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词概念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重点 西方经济学

名词解释重点  西方经济学

1、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3、生产函数:表示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的函数。

4、机会成本:当资源用于某种用途,取得某种收入时,所必须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入。

5、边际替代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6、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消费一定数量的资源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

7、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8、GDP: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9、消费函数:反映收入量与消费量之间对应关系的函数。

10、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产品的持续增长。

11、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过程。

12、内在稳定器: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自身特征,具有自动发挥作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功能,具有这种功能的财政政策被称为内在稳定器。

13、周期性失业:由于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1、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稀缺问题将最终消失(n)2、同一矿泉水具有相同的效用(n)3、在同一坐标平面上,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肯能相交(y)4、利润就是收益,因此利润最大化就是收益最大化(n)5、完全竞争厂商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时就不可能出现亏损(n)6、洛伦茨曲线是用来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y)7、所谓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y)8、短期内厂商的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域在生产的第二阶段(y)9、同商业银行一样,中央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将盈利作为其经济行为的根本目的(n)10、在消费和投资支出不变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政府应增加支出和鼓励出口(y)11、同财政政策不一样,货币政策没有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自动稳定器(y)12、均衡的国民收入必然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n)13、一国货币汇率贬值对本国有好处,而升值没有好处,因此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泰国等国的货币纷纷贬值(n)14、政府为现役军人发放的津贴同政府为公务员发放的福利一样,属于无偿性的政府转移支付(n)15、在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资本因素是最重要的(n)16、经济周期的循环顺序一般是繁荣、衰退、萧条、复苏(y)。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全版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全版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

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

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

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

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

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他考察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西方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

西方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市场均衡:在经济学中,均衡指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市场均衡指在某段时间内,某个市场内商品需求和商品供给正好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

2.市场出清:是指在市场调节供给和需求的过程中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地消除超额供给(供给大于需求)或超额需求(供给小于需求),市场在短期内自发地趋于供给等于需求的均衡状态。

3.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一个厂商或者整个社会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某一种组合,同它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简单地说,生产函数是表示产出和投入的技术关系。

4.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量按同比例变动,从而生产规模发生变动引起产量或收益变动的情况。

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通常是指一年内本国(或地区)领土上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6.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7.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它是国民总支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8.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集体来说,就是一国GDP(或者GNP)的增加,是一个经济体中所产生的物品和劳务数量的长期和持续的增加。

二、单项选择1.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价格水平以下可能导致( A )A黑市交易B大量积压C买者以低价买到了想购买的商品D以上都对2.如果需求曲线为向下倾斜的直线,则当价格从高到低不断下降时,卖者的总收益(B)A开始增加B开始增加,当达到最大时开始减少C开始减少,当达到最小时开始增加D不断减少3.)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供给减少,而市场需求保持不变,则(D)A均衡价格下降B均衡数量增加C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D均衡价格上升但均衡数量减少4.消费者剩余可理解为(D )A消费过剩的商品B消费者得到的总效用C支出货币的总效用D消费者购买商品所得到的总效用减去支出货币的总效用5.已知商品X的价格为1.5元,商品Y的价格为1元,如果消费者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最大效用的时候,商品X的边际效用是30,那么Y商品的边际效用应该是(A )A 20B 30C 45D 556.已知消费者的收入为50元,1商品的价格为5元,2商品的价格为4元,假设该消费者计划购买6单位的1商品和5单位的2商品,1商品和2商品的边际效用分别为60和30,如果实现效用最大化,应该(A)A增加1商品和减少2商品的购买量B增加2商品和减少1商品的购买量C同时减少1商品和2商品的购买量D同时增加1商品和2商品的购买量7.如果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D)A经过原点B与纵轴相交C与平均产量线相交D与横轴相交8.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水平的关系为(A )A.生产成本B.生产可能性曲线C.总成本曲线D.平均成本曲线9.经济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D)A.时间长短B.可否调整产量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10.机会成本是指(D)A.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出的费用或损失B.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付C.作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D.作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任何一种可能的选择11.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是(A)A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B.繁荣﹑萧条﹑衰退﹑复苏C.复苏﹑衰退﹑萧条﹑繁荣D.衰退﹑繁荣﹑萧条﹑复苏12.经济增长的标志是(D )A.工资水品的提高B.城市化步伐加快C.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D.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13.经济增长在图形上表现为(B)A.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B.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一点沿曲线移动14.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是(A)A.周期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隐蔽性失业15. 政府把价格提到均衡价格以上会导致大量积压16.平均分配与哪条线重合:与45°线重合。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1。

