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踏莎行》词牌的创作流变

合集下载

浅析欧阳修《踏莎行》

浅析欧阳修《踏莎行》

浅析欧阳修《踏莎行》作者:李佳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江西词派”中,欧阳修承袭冯延巳的词,形成了深婉的风格。

《踏莎行》(候馆梅残)即是其此类词风的代表作。

这首词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从居者、行者两面兼写,运用取景纵深和移步换景等手法,情致深挚,章法精巧。

【关键词】“江西词派”;欧阳修;《踏莎行》五代、北宋的词坛上有所谓的“江西词派”,主要代表词人有南唐冯延巳、北宋晏殊和欧阳修等。

三者词风前后相承,清代刘熙载《艺概》有云:“冯正中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欧阳修学习冯词,形成了深婉的风格。

《踏莎行》(候馆梅残)即是其此类词风的代表作。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这首词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

上片写行人在途中的所历所感,下片写他想象中的思妇之伤怀及他对思妇的劝慰之辞。

此词章法精巧,近代的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价曰:“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絷,便称佳构。

此词则两面兼写。

……如鸳鸯之烟岛分飞,互相回首也。

”[1]下面具体分析之。

词的开首“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两句,候馆和溪桥点出抒情地点,梅残和柳细点明抒情时间。

古时有所谓“二十四花信风”,即将小寒到谷雨节气的整个春天分为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不同花卉的绽放来对应,表明在春风的逐渐感召下各种花开的信息。

春天梅花开得最早,“花信风”的第一候就是梅花风。

所以,“梅残”二字点出了此时还是初春时节。

而桥头的柳树刚刚吐芽,正是“青梅如豆柳如眉”(欧阳修《阮郎归》)的样子,“柳细”同样交代了时令。

另外,梅与柳还暗含离别之意。

灞桥折柳送别是古时的一种传统;而梅残也容易使人想起“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典故(见《荆州记》)。

下句“草薰风暖摇征辔”,出自江淹《别赋》中的“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贺铸 踏莎行 格律

贺铸 踏莎行 格律

贺铸踏莎行格律
摘要:
一、贺铸的简介
二、踏莎行的创作背景
三、踏莎行的格律特点
四、总结
正文:
贺铸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他的词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分析他的代表作之一——《踏莎行》的格律特点。

《踏莎行》是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词,创作于北宋时期。

词中通过描绘离别时天空中的云、雨、风等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情的不舍和感慨。

这首词的格律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格律方面,《踏莎行》遵循了词牌名的基本要求。

该词牌名的字数安排为七言四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在平仄方面,要求第二、四句尾字押平声韵,第一、三句尾字押仄声韵。

同时,第二句和第四句要求对仗工整。

具体到《踏莎行》一词,它在格律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押韵方面:词中第二、四句尾字“行”、“情”押平声韵,第一、三句尾字“里”、“水”押仄声韵,符合词牌名的要求。

2.对仗方面:词中第二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与第四句“沉舟侧畔千帆过”形成对仗,既表现了自然景象的美好,又寓意着人生离别和世事沧桑。

3.平仄方面:《踏莎行》中每句的平仄安排得当,使得词的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总之,《踏莎行》一词在格律上的特点是严格遵守词牌名的要求,同时兼顾词的内容表达。

踏雪行词牌格律

踏雪行词牌格律

踏雪行词牌格律
《踏莎行》词牌名的格律为:中仄平平,中平中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

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

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

另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变体。

“踏莎行”调名本意即咏古代民间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动。

此阳入为先头曲,前后段相同;每段由两个四字句和三个七字句共同组成,第三句与
第五句为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式,因而奇句与偶句较为协同。

每段两个四字句以对偶为工,如晏殊的“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带缓罗衷,香残蕙炷”;“祖席离歌,长亭别宴”,“画月魂消,高楼目断”;“碧海无渡,瑶台有路”,“绮帘凝尘,香闺掩雾”。

此调至北宋新声。

宋初陈尧佐美感引入之恩所作之词为创调之词。

晏殊写暮春之景:“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
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欧阳修写下旅情:“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中乐冷挥征辔。

