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翻译理论论文

合集下载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作者:杨恕华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12期【摘要】翻译是美国大诗人庞德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庞德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本文对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实践追溯其诗歌创作及译学观的理论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翻译理论家。

这位文学巨匠的翻译活动充分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

他对中国古诗的译作《华夏集》成为以诗歌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作品。

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这形成了他非常具有东方“具象”思维的理论风格,而有别于传统的西方“抽象”思维的理论特点。

庞德翻译实践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1915年4月他出版了中国诗歌的译本《华夏集》。

T.S.艾略特称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

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丰富了英诗。

庞德翻译《华夏集》之后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吸收中国古诗的营养,同时也把中国古诗的影响带入了西方。

因为在庞德之前中国没有与她的名字相称的文学流行于说英语的国家。

一、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庞德从中国古诗英译中发现传统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

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

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

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

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文学的伟大时代也许总是翻译的伟大时代,或者紧随着它。

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

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image)和语势(energy of language)。

从阐释性翻译法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

从阐释性翻译法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

从阐释性翻译法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
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翻译时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翻译时比较难以兼顾。

而阐释性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获得原著的信息,因此译者要依据译文语言的习惯对文字进行必要的加工。

加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阐释性翻译”就是给译文添加词或短语的一种方法,还有转换法、减词法和正反表达法等,都可以称之为“阐释性翻译”。

庞德是美国的诗人,也是一名诗歌翻译家。

他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但其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和他的同事共同发起了意象派诗歌运动,成为了美国二十世纪意象派诗歌的先驱。

庞德所倡导的意象主义不仅体现在他所创作的诗歌中,更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翻译作品里。

本论文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阐述了阐释性翻译理论对全球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翻译的启示意义。

本文第一章是对全文的总体介绍;第二章简要论述了对庞德的汉诗英译以及阐释性翻译理论的一些研究;第三章详细介绍了阐释性翻译理论,包括来源、发展及应用现状;第四章介绍了庞德的诗歌及诗歌翻译,其中,重点放在了《诗章》和《神州集》等重要作品的赏析;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除了介绍了中国人翻译汉语诗歌的一般做法外,还运用阐释性翻译法对庞德的汉诗英译进行了详细分析;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庞德(Ezra Pound),这位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其译诗工作不仅丰富了英语诗歌的宝库,也为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的译诗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充满创造性地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诗歌精神融入英语语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翻译美学。

本文将深入探讨庞德译诗的特色,并从中总结出其对诗歌翻译的深刻启示。

一、庞德译诗的特色:超越字面,直达诗意庞德的翻译观与传统翻译方法截然不同。

他并非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注重捕捉原作的精神内核,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英语表达特色的诗歌。

他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创造”,是将原作的精髓以新的形式再现出来。

这体现了他对诗歌翻译的独特理解: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沟通和艺术的再创造。

庞德的译诗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他翻译的诗歌涵盖了多种语言和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歌、意大利诗歌、法国象征派诗歌等等。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他并没有采用逐字对译的方法,而是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进行大胆的改写和重构。

例如,他在翻译李白的《静夜思》时,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是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使之更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他的翻译策略并非简单的意译或信译,而是“意境翻译”。

他注重捕捉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英语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精髓,而不是机械地复制原文的字句。

这种“意境翻译”的方法,使得他的译诗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具有英语诗歌的特色,达到了“化境”。

此外,庞德还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他认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时必须注重保留原文的节奏和韵律。

他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英语诗歌的规范。

二、庞德译诗的文化视角: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和深入研究,使其译诗工作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

捍卫诗魂——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捍卫诗魂——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理雅各的译文为:The superior man is satisfied and com韦利的 译文为:Atrue man is calmand at ease.
开辟了 一个新的视野, 促使翻译工作者们以多元视角来认同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关健词 : 庞德 一、 引言 意象 语势 忠 实性 诗魂
. . 麟潺羹
2 06 8月 中 刊 0 年 号 旬 大教甘 落





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夏 婷 张 映先
(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
摘 要: 忠实性问题一直是诗歌翻译中争论不休的问题 , 如何处理原作中音美、形美和意美在翻译中的得失,尚无定 论。 本文着重分析庞德汉诗英译时的翻译原则和艺术性, 阐明
现“ 造成一种骤然解放的感觉; 一种从时空局限中获得 自由的 感觉;一种我们在伟大的艺术作品面前体验到的骤然成长的感
庞德译学观还 “ 建立在 ‘ 语势’ ("energy in language” 观 上。"(Gentzler,1993:19)o “ 语势” 指语言O anguage)之“ ("en势” ergy"), (word)之“ , 语词( 势”不仅仅指词语本身之涵义, 还包括词
动的图画立于纸上, 而书法雕刻中笔走龙蛇、 力透纸背的气势
更让他惊叹不已。这正是 日 后他一直强调着的物象和语势的 根源。 由此可见, 庞德的翻译理论总体上来说是以传递意象为 主心骨的, 这就决定了他检验译作的标准绝不是传统意义上 内容上或者风格上的忠实,而是译者与作者间诗歌情感的体 验程度, 心灵契合程度, 意即诗魂的传递程度。 因此, 结合庞德 的翻译理论和译作 ,下文就分别从意象与语势两方面来分析 评论其忠实性程度。 三、 庞德翻译方法论:再创造之忠实 3.1 意象之忠实 把握住了意象就把握住了诗魂,就等于把握住了原诗的 “ 和“ , 志” 意”怎能不忠呢? 庞德深知这就是中西文化的结合 点, 他正是以这种中西文学特有的相似— “ 意象” 的风格来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 如庞德翻译《 论roper man:sun rises over the land,level,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_马燕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_马燕