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最佳配置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家假设条件:⑴“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⑵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商业双方都知道对方的信息,也都知道对方知道的信息。

(双方可以替代为多方)3.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4.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

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

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6.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7。

供给定律: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1.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8。

均衡:其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9。

局部均衡: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0。

一般均衡: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11.均衡价格: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2.市场出清状态: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13。

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4。

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5.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产品供给数量的变动.16.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西方经济学 复习资料

西方经济学 复习资料

(一)名词1 、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2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轨迹.3 、边际成本:多生产一单位产品引起的总成本增加量。

是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时所增加的成本4、引致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所谓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P2785、垄断市场:指整个行业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6、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用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P437、负的外在性: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从事某种经济行为的经济单位不能从其行为中获得全部收益或者支付全部成本,结果,社会所得到的收益或成本与经济行为人的收益或成本不相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使得私人的最优与社会的最优产生偏差,从而自发行为导致低效率。

8、资源的稀缺性: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于人类无限需要而言,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

9、收入—消费扩展线:是指消费者地偏好与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的轨迹10、供给弹性:包括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交叉弹性和供给的预期价格弹性等。

在此考察的是供给的价格弹性,它通常被称为供给弹性。

11、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在收人和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即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消费选择。

12、边际替代率:在保持总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13、预算线:又称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或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各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都的全部收入所能购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14、低档商品:是指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成反方向的变动15、吉芬物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以后也因此被称做吉芬物品。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均衡价格: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在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1%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的反应程度。

第三章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收入所能够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边际替代率递减: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

西方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1、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2、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3、需求价格弹性,简称为价格弹性或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4、比较静态分析是静态经济模型所使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升变量的不同数值。

5、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6、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7、预算线在既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用给定的收入可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8、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9、替代效应由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10、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12、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人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

13、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消费者放弃了一定数量某种商品,但又要维持效用不变,所以必须要增加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的情况下,后者增加量与前者减少量的比率。

14、总效用是代表消费者从某个市场篮子中所获得的满足水平的数字。

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15、吉芬物品首先必须是劣等物品,并且是可以被替代的,在静态的价格需求曲线上,随着价格和需求同升同降的商品。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经简答题(名词解释)1、需求:经济学上所说的需求是指市场上的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可能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包涵两层含义:一是消费者对于一种商品有购买的愿望;二是消费者具有购买这种商品的能力。

(第一章)2、弹性:弹性描述的是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反应程度。

(第二章)3、消费者均衡:指的是一个有理性的消费者所采取的均衡购买行为。

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固定不变,消费者从所购买的每一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的比例都相同。

(第三章:效用论)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购买特定数量的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市场价格之间就存在一个差额,这就被称作消费者剩余。

(第三章)5、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增加一单位物品消费中,获得的总效用的增量。

(第三章)6、无差异曲线:表示能给消费者同等程度的满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特点:1、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2、离远点越远,无差异曲线代表的序数效用越大3、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 (第三章)7、替代效应:指从原来的均衡点a到假想的预算线相对应的均衡点c的移动,即效用水平保持不变时,由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对商品X的需求量变化。

8、收入效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动,导致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的改变(以增加购买降价的商品替代价格不变的商品),成为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

9、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在其他投入要素保持不变时,对一种生产要素每次增加相同的数量,最初这种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会使产量绝对递减。

(第四章生产理论)10、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在维持相同产量水平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增加另外一种生产数量之比。

11、生产扩展线:随着货币成本的增加,厂商不断寻找新的生产者均衡点,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张线。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题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3、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2.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3.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4.家庭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1.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边际收益(MR)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收入。

公式为:MR=△TR/△Q3、边际成本(TC)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公式为:MC=△TC/△Q4、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当不断地增加一种要素投入量时,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投入所须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越来越少,即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

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

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垄断市场 : 指一家厂商完全控制整个市场的商品供给。

(或者:垄断市场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中,该商品的销售者仅仅只有一个,这个单一的销售者又是该行业内唯一的生产者,而且厂商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不存在相近的替代品,这个单一的销售者和生产者(垄断者)控制了整个市场。

)2、需求的价格弹性: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映程度。

它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3、不完全竞争市场:指这样一些市场: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

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诸如完全垄断、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等。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它们是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其中,完全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垄断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4、供给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

它是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5、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此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通称为均衡数量。

6、帕累托最优条件: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1、交换的最优条件; 2、生产的最优条件; 3、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帕累托最优状态要满足三个条件。

