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震害特点、分析方法及减震措施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隧道对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地质灾害可能会导致隧道工程延误、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要。
本文将主要讨论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1. 地质构造破坏地质构造破坏是隧道工程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地质构造破坏主要是指在隧道掘进过程中,由于后期围岩的变形和破裂,导致隧道支护结构失效,进而引发地质灾害。
地质构造破坏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构造裂隙、断层和层理面等。
2. 地下水涌入地下水涌入是另一个常见的地质灾害。
当隧道施工穿越地下水丰富的地层时,地下水会通过围岩缝隙或者隧道洞口进入隧道内部,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下水涌入会给隧道工程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洪水、水压过大等。
3. 软弱地层失稳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弱地层,这些地层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形性。
当隧道掘进穿越软弱地层时,地层可能发生塌陷、滑动和流动等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仅会威胁施工人员的安全,还会导致隧道支护结构的失效。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1.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是地质灾害防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岩体的变形和地下水的涌入情况,及时提供预警信息,从而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2. 加固支护结构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加固支护结构是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一种方法。
通过使用钢筋混凝土、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技术,加固隧道围岩,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从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地质勘查和前期工作在隧道施工前,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查和前期工作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环节。
通过详细地了解隧道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包括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可以更好地制定施工方案和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从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 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对于地下水涌入这一地质灾害,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是很重要的。
地震作用下隧道稳定性分析
地震作用下隧道稳定性分析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对各类基础设施,包括隧道,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隧道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其稳定性在地震作用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地震作用下隧道的稳定性进行详细分析。
一、地震对隧道的影响机制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影响隧道的主要方式。
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和面波。
纵波使介质产生压缩和拉伸,横波导致介质发生剪切变形,面波则对地表的破坏较大。
在隧道中,地震波的作用会引起隧道衬砌结构的内力变化。
由于隧道与周围岩土体的相互作用,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使得隧道所受的地震力变得复杂。
同时,地震还可能导致岩土体的性质发生改变。
例如,岩土体的强度降低、孔隙水压力增加,从而影响隧道的稳定性。
二、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隧道的几何形状和尺寸隧道的形状(如圆形、矩形)、跨度和高度等都会影响其在地震中的受力情况。
一般来说,跨度越大,隧道越容易在地震中受到破坏。
2、岩土体的性质岩土体的类型(如岩石、砂土、黏土等)、强度、刚度和渗透性等特性对隧道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坚硬的岩石通常能提供更好的支撑,而软弱的岩土体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变形。
3、隧道的埋深埋深较浅的隧道更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因为地表的地震动相对较大。
而深埋隧道受到周围岩土体的约束作用较强,相对较稳定。
4、衬砌结构的性能衬砌的材料、厚度和强度直接关系到隧道抵抗地震的能力。
高强度、厚衬砌的隧道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抵御地震力。
三、隧道稳定性分析方法1、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来计算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常见的有拟静力法、反应位移法等。
拟静力法将地震力简化为一个静力荷载作用在结构上,计算简便,但过于简化,不能准确反映地震的动态特性。
反应位移法考虑了地层位移对隧道结构的作用,相对更接近实际情况。
2、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有限元、有限差分等数值方法,建立隧道和周围岩土体的模型,模拟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这种方法可以较为详细地考虑隧道和岩土体的复杂特性,但模型的准确性和参数的选取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及相应措施的分析
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及相应措施的分析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由于工说程项目自身的施工特点,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地质灾害,所以为了降低灾害给施工人员以及工程施工造成重大损害,我们必须要采取防治措施。
只有这样,我国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才能顺利的进行。
本文分析了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谈了公路隧道施工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标签:公路隧道;地质灾害;措施公路隧道的特点是断面大、隧道长、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掘进面前方和洞口的不良地层条件极易引起隧道塌方、涌水。
