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的翻译观
从庞德的语言能量观到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
从庞德的语言能量观到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
张文英; 鲍文瑾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本文分别对庞德翻译中的语言能量观和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将两位学者的两种翻译观在译者的身份和各自的研究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两者从译者角度分析的相同点和在研究背景上的不同点。
【总页数】2页(P859-860)
【作者】张文英; 鲍文瑾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由"纯语言"看解构主义翻译观——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J], 何芳
2.浅析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 [J], 王雪梅
3.从“狰狞”到“和谐”:本雅明“纯语言”的翻译观 [J], 杨宁宁
4.试析本雅明"纯语言"翻译观 [J], 郑忠耀
5.从“狰狞”到“和谐”:本雅明“纯语言”的翻译观 [J], 杨宁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Pound翻译家 庞德及 翻译理论 简介
Ezra Pound
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和评坛上无可非 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 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 几乎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庞德生于爱达荷洲,早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 习.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 了九种外语,22岁时在印第安纳的一所大学任教 授。由于他生活放荡,不久被解职,开始漂流他 乡。1908年来到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 W.B.叶芝。1912年他同几位青年诗人发起了意象 主义运动,成为英美新诗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作 为一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不但推动传播意象 技巧的新发明,而且还在探索盎格鲁-撒克逊,普 罗旺斯,汉语,日语及拉丁语诗歌并不断充实创 新,他的大多数杰作实际上是这些古老传统诗的 编译或再创作
Light rain is on the light dust. 渭城朝雨浥轻尘
庞德把握住了诗人诗歌语言中的图画性。 用“light”这个包含着清、轻、亮色含义的词
来点写出“雨”和“尘” 顿时就把原诗所要表达的语境刻画出来
“The willows of the inn-yard will be going greener and greener”
其中把“阳关”译成了“the gates of Go”
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 来一直是内地通向西域的交通要塞,在盛唐人心中,从军或出 使阳关,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壮举,“西出阳关”也因此而成为 中国文学一个常见文化意象,被人反复咏颂,具有了丰富的文 化意义。西出阳关在中国读者心中唤起的那种联想遥远、广裹、
二、 翻译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对庞德来说,除了“阐释性翻译”外,还有“另一种翻
译”。“有时‘译者’显然是在创作新诗”,走出旧的逻辑, 回到当代,通过译语文化的主流诗学或译者的诗学进行调试。 这样,翻译就被视作改写,译作独立于原作,在译语文化中赋 予了新的意义。
从阐释性翻译法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
从阐释性翻译法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
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翻译时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翻译时比较难以兼顾。
而阐释性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获得原著的信息,因此译者要依据译文语言的习惯对文字进行必要的加工。
加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阐释性翻译”就是给译文添加词或短语的一种方法,还有转换法、减词法和正反表达法等,都可以称之为“阐释性翻译”。
庞德是美国的诗人,也是一名诗歌翻译家。
他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但其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和他的同事共同发起了意象派诗歌运动,成为了美国二十世纪意象派诗歌的先驱。
庞德所倡导的意象主义不仅体现在他所创作的诗歌中,更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翻译作品里。
本论文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阐述了阐释性翻译理论对全球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翻译的启示意义。
本文第一章是对全文的总体介绍;第二章简要论述了对庞德的汉诗英译以及阐释性翻译理论的一些研究;第三章详细介绍了阐释性翻译理论,包括来源、发展及应用现状;第四章介绍了庞德的诗歌及诗歌翻译,其中,重点放在了《诗章》和《神州集》等重要作品的赏析;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除了介绍了中国人翻译汉语诗歌的一般做法外,还运用阐释性翻译法对庞德的汉诗英译进行了详细分析;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庞德(Ezra Pound),这位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其译诗工作不仅丰富了英语诗歌的宝库,也为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的译诗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充满创造性地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诗歌精神融入英语语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翻译美学。
