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信息不对称与高校人才流动问题分析
高校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高校人才流动是指高校人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高校之间流动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高校人才流动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才流动对于高校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对高校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高校人才流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加剧,高校人才流动的趋势逐渐加强。
首先,高校人员在工资、福利、科研经费等方面的待遇水平和工作环境对其人才流动起到了明显的影响。
在国内,许多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因为在家庭和个人生活方面的考虑而选择留在他们所在的城市或地区工作。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率较高,因为基本福利保障和收入待遇差别不大,甚至会因为工资、背景、技能等因素优渥而引起竞争。
此外,高校的精英化和职业化追求也是高校人才流动的主要推动力。
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高校教职员工的职业化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希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
当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时,许多高校从业者会选择更好的机会和发展前景。
其次,高校审批制度的不完善,也促使了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流动。
一些高校的长期拖欠工资、奖金以及住房条件落后等问题更是加速了员工流动的速度。
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影响高校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
高校人员的流动涉及到家庭、子女教育、社会关系等方面。
许多人认为这是比个人经济收入更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一些人认为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优劣是高校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工作压力和职业发展前景也是影响高校人员选择流动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也是高校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各地的文化和风俗差别导致了人员流动的不同趋势。
许多人更愿意在本地区的高校中工作,因为他们熟悉当地的文化、语言、气候和食品,更能融入当地社会。
另一方面,一些人会选择到外地工作,由于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他们可以更广泛地学习和了解不同的文化。
论当前人才流动中的问题与对策
论当前人才流动中的问题与对策【摘要】人才流动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分析当前人才流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并提出加强人才流动的对策。
针对人才流动效率不高的情况,我们需要提升人才流动的效率,建立完善的机制来促进人才的流动。
加强人才流动管理,提高人才流动的质量,促进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是本文的主要结论。
通过这些对策,我们可以有效解决当前人才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为人才流动的顺畅与良性发展提供保障,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人才流动、问题、影响因素、对策、效率、机制、管理、质量、循环。
1. 引言1.1 人才流动的重要性人才流动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备受关注和重视。
人才流动不仅是各行各业之间相互借鉴和学习的桥梁,更是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才流动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人才流动不仅可以带来新的想法和技术,还可以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和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流动更是助力各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人才流动,人才可以在不同领域和企业间进行转岗和交流,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和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人才流动也能够有效缓解人才匮乏和分配不均的问题,实现人才的最优配置和流动。
人才流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充分认识到人才流动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才流动的合理发展和利用。
1.2 人才流动中的问题在人才流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人才流动的效率和质量。
人才流动的不稳定性是一个主要问题。
许多优秀人才在流动过程中面临着不确定性和风险,这可能导致他们选择留在原地或选择流动到不太理想的地方。
人才流动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许多人才对于流动地点的信息了解不足,导致他们无法做出最佳选择。
人才流动中还存在着跨地区流动壁垒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6页word
信息不对称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当前,双向选择制度已成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模式,但是就业系统中用人单位、学生、学校、政府四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致使在信息层面上阻碍了我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因此,必须找到解决就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经济关系一方知情,另一方不知情,知情的一方有利用信息优势行骗讨便宜的动机。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自2002年以来,劳动力市场整体出现“僧多粥少”现象,但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劳动力市场的这一现象,集中暴露出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不少岗位出现劳动力紧缺状况。
