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11,作为写作的一般属性,写作活动的主观特征表现在主体精神活动的个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方面。

请结合课本中的相关讨论和你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实践特点的理解和理解。

答:所谓的实践就是在行动中看到精神。

写作作为人类主体精神的创造活动,必须具有实践性实践作为人类认知的基础,不仅是认知的唯一源泉,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

它不仅是正确理解的检验标准,也是理解的目的。

知识和实践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人不仅是知识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

正因为如此,写作主体也是写作实践的主体。

认知:1)生活实践是建立主客体关系的根本途径;2)阅读练习是积累写作经验的主要途径。

3)写作实践是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其次,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以书面形式表达写作主体的情感或知识,通过读者的阅读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

根据你自己的写作和阅读实践,谈谈你对写作交际特点的理解。

A: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以书面形式表达对写作主题的某种感受或理解,并通过读者的阅读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

因此,写作本质上是一种人类精神交流活动,包括读者因素和阅读环节。

正是由于写作的交流性,这一写作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作者和读者不仅具有写作的主体性质,而且能够相互转化或融合。

认知:1)生活实践是建立主客体关系的根本途径;2)阅读练习是积累写作经验的主要途径。

3)写作实践是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三、教材讲写作要“讲实质”。

其中,“物质”包括哪两部分?请结合教材详细讨论。

所谓“文字有事物”,就是要求写作结果有丰富而具体的思想内容,能反映作者对自然、人类社会或人自身的独特体验或理解它包括文本的物质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

文本的材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材料是指作者所关注的、意识到具有一定写作价值的、经过收集和积累以供选择的所有原始材料,包括事实材料、理论材料和数字材料等。

从狭义上来说,材料指的是事实、理论和各种数据,它们已经或将要通过作者的选择写入文本。

【免费下载】电大作业阅读与写作基础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免费下载】电大作业阅读与写作基础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阅读与写作基础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作业1一、填空题1、《左氏春秋传》,左丘明2、春秋,儒家3、战国,道家4、《小戴礼记》,戴圣5、裴松之,《三国志》6、“靖节”7、《幽明录》,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8、韩文公,文道合一9、柳河东,韩愈10、诗文革新,《欧阳文忠公集》二、名词解释1、先秦诸子散文2、“竹林七贤” 见《大学语文》P3见《大学语文》P49—50三、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1、见《大学语文》P17(注释)2、见《大学语文》P21(注释)四、简答题1. 简述《冯谖客孟尝君》中人物描绘的特点。

见《大学语文》P9—102. 简述《世说新语》“雪夜访戴”一则中对文人士大夫丰神特点的描写。

见《大学语文》P57五、分析题1.分析《史记·伯夷列传》表达的主要观点。

见《大学语文》P32--332.分析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中嵇康与山巨源“绝交”的原因。

见《大学语文》P50—51作业2一、填空题1、明,卓吾,“童心”2、竟凌,钟潭二、名词解释梧桐派见《大学语文》P85三、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1、见《大学语文》P91(注释)2、见《大学语文》P103(注释)四、简答题1.简述谭友夏小品二则中借景借人说己的写作手法。

见《大学语文》P96—972.简述《与友人论学书》的主要内容。

见《大学语文》P108五、分析题1.论述李贄提倡“童心论”的目的和意义。

见《大学语文》P88—892.分析《湖心亭看雪》是如何把写景、记事与抒情融为一体的?见《大学语文》P103—104作业3一、填空题1、“革命文学”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3、《之夜》,《家》,《骆驼祥子》4、现代话剧成熟5、《生死场》6、“新感觉派”7、“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8、《华威先生》,《在其香居茶馆里》9、路翎10、艾青11、文艺为工农兵服务12、赵树理 13、《围城》 14、《饮冰室合集》15、《朝花夕拾》 16、《骆驼祥子》,“市民诗人”二、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 见《大学语文》P1222、“新月派” 见《大学语文》P122—123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见《大学语文》P1234、“京派“ 见《大学语文》P123三、简答题1、简述周作人小品文《苍蝇》的内容。