(1)交换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2)生产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个生产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3)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相等。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篇)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篇)

西经名词解释部分第一章1.微观经济学:研究构成整个经济体系最小的基本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分析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3.实证经济学: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

4.规范经济学:对经济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或经济政策的制定。

5.内生变量:是在经济体系内部由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自行变化的变量,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

6.外生变量:是在经济体质中受外部因素。

主要是政策因素影响的变量如税率。

(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双重性质)7.均衡分析: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均衡,以致这以体系每不存在变动要求的状态。

8.局部均衡: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9.一般均衡: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

10.静态分析:在经济分析中把注意力集中于均衡位置的分析方法。

11.动态分析:把时间因素导入分析中,注意过程分析的分析方法。

12.边际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是一中决策方法。

通过对增量的对比来决定是否采取或取消一种经济行为。

1.需求定理:当某一商品价格下降时,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就会增加,反之,某种商品价格上升,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对其需求量减少。

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这种互为反方向变化的依存关系称为需求定理。

2.供给定理:在其他情况不变,当某一商品价格上涨时卖者或生产者对这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就会增加。

反之,当价格下跌时,供给数减少。

称为供给定理。

3.供求定理:(1)需求增加,使均衡价格上升。

需求减少,使均衡价格下降。

(2)需求增加,使均衡数量增加。

需求减少,使均衡数量减少。

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供给增加,使均衡价格下降。

供给减少,使均衡价格上升。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第一章导言1、经济学(P7)指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P7)指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

3、微观经济学(P8)指采用个量的分析方法,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以主体利益为目标,研究单个居民户,单个市场,单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经济行为,以怎样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的经济学.4、宏观经济学(P12)指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公共财政,国际收支的协调发展,研究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学。

5、实证经济学(P17)指企图通过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6、规范经济学(P17)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1、需求(P33)指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需求定理(P38)指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3、需求函数:A、线性需求函数:D=a-b*pB、非线性需求函数:D=a*p﹣a(是负a次方)4、替代效应(P38)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5、收入效应(P39)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6、供给(P41)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供应的商品量.7、供给定理(P45)指在假定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8、供给函数(输入符号有困难,请去书上查找)9、均衡价格(P48)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10、支持价格(P59)指政府为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

西方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稀缺: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

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2.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3.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

4.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市场上的机会成本。

5.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6.自给经济: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特征是每个家庭或每个村落(经济体)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与外界交换。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直接消费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7.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8.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9.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场上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等。