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不适应。
当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其次,一些学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及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3.用人单位难以获得毕业生的真实信息。
在就业协议订立前,求职者知道自己的能力信息,而用人单位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
在同一学历要求之下,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能力强、素质高、离职率低的优秀毕业生。
但是毕业生的能力信息属于个人私人信息,用人单位很难完全获取,另外,如果用人单位依靠各类证书或通过询问求职者来选择,由于作假的成本很低,因此可能面临着低能力毕业生不说实话的道德风险,而用人单位限于信息成本和资源的有限性无法完全准确判断求职者证书的真假优劣,这就给作假者以可乘之机,使得真正高能力毕业生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
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言:在现代社会,人才是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为了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致力于引进优秀人才。
然而,即使在这个领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探讨当前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解决这些问题。
一、缺乏全球化眼光目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我们普遍存在一个只局限于本国或地区范围内寻找人才的偏见。
鲜有机构或企业能够跨越国界去寻找更合适的人选。
这种情况导致了潜在的优秀外籍人才无法被充分利用,并且错失了与全球竞争对手的机会。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更加全球化的眼光来进行招聘。
通过举办国际性招聘会、与外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开拓国际化渠道,吸引更多有潜力和实力的外籍人才参与我国产业发展。
二、培养和留住人才的机制不完善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和留住这些人才。
然而,我们当前的培养和留住机制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首先,许多引进单位缺乏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
在招募过程中,他们更注重候选人短期内为公司带来的贡献,忽视了后续发展路径的设计。
这导致了许多优秀人才流失。
其次,在待遇方面也存在差距。
一些企业对于优秀人才提供较高薪资和福利待遇,但却忽视了专业发展空间。
缺乏晋升机会和挑战性项目会使得有潜力的员工选择离开。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完整的职业发展体系,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与福利。
此外,应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在人才到岗后进行持续培训和学习,以增加他们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三、审查程序繁琐耗时人才引进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审查程序,包括资格审核、面试、考察等。
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增加了人才流失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优化相关政策进行简化。
建立高效的审批机制,减少环节,提高审核速度。
此外,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可行性评估和背景调查的自动化处理,以提高整体效率。
四、缺乏针对性培训机制在引进人才之后,他们通常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新环境和新岗位,并接受相应培训。
关于“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分析在中国,“双一流”战略被提出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一战略旨在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高水平学科,为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然而,在这个战略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双一流”战略的实施,一些知名高校会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和优惠政策。
这会导致一些基层高校人才流失,使这些高校人才储备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平衡。
这将严重影响基层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加剧高等教育的差距现象。
其次,高校人才流动还面临着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由于优质高校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一些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往往难以吸引到人才。
这使得高校人才分布不均衡,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高等教育水平的不平衡。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解决高校人才流动问题。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基层高校的支持力度,提高基层高校的教师待遇和福利,吸引优秀的教育人才留在基层。
其次,高校应当加强合作交流,建立双向的人才流动机制。
优质高校可以与基层高校进行合作共享教育资源,通过互派教师或教学团队的方式来加强基层高校的师资建设。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高校人才培养的力度,鼓励高校开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可以鼓励高校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养更多适应实际需求的技术人才,引导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到基层从事教育工作。
这样不仅可以缓解高校人才流动问题,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问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政府和高校应当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对策,实现高校人才的合理流动,促进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随着“双一流”战略的深入推进,高校人才流动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关注的焦点。