本文将深入探讨庞德译诗的特色,并从中总结出其对诗歌翻译的深刻启示。
一、庞德译诗的特色:超越字面,直达诗意庞德的翻译观与传统翻译方法截然不同。
他并非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注重捕捉原作的精神内核,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英语表达特色的诗歌。
他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创造”,是将原作的精髓以新的形式再现出来。
这体现了他对诗歌翻译的独特理解: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沟通和艺术的再创造。
庞德的译诗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他翻译的诗歌涵盖了多种语言和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歌、意大利诗歌、法国象征派诗歌等等。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他并没有采用逐字对译的方法,而是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进行大胆的改写和重构。
例如,他在翻译李白的《静夜思》时,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是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使之更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他的翻译策略并非简单的意译或信译,而是“意境翻译”。
他注重捕捉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英语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精髓,而不是机械地复制原文的字句。
这种“意境翻译”的方法,使得他的译诗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具有英语诗歌的特色,达到了“化境”。
此外,庞德还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他认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时必须注重保留原文的节奏和韵律。
他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英语诗歌的规范。
二、庞德译诗的文化视角: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和深入研究,使其译诗工作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the river-merchant’s wife赏析
the river-merchant’s wife赏析the river-merchant’s wife是庞德翻译李白的《长干行》的名称。
庞德是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翻译的李白《长干行》让唐诗走向世界。
这首五言情诗描绘了商妇的爱情和离别,展现了追求理想生活的追求。
庞德的翻译将这一艺术形象传达到世界,为唐诗在国际上的传播打开了一扇大门。
庞德翻译的《长干行》英文诗歌将李白的意境转译为:The River Merchant's Wife:A Letterby Ezra Pound当时我还留着刘海,无忧无虑地在家门前玩耍,拔下花朵。
你踩着竹高跷,扮演骑马的少年,绕过我的坐处,玩弄着蓝色梅花。
我们在长干村生活,两小无嫌猜,没有厌恶或猜忌。
十四岁时,我嫁给了你,我从未笑过,因为我害羞。
低头看着墙,被叫过千百次,却从未回过头。
十五岁时,我停止了皱眉,我希望我的尘埃永远与你混合在一起,永远永远。
为什么要攀登这个望夫台呢?十六岁时,你离开了,去了遥远的古都廓犁岸,那里有漩涡的河流,你已经离去五个月。
猴子在头顶发出悲伤的声音。
你走路时拖着脚步。
现在,大门前苔藓丛生,各种各样的苔藓,深得不能清理!这个秋天,叶子早早地飘落,随风飘扬。
西园的草地上,八月里蝴蝶翩翩起舞,两只相互飞舞。
这让我受伤了,我变老了。
如果你正从江河的狭窄处下来,事先告诉我,我会走出去迎接你,一直到达到长风沙。
庞德的翻译虽有不足,但成功将唐诗引入世界,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和喜爱我国古典诗词文化。
这不仅是对唐诗的一次成功翻译,更是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为中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铺平了道路。
尽管语言和文化存在隔阂,庞德的翻译成就斐然。
比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句,形容小时候的游乐玩耍,表达男孩与女孩间的童趣,庞德却未能完全理解。
翻译或许可以更为贴切:我拔了一束花,在大门前嬉戏。
你骑着竹马而来,绕着床弄弄青梅。
庞德的杰出翻译功绩,让世界看到了唐诗的卓越之美。
庞德----翻译理论论文
误读还是再创造:论庞德的汉诗英译-------马燕摘要: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
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诗歌翻译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大诗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史上毫无疑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人,庞德对现代诗歌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但自庞德出版《华夏集》以来,一部分人对他的诗歌翻译方法持反意见,认为他的翻译是对原诗词的误读。
艾略特曾说:“为了理解庞德的理论,有必要阅读他的诗歌,为了理解庞德的诗歌,有必要阅读他的理论。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理解庞德的翻译以及分析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一、背景埃兹拉庞德,著名的美国诗人。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了九种外语。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1908年定居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W.B.叶芝。
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了一场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
