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的“水”意象隐喻内涵及成因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接下来,为您带来“再别康桥意象解读”,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
金柳:读出了柳树在夕阳下金灿灿的,就像新娘一样美丽,还仅仅是读到了七八分。
何以是新娘,而不是姑娘,女郎?想象一下迎新的场面吧,新郎见到穿着新嫁衣的新娘,是何等新异惊喜!诗人此番虽是再别,却睹旧如新,心中有一种初见乍逢的甜蜜的感觉,这一层感受,多半很快就能读得出来。
但是,这一诗节的重点是在三四两句,诗的意象,准确地说,不是金柳,而是金柳在“波光里的艳影”,她已经不是实物,不是客体,而是投影,是幻象,或者不如说,是时光流逝后遗留在诗人心头的幻影。
然而她依旧美丽、浓艳,似幻亦真,往往复复,抹之不去。
波光,既是康河的水,又是时间的流,时光带不走的,值得忆念的,何止是一草一木?新娘的艳影,也许更容易联想到人事,人物。
比如,有一个曾在康桥和诗人几乎朝夕相伴的人,此时已经离去,而且远嫁了;也许还有无数的离去、逝去、失去的,……那么,在睹无思旧,触景伤怀时,在康河的波光里,就不会叠印出她或他的影子吗?“波光”二字,融进了岁月流迁的无限怀想,“荡漾”一词,又是何等的柔情婉转、温馨缠绵啊!是的,在七个诗节里,写到水的就有四个诗节,这就不能不使人想起一个常见的比喻:“柔情似水”。
那么,朗读这一首诗就一定要“柔读”,要读得很温情,很轻柔,很浪漫才是。
彩虹:课堂上,不知为什么,竟很少听到师生一起品味那个“彩虹似的梦”。
多半是平平带过,仅只说到这是诗人昔日美好理想和对康桥美好回忆的比喻或象征,却没有注意到这个“梦”是如何呈现在诗人笔下的。
“梦”原是“天上虹”,是“天上虹”的“沉淀”。
“虹”是美丽的,然而短暂,虽然短暂,却也能幻化为永久,因为她会在“潭”(融入清泉)中“沉淀”。
在“水”中沉淀,也就是在“时光”中永存,哪怕已经“揉碎”。
徐志摩爱情诗意象选择以及情感折射-精品文档资料
徐志摩爱情诗意象选择以及情感折射徐志摩诗歌中对爱情的追求让人感动中敬佩,他的爱情诗歌玲琅满目、优点很多,尤其在选择典型意象折射情感方面独树一帜,可圈可点,这种独特的意象选择让其爱情诗歌更朦胧,更有意义,更高妙地表达自己的隐秘的心绪。
一、用墙等意象折射对爱情的追求徐志摩曾经用墙这个意象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起造一座墙》是徐志摩对爱情的追求誓言,所追求的是陆小曼,诗歌中徐志摩用墙这个意象来代表两个人的感情,这堵墙如钢似铁,能抵挡外来的干扰。
用蕉衣这个意象代表爱情,来包裹着心,不仅与平常人一样爱的真,还比一般人爱的更加炽烈。
芭蕉树是有心的,没有了心的芭蕉就会枯萎,对于诗人来说,爱情是生活必需品,而不是调剂品。
我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在这流动的生里起造一座墙;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起造一座墙》节选在半封建社会,追求一个有夫之妇,是被整个社会唾弃的,但徐志摩坚信真爱无罪。
他遭受了诸多的磨难,仍旧高擎着真爱的大旗。
诗人在这首诗里展现了他的大无畏的爱情精神,为了爱披荆斩棘,为了爱冲出牢笼,诗人在现实中的爱情也确实经历了许多的牵绊,受到了许多折磨,在没有爱情土壤的情况下,他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二、用雪花等意象折射对爱情的礼赞徐志摩用雪花来对爱情进行崇高的礼赞。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随着接触的日益着增多,感情也逐渐加深,最后陷入了爱恋的漩涡,浪漫的徐志摩为陆小曼写下诗歌。
在这甜蜜的爱情滋润下,徐志摩往日诗歌里的忧愁和伤心都被明快的色彩取代,1924年的《雪花的快乐》就是其代表作。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融,消融,消融――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雪花的快乐》节选在这首诗里有着丰富的想象,徐志摩把自己比作一朵小雪花,在空中飞舞,在空中不停地飞着,就像恋爱一样眩晕和热烈,诗人在诗歌中再三强调自己飞的方向,雪花多情,但不随风而舞,而是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它避开了幽谷,避开了山麓,也避开了荒街。
论徐志摩对诗歌意象的追求毕业论文
【标题】论徐志摩对诗歌意象的追求【作者】金霞【关键词】徐志摩诗歌意象学贯中西自然性灵【指导老师】梁平【专业】中文【正文】“…意象‟的结构可以分为…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在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欲、意念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意‟是情与理的统一或者说它是艺术家整个灵魂与人格的交融是艺术家的自身独特的精神气质…象‟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直接可感的非现实的物象此…象‟已经不是纯然的物象它是体现了主体之意的心理物象具有以未 竦奶氐恪!?在诗歌艺术里意象是以词为载体的符号是熔铸着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的和谐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可感可触的具象。
意象作为诗的一个生命元素可以说诗歌艺术离不开意象意象是作为结构诗境的基本单元而存在它是“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3或是诗人直觉所体验的感性与理性的内在统一在现代意象诗派的观念中意象被提高到空前重要的位置。