高校人才流动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之间人才优势互补的有效方式。
然而,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人才流动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实证研究随着大学生求职市场的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加入到了就业的队伍中。
然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的信息会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从实证的角度探究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期获得针对此类问题的参考。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原因及影响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拥有的信息水平不对称,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的不平衡。
大学生求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校信息化建设不足。
目前,大学的信息化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高校对学生就业信息的提供不够充分,导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信息支持。
(2)用人单位信息公开不透明。
一些用人单位在对外发布招聘信息时,可能会隐藏一些与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相关的信息,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对手。
(3)求职者信息真实性难以确认。
随着社交平台的普及,一些求职者可能会“造假”,将自己的履历、经历夸大或篡改,这可能会误导用人单位,导致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做出错误的决策。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会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就业市场可能会出现“信息过载”现象,即过多的信息会让求职者难以分辨,而且可能会存在“信息偏颇”的情况,导致求职者对某些用人单位的认识存在误差。
其次,信息不对称也可能会导致候选人的选择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造成人才的浪费和缺乏。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方法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措施和方法已经被提出。
在这里,本文将介绍三种解决方案:(1)建立大学毕业生信息平台。
政府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毕业生信息平台,提供有关毕业生的信息,包括学历、专业、就业意向、履历等信息,并且用人单位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帮助毕业生快速了解招聘信息。
(2)加强对用人单位信息公开的监管。
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必须公布有关企业的基本信息、岗位职责、薪酬待遇等核心信息,以便求职者更好地了解企业情况。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别产生逆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问题 ,它们严重降低市场运行效率。 逆向选择 。也称 “ 币驱逐 良币 ” 劣 ,其经 典案 例就 是阿克洛 夫 于 17 年 首先 研究 的 旧车 市场 模型 。它 是 指某 一市 场上 劣 质 品 90 排 斥优 质 品 的现象 ,其 实 质是 一种 市 场失 败或 市 场无 效 。 逆 向选 择 理 论认 为 ,劣 质 品之 所 以能 在 市 场上 “ 取代 ”优 质 品 ,主要 存 的形式更加严峻 ,因此从信息不对称理论来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三个条件 :一是买主不知道商 品的真实质量 ;二是劣质品的生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是 非 常必 要 的 。 产 成本 低 于优 质品 ,具有 相 对价 格优 势 ;三 是 劣质 品可 以 “ 装 ” 伪 成 优 质 品 ,且 伪 装 后 的 总 成 本 不 会 高 于 买 主 所 出 的 平 均 价 格 。 “ 逆向选择 ”容易出现的场合 主要包括 旧车市场 、保险市场 、信 信 息 不 对 称 理 论 概 述 信息不对称是 由英国詹 姆斯 ・ 莫里斯和美 国威廉 ・ 维克瑞在 贷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道德 风 险问题 是 首先从 保 险市 场上 提 出来 的 ,是指 人 们 信息经 济学 中所提出的重要理论 ,它用以说 明相关信息在交易双 方 的不 对 称 分 布 对 于市 场 交 易 行 为和 市 场运 行 效 率所 产 生 的 一系 在 建立 合同关 系之后 ,由于非对 称信 息 的存 在 ,使 得合 同一 列重 要 影响 。从 7 年 代开 始 , 一些 西方 经济 学家 如斯 彭斯 等就 把 方 的 行 为 难 以 观 察 ,从 而 产 生 了 此 问 题 ,该 问题 会 导 致 市 场 O 这 一 理 论 引 入 了对 劳 动 力 市 场 的研 究领 域 。 的低效 。 信息不对称 的基本 内容可以概括为 :第一 ,交易双方 中的任 二 、从 信 息不 对 称 理 论来 分 析 高校 毕 业 生 就业 中存 在 的 问题 何 一 方 都 未获 得 完 全 清楚 的信 息 ;第 二 ,有 关 交易 的信息 在 交 易 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 的,即一方 比另一方 占有较多的相关信 从理论上讲 ,毕业生供求状况及其工资水平是影响 目前高等 息 ;第 三 ,交 易双 方 对 于 各 自在 信 息 占有 方 面 的相 对 地位 都 是 清 教 育运 行 机 制 的 重 要 因素 ,但 是 什 么样 的 用 人 单 位 需 要 何 种 专 楚 的 。这 种 对 相 关信 息 占有 的不 对 称 状况 导 致 在 交易 完 成 前后 分 业 、何种 层次 、具 有何 等 素质 能力 的毕 业 生 ,其工 资 水 准 的高低 ,
信息不对称影响高校人才选聘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尹杨[1];虞志刚[2]
作者机构: [1]武汉理工大学人事处,湖北武汉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出版物刊名: 中国成人教育
页码: 46-4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2期
主题词: 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人才引进
摘要:人才的自身特点和市场对高校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