基础写作形成考核册答案

基础写作形成考核册答案

基础写作基础写作作业1:1、从三个方面来谈:(1)、生活实践是确立写作主客体关系的根本途径。

一切写作之源都是客观社会生活,作者主管有写作的能力与愿望,但无社会生活之源,是无法进行写作的。

(2)、阅读实践是感悟积累写作经验的重要途径,写作的实践一是向生活学习,二是向已有的书籍学习,增强一个人的鉴赏能力,也是在提高写作能力。

(3)、将理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勤于动笔是最重要。

2、写作具有交流性,作者与读者在交流中可以彼此转化或融合。

(1)、参与写作的真实的读者。

阅读者在阅读时,不机械的阅读,要有自己的观点、评价、态度、阅读自身是写作的延续。

(2)、参与写作的隐含的读者。

作者创作者要期待读者阅读,因此要考虑读者的期待,并按其愿望进行创作,例如小品、小说等创作等。

(3)、双全主体、作者于读者的相对性。

3、言之有物的物包含两个因素:一是问题的材料,二是问题的思想内容。

材料是思想产生的基础和表现的支柱,是为文之物。

思想是问题的主旨、中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魂,我们常常把主题思想比喻为文章的魂,把材料比喻为文章的血肉之躯。

4、材料全在选择,选材料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材料要有精神启迪效果——内涵要深刻,材料要有可读性——新颖,如果你所用的材料新颖,丰富,会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例如毛泽东的文章,鲁迅的文章,都能达到此种境地。

5、文章主旨明确,立意深刻,人不要自吹自擂,更不要贪天功为己有,即使是对人类有过巨大的贡献的人,也应该感谢别人。

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运用了爱因斯坦的例子,介子推的例子,雨果推字的约伯记的观点,这些材料的运用,新颖、典型、有分量。

除此之外,还用了自己的祖母、教导笔者要感谢上天的平凡的例子,使读者感到生动,鲜活,仿佛这些道理就在读者的身边。

这些生动、鲜活、典型、新颖的材料的运用,使得文章说服性更强,论理更深刻。

基础写作作业2:1、言之有序是确定材料与思想之间组合关系和组合方式——是问题的结构。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基础写作》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基础写作》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基础写作》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1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每题5分)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答:“言之有物”包括材料和思想两个方面。

先看“材料”。

材料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材料是拿来干什么的呢?是拿来表现思想和观点的。

我们写一篇文章就是要表达一种思想或观点,那么,通过什么来传达呢?材料。

这里就有对材料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最有利于我们思想的表达,我们就选择什么材料。

“选择”就是“取”与“舍”两个方面,因为有的材料很可能没有作用,甚至起反面作用,因此,选择、取舍很重要。

所以,由此看来,思想依赖材料来表达,而材料的选择有受制于思想,是双向的。

那么哪些材料是可以用的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教材中说了三点:要有代表性,要有精神启迪效果,具有可读性。

再说:“思想”“思想”就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意旨或倾向及情感。

“思想”是需要提炼的,什么样的“思想”最能为阅读者所接受呢?有三个要求:真实、深刻、新颖,这也是文本思想的提炼应达到的要求。

在什么基础上进行提炼呢?要掌握大量的材料,还要掌握大量的资料,还要看到材料背后深藏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要进行创造性思维。

2.有人说“材料重在选择,思想重在提炼”,结合自己的写作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所持看法。

答:此观点正确。

写作者日常接触到的材料是十分的繁杂的,要使原始材料的积累真正具有写作价值,就要善于按照写作的规律的要求对其进行识别和选择。

文本的思想需要提炼,是为使写作的规律大要求,使其最终确立的文本思想达到真实、深刻、新颖的程度。

在写作之中,有效地选择和组织材料,是准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在一般的文本写作中,思想和材料往往同时出现,因此,文本思想的确立和材料的支撑是融为一体的。

在文学创作中,文本思想隐含与材料之中而不直接说出,因此对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成为引导读者体验、理解、和接受文本思想的唯一途径。

2021年秋季国家开放大学《基础写作》形考任务(1-6)考核答案

2021年秋季国家开放大学《基础写作》形考任务(1-6)考核答案

春季国家开放大学《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答案形考任务11.所谓“言之有物”,就是要求写作成果有丰富而且具体的思想内容,能够反应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自身的某种独特的体验或认识。

它包括文体的材料和思想两方面的因素。

文本的材料,材料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材料是泛指作者关注并意识到有某种写作价值而予以收集积累以被选用的一切原始材料,包括事实形态的、理论形态的和数字形态的等等。

