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府曲子“五更”歌调的音乐艺术研究

合集下载

西府民间音乐的特色研究——以“西府曲子”、“西府民歌”为例

西府民间音乐的特色研究——以“西府曲子”、“西府民歌”为例

西府民间音乐的特色研究——以“西府曲子”、“西府民歌”为例王飞【摘要】“西府”指的是如今的咸阳以西的关中西部地区,其中宝鸡的三区九县占据其核心位置,古老悠久的西府文化也被宝鸡地区的人们传承至今.西府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比如民俗民风、青铜器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艺术等.特别是西府民间音乐,由于其传承历史悠久、保存作品完整、形式丰富多样以及艺术特点鲜明,至今仍为当地人们所喜爱,也是我们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珍贵资料.【期刊名称】《陕西教育(高教)》【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2页(P13-14)【关键词】西府民间音乐;唱词;曲体结构【作者】王飞【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陕西宝鸡【正文语种】中文西府民间音乐的概况对于“西府”这个称谓,现今的大多数人可能并不太熟悉,但对于长期生活在陕西宝鸡地区的人来说,“西府”却承载着这个地域上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

从地理上来说,“西府”指的是如今的咸阳以西的关中西部地区,其中宝鸡的三区九县占据其核心位置,古老悠久的西府文化也被宝鸡地区的人们传承至今。

西府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比如民俗民风、青铜器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艺术等。

特别是西府民间音乐,由于其传承历史悠久、保存作品完整、形式丰富多样以及艺术特点鲜明,至今仍为当地人们所喜爱,也是我们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珍贵资料。

西府民间音乐包含的艺术形式非常丰富,种类繁多。

比如“西府民歌”,根植于陕西四大历史文化之一的姜炎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炎帝时期,《宝鸡县志》和《凤翔府志》对此都有文字记载;再如“西府曲子”,是“关中曲子”的一个分支,源于春秋时期秦国雍城的秦曲,后来吸收融合了诸如唐代大曲、宋代鼓词以及其他一些地方音乐,并且经过一代代艺人传承发展创新,形成了现在宝鸡地区家喻户晓的民间戏曲和曲艺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除此以外,还有锣鼓乐、宗教音乐、西路秦腔、碗碗腔、眉户戏等民间音乐形式。

笔者将从理论的角度,以“西府曲子”、“西府民歌”为例,分析这些民间音乐的独特艺术特征。

音乐人类学西府曲子研究与意义

音乐人类学西府曲子研究与意义

音乐人类学西府曲子研究与意义文库编辑精选《音乐人类学西府曲子研究与意义》一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您喜欢的更多同类文章:人类学曲子意义音乐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体貌特征、类型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音乐人类学是指运用当代文化人类学学科的理论及方法对音乐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一观点由美国学者梅里亚姆提出。

近年来,其内涵不断扩展和延伸,西方学术界又将这门学科的主流倾向定义为:在地方性、区域性或全球性的背景中,研究音乐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另一方面,传统倾向仍然存在,即在相关的文化背景中研究音乐本体。

因此,音乐人类学是把音乐学和人类学结合起来,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理念研究音乐文化。

西府曲子,在当地又被称之为秦曲或清曲。

作此名称,是因为西府曲子是陕西曲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陕西宝鸡、凤翔、岐山、眉县、扶风、千阳、麟游等西府区域。

西府曲子的起源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因此做出精确的判断是比较困难的,但因为宝鸡古称陈仓、雍城,是炎帝故里和青铜器之乡,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所以,宝鸡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诗经》里的《秦风?渭阳》中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何以赠之?路车乘黄等,都与宝鸡地区有很密切的关系。

根据西府曲子之王郑文显的祖父清末举人郑筱斋的记录,西府曲子原来是秦穆公宫廷中的一种宫曲词,有两种形式:由乐工、词工演唱的正宫调和由歌童、舞女演唱的小宫调。

曲子的正式形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演变,它主要流行于城镇和集市间,经过民间艺人的广泛填词,在当时被称为曲子词。

曲子词在流传演变的过程中,到北宋时期,受到民间说唱艺术的影响。

到了元代、明代以及清代初期,民间曲艺和戏曲成为陕西西府地区最为活跃的曲种之一。

在当地经常会有聚会交流技艺,一些艺术家不但收录曲目、积极编创大量曲目,还成立了曲子研究会,收集整理创编了西府曲子的常用形式:如《打枣杆》《卖杂货》《闹五更》等。

曲子社发展到了高峰阶段,凡有庙会,就会有诸多的曲子班社相邀斗台,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试论“西府曲子”的传承