通过对高校人才引进和聘用考核中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发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高校和人才之间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引言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然而,我们必须直面并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招聘、培养和留用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二、招聘上存在的问题1. 缺乏专业化和精确化: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依赖传统渠道或简单主观判断,导致无法获得真正适合岗位需求且高素质人才。
2. 信息不对称:供需双方缺乏准确有效沟通,企业往往无法获取到被动求职者的相关信息,同时候选人也难以了解到潜在雇主提供的福利与机会。
三、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 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不同高校教学内容与实际用工市场需求之间出现较大落差;就业形势严峻时需要大量技能型劳动者却只培养出较多理论型研究员等。
2. 学校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现有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容易培养出“应试能手”,但对创造力、沟通技巧等软实力的培养相对薄弱。
四、留用上存在的问题1. 激励机制不完善:企业在留用人才时往往缺乏具有竞争力且灵活多样化的激励措施,无法长期保持核心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2. 高层管理过于封闭:许多公司存在高层管理职位已满员,中低层员工升迁空间较小,使得优秀人才流失到其他更具发展机会企业。
五、问题产生的原因1. 传统观念束缚思维:一些企业和教育机构仍然坚守旧观念和传统模式,导致不能适应当下快速变化社会环境对人才需求的变动。
2. 制度与政策瓶颈:相关政府部门政策规定及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未能跟上市场经济步伐进而无法解决人才工作难题。
3. 学校与企业合作匮乏: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互补不够紧密,导致产学研结合程度低,无法为培养人才提供更好的机会和环境。
六、解决问题的建议1. 招聘上:引入科技手段进行精准匹配,并积极拓宽选人渠道,促进信息流通。
2. 培养中: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
3. 留用上:优化激励机制以及职业发展路径,并实现高层管理转型开放化。
4. 增强创新意识:鼓励学校从教育方式到评价标准的创新,激发人才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就业问题:供需失衡、观念偏差、信息不对称等是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问题:供需失衡、观念偏差、信息不对称等是主要原因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才需求和供给不均衡;二是行业发展和企业规模的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三是学历层次和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市场对某些专业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
二、毕业生就业观念偏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对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毕业生对于就业期望过高,对工作条件、薪资等方面的要求过于苛刻,导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外,一些毕业生过于追求稳定,不愿意去创业或者接受灵活就业,也导致了就业难度增加。
三、职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一些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职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使得企业不愿意招聘这些缺乏实际经验的毕业生。
四、求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在求职过程中,一些毕业生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对于薪资待遇、工作内容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于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经验了解不够充分。
五、企业用工歧视现象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用工歧视现象,比如对外貌、年龄、性别等进行限制,或者要求工作经验等硬性条件,使得毕业生难以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
这种歧视现象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六、高校教育质量不高高校教育质量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大影响。
一些高校存在教学质量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导致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七、家庭社会关系的影响家庭社会关系对大学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毕业生家庭背景较好,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能够更容易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而一些家庭背景较差的毕业生则缺乏这些资源,需要更多地依靠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来寻找就业机会。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f 二 毕 牛 与 用 人 单 位 之 间 的信 息 前
1 1
垂 制 度 不 适 应 以 效 益 种
场 经 济 建 设 和 发 展 需
开 始 . 国 范 围 内 推 行 全
制 度 . 业 市 场 全 面 开 就
M
率 . 不 到 工 作 现 象 酱 找
职 业规 划
2 00 01 . 6
从 用 人 单 位 懿 际 招 聘 过 程 看 .代 摹
-、 亡
: 碘9
的 学 } 管 理 人 员 或判 业 源 企 牛
面试 大 学 生 应 聘 者 断 { 至
盯 碰 理 的 誊 程 聘 处,在 很 中 者 有 过
有 与 招 大 信
和 大学毕应聘 者本 蔓 标 聘 准 者 是 和 不 用 善 Βιβλιοθήκη 悻问 佣需
鸯失 调 及 }业
哇 弈 ,一 堕 I 博
稿 量 ,
§ 明j 生
糕 如 《
缆 哥 舭 牟 闻 印 ,印
都 不 愿 意付 诸 行
不对称 。
这 样 便 加 剧 了 信 息
硷
孵 的
( ) 会 分 工 剧 了信 息 不 对称 三 社
和 专 业 . 学 生 学 习兴 趣 和 学 习 质 量 下 降 使
影 响 到 高 校 的培 养 质 量 和 毕 业 生 的 就业 茧 争 力 。 另 外 , 校 在 招 生 中 , 校 只 能通 蠢 高 学 档 案 和 考 试 成 绩 来 确 定 是 否 录 取 。 对于