刘易其在《诗的意象》中说“一首诗可能就是有多种意象组成的意象”。
4庞德更是认为意象是诗人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
可见意象对诗歌表现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
在现代文学的诗歌殿堂里徐志摩是很注重对诗歌意象追求的诗人之一。
一支花一缕风一个闪光的瞬间都蕴藉了诗人无限深长的情意。
徐志摩本人也无意识地阐发了对意象的感悟“星光的闪动草叶上的露珠的颤动花须在微风中的摇动都是在触动我感兴的情景。
”5徐志摩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对其诗歌意象的探索显示出日益浓烈的意象自觉意识有力的证明了他在诗艺表现上的无限追求。
本文从对徐志摩诗歌进行整体观照的基础上对其意象追求加以阐述。
一学贯中西的诗歌意象的匠心独运徐志摩的创作活动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五四”文坛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背景那一代的青年的热情与冲动被西方文化思潮所引发徐志摩也不例外他满怀壮志渡海西学在英国经狄更生介绍取得了特别生资格在康桥大学随意选科听课从此“占着了黑方巾黑披袍的风光”。
再别康桥主要诗歌意象
再别康桥主要诗歌意象一、“康桥”意象。
康桥(今译剑桥)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
康桥对于徐志摩来说,那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就像一个美好的旧梦的发生地。
他在康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那里充满了他的青春回忆、求知的渴望以及最初的爱情萌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康桥就像是徐志摩心中的一个桃花源。
这里有着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古老的建筑和流淌的河水。
它代表着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充满诗意和浪漫的所在。
就好比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可能是小时候玩耍的老院子,或者是曾经旅行途中发现的一个绝美小镇,康桥对于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承载着他太多的情感,所以他才会“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对康桥充满了敬畏和不舍,就像对待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连离开的脚步都不敢太重。
二、“金柳”意象。
诗中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把金柳比作新娘。
这是一个超级美的意象啊。
你想啊,夕阳的余晖洒在河边的柳树上,柳树的枝条随风摇曳,那金色的光芒就像给柳树穿上了一层华丽的婚纱。
柳树本来就是一种很柔美的植物,细长的柳枝就像姑娘的发丝。
在这里,徐志摩把金柳和新娘联系起来,就赋予了柳树一种娇羞、柔美的气质。
而且这个意象还不仅仅是外表上的美。
新娘在我们的文化里是充满希望、新生活开始的象征。
金柳作为康桥边的一道独特风景,就像是康桥给予徐志摩的一种美好馈赠,是他在康桥记忆中的一抹亮色。
就像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总会有那么几个画面像闪闪发光的星星一样,这金柳的画面就是徐志摩康桥记忆中的星星。
三、“青荇”意象。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青荇在诗里是一种充满生机和自由的意象。
青荇生长在软泥上,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摆动。
徐志摩看到青荇,就像是看到了自由的灵魂在舞动。
这青荇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水底无忧无虑地玩耍。
徐志摩对青荇的描写,也反映出他自己对自由的向往。
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渴望像青荇一样,不受拘束,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尽情地舒展。
而且青荇这种水生植物,它扎根于康桥的水中,也是康桥这个大环境中的一部分,从侧面也体现出康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滋养着这些自由的小生命。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徐志摩其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颇受人们的喜爱。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欢迎大家阅读!徐志摩从1921年开始写诗到1931年离世,在整整十年间共出版了版了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共计诗作290余首。
有些人认为徐志摩的诗作内容空泛,用词过于矫揉造作。
虽不认同但也不能否认,徐志摩的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颇受人们的喜爱。
诗歌作为过程就是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人性本质中的感性爆发。
