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教案与学案的设计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优质教案

《五柳先生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全文,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理清思路,感知全文。

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陶渊明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说起五柳先生,同学们一定会感到亲切和熟悉。

他曾经带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我们还欣赏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

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加深对先生的印象。

二、出示活动任务1、熟读全文,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理清思路,感知全文。

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作者简介陶渊明:字潜,名元亮。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4.文言文阅读技巧:分析本课中的文言文现象,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传统文化传承: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
6.思想教育: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礼记》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现象,培养文学素养。
2.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文化素养。
3.通过学习《礼记》中的修身治国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锻炼思维素养。
5.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心得,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礼记》中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如“中庸之道”、“诚意正心”等,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把握其实质。
-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如何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在解读《礼记·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偏不倚”的原则,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礼记》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对学生们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与练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举例解释:在讲解“天下为公”一词时,可结合古代的封建制度,解释其在当时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影响至今。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文言文阅读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吸收。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如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文章主旨:明确《大道之行也》所表达的“礼治”观念和“大同”理想,强调礼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礼的内涵。
-道德观念与现实联系:分析文中的道德观念,如仁爱、公平、正义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文化传承:介绍《礼记》的背景和作者,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公平正义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讨论稍显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问题的认识。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礼治”和“大同”的概念。然而,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可能不够扎实。为此,我考虑在后续教学中,适当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之《虽有佳肴》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之《虽有佳肴》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教学相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较为深刻,学生可能难以把握。
举例: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逐步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3)古代礼仪文化的现实应用:将古代礼仪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其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举例:教师可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古代礼仪行为,如见面行礼、宴请礼仪等,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在讲解文章主题思想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教学相长”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理念,我将在教学中加入更多实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此外,关于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拓展延伸:了解《礼记》的其他篇目,感受古代礼仪文化的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虽有佳肴》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词汇、句子,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文章的能力,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22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

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

”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

”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22课 五柳先生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22课 五柳先生传

第22课五柳先生传【导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进行课文注释,感知文章。

2.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3.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件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品性,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露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他的作品中,哪些反映了此个性?(《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嗜.酒(shì) 辄.尽(zhé) 吝.情(lìn)俦.(chóu) 短褐.(hè) 箪.(dān)汲汲.(jí) 觞.(shānɡ) 欤.(yú)黔.娄(qián) 屡.(lǚ)2.文言知识梳理重点实词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3.通过对《礼记二则》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修养。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5.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6.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源自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道不远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修身”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演示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遵循古代礼仪规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礼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礼记》中的礼仪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观点过于片面,未能充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虽有嘉肴》学案、测案、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虽有嘉肴》学案、测案、教案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方式研究之――――教案·学案·测案20.《虽有佳肴》设计:杜守海审核:何丹丹责任校对:杜守海批准使用:教务处修改时间:2013年8月17日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0课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jiá)(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 à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教学相长.增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⒀其.此之谓乎大概4、古今异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礼记>二则》名师教案核心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古今异义词。

积累名言警句。

2。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虽有嘉肴的论证思路。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文章中对偶句产生的语言之美。

4。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中国文化教学相长的思想。

理解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探求中国文化中对理想社会的理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意思,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主旨。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4、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知,我们论语中学过的名句大家一定还记得吧,通过这些名句我们初步认识了中国儒家经典《论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些句子大家一定也听说过吧,这些句子也经常被我们说话写文章引用,他出自我们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两篇短文走进儒家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

二、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请同学们为下列生字注音.嘉肴( )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 弗学( ) 教学相长()明确: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弗学(fú) 教学相长(zhǎng)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听读音频,读准节奏(1)播放范读,请同学们根据范读,划分朗读节奏.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2)根据划分的节奏先自由朗读再齐读再抽读.2、结合注释,理解文意(1)各小组根据注释和工具书,小组互助理解文段大意,如果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录,全班共同交流解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导学案 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导学案 1

南城镇中学八年级 语文 教学案编号: 课型: 新授课 上课时间: 年 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第 1 页 共 1 页课题: 22. 《孟子》二章学 习 内 容我的收获【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和《孟子》,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背诵课文。

