改译后的句子削弱了逻辑性,更贴近原文强调摹状而非叙事的镜头效果,增强了画面感,给读者留下宏观的㊁无焦距的感知,使译语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类似的审美体验㊂另外,译者注意到了原文中 着 的翻译,将原译中rustled和shook改为了现在分词rustling,再现了原文的动态美感㊂丫鬟㊁使女,照着阳间的一样,/鸡犬猪马,也都和阳间一样,/阳间有什么,到了阴间也有 /阴间是完全和阳间一样,一模一样的㊂/只不过没有东二道街上那大泥坑子就是了㊂/是凡好的一律都有,/坏的不必有㊂[6]201初译:The slave girls and maidservants are fash-ioned exactly like those in this world;the chickens, dogs,pigs,and horses,too,are just like those in this world.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can be also found in the nether world: the nether world is just like this world the two are exactly alike.That is,of course,except for the big quagmire on Road Two East.Everything desirable is there;undesirable things are simply not necessary.[4]134改译:The slave girls and maidservants are fash-ioned exactly like those in this world;the chickens, dogs,pigs,and horses are also just like those in this world.Everything in the world can be found in the nether world: and in the nether world they also ride them;the nether world is just like this world the two are exactly alike.That is,of course,except for the quagmire on Road Two East.Everything desirable is there;undesirable things need not be there.[5]117-118‘呼兰河传“中充斥着很多不规则对称句式,回环往复,不急不慢㊂如例句描写的是人死之后焚烧的扎彩铺的房子,整个句子几乎都能划分为字数相同或相差无几的对偶句式,并且对偶的小7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节内容亦回环呼应㊂这种句式被称为 不规则对称的白话美学特征 [14]102,在平淡直白的语言中来回转圈,在转圈中增强读者对内容的印象,给人以一咏三叹的美感㊂同时引导读者思考:既然阴间和阳间一模一样,那么人活着和人死了又有何区别?再来看译文:葛浩文在初译时已经注意到这种词语反复且句式对称的写法,译文的起句收句和原文完全一致,无论是句意㊁句式还是审美体验都十分忠实原文㊂锦上添花的是葛浩文将初译的 not necessary 改成了 not be there ,与前文 eve-rything desirable is there 产生了音节对称,音韵统一之美㊂改译后的葛浩文更加洞悉萧红写作技艺特质,还原了原作审美体验,为译语读者带来了最贴近原作风格的译作㊂从1979年的初译到2002年的改译,直至今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曾经锦衣夜行的中国文学正在一步步努力汇入世界文学的大流,葛浩文也随之不断调整着自身的翻译策略㊂他在2002年版的‘呼兰河传“前言中说道: 重读在我职业生涯里面最重要的中国作家(指萧红)的最重要的两部中国文学瑰宝(指‘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时,我借鉴了之前二十多年 改写 的经验,受益匪浅 [5], 我现在会越来越不那么直译了 [15]58㊂从 直译 到 不那么直译 到 改写 ,从意义忠实,逐步到意义㊁语气㊁效果㊁审美忠实全面开花,葛浩文的翻译忠实观日趋完善成熟,其原因首先在于其译者身份的转变㊂二十多年前翻译‘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时,葛浩文只是初尝翻译兴味,二十多年后他已经成长为著名翻译家,翻译实践积累和经验都不同于往日;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场域中的影响力逐步扩大,译语读者显然已不满足从语言这一个小窗口窥探中国文学,而是扩升至中国式语音语调㊁中国式表达效果㊁中国式审美情态等等㊂ 无论西方读者还是中国读者,都会逐渐不满足于目前的翻译处理方法,会对翻译的忠实性和完整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毕竟原汁原味的译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文学的魅力㊂ [1]16五㊁结语葛浩文翻译忠实观的流变发展过程,首先展现出一名译者的成长修炼过程㊂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和完美无缺,但始终以 忠实 这一理念为核心,不断向纵深发展,直至各种形态互相交融㊁互相渗透,终以立体化的形式彰显在译文中㊂从初品翻译之味,到被封为 公认的中国现当代首席翻译家 ,葛浩文翻译忠实观的演变过程,还是以自我文化为中心到跨文化交流为中心渐变的外在表现形式,深刻体现了其译介姿态从西方本位观到文化交流观的转向㊂如果我们再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流变的过程,还可以发现虽然距离改译‘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的2002年又过去近二十载,但是他的翻译忠实观一直在向前推进着,意义㊁语气㊁效果和审美的四重忠实维度在不断更新并渐趋完美㊂由此可见,两个改译本只是其忠实观流变的重要节点,见证着译者这一路的修炼及其翻译姿态的转向,而绝非其终点㊂这也赋予我们极大的启示:在中国文学的外译之路中,既不能固步自封,亦不可唯我独尊,应秉持公允平等的文化交流观,在跨文化角力中权衡出最适合时代发展㊁社会语境和读者认知的译本,让曾经锦衣夜行的中国文学 走出去 站住脚 ,真正使其在世界文化中扬其声,壮其名,传其韵,真正植根到世界文学文化中㊂注释:①原文是: 但此文中的占星术是指出现在公元前18世纪的巴比伦占星术,它在西方国家延传下来,并且今天影响到了整个世界 ㊂详见朱彤:‘20世纪对西方占星术的科学检验“,载‘自然辨证法研究“,2005年第8期,第21-24页㊂②原文是:跳大神在本书中所隐含的重要性,很有纲纪的作用,其符号空间形态的指涉十分丰富,充满主体性和反抗批判的色彩,而且表现高高在上的女主男从的性别角色转移㊂详见林幸谦:‘萧红小说的女体符号与乡土叙述 呼兰河传⓪和 生死场⓪“,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㊂[参考文献][1]刘云虹,许钧.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J].外国语,2014(3):6-17.[2]覃江华,刘军平.一心翻译梦,万古芳风流:葛浩文的翻译人生与翻译思想[J].东方翻译,2012(6):42-49.[3]萧红.生死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4]GOLBLATT H.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and Tales of Hulan River[M].Bloomington&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9.[5]GOLBLATT H.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and Tales of Hulan River[M].Boston:Cheng&Tsui Company,2002.[6]萧红.呼兰河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7]孙会军.谈小说英译中人物 声音 的再传递:以葛浩文翻译的‘呼兰河传“和‘檀香刑“为例[J].外语学刊,201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翻译的“忠实观”?