徐志摩的诗是激情与冷静的耕耘的收获。
一、徐志摩诗歌的意象之美1.复叠美。
这里所说的复叠指的是同一次与反复多次的出现。
如《康桥西野色》中的第四节:“晚霞在林间里,晚霞在原上的溪底,晚霞在风头风尾,晚霞在村姑的眉际,晚霞在艳喉鸦背,晚霞在鸡啼犬吠。
”这里共出现了6次“晚霞”。
这六次并不是单纯形式上的重复,而是在不同场景下对晚霞的不同描述,极力表现晚霞之美,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立体化美的享受。
诗人巧妙地用了这种复沓变奏的手段来抒发情感,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个角度出发最终又回归原地,但每次的循环往复都能够给人以新鲜之感,让我们在感受到这意象的复叠美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深深情感。
2.动态美。
动态美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美,意象中最有吸引人的也是这种流动性的事物。
因此,徐志摩的诗歌好似是一个个跃动的水滴组成了川流不息的河流,极具动态美。
比如《呻吟语》所描写的:“我亦愿赞美这神奇的宇宙,我亦愿意忘却了人间的忧愁,像一只没有挂累的梅花雀,清朝上歌唱,黄昏时跳跃。
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左右,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但如今膏火是我的心,再休问我闲暇的诗情。
上帝!你一天不还她生命与自由!”在这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描摹的一副生机勃勃、声色俱佳的画面,让读者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官中体会到自然和谐之美[1]。
论徐志摩诗歌中的海洋意象
论徐志摩诗歌中的海洋意象“海”在是矛盾的综合体。
它广博深邃,浪漫神奇,却又变幻莫测,危机四伏,无情地埋葬了无数人的生命。
“海”不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复杂客体,也可以负载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
理想与现实,时代与个人,光明与黑暗,怀疑与信任,多种二元对立的主客体融合都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朦胧诗诗人是经历了“黑夜”的“一代人”,追求“光明”的“一代人”,文革历史给他们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巨大伤痕。
徐志摩也经历了插队、回城、待业的坎坷遭遇。
因此,当她再遇久违的大海,对时代的灰暗和个人遭际的深深感慨就全都融入海中。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也许风暴张开贪婪的口/……”(《致大海》)徐志摩以“海”的变幻莫测作为象征,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时代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诗人个体在“海”的面前,显得苍白、渺小,“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
”(《致大海》)“它目睹了血腥的光荣,/它记载了伟大的罪孽。
”(《珠贝――大海的眼泪》)这是诗人的愤怒与控诉。
“望着你远去的帆影我潸然泪下,/风儿已把你的诗章送走。
/叫我怎能不哭泣呢?”(《海滨晨曲》)诗人的临海远眺而泣,现实的灰暗使得她的人生处处受挫,追求难以实现,加重了她心灵的忧伤。
虽然现实是那样地灰暗,徐志摩却并未因此丧失的信念和勇气,她忧伤但不绝望,她愤怒却不沉沦。
“呵,生活,/固然你已断送/无数纯洁的梦,/也还有些勇敢的人,/如暴风雨中/疾飞的海燕。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任你是虚伪的平静,/任你掳走过去的一切/一切的过去――/这个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乐。
”(《致大海》)徐志摩一方面抒发着她来自现实的忧郁,同时又表达着她不甘于这种忧郁的追求。
这不懈搏击的海燕不正是坚持追求的诗人自己吗?徐志摩借着对大海壮观景象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她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再别康桥》在平和舒缓的抒情基调中,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不平静的,甚至是多种感情因素混合与交织的,难以弥平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冲突。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绘画感与意境美是本诗的最大特色。
诗中意象众多,皆鲜明艳丽。
“物”与“我”、情与景和谐互渗,创造了柔美的富有魅力的意境。
所谓意境,即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
诗人为了创造物我交融的意境,首先强调了描写上的形象性与画面感。
诗中的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等突出了光线的明暗感,金柳、云彩、青草、彩虹等具有强烈的色彩感,招摇、揉碎、荡漾、漫溯等又呈现出意象的动感。
诗中每一节都是一幅画,组合在一起则是整体和谐的艺术空间。