这些因素不仅在技术上给隧道建设带来困难,也常因突发事故导致人身伤亡、工期延误,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1.隧道洞口滑坡。
洞口滑坡是公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一类地质灾害,其主要是由于隧道洞口开挖坡脚的两侧出现了局部滑动,加上土体受到雨水的侵蚀,自身的抗剪能力进一步降低,致使土体自身的抗剪承载力无法承受其整体的土体抗剪力,同时土体的粘聚力和摩擦力也会大大减小,所以使其产生了滑坡。
地表水在外界地表水的补给下会不断增多,在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地表水出现下涌问题,如果开挖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就很容易導致滑坡问题的出现。
2 .隧道突泥。
突泥也是公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它主要是由于隧道开发的过程中,隧道基层有地下水涌出,并伴随有泥沙的一种现象。
突泥主要表现为黄褐色或者黄色,位于掌子面的右侧,有隧道侧面涌出来。
如果隧道基层地质土为碎石土类型,加之地表比较开阔、平缓,则很容易使地下裂隙聚集大量的地下水,并且由于碎石具有不透水特性,所以隧道的内部会形成巨大的水压,随着碎石在地下水浸泡过程中的软化,其会随着地下水一同涌出,这就是隧道突泥涌水发生的根本原因。
3. 隧道涌水。
在公路隧道施工的初期经常会有一些比较小的涌水量,这些不影响工程施工,但是对于部分地段隧道的施工中经常会出现涌水量过大的问题,比如如果隧道开挖部位处于石灰岩地区,由于石灰岩自身常常具有一些贯穿性裂缝,所以很容易使得那些在山体内部的积水沿着这些贯穿性裂缝而涌出,并且涌出时候的水压和水量均比较大,会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损害。
隧道建设中的隧道防灾减灾措施有哪些
隧道建设中的隧道防灾减灾措施有哪些在现代交通体系中,隧道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人们的出行和货物运输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然而,由于隧道内部环境相对封闭,一旦发生灾害,如火灾、坍塌、透水等,救援和疏散工作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在隧道建设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至关重要。
一、火灾防范措施1、防火材料的使用在隧道的建设中,应选用具有良好防火性能的建筑材料,如耐火混凝土、防火涂料等。
这些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火势的蔓延,为人员疏散和救援争取时间。
2、通风系统设计良好的通风系统对于防止火灾的蔓延和烟雾的积聚至关重要。
通风系统应能够根据火灾的情况自动调整,将烟雾迅速排出隧道,保证隧道内的空气质量,为人员逃生创造有利条件。
3、火灾报警与监测系统安装灵敏的火灾报警装置,如烟雾探测器、温度传感器等,能够及时发现火灾的发生。
同时,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对隧道内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在火灾初期迅速采取措施。
4、消防设施配备在隧道内合理设置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正常使用。
二、坍塌防范措施1、地质勘察在隧道建设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结构和岩石特性,评估可能存在的坍塌风险。
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采取更加谨慎的设计和施工方案。
2、支护结构设计根据地质条件和隧道的形状、尺寸,设计合理的支护结构,如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拱架等,以增强隧道围岩的稳定性,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
3、施工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开挖和支护,控制开挖进尺和爆破强度,避免对围岩造成过大的扰动。
同时,加强对支护结构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变形、开裂等异常情况。
4、定期检查与维护隧道建成后,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围岩的松动、支护结构的损坏等问题,确保隧道的长期稳定。
三、透水防范措施1、水文地质调查在隧道选址和设计阶段,充分调查隧道沿线的水文地质情况,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流量和水压等信息,评估透水的风险。
隧道工程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及抗减震技术研究
隧道工程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及抗减震技术研究摘要: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全国60%以上的地区基本地震烈度在6度以上。
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隧道工程位于高烈度地震区,在地震发生时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本文基于工程实践,通过资料调研、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隧道地震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并对隧道抗减震技术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隧道;地震;动力响应;抗减震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发育成熟。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浙江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浅源强震活动区。
中国地震活动具有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造成36万余人丧生,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大量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严重的地震灾害一直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地下隧道结构已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通信、城市建设和国防工程等领域。
尽管地下结构由于受到围岩的强约束作用,其抗震性能优于地面结构,但历次大地震中均有隧道等地下工程遭到严重破坏的实例,且地下结构一旦遭受震害,其修复难度较大,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及震后的抢险救灾等。
为此,对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特征及抗减震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尤其关键。
一、隧道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一)隧道结构振动对地层振动具有依赖性和追随性一般而言,地下结构的视比重(包括结构物和内净空断面的平均比重)比周围土体小得多,例如:盾构隧道的视比重约为1200 kg/m3,周围土体比重约为1600~1700 kg/m3;因此其自身受惯性力影响较小,周围岩土介质对隧道结构具有约束作用,导致其振动衰减速度快。
观察发现隧道的地震响应由地层的地震响应决定而并非由其自身的惯性力决定,衬砌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增量主要由地层的相对位移引起。
