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震害特点、分析方法及减震措施

合集下载

隧道爆破施工减振措施分析

隧道爆破施工减振措施分析

隧道爆破施工减振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须修建大量地下隧道。重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岩层埋藏较浅,多为IV围岩,需要进行爆破施工。为了减少和避免对隧道上部和附近建筑物的影响,在安全距离不能满足规范计算值条件下,通过在隧道周边设置减震孔达到了顺利施工的目的。

关键词:爆破振动;振速;减震孔

前言

轻轨交通以其高效、快捷、环保等优点,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和减少污染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城市即有建筑的存在,须修建大量地下隧道。为了加快施工的进程,岩层地段不可避免要采用爆破施工,但爆破通常会对现有建筑物带来一定的影响。采用合理有效的减振措施,是达到顺利施工的关键。

一、工程概况

某区间隧道起止里程为YK0+400.000~YK0+617.672,共217.672m。本段线路出露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杂填土、卵石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岩层主要由一套紫褐色砂质泥岩和黄色--黄灰色砂岩组成,基岩强风化带厚度一般小于 1.0m,局部地段基岩由于地表水的影响,强风化带厚度较大,达1.5~2.0m,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围岩级别为IV类围岩。

隧道埋深仅7.8~12.6m,顶板岩层厚度为仅3.5~11.1m,为超浅埋隧道,其具体埋深情况如表1。

表1区间隧道埋深情况

里程(YK0+)长度(m)埋深(m) 顶板岩层厚度(m)

400~430.083 30.08 3 11.1~12.2 9.0~9.6

430.0 83~479.82 2 49.739 7.8~9.0 5.5~4.0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隧道对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地

质灾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地质灾害可能会导致隧道工程延误、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要。本文将主要讨论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

1. 地质构造破坏

地质构造破坏是隧道工程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地质构造破坏主要是指在

隧道掘进过程中,由于后期围岩的变形和破裂,导致隧道支护结构失效,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地质构造破坏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构造裂隙、断层和层理面等。

2. 地下水涌入

地下水涌入是另一个常见的地质灾害。当隧道施工穿越地下水丰富的地层时,

地下水会通过围岩缝隙或者隧道洞口进入隧道内部,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地下水涌入会给隧道工程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洪水、水压过大等。

3. 软弱地层失稳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弱地层,这些地层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形性。当隧道掘进穿越软弱地层时,地层可能发生塌陷、滑动和流动等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仅会威胁施工人员的安全,还会导致隧道支护结构的失效。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 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是地质灾害防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地质灾

害监测系统,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岩体的变形和地下水的涌入情况,及时提供预警信息,从而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2. 加固支护结构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加固支护结构是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一种方法。通过使用

钢筋混凝土、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技术,加固隧道围岩,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从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山岭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

山岭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

山岭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量公路、铁路和水电建设中的隧道工程将修建在活断层附近和高烈度地震区。山岭隧道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有何规律?在高烈度地震区或活断层附近修建隧道是否安全?如何进行抗减震设计?这些都是工程设计人员关心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抗震研究才刚起步。因此,研究高烈度地震区山岭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对国内外有关隧道及地下结构的震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总结出山岭隧道的震害破坏模式、震害影响因素及震害破坏机理。然后,概略介绍隧道及地下结构动力响应计算理论,并针对浅埋山岭隧道的横向动力计算,采用大圆弧假定,用波函数展开法推导出P波和SV波作用下半空间和圆形隧道衬砌中散射波的级数表达式,利用边界条件,将该问题归结为一组无穷代数方程组进行求解。

最终,结合算例对垂直入射P波作用下浅埋圆形衬砌隧道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接着,在对地震积分位移时程漂移、模型边界条件、模型横向计算范围几个数值动力计算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用FLAC3D软件详细分析了山岭隧道洞身段在不同埋深、地震强度、激振方向、围岩和衬砌刚度条件下的地震响应。

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山岭隧道洞身段在地震时具有较高安全度。然后,重点针对山岭隧道常规洞口和偏压洞口的坡面放大效应和纵、横向响应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此基础上,以黄草坪2号隧道偏压洞口横向边坡为原型进行动力有限元计

算,并引入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通过建立洞口边坡的地震加卸载响应模型,从系统非线性失稳角度研究其动力响应规律。同时,采用平均动力安全系数和地震永久性位移对该洞口横向边坡的动力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建立了山岭隧道洞口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和稳定性评价的新模型。