狭义的材料,则是专指经过作者的选择,已被或将被写进文体中的事实、理论和各种数据。

文体的思想,是指通过文体写作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基本性的意旨或倾向。

它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代表着写作的意义和价值,决定阅读的效果,在写作中处于核心地位。

2.此观点正确。

写作者日常接触到的材料是十分的繁杂的,要使原始材料的积累真正有写作价值,就要善于按写作的规律的要求对其进行识别和选择。

文本的思想需要提炼,是为使写作的规律大要求,使其最终确立的文本思想达到真实、深刻、新颖的程度。

在写作之中,有效地选择和组织材料,是准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在一般的文体写作中,思想和材料往往同时出现,因此,文体思想的确立和材料支撑是融为一体的。

在文学创作中,文体思想隐含与材料之中而不直接说出,因此对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成为引导读者体验、理解、和接受文思想的唯一途径。

3.首先,要说出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所体会到的思想与情感。

要注意其题目,题目常常是文章后的眼睛与心灵。

这里“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可以理解为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的人、事’物,“谢”天”,就是要对某种我们不了解的存在、规律、原则有敬畏之心,有感激之心,有谦逊之心。

然后,分析这个思想与情感是怎样得出的?这文章-“材料”-几个故事、议论名人名言中的出来的。

第一个故事,小时候与祖母一起吃饭时,祖母的“谢饭”,她说的那些话,这让“我”对“天”有朦胧的谢意与感激,但并不明确。

第二个故事,“我”到了国外,读到爱因斯坦的故事,并把他与中国的介之腿联想到一起,两人虽然远隔千里、远距千年,但都有一样的情怀;伟大的谦虚与胸怀。

电大【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汇总

电大【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汇总

电大【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从中央电大的《基础写作》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看来,试题将出得比较活,同学们特别要注重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一、作为写作的一般属性,写作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表现在主体精神活动的个体性、实践性、创造性等若干层面。

请结合教材的相关论述和自身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实践性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答:这道题要这样来理解,写作的一般属性有个性性、实践性、创造性三个特点,教材上关于每一点下面都有三个小点的阐述,如果死记,很容易搞混,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来谈,不一定九个小点都谈到,抓住大的方向就可以了。

关于第一个特点:个体性,任何一种写作活动都是写作者自己的一项精神活动,无论你写什么,选用哪些材料,运用何种体裁,最终成文后所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气质,等等,都带着写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比如一个中学生,年少,热情,不成熟,阅历轻浅,与一个科学院院士一起去考查黄河或长江源头,然后写出来的文章定会风格迥异。

同样,两个一样年纪的少年一起去考查,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一样,这跟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审美与价值取向,等等元素不一样是紧紧相联的。

这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即“个体性”。

关于第二个特点:实践性,“写作”,顾名思义,那就是要去“动”笔(电脑。

你得思考写什么,你得去选择适合的材料,你考虑用何种文体最适合于你,然后你得下笔(敲电脑,然后,你还要继续查阅资料进行修改,等等,所以,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行动过程。

这就是写作的实践性特点。

关于第三个特点:创造性,不要被“创造性”这个词所吓住,以为这是作家干的活,科学家干的活,这是不对的。

普通人的写作同样是有创造性的,因为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观点、行文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体现了上面所讲的第一个特点“个体性”,所以每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唯一”的一篇,举世无双的。

而这“唯一”就是创造性的体现。

当然,创造性也有不同的层次,这就是教材中讲到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个境界。

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

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

基础写作形成性作业答案作业一答案:1.p4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①生活实践是确立主客体关系的根本途径;②阅读实践是感悟积累写作经验的主要途径;③写作实践是将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唯一的途径.2.P11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①参与写作的真实的读者;②参与写作的隐含的读者;③双重主体:作者与读者的相对性.3.p26物是文本的材料和思想.文本的材料指凡是被写作者用来提炼和表现文本思想的那些事实现象的理论依据和各种数据,都可以称为材料.文本的思想,即指通过文本写作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基本的意旨或倾向.4.观点正确.写作者日常接触到的材料是十分的繁杂的,要使原始材料的积累真正具有写作价值,就要善于按照写作的规律的要求对其进行识别和选择.文本的思想需要提炼,是为使写作的规律大要求,使其最终确立的文本思想达到真实、深刻、新颖的程度.5.P34 38作业二答案:1.p51 “序”指文本的结构。

