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今书画看墨的适用
国画用墨方法和技巧
国画用墨方法和技巧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而墨是国画创作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墨可以创造出浓淡不一的线条和阴影,表现出丰富的变化和层次感。
在国画创作中,墨的运用方法和技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国画用墨方法和技巧。
国画用墨的方法包括点、线、面的运用。
点是墨的最基本的运用形式,可以用来描绘花朵的蕊、树叶的纹理等细节部分。
线是国画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来描绘物体的轮廓和纹理。
线条的粗细、长短和用墨的干湿程度都会影响线条的效果。
面是指用墨填充空白部分,可以用来描绘山水、花鸟等大面积的物体。
在运用墨的过程中,点、线、面的结合使用可以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墨的运用技巧也是国画创作中的关键。
首先是干、湿的掌握。
墨可以分为干墨和湿墨两种状态,干墨用于描绘细节和轮廓,湿墨用于描绘大面积的背景和阴影。
掌握好干湿程度的转换,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层次感。
其次是厚、薄的运用。
墨的浓淡程度可以通过用墨的多少和厚薄程度来控制。
运用厚墨可以使线条更加饱满有力,运用薄墨可以使线条更加轻盈细腻。
再次是轻、重的运用。
墨的轻重程度可以通过手腕的力度来控制。
运用轻墨可以描绘出柔和细腻的线条,运用重墨可以描绘出粗犷有力的线条。
最后是快、慢的运用。
墨的快慢程度可以通过手的速度来控制。
运用快墨可以描绘出流畅的线条,运用慢墨可以描绘出细腻的线条。
除了以上的方法和技巧,还有一些其他的墨的运用技巧也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是勾、点、染的运用。
在国画创作中,勾线是重要的技法之一,用墨的尖端勾勒出线条的形状和纹理。
点染是指用墨点状或块状描绘出物体的轮廓和纹理。
其次是浓、淡的运用。
墨的浓淡程度可以通过调节墨的稠度来控制,浓墨可以描绘出明暗对比强烈的效果,淡墨可以描绘出柔和细腻的效果。
再次是骨、肉的运用。
墨的骨是指线条的主干部分,用墨的边缘描绘出线条的形状和纹理。
墨的肉是指线条的补充部分,用墨的中央填充线条的形状和纹理。
最后是虚、实的运用。
墨的虚实程度可以通过调节墨的湿度和用墨的厚度来控制,虚墨可以描绘出物体的透明感和虚幻感,实墨可以描绘出物体的实在感和质感。
古代书论法好不好,用墨很重要!
古代书论法好不好,用墨很重要!古代书论法好不好,用墨很重要!如果说笔法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筋骨,那么,墨法则应该是书法血肉之灵魂的体现。
从古今书论中对墨的规定和各种传世墨迹来看,墨的使用与技巧问题一直是创作者乃至欣赏家、理论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古代书论中最为常见的用墨之法大概有如下九种:1、浓墨书法创作,一般以浓墨为主,因为浓墨与纸的对比度大,且在书家眼里,浓墨最见精神,特别是正体书的创作。
一般来讲,浓墨不仅在审美效果富神采精神,就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2、淡墨淡墨的概念与浓墨相对,并非是中国画创作中普遍使的淡墨的概念。
从审美趣尚上来讲,对浓墨与淡墨选择完全取决于书家的个人追求,从审美效果上讲,浓墨显得沉着庄重。
而淡墨则更适合表现清淡幽远的意境。
3、焦墨焦墨是指点画中的墨不仅浓重,而且极少水分,像干皴之笔,一般在书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用得好,有时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有浓淡变化,则效果更好。
4、干墨是指点画中含水较少,但比焦黑要湿,尤其在行草书中,能时时出现飞白,增强书法墨色层次,富有表现力。
5、湿墨与干墨相对,一般指点画中水分较多,用湿墨书法,点画可以有浑厚滋润而丰腴的“筋书”效果,但此法难于把握,尤其在生宣纸上,用不好就会见墨不见笔,肥厚臃肿成墨猪之病,故要慎用。
6、渴墨与干墨、焦墨属于同一墨法序列,但在表现程度和审美效果上,渴墨介乎干墨与焦墨之间,时见飞白之线条,用得好,亦有点睛之效果,常常用于行草书,篆书和魏楷也时用此法,用得好,有苍茫,老辣的艺术风貌。
7、涨墨涨墨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与湿墨属于同一墨法序列,只不过其主要的效果表现在笔之外,用涨墨书写笔画,其点画中的水份多渗出点画之边缘,但点画之用笔十分明显,有非常丰富的墨色变化。
8、宿墨此法本为中国画中常有,在古代书法作品中,此法虽不多见,但用得好,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宿墨法多与涨墨之法相结合,能增加墨色的变化与层次。