谈庞德对古诗《长干行》翻译
谈庞德对古诗《长干行》的翻译摘要:李白的《长干行》是一首被人们广为流传的乐府诗。
埃兹拉·庞德运用意象的方法对《长干行》做了翻译,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美译诗。
庞德并没有完全遵从原诗,而是在形式和意义上对原诗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处理,本文分析了《长干行》英文翻译与原诗的差异,并从语言及文化等方面进行解释,最后从历史的角度对庞德的英文翻译版本做出总结。
关键词:《长干行》庞德翻译中西差异李白的《长干行》是一首被人们广为流传的乐府诗,这首诗描写了商妇的爱情和离别。
诗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
不仅因为其鲜明的节奏感,更是因为诗中描写的美好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是西方“意象主义”运动的发起人,他主张尝试不同的诗体,注重用简洁凝练的语句以及意象来表达内容。
他对《长干行》的翻译不拘泥于诗歌的外在形式,运用了各种意象对原诗进行了创造性地翻译,实现了诗歌的再创作。
意象派触发起现代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持久不衰的热情,推动英美诗歌朝现代派方向转变。
在庞德看来,翻译不应该是字对字的文法翻译,因为如果这样,文学作品就会丧失原语作品本身的时间、地点与当代相关联所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相反,翻译应该是一种阐释,译者通过阐释创造新的诗歌。
庞德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遵从原诗,所以译诗与原诗在意义方面有一些差异。
1、译诗对原诗在文化因素上的改动首先,庞德将译诗的题目写为the river-merchant. s wife: a letter,他将原诗理解为河商妻子为了表达思念之情给丈夫写的一封信。
而对古诗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是多情少妇的内心独白,中国这样的古诗并不少见。
中国人历来感情含蓄,古代女子尤其如此。
并且在古代由于礼教的约束,女子是不会向丈夫倾吐如此露骨的相思之情的。
因此,“a letter”用在此处并不恰当。
诗的第二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庞德由于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不了解把竹竿当作马骑是男孩子通常玩的游戏。
庞德《华夏集》翻译研究
庞德《华夏集》翻译研究作者:杨瑞来源:《北方文学·下旬》2016年第01期摘要: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最著名的是《华夏集》。
他翻译的目的是创造出现代主义意象派新诗,其翻译策略是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再创作。
作者试分析庞德《华夏集》中所译的两首汉诗,提出我们不必去纠缠他的译作是否忠实与等效,指出他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实践对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庞德;诗歌翻译;忠实;等效埃兹拉.庞德,美国现代著名诗人,评论家,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
他是第一个将中国的古诗译为“自由诗”体的西方人。
他想借鉴中国诗歌的创作手法,摒弃维多利亚时期过分注重形式的诗风,他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塑造堪称典范。
一、《华夏集》的问世T.S.艾略特谈到意象派诗歌创始人庞德时,曾称他“为我们时代发明了中国诗歌的人”。
这里的“中国诗歌”是指庞德的《华夏集》。
1915年4月庞德出版了根据美国东方学者厄内斯特.费诺洛萨的遗稿翻译的中国古诗英译本《华夏集》。
没有证据表明费诺洛萨的汉语水平。
费氏曾两次较长时间居于日本。
并向日本学者森槐南学习汉诗,作了详细的笔记,并对所学汉诗注以日本读音,或加逐字英译,不过没有全篇英译,并记了两本厚厚的笔记。
所注诗歌共有49首,大部分为李白所作。
这些笔记随同费氏其他遗稿送到庞德手中。
庞德对这些汉译作了自己的选择,从中选了19首(其中有12首是李白诗),题名为《华夏集》。
在费氏的素材里,中诗原文并不存在,只有他在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和注释,所以庞德的翻译是通过“理解的理解”或“影子的影子”来揣摩原文。
这一特点,是庞德的《华夏集》一开始就注定有原创性。
二、庞德《华夏集》翻译的忠实性和等效性问题下面作者分析《华夏集》中的两首不同题材的汉古诗,试说明庞德翻译的忠实和等效问题:(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譯文完整保留了汉诗原作所蕴涵的诗情画意,表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诗中有画(黄鹤楼、孤帆、碧空、长江),“画”中有情。
浅析庞德的翻译
( 2 )同一指称对象在英汉谚语中用不 同的词汇来指称 有 些 谚 语 在 翻 译 时 无 法 保 留 原 语 的 字 面 意 义 和 形 象 意义 ,可 将原文 的形象更 换成 目的语 中较为 读者熟悉 的 形 象 , 从 而传 达 出 原 文 的 语 用 目的 。 例 如 :英 语 谚 语 :
东隅,收之桑榆 ” , 可 用 英 谚 Wh a t w e l o s e i n h a k e we s h a l l h a v e i n h e r r i n g ( 失 鳕 鱼 ,得 鲱 鱼 ) 。
庞 德的意 象诗 潮对美 国诗坛 的影响 ,一 如舒婷 、黟 城 等人对 中国朦胧诗注 入的血液 一般 。但是 细细研读 废 德 的意象诗 ,字里行 间都传 达着 中国古典诗 的韵昧 。再 潜 心研读他 的译作 《 华夏 集》 ,我们不难发现庞德在译佳 中捕捉到 的中国诗体 的底蕴 。所 以谈到庞德 的翻译 ,干 也 与 中国传统文 化的关系 是不能 回避 的话题 。而且庞德 在 翻译 《 华夏集 》的过程 中汲取灵 感,使 自己的意象诗 在 美 国诗坛独树 一帜 ,别 具一格 。当然,作为连 接庞德 窟 象翻 译和 中国古典诗 的桥 梁一一 费诺 伦萨遗稿揭 示 了中 国古典诗 的真谛 ,并深化 了庞德对 中国诗学 的理解 ,伎 他 由浓 缩情感 密集型 的意象翻译转 向情感投射 开放型 “ 会意 ”翻译诗学观念 。因而不管是庞德散文 的译传 ,还 是对 中国古典 诗歌 的翻 译,都 凸现出 了一个 中国文化 纬 度。 其 实在 庞德发 现费 氏遗 稿之前 ,他 已经接触 了大量 由翟里斯 译介 的 中国诗歌 ,如 刘彻 的扇诗 。兴趣 使 然 , 经 验铺垫 ,因而 《 华夏集 》 的 问世对 庞德 而 言是偶 然 , 更是必然 。这本汇集 了 1 4首 中国古典诗歌 的小册子一缨 出版 ,庞德就被贴 上 了意 象诗人 的标 签。有些人 觉得庞 德 的译 本应景 ,抒 情更流 畅,也有些 人觉得庞德 的译文 有些偏 离原作 。但 我个人认 为, 《 华夏 集》绝对彰 显 了庞 德 的翻 译才华与 功底 ,而且 庞德对诗 体与画面本 身的勘
