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民主的制度实现路径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特征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

其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旨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

一、经济发展的战略和路径选择在经济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了一系列关键的发展路径选择。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注重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强对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二、政治体制的战略和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和中国实际情况的特点。

政治体制的战略和路径选择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通过党的领导,确保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法治建设。

坚持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民主建设。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范围,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和获得感。

三、社会文化建设的战略和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文化建设是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实践路径的理解

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实践路径的理解

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实践路径的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现代化。

本质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平。

而实践路径则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政治制度改革。

要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实行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加强法治建设,确保人民权益得到保障。

二、经济结构调整。

要加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三、教育与文化建设。

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推进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模式。

五、国防与安全建设。

要提高国防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促进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平。

而实践路径则需要在政治制度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教育与文化建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防与安全建设等方面进行。

只有在各个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探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探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探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索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首先,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应该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放宽市场准入,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应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能保持长期稳定增长。

其次,中国应注重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挑战。

中国应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应加大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持,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层次和附加值。

此外,应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一体化。

第三,中国应着力解决社会问题和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

中国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同时,应加强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第四,中国应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支撑。

中国应设立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应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应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只有通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优化经济结构、解决社会问题、加强环境保护,中国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道路。

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框架,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的实践指明了路径。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路径,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要素。

一、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阶级分析: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除阶级矛盾,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

2.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理论主张,生产资料应该归全体人民所有,实行公有制经济。

通过公有制的方式,可以实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经济所产生的剥削和不平等问题。

3. 根本利益一致: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应该通过团结合作来实现自己的共同目标。

这种利益一致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

4.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

通过对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可以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以上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们构成了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要素,也为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二、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具体行动和改革探索。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实践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路径和模式。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实践路径:1. 社会主义革命:许多国家在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确保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

2. 经济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改革,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改革。

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公平。

介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路径

介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路径

介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路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主法治、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家。

具体目标包括:1. 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协调型、绿色型、开放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 社会进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全民受教育、就业机会平等、社会福利普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3. 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司法独立和公正,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4. 文化繁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5. 生态良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径包括:1. 经济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可持续发展。

2. 社会进步: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率,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民生改善。

3. 民主法治: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发挥党的作用,加强法治宣传和法律教育,加强法治体制建设,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4. 文化繁荣: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倡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加强青少年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

5. 生态良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保力度,推进生态保护和恢复,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途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途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途径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民主制度。

它与资本主义民主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要求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建立起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和意识形态的自由。

2. 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实现的。

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3. 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途径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途径主要涉及政治制度、人民群众参与和权力监督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实践途径:1.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民主不仅仅是一党的民主,而是建立在多党合作的基础上的。

通过政治协商制度,不同政党之间可以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达成共识,实现政治力量的多元化。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群众行使立法、监督和决策的权力。

3. 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强调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性。

通过建立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治能力,使基层治理更加民主化和法治化。

经济民主发言稿

经济民主发言稿

经济民主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有关经济民主的一些见解和思考。

经济民主,作为一种发展路径和社会制度,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进步至关重要。

未来的经济民主既充满挑战又蕴含巨大机遇,我们要深入考虑如何推动经济民主的建设和发展。

首先,我想提出经济民主的定义。

经济民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管理和决策机制,在广泛参与、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现资源配置、财富分配和经济发展的民主化过程。

经济民主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人民参与经济决策的权利和机会,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促进经济活力的释放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追求经济民主呢?首先,经济民主有利于激发创新和实现经济增长。

人是创新的源泉,只有通过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民主能够提供一个公正、开放的竞争环境,释放人民的创新潜能,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其次,经济民主有助于实现财富公平和社会稳定。

在经济民主的发展过程中,资源的配置和财富的分配将更加公正和透明,人民的创造财富的机会也会更加平等。

这样可以减少贫富差距,增加社会稳定。

再次,经济民主对于构建社会信任和确保政府的合法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民主的经济体制下,人民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机制得到了充分发挥,可以增强社会信任度,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当然,要实现经济民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政府要大力推行改革,包括市场体制、创新体制和体制的民主化。

其次,要加强法治建设,确保制度的权威和公正。

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和参与,提高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最后,要推动公民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培育民主意识和价值观。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健康和可持续的经济民主制度。

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原则和实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原则和实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原则和实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旨在建立一种以中国特色为基础,并且结合国际走廊式发展路径,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性发展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原则如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有利于全体、尊重个人、兼顾局部”的原则对社会发展作出审慎部署,使人民得到切实体现。