墨的发展历史
墨的发展历史
墨的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墨的使用便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六四九年,早期的墨源于山珠。
汉地景行客宣称:“川里有水,水中藏砚;砚中汲取,出砚为墨。
”,表明早期中国就有使用山珠当做墨的习惯。
来到唐朝,墨的加工技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加工工艺更为复杂,材料更为丰富,用地范围更大,使得墨进一步改善。
到了宋代,有更多的墨材被开发出来,还开发出一种新的熔融墨,其物理特性和这种颜色更加美丽,成为当时流行的一种墨料。
宋代一位学者,毕节说:“舍墨苗苗,飞烟截穀,采天地沉珠,垢与淘归汤。
”他的话把当时的墨的加工程序展现得淋漓尽致,墨的质量化有明显进步。
明清时期,墨料的用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书法大家也多以墨书为荣,受到了广泛的青睐。
苏东坡在《蜀道难》中说:“魏徵紫墨浮青花,谁知古今有灵光。
”他所描绘的紫色墨料,历代文人都为之萦绕在心。
进入中国现代,墨的种类形态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例如今天常见的中等墨水、滴墨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的墨料质量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使得人们更加容易使用并成就出漂亮的结果。
综上所述,墨料从古至今便已深入中国文化,作为文化符号也在不断发展,取得了跨越时间的长足进步。
面对历史的发展,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国墨料的淳朴美好,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修正、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书法中的笔墨特色探究
中国古代书法中的笔墨特色探究中国古代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艺术上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表达。
而在中国古代书法中,笔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决定了书法艺术的形态,更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篇文章将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书法中的笔墨特色,探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一、墨的用法在中国古代书法中,墨的用法非常重要,它不仅决定了字迹的质量和形态,还反映了书法家的个性和风格。
在用墨方面,古代书法家通常采用浓墨重彩的方法,以增强字迹的厚重感和韵味。
同时,他们也会在墨中掺入一些水,以便提高墨的渗透性,在宣纸上留下更清晰的字迹。
在写字时,古代书法家通常会用墨龙,或称为墨汁龙,来蘸墨,使得墨汁均匀分布,达到最佳的书写效果。
二、笔的分类在中国古代书法中,笔被视为书法家重要的工具之一,根据其种类和使用方法,可以分为硬笔、软笔、毛笔和砚台等。
其中,毛笔是古代最常用的一种笔,因为它可以用来写各种字体,如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等。
毛笔的笔杆较为柔软,毛质富有弹性,书写起来非常灵活。
硬笔则是指用金属或塑料制成的笔,其笔迹轻盈而干脆,适合用于写锋芒毕露的字体,如楷书和行书。
软笔和毛笔类似,其笔杆也很柔软,不过毛质略有不同,适合用于写草书、行书和楷书中的一些大字及标题。
砚台,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文房四宝之一,因其独特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并在古代书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三、墨和纸的选择墨和纸是书法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它们的选择和使用都对书法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选择墨时,古代书法家通常选择浓墨重彩的品种,以便增强字迹的艺术感和本色。
当然,在使用墨时,也需要注意控制墨的浓度和透明度,以便在纸上留下清晰的笔画和线条。
在选择纸时,古代书法家通常会选择宣纸、熟宣纸、绢纸等,这些纸张质地细腻,柔软度高,透气性好,方便携带和保存。
四、字体的表现在中国古代书法中,字体是表现古代文化精髓和风采的重要方面。
国画之用墨!
国画之用墨!