试论“西府曲子”的传承
中图分类号 :J 8 2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7 ) 0 6 — 0 0 4 7 — 0 1
西府 曲 子是 远 古 就 分 布 流 传 于 宝 鸡 地 区 和甘 肃 天 水 、平 等剧 目。 现 就夏 崖 壑 曲 子 面 临 的 困难 做 一 下陈 述 。 凉等地 区的宫廷 音乐 。渭滨区辖区 以神农镇夏崖壑村 的西府 ( 一) 曲子 班 后 继 无 人 。 曲子 戏 班 正 常 演 出需 要 近 2 0 人, 而现 在 常 常人 手 不 够 ,人 们 疲 于 挣 钱 打 工 去 了 ,就 现 有 的 戏 曲子为代表 ,传 承着 这个古老的音乐。
班 成 员 ,年 龄 最 小 的 板 胡 手 范 爱 科 都 5 O多 岁 了 ,且 常 年 在 外做 生意 。为 夏崖壑 曲子 的传 承竭力 奔波 的范崇科 ,已 7 O 西 府 曲子 的起 源 ,传 说 源 于 凤 翔 “ 雍 邑 ” 。 据 凤 翔 曲 子 岁 了 , 他 带 着 腿 疾 一 瘸 一 拐 地 找 人 加 盟 戏 班 , 但 是 无 人 响应 。 世 家清末 举人 郑筱 斋讲 ,雍 城秦 曲是 秦穆公 宫廷 中 的一 种 戏 班 必 需 的女 声 ,现 在 只 有 年 近 六 旬 的 两 位 “ 老 太 太 ” ,充 “ 宫 曲 词 ”。分 “ 正宫调”、 “ 小 宫调 ”两 种 。正 宫 调 由乐 工 、 着 数 发 出苍 凉 苦 涩 的音 色 。 词 工 演 唱 ;小 宫 调 由歌 童 、舞 女演 唱 。 汉 时 ,清 曲 已 在关 中 ( 二 )演 出无 报 酬 。西 府 曲 子 在 传统 中很 高雅 ,民 间 能 西 部 流 行 。隋 唐 时 , 曲子 演 唱更 为 昌盛 ,隋 以来 ,今 之所 谓

西府民间音乐的特色研究

西府民间音乐的特色研究

西府民间音乐的特色研究作者:王飞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01期【摘要】“西府”指的是如今的咸阳以西的关中西部地区,其中宝鸡的三区九县占据其核心位置,古老悠久的西府文化也被宝鸡地区的人们传承至今。

西府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比如民俗民风、青铜器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艺术等。

特别是西府民间音乐,由于其传承历史悠久、保存作品完整、形式丰富多样以及艺术特点鲜明,至今仍为当地人们所喜爱,也是我们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珍贵资料。

【关键词】西府民间音乐唱词曲体结构西府民间音乐的概况对于“西府”这个称谓,现今的大多数人可能并不太熟悉,但对于长期生活在陕西宝鸡地区的人来说,“西府”却承载着这个地域上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

从地理上来说,“西府”指的是如今的咸阳以西的关中西部地区,其中宝鸡的三区九县占据其核心位置,古老悠久的西府文化也被宝鸡地区的人们传承至今。

西府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比如民俗民风、青铜器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艺术等。

特别是西府民间音乐,由于其传承历史悠久、保存作品完整、形式丰富多样以及艺术特点鲜明,至今仍为当地人们所喜爱,也是我们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珍贵资料。

西府民间音乐包含的艺术形式非常丰富,种类繁多。

比如“西府民歌”,根植于陕西四大历史文化之一的姜炎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炎帝时期,《宝鸡县志》和《凤翔府志》对此都有文字记载;再如“西府曲子”,是“关中曲子”的一个分支,源于春秋时期秦国雍城的秦曲,后来吸收融合了诸如唐代大曲、宋代鼓词以及其他一些地方音乐,并且经过一代代艺人传承发展创新,形成了现在宝鸡地区家喻户晓的民间戏曲和曲艺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除此以外,还有锣鼓乐、宗教音乐、西路秦腔、碗碗腔、眉户戏等民间音乐形式。

笔者将从理论的角度,以“西府曲子”、“西府民歌”为例,分析这些民间音乐的独特艺术特征。

西府民间音乐的唱词特色中国的民间音乐绝大多数都是声乐形式,或者声乐和器乐的融合。

浅论西府秦腔(1)

浅论西府秦腔(1)

2010/11・文艺争鸣・地方西府秦腔又称为“西路秦腔”“西路梆子”“西路戏”“西路乱弹”等等,它是以陕西宝鸡(主要以岐山、宝鸡、凤翔三县为主)为中心,波及西北五省的一个秦腔剧种,也是秦腔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派,是构筑秦腔发展史中的一块重要基柱。

探究西府秦腔的文化根基、历史渊源及其声腔特点对于弘扬秦腔文化、继承和保护西府秦腔艺术中的精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府秦腔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西府秦腔,其身上流淌着正宗的炎黄民族的血液,跳动着上下几千年周秦文化的根脉,散发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神韵,舞动的长袖里飘荡着几千年的金石古风。