“忠实性”是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在翻译 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 “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著名的 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 · 加里说过,翻译的 “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 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也都是因“忠实性”而起 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翻译的实质在 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 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 《天演论》译注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 准。以上可见,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 的原则。
翻译的“忠实观”的演变
13级英语(旅游方向)班 第二小组
一、什么是翻译的“忠实观” 二、翻译界“忠实观”的演变
1、传统的翻译忠实观 2、翻译伦理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完善
三、中西方“忠实观”翻译理论发展
1、国内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
(1)案本 (2)求信 (3)神似 (4)化境
2、西方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
(1)尤金· 奈达 (2)皮特· 纽马克
二、翻译界“忠实观”的演变
1、传统的翻译忠实观
阶段一: 传统的语文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中的“一元论” 为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从一种语言机械地转换 成另一种语言,译文必须与原文完全的对等与忠 实。在中国,严复的“信 达 雅”是传统翻译忠实 观的典型代表。在西方,泰特勒提出“翻译的三 原则”;纽马克阐述了“交际性翻译”和“语义 性翻译”;奈达的“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 尽管这些翻译原则所运用的术语不尽相同,但它 们似乎都没有超出忠实性的本质特征。翻译被看 作是文本意义的一种语言间的完全的、绝对的转 换,是一种再加工的过程。(Simon,1996)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4]忠实观视域下的中西方翻译理论对比研究. 郑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5]翻译伦理视角下的忠诚观实观. 长春: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6]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忠实”翻译观. 南京: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7]Chan Tak—hung,Leo.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8]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
(1)尤金· 奈达 奈达是我国翻译理论家较为熟悉的翻译家,他主要从 事《圣经》的翻译活动,翻译理论也是从他翻译《圣经》 的实践中获得的。基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尤金· 奈达建立了科学的翻译体系。尤金· 奈达提出了两种 形式的对等,也就是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2)彼得·纽马克 纽马克认为读者想达到完全对等的效果是不太可能 的。因为对忠实观理解的不同,源文本和译文强调重 点会有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纽马 克提出用“语义”和“交际”翻译来代替传统翻译思 想,可以缩小这种对等的差异。交际翻译理论试图使 译本读者阅读译文达到的效果尽可能接近源文本读者 阅读源文本所达成的效果。纽马克的这两种翻译策略 包含了翻译中的多种因素:作者、译者、读者、源语 言文化、目的语文化等。 综上所述,忠实是传统翻译研究中一个核心概念,也 翻译伦理的精髓。翻译理论的忠实观几乎涵盖了译者 翻译活动中的所有因素,同时也能清楚地显示译者与 外界、译者与文本的关系。
(4)化境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指出,译本应该忠实于 源文本,而读起来又不像译本,这就是所谓的化境。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即从一种语言转化为 另一种语言。如果没有破坏语言及言语习惯而很好地 表达出源文本,同时能够保持源文本的风格,这种翻译 应该称之为化境,即翻译的最高境界。化境是翻译实践 中很难达到的标准,因为英汉语言有很多差异。因此化 境是一种理想的翻译境界,正如翻译家钱钟书所说,是 译者的最高标准。 综上所述,从古代学者道安的案本到现代翻译家钱钟书的 化境,中国翻译理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正如罗新 璋所说,案本、求实、神似和化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 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完整的翻译体系。这一翻译体系的 高度概括也体现了汉语简洁的语言特征。
解构主义促进了个人意识的发挥,丰富了文本意 义的内涵。 传统忠实观有其弊端,比如不能解释翻译中的 误译现象。作为翻译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忠实观不 应被忽视,而是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定义。