诗人在追求绘画美的同时还出色地把“我”与“康桥”糅合在一起叙写。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这里,“我”的依依惜别的形象始终在康桥的风姿中伫立。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康桥的波光艳影也无时无刻不印在“我”的心中。
这种将写景与抒情自然而然地相交融、毫无分离造作之感的技巧,营造出物我同一、情景互渗的氛围,达成含蓄冲淡、柔美婉约的古典式意境。
本诗的比喻奇异陌生而又通俗易懂,意象生动而富有象征性和暗示性。
徐志摩曾说过;“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而然的淹没了你的灵性。
”这话道出了诗人为何一再在本诗中运用比喻手法的原委。
诗人曾多次托物寄情,自喻为物,以表达自己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如“我”与康桥的水草相合,“我的心”成了波光闪闪的康河。
这些比喻因缘而起、随景而生,喻象取之于大众熟悉的事物,比喻所建立起来的想象性联系又给人新鲜感。
此外,“河畔的金柳”与“夕阳中的新娘”,“悄悄”与“别离的笙萧”,他们之间的比喻关系却唤起陌生化的新鲜审美感觉,不落俗套且贴切自然。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
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诗作的艺术魅力却没有因为其生命的消逝而消逝。
徐志摩生前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部诗集,他逝世后又由陈梦家编写陆小曼作序出版了诗集《云游》。
徐志摩的每首诗歌都构思巧妙,充分展现了他超俗的想象力和不凡的艺术才华。
读他的诗歌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善于在诗歌中创造各种美。
徐志摩通过对诗歌各种艺术美的创造,使他的诗歌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并因此具有了一定的美学价值。
(注: 谢冕:《徐志摩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08页。
)一、徐志摩诗歌的意境美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核心和最高的美学原则。
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要求。
所谓“意”,是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指诗人用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即情感客观化,对象化。
“意”是诗的生命,“境”是附在“意”上的外壳,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工具。
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才能得到生动的抒发,而具体的形象又因诗人思想感情的熔铸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力量。
诗的意境创造就是要求“意”与“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强调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境的高度统一融合。
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物皆情语”。
这些艺术经验道出了“意境”的美学真谛。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一个好的诗人往往是心包万千,神游八方,情感丰富,物我共融,不受时空限制的。
徐志摩就是这样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也是如此。
读徐志摩的诗歌,可以将读者一下带入他的诗歌意境中。
诗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统统展现在你的面前。
在这人与人,物与物,情与情构建交织而成的意境里,我们将会被深深地打动,仿佛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
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介绍徐志摩的诗歌特点,欢迎阅读。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徐志摩常用奇特的想象、比喻,造成新奇、美妙的意象,用暗示委婉含蓄造成新颖、美妙的意象。
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称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连续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喧响的"琴弦"翻飞的"粉蝶"四个富有浓郁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
《婴儿》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构思不落俗套。
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是诗的血脉。
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雪花的快乐》里“飞扬、飞扬、飞扬”的连用,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感。