往昔渐远渐无穷,迢迢
不断例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就是春山,行人更在春
山外。

”。

踏莎行诗歌鉴赏

踏莎行诗歌鉴赏

踏莎行诗歌鉴赏
(实用版)
目录
1.踏莎行诗歌的概述
2.踏莎行诗歌的艺术特点
3.踏莎行诗歌的代表作品及作者
4.踏莎行诗歌的传承与影响
正文
【提纲】
1.踏莎行诗歌的概述
踏莎行,原为一种古代的乐曲名,取意于踏青时节,莎草蔓生的景象。

后发展为一种古典诗歌的体裁,主要流行于唐宋时期,以七言绝句为主。

踏莎行诗歌多以写景、抒怀、咏史为主,诗句优美,寓意深刻。

2.踏莎行诗歌的艺术特点
踏莎行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写景为主,注重自然描绘。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

(2)以七言绝句为主,诗句优美。

踏莎行诗歌的句式独特,以七言绝句为主,诗句对仗工整,押韵和谐,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

(3)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踏莎行诗歌往往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咏叹,抒发诗人的感慨,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踏莎行诗歌的代表作品及作者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名句;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
萤”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夜景象;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诗人壮志豪情。

4.踏莎行诗歌的传承与影响
踏莎行诗歌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借鉴踏莎行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写景描绘、寓意抒怀等,使得古典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

陈尧佐《踏莎行》宋词鉴赏

陈尧佐《踏莎行》宋词鉴赏

陈尧佐《踏莎行》宋词鉴赏陈尧佐《踏莎行》宋词鉴赏二社良辰,千秋庭院。

翩翩又见新来燕。

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

画梁时拂歌尘散。

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鉴赏此词为作者唯一留传于世的词作,是作者为感谢宰相申国公吕夷简荐引其拜相之恩德而作。

词中采用比兴、暗喻手法,以燕子自喻,寄寓了词人的感恩思想。

词的起首三句点节序,写环境,以燕子的翩然来归,喻朝廷的济济多士,同时也寄寓了词人对如同明媚春光的盛世的'赞美与热爱,以及词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二社,指春社与秋社,是祭祀社神(土地神)的节日。

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联系下文来看,这里主要指春社,之所以要说是“二社”,因为要与下句的“千秋”对举。

就作为候鸟的燕子来说,相传春社来,秋社去,故亦可称“二社”。

“千秋庭院”,一作“千家庭院”。

“千秋”义较胜,即秋千。

燕子于寒食前后归来,而秋千正是寒食之戏。

此亦暗点时令,与“二社”照应。

“翩翩”,轻快。

燕子一会儿飞向空中,一会儿贴近地面,自由之态可掬。

句中着一“又”字,说明燕子的翩然来归,非止一双,“新来”切己之初就任,语虽浅而意深,进一步歌颂朝廷的无量恩德。

三、四两句暗喻吕夷简的退位让贤,并自谦依附得太晚。

词人把这一层意思,表达得极为婉曲,令人觉得含蓄蕴藉而不直白、浮浅。

“凤凰巢稳许为邻”,以凤凰形容邻座之巢,意突出其华美与高贵。

不说“占得”,而说“许为邻”,亦谦恭之意。

“潇湘”谓燕子从来之处,当系虚指。

“来何晚”三字,充满感情色彩。

从语气上看,似为自责,其中大有“相从恨晚”之意。

过片二句以象征、比拟手法,通过描写心情舒畅的燕子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的意象,表达出词人当时的欢乐、畅适心境。

“红楼”为富贵之家,“绿岸”为优美之境。

“乱入”形容燕子的纷飞。

下片第三句“画梁时拂歌尘散”,据刘向《别录》云,汉代有虞公者,善歌,发声能震散梁上灰尘。

华堂歌管,是富贵人家常事,燕子栖于画梁,则梁尘亦可称作“歌尘”。

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踏莎行·碧海无波》是宋代词人晏殊创作的写离愁别恨的词作,作者回忆了过去的离别之景,表达了对闺中人的牵挂,凄哀婉转。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踏莎行·碧海无波》原文宋代:晏殊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译文及注释译文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