工业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杨新生]
在,并努力感受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情绪,竭
On Pound 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1
2
MA Yan ,WANG Xian-jie
(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0, China;
2010 年 10 月 第 24 卷 第 5 期
●外国文学研究
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
Oct. 2010 Vol. 24 No. 5
马 燕1 ,王鲜杰2
( 1.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2. 河南教育学院 外事办,河南,郑州,450000)
的一些论文,便据此开始从事汉诗英译的翻译工作。 抽离出来的几个简单的词,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与模仿创作收集在他的
在这首诗中,原作用“烟花”、“孤帆远影”、“碧
《华夏集》中。庞德不懂汉语,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底 空”、“长江天际流”这些生动的意象来表明时节和
蕴也知之甚少,他是根据凡诺洛萨在日本研修多年 送友的背景,并借景抒情。用“烟花三月下扬州”写
的思维方式和感情方式进行浓缩提炼,再传达到英 辞”意为离开西方往东走,而庞德译为“goes west",
语中去。他翻译的不是词句,词句只不过将他引到 即向西去。他的理解和李白的意图正好截然相反。

论庞德的创意翻译思想——以《华夏集》为例

论庞德的创意翻译思想——以《华夏集》为例
点参考 的文献 。
上 ,庞德 发现 了中 国诗歌 在 内容 和语言上 都与他 的意 向诗 有相似 之 处 ,中国诗注重 “ 音乐 ” 、 “ 象”与 “ 意 神韵 ” ,这与他 正在探 索
国 内 关 于 他 翻译 思 想 的研 究 以叶 维 廉 的 《 庞德 的神 州 集 》
(9 9为 代表 ,他认 为 《 州集 》是 创 造性 的翻译 作 品 ,诗篇 将 的新诗 方 向不 谋 而合 。 于是他 选取 了1 首 中国古 典 诗歌 ,主题 大 16 ) 神 9 所 有 细节 进 行 了再创 造 ,读 者可 以在 诗 歌里 发现 诗 “ 最本 质 的东 多数是反 映战乱 中 中国人 民的苦难 情仇 :亲人 的分 离 、浪子思 乡 、 西 ” 。此 外 ,众 多学者 ,如赵毅衡 、钱照 明 、郭建 中 、王 贵明等都 朋 友 的离 别 、黑 暗的政治 局面等 。中 国的诗 人用太 阳 比喻皇帝 ,浮 在 各 自的著作 中给予 了 《 夏集 》正面 的评 价 。但也 有反对 庞德 的 云 比喻黑 暗势力 ,用柳树抒 发离别 之情 ,月 光代表 思乡等 等 ,这些 华 中 国古诗 翻译 的学者 ,例如余光 中 ,罗新 璋等 。认 为庞德无 视 中国 富含隐 喻和感情 的文字 以及诗情 画意 的意境 正是庞 德 的灵 感来 源。 文化, “ 借李 白之 名抒发庞 德的感情 ” 。 ( 罗新 璋 ,18 ) 9 2
他 选择 了充满意象 、画面感 十足 的中 国古典 诗歌 ,这也正 是从根本
可见 ,近 一个世纪 以来 ,众 多学者都 在探讨 《 夏集 》是创作 上 动摇 了当时维多 利亚诗 歌的主导地 位 ,颠 覆 了它 所倡导 的文学规 华
还 是翻译作 品 ,而对于 庞德 翻译观 的研究缺 乏理论 的深度 和系统 的 范 ,帮助 欧美读者 获得 了新 的诗歌 概念 。可 见 ,选 材的创 新是庞德

从庞德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探析诗歌翻译的审美要求

从庞德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探析诗歌翻译的审美要求
… …
其 自觉或不 自觉 地趋 向审 美“ 受 心理 ” 翻译 的社会 文 接 和
化 规 律之 潜 在 事 实 本 质 。
( 庞德诗歌翻译 实践分析 二) 庞德对诗歌 翻译情 有独钟 , 的译 诗不仅 为 自身 的创 他
作提供 了可资借鉴 的模 范 , 而且这 些译 诗本身 也成 为西 方
在意 , 而十分重视“ 词语 、 措辞 和词汇 的动感 ” 。因此 , 根茨
勒将 庞 德 的 翻 译 理 论 概 括 为 “ 光 的 细 节 ” 1mn u e 闪 (u iosd — t l) 认 为 庞 德 刻 意 追 求 “ 节 、 个 词 语 , 及 个 别 意 象 ms , 细 单 以
言” 而且要 忠实于原文 的“ , 意义” 气氛 ” 由于他认为 与“ 。 意象表现为一刹那间理智 与情感 的复合 , 翻译 家只有 将注 意力集 中于形 式 、 片段 或细节 , 才能在一 瞥或一瞬 间“ 捕捉
到真 实 ” 所 以 庞 德 对 翻 译 文 本 个 别 词 语 的 意 义 并 不 十 分 ,
诗歌是世界上每 一个 民族 的文 学乃至 文化 最经典 、 精 粹 的载体 , 是思想性 、 形象性 、 音乐性等 多种要素 的组合 , 是 所有文学 体裁中最唯美的表现形式 。由于诗歌深刻 的文化
内涵 和独 具 的 审 美 特 性 , 得 诗 歌 的 翻 译 归 根 结 底 变 成 为 使