西府秦腔生成于宝鸡这块丰腴的土壤上,广布于中国戏曲色彩斑斓的长廊。

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先炎、黄二帝的农耕文化分别起源于宝鸡渭水流域的“姜水”和“姬水”,文献中发现的最早的“弹歌”就是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此外,《下谋》《扶持》据说都是炎帝时期的歌谣。

这些简约的文字配以莫测的音乐歌唱再投足而舞,不仅反映出综合艺术的发端形式,也是道地的中国戏曲文化的序曲。

古书《三皇补》载,炎帝为达天人和谐,求得先民安康、生态平衡,创立了“蜡祭”:“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蜡祭仪式时,百兽率舞,击石拊石,驱疫除鬼之祀舞不仅盛大而且隆重。

这不仅使人想起当今宝鸡流行的民间社火游艺,也想起西府秦腔戏俗中的“打台戏”:凡庙会戏,首场必演《大奠酒》,依序上三个天官、五个星、四龙套、四角子及八仙,谓之“安神戏”;次演《封王》或《封相》,谓之《敬老郎》,后出正戏。

一般会戏开台演神戏,脚色以神面全出,举行打台、祭祀、还愿、庆(迎)神、驱邪、祝福、安祥等仪式。

加演戏单以外之戏,曰捎戏子。

3000年前,周人沿着渭水迁入关中宝鸡,以周原为都城,传播姬周文化,其后又不足百年,一举灭商,建立周朝。

“殷尚鬼,周尚文。

”周人何以尚文,在这雅文化的背景之下,深藏着炎黄文化的根基。

《乐府诗集·西曲歌》本事研究

《乐府诗集·西曲歌》本事研究

《乐府诗集·西曲歌》本事研究
乐府本事是与乐府曲辞的创制、传播、流变相关的故事,而乐府本事研究是乐府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西曲歌》作为清商曲辞的一种,在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基于此,本论文便以本事为核心,对《西曲歌》做整体的综合的研究。

论文第一章以文献材料为支撑,补充论述乐府诗本事概念、《西曲歌》篇目数量,重点考补《西曲歌》未有详载详考的曲辞本事。

通过考察,《西曲歌》篇目数确定为35首,已考《西曲歌》本事有7首,它们分别是《采桑度》《江陵乐》《青骢白马》《那呵滩》《孟珠》《白附鸠》《拔蒲》。

论文第二章用分类研究方法具体分析归纳《西曲歌》创制本事、传播流变本事及其他本事分类。

通过考察发现《西曲歌》多创制型本事,其中舞曲又多传播流变本事,倚歌大多本事难详,只能从具体文本中分析其本事概貌。

论文第三章以要素分析为指引,探究《西曲歌》本事与和声、题名等关系,进而对和声残缺现象及题名误载、含混现象做了考证说明。

通过考察,《西曲歌》本事与题名关系最为密切;《乌夜啼》的和声残缺实际是因郭茂倩漏载文献导致;《乌栖曲》与《别鹤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曲辞,不能混用;《安东平》题名所指意思偏于“东平”而非“安东”。

本事补考与分类是从本事内部出发而展开的对象研究,本事与其他要素关系研究是从本事外部出发而展开的对象研究。

因此通过本事的考证与分类,能对《西曲歌》在历史、地理、文学、音乐上的特征有一定程度的揭示和呈现,同时也能挖掘《西曲歌》在反映政治时局、城
市发展、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价值;通过本事与其他要素的关系研究,可以探讨本事是如何体现和包含着一首乐府曲辞的题名、和声,以及这些要素又是如何补充和建构着一首曲辞的完整本事。

“五更”歌调的音乐文化、旋法和语言特色

“五更”歌调的音乐文化、旋法和语言特色

高二学生成长规划最新目录:1.成长规划的重要性2.如何制定成长规划3.长期目标的设定4.每日计划的执行5.克服困难和挑战6.与他人交流和合作7.持续学习和进步成长规划的重要性成长规划是指为了达成个人目标和理想而设立的一系列计划和行动。

对于高中生而言,制定成长规划尤为重要。

通过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进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如何制定成长规划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是指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想要达到的成就,而短期目标则是每日、每周或每月设定的小目标。

其次,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时间规划、资源分配和具体行动。

最后,要定期检查和调整自己的计划,确保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

长期目标的设定设定长期目标是成长规划的核心。

一个好的长期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和可实现的。

通过设立长期目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方向和计划,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和前行。

每日计划的执行每日计划的执行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关键。

要做到每日计划的执行,需要保持高度的自律性和执行力,合理安排时间,坚持不懈地付诸行动。

通过每日计划的执行,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效率,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克服困难和挑战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与他人交流和合作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是成长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与他人交流,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慧。

与他人合作,可以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共同实现更大的目标和成就。

持续学习和进步最后,持续学习和进步是成长规划的终极目标。

通过不断学习和进步,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更大的成就和成功。

为此,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注重自我反思和修正,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梦想。