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

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

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

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注释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

又名“柳长春”“喜朝天”“踏雪行”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⑵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海内十洲记》:“ 扶桑在东海之东岸。

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

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

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⑶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⑷思量:考虑;忖度。

⑸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⑹绮席:华丽的席具。

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惠休〈怨别〉》:“膏炉绝沉燎,绮席生浮埃。

”⑺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

唐陶翰《柳陌听早莺》诗:“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

”⑻红笺(jiān):红色笺纸。

唐韩偓(wò)《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此化用之。

附:带去。

创作背景《踏莎行·碧海无波》当作于天圣五年(1027)作者贬知宣州途中。

作者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此词即在途中所作。

宋无名氏《道山清话》有一则记载,说:“晏元献公为京兆尹,辟张先为通判。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词牌《踏莎行》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词牌《踏莎行》

诗歌专题训练-------词牌《踏莎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洪迈院落深沉,池塘寂静。

帘钩卷上梨花影。

宝筝拈得雁①难寻,篆香②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③不整。

残红立褪慷看镜。

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注】①雁:指雁柱,是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

②篆香:犹盘香。

香屑或香灰。

唐宋时将香料做成篆文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

③鬓蝉:即蝉鬓,中国古代各族妇女的一种发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词写思妇怀人,通篇就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算得上是善达言外之意。

B.开篇由“院落”、“池塘”写到“帘钩”,让读者切身感受了主人公的生活天地。

C.这首词特别注意引导、启发读者参与到词中意境来,一读即感,耐人寻味。

D.整首词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作、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2.请结合该词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细柳、薰草点缀着春光丽景,候馆、征辔透视了行人漂泊,以春景写羁旅,以乐景衬离愁,起到离愁倍增的效果。

B.本词善用叠词,“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不仅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而且与“迢迢春水”一脉相承。

C.本词以“春水”喻离愁,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

D.末两句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与李白送别友人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相似。

4.金圣叹先生评价此词“构思极妙”,请结合本词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游凤凰台刘一止二水中分,三山半落①,风云气象通寥廓。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鉴赏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鉴赏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鉴赏《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鉴赏《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是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鉴赏。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朝代:宋代作者:姜夔原文: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译文她体态轻盈、语声娇软的形象,我分明又从好梦中见到了。

我仿佛听到她在对我说:长夜多寂寞呀,你这薄情郎怎么会知道呢?春天才刚开头,却早已被我的相思情怀染遍了。

自从分别以后,她捎来书信中所说的种种,还有临别时为我刺绣、缝纫的针线活,都令我思念不已。

她来到我的梦中,就像是传奇故事中的倩娘,魂魄离了躯体,暗地里跟随着情郎远行。

我西望淮南,在一片洁白明亮的月光下,千山是那么的清冷。

想必她的魂魄,也像西斜的月亮,在冥冥之中独自归去。

也没有个人照管。

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

⑵沔(miǎn)东:唐、宋州名,今湖北汉阳(属武汉市),姜夔早岁流寓此地。

丁未元日: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元旦。

⑶燕燕、莺莺:借指伊人。

苏轼《张子野八十五岁闻买妾述古令作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⑷华胥(xū):梦境。

⑸郎行:情郎那边。

⑹淮南:指合肥。

⑺冥冥(míng):自然界的幽暗深远。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借“莺莺燕燕”字面称意中人,从称呼中流露出一种卿卿我我的缠绵情意。

这里还有第二重含义,即比喻其人体态“轻盈”如燕,声音“娇软”如莺。

可谓善于化用。

这“燕燕轻盈,莺莺娇软”乃是词人梦中所见的情境。

《列子》载黄帝曾梦游华青氏之国,故词写好梦云“分明又向华胥见”。

踏莎行秦观赏析

踏莎行秦观赏析

踏莎行秦观赏析摘要:一、引言:介绍踏莎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二、秦观的生平及其诗词创作特点三、踏莎行的词牌名及词作格式特点四、踏莎行词作的主题及意境分析五、词中名句的赏析六、踏莎行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及影响七、结语:总结踏莎行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意义正文:一、引言踏莎行,原名踏雪行,是南宋诗人秦观所作的一首词。