庞德及_翻译理论_简介
二、 翻译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对庞德来说,除了“阐释性翻译”外,还有“另一种翻 译”。“有时‘译者’显然是在创作新诗”,走出旧的逻辑, 回到当代,通过译语文化的主流诗学或译者的诗学进行调试。 这样,翻译就被视作改写,译作独立于原作,在译语文化中赋 予了新的意义。
三、翻译是对原作的语势转移
庞德翻译理论是建立在语势观的基础上的。语势观是庞德翻译 理论的核心,他决定着翻译家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家在翻 译中最关注的是词语中蕴含的势而非意义,这样翻译家就从屈 从于原作者的地位中走出来,走近原作寻找原作者的意图。
“But you, Sir,
had better take wine eve your departure”
劝君更尽一杯酒
For you will have no friends about you When you come to the gates of Go 西出阳关无故人
其中把“阳关”译成了“the gates of Go” 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 来一直是内地通向西域的交通要塞,在盛唐人心中,从军或出 使阳关,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壮举,“西出阳关”也因此而成为 中国文学一个常见文化意象,被人反复咏颂,具有了丰富的文 化意义。西出阳关在中国读者心中唤起的那种联想遥远、广裹、 大漠„„。
唯见长江天际流。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烟花三月下扬州。
用汉字‘烟花’(smoke-flowers) 二字直译,尽管本身这个字不存在,突 出‘烟花’带给读者的感受(友人远离, 心情惆怅,视线模糊),照应到了原诗的 意象特征; Blur(弄脏,模糊视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庞德迁居当时的世界 文化中心巴黎。1924年庞德去意大利,并 在政治上开始向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国家 社会主义靠拢。二次大战期间他公开支持 法西斯主义,并在罗马电台的对美国广播 中发表数百次亲法西斯、反犹太人的演说。 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 候受审。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 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他只 被关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庞德结束 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住, 直至去世。
理雅各_庞德_论语_译本比较
理雅各、庞德《论语》译本比较王 辉(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深圳 518060)提 要:庞德的《论语》译本脱胎于理雅各的学者型译本却又与之迥然不同。
本文对比分析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解经方法和行文风格,说明两个译本的特色及成因。
关键词:《论语》译本;理雅各;庞德;特色中图分类号:H56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4)05-0140-05A Comparison of Conf ucian Analects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and Ezra PoundWANG HuiAbstract:Using James Legge’s scholarly translation as crib,E zra P ound managed to produce a highly idiosyncratic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 Analects.This paper com pares the tw o versions in terms of purpose of translation,interpretive approach,and linguistic features.K ey w ords:Confucian Analects;James Legge;E zra P ound;features 《论语》的英文全译本,据笔者所知,有26种。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的译本收入《中国经典》(王辉,2003)第一卷,1861年初版于香港,1893年修订再版于牛津。
行世一百多年来,一直被奉为标准译本,成为后起译者无法回避的高峰。
事实上,不少译者翻译《论语》的初衷都与理译本的得失有关。
将这些译本和理译互参,不仅可以凸现各自的特色,而且可以揭示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翻译观念的嬗变。
庞译《论语》完成于1950年,和理译本的关系最为奇特。
浅谈庞德翻译的长干行
Comment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ang Gan Xing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 is translated by Ezra Pound and a free translation from Li Bai’s poem Chang Gan Xing. The poem depicts the human experience of sorrow at separation and human experience of love. In Pound’s translation, we can find either some good aspects or some bad aspects.Firstly, from the good aspects we can fin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Pound was the leader of the imagists and endorsed three famous principles: direct treatment, economy of expression and rhythm. There are no rare words in the translation. In the ancient English poems, there are “thee”, “thou” and “thy”. But in Pound’s poem, he tried to use “you”which is modern and easy to understand. Besides he uses “my lord” which refers to the woman’s husband in the translation. It reflects bet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fe and the husband in the ancient China. “They hurt me. I grow older.” This sentence describes directly the young woman’s pain and sadness caused by the husband’s absence.For lack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Chinese ancient cultures, Pound made many mistakes.