宝鸡地区西府音乐研究

宝鸡地区西府音乐研究

宝鸡地区西府音乐研究路 颖宝鸡是陕西的第二大城市,历史悠久,有着极深的文化底蕴。

因此,宝鸡地区孕育出特色鲜明的民间传统音乐,西府曲子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针对宝鸡地区的西府音乐展开研究。

一、西府音乐的概况“西府”一词如今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词却承载了老宝鸡人的传统文化意识。

西府地区是指陕西关中地区,处于其中心的就是宝鸡市,这就使得宝鸡成为西府文化最主要的传承地。

西府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各种民间艺术都囊括其中,尤其是西府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西府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多元化,种类繁多。

二、西府音乐的唱词特色我国民间音乐都是通过声乐形式进行表达,既有曲调又有唱词。

西府音乐的唱词反映出宝鸡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映出该地区的特色文化。

(一)表现内容从内容上来说,西府音乐的唱词极为丰富,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进行体现。

西府民歌《摘豆角》就直观地对劳动人民的生活进行体现。

传唱下来描绘现实的音乐真实地记录了西府地区的历史变迁,使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

除了对生活的记录,西府音乐还有对爱情的描写。

例如,《戏秋千》的唱词“正月里是新年,情哥叫我戏秋千”,简单直白的歌词唱出了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心上人的喜爱。

有些西府音乐利用唱词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如著名的《系龙床》《小祝英台》《银纽丝》等。

在西府地区流传度非常广的民间音乐《古城会》就以音乐的形式讲述了《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徐州败兵后的感慨,形象地描绘了其颠沛流离的落魄生活,每一个听到的人仿佛都被带回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

除了上述内容,西府音乐中还有很多唱词直接引用古诗词,有些唱词则体现出了宗教信仰。

总之,西府音乐的唱词内容丰富,大到历史变迁,小到男欢女爱,用不一样的形式表现了宝鸡地区的特色文化。

(二)表现手法各种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多种修辞的使用能够让语言表现更具有张力。

西府音乐同样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在表现地方特色的同时,提升了其艺术魅力。

西府曲子研究综述

西府曲子研究综述

中特性 音 』7 标 成 7其 中不 排 除 有滑 音 7的 出现 , 有 』 都 , 但 7出 现
的地方 就 会使 得 音调 产 生 变化 而 对西 府 曲子 的 曲调 面 貌产 生影 响 。 还 有西 府 曲子 唱 词是 以凤翔 县 方 言为 基础 , 唱词 和衬 词衬 句 的准 其 确性 也 有待 商榷 。最遗 憾 的是 此集 只在第 一 页对 西府 曲子 的基 本形 态 、 史脉 络 、 会 功 能作 出简 要描 述 , 有 详 尽 的 考 察研 究 资 料 。 历 社 没 但 是 《 府 曲 子》 集对 西 府 曲 子 的研 究 有 着 重要 的资 料 证据 和研 西 一
艰辛。
腔满嗓 的秦 韵秦 风 以及在 民 间礼仪 民俗 活动 中发 挥着 的 不可 替代 的
功 用 , 已 成 为 陕 西 关 中 西 部 地 区 人 民 群 众 喜 闻 乐 见 的 民俗 活 动 。挖 现 掘 西 府 曲 子 悠 久 的 承 传 史 , 理 记 录 西 府 曲 子 的 艺 术 成 果 , 对 陕 西 整 是 关 中 西 部 民 间 音 乐 的 弘 扬 , 是 对 中 国 曲 艺 史 、 乐 史 、 曲 史 的 丰 也 音 戏
21 O0 5 0
西部大开发 ・ 中旬
W EST C H I A D E ELO PM ENT N M
文 化 与 历 史
西府 曲子研究综述
吕 博 l 1
(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音 乐 学 院 , 甘 肃 1 兰 州 ;2 .宝 鸡 文 理 学 院 图 书 馆 , 陕 西 宝鸡 710 2 0 7) 摘 要 :对 于 西 府 曲 子 的 相 关 研 究 随 着 时 代 的 发 展 变 更 由微 转 盛 , 可 将 其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 曲 目编 录 阶 段 、 目收 集 整 理 阶 段 、 察 研 并 即 曲 考 究阶段 通 过对 三个 阶段 的综 合叙 述及 分析 , 以更加 清 晰的 掌握 西府 曲子研 究 的脉络 。 可

西曲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西曲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西曲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西府曲子曲目题材非常丰富,据以往调查有曲词、曲目800余首。

有据历史故事、古典小说、传统戏曲改编的,有据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创作的,还有反映文人雅士高风亮节、隐逸情怀的,更有反映民情风俗和现实生活的。

西府曲子的曲辞“雅”起来时文辞典雅清丽,“俗”起来时语言俚俗直率,丰富的曲目中蕴含着西府人对社会历史及生活百态的理解与认知,高昂、质朴又不乏明快活泼的曲调中呈现着西府人的地域个性和审美气质。

