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城区一中艺体班地理导学案7
人教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第周课题主备人审核人编号使用人编写时间1.2人口的合理容量景华府05 2013/1/12一、本节目标1.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知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3.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二、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 环境承载力⑴概念:指环境能的人口数量。
⑵衡量指标: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⑴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⑵影响因素: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以及人口的和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其中,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一种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为环境承载力,而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资源、经济、科技、消费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
4.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估计: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的估计结果。
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①悲观论:现今世界人口已太多,已大大超过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②乐观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③中间论:介于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知识点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 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概念⑴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⑵条件按照合理的保障健康的不妨碍未来人口的⑶实质:① 的人口数量;②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 ”。
综上,所谓的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 的生活方式,保障 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 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数量。
2. 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⑴ 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现实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 、人口 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 问题和 问题。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外力作用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12年月日第周一.课时目标要求、重点、难点:1、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搜集资料,能举例说明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梳理:(阅读课本P70和P71,完成填空)1、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__________________。
4、核心点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风力和流水,其具体内容列表总结如下:三.问题探究:1.比较: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2.“华北平原又名黄淮海平原,完全是由海河黄河淮河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四.典例剖析:一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如下几幅地貌景观图片,并提出了以下问题,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从能量来源看可知上述作用都属于,它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总趋势是。
(2)A、E图是地貌,E图景观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高原,成因主要是;B图是最典型的地貌,如我国的;C、F图是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区;D图为地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景观图的分析认知能力,通过地貌特征的分析,了解外力作用的形式。
对于此类景观图,应抓住图中的隐含信息及地貌的典型特征,从最熟悉的景观入手,联系具体的地区景观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别这些地貌。
A为峡谷景观,B为河口三角洲地貌,C、F为干旱地区的沙丘、风蚀柱地貌,D为冰川侵蚀地貌,E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
答案(1)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2)流水侵蚀黄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表缺乏植被保护,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黄土极易受侵蚀流水堆积崇明岛(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 风力堆积和风力侵蚀西北内陆冰川侵蚀【反思归纳】1.判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区分两者要抓住关键的两点:一是二者都是自然作用;二是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的内部,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的外部。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①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 480 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第周课题主备人审核人编号编写时间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①景华府26 2013/5/22一、本节目标1.了解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理解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理解环境问题的分类、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地域上的分布差异。
二、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时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主要行为表现后果文明自然。
听天由命。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和的关系。
采集和渔猎。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
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
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
文明自然。
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已有了科学的萌芽人类开始大规模的改造自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对抗性。
地理环境趋于,如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文明自然。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也要求环境容纳更多的废弃物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大气温室效应和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新技术革命。
人类逐渐认识到只有善待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走之路,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下去逐渐抛弃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增长和、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寻求、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知识点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离不开环境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和;③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活动,把各种废气物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表现①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短缺的主要资源有、等,生态破坏的表现有、、等。
②环境质量下降,形成。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一中学校 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地理试卷(Word版无答案)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检测考试地理时间:90 分钟分值:100 分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2019 年2 月19 日,年度“最大最圆月”现身夜空,与“元宵月”上演“巧遇”好戏。