他素质 . 能力方面都无从得知 。
一~ 一一 一 龌 一
征 猁 聘 近 程
人 力 资 源 部
聘 过 程 中 提
关于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关于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危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变成了一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危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文章从政府、高校和企业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不对称、原因对策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工人下岗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所带来的就业问题的解决之路正逐渐走上正轨的时候,大学生就业问题又成为了我国就业问题中目前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危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变成了一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危机呢?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1.大学生就业危机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根据有关方面统计2000年至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分别是170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0万,由此看来,200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五年前的三倍。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145万,6月初次就业率为64.7﹪,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到了2002年底,就业率上升到了80﹪;2003年的毕业生为212万人,经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多方协调,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的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55﹪;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40﹪;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院校为61﹪。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失业的相对数和绝对数都在逐年攀升。
另一方面,通过笔者的几次企业的调研活动,许多企业确实急需大量人才却始终招不到自己满意的人才。
那么,这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不能满足的“两难”的状况究竟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教育产业化的非理性扩招1998年,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先生指出“扩大大学教育是一个可以拉动内需的消费点。
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一、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据统计,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占比超过60%。
然而,仅有65.6%的毕业生能够在毕业后6个月内找到适合的工作,其余的毕业生则面临就业困难。
二、原因分析1.供需不平衡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各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因此,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2.素质不合格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素质不合格。
一些毕业生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对自身职业规划不够理性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能力。
3.信息不对称一些毕业生由于缺乏信息和社会经验,对于就业市场了解不足,难以顺利进入就业市场。
同时,用人单位也无法准确了解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和岗位匹配情况,从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4.受到行业结构限制一些行业并不适合全部毕业生入行,需要具备特定的技能或经验才能胜任。
因此,高校毕业生的选择面受到行业结构限制。
三、对策建议1.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高校应该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
2.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应该积极推动人才市场建设,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了解和拓宽就业渠道。
3.加强信息共享学校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职业咨询和指导机制,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信息。
同时,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开展招聘活动,扩大招聘范围,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加强行业对接高校应该积极开展与企业、产业等的深度合作,促进行业和高校的有机结合。
同时,通过就业联合会等组织,搭建行业与毕业生之间的桥梁,让毕业生更好地融入到行业中。
四、结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大力度。
只有通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信息共享和行业对接等方式,才能更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试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一)