(二)坚持以和平为基础,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和平发展道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三)坚持开放包容,始终遵循“开放的市场,包容的世界”的方略,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交流互鉴,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优势,增加中国资源依靠和竞争实力。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现代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高效改革升级社会发展轨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五)坚持共建共享,促进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协调发展,在模式转型、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融合发展理念,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统一发展格局,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实现全民共同受益。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规划需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以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增强科技创新为导向,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和法制规范体系建设,建立坚实的发展基础。

同时,政府还要抓好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对民生的投入和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敏感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完善政府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加大“积极发展策略”宣传力度,创新民主治理体制,加强社会治理,实现保护社会共同利益的“共治共享”格局,真正促成公平、共享、合作、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新理念。

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摘要】民主制度在各国建立的途径是多样的,其中包括选举制度的建立、法治体系的完善、公民参与的提高、政府权力的制约以及社会意识的转变等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民主制度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虽然各国的民主制度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致力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未来民主制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民众的参与和政府的透明度,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机制。

民主制度的建立不仅是各国迈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国民幸福安康的关键。

【关键词】关键词:民主制度、各国、建立途径、选举制度、法治体系、公民参与、政府权力、社会意识、不同途径、相似之处、发展趋势1. 引言1.1 民主制度的重要性民主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代表着人民的意志和权利,保障了每个公民的参与和选择权。

民主制度能够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行为。

民主制度也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吸引民众投入到国家建设中,提高生活质量和人民幸福感。

民主制度还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多元化的观点和思想交流,激发创新和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民主制度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社会理念和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制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更体现在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的全面方面。

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民主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1.2 民主制度的定义民主制度的定义是指一种政治体制,其中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民众的选举和参与,政府的行为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约束。

民主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在民主制度下,政府必须公开透明、负责任,且必须遵守法律和规章。

民主制度是一种通过广泛的公民参与来实现政府权力监督和约束的制度安排。

民主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人民至上、政府为民,通过选举和表决等程序来实现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自由、公平、公正和法治等。

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

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

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往往被视为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因素。

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常常受到争议。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经济繁荣的国家往往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广泛的机会,从而增加民众对民主制度的支持和信任。

相比之下,当经济发展滞缓或停滞不前时,民众往往会对现行政治制度产生怀疑和失望。

因此,经济发展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民主政治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政府必须对民众负责,听取他们的声音,并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

这种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和参与可以减少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为全体公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公正竞争的环境,从而激发经济的创新和活力。

然而,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有时候,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能会导致某些利益集团垄断资源,破坏社会的平等和公平。

这可能使得民主政治的发展受到挑战,因为这些利益集团更倾向于维护自身的权益,而不愿意接受广泛参与和监督。

因此,确保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的相互促进,需要制度健全的约束和平衡。

要实现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的良性互动,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该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引导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确保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政府还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理环境,积极倾听民众的声音,并鼓励公众参与决策。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司法独立和权力制衡,以确保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同时,民众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他们应该有意识地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了解自己的权益和责任,并通过选举和参与公共事务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只有当民众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时,民主政治才能真正实现。

在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众意识和政治制度各不相同,因此,没有一种“模式答案”可以适用于所有情况。

实现决策民主化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

实现决策民主化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

实现决策民主化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摘要】实现决策民主化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分析了实现决策民主化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强调决策影响范围、充分表达多元声音、提高决策的专业性、加强社会监督以及推进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

为加速实现决策民主化的步伐,助力社会进步和发展,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本文呼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决策机制,促进民主化进程。

只有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实现决策民主化、决策影响范围、多元声音、决策专业性、社会监督、制度建设、加速步伐、社会进步、决策科学性、民主性。

1. 引言1.1 实现决策民主化的必要性实现决策民主化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决策直接影响着广大民众的利益,因此必须保证决策的民主性,让民众能够参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决策民主化能够有效避免“一言堂”式的决策模式,避免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凌驾于整体利益之上。

实现决策民主化也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将更多不同的声音融入到决策过程中,减少主观臆断和偏见对决策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化能够增强民众对决策的信任感和参与感,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实现决策民主化不仅是一种时代潮流和民主政治的要求,也是确保决策科学性和公正性的重要保证。

1.2 实现决策民主化的实现路径1. 强调决策影响范围决策的影响范围广泛,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观点。