可以说,西府曲子是一座丰富的民间文学、音乐,以及民俗文化资料宝库,它在西府民众生活中曾发挥着凝聚文化向心力、增进族群认同和人际交流的诸多作用。

西府曲子情调缠绵悱恻,温情感伤。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表现手法主要是谐音双关手法的运用,顶真修辞法的使用和用代表性的植物或动物来暗示季节的变化。

[五更调]歌(乐)系传播的历史脉络

[五更调]歌(乐)系传播的历史脉络

[五更调]歌(乐)系传播的历史脉络
冯丹阳
【期刊名称】《乐府新声》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五更调]是一个庞大的民间歌(乐)系,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五更调]在我国
历史上尚无记谱法时,均是记录唱词,至明清之际,才有少量工尺谱的记录.建国后,一
些老一辈音乐学者通过采风,始用现代记谱法将[五更调]记录下来.本文主要谈[五更调]的历史.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从军五更转>是[五更调]的祖称,并对部分文献中关于[五更调]的论述加以梳理总结,进而归纳出[五更调]的历史发展脉络.
【总页数】5页(P231-235)
【作者】冯丹阳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春城无处不飞花歌乐云南谱新篇——“2005歌乐汽车音响云南新产品发布会”侧记 [J], 毛柏源
2.少数民族丝竹歌乐共展时代神韵——“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器乐系十周年庆典”音乐会述评 [J], 安鲁新
3.戏曲歌乐雅俗的两大类型——诗赞系板腔体与词曲系曲牌体 [J], 曾永义; 施德

4.简析国家礼乐的历史遗存脉络 [J], 徐倩
5.以数立言:庾信《周五声调曲》以文法、赋法为歌及其礼乐背景 [J], 曾智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西府曲子“五更”歌调的音乐艺术研究

试论西府曲子“五更”歌调的音乐艺术研究
格。
更鼓 儿 响 ( 重 ),一 树 梨 花 满 院 香 ,蝴 蝶 忙 又忙 ,情 郎 一 去 不返 乡 ,奴 家斜 倚 芙 蓉 帐 。 秋 月夜 色 寒 ( 重 ),连 天的 江 水 横 着 小船 , 情 郎你 就 该

念奴 呀 , 为谁 受孤 单 。
关 键 词 :五 更 调 ; 西府 曲子 ; 色彩 音 ; 旋法; 方言
“ 五更调 ”作为传统 民间俗 曲之一,不仅流行于西府 民间歌 曲中, 而且在西府 曲子等各种音乐体裁 中有所广泛流 传 。笔者 以西府曲子中的 “ 五更调 ”作为研 究区域范围,探 索其音乐艺术特征, 为 比较与研 究西府 民间音乐文化 中其他 “ 五更调”题材作 一奠定研 究基础 。
2 0 1 4 年第 三期 《 音乐创 作》
试论 西府 曲子 “ 五 更 "歌 调 的 音 乐艺术研 究
王 莹
摘 要 :西府 曲子 中的 “ 五更 ”歌 调是清代俗 曲 “ 五
更 ”调 在 陕 西 关 中 西府 地 区传 播 的 变体 。 由 于 受 到 当地 西
府 民 间 音 乐和 西 府 方 言 的 影 响 和 渗 透 , 西 府 曲子 “ 五 更” 歌 调 不 仅 在 音 乐 艺术 特 色上 表 现 为 淳厚 深 情 、 苍 劲 高 亢 , 在 地 域 特 色 方 面 , 与 西府 民 间音 乐 艺 术 具 有 同样 的 音 乐风
之处 。

‘ 更 ’。’ ’ Ⅲ
这些 同源异地流传 的词、调形 式大致相 同的 “ 五更 ” 歌调 ,因其不受生产劳动的制约和地理条件 的限制 , 形成 了 曲调 结构规整 、旋律 流畅细腻 、具有较强 的装饰 性 ,善于 抒 情或叙事等特 点。因而广泛 流传 于西府大地 乃至整个陕 西 省 地 区 ,形 成 一 种 “ 五 更 ” 同 宗 民歌 系 列 形 式 。 据笔者对西府 曲子 曲牌的收集整 理发现 ,有关 “ 五更 ” 歌调 的曲调多达十余首 ,其 曲名 《 五更鸟》 、《 五更盼夫》 、 《 五更盼妻》 、《 硬五更》 、《 软五更》等称谓各有所不 同,不 仅反映 了其是作为清代俗曲 “ 五更调 ” 在 陕西关 中西府地 区 传播 的变体形式 , 尽管在唱词结构与曲调特 点有所不 同, 但 在 内容表达都 以时辰 “ 五更”为序揭示个人 的思盼之情 , 具

宝鸡地区西府音乐研究

宝鸡地区西府音乐研究

宝鸡地区西府音乐研究作者:路颖来源:《牡丹》2018年第12期宝鸡是陕西的第二大城市,历史悠久,有着极深的文化底蕴。

因此,宝鸡地区孕育出特色鲜明的民间传统音乐,西府曲子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针对宝鸡地区的西府音乐展开研究。