在用韵上,他多方采用西洋诗押韵的方法《先生!先生!》用随韵(AABB),《为要寻一个明星》用抱韵(ABBA),《他怕他说出口》用交韵(ABAB);使诗韵在和谐中显出变化。
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徐志摩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
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地长短错落,又大段整齐、匀称。
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徐志摩的诗富于想像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
徐志摩私语赏析
徐志摩私语赏析摘要:一、概述诗歌《私语》的特点二、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三、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四、探讨诗歌意韵和情感表达五、总结徐志摩的浪漫主义诗歌特征正文:徐志摩的诗歌《私语》是一首描绘秋日私语的美丽诗篇。
这首诗歌以清新的语言、优美的意象和深远的意韵,展现了秋日里一对恋人在大自然中低语倾诉的场景。
在语言风格上,《私语》表现出简洁、清新、文雅的特点。
诗歌中的词语搭配巧妙,构思新颖,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同时,诗歌的旋律感极强,语言流畅,宛如甘甜的茶水划过舌尖。
诗人用简单的词汇勾勒出一幅秋日画卷,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情感。
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样,诗人运用了秋雨、秋水、秋柳、秋叶等元素,生动地描绘出秋天的景色。
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幽、婉丽的秋日图景,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浪漫、温馨的氛围,为恋人之间的私语创造了美好的背景。
在意韵方面,《私语》更具匠心。
诗人并未直接描绘私语的内容,而是通过描绘环境和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恋人之间的柔情蜜意。
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宽广,引人遐想。
同时,这种写法也让诗歌更具朦胧美,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
徐志摩的诗歌《私语》以其独特的浪漫主义特征,展现了秋日里恋人们美好的一面。
这首诗歌充满了个人独特的情感,丰润浓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魅力。
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私语》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韵,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秋日恋语的美丽画卷。
这首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江南文化对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影响(2)
江南文化对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影响(2)
三、水性情怀的流淌
徐志摩的诗歌意象可概括为三类:一是飞升的意象,是他对爱、自由、美的追求。
二是水的意象,体现了女性情怀,体现了柔美的丝动;三是花的意象,是美感的上升。
《》中的“金柳”“波光”“长篙”等系列意象,有着鲜明的江南风情。
在《西湖记》中,志摩写船的时候,就用了“波光”、“月光”、“长竿”等词来形容想象的景物。
他从1910年开始在杭州学习,几乎每个星期都去西湖游玩,对西湖的美了然于心。
但他不爱什么九曲,也不爱什么三潭,他爱的是在月光下看雷峰静极了的影子,他说“我见那个,便不要性命。
”[10]在《西湖记》中,徐志摩对于西湖的清秀绝美表达得淋漓尽致,情感因为西湖的芦荻而得到了满足。
《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也是对于西湖芦田的欢喜表达。
这里的西湖,是徐志摩少年时代的景和情,也是徐志摩成年之后一直寻找着的寄托。
在康桥时,徐志摩的诗歌里是有着康桥的景和情,但对故乡的念想内化在康桥的情景中,才达到了共通的效果。
水意象:触动心灵的弦索——论徐志摩诗歌中的水意象
水意象:触动心灵的弦索——论徐志摩诗歌中的水意象
廖玉萍
【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徐志摩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存在。
虽然他的创作生涯较为短暂,但其诗作却在中国文坛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光痕。
尤其是他作品中层出不穷的意象,新颖别致、内蕴丰富,为读者带来了鲜活的审美感受。
有关“水”的意象,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已经成了增强作品深刻、抒情、美感的重要手段,它们在烘托意境、抒发感情、揭示诗歌主题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徐志摩的诗歌世界中的有关水的意象,从一般平凡哀乐得失景象上,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人的平凡哀乐得失,只有用诗人的意象去感触,才能捕获.