试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一)论文关健词: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市场对策论文摘要:信息不对称将降低市场效率,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丈章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以此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进人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进人快速增长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状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目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劳动力供给充沛、经济发展的动态不均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的择业观等因素都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然而大学生就业的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试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高校毕业生择业遇到的诸多问题加以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内涵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美国三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济学理论,为此他们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当市场的一方无法观测和监督另一方的行为或无法获知另一方行动的完全信息,抑或观测和监督成本高昂时,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所处的不对称状态。
该理论主要是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是如何运转、失灵或消失的,揭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次货市场”理论与人们的“逆向选择”行为。
“次货市场”出现的关键原因是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时,产品的卖方市场比买方市场拥有更多的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众多卖者加以限制,其结果只能是众多参差不齐的企业所生产的品质不同的商品充满市场,买方又无法根据市场价格信息来判断产品的优劣,最终优等产品被劣质产品挤出市场,形成产品价格质量螺旋下降的恶性循环。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是指当市场交易的一方缺乏完善的信息,无法观测到产品或服务的类型和质量,或者当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测到另一方的行为,而这种观测不到的行为又会直接影响到交易的结果,一方出于利己和机会主义的动机而作出损害对方利益的“败德行为”。
如何解决高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和发展瓶颈
如何解决高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和发展瓶颈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高校校企合作成为促进高校、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的重要方式。
然而,目前高校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发展瓶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瓶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1.合作模式不明确。
合作方式单一,不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校方面倾向于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而企业则更注重市场应用。
2.缺少长期战略规划。
校企合作的目标和策略缺少明确的长远规划,缺乏稳定、高效的机制和体系。
3.信息不对称。
企业方面在考虑校企合作时更加关注实际效益,而学校的考虑更多的是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
4.人才培养不适应企业需求。
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的人才不匹配,导致企业无法吸纳到专业、技能、素质全面的人才。
5.人才流动性不足。
高校人才流动性差,大量的优秀人才留校了,而企业则往往招不到所需的人才。
二、解决方案1.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建立一整套完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使合作更灵活,更高效。
2.加强长期战略规划。
建立长期的制定规划机制,明确校企合作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稳健的科技管理体系。
3.信息共享和平衡。
建立平衡、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沟通双方的需求和利益,消除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合作更有效。
4.改变人才培养方式。
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人才,建立与企业紧密联系的实习及就业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5.加强人才流动性。
建立多元招才机制,实行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培训,提高人才流动性和结构的多样性,增强人才吸引力。
三、结语高校校企合作不仅是高等教育向产业化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一项共赢的战略合作模式,为解决我国产业升级、增强创新驱动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全面协调、注重长期的制度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实现良性循环,能够最大化地提高本国发展的综合实力和技术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高校就业服务的不足与改革建议
高校就业服务的不足与改革建议一、不足之处在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然而,许多高校就业服务的不足导致了大量毕业生面临较高的失业率和就业竞争压力。
以下是高校就业服务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信息不对称首先,高校就业服务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学生往往无法掌握最新、全面、真实的就业市场信息,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盲目行动。
同时,企业对于毕业生需求也只是通过部分招聘活动公布,并未完全反馈给学校,这使得学生更加难以把握自己的就业前景。
2.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许多学科设置和教育方式没有及时调整与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需要,造成了学生在技能和专业素养方面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3.缺乏实践机会另外,高校就业服务也缺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支持。