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北宋四大家”。

本文将对秦观的这首踏莎行进行赏析,分析其词作特点、主题及意境,以揭示其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秦观的生平及其诗词创作特点秦观生活在北宋时期,一生坎坷,曾多次被贬。

他的词作具有浓厚的个性,以婉约、柔美、清新的风格著称。

他的词作主题丰富,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

在词的创作上,秦观善于运用抒情、叙事、写景等多种手法,使词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踏莎行的词牌名及词作格式特点踏莎行,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

词的格式为双调小令,共六十字。

上片五句,三仄韵;下片五句,两仄韵。

这种词牌名的词作,结构紧凑,韵味悠长,适合表达婉约、优美的情感。

四、踏莎行词作的主题及意境分析踏莎行主题围绕着离愁别绪、思念远方展开。

词中描绘了春日踏莎行的美好景象,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词作通过描绘草色烟光、雨洗千花等细腻的景物,营造出一种朦胧、清新的意境。

五、词中名句的赏析踏莎行中名句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词人迷茫、忧伤的心情。

又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以景寓情,抒发词人离愁别绪的情感。

六、踏莎行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及影响踏莎行作为秦观的代表作之一,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具有重要地位。

这首词以优美的词句、婉约的意境、深情的表达,深受后人喜爱。

同时,踏莎行也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婉约词派的经典之作。

七、结语踏莎行以其独特的词牌名、优美的词句、深情的主题和意境,展现了秦观卓越的文学才华。

北宋词一破阵子 踏莎行

北宋词一破阵子  踏莎行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人,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 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
6
五十三岁时,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被贬为工部尚书,后升任 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 谥号元献。
7
晏殊擅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追求“西 昆体”,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 又不失清新淡雅,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 “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 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 佳句,为千古传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24
3.“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传唱久远的名句。 试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斜阳已远,而芳草更在斜阳之外;春山已远,而行人更 在春山之外。情景交融,在想象中将怀人之情更推进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答案] (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 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2)“离愁 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 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 的离愁。(3)“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 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

《踏莎行·细草愁烟》创作背景

《踏莎行·细草愁烟》创作背景

《踏莎行·细草愁烟》创作背景《踏莎行·细草愁烟》创作背景《踏莎行·细草愁烟》是晏殊的一首词。

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踏莎行·细草愁烟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凭阑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译文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轻烟惹人发愁,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些让人难忘的往事。

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些海燕双双飞来飞去。

轻轻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

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注释⑴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

⑵缓:缓带,古代一种衣服。

⑶蕙:香草。

⑶炷:燃烧。

⑹解:古同“懈”,松弛,懈怠。

创作背景这首诗见于晏殊《全宋词》,北宋时期,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

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

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

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

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

形成一种广兴文学的浪潮,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晏殊临春之季不禁有感而发,以物抒情,感叹时光的流逝。

赏析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

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

“愁”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

欧阳修踏莎行的创作背景故事

欧阳修踏莎行的创作背景故事

欧阳修踏莎行的创作背景故事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首词作,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这首词创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3年)的暮春期间,是欧阳修早年行役江南时的早期作品。

此词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描绘出行人在旅途中,面对漂泊无际并看不到尽头的情景,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

下阕则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通过深入刻画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

从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描述了候馆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的场景。

“草薰风暖摇征辔。

”写出了春风扑面,温暖的气息随着风儿摇曳着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的画面。

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离愁之情如同春江之水般连绵不断。

在这首词中,欧阳修巧妙运用细腻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将作者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和离愁娓娓道来。

他用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等生动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南方行旅中的离愁别绪,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作者的心情。