只有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更符合民意、更具民主性的决策。

2. 充分表达多元声音民主决策应该充分尊重不同群体的声音和意见,包括少数意见和批评性观点。

各方声音的充分表达能够有效避免偏颇和偏见,促进更加公正和客观的决策结果。

3. 提高决策的专业性决策制定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持,只有通过专业性的讨论和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

提高决策的专业性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人民民主是一种基于人民权力的政治制度,它强调人民在国家事务中的参与和决策权。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是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中,推动人民民主的全面发展和深入实践的路径。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

在政治领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包括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和加强民主法治。

这意味着要完善选举制度,确保选举的公正和透明;加强政府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保障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权;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公民参与,鼓励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决策和公共事务。

在经济领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包括促进经济民主和公平分配。

这意味着要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公正规则;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推动财富的公平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第三,在社会领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包括推动社会公正和促进社会和谐。

这意味着要加强社会公正,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和机会;推动教育公平,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加强社会福利,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

在文化领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包括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加强文化自信。

这意味着要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鼓励创新和多样性,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只有在这些领域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民民主的全面发展和深入实践。

通过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加强民主法治、促进经济民主、推动社会公正、保护文化多样性等措施,我们可以不断推进人民民主的进程,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民民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民民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其中,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

本文将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民民主进行概论,探讨人民民主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路径。

一、人民民主的内涵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运用。

它体现了人民的政治权力、经济权益和彻底的人的解放。

1. 政治权力: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通过普遍、平等、直接的选举方式参与国家事务,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人民能够积极参与政府管理,对国家政策进行民主决策,体现政治权力的均等和广泛性。

2. 经济权益:人民民主不仅包括政治层面的民主权利,也涉及到经济层面的权益。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享有平等就业、合理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权益。

经济民主的实现,使人民能够参与经济决策和管理,共享发展成果。

3. 人的解放:社会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通过人民民主实现人的解放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成为历史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不再被剥削和压迫。

二、人民民主的特征人民民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以下特征,这些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也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

1. 集中体现人民利益: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少数人的私利。

人民民主通过广泛的参与和集中体现人民的利益,确保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2. 人民自治原则:人民民主强调人民的自主权利,主张广泛的群众运动和自由的协商。

决策过程应当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符合人民的意愿才是正确的决策。

3. 法治保障:社会主义社会是法治社会,人民民主需要在法律的保障下实现。

法律制度应当确保人民享有平等和公正的权益,同时也规范和约束政府的权力,保证国家事务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1. 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践的结果。

它承继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革命传统和实践经验,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

2. 强调人民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人民民主、人民权益、人民利益的重要性,致力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人民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3. 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公有制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4.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中国国情,结合中国特色,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坚持开拓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1.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合中国国情,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改善人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3.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是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国家法制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法治精神的宣传和培育,加强立法工作,提高执法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

4.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是坚持中国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深化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建设。

金融民主化与金融普惠

金融民主化与金融普惠

金融民主化与金融普惠一、背景介绍在中国,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金融民主化和金融普惠成为了当前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

金融民主化是指通过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产品的开放和供给,使个人和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民主化分配。

金融普惠则是指在金融活动中充分体现公平、安全、稳健、高效的原则,以便于社会各层次的人民提高金融素质和金融文化水平,更好地获得和运用金融服务。

二、金融民主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金融民主化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较为开放的金融产品供给,其中与个人和企业融资相关的产品是最为关键的。

此外,金融民主化还需要依赖完备的金融法律制度,在保障金融市场公平、公正的原则基础上,调动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能力,促进金融市场的全面成熟。

实现金融民主化的路径包括:一是市场主体的全面参与,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二是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规则,提高市场透明和公开度,减少市场失衡和不稳定因素,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三是加强金融市场监管,营造稳定、有序、公正的金融市场环境,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和金融市场公平竞争。

三、金融普惠的内涵与实现路径金融普惠着眼于金融活动中的公平性和基于公共利益的原则,关注弱势人群和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融资、风险管理等问题。

实现金融普惠的路径包括:一是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加大对金融普惠的政策支持和创新,强化各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整合各种金融资源,为广大社会各层次提供优质、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二是提升人民群众的金融素质和认知,培育更多金融市场拥有者和参与者,加强金融市场普及和知识科普;三是构建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制度改革,优化金融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成本,保障公平竞争,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四、金融民主化与金融普惠的关系金融民主化和金融普惠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中紧密关联,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从金融民主化的角度看,只有金融服务更加普及和便捷,金融治理更加公平和透明,金融资源更加平等有效地分配,才能真正实现金融民主化。