庞 德 诗 歌 翻 译 理 论 与 实践 审 美分 析
庞 德 ( z on ,8 5—17 ) Er Pu d 18 a 9 2 被誉 为 美 国现 代 诗 歌 的
开 山鼻祖 , 艾略特称其为“ 公认 ” 英 语 自由诗之父 ” 的“ 。庞 德 自觉反抗僵化 的文学 传统 , 借鉴外来文学 的积 极 因素 , 大

大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论庞德英译汉诗中意象的翻译 王萍

大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论庞德英译汉诗中意象的翻译   王萍

I. IntroductionPoetry, the most core part in culture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best ideas and comments, is created by the huma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has concise language, plentiful emotion, abundant imagination, deep meaning, exquisite rhythm and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Poetry hasn’t national boundary for cultures are melted with each other. Language becomes the tool for conversions of culture.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becomes very significant in cultural exchange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ad begun long time ago.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mutual exchanges and learning occur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poetry. In order to reform the former poem’s style in that time, the western poets in new era launched imagist poetry movement. Pond, as a theorist and organizer, contributed to the imagistic verse development and played a major role. He became one of the indisputable founders of modernism poetry. In addition, Pound was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Ezra Pound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poetry and made a special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poetry translation.Nowadays,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s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t present, researches on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re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literature. For example, Li Li’s Introduction to the Image Processing in Translating Tang Poetry into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Jiang Yi’s Observation on the Image Process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Angle of Knew Language and so on. However, it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to study image from the p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Most papers stress on the rhythm’s transfer of the tang poetry in a small nu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s translation. For instance, Yao Qiaomei’s Commen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 Xiao Y a”---- Example of Cai Wei from the R hythm’s Features of Poetry describes rhythm of poetry.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has made a variety of attempts and theories. But Pound's point of view is very unique and it is essential to thedevelopment of modern poetry. Through Ezra P ound’s analysis on the image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to explore Pound’s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poetry as well as the processing of image in Chinese poetry, which reflects Pound’s unique style in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From analyzing Pound’s translation of imagist poetry and exploring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special style of poetry,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reach two targets. Firstly, it aims to objectively strengthen the beauty of image between Chinese poetry and Western poetry in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opens up a broad road for the translation of imagery in Chinese poetry. Secondly, it aims to inspire the translator to obtain the best effect of imagery in poetic translation, which helps the reader to be affected by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romantic charm of poetry imagery.II. Imagism and Imagist Poetry2.1 Movement of Imagist PoetryWhitman’s death marks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romantic poetry, the poetr y bottomed out with his death.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 movement came into being to push forward poetry in the modern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 Under the backwash of the decadent mood, excessive wordy poetry and emotional catharsis appeared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 group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s combined the oriental art (e.g.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the Japanese haiku) with western empiricism. At the same time, they referenced to methods of modern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s well 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irth of imagist poetry.The imagist movement originated in London, then, sprea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Seven representatives emerged, four American poets (pound, H • D, Lowell, Fletcher) and three British poets (Al Paddington, F • S • Flint, D • H • Lawrence). Pound played a leading role among them. In 1908, "Poets club" in London published the Hume's poetry booklet---- For Christmas MDCCCCV Ⅲ, Autumn and A City Sunset were particularly remarkable and they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earliest imagist poetry. Then, Pound recommended the latest works of Al Paddington and H•Dto American Poetry Journal. They are models of written characters----“Imagist Poet”. In 1912, Pound published poetry anthology---- Ripostes and announced a few commandments in 1913. In 1914, he issued Imagist. Under the guidance of Ezra Pound, the imagist poetry movement was launched.Afterwards, Imagist poets all have mad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to different degrees, but they always didn’t le ave the core of image. Thus, imagist movement's influence on American poetry was extremely deep, which avoided many disadvantages. For example, most poetries are much too obscure, extremely educated and filled with excessive psychological activity. Through the imagist’s rendering of imagist, it was conducive tha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oetry under some basic principles took root in the United States field. Although the imagist poetry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on itself, its merits rest on initiating modernist school poetry. T • S • Eliot looked it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modern poetry in his work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merican Language.2.2 Imagery and Imagist Poetry of PoundEzra Pound (1885—1972) is a significant Modern American poet and critic. He is also the principal representative of Imagism. Ezra Pound is the "blaster" of American modern poetry. Talking about him, we must refer to his imagism and imagist poetry. The Poems of Imagist was published by Pound in 1914 and it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in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 And i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Britain and American modern poetry greatly. He proposed the famous "image theory"----"An image is a ration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during an instant period." (“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多年来,中外学者不仅在实践方面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理论提出了各自精辟的见解。

本文通过比较庞德和许渊冲的译诗,探讨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旨在为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为中国古诗英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庞德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1.引言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中国文学之精髓,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此,古诗英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早期,古诗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翟理斯为代表的意译法,庞德的创造性翻译法,以及亚瑟·韦利的直译法。

当代中国,翁显良和许渊冲则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前者倾向于归化翻译法,后者比较注重译诗的韵律。

不论何种翻译方法,这些学者都以自己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庞德和许渊冲所翻译的具体文本,对二者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

相同的文本,二者却创造出大相径庭的译文,而他们各自的译文在不同的时代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见,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及翻译目标,选择翻译策略,译出符合要求的译文,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2. 庞德、许渊冲翻译理论比较庞德是意象派的灵魂人物,他早年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推崇,是对中国诗歌最热情的美国现代诗人。