踏莎行格律及押韵

踏莎行格律及押韵

踏莎行格律及押韵踏莎行格律及押韵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两个重要元素。

它们不仅在古代诗歌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现代诗歌创作中也不可或缺。

一、踏莎行格律踏莎行格律,是古代诗歌创作中最为基本的原则之一。

它规定了诗歌的韵律和格调,使诗歌充满了韵味和美感。

1. 定义踏莎行格律,一般称为格律或韵律。

它主要是指诗句的长度、音调和押韵。

其中,诗句的长度要符合规定的字数,音调要符合定调,而押韵则要求符合定的韵脚。

2. 组成踏莎行格律,一般由韵、声、调和字数等要素组成。

(1)韵:是指相同音调的音节。

它是诗歌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是诗歌感染力的来源。

(2)声:是指单个字的音调。

它是构成韵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3)调:是指诗句整体的音调。

它是判断格律是否正确的依据。

(4)字数:是指诗句的字数,包括平仄、押韵等。

3. 特点踏莎行格律,有其独特的特点。

它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凝练、优美,表达的感情更加深刻。

(1)音韵悠扬,优美动听。

(2)诗句短小,言简意赅。

(3)节奏鲜明,节律严谨。

二、押韵押韵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技巧之一。

它是将两个或多个词语的末尾音节重复发音的一种手法。

1. 类型押韵一般分为平水韵和双声韵两种。

(1)平水韵:是指相同的声调和韵脚。

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2)双声韵:是指相近的音调和韵脚,往往需要押两个或多个韵脚。

2. 作用押韵在古典诗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增加诗歌的韵味和音律,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1)韵味深厚,节奏感强。

(2)可以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准确。

(3)可以增加诗歌的感染力和美感。

总之,踏莎行格律及押韵是中国古典诗歌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

在创作中,应当注意这些元素的应用,使诗歌更加具有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踏莎行诗歌鉴赏

踏莎行诗歌鉴赏

踏莎行诗歌鉴赏摘要:一、诗歌背景介绍1.踏莎行诗歌的起源2.著名诗人和作品二、踏莎行诗歌的特点1.文学形式与结构2.主题与情感表达三、踏莎行诗歌的鉴赏方法1.了解历史背景2.品味诗句意境3.分析写作技巧四、踏莎行诗歌的价值1.文化传承2.审美教育3.个人修养提升正文:踏莎行诗歌鉴赏踏莎行诗歌,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的韵律与美感,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踏莎行诗歌的特点、鉴赏方法及其价值。

一、诗歌背景介绍踏莎行诗歌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踏莎行诗歌主要是民间歌谣,用于表达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

自唐宋以来,踏莎行诗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形式,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著名诗人,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苏轼的《蝶恋花·春景》等。

二、踏莎行诗歌的特点1.文学形式与结构:踏莎行诗歌通常为五言、七言绝句,也有四言、六言等形式。

其结构严谨,对仗工整,音韵优美。

2.主题与情感表达:踏莎行诗歌的主题广泛,涉及山水田园、送别怀古、边塞戍楼等。

诗人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与细腻的情感,将所见所感化作优美的诗句,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三、踏莎行诗歌的鉴赏方法1.了解历史背景:鉴赏踏莎行诗歌,首先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品味诗句意境:踏莎行诗歌以意境取胜,读者应仔细品味诗句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3.分析写作技巧: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踏莎行诗歌还需分析诗人的写作技巧,如对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踏莎行诗歌的价值1.文化传承:踏莎行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审美教育:踏莎行诗歌的美学价值,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3.个人修养提升:阅读踏莎行诗歌,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在诗人的感悟中得到启示,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

总之,踏莎行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踏莎行》宋词解读

《踏莎行》宋词解读

《踏莎行》宋词解读《踏莎行》宋词解读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辛弃疾夜月楼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题目写明,这首词作于庚戌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中秋后二夕,即中秋后二日之夜晚;带湖篆冈,作者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的一处地名;小酌,小宴。