2、翻译伦理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完善
(※翻译伦理:法国翻译理论家Berman在1981年首次提出“翻译伦 理”的概念,对翻译的忠实观重新进行了理论审视他认为“翻译的 本质就是开放、对话、杂交、繁育、非中心化,它使不同的语言文 化之间发生交往关系”。主张保留差异,提倡尽量异化翻译。)
三中西方“忠实观”翻译理论发展
1、国内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 在长期的翻译活动中,一些译者提出了他们的翻译思 想,如严复、傅雷、钱钟书等。但是长期以来,关于 国内是否有系统的翻译理论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因为国内的一些翻译标准通常是零散地出现在译者的 作品当中,而且翻译思想也总是从传统翻译批评中转 借而来。 1951年,董秋斯发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一文, 被认为开启了中国翻译理论新领域。他还把中国翻译 理论的标准总结为“案本——求信——神似——化 境”,这种传统翻译的核心就是强调对原文的忠实。
个方面与原文不一致,中文的语法结构;汉字上的修饰;经文中重复 句子的删减;连篇累牍的删减;问题陈述重复的删减)和“三不易” (佛经翻译从历史、文化和社会三方面遇到的翻译难题)是佛经的
翻译思想。即在经文翻译时保持原文意义是翻译应遵循 的准则,这也是我们中国翻译标准“信 达 雅”的理论 基础。
(2)求实 谈及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就不得不说到严 复。严复在译《天演论》时就提到译事三难:信, 达,雅。他承认在翻译中要达到这一标准绝非易事。 而严复对“达”的理解是: 虽然翻译做到信亦属难事,如果顾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
(1)案本 罗新璋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中把中 国翻译理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汉唐时期、 “五四”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唐时期最为著 名的当属支谦。 支谦的翻译思想有两层含义: ①翻译不是一件易事; ②佛经翻译应“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 道安的翻译原则“五失本”(允许用汉语翻译佛经时有五
阶段二:
继语言学研究范式之后,翻译研究以“二元论” 作为理论基础,进入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范式 (结构主义语言学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 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翻译标准提供了理论性指导,然 而,它以是否忠实于原文作为评判译文的标准,忽 视了翻译是一种涉及到伦理选择的复杂活动。
阶段三:
ties and Applic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9]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 age Education Press.
随后,翻译研究进入了解构主义多元化阶段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 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 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由此产生新的意义),打破了结构主义
语言学的向心解读,消解了逻各斯中心论(逻各斯中
心论,即西方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 维方式)
需要完善的原因:
翻译实践表明,译文要在思想、内容、风格等方 面都忠实于原文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①首先,不同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具有差异性,正 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②其次,低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③再次,忽略了翻译是一种复杂伦理活动。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好的翻译不 是“求同”而是“存异”。他认为“翻译是译者在理解 的前提下,用目的语的能指链来替代原语文本中的所指 链的过程"。这种翻译伦理观保留了异语文化的差异性, 破坏了译语文化的规范,运用抵抗(resistancy)的翻 译策略扼制了主流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王大智则提出 翻译伦理就是要尊重原文中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通过 传介他者来丰富自身。“异质”“差异”“他者”等诸 如此类的字眼已成为翻译伦理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翻译伦理关注的正是“忠实性”问题, 而将“翻译伦理”代替“忠实于原文”更具有合理性。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意识形态和赞 助人的不同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不忠实于原 文”而“忠实于其他对象”的现象。这正是特定社会文 化背景之下的译者的伦理选择。因此,翻译伦理将忠实 的对象扩大化,丰富了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内涵,忠实于 原文只是译者伦理选择之一。
2、西方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等是西方翻译理论最重 要的因素之一。雅克布森在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方 面》明确提出了对等的概念。他主要讨论了语言学意 义及对等概念,从语言学及符号角度提出了差异对等。 雅克布森的翻译思想证实了翻译理论中核心的对等因 素。至此关于对等及其意义的探索成了翻译研究中最 为关注的话题。对等问题在翻译家尤金·奈达和皮 特·纽马克这里得到了发展和更新。
(3)神似 在神似的标准下中国的翻译学家林语堂继承了严复的信达雅, 却又调整旧的标准,有所创新,提出形似、意似、神似。傅雷的 《高老头·重译本序》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傅雷运用自己对美术知识的了解进行 翻译,他所追求的神似不是形式上的,而是把译文作为艺术品。 傅雷从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翻译理论。傅雷的翻译思想追求源 文本的神似,译文应该尽可能很好地展示出源文本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