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playing horse”. In the original poem, “竹马”is a stick of bamboo. Children ride on the bamboo just like riding on the horse. “Two small people, 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 In Li Bai’s poem, it means that the two persons are youngand their hearts are pure. They don’t understand what is “dislike”and “suspicion”. They just regarded each other as best friends. Pound totally mistook this sentence: And you have been gone five months. Actually, it means that in May the water level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risen and the boats cannot go through it. So the woman is very worried about her husband. “If you are coming down through the narrows of the river Kiang”, this sentence is also wrong. In the original poem, it means that the woman’s husband has left several months and the woman is hurry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of her husband, so the woman wants to know when her husband comes back. Here “早晚” means when and “三巴” means a place where in Sicuan province. “F 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 ”In this sentence there are two Chinese allusions, but Pound doesn’t translate them.。
Ezra Pound庞德翻译理论与汉诗翻译完整版资料
• 1931 How to Read, essays • 1933 ABC of Economics, essays • 1933 Cavalcanti, three-act opera • 1934 Eleven New Cantos: XXXI-XLI, poems (New York) • 1934 Homage to Sextus Propertius, poems (London) • 1934 ABC of Reading, essays • 1935 Make It New, essays • 1936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 by Ernest
(London) • 1915 Cathay, poems / translations • 1916: Gaudier-Brzeska. A Memoir (London) • 1916 Certain noble plays of Japan: from the manuscripts of Ernest
• 富士の風や 扇にのせて 江戸土産
• 初しぐれ 猿も小蓑を ほしげ也
• 菊の香や 奈良には古き 仏達
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对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 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在他们看来,中国 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 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 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 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庞德译作的探讨
意象本身就是语言 。 1 9世纪后期 以来 ,西方诗
收稿 日期 :2 0 1 6 — 0 8 . 1 6 。 作者简介 :陈谊 ( 1 9 7 3 一) ,女,陕西榆林人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硕士 ,研究方 向:翻译 ,文学, 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刘璐 ( 1 9 9 2 一) ,女 , 山东 临沂 人 ,北京 邮 电大 学硕 士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文 学翻 译 。的遗孀 玛丽。费诺 罗莎去世前 留下 了许多研习 中国古典诗歌的手稿。 玛丽认为庞德 是 中国文化 的知音 , 将这些手稿交予庞德 , 后庞德将 这些手稿翻译成 闻名 中外的 《 神州集 ) ) o 庞德认 为 , 中国古典诗歌质朴直接 , 儿乎不带有说教 『 生质 , 汉 字作为象形文字 , 栩栩如生 , 这正是意象派诗 歌所
在庞德 之前 , 大 多数译者在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 时一般会严格遵守格律 , 在翻译方面往往追求重视 原文本 , 以求体现原诗歌的古风古韵。庞德的译作 保 留并创造 了诗歌 的大量意象 , 别 具一格 。 虽 然庞 德 的翻译经常遭人诟病 , 然而其 翻译 天马行 空 , 率 性 中不忘初衷 ,自有其 同的。
到8 0年代 ,代表人物 主要有卡塔琳娜・ 赖斯 、 汉斯・ 弗米尔 、霍尔兹 ・ 曼塔利 。赖斯认为不 同文本类型 要采取不同 的翻译策略。 弗米尔提 出翻译的三个原 则 : 目的原则 、连贯原则 、忠实原则 。 目的原则 ,
强调译文由其 目的决定 , 翻译行 为所要 达到的 目的 决定整个翻译行 为的过程 , 即结 果决定方法 。 连贯
原则规定 译文要 易于理饵 。 忠实 性原则指的是译文 与原文之间要符 合连贯性。 j个原则中 目的原则居