就是说,这个作品是在1190年8月17日之夜带湖别墅篆冈的一次小宴上写成的。

当时南宋的国力很弱,随时面临着金兵南进的威胁,特别是在秋高马肥的季节;作者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都没有被采纳;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此时已年届半百,忧国之心甚切,但在词中却表现得深沉含蓄,只是借写节序来寄托自己对政局的忧虑,颇有一点“欲说还休”的味道;正因为如此,其情感更见沉郁悲慨,以比兴“风雨”一笔点出题旨,也格外撼人心弦。

章法曲转,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摇曳生姿,于短小的篇幅中回环反复,不断蓄势,铺垫反衬,到点睛处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

笔重千钧而气度从容,非词家老手断难做到这样一点。

作品先写带湖秋夜的景色:篆冈的楼台为皎洁的明月所照亮,庭院里散发出秋花秋果的清香,秋天的景色多么美好啊。

这就同历来多愁善感地写悲秋词章的文人唱了反调,为下文铺垫蓄势。

接着写景中之人,“笑吟吟地人来去”,秋景是美好的,赏景的人来来往往,也都是“笑吟吟地”,纵情饮酒看月。

情景历历,如在画中。

写到这里,自然要引出问题:“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前二层正面写了赏秋和乐秋,作了足够的铺垫,这一层自然要诘难和否定悲秋的人:是什么人一到秋季就感叹时序由盛变衰,联想到个人的不得志,从而凄凉感伤,大写“悲哉秋之为气也”?回答是:当年宋玉悲秋之词就有如许之多,影响又有如许之广(参见宋玉《九辩》)。

当然,宋玉只不过是一个典型,历代文人写悲秋文章的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大多只从“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自然景观和“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个人身世出发,这就大可不必了。

踏莎行PPT2

踏莎行PPT2
“闭”有何妙处? 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
的心灵。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有人认为“斜阳暮”语义重复 ,你是如何认为 的?
夕阳在渐渐西沉 人生在慢慢耗费 理想在缓缓磨灭 痛苦在时时滋长

9、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被别人的意见引入歧途。

10、没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11、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开的更加灿烂。

12、随随便便浪费的时间,再也不能赢回来。

13、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

14、当你决定坚持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 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意) 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15、只有在开水里,茶叶才能展开生命浓郁的香气。

16、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7、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困惑谁都有,但成功只配得上勇敢的行动派。

18、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19、如果你真的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最差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 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 “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 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 其实正是这种重复,才强化了感情的浓度,也 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渐次加深的黄昏阴影的心 理感受。

踏莎行秦观教案范文

踏莎行秦观教案范文

踏莎行·秦观教案范文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讲解《踏莎行》词牌的起源与特点。

分析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如宋代文学环境、词的发展等。

1.2 作者简介介绍秦观的生平事迹、文学地位及其创作风格。

强调秦观在宋代词坛的重要性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词牌特点2.1 诗歌结构讲解诗歌中的对仗、平仄、押韵等韵律特点。

2.2 词牌特点详细讲解《踏莎行》词牌的调式、节奏、旋律等音乐特点。

分析词牌与诗歌情感表达的关联。

第三章:诗歌意象与意境3.1 诗歌意象解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草、水、月光、柳等。

阐述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3.2 意境创造分析诗歌如何通过意象组合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氛围,体会作者的心情。

第四章:词句解读与赏析4.1 词句解读逐句讲解诗歌,解析词句的含义、修辞手法等。

注意讲解关键词语、难懂句子的含义。

4.2 词句赏析分析诗歌中的佳句、精彩片段,讲解其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从词句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实践5.1 诗歌创作指导讲解如何运用《踏莎行》词牌进行创作。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结构、意象、情感等方面的运用。

5.2 创作实践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踏莎行》词牌创作一首诗歌。

踏莎行·秦观教案范文第六章:诗歌情感与主题6.1 诗歌情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离愁别绪、怀古伤今等。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方式。

6.2 诗歌主题探讨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人生感悟、自然美景的赞美等。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七章:诗歌艺术特色与影响7.1 诗歌艺术特色讲解秦观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婉约派风格、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7.2 诗歌影响分析秦观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引导学生了解秦观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比较研究8.1 比较其他词人的同类作品选取其他词人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踏莎行秦观鉴赏