隧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隧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对建筑结构带来的破坏性极其巨大。
而对于隧道结构,由于其处于地下,对地震的响应和反应都会有所不同。
因此,研究隧道结构的抗震性能,对于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隧道结构的抗震性能隧道结构的抗震性能主要包括地震动力学特性、地震位移、应力、变形和破坏等。
地震动力学特性是指地震作用下结构内部的运动特性,包括振动频率、阻尼比等参数。
而地震位移、应力、变形和破坏则是地震作用下结构承受的不同形式的影响。
因此,进行隧道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考察。
二、隧道结构的地震动力学特性研究地震动力学特性是隧道结构抗震性能的基础。
对于地震动力学特性研究,需要考虑隧道固有频率、地震激励及其相互作用。
通过对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等参数的测定,可以有效评估隧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特性及其稳定性。
而地震激励是指地震波在隧道结构内的传播和反射,影响隧道结构的运动特性。
通过对地震激励的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隧道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三、隧道结构的应力、变形和破坏研究在进行隧道结构的应力、变形和破坏研究时,需要考虑隧道结构中的地质条件、隧道形式和施工方法等影响因素。
地质条件是影响隧道结构应力、变形和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隧道结构处于地下,地质条件对结构作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显著的。
根据不同隧道形式和施工方法的选择,隧道结构的受力特性和抗震性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隧道结构的应力、变形和破坏研究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四、隧道结构的加强措施在对隧道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需要制定相应的加强措施,以提高隧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力能力。
加强措施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提高隧道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二是增加隧道结构的稳定性。
提高隧道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可以通过增加隧道结构墙体的截面积、强度和延性等方式实现。
增加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对隧道结构周围土体的加固和支护进行改进。
公路隧道洞口段震害机理及抗减震措施研究
公路隧道洞口段震害机理及抗减震措施研究通过对5.12汶川大地震震害调查,发现震区隧道洞口段破坏情况较普通段
严重,认为隧道洞口段为震害设防的重要区段。
本文对公路隧道洞口段震害机理进行研究,针对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的特点,机理分三个方面分析,即洞口段纵向、横向和围岩破坏机理。
并在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洞口段的抗减震措施。
其中洞口段纵向震害机理具体研究了洞口段正应力、切应力和位移沿纵向分布的规律,分析了洞口浅埋和洞口软硬岩交界对地震时隧道衬砌的影响;洞口段横向机理研究了隧道横断面上正应力、切应力和位移的分布规律,并与以往经验和规范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改进和修正的建议。
还研究了地震时洞口段围岩的破坏机理,分析了从隧道洞口往洞内延伸和穿越软硬岩交界面时围岩内部最大切应力的分布规律,从围岩的角度分析了地震对隧道的影响。
然后,研究了具有针对性的隧道洞口段抗减震措施,即:研究了针对洞口段拱部不同部位软弱围岩局部注浆的抗震效果,认为对软弱围岩注浆能够减小地震时软弱围岩附近衬砌的局部应力集中;研究施做不同间距减震缝下洞口段减震效果,分析出减震缝间距与减震效果间关系,提出最优减震效果间距;研究了施做不同厚度减震层下隧道洞口段减震效果,提出最优减震层厚度。
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与抗震设计
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与抗震设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对隧道结构的影响可能导致灾害性破坏。
因此,在隧道设计中,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地震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地震响应分析地震响应分析是通过建立模型,模拟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响应,从而评估其受力和变形情况。
地震响应分析可分为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两种方法。
静力分析是指在地震作用下,假定地震为静力作用,即当地震波通过隧道区域时,结构处于静态平衡状态。
通过对地震波的荷载进行计算,可以确定隧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
动力分析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考虑结构的动态特性和地震波的动态响应。
动力分析通常分为模态分析和时程分析两种方法。
模态分析通过计算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得到结构的模态响应,进而评估结构的地震响应。
时程分析则考虑地震波的时程特性,通过求解结构的运动方程,得到结构在时间上的响应。
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互相补充使用,以提高地震响应分析的准确性。
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指在地震响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设计合适的结构措施来提高隧道结构的抗震能力。
首先,合理的结构布置是抗震设计的基础。
隧道结构应采取合理的线形和断面形式,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另外,隧道结构的承载能力应能适应地震荷载的作用。
其次,对于刚性结构,应采用合适的支撑措施来提高结构的刚度。
例如,可以在隧道内设置横向支撑墙或拉杆等。
对于柔性结构,应采用适当的偏心支撑措施,以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
此外,隧道结构的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也对抗震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应选用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结构的质量。
最后,结构的监测和维修也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监测结构的变形和破坏情况,及时采取维修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使用寿命。
总结综上所述,地震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对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地铁区间隧道震害特点、震害分析方法及减震措施的探讨