地震对隧道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地震对隧道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地震对隧道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摘要:本文关注于地震对隧道的影响,简单介绍了当前我国地震的条件,回顾了1999年台湾9·21集集大地震对隧道影响的实例,以及5·12大地震对宝成铁路109号隧道影响的实例;分析了隧道受地震影响的原因,认为地震波水平、竖直两个方向都会对隧道产生破坏;最后列举了国内外一些对隧道震害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隧道震害;地震影响;防治措施

1 引言

5·12汶川大地震过后,据震中直线距离只有90公里的成都地铁成为隧道人士关注的焦点,据成都地铁施工方中铁一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灾后会议称地震对成都地铁未造成重大影响。按以往经验,相同地震烈度下建筑物破坏程度主要受结构抗震能力影响。在所有工程结构中,隧道结构抗震能力是最强的,历次地震中隧道结构受损程度是最低的,但是这不能代表我们就可以忽略地震对隧道的影响。

2 我国地震条件

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大陆地震区,属于多地震国家,地震特点可归结为:地震活动区分布广,绝大部分地震属浅源地震,地震强度大。本世纪以来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我国就占十分之一。我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为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为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为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为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地震带几乎覆盖了全国五分之四的面积。从1988年开始,中国大陆地区进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根据前几次地震活跃期活动的特点,专家们认为本次地震活跃期将持续到下世纪初,目前已进入了强震高发期,其间可能发生多次7级左右、甚至个别更大的地震。

谈盾构隧道的抗震设计方法

谈盾构隧道的抗震设计方法

其地震 活动实 际上 属于 弹性振 动 , 围岩 产 而, 近年来地下 结构在 大地震 中受 到严莺破 坏 的案例 屡见不 鲜。 漏水。对稳定 的地基 , 生的相对位移全部或者部分作 用于管片结构 , 使管 片壁 产生 交替 1 9 9 5年兵库南部大地震 中… , 神户地铁系统的大开车站和上尺车 站发生 了坍塌而彻底破坏 , 并造成了地铁上方 的 国道路 基大量坍 的压应变和拉应变 , 压应 变与管 片结 构原有 的压应 变叠加 后 , 可 而拉 应变 大于结构 原有 压应 变时 , 则 塌, 同时震Ⅸ还有 1 0 0多座 隧道发 生不 同程 度 的破坏 , 导致 日本 能造成混凝土压屈 而剥落 ; 会导致管片开裂 。对不稳定的地基 , 隧道地震破坏 的主要方 式为 南部交通瘫痪 。2 0 0 8年汶川 大地震 , 四川灾 区 的 5 6座 隧道发 生 断层错位造成 的结构剪切破坏 、 边坡崩塌和地基液化 。 _ r 不 同程度 的损坏 , 破坏 主要 方式包括二次衬砌开裂 、 涌水 、 初
期 支护 变形 、 洞 口边坡崩塌 、 洞 门裂损等 。 近年来 世界各地 高烈度地震灾 害频繁 , 地 下结构 的抗震 减震
问题逐渐引起 了高度重视 , 成为工程界一个重要的研究方 向。
2 研 究方 法
地下结构 的抗震设计 , 我 国现行相 关规Biblioteka Baidu 中的方法是参 照地 面结构抗震 的思路 , 对 系数进 行简单 修正 , 以增 强结构 的抗 震性

隧道工程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及抗减震技术研究

隧道工程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及抗减震技术研究

隧道工程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及抗减震技

术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全国60%以上的地区基本地震烈度在6

度以上。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隧道工程位于高烈度地震区,在地震发生

时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本文基于工程实践,通过资料调研、理论分析和数值

模拟等手段对隧道地震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并对隧道抗减震技术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隧道;地震;动力响应;抗减震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

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发育成熟。20世纪以来,中国

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浙江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

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浅源强震活动区。中国地震

活动具有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

有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造成36万余人丧生,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大量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严重的地震灾害

一直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地下隧道结构已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通信、城市建设和国防工程等领域。尽管地下结构由于受到围岩的强约束作用,其抗震性能优于地面结构,但历次大