踏莎行秦观鉴赏

踏莎行秦观鉴赏踏莎行秦观鉴赏引导语:宋代词人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词境,最为凄婉。

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下面是原文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踏莎行⑴·郴州旅舍⑵【原文】秦观雾失楼台⑶,月迷津渡⑷,桃源望断无寻处⑸。

可堪孤馆闭春寒⑹,杜鹃声里斜阳暮⑺。

驿寄梅花⑻,鱼传尺素⑼,砌成此恨无重数⑽。

郴江幸自绕郴山⑾,为谁流下潇湘去⑿?【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⑿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白话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踏莎行秦观背景

踏莎行秦观背景

踏莎行秦观背景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⑽。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背景: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当时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

元祐六年(1091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踏莎行赏析: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蒙蒙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

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

"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可堪"者,岂堪也,词人这重重凄厉的气围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过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

"驿寄梅花",见于《荆州记》记载:"鱼传尺素",是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诗意,意指书信往来。

少游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恨离愁而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几 遍 ,歌词 也就 相应 的有几 片 。在乐 等人 的努 力 ,词 真正 为士大 夫
为常 见 ,因此 词 中的双 片体也 就最 多 , 《 踏 莎行 》就 是双 所接 受 , 改变 了原 先词 曲创作 只 为宴乐“ 娱 宾遣兴 ” 的状 貌 , 片体 ,调 名取 自唐代 诗人 韩翊 的诗 “ 众草 穿 沙芳 色齐 ,踏 更 多时候 是 士大 夫的 一种 自觉 的创作 和 有意 为之 口 】 ,因此
变 进行 归纳 。

的 《 踏 莎行 》题 材类 型 以晏欧 、张先 为 临界 点,之前 词家 的创 作 的 《 踏 莎 行 》 多 为花 间余 音 ;其 后 的 题材 逐渐 拓 展 , 内容也 由单 纯 的艳科 开始 并行 融入 士大夫 的情怀 和 品

北宋时期 的 《 踏莎行 》 1 0 4 0 ),蓓蕾 含苞期 。
头 》、 《 鹧 鸪天 》、 《 菩萨 蛮》 、 《 念 奴娇 》 、 《 满 江红 》 鹦 尚睡。宿 妆稀 淡眉 成字 ” ( 张先 《 踏 莎行 》) , “ 绮席
等 词牌 。据 唐圭璋 《 全宋 词》 收录统 计 , 《 踏莎 行 》的创 凝 尘 ,香 闺掩 雾 ” ( 晏殊 《 踏 莎行 》 ), “ 寸 寸柔 肠 ,盈 作有 2 3 0 多 首 ,虽 然 没有成 为金 曲,但是 不失 为名 调 ,佳 盈 粉泪 ” ( 欧 阳修 《 踏莎 行 》) 。题 材 内容上 。这 一时期 句 名句迭 出,流传 甚广 。本文主 要根 据薛砺 若 《 宋词 通论 》 对 宋词 的分 期划分 来分 析统 计 ,拟对 《 踏莎 行 》的创 作流
凌次 仲云 ,词 “ 日方 于唐 ,沿 于五代 ,具 于 北宋 ,盛 数 量上 ,在此 期 间 , 《 踏 莎行 》创 作 总数 为 2 3 首, 其 中闺情所 占数 量最 多 ,为 1 1 首 ,在后来 的 5 个 时期 内, 闺情 词 的数 量 基本 保 持 在 1 0首 以上 ;其 次 是艳 情 词 , 占
莎行 草过春 溪 。 闲云 相 引上 山去 , 人 到 山头云 却低 ”中 “ 踏 这七 十多 年 的时 间里 , 《 踏 莎行 》这一 词调 的创作 出现 了
莎行 草过 青溪 ”一句 ,最 先使用 这 一词牌 的是 北宋 名 臣寇 准 ,其 词 曰:春 色将 阑 ,莺 声渐 老 ,红英 落尽 青梅 小 。画
于南宋 ” 。 词 曲创作 在两宋达 到 鼎盛 , 新调 竞繁 、 词 体大 各 ,
使 宋词 成 为唯 一能与 唐诗 相并 驾的文 学巅 峰 。在唐 圭璋 所
编著的 《 全 宋词 》 中,共 收录 2 1 0 8 5首作 品 ,据 南 京师 范 6首 ,这个 数 量是 最 多 的,这 与宋 初 的词坛 整体 风 尚无 不 。 花 间尊前 的倡导 , 风 花雪 夜 、 倚红 偎翠 的 内容 , “ 诗 统 计 , 出现 频率 最 高的是 《 浣溪 沙 》这一 词调 ,以 8 4 5首 驻词媚 ”、 “ 词 为艳 科 ”的 守卫 ,使原 本就偶 有创 作 的宋 稳坐 “ 唐宋 十大 金 曲”冠 军宝座 ,其 次依 次是 : 《 水调 歌 初 文坛 弥漫 着 一股浓 重 的脂粉 气味 。 比如 “ 衾 凤犹 存 ,笼
格_ 1 ] ,本质 上 体现 了北宋 士 大夫 自觉 的独立 品格 ,逐 渐打 ( 二) 第 二 时 期:仁 宗 至 哲 宗 三 朝 ( 公元 1 O 2 3 —
1 0 9 9 ),兴盛 时期 。 宋词 的第二 时期 ,词 体诗 化也进 入第 二 阶段 嘲,柳 永 的出现给 寂 静 的词坛激 起千 层涟 漪 ,柳永之 后 ,苏轼 、秦 观等 纷至 沓来 , 整肃词 坛 由此 生发革 新变化 , 也反 映在 《 踏 莎行 》上 。数 量上 比第 一时期 增加 了近 一倍 ,达到 4 1 首。