【总页数】4页(P94-97)
【作者】廖玉萍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所;郑州师范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李立扬诗歌中的水意象解读——以诗集《玫瑰》和《在我爱你的这座城市》为例[J], 刘兰辉
2.李立扬诗歌中的水意象解读——以诗集《玫瑰》和《在我爱你的这座城市》为例
[J], 刘兰辉;
3.海子诗歌中的水意象 [J], 王贵;
4.姜恩乔诗歌中的水意象研究 [J], 庞伟;
5.天人合一:山水诗歌的最佳心灵境界--魏晋诗歌山水意象论 [J], 马宝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
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
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
徐志摩诗歌的意境和意象区别
徐志摩诗歌的意境和意象区别徐志摩诗歌的意境和意象区别导语:徐志摩,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下面是徐志摩诗歌的意境和意象区别。
欢迎阅读及参考!徐志摩的诗歌的意境很丰富,亲切,他在选择意象的时候,总是很贴切的,如果要更好的去理解他的诗歌,那么久得多读几遍,了解诗歌背景和诗人想表达的情感。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
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
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说散文中有意境的创造。
比如《简爱》中对桑菲尔德庄园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是一种意境。
在中国,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实际上就是指意境。
“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
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可见意境说初见端倪。
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
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即由境而来,由思而来。
权德舆提出“思与境谐”的理论。
司空图《诗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
刘禹锡发展了“境生于象外”之说。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说,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探讨。
到了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集其大成。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王会:浅论徐志摩诗歌之意象
浅论徐志摩诗歌之意象中国现当代文学王会05010612001摘要:徐志摩是新月派的最有代表性的伟大诗人,他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的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诗体现了新月派诗歌的典型特征。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一直追求“爱、自由和美”三个大的信仰,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他的诗歌,都体现着他对这三大信仰的追求。
徐志摩的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意境优美,虽然是闻一多提出了“三美”主张,但是徐志摩却在部分方面是最好的践行者。
意象美是徐志摩诗歌的特点之一,在他的诗歌中主要运用了坟墓、水、星、月、光、雪花等意象,每一种意象都有它独特的意义,也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诗歌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意象;感情一意象,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内心所想用物象表现出来,客观解释就是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当然这个是把意象当做专业术语的客观解释。
诗歌当中的意象是指诗人瞬间的灵感通过客观事物来表达,是寄予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是赋予了特殊情感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诗人对于意象的运用过分推崇,因为诗歌句子一般很短,所以“言不尽意”,用语言也很难表达诗人心中之意,而运用意象可以通过比喻、寓示来表达诗人的意思和感情。
据说“意象”在中国古诗中很早就运用了,诗人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往往通过意象的运用来抒发胸意,后来传到了西方,庞德作为意象派领袖就是通过阅读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才了解了意象的艺术。
我们通过了解意象这一词可以知道它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古人的理解中,“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而“象”是外在的具体的事物,象是作为意的寄托物存在的,中国传统诗歌里面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诸如此类的成语也都很好的解释了“意”和“象”的关系。
当作者心有所想的时候就会把内心的想法寄予在某种事物上,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使读者通过意象的表现来感受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徐志摩偶然诗歌鉴赏
徐志摩偶然诗歌鉴赏
摘要:
一、徐志摩简介
二、偶然诗篇背景及创作时间
三、诗歌主题及意义
四、诗歌鉴赏
五、总结
正文:
徐志摩偶然诗歌鉴赏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出生于浙江海宁,于1918年赴美国学习,1921年赴英国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浪漫、自由、独立为主题,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偶然》是徐志摩创作于1926年的一首诗歌,通过描绘云与水的相遇,揭示了人生中许多事物的偶然性和无常。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以云与水的相遇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哲思。
诗歌主题及意义
《偶然》诗歌的主题是揭示人生中许多事物的偶然性和无常。
在诗中,徐志摩将云与水的相遇比作人生的偶然,强调人生中的许多邂逅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
诗歌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认识并接受这种偶然性,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诗歌鉴赏