一、西府音乐的概况“西府”一词如今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词却承载了老宝鸡人的传统文化意识。

西府地区是指陕西关中地区,处于其中心的就是宝鸡市,这就使得宝鸡成为西府文化最主要的传承地。

西府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各种民间艺术都囊括其中,尤其是西府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西府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多元化,种类繁多。

二、西府音乐的唱词特色我国民间音乐都是通过声乐形式进行表达,既有曲调又有唱词。

西府音乐的唱词反映出宝鸡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映出该地区的特色文化。

(一)表现内容从内容上来说,西府音乐的唱词极为丰富,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进行体现。

西府民歌《摘豆角》就直观地对劳动人民的生活进行体现。

传唱下来描绘现实的音乐真实地记录了西府地区的历史变迁,使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

除了对生活的记录,西府音乐还有对爱情的描写。

例如,《戏秋千》的唱词“正月里是新年,情哥叫我戏秋千”,简单直白的歌词唱出了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心上人的喜爱。

有些西府音乐利用唱词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如著名的《系龙床》《小祝英台》《银纽丝》等。

在西府地区流传度非常广的民间音乐《古城会》就以音乐的形式讲述了《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徐州败兵后的感慨,形象地描绘了其颠沛流离的落魄生活,每一个听到的人仿佛都被带回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

除了上述内容,西府音乐中还有很多唱词直接引用古诗词,有些唱词则体现出了宗教信仰。

总之,西府音乐的唱词内容丰富,大到历史变迁,小到男欢女爱,用不一样的形式表现了宝鸡地区的特色文化。

(二)表现手法各种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多种修辞的使用能够让语言表现更具有张力。

【五更调】歌(乐)系传播的历史脉络

【五更调】歌(乐)系传播的历史脉络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更调]的由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过抛人年月深。君白(自)去来经几春,不传书信绝知闻。愿 妾变作天边雁,万里悲乌(鸣)寻访君。

“ ”。

》 “ ”,
。《
》 33[
·]

》,

《 》 :“[
]
。”


》, [
]
。”[4]
,[
]

。《


, 《
》——
。 : [5]
. Al一l 更R刁i斗gh鸣t,s校尉R卓e连se城r。v遥ed闻.射雕骑,悬惮将军名。
]、[

吴歌西曲的名词解释

吴歌西曲的名词解释

吴歌西曲的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吴歌和西曲的基本介绍,以及本文的核心目标。

吴歌是中国古代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吴越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吴歌以其特有的曲调和歌词内容,通过歌唱表达人们的情感、思考和生活体验。

其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单声部吴歌、伴奏吴歌等。

西曲是一种古典音乐形式,源于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

西曲以其严谨的音乐结构、高雅的艺术表达和强大的表现力,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西曲通常包括交响乐、室内乐、协奏曲等形式,演奏者使用乐器进行演奏。

本文的目标是通过解释和分析吴歌和西曲的含义,探讨吴歌西曲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在文化传承和艺术交流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长文,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吴歌和西曲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并认识到它们在传统音乐和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讨论吴歌西曲的名词解释。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本文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首先,对吴歌和西曲这两个名词进行简要的概述,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接着,阐述本文的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论的组成,并说明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解释吴歌西曲这一概念,探讨吴歌与西曲之间的关系和吴歌西曲的重要性。

正文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来解释吴歌和西曲的定义。

在2.1节,将对吴歌的定义进行详细阐述。

这包括吴歌的起源、特点、演唱形式以及与其他曲艺形式的区别等。

通过对吴歌的定义进行深入剖析,读者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吴歌的内涵和特点。

接着,在2.2节,将对西曲的定义进行详细介绍。

西曲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在音乐和表演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本节将从西曲的起源、发展历程、音乐风格和演唱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解释。

通过对西曲的定义的阐述,读者将对西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结论部分将对吴歌和西曲的关系进行总结,并强调吴歌西曲的重要性。

西府曲子唱词和曲调的艺术特征

西府曲子唱词和曲调的艺术特征

西府曲子唱词和曲调的艺术特征西府曲子的地域带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在凤翔、宝鸡、岐山一带最为盛行,因凤翔县在历史上被称为西府而得名。

与其他地方戏种相比,西府曲子最突出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唱词和曲调上:唱词沿袭了民歌的轻快婉转和凤翔地方语言的生动形象,韵辙、词式、句式、衬词、衬句别具一格;曲调集秦腔、乐府曲、元杂剧于一体,演奏乐器随曲目题材而变,营造多元的曲调氛围,平弦、月弦、曲牌三大曲调相辅相成、各具特色。

一、唱词的艺术特征西府曲子是偏重说唱的戏剧形式,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就是以曲牌为定式创编唱词,不同的曲牌对应不同遣词造句模式,同一模式又可向下细分,因衬词的不同而别有韵味。