胡佛的经济政策中的经济民主主义

胡佛的经济政策中的经济民主主义

胡佛的经济政策中的经济民主主义胡佛总统在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政策中,通过实现“经济民主主义”来重振了美国经济。

他认为,只有通过平等竞争和机会,才能使经济发展得更加公平和稳定。

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胡佛实行的经济民主主义措施。

首先,胡佛总统采取了严格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

他认为,政府过度干预经济会破坏市场的自由和竞争。

因此,他削减了政府的开销,也不增加税收负担,以便释放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到私人企业和家庭中。

这也帮助美国经济跑过了1929年的股市崩盘所带来的危机。

其次,胡佛总统推行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也是实现经济民主主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认为,保护国内工业和农业免受外国竞争的打击,可以保护美国经济稳定和就业率。

他以加税的方式来抵制进口商品,促进了本土制造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这种政策在当时确实缓解了美国经济中的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保护主义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此外,胡佛总统还通过支持农业和水力公司等实施了控制物价和发展公共事业的政策。

他认为,物价过高会破坏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

因此,他采取措施,通过监管和补助来控制物价的涨幅,使得普通百姓也能够负担。

同时,他还帮助了水力公司等公共事业,从而优化了美国公共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商业和工业的效率。

总体来说,胡佛的经济民主主义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成功了。

他维护了自由市场和竞争环境,同时也保证了公平和公正。

不过,很快他就发现这种政策的局限性:它会增加社会的不平等性,导致低收入阶层日益贫困。

在社会状态不断加紧的情况下,此后的美国政府开始采用更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来缓解贫困和失业的问题。

综上所述,胡佛总统的经济民主主义政策在当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被忽视。

它然而在时间前和经济背景下所面对的挑战和问题较为复杂和繁重。

胡佛经济民主主义的实践对于今天发展现代经济学,对于今天来从而建构更符合时代发展的经济制度理念,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现途径社会主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建立的一种社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

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主要有逐步推进、革命斗争两种方式。

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代表形式是国家所有制。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群众所有,代表形式是集体所有制。

2.按劳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按劳分配、劳动者享有相对平等的收入。

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在生产中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物质和非物质的结果。

这种分配方式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3.全面发展的人。

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自由和全面的幸福感。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实现每个人才华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繁荣。

二、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1.逐步推进方式。

逐步推进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通过渐进的改革过程实现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种方式强调温和的变革,通过逐步改革现有制度和政策,逐步加强工人和劳动群众的权益,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2.革命斗争方式。

革命斗争是指通过武装起义、工人群众运动等方式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这种方式要求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斗争,通过暴力手段打破资本主义的统治,最终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也有所差异。

然而,总体从实践来看,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统一。

社会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兼顾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作用。

计划经济可以实现国家对重点产业和资源的调控,市场经济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活力。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时代的到来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成为我国的重要使命。

这一目标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发展,还要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实现全面进步。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探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和策略。

一、经济方面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只有经济实力强大,才能支撑起其他领域的建设。

为了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现代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加强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同时还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二、政治方面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为了建设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包括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同时,要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文化方面文化是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为了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教育,提高人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社会方面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稳定繁荣的重要保障。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注重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加强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共处。

总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目标和宏伟蓝图。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我们才能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现实基础及实践路径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现实基础及实践路径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现实基础及实践路径社会治理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民主环境。

在我国各项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全面把握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客观依据,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制度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从社会治理视角深入探讨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优越性,凝聚人心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主制度是一个国家良性运行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探索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推翻三座大山后实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愿望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垄断资本主导的西方民主制度挑战的战略需要,也是在吸取苏联民主制度转型的深刻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基于我国文化传统及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文从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之一的社会治理理论,探讨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完善的经验启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主制度建设,并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途径。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主制度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从宪法制定基本原则的战略高度,强调民主原则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明确了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必须通过民主选举方式产生,同时向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而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也必须由最具民主性的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民主的制度实现路径作者:鲁敏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以发生在成都的真实事例为分析对象,描述经济民主建设的进程,并探索未来的方向。

成都的实现经济民主的实践,具体的措施体现于农村土地产权的流转、国企改革中。

成都经验同时说明实现经济民主必须注重树立经济民主观念、建立国家层面的经济民主、建立市场层面的经济民主、坚持通过法治手段实现经济民主。

关键词经济民主成都样本制度实现作者简介:鲁敏,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5-039-02民主本是一个政治概念,用来表示一种政治思潮、政治制度、政治体制。