我国民众可欣赏到一轮皎洁明亮的“超级元宵月”。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月球所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可观测宇宙2.“超级元宵月”出现的日期是()A.农历正月初一B.公历1 月1 日C.农历正月十五D.公历1 月15 日下图表示某海城表层海水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图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b、c 处于同一纬度,a、d 处于同一纬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由图可知()A.a 是北半球寒流B.b 是南半球暖流C.c 是北半球暖流D.d 是南半球寒流4.关于图示洋流对人类活动影响.描述正确的是()①甲处可形成渔场,原因是处于寒、暖流交汇处②乙处可形成渔场,原因是处于寒、暖流交汇③轮船在a 海域航行,航行速度因洋流而加快④大型油轮在d 海域漏浊污染范围会扩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为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济南市于 2017 年 9 月出台了《济南市冬季清洁采暖气代煤电代煤工作实施方案》,方案中对气代煤供暖、电代煤供暖等清洁取暖方式制定了明确的奖补标准。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济南市推进气代煤、电代煤等清洁取暖方式的主要原因是()A.燃煤会导致居民经济负担重B.运输煤炭会导致市区交通拥堵C.燃煤会产生大量粉尘,加重大气污染D.燃煤会排放二氧化碳气体,加剧全球变暖6.该市气代煤供暖、电代煤供暖后,将导致()A.甲减弱B.乙增强C.丙无变化D.丁减弱2019 年 4 月以来,我国多地发生森林火灾,造成巨大损失。
近年来我国森林火灾呈现火势大、灭火难的特点。
计划烧除是指在经营和保护森林中,通过控制火强度,在规定范围内,烧除林区内积累的可燃物,达到预防森林火灾、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等多目的的科学用火。
人教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课时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生使用时间2013年 月 日 第 周课题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使用人编写时间 1.1人口的数量变化② 景华府022013/1/12一、本节目标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类型并能理解其转变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2.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读教材P5--P7图文)1.人口增长模式(1)指标构成:如图中① ;② ;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过程:由 型转向 型继而向 型逐步过渡。
(2)时空差异: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进入 。
①时间上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 向 的转变。
世界:由 转向 的过渡阶段。
②空间上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 向 的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特点所处历史阶段原因 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A B C%4 3 2 10 ① ②三、问题探究1.读教材P5图1.6,思考:(1)原始型和现代型增长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什么共同特点?形成原因是否相同?(2)现代型增长模式后期,人口死亡率为什么出现略有上升的趋势?(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哪种构成要素的下降开始的?2.读教材P6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根据P7活动提示,分析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因素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四、典例分析右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读图完成1~3题。
1、有关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传统型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C.1950~200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D.20世纪末乙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是现代型2、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D.自然增长率上升3、图乙所示国家中,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与乙国2000年人口增长模式一致的是()A.英国B.日本C.印度D.新西兰解析:主要考察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和转变以及地区差异。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水资源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12年月日第周一.课时目标要求、重点、难点: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重点)2. 运用图表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重难点)二.基础知识梳理:(阅读课本P61和P65,完成填空)(一) 水资源及其分布:1.广义的水资源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狭义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__ ______ 。
2.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和。
3.水资源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降水量大,________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
4.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5.世界水资源分布大洲多少顺序:、南美、北美、非、欧、6.水资源分布国家多少顺序:、、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7.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空间分布不均:___________ _______;时间分布不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8.水资源的数量影响_______________的大小9.水资源的质量影响_______________的效益10.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1)在科学技术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在_________________地区发展;(2)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大为拓展了。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11.水资源危机,数量需求量增大,原因是_________持续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可用水资源减少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
12.开源措施有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____________,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____________,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13.节流措施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第周课题主备审核使用人编号编写时间3.1农业区位选择(2)冀文杰13 2013.3.22一.单元目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课时目标要求、重点、难点:1. 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 根据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
3. 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区位关系,形成现代农业意识。
重点:结合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原理,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二.基础知识梳理:(阅读课本P42-44,完成填空)知识点四: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在、社会、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产地。
2.特点: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经济方式、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形成:是、农业土地的结果。
知识点五: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分项概念说明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即决定性因素。
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限制因素农业生产需要满足许多条件,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若这个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该因素就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主要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条件)。
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知识点六: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1、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农作物自然条件水稻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小麦半湿润、半干旱的平原地区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平原地区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橡胶、椰子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区苹果、梨、桃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区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区茶叶气候湿润、酸性土壤的丘陵区花生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2、对大地域范围的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布局农业区位选择的本质是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在各种试题中常常以地图或等高线地形图的形式出现,考查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布局或判断农业布局的合理性。
中国的疆域范围和行政区划_导学案
朔城区一中高二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 2016年月日第周【学习目标】1.中国的疆域(四至点,主要经纬线,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及时区、经纬度带来的影响),掌握中国濒临的海洋。
2.中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中国的三级行政区划,各省级行政区名称,轮廓,位置,简称,省会城市。