也是在这种模式下,唱词呈现出合辙押韵、词句组合多样、衬词衬句生动的三大艺术特征。

(一)合辙押韵纵观全国地方戏曲,大部分北方戏曲都是按照十三道大辙排布押韵的,西府曲子也不例外,而大辙押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韵到底,即一个曲牌或曲调从头到尾押同一韵脚。

因为西府曲子的唱词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所以韵辙关系并不严格,一韵到底也不是说每个短句的最后一个字必然押韵,最常见的模式反而是跳跃性的。

具体而言,由第一个上句“起韵”,作为引领奠定整个韵脚的基调,随后的句子上句并不在韵上,下句都一一押韵,且大多以地方方言音调为准。

也可更为形象地用单双句进行划分,即除第一句起韵外,双数句在韵上,单数句不押韵。

这种一韵到底的模式,在月弦、平弦中都有体现,既为了演唱时的朗朗上口,也为了叙述故事时音韵和谐。

如经典曲目《忍为高》中的唱段:“姜尚能忍把鱼钓,活到八十保周朝。

苏秦能忍锥刺股,六国丞相他为高”,首句末尾的“钓”奠定了“ao”的韵脚,随后第二句的“朝”、第四句的“高”都押在“ao”韵上,即前文所述的双数句押同韵。

除了一个曲调或一个曲牌一韵到底的模式,有些曲牌中的唱词存在换韵的情况,尽管使用较少,也是西府曲子唱词的另一大韵辙特点。

例如,在曲牌【银纽丝】中第一段“……怎样去见官,怕连累那相公多不便”押的是“an”的韵,而第二段“和小姐正讲家园话,忽听的喜鹊叫喳喳……”换韵成了“a”。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西府曲子“五更”歌调的音乐艺术研究
作者:王莹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02期
【摘要】西府民间音乐中的“五更”歌调比较丰富多样,它是清代俗曲“五更”调在陕西关中西府地区传播的变体。

由于受到当地西府民间音乐和西府方言的影响和渗透,西府曲子“五更”歌调不仅在音乐艺术特色上表现为淳厚深情、苍劲高亢,在地域特色方面,与西府民间音乐艺术具有同样的音乐风格。

本文以西府曲子中的“五更”歌调为研究对象,通过音乐文化的阐释,探索其音乐艺术特征。

【关键词】五更调西府曲子色彩音旋法方言
项目来源: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2JK0367)研究成果之一,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项目(Zk12028)。

“五更调”作为传统民间俗曲之一,在西府大地广泛传播,它不仅在歌曲名称上都以“五更”称谓,而且在内容表达方面都按照“五更”时序的先后顺序,引出不同主题的唱词内容,成为西府民间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笔者以西府曲子中的“五更调”作为研究范围,探索其音乐艺术特征,为比较与研究西府民间音乐文化中其他“五更调”题材奠定研究基础。

“五更”歌调的音乐文化阐释
“五更调”作为西府曲子的传统曲牌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

据记载,南北朝时期的《从军五更转》虽以军旅生活为主题内容,但其可视为“五更调”的祖称①。

继唐代的《思妇五更转》后,至明清时期的“五更调”不仅普遍盛行,其变体的曲名称谓更是多样化。

正如“五更调”是中国民歌中小调的一种,与四季歌、十二月歌等同属时序体的汉族传统民歌。

以…五更‟为序。

每首五段,每段一…更‟。

”[1]
这些同源异地流传的词、调形式大致相同的“五更”歌调,因其不受生产劳动的制约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形成了曲调结构规整,旋律流畅细腻,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善于抒情或叙事等特点,而广泛流传于西府大地。

据笔者对西府曲子曲牌的收集整理发现,有关“五更”歌调的曲调多达十余首,其曲名《五更鸟》、《五更盼夫》等称谓各有不同,反映了其作为清代俗曲“五更调”在陕西关中西府地区传播的变体形式,尽管在唱词结构与曲调特点有所不同,但在内容表达都以时辰“五更”为序揭示个人的思盼之情,具有共同性的特点。

“五更”歌调的音乐艺术特色
1.唱词结构特色
西府曲子“五更”歌调的唱词题材内容,大都以男女相恋相思叹息之情或历史故事等为主。

各类题材的唱词都遵循“五更”时序体的传统形式,有“一更一句”、“一更二句”、“一更三句”、“一更四句”、“一更五句”之分。

此处的“句”以单句或复合句的句型结构而出现,特别是复合句由若干分句组成的现象最为普遍。

例如西府曲子《五更盼妻》是“一更一句”,其一更歌词如下:
一更鼓儿天,奴丈夫征西好有几年,夫呀你学平贵男呀回家探宝钏。

而在西府曲子《五更鸟》②中却独具特色,并不完全严格按照五更歌调“一更”到“五更”的顺时叙述惯例,反而在乐曲开始部分把只有“一更四句”的唱词作为插入性的段落结构,使其歌词不断叠加,乐曲结构庞大。