结构,具体而言,是指写作者按照思想表达的要求而将所选定的材料妥善地组织成一个符合语言表达要求的有机整体过程中所进行与安排,以及所采用的一系列的手段、方式、方法。

2.p54我认为,此观点我同意。

①结构安排应该做到完整匀称;②结构安排应该做到周严缜密;③结构安排应该做到错综变化。

3.p62、p66、p68我们选取“层次和段落”谈谈,可以选取“过渡和照应”,也可以是“开头和结尾” O层次和段落的安排原则有两点:①组合部分的不可或缺性;②组合次序的不可调换性。

4.以“我”对小女孩妇女从同情到关心再到惋惜的情感变化为顺序来安排层次,作者对父女两每次不同的变化,都是直接围绕全文的思想我”为父女俩末能达到愿望而遗憾,也包含着“我”对父女俩的命运的关心和牵挂。

其中有部分插叙:交代了小姑娘的遭遇和病情。

交代小姑娘看雪愿望的由来。

是使“我”后来感情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5.《智利地虑》故事的背景是1647年,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作者的精巧构思就落在地震之后发生的人杀人的事件上。

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从中央电大的《基础写作》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看来试题将出得比较活同学们特别要注重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一、作为写作的一般属性写作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表现在主体精神活动的个体性、实践性、创造性等若干层面。

请结合教材的相关论述和自身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实践性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答这道题要这样来理解写作的一般属性有个性性、实践性、创造性三个特点教材上关于每一点下面都有三个小点的阐述如果死记很容易搞混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来谈不一定九个小点都谈到抓住大的方向就可以了。

关于第一个特点个体性任何一种写作活动都是写作者自己的一项精神活动无论你写什么选用哪些材料运用何种体裁最终成文后所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气质等等都带着写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比如一个中学生年少热情不成熟阅历轻浅与一个科学院院士一起去考查黄河或长江源头然后写出来的文章定会风格迥异。

同样两个一样年纪的少年一起去考查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一样这跟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审美与价值取向等等元素不一样是紧紧相联的。

这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即“个体性”。

关于第二个特点实践性“写作”顾名思义那就是要去“动”笔电脑。

你得思考你得去选择适合的材料你考虑用何种文体最适合于你然后你得下笔敲电脑然后你还要继续查阅资料进行修改等等所以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行动过程。

这就是写作的实践性特点。

关于第三个特点创造性不要被“创造性”这个词所吓住以为这是作家干的活科学家干的活这是不对的。

普通人的写作同样是有创造性的因为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观点、行文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体现了上面所讲的第一个特点“个体性”所以每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唯一”的一篇举世无双的。

而这“唯一”就是创造性的体现。

当然创造性也有不同的层次这就是教材中讲到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个境界。

好文章对世界对人类精神活动的贡献是功德无量的这也是我们要努力追求创造性的最高境界的原因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大〔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电大〔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从中央电大的《基础写作》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看来,试题将出得比较活,同学们特别要注重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一、作为写作的一般属性,写作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表现在主体精神活动的个体性、实践性、创造性等若干层面。

请结合教材的相关论述和自身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实践性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答:这道题要这样来理解,写作的一般属性有个性性、实践性、创造性三个特点,教材上关于每一点下面都有三个小点的阐述,如果死记,很容易搞混,因此,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来谈,不一定九个小点都谈到,抓住大的方向就能够了。

关于第一个特点:个体性,任何一种写作活动都是写作者自己的一项精神活动,无论你写什么,选用哪些材料,运用何种体裁,最终成文后所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气质,等等,都带着写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比如一个中学生,年少,热情,不成熟,阅历轻浅,与一个科学院院士一起去考查黄河或长江源头,然后写出来的文章定会风格迥异。

同样,两个一样年纪的少年一起去考查,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一样,这跟她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审美与价值取向,等等元素不一样是紧紧相联的。

这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即“个体性”。

关于第二个特点:实践性,“写作”,顾名思义,那就是要去“动”笔(电脑)。

你得思考写什么,你得去选择适合的材料,你考虑用何种文体最适合于你,然后你得下笔(敲电脑),然后,你还要继续查阅资料进行修改,等等,因此,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行动)过程。