虽然许多高校设有实习课程,但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很多学生无法获得有针对性的实践经验,从而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压力。
4.职业规划不足最后,高校就业服务还存在职业规划方面的不足。
许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模糊,缺乏目标和计划。
此外,高校缺少系统性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机制,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二、改革建议为了解决高校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下是几点改革建议。
1.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高校应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渠道,并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
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动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现有平台开展实时的就业市场信息发布,以便学生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
2.优化专业设置与教育模式高校应积极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
此外,还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和项目,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训练。
同时,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拓展思维和创造力。
信息不对称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决策分析
信息不对称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决策分析信息不对称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风险及后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标签:信息不对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分析F24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最优交易合约的设计问题,即当事人之间如何制订合同及对当事人行为的规范问题。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面临着诸多风险:在选择和招聘教职工时由于对方隐藏信息,容易发生逆向选择;聘用的教职工在工作中隐蔽行为,面临着道德风险。
1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分析1.1甄选和录用决策中的风险高校对教职工的选聘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招聘者和应聘者都不可能完全了解对自身有利的信息,拥有信息优势方就可以欺骗信息劣势方。
如果信息劣势方预期到了对方的欺骗,就可能不相信对方的信息,最终可能导致谈判破裂;如果信息劣势方未能发现对方的欺骗行为而与之缔约,那么信息劣势方实际上就会面临对方的逆向选择问题。
因此,在现实的甄选和录用实践中,由于认知的偏差和决策能力的限制,以及教职工行为的不可测性,甄选和录用决策的风险就不可避免。
高校在招聘时总想网罗到优秀的人才,而相对业绩平平的人想进入高校,会极力美化和伪装自己。
由于目前国内资信体系不完善,应聘者提供的资历往往缺乏有效的证明,尤其是对职业素养、行为操守方面等更是缺乏有效的鉴证手段,使得这种人才录用方式既缺乏客观性,又缺乏可信性,给高校带来极大困扰。
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求贤若渴的高校可能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归结起来,高校在教职工的甄选和录用决策中,会产生四种结果:第①种情况:求职者高校需要,录用了他(她);第②种情况:求职者高校需要,却错误地拒绝了他(她);第③种情况:求职者不是高校所需要的,却错误地录用了他(她);第④种情况:求职者不是高校所需要的,也正确地拒绝了他(她)。
很明显,第①、④种情况是好的结果,第②、③种情况是坏的结果。
坏的结果会给高校增加显著的费用。
高校就业工作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
高校就业工作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现象分析,找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标签:信息不对称;高校毕业生就业1 信息不对称问题1.1 信息不对称概念“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存在信息差别,一方知情程度高,而另一方知情程度低,知情程度高的一方有着利用信息优势的动机,知情程度低的一方因信息掌握较少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1.2 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掌握的信息量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表现有:用人单位很容易获得求职者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等显性信息,而无法掌握他们的敬业程度、实际能力等隐性信息。
用人单位总想找到最好的员工,但他们拥有的求职者的隐性信息较少;同样用人单位也有一些内部信息是求职者所不了解的,如毕业生不能完全了解用人单位在行业中的水准、经营效益、管理能力、个人发展机会以及企业发展的前景和环境等等。
求职者想找到好的工作,但他们拥有的信息也比雇主少。
雇主的信息少无法雇到好员工,求职者信息少则找不到好工作,整个劳动市场岗位供需不平衡。
1.3 信息不对称对就业工作的影响信息不对称会产生“诚信危机”和“逆向选择”。
“诚信危机”是由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信息失真,影响签约,从而产生诚信问题;“逆向选择”是指因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掌握不实信息或信息较少的一方会易于做出错误的选择。
这两种结果会极大降低就业市场运行效率,最终使就业市场的均衡状态和效率受到影响。
2 高校中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客观的职业岗位条件不符合求职者的择业要求,未能实现双向选择的互动,从而造成个人选择性就业矛盾。
(2)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发展处条块分割明显,缺乏整合。
各高校毕业生的信息资源是分立与隔绝的,这就导致了各高校信息获取量不均衡,这种信息的垄断对个别人而言是有益的,但是这种长期的信息封锁引起的就业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多数就业者的信息获取受到限制,因而引发了不公平竞争,加剧了就业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期 2012年3月