作画用墨最难,用墨不为墨用者,即善用墨者也。
笔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笔者能,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
水与墨之交融,谓之水墨,墨为主体,却被水所控制,但此控制何谈容易,隔阂嫌隙、淤塞壅蔽者,似人之龃龉芥蒂,歧路有衅。
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
满幅皆非。
淡墨浅彩,水饱润含,先后有序,六彩合宜,钩之行止即峰峦之起跌,皴之分搭即土石之纹痕,令观者兴栖止之思而悦心。
且能在柔制中显现坚定,浅山留痕,细腻里生出苍劲,皴擦俱顺。
黑白浓淡干湿,墨岂止此六分,精妙处,更在于无墨求染。
所谓无墨者,非全无墨也,干淡之余也。
干淡者实墨也,无墨者虚墨也。
求染者以实求虚也,虚虚实实,则墨之能事毕矣。
盖笔墨能绘有形,不能绘无形,能绘其实,不能绘其虚。
山水间烟光云影,变幻无常,或淡或浓,或隐或现,冥冥中有气,或虚或实,或有或无,窈窈中有神,茫无定像,虽有笔墨莫能施其巧。
无墨之墨,以气取墨,气在,墨光虽不显,凸凹却能深。
绸缪怅望中,几枝树杈的勾勒,四面枝干皆备,偃仰稀密有姿,而参差无异色,也淡漠如禅意,宛若叶间花开,昨夜月明浑如水,入门惟觉一庭香,俨然花间鸟鸣,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
此无笔之笔也。
古人如何用墨古代名家的用墨技巧
古人如何用墨古代名家的用墨技巧古代名家在书法和绘画中的用墨技巧可以说是非常讲究和精妙的,他们不仅懂得如何配制墨汁,还熟知墨的特性和运用技巧。
下面将从墨的制作和运用两个方面,介绍古代名家的用墨技巧。
一、墨的制作古代名家在制作墨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质优的材料,如松烟墨要选用好的松枝、油烟墨要选用好的黄杨木等。
然后将选材烘干,以去除水分和杂质,保证墨的质量。
接着将选好的材料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胶和水,搅拌均匀成墨汁。
在制作墨汁的过程中,古代名家注重墨的浓度和稠度的掌握。
墨的浓度不宜过浓,以免用笔时过于浓重,写出的字迹不清晰;墨的稠度要适中,既能使墨在纸上均匀铺展开来,又能保持一定的粘稠度,便于掌控笔画的变化。
二、墨的运用1.白描法白描法是古代名家经常运用的绘画技法,它通过描摹物体的轮廓和形态,将物体各部分的亮度和阴影表现出来。
在运用白描法时,古代名家善于运用墨汁的淡重和湿润程度,以勾勒物体的线条和边缘。
2.勾勒法勾勒法主要用于写意画和山水画中,通过墨汁的浓淡变化和笔画的粗细描绘出物体的轮廓和纹理。
古代名家在勾勒时,一般采用"以点代线,以线代面"的法则,通过笔尖的轻浅与深沉来描绘物体的轮廓和纹理。
3.泼墨法古代名家在书法和绘画中常常运用泼墨法来表现自然界中的景色或情感。
泼墨法主要通过喷洒墨汁、滴墨或挥洒水墨的形式,使墨汁在画纸上自由流动、变化和溶化,形成独特的纹理和色彩效果。
泼墨法给人以意境的启示,使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
4.干笔法干笔法是古代名家书法中最重要的技法之一,它通过调节笔触和笔画的干湿程度,来表现不同字体的风格和特点。
在使用干笔法时,古代名家通常将墨汁调浓,并控制好笔尖的湿度,以达到笔画的疏密和灵动的效果。
总之,古代名家的用墨技巧是非常高超和独特的,他们注重墨的制作过程和墨汁的质量,同时也善于运用墨的特性和技巧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气息。
这些用墨技巧不仅在古代名家的作品中得以展现,也对后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画用墨
中国画用墨古人曾建议画面中的“气”来自于用笔,而“蕴”则以墨色来调节。
墨太枯则无气韵,然必求气韵,而漫羡生矣。
墨太润则无文理,然必求文理,而刻画生矣。
凡六法之妙,当于运墨先后求之。
1他的整体艺术风格大气雄健。
另外,要使这种气势能够表达出来,仅仅注重每一条线的方法和墨色的处理是不够的,要从大体着手,注重整幅画的感染力。
不是求局部的小变化,小对比,而是求整体的大变化,大的对比。
潘天寿喜欢并且很善于运用浓墨和焦墨去表达画面,往往以浓重有力的笔线构成画面大的骨架。
用手指绘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
潘天寿的指墨画也令人大大赞叹不已。
特别是抗战胜利之后,他画指画越来越多,尺寸也越来越大,形成了他指画创作的高潮。
他重视指画的原因是“为求指画间运用技巧之不同,笔情纸趣之相异,互为参证耳。
运笔,常也;运指,变也。
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
”2指画用生宣,如同用笔画写意一样,生宣能很好的表现“写”的效果。
但是用手指代替笔去表达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所以需要很深的功底。
其中的方法大概是用食指与拇指相互配合,墨色的变化与线条的流畅性完全依靠手指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由于手指不大吸收墨,画出的线条经常是短线,这就要看手指的运用和灵活度了。
潘天寿画的指画虽然以短线为主,但线条流畅,干湿浓淡变化丰富,显然是经过刻苦钻研学习得来的结果。
另外,他的大幅指画在二丈匹以上,技巧娴熟,用笔熟练,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
1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9.45.2赵中、贺西林.中国美术史参考资料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浅谈国画中的墨
浅谈国画中的墨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
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干、湿、浓、淡、黑”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
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黑”,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
各种墨色的特点及用途如下:墨分五色“干墨” 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产生苍劲、虚灵的意趣。
“湿墨” 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点叶、点苔、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淡墨”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
“浓墨” 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
“黑墨” 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擦,可收提神醒目的功效。
常用墨法:破墨法——唐代王维、张燥等人的山水画,改单线平涂的画法为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当时称为“破墨山水”。