【学习过程】一、地理位置及领土四至点地理位置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类型特点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①东部地区深受海洋影响;雨量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②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及同海外各国的交往;③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陆上直接往来①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交会处,地质灾害严重;②地处西北太平洋西部,受台风影响大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气候差异大①我国有寒暖适宜的气候;②南北气候差异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多种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北部纬度高,热量不足,气温低,容易产生低温冻害经度位置从西向东跨60多度,东西距离约5200千米,跨5个时区东西跨度大,形成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距海远,降水少,有利于牧草的生长,许多地方成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只有在山麓地带、河流沿岸等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才适宜发展耕作业课题主备审核编号第五单元中国地理概况—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1)张瑨地理组 9【思考探究】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有什么优越性?答案: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优越性:气候南北差异较大,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领土的四至点【读图查找】(1)在图上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说出其大致经纬度。
(2)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太平洋。
地理8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12年月日第周一、课时目标、重点、难点1.理解昼夜长短的判读。
2.能说明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
3.掌握昼夜长短的计算。
二、基础知识梳理(阅读课本P18和P19,完成填空)知识点一:昼夜长短的判读。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为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
在任一条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夜;在任一条纬线圈上,若昼弧短于夜弧,则昼夜;若昼弧夜弧,则昼夜等长。
知识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随纬度的变化规律(P19图1.23)a. 太阳直射在赤道时,晨昏线与经线圈,且平分了地球上所有线圈。
这时,全球昼夜。
b. 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所有地方昼夜,且越向北昼越,夜越;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
c. 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所有地方昼夜,且越向北昼越,夜越;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
②随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较长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最大值,夜长达到最小值,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秋分至春分: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较短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最小值,夜长达到最大值,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春秋分太阳直射,全球。
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三、问题探究知识点三:昼夜长短的计算1. C 点现在是几点?A 点呢?它们位于晨线还是昏线上?A 点的日出时间是多少?根据日出时间你能计算出A 点昼长吗?2. B 点的昼长是多少?A 、B 两点的昼长有什么关系?四、实战演练一、选择题1. 夏至日时,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 ) A.北京 B.哈尔滨 C.南昌 D.广州2. 在一年当中,每天日出、日落时间总是一样的地方是 ( ) A.北回归线 B.赤道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3. 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一年中升旗时间最早的是 (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国庆节 二、综合题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① 此图所示的日期是 月 日。
人教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一课时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第周课题主备人审核人编号使用人编写时间1.1人口的数量变化①景华府01 2013/1/12一、单元目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3.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二、本节目标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2.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读教材P2--P5图文)1.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两者共同决定。
[补充知识]: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①三率的计算方法: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100%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 年平均人口数×100%②三率之间的换算:人口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人口的增长(1)时间变化:①总趋势:不断,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______________。
②近100多年来,全球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的原因:______________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使得人类对________________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
(2)空间差异:①特点:地区上的____________。
②表现: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____________,人口增长。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的进步,人口死亡发展中国家率不断下降,因而人口增长。
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开始趋于。
1四、问题探究1.(教材P3活动)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2%,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那么10年后会增加多少人?如果10年后,自然增长率变为1.7%,那时一年人口增加多少?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2.读教材图1.2“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与图1.3“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据图分析:历史时期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近百年来)人口变化的特点(从数量和增长来看)人口变化原因(从生产力和和死亡率来看)3.读教材图1.4“1950~2005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据图分析:(1)2005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②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 480 姓名 学生使用时间2013年 月 日 第 周课题主备人 审核人编号 编写时间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②景华府062013/3/20一、本节目标1. 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标准是不同的。
2. 了解不同等级的城市其地域结构、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3.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 体系:是指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城市的 。
2. 启示:3.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服务种类等的关系有什么规律?划分等级 城市数目 相互间距离 服务范围 服务种类 服务级别 集 镇城 市 大 城 市 特大城市记忆方法: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三、问题探究教材P29案例3,“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回答。
⑴将三级居民点所代表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各填一个即可)高等级城市 (大城市)低等级城市 (小城市)城市数目 城市功能城市数目城市功能服务范围相互距离服务范围相互距离 大城市嵌套小城市⑵A级居民点位置选择的理由是。
⑶在这些居民点中,所设置的商业职能最少的是_________________级居民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⑷荷兰人在这片圩田上规划居民点时,应用了____________理论,目的是最大限度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典例剖析(见练习册P32)五、实战演练 (见练习册P33随堂练习9、10题,P35基础巩固11题)。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岩石圈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12年月日第周一.课时目标要求、重点、难点:1、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其过程及图示。