10.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过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11.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12.供给: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过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13.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第二章商品价格决定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同时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9.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10.点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小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1.弧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2.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1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4.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曲线。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6.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8.蛛网理论是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1. 生产要素: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2. 总产量(TP):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3. 平均产量(AP):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4. 边际产量(MP):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5.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6. 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7. 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在成本之中.8.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9. 长期成本:在长期中,一切投入都是可变的,这些开支就是长期成本.10.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11.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12.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1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14.生产扩展线: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15.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属于长期的生产理论.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3.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4.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5.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6.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替代效应7.价格消费曲线:我们把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价格——消费曲线.8.收入——消费曲线:我们把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收入——消费曲线.1. 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2. 边际产品价值(VMP):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格P的乘积.用公式表示:VMP=MP•P3. 经济租金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要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4. 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5. 吉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6. 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一般来说,它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1.不完全信息:也叫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2.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3.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4.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5.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6.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1.消费函数以C表示消费水平,Y表示国民收入,则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形式为:C = C(Y)这一函数被称为消费函数.一般说来,消费水平的高低会随着收入大小的变动而变动,收入越大,消费就越高;但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数量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每单位收入的消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它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状况.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Y表示家庭收入的增加量,而△C则是增加的收入中消费的增加量.边际消费倾向说明了收入变动量在消费变动和储蓄变动之间分配的情况.一般地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即0<MPC<1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5.消费曲线是表示家庭消费数量与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逐渐增加,因而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同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因而消费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越来越趋向于平缓.6.线性消费函数在分析短期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时,尤其是在不考虑边际消费倾向作用的条件下,消费函数可以由线性消费函数表示为:C = a + bY 其中,a,b为常数.在式中,a被称为自主性消费,它不受收入变动的影响;bY是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它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线性消费函数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按固定不变的一个比例b增加,此时,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7.储蓄函数由于储蓄是收入中扣除消费之后的余额,因而储蓄函数可以由消费函数得到.假定S表示储蓄,于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S = Y –C(Y)= S(Y)8.平均储蓄倾向表示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即平均储蓄倾向也可正可负.一般来说,在收入偏低时,平均储蓄倾向可以为负值;随着收入增加,平均储蓄倾向递增,其数值转变为正值,但总小于1.9.边际储蓄倾向表示增加的收入中储蓄增加所占的比重,即边际储蓄倾向一般为正数值,但小于1,即0<MPS10.储蓄曲线是表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的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部门的储蓄增加,即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增加的速度更快,因而储蓄曲线越来越陡峭.11.线性储蓄函数利用线性的消费函数形式,储蓄函数也可以简单地表示为线性形式,即:S = Y –C = –a +(1 –b)Y 其中,(–a)就是自主储蓄,它不受收入的影响,(1 –b)Y是由收入引致的储蓄,而(1 –b)是边际储蓄倾向.12.投资乘数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的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1.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即总需求曲线表示经济中的均衡的总支出量随着价格总水平变动而变动的轨迹.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2.总需求函数是表示价格总水平与均衡总支出关系的函数.以Y表示使得经济处于均衡的总支出AE的水平,P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需求函数AD可以表示为:Y = AD(P)3.总供给曲线表示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提供的产出量,即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总产出量随价格变动而变动的轨迹.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4.总供给函数是表示价格总水平与均衡总产出关系的函数.以Y表示经济中的总产出,P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供给函数AS可以表示为:Y = AS(P)5.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当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在均衡点处,决定总需求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以及决定总供给的劳动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此时,由产品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得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实现变化.1.通货膨胀一般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2.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3.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4.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5.周期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6.温和的,奔腾的和超级通货膨胀按照价格上涨幅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有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三种类型.温和的通货膨胀,年物价上涨率在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其物价上涨率则是两位数;而超级通货膨胀的通货膨胀率要在3位数以上.7.滞胀是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8.未预料到的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按照人们对价格变动预料的程度划分,通货膨胀又分为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两种类型.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往往由某些突然的原因所引起,人们对价格上涨的幅度不能预知或不完全预知.预料到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已知的原因所引起,并且通货膨胀的幅度为人们所预知.9.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通货膨胀会导致收入和财富的不同阶层之间的再分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其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10.通货膨胀的产量和就业效应由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会对产量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产量和就业效应.其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 1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1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13.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推进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14.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厂商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提高产品的价格,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15.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一种重要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16.通货膨胀惯性无论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还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拉动需求或推进成本之后,最终会使得价格总水平停止上涨.然而,在实际中,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除非受到其他的冲击,通货膨胀倾向于持续保持相同的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惯性.17.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的一种估计.预期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知识的了解而形成.18.价格调整曲线价格调整曲线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它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价格调整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来的,因而被经济学家们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由于一个国家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基本上与通货膨胀率具有相同的变动方向,因而菲利普斯曲线被改造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并用来研究通货膨胀问题,说明价格调整过程,故又名价格调整曲线.19.收入政策对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往往使用收入政策.收适政策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价格和工资管制;收入指数化;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20.收入指数化所谓指数化就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指数化可以是被百分之百的指数化,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百分之百指数化是指工资按物价上升的比例增长.部分指数化是指工资上涨按物价上升一定比例上涨.收入指数化政策往往被用来减少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2.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各种制度规定本身可以对经济产生稳定作用.这种自动稳定作用通常称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又称为能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状况逆经济风向采取的变动财政收入水平的政策.具体地说,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相反,当处于经济萧条状态时,政府则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此方式对经济交替地进行微调,以便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4.政策滞后所谓政策滞后是对经济运行采取的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产生政策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需要时间;研究和制定对策需要时间;政策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发挥作用又需要时间.5.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7.转移支付乘数: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8.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9.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国家的货币权力当局,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高主管机构.中央银行的经营目的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为了公共利益,特别是要保证完成法律规定的任务.中央银行主要具有三个职能: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面向工商厂商及个人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组织,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存贷款利息差额,赚取最大的利润.3.法定准备率西方银行制度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按一定比例以现金的方式保留起来,以作为储户提取存款的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准备率,即由于准备率通常依法规定,因此被称为法定准备率.4.再贴现商业银行为了取得现金,可以将自身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这就是再贴现.5.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都是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6.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7.存款创造乘数一般地,如果法定准备率为rd,而银行系统中最初存款数量的改变量为△D,那么银行系统中存款改变量最多可以达到△D / rd,即银行系统中存款的改变量为原有存款量的 1 / rd倍.1 / rd就是存款创造乘数.由于法定准备率rd小于1,因而银行系统存款创造乘数大于1.8.费雪方程:用公式表示为MV=PT,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数量(M)与货币流通速度(V)呈反向变化;价(P)格与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同方向变化,与劳务数量(也即商品交易量T)反向变化.9.现金余额方程:M=KPY ,其中K为公众手持现金余额占国民收入的比例,KY为实际货币需求,此方程表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率同向变化,国民收入(Y)和价格(货币需求数量)同向变化.10.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11.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对基础货币的倍数.1.绝对优势原理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的低于别国,称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具有绝对优势,就应该专一化生产该商品.2.相对优势原理如果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然可以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3.进口替代战略用本国产品来代替进口品,即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4.发展出口战略把对外贸易的重点放在出口产品上,尽可能扩大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5.综合发展战略把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结合起来的一种发展战略.6.经常项目国际间经常发生的商品和服务输入和输出的项目,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项目.7.资本项目国际间的资本输入与输出.8.平衡项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发生差额思考平衡项目来弥补,包括三项,即错误与遗漏,官方储备资产的变动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9.顺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入大于支出的情况.10.逆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入小于支出的情况.11.汇率使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12.固定汇率制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13.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1.微观经济学: 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第一讲绪论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集中研究构成经济的个体单位(厂商、家庭、个人)的行为。