《偶然》诗歌的鉴赏重点在于理解诗人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诗中的云与水象征着人生中的各种邂逅,而诗中的“我”和“你”则代表个体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诗人在诗中写道:“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表达了人生中许多事物的偶然性和无常。
而诗中的“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则强调了人生中的邂逅往往转瞬即逝,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短暂的相遇。
总结
《偶然》是徐志摩创作的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通过描绘云与水的相遇,引导人们认识并接受人生中许多事物的偶然性和无常。
徐志摩的诗歌10首及赏析
徐志摩的诗歌10⾸及赏析徐志摩的诗歌10⾸及赏析 徐志摩中国著名新⽉派现代诗⼈、散⽂家、新⽉诗社成员,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重要的贡献。
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徐志摩的诗歌10 我是天空⾥的⼀⽚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 你不必讶异, 更⽆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赏析: 能把“偶然”这样⼀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圆,朗朗上⼝⽽且余味⽆穷,意溢于⾔外——徐志摩的这⾸《偶然》⼩诗,对我来说,⽤上“情有独钟”之语⽽不为过。
诗史上,⼀部洋洋洒洒上千⾏长诗可以随似⽔流年埋没于⽆情的历史沉积中,⽽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独放异彩。
这⾸两段⼗⾏的⼩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格之作。
这⾸《偶然》⼩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
按徐志摩的学⽣,著名诗⼈卡之琳的说法:“这⾸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
”(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诗⼈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
”(《纪念徐志摩》)。
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与匠意的。
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
每⼀节的第⼀句,第⼆句,第五句都是⽤三个⾳步组成。
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步与较短的⾳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朗朗上⼝。
⽽我在这⾥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诗歌内部充满着的,⼜使⼈不易察觉的诸种“张⼒”结构,这种“张⼒”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都存在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5期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4No.5 2019年9月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CSOCIAL SCIENCE)Sept.2019徐志摩诗歌的“水”意象隐喻内涵及成因叶琼琼,陈丹璐(武汉理工大学汉语言学系,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水在中西文学中都是内涵丰富的传统隐喻意象。
作为徐志摩诗歌中核心意象之一,“水”被徐志摩赋予了新的隐喻内涵,映射出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物理特征差异以及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的交互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与审美取向。
徐志摩诗歌中“水”意象隐喻内涵的成因有三:一是吴越文化水域景观、人文要素与哲思风尚的性灵陶冶;二是诗人对传统诗词隐喻模式的继承与重构;三是诗人对西方文艺思潮、《圣经》以及卡翁与奥菲利娅情结的吸纳改造。
运用现代隐喻思维对传统意象隐喻内涵进行改造,是徐志摩作为中国新古典诗派重镇对中国新诗艺术形式进行有益探索的重要途径和成果之一。
[关键词]“水”意象;隐喻;吴越文化;西方文化[中图分类号]120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31672-934X(2019)05-0059-14DOI:10.16573/ki,1672-934x,2019.05.010The Interpretation on the Water—Image Metaphor in Xu Zhimo's PoetryYE Qiong—qiong^CHEN Dan—lu(.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0,China} Abstract:Water is a traditional metaphorical image with rich connota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s.As one of the core images in Xu Zhimo's poems,"water"has been given a new metaphorical connotation.The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in different stat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formed by human society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nature have reflected the poet's uniqu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There are three causes of the metaphorical connotation of water—image in Xu's poems.The first is Wu Yues cultural waters landscape, humanistic elements and philosophical fashion;the second is the poet's inheritanc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metaphorical model of traditional poetry;and the third is the poets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thoughts, the Bible,and Karon and Ophelia complexes.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and achievements that Xu Zhimo,as the center of Chinese neo一classical poetry school,make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n the art form of Chinese new poetry by using modern metaphorical thinking to reform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imagery metaphor.Key words:image of"water";metaphor;Wuyue culture;western culture传统隐喻理论主要局限于修辞学范畴,将隐喻认知内涵大为拓宽,延展出丰富的阐释视隐喻看做一种修辞现象:1](P28),20世纪初以来,角。