2.学习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辩论,品味文章气势恢宏的语言。

3.理解“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学习重点】1.学习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辩论,品味文章气势恢宏的语言。

2.理解“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学习过程】一、学习资料1.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2.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3.重要知识点: (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荡”:原为动词,激荡,这里用作使动动词,可译为“使……激荡”。

(2)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候。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3)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二、问题导学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女家( ) 富贵不能淫( )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分别是《檀弓上》和《礼运》。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文章内容主要涉及到古代的礼仪制度、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礼仪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是对于《礼记》这类深奥的儒家经典,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帮助他们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2.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道理和原则。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备好相关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古代礼仪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礼仪的兴趣和好奇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通过探究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通过探究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文学常识和背景资料1、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2、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虽有嘉肴(Jiā yáo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áng)也。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 )学半。

”其此之谓乎?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

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

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教育部编写了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其中包括《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了解《礼记》和《学记》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学生能够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引入:1.提问:“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引用《礼记》中的名言,如“XXX,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学生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学生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XXX家,不求富贵”教育学生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

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接着,让学生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了解作品: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介绍《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2.了解《学记》:《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了解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嘉肴(jiā yáo)、XXX(fú shí)、自强(zì qiáng)、教学相长(jiào xué xiāng zhǎng)、兑命(duì mìng)、学学半(xué xué bàn)2)把握节奏:虽有嘉肴,XXX,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XXX,不知其善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1)

22、五柳先生传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难点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欣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德那样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己的处世态度来鞭策自己的人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光点。

2、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2、放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因以为号焉每有会意造饮辄醉6、特殊句式的理解: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省略句:闲静少言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1、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2、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五柳先生传》(第 1 节)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

2、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难点】:
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前置性作业】
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
和农民交朋友。

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

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检查预习情况(幻灯片显示)
1、给下列字注音:嗜shì辄zhé褐hè箪瓢dān piáo 屡lǚ
黔娄qiánlóu 汲汲jíjí衔觞xiánshāng 俦chóu 2、找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二:【讲授新课】
整体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分钟,了解大意。

1、同桌合作,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及译文。

(点出课文中难解的字词)(1)造饮辄尽(往、到就)
(2)既醉(……以后)
(3)环堵萧然(冷清的样子)
(4)曾不吝情去留(不曾)
(5)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
切的样子)
(7)期在必醉(希望,愿望)
(8)兹若人之俦乎(此人,这个人)
合作探究:
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了课文,那么,你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换句话说,哪些词,哪些句子你翻译不了的,现在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备注:一些可能会译错的地方可以提醒学生注意)
例如:
1、“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

“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2、“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

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3、指定一个学生起来读他的翻译,老师归纳整理,学生校对。

三:【巩固练习】
课文翻译: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他)住处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了吃。

(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这种情况,有时候摆了酒叫他来喝,(他)到了(别人家里)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之后就回家去,从来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

遮不住风和日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竹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穷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从这话来说,她应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四:【复习归纳】
1、“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

“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2、“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

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这节课,我们重点翻译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解释。

下节刻我们将重点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嗜shì辄zhé褐hè
箪瓢dān piáo 屡lǚ
黔娄qiánlóu 汲汲jíjí
衔觞xiánshāng 俦chóu
教学反馈:
课题:《五柳先生传》第1节
班级:姓名:成绩: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重点字词解释及译文
2.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疏通全文大意【学习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预习·交流·评价:
给下列字注音:
嗜辄褐箪瓢屡
黔娄汲汲衔觞俦
评价:新知·巩固·展示
1.(1)造饮辄尽()
(2)既醉()
(3)环堵萧然()
(4)曾不吝情去留()
(5)晏如也()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期在必醉()
(8)兹若人之俦乎()
2.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了课文,那么,你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换句话说,哪些词,哪些句子你翻译不了的,写出来。

评价:训练·拓展·提高
翻译课文内容
评价:纠错·归纳·整理
1、“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2、“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