地铁区间隧道震害特点、震害分析方法及减震措施的探讨要: 目前,我国地铁建设迅速发展,了解地铁区间隧道的抗震性能十分必要,本文将综合论述地铁区间的震害特点及减震措施,并简要阐述目前地铁区间隧道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提出存在问题,以期更好地为地铁结构设计及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铁,地震,分析方法,减震0引言地下铁道是城市现代化交通工具,且是战时重要的人防工程,虽然地下工程结构有周围土体对变形位移的约束作用,使其在受震时所产生的振幅大为减少,受震害的程度较地面建筑为轻,但强震给地下结构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一点已被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所证实,日本这次地震使得地铁区间隧道及地铁车站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地铁车站完全倒塌的先例,地铁结构一旦发生破坏由于其修复困难,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研究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减震措施提出响应的建议十分必要,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地铁区间隧道震害特点地铁区间隧道属于线性结构,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由于周围介质的存在,其动态反应会呈现出与地面建筑不同的特性,主要表现为:(1)地铁隧道的振动变形受周围介质的约束作用明显,受震害程度较轻,结构的动力反应一般不明显表现出自震特性,特别是低阶模态的影响。
(2)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地铁区间隧道和其周围介质一起产生运动,当结构存在明显惯性或周围介质与结构间的刚度失配时,结构会产生过度变形而破坏。
(3)地铁区间隧道的震害多发生在地质条件有较大变化的区域,如土质由硬质到软质的过渡带,该地带地层间的相对位移较大直接导致结构发生破坏,相反如果地质条件均匀,即便震级较大,结构也较安全。
(4)地铁区间隧道如果穿过地质不良地带,如断层、沙土液化区等也易遭震害。
(5)结构断面形状及刚度发生明显变化的部位,如隧洞进出口,隧洞转弯部位及两洞相交部位均为抗震的薄弱环节。
(6)区间隧道的破坏形式主要是弯曲裂缝、竖向裂缝,及混凝土脱落,钢筋外露等。
隧道运营期间的振动控制
隧道运营期间的振动控制概述隧道是现代交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隧道运营期间,振动问题一直困扰着工程师和运营者。
隧道振动不仅会给居民生活带来困扰,还会影响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和运行安全。
因此,进行有效的振动控制是隧道运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隧道振动源隧道振动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车辆振动:隧道中运行的车辆会产生振动,包括车身的振动、轮胎与路面的振动等。
2.隧道通风设备振动:隧道内设置的通风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振动。
3.隧道排水设备振动:隧道中的排水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振动。
4.地质活动振动:地震和地壳运动等地质活动会导致隧道振动。
振动对隧道的影响隧道振动给隧道运营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1.结构疲劳:长时间的振动会使隧道结构产生疲劳,降低其承载力和使用寿命。
2.噪音污染:振动会产生噪音,给周边居民带来困扰,影响其生活质量。
3.运行安全:振动会影响运营车辆的稳定性和行车安全。
4.设备寿命:隧道内设置的设备在振动环境下易损坏,缩短其使用寿命。
隧道振动控制方法为了减小隧道振动,保证隧道运营安全和运行舒适性,可以采取以下振动控制方法:1.结构优化:在设计隧道结构时,要考虑振动问题,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减小结构固有频率与运行车辆振动频率之间的共振。
2.导振结构:在隧道结构中设置导振装置,如阻尼器、隔振垫等,将振动分散和吸收,降低振动传递到周围环境的程度。
3.车辆减振:采用减振装置,如减振台、减振块等,降低运行车辆的振动。
4.排水设备优化:改进隧道排水设备的结构和工艺,减小排水设备振动。
5.噪音隔离:在隧道周围设置噪音屏障,减少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6.地质监测:加强地质活动监测,在发生地质活动时及时采取措施,减小振动对隧道的影响。
振动控制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振动控制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振动监测:安装振动监测仪器,实时记录隧道振动数据,对比分析控制前后振动水平的变化。
2.噪音测量:利用噪音测量仪器对隧道周围环境的噪音进行测量,评估振动控制对噪音的减小效果。
穿越断层隧道震害及减震措施研究
穿越断层隧道震害及减震措施研究
由于我国地形地貌特征复杂,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于是隧道成为交通基础建设中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
隧道本身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但是近年来大量震害研究调查发现,穿越断层(破碎带)的隧道很容易遭受严重破坏,开展穿越断层隧道动力响应和减震措施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震后现场调查和数值分析,详细的研究了穿越断层隧道在对应不同减震层参数和衬砌刚度时的地震响应。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讨论隧道动力响应数值分析中几个基本问题,即:阻尼、粘弹性边界实现、地震波处理和初始应力场对地震响应分析结果的影响。
2、对“5.12”汶川大地震中受损的都江堰龙池隧道进行了震害研究。
通过对比数值计算结果和震害现场照片发现,二者响应规律大致相似。
但必须提出的是,计算中使用的汶川地震时程记录是由成都台站记录的,相对龙池隧道距离震中的距离较远,且地层变化很大,这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可忽视。
3、最后结合雅泸高速勒不果喇吉隧道进行了穿越断层隧道减震措施研究。
结果显示,减震层对穿越断层隧道的减震效果明显;减震层参数较大程度影响减震效果;合理减小隧道衬砌刚度,对穿越断层隧道减震是有利的。
隧道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计
隧道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计隧道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计一直是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隧道结构地震响应机理、地震影响因素以及抗震设计措施三个方面,探讨隧道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隧道结构地震响应机理隧道结构地震响应是指在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所具有的动力特性和变形行为。
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动会导致隧道结构产生共振现象,从而加剧隧道结构的振动。
影响隧道结构地震响应的因素主要包括地震波的频率、振幅、入射方向等,以及隧道结构自身的固有频率、自振周期和模态形态等。
了解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机理,对于制定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地震影响因素1.地震波特性:地震波的震级、频率、振动形态等特征直接决定了地震对隧道结构的影响程度。
通常,短周期地震波对隧道结构的破坏作用更为显著,而地震波的振幅越大,结构的地震响应亦越强烈。