他认为文学爱好者不仅能从翻译实践中得到训练,而且能从语言本身得到益处。

他主张以自由诗体翻译中国古诗。

译诗应尽量准确、简洁,保留原诗中“不可破坏的”部分。

(pound, 1913: 707)笔者认为,庞德的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忠实的创造”。

所谓“忠实”,即翻译要在意义、风格及氛围上忠实原文。

所谓“创造”,即他认为“诗歌的内在思想既可以用韵律诗体也可以用无韵诗体展现出来”。

然而,这些“创造”是在他忠实的语言翻译的限度之内的。

从改写理论看庞德《华夏集》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改写理论看庞德《华夏集》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改写理论看庞德《华夏集》的翻译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论文题目:从改写理论看庞德《华夏集》的翻译选题意义:庞德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其创作的重要性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言而喻。

《华夏集》是庞德的代表作之一,该诗集旨在探寻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华夏集》的翻译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次跨文化交流和传递。

因此,对这个诗集及其翻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翻译并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翻译过程中的译者选择和干预也会影响译文的意义表达。

因此,本文选用了改写理论分析庞德《华夏集》的翻译,旨在揭示翻译中的译者选择和干预及其对译文的影响,同时探究译文与源文之间的差异、译者的创造性和文化价值。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改写理论,系统分析庞德《华夏集》的翻译中的译者选择和干预,解释或揭示译文与源文之间的差异,探讨翻译的创造性和文化价值,明确庞德《华夏集》的译本的特点及其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庞德的创作意图和代表作品,并为后人研究庞德的诗歌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

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阐述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以及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部分,庞德《华夏集》的译本和改写。

该部分主要介绍庞德《华夏集》的几个重要译本,包括何桥、李慎之、罗根等人的译本以及译者们的改写策略。

通过对比不同译者的翻译,探究翻译过程中的译者选择和干预,以及译者对原文的改写和表达。

第三部分,改写理论与庞德《华夏集》的翻译。

本部分详细介绍改写理论及其在庞德《华夏集》翻译中的应用,阐述翻译中的改写策略对译文的影响,重点研究改写与翻译的关系、译者选择和干预的影响,以及翻译的创造性和文化价值等问题。

第四部分,结论和展望。

通过对庞德《华夏集》翻译的研究,总结研究结果,解释翻译中的误解和失误,并提出基于改写理论的翻译改进策略。

同时,分析研究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遥远与贴近:翻译庞德的一些理论问题

遥远与贴近:翻译庞德的一些理论问题

2 1 . . 总第 14期 ) 0 13 ( 0
不 存在 的 , 出九成 就是 难得 的上 品 了。所 谓 翻
韵 行 ( i lryh 。 这 里 我 不 是 指 他 说 的 va ht t m) m l oi( 音 的音 乐 性 , 钟 书 比作 刘 勰 的 eo e 声 p a 钱
诗 三十 多年 了 , 翻译 庞 德 好像 应 该 是顺 理 成 章
Hale Waihona Puke 意策 略 。《 章 》 有 一 个 意 想 不 到 的 问 题 。 诗 还
庞德 在英 文文本 里 加插 了很 多 中文 字 , 英文 在 的文 本里 , 中文 字 是 一 个 异 质 的 符 号 , 待 解 有 释 的符号 , 现 代 诗 里 的 一种 “ 化 ” 是 异 的效 果 , 是一 种先 惊后 觉 的效果 , 他 们 在 翻译 成 中文 但 的文本里 语锋 便完全 失 去 。我们 如 何 去 “ 再重 新发 明 ” , 是颇 费 思 量 的 。我 们 还 要 记住 呢 也 庞德 的《 章 》 长 8 0页 , 解 ( 0号 小 字 诗 全 0 注 1 体 )8 0 余 页 ( 0 见 Cr l . Tr l ao F er l的 A e
经验 的一些 理论 问题 。 四十多 年 前 , 我 参 与 在
时不 知 如 何 去 将 之 驯 服 , 者 不 应 该 将 之 驯 或 服 , 些层 次 传 意 的交 织 网是 如 此 的 复 杂 , 这 仿
佛无 法在 中 国文 化 意 符 网络 里 找 到 比对 的表
推动 台港现 代诗 运 动 的年 代 , 发难 译 了艾 略 我
余 页, 也都是我却步的原因。 这
关键词 : 远; 遥 贴近 ; 翻译 庞德 ; 诗章》 《

庞德论文

庞德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课程论文(设计)从庞德的意境观看《感遇·其二》之英译姓名:陈思班级:41200801学号:4120080114课程名称:西方翻译理论任课教师:冯光华时间:2010年11月29日原创性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摘要埃兹拉·卢明斯·庞德(Ezra Loomis Pound,1885——1972),诗人、批评家、翻译理论家、翻译家,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者,意象派(Imagism)诗歌的发起人,西方现代诗歌改革巨匠。

在诗歌理论上,他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观点,这些观点对西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庞德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使之成为中外比较诗学、翻译理论中不可失的一环,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本文以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感遇·其二》作为切入点,结合原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思,用庞德的意象观来研究《感遇·其二》的英文译文。

通过具体的对比与分析,体会该诗英译的优点,并发现其中的不足;进而,研究唐诗英译的可能性及局限性;发掘庞德意象观对唐诗英译的影响与价值。

通过用庞德意象观分析《感遇·其二》的英文译文,得出《唐诗三百首新译(许渊冲)》中的译文较好地再现了原诗所要表达的意境,秉承了庞德对诗歌翻译提出的三条标准:音乐性(Melopoeia);视觉性(Phanopoeia);直接意义和双关(Logopoeia)。