地震中均有隧道等地下工程遭到严重破坏的实例,且地下结构一旦遭受震害,其

修复难度较大,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及震后的抢险救灾等。为此,对隧道结

构的动力响应特征及抗减震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尤其关键。

一、隧道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一)隧道结构振动对地层振动具有依赖性和追随性

一般而言,地下结构的视比重(包括结构物和内净空断面的平均比重)比周

穿越断层隧道结构地震动破坏机理与抗减震措施研究

穿越断层隧道结构地震动破坏机理与抗减震措施研究

穿越断层隧道结构地震动破坏机理与抗减震措施研究

隧道与地下结构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以及对三维空间的合理利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频繁发生的强烈地震与日新月异的隧道与地下结构之间形成了诸多矛盾。

合理而巧妙的解决这个矛盾是论文研究的主旨。本文综合运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等研究方法,全方位分类与总结跨断层隧道与地下结构的震害现象,以震害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基础,归纳震后修复措施的经验研究抗减震措施。

从隧道与地下结构的平面抗减震层和三维减震缝出发,建立基本的抗减震层效果计算模型和减震缝力学计算模型。基于传统抗减震措施研发新型跨断层抗减震措施,通过数值再现验证其合理性和先进性,进而开展跨断层隧道结构震害机理与控制措施的振动台试验,验证和总结以上研究。

主要研究工作、结论和成果如下:(1)全面搜集世界范围内的隧道与地下结构震害工程实例。按照震害概况、震害形态、震害分级、震害机理、影响因素和修复措施6个方面分类归纳。

深入分析不同国家隧道与地下结构震害的共性与个性以及研究学者的认知倾向与科研方向。根据震害概况和震害形态参考震害分级分析震害机理与影响因素,指导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的实施,实现震害现象的数值再现与试验再现,结合修复措施研究隧道结构的抗减震措施。

(2)隧道结构横向的抗减震措施以抗减震层为基础进行拓展研究。将数值计算模型中影响抗减震层效果的因素分为几何与材料参数两类,并确定各参数的取值范围。

以设置和未设抗减震层工况下隧道横断面内的弯矩极值之比的无量纲数评

浅谈山岭隧道抗震减震技术

浅谈山岭隧道抗震减震技术
想是 通 过 改 变 隧道 本 身 的性 能 来 减 轻 隧 道 衬 砌 的 内
力 , 常 采 用 加 厚 衬 砌 断 面 和 全 断 面 加 筋 补 强 来 实 通
现 。现 减 震 模 式 的 基 本 构 思 [是 : 在 一 定 范 围 内 9 ] ①
适量锚杆加固注浆 , 减少岩石裂隙 , 得衬砌周边 的 使 围岩成为完整体 系 , 从而减 低隧道 周边 围岩断 裂破



, . 。
郑 杨林德等人采用结构动力学法和应力波法对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 ] 永 来

啦 一
.: …
耋 ……一
论 析 …


解 一 … 隧道衬砌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进行有限元模拟[ ; 5 高峰等采用释放荷载 方法进行 了
苎 曼 模 边 型界 硼 妊… 竺 一 平面有限元静力计算 , 确定初始应力场, 运用 Ne ta wn r k隐式时间积分法进行 了地震反
施 工过 程 中 是 否 出 现 塌 方 等 诸 多 因素 , 些 因素 综 这 合起 来 造成 隧 道 破 坏 机 制 非 常 的 复 杂 , 致 分 为 三 大
模 拟实 验在 研究 中具 有重要 地位 , 根本 问题 在于 如
种类 型 : 断层 错动 ; 引起地 表破 坏 ; 隧道 结 构 的摆动
2 1 年第 5 00 期

隧道运营期间的振动控制

隧道运营期间的振动控制

隧道运营期间的振动控制

概述

隧道是现代交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隧道运营期间,振动问题一

直困扰着工程师和运营者。隧道振动不仅会给居民生活带来困扰,还会影响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和运行安全。因此,进行有效的振动控制是隧道运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隧道振动源

隧道振动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车辆振动:隧道中运行的车辆会产生振动,包括车身的振动、轮胎与

路面的振动等。

2.隧道通风设备振动:隧道内设置的通风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振动。

3.隧道排水设备振动:隧道中的排水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振动。

4.地质活动振动:地震和地壳运动等地质活动会导致隧道振动。

振动对隧道的影响

隧道振动给隧道运营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1.结构疲劳:长时间的振动会使隧道结构产生疲劳,降低其承载力和使

用寿命。

2.噪音污染:振动会产生噪音,给周边居民带来困扰,影响其生活质量。

3.运行安全:振动会影响运营车辆的稳定性和行车安全。

4.设备寿命:隧道内设置的设备在振动环境下易损坏,缩短其使用寿命。

隧道振动控制方法

为了减小隧道振动,保证隧道运营安全和运行舒适性,可以采取以下振动控制

方法:

1.结构优化:在设计隧道结构时,要考虑振动问题,选择合适的结构形

式和材料,减小结构固有频率与运行车辆振动频率之间的共振。

2.导振结构:在隧道结构中设置导振装置,如阻尼器、隔振垫等,将振

动分散和吸收,降低振动传递到周围环境的程度。

3.车辆减振:采用减振装置,如减振台、减振块等,降低运行车辆的振

动。

4.排水设备优化:改进隧道排水设备的结构和工艺,减小排水设备振动。

隧道工程发展概述与地震灾害影响分析

隧道工程发展概述与地震灾害影响分析

隧道工程发展概述与地震灾害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27T16:53:43.753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4月第11期作者:陈浅然[导读] 隧道工程已经成为了人民幸福生活与城市建设陈浅然

广东建科建筑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隧道工程已经成为了人民幸福生活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8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我国的隧道工程的建设量已经非常庞大,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必然是目前与未来重要的关注点。目前国内外许多隧道结构的地震灾害例子表明,在高烈度的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的破坏会对人类生命的安全以及社会的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隧道工程的建设者应当着重考虑隧道结

构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隧道工程,地震灾害,抗震性能,安全性。

1 绪论

自古以来,修路与架桥一直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工程。在当代社会,道路与桥梁是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就像人体内的血管一样重要。但是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与延伸,人们在修路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遇到高山、河流或是大海的阻碍。在传统观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适用的情况下,修建隧道将是一种最切合实际的做法。

2 我国隧道工程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隧道施工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技术水平早已与世界水平接轨。例如早期的矿山法,明挖法,到后来发展的盾构法,新奥法、沉管法等。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便在悬崖上开凿石洞栈道,以此栈道翻山越岭,从而进入蜀国平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隧道工程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在80年代末,中国建成了第一条通车的超长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大瑶山隧道[1]。该隧道总长为全长14295米,埋深70至910米。使用时采用80年代国内外最先进的大型机械,实现了主要工序—钻爆、支护、装运三条机械化作业线。大瑶山隧道的开通,不仅缩短了铁路路程,提升了火车的速度,更加强了岭南地区的与内地的联系。2018年初竣工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同期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由“桥—岛—隧”三部分组成的主体工程,其中沉管隧道总长约为5664米。该隧道工程具有体型大、管节多、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等技术难点[2-4]。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隧道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计

隧道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计

隧道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计隧道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计一直是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文将从隧道结构地震响应机理、地震影响因素以及抗震设计措施三个方面,探讨隧道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隧道结构地震响应机理

隧道结构地震响应是指在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所具有的动力特性和变形行为。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动会导致隧道结构产生共振现象,从而加剧隧道结构的振动。影响隧道结构地震响应的因素主要包括地震波的频率、振幅、入射方向等,以及隧道结构自身的固有频率、自振周期和模态形态等。了解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机理,对于制定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地震影响因素

1.地震波特性:地震波的震级、频率、振动形态等特征直接决定了地震对隧道结构的影响程度。通常,短周期地震波对隧道结构的破坏作用更为显著,而地震波的振幅越大,结构的地震响应亦越强烈。

2.地表地质条件:地下岩土的地质条件对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具有重要影响。地表地质条件良好的区域,地震波的能量传递较为迅速,对隧道结构的影响较小;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变化较大,对隧道结构的破坏性较高。

3.隧道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隧道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

性对地震响应有直接影响。结构的刚度、自振周期以及抗震能力都与

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密切相关。

三、抗震设计措施

为了提高隧道结构的抗震能力,采取合理的抗震设计措施是必要的。

1.合理选取地点:在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尽可能选择地震危险

地下结构震害分析及地下结构震动特征

地下结构震害分析及地下结构震动特征

地下结构震害分析及地下结构振动特征

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

学号:**********

*名:***

地下结构由于其受到周围土体的约束,相对于地面结构而言,一直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因而,在很长时期呢,对于地下结构的震害分析远没有地面结构的多。但是随着地下结构的增多,地下结构的震害频繁出现,大家开始慢慢重视地下结构的震害问题。特别是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各种地下结构和地下设施均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地铁站有一大半中柱倒塌,顶板塌陷,侧墙出现大量宽大裂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国发达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已步入正轨,内陆的二线城市也迎来地下空间开发的热潮,我国地下空间建设的规模不断增大,在地下结构的设计及建设中贯穿抗震减灾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1、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简化方法