2.地表地质条件:地下岩土的地质条件对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具有重要影响。
地表地质条件良好的区域,地震波的能量传递较为迅速,对隧道结构的影响较小;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变化较大,对隧道结构的破坏性较高。
3.隧道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隧道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对地震响应有直接影响。
结构的刚度、自振周期以及抗震能力都与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密切相关。
三、抗震设计措施为了提高隧道结构的抗震能力,采取合理的抗震设计措施是必要的。
1.合理选取地点:在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尽可能选择地震危险性较低的地点建设隧道,以降低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2.合理设计结构:根据隧道结构的地质条件和地震波特性,合理设计结构的几何形状、截面尺寸和材料选择,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3.加强支护措施:采用适当的支护措施,如预应力锚杆、衬砌加固等,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4.考虑隧道与地面的相互作用:在隧道设计中,要考虑隧道与地面的相互作用,合理确定地震波的入射方向和入射角度,确保结构的工作性能和安全性。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分析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分析隧道是连接山区、水域的重要交通通道,然而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可能会给工程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
因此,对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进行准确分析,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和隧道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
一、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类型1. 地层塌陷:地层塌陷是地下水位升高、土层湿度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或土体失稳,引起隧道围岩塌陷的现象。
隧道施工中,我们常见的地层塌陷类型包括冒顶、破顶等。
2. 水文地质灾害:水文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下水涌入、渗流、渗漏等导致的隧道工程安全隐患。
高压地下水会导致隧道围岩泥石流、涌水等问题,严重威胁隧道整体的稳定性。
3. 水压地质灾害:隧道穿越山区时,山体地下水水头差可能较大,如果不及时降低水头,高水压会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岩石稳定性造成威胁,甚至引发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分析方法1. 前期勘察:在隧道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勘察工作,包括地质地貌调查、地下水文与地质构造调查等,全面了解施工地段的地质环境情况,为灾害分析提供依据。
2. 实地观察: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地质条件进行实地观察与监测,包括隧道周围地表沉降情况、渗水量、地下水压力等参数的变化,以及围岩的裂缝、变位等现象。
3. 地质勘探:利用地质勘探技术获取地下围岩的详细信息,如地下钻探、地震勘探等,进一步了解地下岩层的稳定性,为地质灾害的分析和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充分加固:根据地质灾害分析的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如对弱层进行加固处理、设置锚杆、喷锚等,提高地质体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2. 减轻水压:在水文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区域,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地下水压力,保证隧道的施工和运营安全。
3. 观测预警: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地质监测系统,实时观测隧道周围地质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施工的安全与顺利进行。
山岭隧道地震震害原因及抗减震工程措施浅析
32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工 程 技 术以前工程界一直认为隧道及地下结构是抗震性能比较优越的工程建筑。
然而近几十年隧道及地下结构的地震灾害实例不断增多。
尤其西部山岭隧道洞口段因其地质条件差、覆盖层薄以及存在边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边坡地质灾害而更加容易受损,是隧道抗震的薄弱环节。
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隧道的震害现象尤为明显。
宝成线、广岳线等铁路隧道及都汶公路、剑阁至青川公路的龙溪隧道、龙洞子隧道、酒家垭隧道等大量公路隧道由于处于高烈度地震区(烈度约Ⅶ-Ⅺ度),都遭受了严重损坏。
1 隧道震害原因分析“5·12汶川大地震”中,隧道洞口区域①作者简介:李过(1974-),男,工程师。
山岭隧道地震震害原因及抗减震工程措施浅析①李过(中铁二局林织铁路工程指挥部 贵州清镇 551400)摘 要: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很多高烈度地区的铁路隧道及公路隧道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坏,对震害实例进行收集并归纳分析得到了隧道震害的原因。
同时以某单线铁路隧道为例,通过地震系数法计算得到了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特点,分析其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对隧道抗减震工程措施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5·12”汶川大地震 隧道震害原因 工程措施中图分类号:U45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32-02图1 洞口边坡垮塌图2 洞口衬砌开裂震害主要为:洞口边仰坡垮塌、掩埋洞口;边仰坡防护、截排水沟开裂变形;洞口落石、局部边仰坡地面开裂变形;洞门墙及洞口附近衬砌开裂等,见图1和图2。
对“5.12汶川地震”影响范围内的大量铁路、公路隧道震害进行收集并归类分析,认为其震害原因如下:(1)隧道洞口及洞口段是隧道工程的薄弱部位,由于地质条件差,在边仰坡开挖高陡或悬崖峭壁下的洞口,在隧道洞口工程处理范围外的岩石经长期风化剥蚀后,在地震过程中极易形成坍塌、落石等次生灾害,造成洞口堵塞,洞门结构开裂、错台甚至损毁。
隧道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隧道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隧道工程在交通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隧道工程所处的地下环境往往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隧道地质灾害是制约隧道工程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隧道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隧道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原因隧道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结构破坏、岩溶、地下水涌入、地表沉降等。