进而得出,庞德的这三条标准在唐诗英译的研究中,开创了一代诗风,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翻译实践,再现了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庞德意象观《感遇·其二》英译诗歌翻译三条标准ABSTRACTEzra Loomis Pound (1885——1972), who is an American poet ,critic, translation theorist and translator; The main founder of the 20th centry mordern west literature, the intiator of the Imagism and also the great master for modern west peotry reform. Pond proposed many novel and original viewpoints in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ies, which made a great influence in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 deep friendship between Pond and Chinese literature became an integral part both of sino-western comparative poetics and sino-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From all of it, Pound built the bridge of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This paper will firstly stud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 “thoughts Ⅱ”(Zhangjiuling) with the viewpoints of Pond. The scene and emotion showed in the original work will be taken as a cut-in point. The method of study in this paper are cooparation and analysis. By this way, readers can find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translation.To make a further stud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both the possiblities and the limit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 And at las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influence and value that Pond brought in English-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One of the recults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tranlation in “the new English-tranlation of 300 Tang Poems ( Xu Yuanchong)” did the good work among others. The translation developed the three standards put by Pond : Melopoeia, Phanopoeia, Logopoeia. And the other result is about the commendation of the three standards laid by Pond, for his great work of opening a door for a new peom style, creating a new method in translation exercises and repicturing the charm of Chinese language.Key words: the imagism viewpoint of Pond “ThoughtⅡ”three standards目录1 引言1.1 庞德的意象主义观 (2)1.2 《感遇.其二》原诗创作背景及赏析 (3)2 从庞德的意象观看《感遇·其二》英译的意象之美2.1 《感遇.其二》英译之“音乐性” (4)2.2 《感遇.其二》英译之“视觉性” (6)2.3 《感遇.其二》英译之“直接意义和双关” (8)3 研究的意义3.1 唐诗英译的可能性 (10)3.2 唐诗英译的局限性 (12)3.3 庞德意象主义观对唐诗英译的影响 (14)结束语 (15)致谢 (16)参考文献 (17)引言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卢明斯·庞德一直都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

德 看来 , 在字 里行 间 的语 言 和具 体 的细 节并 不 仅 写 仅 是代 表事 物 的黑 白符 号 而 已 , 们 还是 作 者 刻 意 它 塑 造 出来 的意象 。他把 译者 看成 是艺 术家 、 雕刻 家 、 书 法家及 文 字的驾 驭 者 , 而 赋 予 了译 者更 多 的 自 从

诗 歌 的沉寂 局 面和促进 美 国文学 的复兴作 出了独特 的贡献 。 二 、庞德 的诗 歌翻 译理 论
庞德 的翻译观 念与 其现 代诗 学 和文化 观念密 切 相联 , 否定传 统 的翻译 原则 , 破 了翻译 与创作 之 他 打 问 的界 限。庞 德在 翻译 时 , 仅不 墨守成 规 , 不 而且 往 往将其 诗 学革新 的观 念 融人 其 翻译 实 践 中, 由此 并 产生 了创 意 翻 译 法 。尤 尼 ・阿 帕特 ( o n pe) RniA t e r 在其 著作 《 宝 : 德 之 后 的翻 译 》中提 出 , 德 的 挖 庞 庞 创 意 翻译 “ 主要 体 现 三 个 方 面 :.抛 弃 维 多利 亚 时 1 期 那种 矫揉 造作 、 生僻 占涩的 翻译措 辞 ; . 2 优秀 的诗 歌 译作 可 以看做 是具 有 自身 独 立 意 义 的新 诗 作 品 ; 3 每篇译 作 都 有 必 要 看 成 是 一 定 程 度 对 原 作 的 评 . 鉴” ” 。他 主张 诗 要 具 体 , 对 具 体 事 物 的描 述 , 是 “ 德所 要 描 写 的 都 是 真 实 存 在 的客 体 , 庞 比如 一 幅 画, 一种颜 色 , 一块 头 , 甚至 是石 头上 的雕刻 , 绝 但 不是 抽象 的概 念 ”】。 庞 德 的翻译 理 论 强调 的 是 ll。“ l
19 0
由 , 译 者 在 进 行 翻 译 时 更 多 地 可 以 发 挥 创 造 使 性 ”1。 _ 。庞德 的翻译 理 论 核 心 是 其 诗 歌 翻 译 语 言 ”