2、结合具体地貌景观,分析其成因和分布。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二.基础知识梳理:(阅读课本P72,完成填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按成因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三类岩石之间可相互转化。
2、岩浆岩成因:岩浆侵入_________或_________,冷却凝固而成,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沉积岩是各种岩石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作用下,逐渐成为碎屑后,被风、流水等搬运沉积下来,经过_________作用形成岩石。
4、变质岩是已生成的岩石在_________、_________下发生变质作用生成。
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三.问题探究:1.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的总称,化石只可能存在于哪类岩石中?2.辩一辩: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四.典例剖析: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A.④和⑤B.①和⑥C.②和④D.③和⑥(2)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A.页岩、石灰岩B.砾岩、大理岩C.砂岩、玄武岩D.石英岩、花岗岩解析1.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层理构造,已形成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形成沉积岩;已形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可以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最终都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2.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此类图在实际考题中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一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比为岩浆;三是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导学案定版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生使用时间: 2018年10月一.课时目标要求、重点、难点:1.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解释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3.说明大气的保温原理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热力作用;难点:大气的保温效应。
二.基础知识梳理:(阅读课本第28页,完成填空)1.大气的一切物理过程的能量来源是( )。
2.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 )。
3.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 ),对地面辐射吸收得较( )。
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被( )吸收。
4.读图,完成以下各环节:(填入正确的辐射名称。
)①为( ) ②为( ) ③为( ) ④为( )A 、B 、C 三个过程的正确顺序为( )。
特别注意:四种辐射;三个过程;两个作用;两个来源。
三.问题探究:【合作探究1】材料: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BCA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探究:作为一位环保工作者,你如何向公众解释,CO2增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合作探究2】材料:天气预报:北京,10月25日,天气:晴,气温:3~18℃;10月27日,天气:多云转阴,气温:8~17℃。
探究:作为一位气象工作者,你如何向大家解释晴天昼夜温差大,而阴天昼夜温差小这一现象?【合作探究3】材料:秋冬时节出现的霜冻,常常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农民伯伯在霜冻来临前点燃,能够产生大量烟雾的柴草、牛粪、锯木等物质,烟雾能够阻挡地面热量的散失,一般能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提高1-2℃。
这种防止冻害的方法就是熏烟法。
探究:作为一位成功的果农,你如何向同行解释熏烟法的原理?【合作探究4】深秋、冬季和初春,在晴天的夜晚,往往会出现霜冻。
探究:作为一个靠谱的地理老师,你如何向小伙伴们解释冬半年,晴天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生使用时间: 2018年10月一.课时目标要求、重点、难点:1.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14年 4 月日第周一、学习目标1.掌握现代五种运输方式及其特点2.运用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对交通运输方式进行合理选择3.了解现代五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二、重难点掌握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交通运输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三、了解感知1.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运输、运输、运输、运输和运输。
3.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发展方向:_______、大型化和。
(1)高速化——缩短时间,增加通过能力(2)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3)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可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四、深入学习各种运输方式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
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价格、时效等情况合理选择运输方式。
3. 完成课本P14的活动。
五、迁移应用六、精练检测完成24号限时练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限时练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14年 4 月日第周一、选择题1.关于交通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相比较,水运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小B.铁路运输量大,运费较低,连续性好C.公路运输的发展速度不如铁路运输快D.航空运输是最快捷、最廉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2.在交通运输中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小的是()A.铁路 B.海运 C.河运 D.航空3.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但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的特点属于().A.水路运输 B.管道运输C.公路运输 D.铁路运输4.铁路运输的特点是()A.速度快、运价高、运量小B.机动灵活、运量小、运费较贵C.速度慢、运价低、运量大D.速度较快、运量较大,连续性好5.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最灵活、最高效的分别是()A、水路、铁路B、公路、航空C、航空、管道D、铁路、公路6.“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A.铁路 B.管道 C.公路 D.航空7.下列货物由起点运至终点,请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1)100箱啤酒从酒厂运至市区。
人教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一课时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第周课题主备人审核人编号使用人编写时间1.2人口的空间变化①景华府03 2013/1/12一、本节目标1.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流向。
3.理解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原因及特点。
4.通过读图、资料分析、小组讨论,运用对比法具体分析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及人口迁移主要原因。
二、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读教材P8相关文字)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
2.概念: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在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3.判断人口迁移的标准:a.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跨越一定的界线,改变;B. 持续一段时间,通常为年及以上;知识点二:人口迁移的分类(读教材P8、P9相关图文)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⑴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年)的迁移活动。
⑵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移方向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的移民为主整体:旧大陆→新大陆具体:欧洲→美洲非洲→美洲亚洲→美洲中、日、印→东南亚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国家流向国家;定居移民减少,人口增加整体: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具体:拉美→北美东南亚→西亚南欧→西欧(欧洲变为人口迁入区,拉美和亚洲成为移民主要来源地)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2. 国内人口迁移:⑴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向另一个移居的现象。
⑵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时代迁移特点迁移方向原因古代大批迁移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当代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地迁移东部→东北、西北、西南沿海→内陆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也发生明显变化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镇贫困区→发达区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知识点三:人口迁移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迁入地①为迁入地提高大量廉价的劳动力②促进迁入地经济的发展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促进文化交流大量人口的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4.1工业的区位选择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 480 姓名 学生使用时间2013年 月 日 第 周课题主备人 审核人编号 编写时间 4.1 工业的区位选择景华府182013/4/21一、本节目标1. 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区位因素。