于核心地位 。目的论 “ 允许 同一原 文根 据不 同的译
庞德的翻译观
庞德的翻译观(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骞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庞德的翻译观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乃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对英语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解析庞德的翻译理论和分析《华夏集》的译例,一窥他的创意翻译法,让大家领略不同于中国国内传统的翻译方法,并让读者认识到庞德的翻译作品带来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翻译本身。
关键词:庞德;翻译观念;创意翻译法;中国古典诗歌埃兹拉庞德是英美20世纪文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集诗人、批评家与翻译家于一身。
埃兹拉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和儒家经典。
他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不但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文化,而且恰当地将中国诗学精髓用之于发展英语现代诗歌,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创意翻译法。
虽然庞德的诗学和翻译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很深,但国内对其诗学和译学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突破,甚至有不少人将庞德的翻译看作是劣质翻译品,本文试对庞德的翻译理论初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让庞德的翻译理论和译作在中国能够得到中肯的评价。
一、20世纪的翻译理论介绍20世纪以前的西方译论主要是围绕“直译”与“意译”展开,20世纪朝着哲学、语言学和文化三个主要方向发展。
庞德翻译理论对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预示着翻译理论从语言学范式到文化范式的发展方向。
二、庞德的翻译理论庞德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于创意翻译,而他的创意翻译又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庞德1934年提岀“通过翻译批评”的观点。
庞德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批评。
但与维多利亚翻译家“翻译即批评”的观点不同的是,庞德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
“庞德与维多利亚时期翻译理论的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庞德不再现原诗的所有特征,无论其特征是理想还是不理想。
"(apter, 1984:106)庞德认为,翻译家不应着力重现原文所有的特征,而应向读者“展示原文的宝藏”,即展示原文的本质特征,展示原文独特的品质,哪怕是损失其他的品质,以传达原作者的思想意识及原作整体的美学效果。
e.pound翻译家庞德及翻译理论简介
庞德认为语言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 翻译中,需要考虑到原作的时代背景和语言演变过程,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意。
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
庞德的翻译理论强调文化的传递和交 流,通过翻译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 使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东方文化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转向论
认为翻译应该考虑文化因 素,注重在文化背景下的 理解和表达。
e.pound翻译家庞德
04
的翻译理论
重视原作、忠实原文
庞德认为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忠实原文 ,尊重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力求在目 标语言中再现原作的风貌。
他主张翻译应追求自然而非机械式的 对应,强调对原文的内在精神、作者 的情感和语言的韵律进行深入理解。
庞德认为翻译是再创作的过程 ,通过翻译可以将原作的思想 、情感和风格完美地传达给读
者。
庞德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对后来 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
用。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对庞德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全 面的梳理和分析,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 如未涉及庞德翻译的具体作品分析等。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是对庞德翻译的具体作品 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翻译风格和特点,以 及其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此外,还可 以进一步研究庞德翻译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 的比较和对比,以及其在现代翻译研究中的
翻译理论概述
03
翻译的定义
01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文字转化为 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旨在尽 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风 格。
02
翻译涉及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 理解和把握,以及在两种语言之 间进行转换的能力。
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德的翻译观