个 小高 峰 。另 一方面 , 闺情和艳 情题 材 的词作 仍 旧占大
多数 , 分 别为 1 3 首和 6 首; 羁 旅词 也 出现 了一个创 作巅 峰,


文 史 在 线
a 潍
两宋 《 踏莎行》词牌 的创作流变
张 颖 漳州城市职业学 院
摘 要: 《 踏莎行》一调 自出现之 日起,便赢得 了两宋众多文人墨客的青睐,其 中也不枉许多名家垂青,使其在两 宋词 坛 ,以确 实不 算 多的 数量 ,熠 熠 闪光着 。 本文 根据 薛砺 若 《 宋 词通 论 》对 两 宋词 发展 划分 的六个 时期 ,归纳 总结 了每个 时期 《 踏莎行 》创 作的 数量、题材 内容、 艺术风 格 等方 面 ,认 为 它发端 于宋词 的蓓 蕾 时期 ,即宋 词发 展第 一期 , 成 熟于 宋词 发 展 第二 期 ,却 在 第 三 时期 意 外 的消 弱 ,而第 四时期 又 重新 出现 创作 高 潮 ,并达 到 了 《 踏 莎行 》这 一词 牌 创作 的 鼎盛 时期 ,其后 的宋词 发展 的第五 期和 第六 期 ,是 《 踏莎行 》创 作 的余音 ,久 久不退 词坛 。 关键词:踏莎行 ; 词调 ; 数量 ; 流变
女儿 ”一 统词坛 的局面 。 ( 一) 第 一 时 期 :宋初 直 到 仁 宗天 圣 、庆 历 间 ( 公 元 破 “
9 7 6 —
1 . 《 踏 莎行 》 的源起 词是 发于 唐代 宫廷 宴席 唱和 的一种音 乐 文学 体式 ,词 体 的这一 音乐 文学 属性 外化在 形 体上便 出现 了片 、段 的划 分 。词 的分片 主要 是依据 乐 曲的分 段而 来 。唐宋 时代 ,乐 曲 的一段 叫一 遍 。 “ 遍 ”又作 “ 片 ” ,也称 “ 阕” 。乐 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