然而在现代,仅将民主作为政治概念,就过于狭窄,因为民主意味着一个更为广阔的由所有公民参与社会力量的操作系统。

政治民主只是半个民主,它分配给人民的只是全部社会力量的一半。

社会力量的完整内涵还应包括经济力量,只有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都实现民主化,我们才真正拥有民主——这一为人类而设计的社会结构。

在一国中政治经济的决策力广泛地平等地分散,是民主主义社会中所希望的。

如果少数人手中的经济实力显著集中,它便会危及民主社会。

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民主至少应包含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

一、经济民主的含义及重要意义(一)经济民主的含义何谓经济民主,人们很难给出一个简要的定义。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只有“经济自由”、“社会民主”的辞条,而没有“经济民主”的辞条,这也说明“经济民主”是一个至今尚无定论的概念。

科恩在《论民主》中说:经济民主是指经济领域内的民主,当社会成员有权利选择他们所要追求的经济目标及达到这些目标的经济手段时,就算有了经济民主。

实现经济民主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针对公民个体的,即对公民基本经济权利的保障和建立畅通的救济渠道;第二个层面,是针对国家的,经济民主的政策目标是重新分配财富并使经济机会与条件平等化;第三个层面是针对社会的,要通过实现经济民主使社会整体福利得到提高。

基于民主的自由、平等和共生理念,王全兴和管斌在《经济法与经济民主》一文中指出经济民主的基本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要点:(1)市场主体自主。

市场主体包括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他们在市场上能够充分地表达自身的意愿、要求和行动指向,即各个市场主体相对于交易对象、竞争对手、规制主体和调控主体,能够根据市场信息和预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作出自由选择而不受相关主体的限制,主要表现为投资自由、交易与竞争自由、就业自由和劳动参与、消费者主权。

就企业自主的实现而言,一方面需要国家积极地为企业提供开业的平等权利,保障企业之间无论大小、强弱都平等地拥有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尽可能减少行政权力对微观经济生活的不当控制,给企业以自由生存的空间。

(2)利益共享。

在一定意义上,经济民主就是使各个利益主体都能从利益共同体中平等地享有经济发展的机会、财富、权力(利)的利益配置机制。

(3)合作参与。

如劳动者对企业管理与利润分配的参与,消费者和经营者对政府定价行为的听证参与,消费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参与。

(4)结构均衡。

经济领域的结构均衡,可以从所有制结构均衡、主体结构均衡、资源配置机制结构均衡等多个层面来理解,经济领域实现结构均衡,既是经济民主的内容和目标,也是经济民主实现的条件。

(二)经济民主的重要意义经济民主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探索如何建设民主国家时,绝不应忽视经济民主问题,这是一个比政治民主更加实际和迫切的问题。

同时,经济民主也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达尔在论述其经济民主思想和多元民主的困境时就提出,实质上的政治不平等及一般性不平等可能是永恒的,对此人类似乎还没有办法解决,而如何通过改进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以更进一步促进平等发展民主就成为不多的选择之一。

反过来,建立程序公正的、机会平等的、秩序良好的经济民主社会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是培育优质民主的关键因素,经济民主的实现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公众对政党执政的认同感,由此可见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间的良性互动。

二、经济民主的中国实践——成都样本正如蔡定剑教授所言:“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经济民主也是如此,它就在我们身边持续地进行着,本文就以发生在成都的几个具体事件为例,来说明我国经济民主的实现的具体路径。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都市的农村产权是一个通过实行经济民主,进而实现政治民主的典型例子。

土地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稀缺资源,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流转平台的建立保障了公民(尤其是农民)的财产权和融资权,是实现经济民主的一个重要步骤。

同时,作为成都农村产权改革配套制度下发成都各区(市)县的,用于规范“村民议事会”组织规则,明确议事会成员权利义务,并对议事会产生后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方式等进行了及时的划分的配套文件,对新型村级治理机制进行了必要的规范化引导,将之前起源于民间的民主机制,通过制度稳定下来,对推进政治民主,加强民主参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国企改革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在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大中小股东之间等等,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矫正这些失衡现象,并在它们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可能形成一个有助于实现市场主体自主、利益共享、合作参与的宏观环境。

成都近几年的国企改革很大程度反映了经济民主原则,通过将同类企业归并、同业资产整合,做大做强主业、减少子企业、劣势企业退出,秉承稳步推进、逐步消化的原则,对成都市市属的企业进行整合,削减国有企业数量。