其中,地质结构破坏是由于隧道穿越的岩层受到巨大的应力作用,发生断裂、滑动、倒塌等现象。
岩溶是由于地下水与溶蚀性岩石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洞穴、溶洞等。
地下水涌入是由于隧道盖顶、壁面的裂隙或夹层中的地下水突然涌入隧道,给工程带来威胁。
地表沉降是由于隧道施工过程中,地下岩石松动导致地表沉降,影响地表建筑和地下管线的安全。
二、隧道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防治。
对于地质结构破坏,可以采取预留大断面、加固钢筋混凝土、岩石喷射等措施,增加隧道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对于岩溶地区,可以采取附加支护或地表隔离等方式,减少地下水与岩石的接触,避免继续侵蚀。
对于地下水涌入问题,可以通过预先测量地下水位、定期巡查等手段,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止地下水涌入。
对于地表沉降,可以通过监测地表沉降情况、调整施工工艺等手段,减少地表沉降的影响。
三、隧道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隧道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隧道探测技术、隧道监测手段的改进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等都为隧道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地形测量和监测可以避免人工巡视的限制,而地下雷达等探测仪器的使用可以更准确地发现地下裂隙和水位的变化。
此外,地下连续墙、注浆桩等新型支护技术的应用也使得隧道工程更加安全可靠。
四、隧道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案例分析以中国京港高速铁路为例,该铁路全长约1200公里,经过多个隧道工程。
在工程中,采用了各种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针对地质结构破坏问题,采用了大断面隧道和加固钢筋混凝土等措施,确保了隧道的抗震和承载能力。
隧道工程中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防
隧道工程中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防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地球活动,也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地震对工程安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隧道工程中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防是保证工程稳定和安全的重要考虑因素。
地震对隧道工程的响应地震波能够导致土壤的液化、地表沉降等地震灾害,这对于地震波向隧道传播以及隧道结构本身的响应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隧道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和隧道结构的特点会影响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能量,从而进一步影响地震对隧道工程的响应。
隧道工程的地震响应首先体现在地震波的传播和扩散上。
地震波经过地质体的传播是一种复杂的波传播过程,其中包括波速、波形、波动周期等多个参数。
地震波穿过隧道结构时的振动会引起结构内部的应变和位移,进一步影响隧道的稳定性。
其次,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还表现在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上。
地震波的传播和扩散导致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包括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动模态、振幅等。
高强度的地震波会引起结构的共振,从而增大结构的振动幅值,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
最后,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还会表现在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上。
地震波的传播和扩散导致地质体的液化、地层滑动等灾害,这些地质灾害会进一步影响隧道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隧道工程的抗震设防为了减小地震对隧道工程的影响,提高隧道工程的抗震能力是必要的。
抗震设防是指通过工程措施和设计手段来提高结构对地震的抵抗能力。
首先,隧道工程的地基基础应该选取稳定可靠的地质基础,避免选择地震活动带的区域。
此外,在地基处理方面采用网壳、加固桩等手段,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其次,隧道工程的结构设计应该考虑地震影响。
在结构的布置和形状设计上,应考虑结构的自振频率和振动模态,避免结构共振。
对于地震波作用下的地下结构,可以采用柔性梁盘、隔离层等措施,降低地震波的传递。
此外,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地震监测工作。
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判断地震对隧道工程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
地震对隧道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地震对隧道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关注于地震对隧道的影响,简单介绍了当前我国地震的条件,回顾了1999年台湾9·21集集大地震对隧道影响的实例,以及5·12大地震对宝成铁路109号隧道影响的实例;分析了隧道受地震影响的原因,认为地震波水平、竖直两个方向都会对隧道产生破坏;最后列举了国内外一些对隧道震害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隧道震害;地震影响;防治措施1 引言5·12汶川大地震过后,据震中直线距离只有90公里的成都地铁成为隧道人士关注的焦点,据成都地铁施工方中铁一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灾后会议称地震对成都地铁未造成重大影响。
按以往经验,相同地震烈度下建筑物破坏程度主要受结构抗震能力影响。
在所有工程结构中,隧道结构抗震能力是最强的,历次地震中隧道结构受损程度是最低的,但是这不能代表我们就可以忽略地震对隧道的影响。
2 我国地震条件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大陆地震区,属于多地震国家,地震特点可归结为:地震活动区分布广,绝大部分地震属浅源地震,地震强度大。
本世纪以来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我国就占十分之一。
我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为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为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为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为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地震带几乎覆盖了全国五分之四的面积。
从1988年开始,中国大陆地区进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
根据前几次地震活跃期活动的特点,专家们认为本次地震活跃期将持续到下世纪初,目前已进入了强震高发期,其间可能发生多次7级左右、甚至个别更大的地震。