2. 运用案例分析主要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工业区位因素1. 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投入 产出2.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 、 、原料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运输、 、 、科技、政策等 3. 工业区位选址原则从经济利益看:厂址应当选择在具有 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主导成本获得 。
4. 工业的区位类型 导向类型 工业特点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导 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例如 工业、 工业 加工业等 接近 产地导 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例如 、 制造业等 接近市场 导 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例如 工业等 接近 或导 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例如 工业、工业等 接近具有 的地方 导 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例如 、 、等工业接近 和 地区知识点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不断变化。
①比较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鞍钢 宝钢 地理位置 铁矿石来源 能源来源 交通 消费市场 主导因素②区位因素的变化:①原料、动力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社会的发展 ②市场、交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需求的变化 ③劳动力:a 数量的影响 ;b 素质的影响 水平的不断提高 ④对信息的依赖程度土地、 、资金、 、水源、原料、零部件 及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工厂2.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主导区位因素布局典型例子 19世纪 靠近 德国的鲁尔区 20世纪初期开始靠近 我国的包钢、武钢、鞍钢 二战后靠近上海宝钢、日本太平洋沿岸3. 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4. 因素: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生使用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课题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使用人 编写时间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景华府02 2012/8/29一、学习目标 1.从体验和感受中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意义。
2.结合太阳大气层结构,简述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二、基础知识梳理筐题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 ⎩⎪⎨⎪⎧ 形状: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氢和氦表面温度:约6 000K2.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 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反应。
3.①提供 资源②维持____________,是地球上 、 和 的主要动力对地球的影响 ③_____、_______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④太阳辐射能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筐题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的结构: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A 层、B 层、C 层。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 。
附:太阳活动既有规律性又具有随机性,其种类有很多,例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谱斑、太阳风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
3、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 是太阳活动的的重要标志,活动周期约为 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引起 扰动,使地球上 通讯受到影响,甚至 ;(2)扰乱地球 ,使地球磁场出现“ ”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 ;(3) 与两极稀薄大气碰撞,会出现 ;(4)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 等。
附: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平均周期约为11年,凡是峰值年前后,黑子、耀斑等现象异常活跃,是研究太阳的好时机。
太阳以电磁波和高能粒子流的形式,向外放射巨大的能量和物质。
太阳的能量流和物质流对地球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及演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的疑惑1. 。
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②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艺文班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第周课题主备人编号编写时间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②景华府15 2013/4/10一、本节目标1.以美国商品谷物生产为例,归纳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区位条件。
2.对比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二、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二:商品谷物农业1.基本特征:面向的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机械化程度。
2.主要作物:和。
3.主要分布区:(1)、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以经营为主。
(2)中国:东北和西北,以经营。
4.区位条件:区位因素主要影响自然条件地势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产高产;地势平坦开阔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壤气候降水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场促进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地广人稀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机械化水平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知识点三: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1. 读“美国主要农业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
(2)图中A、B、C三区属于小麦区的是___,属于玉米带的是__,其中A为________区,B为________区。
(3)这里发展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2. 列表比较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地形地势(中央大平原)气候气候、夏季潮湿水源水源(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土壤土层深厚,土壤(黑土)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路和路相衔接,交通四通八达人口地广,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分布亚洲季风区、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区位因素①水热条件优越;②地形以平原为主;③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④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⑤种植历史悠久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②交通;③广阔;④地广人稀;⑤水平高;三、问题探究1. 完成教材P49“读图思考”2. 完成教材P50页活动四、典例剖析 练习册P59例2五、实战演练 练习册P60-61的第8-10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朔城区一中艺体班地理导学案
一、课时目标要求、重点、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影响
1、原因: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产生热量差异。
2、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3、表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
⑴全球的气压带
⑵全球的风带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地球表面均一,地球运动导致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的移动,具体如下图所示
(拓展):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大体是一致的。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风带一定北移”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严格地讲,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向北移,夏至日至冬至日向南移;移动的幅度大致是5°---10°
课时作业
读下面的“三圈环流简图”,完成11~12题。
1.图中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是极地高气压带
B.②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C.③是盛行西风带
D.④为信风带
2.赤道地区一般降雨量非常大,其原因是()
A.多锋面气旋活动
B.近地面盛行西风,降水量大
C.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D.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