现 代 阅 读
MODERN READING
NO.3
March.2012信息不对称与高校人才流动问题分析
张文婷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摘要】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使高校人才流动矛盾凸显,并推波助澜的导致人才流失大于流动。
由于目前大多高校单纯采用企业的人才流动机制,并且新旧制度并存,信息成本过大,从而导致人力资源逆向选择,隐性人才流失严重的后果。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着力于完备人力资源信息体系来构建适应高校的师资流动机制,同时鼓励人才柔性流出,加大信用保险来减少人才流失。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 柔性流出 信用保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2)03—0014-01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越是人才稀缺的区域,人才越大量流失;而人才相对丰富的地区却总是“才源滚滚”。
在不完全市场竞争中,是有资金、权利、能力和社会关系等资源优势的强者,他们处于优势积累的有利地位。
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市场化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人才收益优势等等,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更优厚的收益,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如此进入了良性循环。
而恰恰相反,就近几年的社会薪资水平,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的价格是下降的,结合信息不对称现象,高校人才流动出现人力资本逆向选择是情理之中的。
一方面,学校有大量人才流走,另一方面,又不断引进高质量人才。
一、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1、高校缺乏因地制宜的人才流动机制。
当代大学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但是却往往照搬照抄一些企业的管理模式,在人才流动方面,大多数高校没有自己的流动机制,而是直接借用中国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动机制。
企业的人才流动机制主要有四个,分别是引进机制、晋升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
这些机制有多少适合运用到高校的人才流动管理中,合适的标准由什么来确定,目前还无从考证。
2、新旧体制并存加大了人才流动的制度成本。
信息不对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旧人才管理体制的并存。
对于旧体制的克服意味着利益的再分配,必然要触及一部分人的已得利益,从而遭到反对。
比如说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变迁敏感而又缓慢,就是由于在这个变迁过程中新旧体制在博弈。
高校中的人才基本上是高知识群体,对自身利益有着敏感而现实的关注。
3、信息不对称在高校人才流动中存在的原因还包括一些主观因素。
对于招聘方来说,为了吸引人才,招聘人员会有意识的扩大优势信息的宣传,片面的忽略劣势信息。
限于价值观和经验的差异,很容易使应聘者形成主观上的信息不对称;对于应聘方来说,应聘过程的简历和面试等具有不确定性,短期的趋利避害也会使招聘方不能完全了解和估计其价值,出现信息缺失或者信息虚假;此外,高校信息体系不健全,许多学校的政策不能浏览的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信息传播的方式、手段会受到成本的影响,交易双方花费的成本太大,也无法掌握完整有效的信息。
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后果
1、应聘时人力资源的逆向选择。
招聘学校不能掌握拟流入人才的有效信息,只能根据其平均素质来确定聘用的人才和给予其待遇。
平均素质人才的价值处于高素质人才和低素质人才之间,因此,实际中就出现了招聘学校给予应聘人才的待遇要比均衡状态下给予高素质人才的待遇低,而比给予低素质人才的待遇高。
2、人才隐性流失愈演愈重。
在高校人才流动中,一般比较受到关注的是人才的显性流动,即辞去本单位工作然后到其他单位任职。
由于涉及个人人事档案关系的转移、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协调处理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加上各单位有效控制流入和流出,所以一般而言每年显性流失人员所占教职工的比例还是比较少的。
但不难发现高校人才隐性流失的队伍却越来越庞大,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隐性流失的大多数是一边捧着现工作单位的铁饭碗,一边通过兼职获得第二份收入。
这种现象使得教职工分散工作精力,浪费工作资源。
三、改善高校人才流动的信息不对称的建议
1、高校人才流动体制要因地制宜。
在职人员信息的基本情况除了教育背景、知识和技能和基本生活状态,还应包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同时,这些在职人员也应该明白单位对他们的期望;而离职信息可以成为本单位制定未来用人、留人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完备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体系是及时更新的,校方和教职工都应及时反应各自的状态变化,及时沟通和调整,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采取人才柔性流出策略。
人才的流出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和规范。
我国高校应积极加强人才柔性流动宣传力度,将高校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其效益最大化,推动人才柔性流动,鼓励内部人才有序柔性外流。
采活生生的案例给了广大高校一个借鉴:上海第一例“双聘”院士于2002年在名校和科研院所之间诞生。
上海某科研院所一位资深院士,很想开创理论物理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新研究领域。
他选择在复旦进行这项科学探索,因为看重了复旦生命科学研究的雄厚基础和一批年轻而优秀的合作伙伴。
可是,按照以往的惯例,要到高校来工作得迁人事关系。
复旦大学决定,尊重院士的意愿,采取柔性引进的政策——双聘。
根据协议,该院士不转人事关系,每年在复旦工作6个月以上;学校协助他建立起研究中心,提供办公用房和居住房;为他配了科研助手和行政秘书;提供最优秀的生源给予挑选。
3、建立健全信用保险。
150在建立、健全高校信息体系的同时,教育部门应该建立关于学校的信用等级评估机制,并且由第三方组成一个中介机构行使这个机制。
人才的个人信息、信用资料库要及时记录其信用记录,使经常出现不诚信行为的人力资本贬值,使学校和人才都意识到良好信用的价值,并促发信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信用保险的缺位是个重大问题,在市场不能控制的道德风险下,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社会团体与相应的行政机构联合监督,将道德信用的评估和防范落到实处。
由学校信用保险逐步发展信用保险体系,也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是巨大的促进。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