庞德及_翻译理论_简介

庞德及_翻译理论_简介

二、 翻译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对庞德来说,除了“阐释性翻译”外,还有“另一种翻 译”。“有时‘译者’显然是在创作新诗”,走出旧的逻辑, 回到当代,通过译语文化的主流诗学或译者的诗学进行调试。 这样,翻译就被视作改写,译作独立于原作,在译语文化中赋 予了新的意义。
三、翻译是对原作的语势转移
庞德翻译理论是建立在语势观的基础上的。语势观是庞德翻译 理论的核心,他决定着翻译家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家在翻 译中最关注的是词语中蕴含的势而非意义,这样翻译家就从屈 从于原作者的地位中走出来,走近原作寻找原作者的意图。
“But you, Sir,
had better take wine eve your departure”
劝君更尽一杯酒
For you will have no friends about you When you come to the gates of Go 西出阳关无故人
其中把“阳关”译成了“the gates of Go” 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 来一直是内地通向西域的交通要塞,在盛唐人心中,从军或出 使阳关,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壮举,“西出阳关”也因此而成为 中国文学一个常见文化意象,被人反复咏颂,具有了丰富的文 化意义。西出阳关在中国读者心中唤起的那种联想遥远、广裹、 大漠„„。
唯见长江天际流。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烟花三月下扬州。
用汉字‘烟花’(smoke-flowers) 二字直译,尽管本身这个字不存在,突 出‘烟花’带给读者的感受(友人远离, 心情惆怅,视线模糊),照应到了原诗的 意象特征; Blur(弄脏,模糊视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庞德迁居当时的世界 文化中心巴黎。1924年庞德去意大利,并 在政治上开始向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国家 社会主义靠拢。二次大战期间他公开支持 法西斯主义,并在罗马电台的对美国广播 中发表数百次亲法西斯、反犹太人的演说。 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 候受审。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 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他只 被关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庞德结束 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住, 直至去世。

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浅析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摘要:翻译在比较文学中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特别是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和理论家埃兹拉·庞德,他对中国古诗和典籍进行了大量的翻译介绍,曾在欧美掀起了一场引进和学习东方文学的运动。

他的诗学翻译,诗学理论,对当时英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庞德对中国古诗进行了大量翻译,那么作为一个译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中必定包含了庞德作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当然创造性叛逆具体又表现在多个方面。

论文将从创造性叛逆的个性化翻译,误译两个方面入手,从译介学角度出发,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译介学庞德创造性叛逆个性化翻译误译一个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性化翻译”,其实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原则,在翻译中有其特有的追求目标。

庞德在翻译中就很有自己的见解方法和坚持原则。

庞德独特的译学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庞德十分反对将原著视为绝对权威,他反对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认为那样会使原作丧失生机。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也是一种尝试,翻译者将通过自己对原作的阐释和尝试将会再次创造出新诗歌。

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庞德认为翻译不应该过分强调直译,重要的是要关注文本意义,再现文本蕴含的感情。

他认为如果仅仅局限在文本的字面意思上,这样不利于文本意义的表达,最终会破坏整首诗的意境和美感。

所以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时会把握诗中他所谓的“无法毁坏”的东西。

更简略地说,这个“无法毁坏”的东西就是我们古诗中的精神实质。

正因如此,庞德很多译诗中不完全忠于原作,尤其是在词句上的不同。

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最末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庞德是这样翻译的: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drooping with spring./ we come back in the snow,/ we go slowly,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 our mind is full of sorrow who will know of our grift?这是庞德在《神州集》中的汉译英诗歌。

翻译目的论为庞德误读的辩护——以《长干行》英译本为例

翻译目的论为庞德误读的辩护——以《长干行》英译本为例

翻译目的论为庞德误读的辩护——以《长干行》英译本为例[摘要]庞德热爱中国古典文化,但是长久以来,他对中国诗歌的“误读”,使其译作饱受争议。

20世纪70年代目的论的提出以及目的论在翻译领域的影响,为人们评价庞德英译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

《华夏集》中的“误读”并不是翻译的失误,而是对原文新的理解和阐释。

本文以庞德英译唐朝著名诗人李白《长干行》为例,以目的论为指导,分析庞德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翻译目的,以及为实现其翻译目的所使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庞德;目的论;《长干行》庞德(Ezra Pound),英美文坛巨匠,通晓多国语言,历史及文学;同时也是一位成就非凡的翻译家,翻译出版了日本、意大利和希腊等多国语言的文学作品。

庞德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巨大,他曾在多名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将《大学》、《中庸》以及《论语》等翻译成英文。

1915年,庞德出版其翻译的19首中国古诗,命名为《华夏集》(Cathay)。

《华夏集》出版后,引起西方文坛巨大轰动和西方读者广泛欢迎,同时也备受争议。

《华夏集》的“不忠”到底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误读还是另有原因?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结合具体的时代历史及文学背景,对庞德的创作及翻译原则进行探讨。

一、庞德诗歌特点及其翻译观庞德是美国“新诗运动”发起者,是意象主义运动的先驱。

庞德的诗歌特点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诗歌表达具体直接,反对语言抽象化;第二,用词精简,没有多余修饰。

庞德作为意象派的发起人,坚持诗歌创作应当做到凝缩、简练和含蓄。

另外生动和具有美感的意象也不可或缺;诗人所使用的意象能够为读者呈现出具体的画面感。

庞德翻译作品坚持了自己的诗学观。

中国古典诗歌重视的意象优美、语言精简、以及准确传神,这与庞德的诗学观点不谋而合。

庞德将翻译行为看做丰富本国文化的有效手段,翻译能够引入全新的诗歌理念,他认为使英国文学包含生机与活力的秘密正是外国文学的引进。

庞德翻译观亮点在于“创意翻译”的概念,他认为,翻译是对原文作品的部分批评。

Ezra Pound庞德翻译理论与汉诗翻译完整版资料

Ezra Pound庞德翻译理论与汉诗翻译完整版资料

• 1931 How to Read, essays • 1933 ABC of Economics, essays • 1933 Cavalcanti, three-act opera • 1934 Eleven New Cantos: XXXI-XLI, poems (New York) • 1934 Homage to Sextus Propertius, poems (London) • 1934 ABC of Reading, essays • 1935 Make It New, essays • 1936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 by Ernest
(London) • 1915 Cathay, poems / translations • 1916: Gaudier-Brzeska. A Memoir (London) • 1916 Certain noble plays of Japan: from the manuscripts of Ernest
• 富士の風や 扇にのせて 江戸土産
• 初しぐれ 猿も小蓑を ほしげ也
• 菊の香や 奈良には古き 仏達
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对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 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在他们看来,中国 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 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 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 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