它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特别是诸如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平衡这类总量指标的变化。

产权:产权是每个人按照他认为合适的方式使用其财产的权利和出售它的权利。

(指个人使用或处臵资源或资产的权力。

产权不是指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预算约束:因钱受限制的机会集合成为预算约束。

时间约束:因时间而受限制的机会集合成为时间约束。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涉及生产决策的选择中所有机会集合的边界,就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人们做出一项选择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大的那一项选择的市场价格。

(来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用途性,是指一项资源勇于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是一种隐性成本或内含成本)沉没成本:已经付出且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的成本。

(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1经济学研究的五个核心概念:1、取舍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不得不进行取舍。

2、激励激励有多种形式,通常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决策者在作出选择时对激励作出反应;激励对了解选择十分重要。

3、交换人们从自愿交易中获益,而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交换导致资源的有效使用。

4、信息市场的结构和运行状况特别依赖于决策者可以获得的信息。

5、分配市场决定经济中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如何配臵给社会成员。

2怎样理解基本竞争模型?基本竞争模型由三部分组成:①关于消费者行为的假设——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消费者;②关于厂商行为的假设——理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③关于这些消费者和厂商相互作用的市场假设——存在价格接受行为的竞争市场。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重点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重点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重点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重点
1. 价值观念(Value Theory)
价值观念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它是指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实现其价值追求时,通过消费来表达出所认为最适合自己的需求货币价值,以及人们可以达到的价值水平。

它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也是实践经济活动的基础。

2. 供求量(Supply and Demand)
供求量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之一,它通过描述价格与生产商品数量的关系来确定一个市场中价格的稳定水平。

通常情况下,当生产商品数量较多时,价格比较低,而生产商品的数量较少时,价格会比较高。

3. 价格系统(Price System)
价格系统是反映市场经济的“支点”,它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于人们决定是否会出售而产生的价格变化,从而影响市场的供求状况。

价格系统定义了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它根据市场上的市场竞争状态,将资源分配给最有价值的用途,维持了市场的正常运作。

4. 产品市场(Product Market)
产品市场一般指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它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市场,其中消费者可以购买其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以及生产者可以出售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

它是一个多方交易
的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

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5.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政策,旨在控制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平衡,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健康发展。

它主要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流动性政策等方式影响经济,以达到政府政策目标。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1.失业率:指失业人数在劳动力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即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2.市场失灵:指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一般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

3.规模经济: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情况。

4.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记成MPL.5.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6.外部性:指一个经济主体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自动外溢到其他经济主体身上的现象。

寡头:又称寡头垄断,指为数不多的销售者。

寡头垄断指少数几家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

7.可变成本:指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称为VC。

当产量为零时,可变成本也为零。

产量越大,可变成本越高。

固定成本:指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大效益。

8.偏好:消费者的偏好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

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是根据某些客观指标或者基于心理感受而给出的主观判断。

9.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简答题1.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和布伦贝格、安东等人(共同提出来的)。

他们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出发,该假说的前提是: 首先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已的收入,进行消费。

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分为年轻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三个阶段。