表1198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统计震级≥5.0≥6.0≥7.0地震次数243 50 7所以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地震形势,对于隧道工程建设人员来说,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对于地震给隧道带来的影响应引起更多的关注。
3 地震对隧道影响2个实例3.1 2008年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宝成铁路109号隧道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9千米,属于浅源地震,地震破坏能力很强。
地铁隧道震害分析及减震措施研究
地铁隧道震害分析及减震措施研究【摘要】在20年代初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是我国轨道交通从稀少和制约的社会状况到实现全面发展的转折期,人们的出行方式是一个能侧面凸显社会现状和经济状况的一种隐藏文化。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下地质复杂平原少,山地较多,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地铁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由于我国地铁建设的突飞猛进那么了解地铁隧道的震害是有必要的。
本文将论述地铁隧道的地震灾害的特点分析以及减震的措施,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为更安全的地铁设计及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铁;地震;地震灾害分析;减震措施1 引言地下空间是指在地面以下由于多种原因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开凿的空间。
城市地下空间是一种新的资源。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地下轨道交通进入人们的视线,地下轨道交通对比与通常的轨道交通具有快捷、运量大、污染小的优点。
我国地形是西高东低,平原较少,山地较多。
此外还有一些高原、盆地等地形丰富多彩,各式各样也因此拥有复杂的地质构造所以对于地下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
虽然从基建规模还有投资力度来说,世界上最大的地铁隧道国家已经是我们了,但是在工程技术水平上我们与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地下空间有诸多优良的特性近年来得到大力推广但大多是交通运输一方面那么在城市中地下隧道开挖有诸多阻碍。
1.1 隧道开发利用发展概况1.1.1 隧道发展历史和现状人类对于地下空间的利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过程起到推动作用的一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二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地下空间的利用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远古时期从人类出现之前到公元前3000年的这一时期,人们从大自然中学会了如何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人们居住的场所。
北京龙骨山遗迹的出现表明,人类曾经生活在天然洞穴中,天然的岩洞就成为了早期人类避风雨躲野兽的居住地。
(2)古代时期从公元3000年到5世纪中叶,由于人类的不断进步,社会进入了铁器时代。
隧道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
隧道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隧道工程是现代交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复杂的施工工艺,隧道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常常遭受各种地质灾害的影响,导致工程进度延误、质量下降甚至事故发生。
因此,对于隧道地质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要。
隧道地质灾害是指在隧道工程建设和运营中,由于地质条件、气候、地质构造等因素,导致隧道工程受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的各种不利的地质现象。
主要包括塌方、滑坡、地震、地面沉降、水灾等。
这些灾害给隧道工程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隧道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针对隧道地质灾害,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应在隧道工程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地质因素,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分析,确定合理的隧道线路和断面,以及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
其次,在施工阶段,要加强现场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隧道地质灾害隐患,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和支护措施。
同时,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隧道运营阶段,应加强隧道的监测和维护。
定期对隧道进行巡检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隧道地质灾害隐患和设施故障。
同时,应加强隧道的排水和通风系统,确保隧道内的空气流通和水流畅,降低隧道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另外,还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隧道地质灾害是隧道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对于隧道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从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入手,加强现场监测和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隧道工程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为隧道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震害特点、分析方法及减震措施
摘要: 目前,我国地铁建设迅速发展,了解地铁区间隧道的抗震性能十分必要,本文将综合论述地铁区间的震害特点及减震措施,并简要阐述目前地铁区间隧道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提出存在问题,以期更好地为地铁结构设计及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铁,地震,分析方法,减震
0引言
地下铁道是城市现代化交通工具,且是战时重要的人防工程,虽然地下工程结构有周围土体对变形位移的约束作用,使其在受震时所产生的振幅大为减少,受震害的程度较地面建筑为轻,但强震给地下结构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一点已被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所证实,日本这次地震使得地铁区间隧道及地铁车站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地铁车站完全倒塌的先例,地铁结构一旦发生破坏由于其修复困难,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研究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减震措施提出响应的建议十分必要,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地铁区间隧道震害特点