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乃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对英语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解析庞德的翻译理论和分析《华夏集》的译例,一窥他的创意翻译法,让大家领略不同于中国国内传统的翻译方法,并让读者认识到庞德的翻译作品带来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翻译本身。
关键词:庞德;翻译观念;创意翻译法;中国古典诗歌
埃兹拉?庞德是英美20世纪文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集诗人、批评家与翻译家于一身。
埃兹拉?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和儒家经典。
他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不但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文化,而且恰当地将中国诗学精髓用之于发展英语现代诗歌,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创意翻译法。
虽然庞德的诗学和翻译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很深,但国内对其诗学和译学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突破,甚至有不少人将庞德的翻译看作是劣质翻译品,本文试对庞德的翻译理论初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让庞德的翻译理论和译作在中国能够得到中肯的评价。
一、20世纪的翻译理论介绍
20世纪以前的西方译论主要是围绕“直译”与“意译”展开,20世纪朝着哲学、语言学和文化三个主要方向发展。
庞德翻译理论对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预示着翻译理论从语言学范式到文化范式的发展方向。
二、庞德的翻译理论
庞德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于创意翻译,而他的创意翻译又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
庞德1934年提出“通过翻译批评”的观点。
庞德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批评。
但与维多利亚翻译家“翻译即批评”的观点不同的是,庞德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
“庞德与维多利亚时期翻译理论的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庞德不再现原诗的所有特征,无论其特征是理想还是不理想。
”(apter,1984:106)庞德认为,翻译家不应着力重现原文所有的特征,而应向读者“展示原文的宝藏”,即展示原文的本质特征,展示原文独特的品质,哪怕是损失其他的品质,以传达原作者的思想意识及原作整体的美学效果。
这就是他所说的“阐释性翻译”。
(二)翻译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对庞德来说,除了“阐释性翻译”以外,还有“另一种翻译”。
“有时‘译者’显然是在创作新诗”,走出旧的逻辑,回到当代,通过译语文化的主流诗学或译者的诗学进行调适。
这样,翻译就被视作改写,译作独立于原作,在译语文化中赋予了新的意义。
(三)翻译是对原作的语势转移
庞德翻译理论是建立在语势观的基础上的。
语势观是庞德翻译理论的核心,它决定着翻译家对翻译文本的选择。
翻译家在翻译中作
最关注的是词语中蕴涵的势而非意义,这样翻译家就从屈从于原作者的地位中走出来,走进原作寻找原作者的意图及“艺术家、雕刻家或书法家,一个模造词语的人”(gentzler,1993:37)的意义。
三、庞德的译作鉴赏
下面通过细致分析庞德的译作《华夏集》中一篇译文,阐述庞德的翻译原则,让大家体会到庞德的翻译观及其翻译过程的特殊性,从而领会庞德翻译理论的意义及其翻译艺术性。
庞德翻译的一首李白的著名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突出的表现了庞德的创意翻译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故人西辞黄鹤楼,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烟花三月下扬州,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孤帆远影碧空尽,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惟见长江天际流。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
(pound,2003:257)
在这首诗中,李白用“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流”这些生动的意象来表明时节和送友的背景,借景抒情。
虽然庞德没有译出原诗以“烟花三月”指暮春时节繁花似锦的扬州烟花之意,但却注重表现了该诗的整体离愁别绪和为衬托这种主题
而设置的充满诗意的背景——江上的“烟花(薄雾)”茫茫,离人和远帆模糊在天际,长江水滔滔川流不息。
译文完整保留了汉诗原作所蕴涵的诗情画意,表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特色——诗中有画(黄鹤楼、孤帆、碧、空、长江),“画”中有情。
在措辞上,译文有几处创意表现:“第一,用汉字‘烟花’(smoke-flowers)二字直译,突出‘烟花’带给读者的感受(友人远离,心情惆怅,视线模糊),照应到了原诗的意象特征;第二,用‘blur’一词连接‘烟花(the smoke-flowers)’和‘长江(the river)’,意象清晰,同时在情感表达上,‘blur’一词暗示了此情此景中离人之情、之怨、之泪;第三,用‘blot’(弄污)作动词连接‘long sail’和‘far sky’,巧妙地为西方读者引喻了一幅生动的中国山水画法。
”(王贵明,2005:24)此译文将中国古诗这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特点表现得很充分。
无疑,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忠实。
总而言之,庞德的“创意翻译法”是一种兼合了诗歌特征分析和翻译(意译或仿译)手法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庞德的翻译理论为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和实践铺设了一条多元化开放式的发展之路,对整个20世纪翻译理论与语言学、哲学、文化学关联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pound,ezra.poems and translation[m].new york:the
library of amerca,2003.
[2]王贵明.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j].中国翻译,2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