在改革的过程中可体现经济民主的地方可归结为三点:其一,改革过程中形成了较成熟的员工参与机制,实现企业管理层面的经济民主;其二,国企改革过程中完善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协调了国有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其三,通过国企改革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立法与执法成都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立法,制定了一批立法水平较高的地方法律和行政法规,如《成都市反不正当竞争条例》、《成都市保护消费者条例》、《成都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条例》、《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成都市就业促进条例》等;另一方面是行政管理和执法方面,四川省和成都市两级行政机构做了很多有益的、超前的尝试,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布市场主体报告,司法行政部门开展的有益法治思想普及和维护中低收入者权益的法律援助活动,统计预算部门建立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等。

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对经济民主的践行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其一,经济立法过程的公众已经收集和权威论证;其二,经济执法过程中典型案例的总结和发布;其三,立法和执法的互动及修正。

三、经济民主的制度实现路径——成都经验(一)树立经济民主观念民主可以简单的表现为投票行为,但这种简单的投票行为背后则是复杂的民主文化。

要实现经济民主,必须注意对人民思想和观念的引导。

我国应该一方面立足社会主义经济民主建设,在公有制的物质基础上,在基层经济事务的参与和自治中,切实培育和提高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与民主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原则,推广政治民主的良好实践形式,营造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浓郁氛围,为经济民主建设助力。

只有实现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良性互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真正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经济民主观念的普及和树立可以通过普法活动来实现,普法可以使人们了解自己拥有的经济基本权利,如劳动权、社会保障权、融资权等,更可以使人们了解如何使用和保障这些权利。

普法的过程要有制度去明确普法的对象、组织、经费保障方式等。

(二)建立国家层面的经济民主国家层面的经济民主,即国家在干预市场时作出的干预决策应该符合经济民主的要求,或可称其为干预决策民主,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需要制度化的、稳定的民主参与机制,经济政策实施后的评估也需要广泛的公众意见收集机制,经济政策如对个人或群体利益造成损害,则又需要合理、便捷的权利救济渠道。

这些都需要相应的配套机制,涉及到如《预算法》的修改、《产业政策法》、《宏观调控护法》、《转移支付法》的制定等问题。

(三)建立市场层面的经济民主市场层面的经济民主,即市场上不应该存在经济专制(垄断),市场各类主体能够实现普遍的、广泛的参与,能够充分参与市场竞争。

进而,依照经济民主是一种经济领域内公众参与机制的逻辑路径,干预决策民主可以理解为公众参与干预决策的机制;市场民主则可以理解为公众参与市场活动的机制。

市场层面的经济民主的实现和保障依赖于国家引导下市场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依赖于《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的完善和实施,进一步制止垄断企业对国民财富、公共利益、消费者利益的侵占,为中小企业进军垄断行业开辟道路,通过自由、公平、充分竞争增加社会活力、社会财富和公共福利。

与此同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信的市场环境,实现规则公平,打击违法经营和非法致富,让守法经营的企业有利可图,让遵纪守法的公民的权益得到保障,促进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四)坚持通过法治手段实现经济民主法治原则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是经济民主的首要原则。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它不仅是法治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而且扩大了法律的作用范畴。

同时,法治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了自身发展的动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利益分化,形成多元利益主体,而这种多元利益主体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确保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

法治能使多元利益主体的关系被法律化而成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使人们有法可依来规范其自身的经济行为,并进一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市场的发育。

此外,市场的宏观调控,只有依靠各种法律手段才能摆脱偶然性和任意性,使市场的运行程序和纠偏程序合法化,从而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运作。

四、结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取得迅速的发展,但社会阶层的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也随之出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存在很大差距,社会整体富裕的情况下,公平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建立国家和社会二元互动的经济民主实现机制,如何通过法律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公众参与经济活动机制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维护普罗大众的利益,如何让公众普遍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建立什么样的经济秩序来公正地分配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实现经济民主和社会公平,都需要我们借鉴合理有益的经验,设计切实可行的制度,持续全面的推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美]路易斯·凯尔萨,帕特里西亚·凯尔萨著.赵曙明译.民主与经济力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日]植草益著.卢东斌译.产业组织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3][美]乔·萨托利著.冯克利等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4]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开放时代.2001(7).[5]许宝强,渠敬东选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6]王全兴,管斌.经济法与经济民主.中外法学.200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