庞德的翻译观

庞德的翻译观

庞德的翻译观(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骞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庞德的翻译观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乃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对英语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解析庞德的翻译理论和分析《华夏集》的译例,一窥他的创意翻译法,让大家领略不同于中国国内传统的翻译方法,并让读者认识到庞德的翻译作品带来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翻译本身。

关键词:庞德;翻译观念;创意翻译法;中国古典诗歌埃兹拉庞德是英美20世纪文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集诗人、批评家与翻译家于一身。

埃兹拉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和儒家经典。

他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不但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文化,而且恰当地将中国诗学精髓用之于发展英语现代诗歌,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创意翻译法。

虽然庞德的诗学和翻译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很深,但国内对其诗学和译学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突破,甚至有不少人将庞德的翻译看作是劣质翻译品,本文试对庞德的翻译理论初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让庞德的翻译理论和译作在中国能够得到中肯的评价。

一、20世纪的翻译理论介绍20世纪以前的西方译论主要是围绕“直译”与“意译”展开,20世纪朝着哲学、语言学和文化三个主要方向发展。

庞德翻译理论对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预示着翻译理论从语言学范式到文化范式的发展方向。

二、庞德的翻译理论庞德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于创意翻译,而他的创意翻译又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庞德1934年提岀“通过翻译批评”的观点。

庞德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批评。

但与维多利亚翻译家“翻译即批评”的观点不同的是,庞德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

“庞德与维多利亚时期翻译理论的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庞德不再现原诗的所有特征,无论其特征是理想还是不理想。

"(apter, 1984:106)庞德认为,翻译家不应着力重现原文所有的特征,而应向读者“展示原文的宝藏”,即展示原文的本质特征,展示原文独特的品质,哪怕是损失其他的品质,以传达原作者的思想意识及原作整体的美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读还是再创造:论庞德的汉诗英译-------马燕摘要: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

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诗歌翻译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大诗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史上毫无疑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人,庞德对现代诗歌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但自庞德出版《华夏集》以来,一部分人对他的诗歌翻译方法持反意见,认为他的翻译是对原诗词的误读。

艾略特曾说:“为了理解庞德的理论,有必要阅读他的诗歌,为了理解庞德的诗歌,有必要阅读他的理论。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理解庞德的翻译以及分析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一、背景埃兹拉庞德,著名的美国诗人。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了九种外语。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1908年定居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W.B.叶芝。

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了一场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

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

1902年,庞德确定了意象派(imagism)这一名称,并成为英美新诗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庞德曾主编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TheEgoist),并于1913年编选了第一本意象派诗选。

作为一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不断推动并传播意象技巧的新发明。

二、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庞德的翻译观念与其现代诗学和文化观念密切相连,他否定传统的翻译原则,打破了翻译与创作之间的界限。

他的译学与其诗学同步发展,甚至不少学者认为庞德的诗学可谓翻译诗学。

这主要归因于他在翻译时,不仅不墨守成规,而且往往将其诗学革新的观念融入其翻译实践中,并由此产生了创意翻译法,丰富并扩充了翻译理论。

对庞德的创意翻译思想影响较大的首推17世纪的著名翻译家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

德莱顿曾在1680年《奥维德诗简》的英译本序言中提出了“直译”,“意译”和“仿译”三分法(Dryden, 1992:17),在翻译理论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而庞德的翻译观继承并发展了德莱顿的“意译”法,即灵活翻译。

尤尼阿帕特(Ronnie Apter)在其著作《挖宝:庞德之后的翻译》中提出,庞德的创意翻译“主要体现三个方面:1. 抛弃维多利亚时期那种矫揉造作、生僻古涩的翻译措辞;2.优秀的诗歌译作可以看做是具有自身独立意义的新诗作品;3.每篇译作都有必要看成是一定程度对原作的评鉴。

”(Apter,1987:3) 这就是庞德对翻译革新的三大主张。

从第一条原则我们不难看出,庞德极具创新精神。

19世纪初,在狄金森和惠特曼逝世以后,美国诗人竞相效仿英国维多利亚的诗风,过分“讲究措辞谋篇,矫揉造作,凄婉多情,有时甚至无病呻吟。

”(埃默里,1994:45)在此文风笼罩下的诗歌日渐衰落,并逐渐被读者所抛弃。

针对诗坛因循守旧,缺少创新的风气,庞德提倡诗歌创作“日日新”(make it new),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翻译语言观。

庞德决心,“将诗歌提高到散文水平。

”而要振兴诗歌,庞德认为,必须进行好的写作,在他看来,好的诗歌创作应该是远离废话,更加理性深刻,词语的力量蕴含在内部,是其自身的能被解读的能力,这种能力正式诗歌的力量所在。

不让无用的形容词影响它的力度,它应该是简朴、直接、能自如抒发感情的。

庞德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其诗歌翻译语言观。

“庞德的翻译理论强调的是闪光的细节,表现个别词语,表现单个,甚至是残缺的意象,他不像查兹那样在翻译过程中假设原作有一个统一的意义。

他的翻译理论建立在语言能量之上。

在庞德看来,卸载字里行间的语言和具体的细节并不仅仅是代表事物的黑白符号而已,它们还是作者刻意塑造出来的意象。

他把译者看成是艺术家、雕刻家、书法家以及文字的驾驭者,从而赋予了译者更多的自由,使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更多了可以发挥创造性。