后世说的破墨法,是专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
破墨法又可分为四法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墨破色、色破墨,各有不同的特点。
泼墨法——泼墨法创始于唐代王洽又名王墨、王默,《唐代名画录》、《历代名画记》都有记载。
王洽喜豪饮,醉后解衣磅礴,激清迸发,用墨泼在绢上,然后根据墨迹的形态,画成山石林泉,云雨迷茫,浑然一体,时人称他为“王泼墨”。
后世所谓泼墨法,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
行此法,毛笔要大一些。
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山石的形体。
运笔要胸有成竹,轻重得宜,可以重笔,也可有飞白,随物形而变化,自然可获得墨色丰富、滋润生动的效果。
见图例积墨法——积墨,即层层加墨。
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中国画的墨和用墨方法
中国画的墨和用墨方法容永泰中国人用宣纸、毛笔和墨等材料画出来的画,以其独特的面貌吸引了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注意,中国画的拍卖价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个画中国画的人,不仅很有必要了解墨,而且还应该知道如何在宣纸(特别是生宣纸)运用墨色的千变万化,画出自己喜欢的艺术效果。
因此,本文尝试根据前人的资料,对中国画的墨和用墨方法作一个初步的探究。
中国画的墨的历史悠久,但是作为符合现代意义的墨,是在唐朝以后,伴随宣纸的产生、发展而发展完善的。
明、清的制墨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墨一般分油烟墨、松烟墨、漆烟墨、青墨等。
油烟墨大多用桐油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
油烟墨的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松墨的特点是色乌,无光泽。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
但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则最好用松烟。
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我们在选择墨锭时,就要看它的墨色。
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
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浓稠为止。
用墨要新鲜现磨,磨好了而时间放得太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
但也有画家喜用宿墨作画,那只是个别的。
在工笔画对墨的使用中。
油烟墨是不能研好直接用的,尤其是在使用绢绘画时更是如此。
先把砚洗净,再将墨慢慢研磨,等浓度够时再找一小块薄丝棉,一半搭入墨中一半沾少许清水后捏扁,搭在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干净的白瓷碟内,然后将研好的墨通过丝棉经倾倒缓缓过滤至瓷盘内,这样过滤过的墨才可以用来绘画。
也可以将研好的墨,直接倒入瓷盘中再用手指慢慢研磨,此法称之为煞墨。
工笔画一般用松烟墨来表现乌黑且具绒感的效果,如染人物的头发,和黑色的鸟雀,及草虫蝴蝶等,也可以和油烟墨接和来用,如染头发,可先用油烟墨染足后再罩染一遍松烟墨,效果也很好。
漆烟墨在书画中极少使用。
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宋徽宗画鸟以生漆点睛,实际上使用的就是漆烟墨。
画在裱好后用浓稠的漆烟墨点鸟的黑睛,干后,墨高出画面如沥粉一般且有亮光使鸟显的很有神彩。
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探究
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探究中国的笔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独特的精髓所在。
国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一,运用了中国的笔墨文化元素,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本文将从墨、砚、纸、笔四个方面来探究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
墨的运用:墨在国画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墨水以黑色为主要颜色,有着丰富的层次和变化,能够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形态。
在国画中,墨主要用于勾勒轮廓和描绘细节,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墨的运用上也注重干湿相间、浓淡变化。
例如在画竹子时,利用干笔勾勒竹子的轮廓,再用湿笔渲染竹子的质感和纹理,使得画面更加丰富生动。
砚的运用:砚台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与文人雅士的品质和修养联系在一起。
在国画创作中,砚台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墨色的准备和调配上。
国画要求画家能够熟练掌握墨色的浓淡和灰度的变化,这就需要画家在砚台上磨墨时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砚台也能够带给画家倾听心灵、凝神专注的感觉,使画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纸的运用:纸是国画创作中的载体,也是画家表现意境和情感的工具。
中国的宣纸是国画中主要使用的纸张,它有着绵软、湿度适中、透气性好等特点。
在国画创作中,宣纸可以使墨色更加鲜明、渗透性更好,有利于表达画家的笔墨意境。
宣纸的质感也能够与墨色相得益彰,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笔的运用:毛笔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常使用的笔,它以羊毛或小鼠毛制成,有着精细、柔软、吸墨性好的特点。
毛笔在国画创作中主要用于墨色的表现和线条的勾勒。
毛笔可分为硬笔、软笔、描线笔等不同类型,画家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笔来表达自己的意境。
笔法上,画家可以通过不同的力度、角度和速度运用笔触,使线条有粗细、浓淡的变化,从而达到画家想要表现的效果。
墨的用法
墨的用法学习书法绘画,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谓“墨法之少,全从笔出”。
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
历代书家无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