(1)拟静力法

又分为不考虑土与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法与考虑土与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法。

不考虑土与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法:该方法是假定结构非常“柔”,它的变形完全与周围的土体一致,忽略结构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只要知道土层在地震反应中的波长以及振幅,就可以求解出结构的最大应变,从而求出其内力。

考虑土与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法:该法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是反应位移法,在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应用较广,该法认为由于地下结构不可能发生共振响应,因而略去结构木身在振动中的惯性力对计算结果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拟静力法主要用于地下线状结构物的抗震计算,如沉埋隧道、盾构隧道等。

(2)动力法

又分为动力实验法和质量弹簧模型法。

山岭隧道地震震害原因及抗减震工程措施浅析

山岭隧道地震震害原因及抗减震工程措施浅析

合, 能达到严格密闭作用, 才 门和 声 闸 共 同 把 住 漏 声 关 , 止 声 音 从 门 与 门 套 之 间的 防
空 隙 传 出去 , 成 “ 气 ” 图4 。 造 漏 ( )
程 中须 重点 注意 的 细 节 ( 1 。 图 ) 3 2隔声 处 理 . ( ) 花 的 处 理 , 花 板 安 装 必 须 避 免 1天 天
天花板 与楼板 的刚性 连接 , 者之间的 吊 两
同时 应 保 证 整 块 玻 璃 厚 度 和 玻 璃 之 间空 气
层尺 寸 , 止 吻 合 效 应 降 低 窗 的 隔声 能 力 。 防 由于 隔 声 窗 既 具 有 隔 音 的 基 本 功 能 , 同时 4 结 语 还 具 有 防 止 窗 内 起 雾 、 加 了隔 声 窗 透 明 增 本 工 程 于 2 0 年 8 全部 完成 , 关部 08 月 有 度 的拓展功能 。 工要求高 , 艺复杂 。 施 工 具 门 共 同对 直 播 室 等 工 作 室 装 修 进 行 验 收 。
础 上 , 行 了 归类 分 析 , 到 以下 经 验 : 进 得 ( ) 道 埋 深 较 浅 的 洞 口 段 是 隧 道 地 震 破 1隧 对 洞 口不 良 地 质 , : 坡 、 堆 、 层 , 如 滑 岩 顺 以 及 洞 口其 它 在 地 震 过 程 可 能 产 生 次 生
参考 文献
200 9.

隧道工程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

隧道工程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

隧道工程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隧道工程是现代交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缩短行车距离、

改善交通状况的作用。然而,隧道的建设常常面临着地质灾害的挑战,这给工程施工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难题。因此,了解隧道工程

中的地质灾害以及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原因

在隧道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表塌陷、地下水倒灌、地下

水突涌、岩爆、滑坡等。这些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质构造:地震、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导致岩石层的破裂和位移,增加了隧道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风险。

2.岩土体性质:岩石和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直接影响到地质灾害的

形成。例如,岩层的岩性、强度、稳定性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隧道的安

全性。

3.渗流力学:地下水渗流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很大,地下水的突然涌

入或倒灌会导致隧道出现严重的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地质勘察和评估:在隧道工程施工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地质勘

察和评估,以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状况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为后

续的施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工程结构设计: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选择合适的工程结构设计,如设置抗滑坡措施、抗岩爆措施等,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稳

定性。

3.地质预报和监测:利用现代地质勘探技术和仪器设备进行地质预

报和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隧道工程的

施工和使用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

4.加固措施: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进行修复,如加固土体、注浆加固等,确保隧道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5.紧急应对方案:制定灾害发生时的紧急应对方案,明确应急措施

桥梁与隧道工程的抗震设计与防灾减灾措施研究

桥梁与隧道工程的抗震设计与防灾减灾措施研究

桥梁与隧道工程的抗震设计与防灾减灾

措施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隧道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以及隧道防灾减灾措施与安全应急管理。首先介绍了隧道抗震设计的原则,包括

安全性、运营可恢复性和抗震容限设计。接着探讨了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步

骤和考虑因素,如地震动输入、结构模型和边界条件等。最后详细阐述了隧道防

灾减灾措施与安全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包括紧急预案制定、组织演练与培训、应

急设备与器材配备以及公众意识与教育等方面。

关键词:桥梁抗震设计;防灾减灾;措施

引言:

隧道作为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处于地震风险区域。地震对隧道结构和使用人员的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因此隧道的抗震设计、地

震响应分析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与安全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探讨这

些方面的内容,为提高隧道抗震能力和地震安全性能提供指导和建议。

一、桥梁抗震设计与防灾减灾措施

1.1桥梁抗震设计理念与原则

(1)抗震设计理念:a. 安全第一:桥梁的抗震设计应以确保人员和结

构安全为首要目标。b. 预防性设计:采用先进的抗震设计方法,预测地震影响

并减轻结构受损程度。c. 弹性设计:桥梁应具备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在地震

作用下能够发挥一定的位移吸收和分散能量的能力。d. 全面性设计:考虑桥梁

结构各个部分的抗震性能,包括墩柱、梁、桥面板等,以实现整体的抗震效果。

(2)抗震设计原则:a. 基于地震特性:根据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合理选择设计地震动参数和地震动输入。b. 结构连续性与纵向稳定性:通过合

适的桥梁布局和纵向连接形式,确保结构的整体连续性和纵向稳定性。 c. 抗震容限设计:确定合理的设计地震烈度,确保桥梁在大震荡动作用下能够承受一定的破坏而不发生崩塌。d. 强度设计: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截面尺寸,确保桥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抵御地震力的作用。

隧道工程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措施

隧道工程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措施
施工方案优化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结合地质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对于不良地质条件,应采取 必要的措施,如加强支护、降低开挖速度等,以避免对围岩造成过大的扰动。
控制措施
01
施工监控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监控,通过现场观测、仪器测量等方
式,及时掌握围岩变形、渗漏水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
调查地下水的类型、水位 、水压等,评估其对隧道 工程的影响。
工程地质勘察
进行钻探、物探等勘察工 作,了解地质构造、不良 地质条件等,评估其对隧 道工程的影响。
隧道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测方法
监测方法
采用地质雷达、超前钻探、TSP等Fra Baidu bibliotek测方 法,对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进行监 测。
VS
预测方法
采用数值模拟、反演分析等预测方法,对 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进行预测。
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
02
地质灾害识别
对于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应建立识别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围岩稳定
性、地下水变化等情况,及时发现并预测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可能的影
响范围。
03
应急处理
在发生地质灾害时,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理措施
。如封闭隧道口、疏散人员等,以避免灾害扩大和人员伤亡。
治理措施
分类
根据成因和影响,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 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震害特点、分析方法及减震措施

摘要: 目前,我国地铁建设迅速发展,了解地铁区间隧道的抗震性能十分必要,本文将综合论述地铁区间的震害特点及减震措施,并简要阐述目前地铁区间隧道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提出存在问题,以期更好地为地铁结构设计及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铁,地震,分析方法,减震

0引言

地下铁道是城市现代化交通工具,且是战时重要的人防工程,虽然地下工程结构有周围土体对变形位移的约束作用,使其在受震时所产生的振幅大为减少,受震害的程度较地面建筑为轻,但强震给地下结构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一点已被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所证实,日本这次地震使得地铁区间隧道及地铁车站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地铁车站完全倒塌的先例,地铁结构一旦发生破坏由于其修复困难,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研究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减震措施提出响应的建议十分必要,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地铁区间隧道震害特点

地铁区间隧道属于线性结构,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由于周围介质的存在,其动态反应会呈现出与地面建筑不同的特性,主要表现为:

(1)地铁隧道的振动变形受周围介质的约束作用明显,受震害程度较轻,结构的动力反应一般不明显表现出自震特性,特别是低阶模态的影响。

(2)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地铁区间隧道和其周围介质一起产生运动,当结构存在明显惯性或周围介质与结构间的刚度失配时,结构会产生过度变形而破坏。