(Gentzler, 2001: 15-16) 此外,庞德对于诗歌语言的理解影响深远。

他认为语言是有生命力的,并且还有适应历史和随着时间的变迁而进行自我变异的能力。

因此,“以动态理念来看,一个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语言的变化而进行自我变化”(Gentzler, 2001: 19) 在《怎样阅读》艺术的“语言”一节里,庞德罗列了“语言获取能量的种种方式。

这些方式包括:1.音韵(melopoeia);2.形象(phanopoeia);3思想.(logopoeia)。

庞德说,音韵性质难以解释,“一次最多只能翻译半行;视觉性质可以翻译,而思想性质则几乎不能翻译,或者不能照译,因为如果你真正搞清楚了原作者的思想状况,你可能就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翻译了。

(Pound, 1937:170-171)庞德与其他意象派诗人于1913年发表了“意象派宣言”,提出了意象派诗歌创作“三原则”:1.直接处理无论主管还是客观的事物2.绝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3.节奏方面,要用连续的音乐性语言,而不受节拍的束缚由此可以看出,意象派要求诗要具体,是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正如根茨勒所说那样,“庞德所要描写的都是真实存在的客体,比如一幅画,一种颜色,一块石头,甚至是石头上的雕刻,但绝不是抽象的概念”(Gentzler, 2001: 16);要用精炼的语言准确而直观的呈现事物,不加任何解释、说教与评论;要把诗人的感触和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的后面,诗人的感受不是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靠语言所凝聚的意象暗示给读者,并且要求格律上革命性的变革,反对可以按照固定的类似节拍器的节奏写诗,而提倡按照自然语言的节奏写诗。

此外,庞德提出了著名的“意象说”: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的和感情的复合体。

其中,感情指主观感觉,理智指原则,道理等直观之外的事物。

一个意象既非单纯的主观感受,又非单纯的客观真理,它是两者综合而成的综合物。

对于庞德来说,一位理想的诗人与一位理想的诗歌翻译家没有区别。

诗歌翻译家只有深入原诗作者的思想,钻进其灵魂深处,与其达到“神合”,才能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译出原诗的精神和效果。

庞德在译诗中抓住细节,突出意象。

不是推敲词句,而是使自己的感情进入原诗作者的角色,将原作中的思维方式和感情方式进行浓缩提炼,再传达到英语中去。

他翻译的不是词句;词句只不过将他引到词本身所表达的事物和感情中去。

三、庞德的汉诗英译庞德是中国文化的崇拜者,,中国古典诗学和诗歌极大地帮助并丰富了他对英美传统诗歌的革新、对新的诗歌形式和写作技巧的探索。

庞德对中国文化的认真研究始于1913年。

这一年他从美国汉学家厄内斯特凡诺洛萨的遗孀处获得一批用英语注译的中国文学资料及范诺洛萨的一些论文,便据此从事汉诗英译的翻译工作。

以后几十年,他不断翻译、研究中国文学和诗歌、探索儒学真谛。

形象表意的汉字和充满意象的中国古典诗学和诗歌对庞德的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庞德找到了他的诗学理论的某些依据和梦寐以求的诗歌意象。

庞德认为“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意象”,而汉字的组合往往能取得一副动画感的效果,这就使中国古典诗歌整个浸润于意象之中。

他说“正是由于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直接呈现出来,而不加以说教和评论,人们才不辞辛苦的翻译它。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与模仿创作收集在他的《华夏集》中,对东方圣贤的钦佩、对东方艺术的沉醉以及对东方诗歌的模仿是庞德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庞德不懂汉语,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底蕴也知之甚少,他是根据意大利著名东方学家菲诺洛萨在日本研修多年的研究笔记和手稿对李白诗歌的日文注释来理解原诗的,所以庞德的翻译和模仿实际上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再创造,或者是一种“故意误读”。

庞德对汉语的理解十分有限,要准确的把握他要翻译的中国古诗是很不现实的。

实际上庞德从1936年菜开始认真学习汉语,因此对于庞德而言很难达到通常意义上翻译要求的基本语言和文化素养。

幸运的是,意象派诗歌的原则决定了庞德的诗歌翻译并不要求字词传统意义上的忠实。

庞德所谓的“创意性翻译”注重的是“对国内文化形式的回应。

”以及“语言的能量”和意象并置的结构方式。

这种翻译策略的选择既不要求译者对原文由精细的理解,又给予译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自由。

这里以《华夏集》中庞德所翻译的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以期说明庞德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庞德所译的英文版本: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Over the river,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Pound, 2003,257)反译成汉语,即:在Kiang江边告别Ko-jin从ko-kaku-ro向西行,烟雾的花朵在江上迷迷茫茫。

他的孤帆在远方的天空留下斑点,而我现在只能看到江水,那长长的Kiang,接着长空。

李白的原诗为: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如果单从字面表现来看,庞德从标题起就错误百出。

“Kiang”是“江”的译音,庞德以为“长江”指的是“长长的叫作Kiang的江”。

“k o-jin”是“故人”的日文译音,而不是人名。

原诗中的“西辞”意为离开西方往东走,而庞德以为一如英文中的“leave for the west”,于是就成了老朋友西去了!此外,“烟花三月”本指三月里的暮春时节繁花似锦的景象,但庞德硬是把它翻译成了“smoke-flower"这种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