这就是写作的实践性特点。

关于第三个特点:创造性,不要被“创造性”这个词所吓住,以为这是作家干的活,科学家干的活,这是不正确。

普通人的写作同样是有创造性的,因为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观点、行文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体现了上面所讲的第一个特点“个体性”,因此每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唯一”的一篇,举世无双的。

而这“唯一”就是创造性的体现。

当然,创造性也有不同的层次,这就是教材中讲到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个境界。

好文章对世界对人类精神活动的贡献是功德无量的,这也是我们要努力追求创造性的最高境界的原因所在。

当然,不好的文章(或作品)对世界的破坏甚至毒害也是不应该忽视的。

二、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书面的形式将写作主体的感受或认识表示出来,并经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

结合自身的写作、阅读实践,谈谈你对写作交流性特征的认识。

答:写作的交流性特征是写作的特殊属性。

要这样来理解,我们写作的目的,是要将自己的某种感受或认识表示出来,并经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我们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因此,写作这项活动从本质意义上讲是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活动:作者的写和读者的读,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互动性”。

没有哪个人会真正让自己的文章或作品永远锁在抽屉里的。

交流性这个特点特别体在现在极为流行的一种新的写作文体里:博客。

互动性在博客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博客一般都设置了评论和留言功能,跟读者的交流程度和频度都是空前的。

大家能够去看看韩寒的博客(),每篇文章都是几十万的点击量,数千条留言与评论,盛况空前。

当前,她的博客点击量是排在世界第一位,足足3亿。

这就是写作的交流性。

三、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言之有物”包括材料和思想两个方面。

先看“材料”。

材料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材料是拿来干什么的呢?是拿来表现思想或观点的。

我们写一篇文章,就是要传达出一种思想或观点,那么,经过什么来传达呢?材料。

这里就有对材料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最有利于我们的思想表示,我们就选择什么材料。

“选择”就是“取”与“舍”两个方面,因为有的材料很可能没有作用,甚至起反面作用,因此,选择、取舍很重要。

因此,由此看来,思想依赖材料来表示,而材料的选择又受制于思想,是双向的。

那么,哪些材料能够是用的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教材中说了三点:要有代表性,要有精神启迪效果,具有可读性。

再看“思想”。

“思想”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所表示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意旨或倾向以及情感。

“思想”是需要提炼的,什么样的“思想”最能为阅读者所接受呢?有三个要求:真实、深刻、新颖,这也是文本思想的提炼应达到的要求。

在什么基础上进行提炼呢?要掌握大量的材料,还要看到材料背后深藏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要能进行创造性思维。

四、有人说“材料重在选择,思想重在提炼”,结合自己的写作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所持看法。

这道题应该同学们自己来答。

怎么答呢?举一篇自己的文章为例,写写其思考过程、行文过程、修改过程,就能够啦。

五、阅读散文《谢天》,谈谈典型材料的选用对文本思想的表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这类题怎么答呢?首先,要说出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所体会到的思想与情感。

要注意其题目,题目常常是文章的眼睛与心灵。

这里的“天”能够理解为大自然,能够理解为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的人、事、物,“谢”“天”,就是要对某种我们不了解的存在、规律、原则有敬畏之心,有感激之心,有谦逊之心。

然后,分析这个思想与情感是怎样得出的呢?从文章的“材料”——几个故事、议论(名人名言)中得出来的。

第一个故事,小时候与祖母一起吃饭时,祖母的“谢饭”,她说的那些话,这让“我”对“天”有朦胧的谢意与感激,但并不明确。

第二个故事,“我”到了国外,读到爱因斯坦的故事,并把她与中国的介之推联想到了一起,两人虽然远隔千里、远距千年,但都有一样的情怀:伟大的谦虚与胸怀。

第三个材料是议论,也能够说是名人名言,用雨果的话,点出主题,“富亦谢天,贫亦谢天,病亦谢天,苦亦谢天”。

中国的“天”,与国外的“天”,是一样的,“谢”的情怀也是一样的。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谢天”的进一步阐释。

最后,点明文章的每一个材料都精心组织的,没有多余的、枝蔓的东西,对表示思想起到了非常好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业2一、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序”,这一命题中的“序”主要是指什么?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答:“序”就是文本结构,结构就是文本内部的组织构造,也是我们平常说的“谋篇布局”。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二、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否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与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实践,谈谈你对“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的理解。