年轻和中年时期阶段,老年时期是退休以后的阶段。

一般来说,在年轻时期,家庭收入低,但因为未来收入会增加,因此,在这一阶段,往往会把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有时甚至举债消费,导致消费大于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
1.微观经济学:它研究构成整个经济体系最小的基本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这些单位
有:作为消费决策单位的家庭,作为生产决策单位的企业。

它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
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

2.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分析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如国民收入、就业、、总产量、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以及政府
的财政、货币、收入政策对整个国民收入的影响,等。

3.供求定理:(1)需求增加,使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使均衡价格下降。

(需求增
加,使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使均衡数量减少。

因此,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
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供给增加,使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使均衡价
格上升。

(4)供给增加,使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使均衡价格上升。

因此,供
给的变动与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而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4.需求的价格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相应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一种商品需求
量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

需求弹性的大小通常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它被定义为
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在实践中,可以由点弹性或弧弹性来衡
量弹性系数的大小。

5.收入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度量了相应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
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利用收入弹性
可以对商品进行分类。

6.交叉弹性:它反映了相应于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
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另外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交叉弹性系数可以大于0、等于0或小于0,它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分别呈替代、不相
关或互补关系。

7.消费者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保持不变的一
种状态。

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当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等于货
币的边际效用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即RCS1,2=MU1/MU2=P1/P2,P1Q1+P2Q2=m。

用图形表示,即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

8.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
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9.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保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
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

10.吉芬商品:在理论上,收入效应可以大到使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向上倾斜,称这种
商品为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必定是低档商品。

11.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
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2.隐含成本:是指厂商自己提供生产要素所应支付的费用。

但这些费用并没有在会计
成本账目上表现出来,所以叫隐性成本。

13.边际产量: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
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14.边际成本: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MC(Q)=△TC(Q)/△Q=Dtc/dQ
15.边际收益:是指厂商增加一单位商品和劳务而获得的货币收入。

16.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

17.垄断竞争: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

这种市场
结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②在该市场上,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质量、构造、外观、商标、销售服务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时这种差异来自于消费者的心理,但这些产品彼此之间又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另外,市场上企业规模较小,数量众多,以至于每个厂商在决策时都不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③由于厂商生产规模较小,因而进入和退出市场比较容易;
④行业存在着模仿。

垄断竞争市场是现实生活中较普遍的一种市场结构。

18.完全垄断:指一家厂商控制某种产品全部市场供给的市场结构。

19.寡头:也叫独占,是指某一市场上只存在少数几个卖者,这些卖者各自对价格和产量
的决定有影响能力,也可以认为是某个市场被几个厂商所控制的一种市场组织结构。

20.卡特尔:是生产者通过明确的协议的约定而共同确定产品价格和产量。

以获得超额
利润的一种合作团体。

它是一种国际性组织。

21.边际收益产量:是指在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厂商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
素的投入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而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它表示要素边际生产力的高低。

22.边际要素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23.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必将把好的商品驱逐出
市场的现象。

24.道德风险:是指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降低防范意识而采取更冒险的行为,
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动力。

25.公共物品:是由公共部门生产的。

或指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
产品,包括国际安全、警务、消防/道路、教育、空间研究、气象服务等。

26.GDP: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
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7.GNP: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
品的市场价值。

28.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
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9.实际GDP:实际国民收入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
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之后的国民收入。

30.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支出之比率,也就是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
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31.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32.总供给函数:总供给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总水平,社会对最终产品及其劳务的总
供给量,在宏观经济中,供给总量由收入加以表示。

表示经济中的收入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

由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中的商品及劳务的供给量增加,因而总供给量通常与价格总水平呈同向变动关系。

这也就是说,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33.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水平的社会总支出或总需求量,表示经
济中的需求总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

由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中的消费需求量和投资需求量减少,因而总需求量通常与价格总水平呈反向变动关系。

这也就是说,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4.凯恩斯的AS-AD模型
35.通货膨胀:指因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
币贬值和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36.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
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37.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
职位空缺,失业中或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职位空缺。

38.经济增长:是某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商品与提供劳务潜在能力的扩大,或者商品
与劳务实际产量的增加,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

39.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
济增长问题的模型。

由于基本分析思路相同,因而被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这一模型假定,一个经济只生产一种产品,而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同时,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并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

基本形式为G=s/v。

式中,v 为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

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成反比。

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愿意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时,经济才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但同时认为,这一增长路径是一“刀锋”。

40.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经济增
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41.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
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包括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42.乘数-加速数的模型
4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
的政策行为。

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政策,具有灵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