地铁区间隧道属于线性结构,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由于周围介质的存在,其动态反应会呈现出与地面建筑不同的特性,主要表现为:
(1)地铁隧道的振动变形受周围介质的约束作用明显,受震害程度较轻,结构的动力反应一般不明显表现出自震特性,特别是低阶模态的影响。
(2)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地铁区间隧道和其周围介质一起产生运动,当结构存在明显惯性或周围介质与结构间的刚度失配时,结构会产生过度变形而破坏。
(3)地铁区间隧道的震害多发生在地质条件有较大变化的区域,如土质由硬质到软质的过渡
带,该地带地层间的相对位移较大直接导致结构发生破坏,相反如果地质条件均匀,即便震级较大,结构也较安全。
铁路总监
(4)地铁区间隧道如果穿过地质不良地带,如断层、沙土液化区等也易遭震害。
(5)结构断面形状及刚度发生明显变化的部位,如隧洞进出口,隧洞转弯部位及两洞相交部位均为抗震的薄弱环节。
(6)区间隧道的破坏形式主要是弯曲裂缝、竖向裂缝,及混凝土脱落,钢筋外露等。
2 地铁区间隧道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2.1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以上震害特点是通过实际的震害分析得出的,在进行地铁抗震设计时,十分有必要通过数值分析了解其具体的动力行为,如何对地铁区间隧道及其周围土体这一结构复合系统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通过网上检索该方面研究很少。
若地下结构物的下方存在这一个实际基岩层,或在相当深处存在这一个假想的基岩层,则认为基岩面以上的介质及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对于基岩层面发生相对运动,整个体系由于基岩面的运动而引起震动。
由于地铁区间隧道沿纵向较长,分析其动力响应问题可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首先进行体系离散,根据分析方法的不同,可将体系离散成两种计算网格,一种是使用八结点平面等参元对区间隧道结构及周围土体进行离散,如图1所示;第二种方法用八结点平面等参元与六结点单向无限元及四结点双向无限元耦合进行分析,计算网格如图2所示,左、右、下边界无限延伸,上边界为自由边界。
根据达朗贝尔原理,建立体系的运动方程为式中,[M]、[K]分别为体系的总体质量矩阵和总体刚度矩阵,由各单元的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组合而成;体系的单元刚度矩阵为
[kij]e=[B]T[Dep][B]t△
式中t为单元厚度;△为单元面积;[B]为应变矩阵。
[Dep]为弹塑性矩阵;体系的单元质量矩阵采用一致质量矩阵:
[mij]e=∫V[N]Tρ[N]dV
[C]为体系的总体阻尼矩阵,由Rayleigh线性组合法确定:[C]=α[M]+β[K]
α、β为阻尼常数;可按两种不同的振动频率下测得的阻尼比加以确定。
其中{Ix}=[0,1,0,1,…,0,1]T称为激振矢量, Ug¨(t)为离散的地震加速度值。
以EICentro地震水平记录作为加速度输入。
计算网格的左右边界采用竖向约束,下边界采用固定边界,上边界为自由边界。
铁路总监
地铁结构的振动形态受地震波入射方向的影响较大,以前人们认为水平地震力是导致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竖向地震力对结构的破坏也不容忽视,所以分析中不应单独考虑一个方向的地震力,现在对竖向地震力的分析采用冲量法,但该法只能分析出竖向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所受地震力与结构自重的比值,无法全面了解结构的动力行为,存在很大局限性,用有限元法能全面分析结构的位移、加速度、应力的变化。
按(1)式竖向激振时Ug¨ {Iy}=[10,1,0,…,1,0]T,关于竖向加速度值的采用,一般酌情用水平值的0.25~0.5倍,若有地震竖向加速度记录, 应用实际记录,EICentro竖向地震记录,如图3所示。
有限元计算网格的左右边界采用水平约束,下边界固定,上边界自由,采用Newmark隐式时间积分法求解方程(1),即可得出水平及竖向地震荷载分别作用下任一结点的位移时程、加速度时程;单元内任一高斯点在某时刻的主应力大小。
上述平面分析方法对了解地铁区间隧道任一
断面的地震反应有很大作用[3,4]。
分析地铁入口、隧道转弯等处的地震特性可采用空间有限元进行分析。
分析网格如图4,笔者采用的以上分析方法有以下特点:(1)考虑了材料的非线性;
(2)采用莫尔-库伦屈服准则并对超出屈服点的应力进行调整;
(3)在非线性问题的求解过程中采用初始刚度法和切线刚度法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初始刚度法为主;
(4)可以考虑水平及竖向地震力的作用。
2.2分析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无论用平面分析方法还是空间分析法均应注意以下问题:
(1)采用有限元进行分析时,分析范围应不小于结构尺寸的5倍,注意边界条件的选取;下边界最好取到基岩顶面;
(2)用无限元虽可以模拟边界条件,但其分析范围如何取,即在何处使有限元与无限元耦合,值得进一步探讨,一般认为要使有限元的分析范围能够包含体系塑性反应区;
(3)地下与地面结构的交界处、隧道转弯部位及两洞相交部位,由于受力状态复杂,而这些地方又是抗震的薄弱环节,应注意对这些关键部位进行数值分析;
(4)地铁结构的振动形态受地震波入射方向的影响较大,分析中不应单独考虑一个方向的地震力,要考虑到水平及竖向地震力共同作用。
以上分析只能得出竖向及水平地震力分别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如何考虑两者的共同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3 减震措施
根据地铁区间隧道震害特点及动态反应分析结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减轻震害:
(1)地质方面:地铁选线时要考虑将之置均匀、稳定地层中,远离断层、风化带及液化区;
(2)结构方面:一般应采用对称结构,避免截面尺寸变化过大,结构中的结点应尽量用弹性结点,区间隧道转弯处交角不应过大,加强出口处的抗震设防;
(3)埋深:条件许可尽量增加隧洞的埋深,以减轻震害;
(4)抗震缝的设置:沿隧洞纵向隔一定距离设置抗震缝,以减轻变形的累加,减轻震害;
(5)施工方法;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不采用明挖法施工,如采用该法施工必须注意回填土要密实,回填土的性质与地基土类型相似。
4 结束语
目前地铁建设日益发展,而地下结构的抗震研究又明显滞后于地面结构的抗震研究,文中综合论述地铁区间隧道的震害特点及减震措施,阐述了目前地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平面八结点有限元法、平面八结点有限元与六结点无限元及四结点无限元耦合法、空间20节点有限元法,相关分析结果可参考文献[3,4],并提出了分析中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地铁结构的抗震设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AnXuehuietal. The collapsemechanismofasubwaystationduringthegreatHANS HINearthquake.
Cementandconcrete,1997(17)
2Senzaisamataetal.Astudyofthedamadgeofasubwaystructuresduringthe1995H ANSHIN_AWAJIearthquake.
Cementandcon-crete,1997(19)
3张玉娥.地铁区间隧道地震反应分析.振动、测试与诊断,2001年增刊
4张玉娥.引入无限元的地铁区间隧道地震反应分析.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1,14(3)
5张玉娥,白宝鸿.地铁列车振动对隧道结构激振荷载的模拟.振动与冲击,200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