(3)地铁区间隧道的震害多发生在地质条件有较大变化的区域,如土质由硬质到软质的过渡

带,该地带地层间的相对位移较大直接导致结构发生破坏,相反如果地质条件均匀,即便震级较大,结构也较安全。铁路总监

(4)地铁区间隧道如果穿过地质不良地带,如断层、沙土液化区等也易遭震害。

(5)结构断面形状及刚度发生明显变化的部位,如隧洞进出口,隧洞转弯部位及两洞相交部位均为抗震的薄弱环节。

(6)区间隧道的破坏形式主要是弯曲裂缝、竖向裂缝,及混凝土脱落,钢筋外露等。

2 地铁区间隧道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2.1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以上震害特点是通过实际的震害分析得出的,在进行地铁抗震设计时,十分有必要通过数值分析了解其具体的动力行为,如何对地铁区间隧道及其周围土体这一结构复合系统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通过网上检索该方面研究很少。若地下结构物的下方存在这一个实际基岩层,或在相当深处存在这一个假想的基岩层,则认为基岩面以上的介质及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对于基岩层面发生相对运动,整个体系由于基岩面的运动而引起震动。由于地铁区间隧道沿纵向较长,分析其动力响应问题可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首先进行体系离散,根据分析方法的不同,可将体系离散成两种计算网格,一种是使用八结点平面等参元对区间隧道结构及周围土体进行离散,如图1所示;第二种方法用八结点平面等参元与六结点单向无限元及四结点双向无限元耦合进行分析,计算网格如图2所示,左、右、下边界无限延伸,上边界为自由边界。根据达朗贝尔原理,建立体系的运动方程为式中,[M]、[K]分别为体系的总体质量矩阵和总体刚度矩阵,由各单元的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组合而成;体系的单元刚度矩阵为

[kij]e=[B]T[Dep][B]t△

式中t为单元厚度;△为单元面积;[B]为应变矩阵。[Dep]为弹塑性矩阵;体系的单元质量矩阵采用一致质量矩阵:

[mij]e=∫V[N]Tρ[N]dV

[C]为体系的总体阻尼矩阵,由Rayleigh线性组合法确定:[C]=α[M]+β[K]

α、β为阻尼常数;可按两种不同的振动频率下测得的阻尼比加以确定。

其中{Ix}=[0,1,0,1,…,0,1]T称为激振矢量, Ug¨(t)为离散的地震加速度值。以EICentro地震水平记录作为加速度输入。计算网格的左右边界采用竖向约束,下边界采用固定边界,上边界为自由边界。铁路总监

地铁结构的振动形态受地震波入射方向的影响较大,以前人们认为水平地震力是导致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竖向地震力对结构的破坏也不容忽视,所以分析中不应单独考虑一个方向的地震力,现在对竖向地震力的分析采用冲量法,但该法只能分析出竖向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所受地震力与结构自重的比值,无法全面了解结构的动力行为,存在很大局限性,用有限元法能全面分析结构的位移、加速度、应力的变化。按(1)式竖向激振时Ug¨ {Iy}=[10,1,0,…,1,0]T,关于竖向加速度值的采用,一般酌情用水平值的0.25~0.5倍,若有地震竖向加速度记录, 应用实际记录,EICentro竖向地震记录,如图3所示。有限元计算网格的左右边界采用水平约束,下边界固定,上边界自由,采用Newmark隐式时间积分法求解方程(1),即可得出水平及竖向地震荷载分别作用下任一结点的位移时程、加速度时程;单元内任一高斯点在某时刻的主应力大小。上述平面分析方法对了解地铁区间隧道任一

断面的地震反应有很大作用[3,4]。分析地铁入口、隧道转弯等处的地震特性可采用空间有限元进行分析。分析网格如图4,笔者采用的以上分析方法有以下特点:(1)考虑了材料的非线性;

(2)采用莫尔-库伦屈服准则并对超出屈服点的应力进行调整;

(3)在非线性问题的求解过程中采用初始刚度法和切线刚度法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初始刚度法为主;

(4)可以考虑水平及竖向地震力的作用。2.2分析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无论用平面分析方法还是空间分析法均应注意以下问题:

(1)采用有限元进行分析时,分析范围应不小于结构尺寸的5倍,注意边界条件的选取;下边界最好取到基岩顶面;

(2)用无限元虽可以模拟边界条件,但其分析范围如何取,即在何处使有限元与无限元耦合,值得进一步探讨,一般认为要使有限元的分析范围能够包含体系塑性反应区;

(3)地下与地面结构的交界处、隧道转弯部位及两洞相交部位,由于受力状态复杂,而这些地方又是抗震的薄弱环节,应注意对这些关键部位进行数值分析;

(4)地铁结构的振动形态受地震波入射方向的影响较大,分析中不应单独考虑一个方向的地震力,要考虑到水平及竖向地震力共同作用。以上分析只能得出竖向及水平地震力分别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如何考虑两者的共同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