现代语言学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收稿日期:2019-06-24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W134)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叶琼琼(1974-),女,湖北黄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新诗研究;陈丹璐(1988-),女,浙江衢州人,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学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1:<P30)o从创作过程来看,诗歌与隐喻密不可分。
路易斯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囚。
在某种意义上,诗就是一种比喻性的文体,比喻的技艺不仅是诗人的天赋所在,也是诗人的天职或义务。
语言在诞生之初就是诗性的或具有诗性智慧的:最初的语言是一种“幻想的语言”,其原则是“诗的逻辑”,而比喻或隐喻就是诗的逻辑的派生物……比喻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原初欲望……很少有什么手法能够像比喻那样具有直接的揭示性,能将事物和人的状态、世界中隐藏的各种关联最迅捷地直呈眼前⑷。
诗人通过惊人的洞察力发现事物间与众不同的联系,或是以超拔的想象力创造事物间匪夷所思但是细思之后又合情合理的联系,这种联系形成新颖奇特的隐喻,使两造之间产生丰富的隐喻内涵(这种隐喻内涵因人、时、情、境而异);同时隐喻的两造或是在客观特性上,或是在主观经验上有内在相似性与逻辑性,让诗歌内容在隐喻架构中连贯统一,诗歌隐喻因此具有创造性、模糊性、连贯性等特点,这意味着诗歌隐喻艺术蕴涵着巨大创作空间。
诗人借助这些流淌在人类思维中的原型,在精雕细琢中构筑诗歌灵魂,通过语言媒介回溯生命源头,赋予其意识价值,在同时代乃至后世激荡起人类心灵的共鸣之音W(P101-102)…作为新月派领军人物之一,被茅盾誉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末代诗人”的徐志摩除了在“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对诗歌体制进行大胆尝试与突破外:5:(PU9),更在诗歌意象运用上有独特成就。
中西文化的共同影响使其意象既有典型的传统韵味,又有浓郁的欧化色彩,熔炼了古典诗词与欧洲浪漫派的隐喻内涵,在直抒胸臆中曲折达意、委婉抒情。
以往对徐志摩诗歌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类意象群,关注意象情感与诗歌追求,如潘晓青的“天空意象群”研究,肖显慧的星、云、莲、墓意象探讨,赵丹萍的自然意象研究,等等。
还有的意象研究从比较文学的视域介入,借助济慈、雪莱、戴望舒、林徽因等诗人进行对比分析。
而水意象研究相对偏少,主要包括:康荣峰通过某一类水意象或具体诗歌研究其表达效果,赵艳宏观概括徐志摩诗歌水意象的艺术作用,廖玉萍对徐志摩诗歌中与水有关的意象进行分类并总结其作用,等等。
总体而言,较多研究通过对比将水意象归为女性的柔美情怀,注重艺术效果与功用分析,忽略水意象内部差别,对其分类也涉及大量植物与人事,分散了单纯水意象研究。
而从意象隐喻入手、以徐志摩诗歌水意象为切入点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因而本文以此为着力点探讨徐志摩诗歌的隐喻艺术经验。
一、中西方“水”意象隐喻与徐志摩水意象使用水是地球上的常见物质,是孕育生命的源泉,人类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
东汉王充认为:“云积为雨,雨流为水。
”叫〈汉语大词典》中“水”有22项释义刀。
林菁对其进行整理,做出基本义与引申义的分类囚。
本文所探讨的徐志摩诗歌水意象基于基本义,包括自然界固有物质“水”以及“泛指一切水域”两大类别,因此,江河湖海等都在本文讨论之列。
通过对中西方水意象隐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理解徐志摩水意象创作中独特的隐喻内涵。
中国古人将水视为世界本原,先秦《尚书》与宋代《太极图说》都把“水”放在五行之首⑼,可见对水的重视。
结合刁生虎刚与聂亚宁m 的观点,可总结出传统水意象的七大隐喻内涵:道德、思想、心境、柔情、力量、运动、阻隔。
水是“道德”,是生生不息的天地之道与自然法则,是道德精神与理想人格的隐喻。
夫子的“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将水无私灌溉的道德人格化;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将水视为至善境界,作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水是思想,是通达敏锐的智慧与气魄。
班彪的“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规劝人们以从善如流的智慧吸取中肯意见;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海的广袤比2019年第5期叶琼琼,等:徐志摩诗歌的“水”意象隐喻内涵及成因喻包容胸襟与壮士气魄。
水是心境,是远离世俗喧嚣的豁达气象。
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一番清净中静享自然禅意;王勃的“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登高远眺中将落日山河尽收眼底,涌生豪情壮志。
水是柔情,是女子深厚绵长的情意。
《诗经》的“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蹉,佩玉之傩”形容女子的姣好容颜与绰约倩影;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诉说缠绵怫恻的忠贞爱情。
水也是力量,是刚柔并济的共融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在力量层面上,水有譬政治、喻灾难的双重隐喻。
一方面,水有譬喻治国的政治功能。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冰则覆舟”的观点成为君王“民本”治国思想的重要渊源,“水能覆舟”蕴含的动荡因素也是国家人民的灾难来源。
而当水蓄积力量过大而难以控制时,洪灾随之而至。
由于洪水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破坏,中国百姓在与其斗智斗勇中生发出水的灾难隐喻,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影射水带给国家人民的伤害与损失;“洪水横流”进一步隐喻邪道横行、纲常伦理崩坏的社会风气,是对倡导清明教化的文明古国精神文化世界的灾难性打击。
水是运动,是无形流动而永恒变化的象征。
一方面,这一运动难以把握又无规律可循,因而常用以谈论兵法与军事,成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代名词,如孙武以水论兵的名句:“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