答:就一般写作而言,结构的审美效果更多地来源于文本的形式美,即结构安排和语言表示两个方面。

而结构的审美效果是一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完整匀称,周严缜密,错综变化。

我们就拿这次作业的第四题中的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来分析吧。

这篇小故事写的是“我”在火车上的一段经历,作者的行文很朴素很克制,但恰恰是这样的笔触很好地写出了人世间那些无法避免的伤痛与悲苦命运,使文章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主题),很动人。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简单地交待背景:“我”大年三十晚上坐火车回家,冷清中遇到一对父女,但无多的交谈,因为“我”认为“她们”“土头土脑”,不是共度寂寞的玩伴,而这个冷漠的“认为”在文章结构上是一个重要的伏笔,为文章最后的“我”的转变、“我”对“父女”的牵挂形成鲜明的对比,非常好地突出了主题,在文章的感情发展的线路上掀起了波澜。

第二部分是文章重点,故事展开。

“我”由于寂寞想请那对“父女”吃饭,故事进行到这里并无多的进展,转机发生在小女孩的提问:“你看过雪吗?”注意了:题目中的“雪”出现了。

可是,“我”只是随意应付了几句,这个细节的安排在后面是极有用处的。

然后,故事进一步发展,“我”发现那个男人在偷偷地哭泣,于是,“我”知道了这个苦难的家庭,知道了这个从来没有见过雪的小女孩因为白血病就走到生命的尽头。

那个男人就是带女儿专程去杭州去雪。

于是,“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

前面那个“应付”的细节在这里得到了呼应。

第三部分是尾声,是对文章思想的重要烘托与进一步推波助澜。

“我”回到了家里,此时“我”由最怕碰上风雪天变得“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

然而,文章写道:“一天无雪”,“一夜无雪”。

两段话,分别只有一句话。

这样的安排非常强烈地表示了“我”对那个小女孩的心痛的感觉,只是这种心痛是藏在朴素的文字下面的,更是能够揪住读者的心肺。

最后的安排非常地温情,终于,下雪了,越下越大,如一床巨大的被子,“被子下面熟睡着一个善良而又苦难的灵魂”,苍天有情。

文章进行到这里,我们的感情跟随着“我”翻山越岭、一路跋涉,由冷漠淡然走到悲天悯人、温暖而感伤。

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完整匀称的,有头有尾的,内部材料的组织也是周严缜密,而且有起伏有变化,扣人心弦。

全文分析结束。

同学们不一定要像我这样分析得这般细,但几个大的转折点、重要的地方还是要分析到位。

当然,你也能够有自己的观点与分析,但一定要建立在对客观的原文的基础上,并能够自圆其说,要完整,不要自我矛盾。

三、文本结构的安排涉及诸多环节,对此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予以具体阐述。

答:结构安排的考虑有这样几个方面: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进行回答。

不一定三个方面都分析,分析一个方面就行了。

能够参照上面对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的分析,这个故事的过度与照应,开头与结尾,有很多处理得好的细节,请同学们注意,比如,在开头部分,“我”的冷漠与淡然,到最后变得那样的缠绵和对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的牵挂,这样的对照,是很引人入胜的。

四、层次和段落是结构安排的核心问题,层次安排好了,文本的结构框架就确定了。

阅读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谈谈小说围绕情感变化安排层次的艺术特征。

这篇小说在上面已经分析了,请参考。

五、阅读19世纪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短篇小说《智利地震》,谈谈你对小说结构艺术手法的感受和思考。

答:先了解一下小说的主要特点:第一,小说具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第二,小说要描写具体、真实的环境;第三,小说要塑造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

《智利地震》,让读者从头至尾会笼罩在当时浓浓的封建宗教的乌云中:小说主人公荷塞发与家庭教师相恋未婚先孕,被教会判处死刑。

突然袭来的大地震让她和恋人奇迹般地逃脱了被处以死刑的命运。

出于教徒的虔诚,荷塞发在地震后重返教堂忏悔,最终与恋人双双死于遭受封建宗教思想毒害的教徒棒下。

小说开始是非常紧张的,荷塞发就要被处死,她的恋人也准备自杀殉情,这时,地震发生了。

九死一生的恋人相聚在一起,劫后余生的人们似乎接纳了她们,她们也以为经过惨烈的地震,人们会忘记会宽恕,此时的描写是疏缓和缠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