然后接着将原先的“正着说五更”变为“反着说五更”进行顺时和逆时同时进行叙述形式。

可见,《五更鸟》的唱词叙述是在保持完整结构形式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规范形式,不仅体现出唱词个性意味的创新之处,而且使其音乐的“意味”在一定的形式基础上得以表达。

2.音乐旋法特色
西府曲子“五更”歌调的曲调旋律起伏变化较大,曲调常以四、五、六度跳进进行居多,使其具有淳厚深情、苍劲高亢的音乐风格。

特别是旋律调式色彩音的广泛灵活运用,常表现为以小三度的关系上下跳进进行,或以辅助音的形式进行级进方式,最终结束于调式的主音。

这种形式与西府民歌《十八捏》、《十杯酒》等在色彩音的运用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之处,不仅从理论上证实了西府民歌是西府曲子的基础和来源,而且与西府民歌调式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

西府民歌调式中的四度音组结构大都以环绕于四度的三音四音组的曲线型形式进行。

而西府曲子的“五更调”的核心音组又是一种“径式”曲线型四度音组的特征,即以下方大二度加纯四度,或纯四度加上方大二度构成其调式结构形式,既突出四度音组结构的本质性格,又显现出因其四音组机构的存在而构成调式结构的痕迹,从而使其“五更调”的曲调风格往往古朴、持重而深长。

3.音乐语言特色
由于不同地域的民歌,都以各自不同的语音字调为基础,旋律顺其语言字调的动向而成腔,其腔是语言的自然声韵与音乐曲调相结合的产物。

不同地域语言上的四声、语音字调上的平、上、入、高、低、升、降千差万别,其本身具有高低清浊的音乐性,成为旋律的天然因素,为民歌的旋律曲调生成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而且“歌唱的旋律其乐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的进行和音腔、音色的变化是完全可以和语词的声韵相结合的”。

[2]基于此,当地的方言声调对西府曲子“五更”歌调的音乐旋法特征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陕西方言按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方言语系大致可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大的方言区。

其中,以宝鸡为主的西府地区则属于关中方言区,具有自己独特的方言特色。

因其发音根据前
后鼻韵尾的差异,西府方言腔调倾向于沉重、硬朗、刚健。

西府方言在口语发音时经常韵母前后鼻音不分,诸如前鼻韵母en与后鼻韵母eng、in与ing、ün与iong等,后鼻韵母发音位置靠后。

这种发音特点,对西府曲子的旋律歌唱走向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西府曲子“五更”歌调的地域文化特色
民族音乐学界有一个普遍认识:任何一个地方民间音乐品种的产生和形成,都得益于两种资源:一个来自地域,即自然资源;一个来自历史,即人文资源。

因而西府地区以特有的自然地理资源对西府曲子“五更调”的音乐形成有着深厚的作用和影响。

西府地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西部地区,因其封闭的地理区貌,地处偏远地区,不处于交通要塞之处,这里民风民俗淳朴率真,原生状态保持较好,当地的民间音乐受外界影响甚少,因此长期以来一直继承与保持特有的古朴持重的风貌。

丹纳曾以自然环境和时代精神的联系为例,对艺术的产生予以阐释即:“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3]因此,西府曲子的“五更”歌调不仅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也是反映西府民众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在具体生活之上生成的总体精神风貌。

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的终极原因都不能脱离开社会物质生产的经济现实。

”[4]
以宝鸡为首的西府地区不仅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周秦文化的发祥之地,先秦历代的政治文化及军事重镇及西周的王畿畿之地,而且一直是作为“封建社会初期帝王们祭祀的重要场所”。

[5]在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滋养下,在特有的地域特色,淳朴的语言和风俗等诸多因素的熏陶下,使西府地区两千年来传承着地缘与血缘相结合的稳定的农耕文明和承载着端严、平和的音乐气质。

”[6]在这样的历史民俗背景下,在客观上塑造和形成了西府曲子“五更”歌调与西府民间音乐风格一致。

结语
综上所述,西府曲子的“五更”歌调以数字起头,以循序渐进、通俗易懂的口头传唱形式,以非书面的传播、推广和传承方式,决定了它必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使其曲调、唱词内容、音乐结构、衬词衬腔及特殊腔调的进行等各种表现手法,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即兴性,从而成为西府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中一支奇葩。

注释:
①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云:“《从军五更转》是…五更调‟的祖称”.参见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2:810.
②此曲谱例详见陕西凤翔县文化馆编[J].西府曲子(油印参考资料内刊),1984:27.
参考文献:
[1]缪天瑞.音乐百科辞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640.
[2]章鸣.略论汉语方言与民间音乐[J].音乐研究,1991,3:55.
[3]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84.
[4]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87.
[5]陕西省地方志丛书·凤翔县志[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74.
[6]陕西省志·民俗志[Z].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48.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陕西宝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