”明代文人画兴起,国画的墨法融进书法,增添了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
浓墨是最主要的一种墨法。
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能人纸,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古代书家颜真卿、苏轼都喜用浓墨。
苏东坡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
细观苏轼的墨迹,有浓墨淋漓的艺术效果。
清代刘墉用墨亦浓重。
书风貌丰骨劲,有“浓墨宰相”之称、与浓墨相反的便是淡墨。
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叫代的其昌善用淡墨,书法追求萧散意境。
从作品通篇观来,浓淡变化丰富,空灵剔透,清静雅致,仙住所著《画禅室随笔》中说:“用墨须使有;闰,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清代的上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书法源出于董香光,传其风神,作品疏秀占淡。
其实,川浓淡墨各有风韵,关键在掌握,用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刚弊于无锋。
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
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
涨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统墨法观念上是不成立的。
然而涨墨之妙正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
王铎擅用涨墨,以用墨扩大了线条的表现层次,作品中干淡浓湿结合,墨色丰富,一扫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
黄宾虹对墨法研究更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五笔墨”的理论。
他偶尔将涨墨法应用于篆书创作中,又表现出一番奇趣。
渴笔、枯笔分别指运笔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
渴笔苍中见润泽;枯笔苍中见老辣。
在书写中应用渴笔、枯笔二法,应控制墨量适宜。
浅论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
浅论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中国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其创作过程中充满了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痕迹。
中国笔墨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渗透在国画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体现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本文将从墨、纸、笔、墨迹四个方面入手,浅论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
一、墨中国墨是国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国古代的墨,是以烟熏木为原料研磨而成。
所以,中国墨极具烟熏木的香气。
在国画创作中,艺术家常常会用墨笔直接作画,或在作品的线条、轮廓部分运用墨汁涂抹,以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中国墨还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浓淡变化的特点,使得画家在运用墨色时能够更加自由地表现对象的形态和神韵。
中国墨在国画创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各种形态的表现,丰富了国画作品的表现力和魅力。
二、纸中国纸的发明早在2000多年前,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而且,中国纸在世界上早已享有盛名,中国的造纸技术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国画创作中使用的宣纸和宣纸绢纸都是中国传统纸张的代表,这些纸张纤细坚韧,质地柔韧且吸墨性能极佳。
国画艺术家们可以更加自如地使用水墨在纸上表现出动静的变化和画面的对比,从而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国画境界。
三、笔中国传统绘画中,笔的选择尤为重要。
国画艺术家在创作国画时,会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要表达的意境选择不同类型的毛笔。
毛笔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分类繁多,有羊毫、狼毫、兼字笔等等。
毛笔在运用上可分粗、细,而且能运用的水墨类型与颜色也不同。
通过不同的笔墨运用,国画艺术家可以更加生动地表现出作品的特色和意境,使得国画作品更有韵味和内涵。
四、墨迹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和内涵,更是中国绘画艺术在世界上独具的特色。
通过墨、纸、笔、墨迹的运用,国画艺术家能够更加自由地表现出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使得国画在世界绘画舞台上独具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墨汁在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应用
墨汁在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应用中国书法和绘画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墨汁作为重要的绘画和书法材料,在其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墨汁的应用不仅给作品增添了特殊的韵味,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墨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墨的制作、墨汁的特点和应用等方面,探讨墨汁在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重要性。
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历史悠久,追溯到古代的时候,当时的书法和绘画材料主要是刀和竹简,文房四宝中的墨是相对较晚出现的。
墨的制作是一门独特的工艺,经过多道工序,将砚台中的墨磨成细小的粉末,然后加水搅拌调匀,形成我们所说的墨汁。
墨汁的颜色多样,有深黑、浓墨以及浅黑等不同程度的呈色。
由于墨汁的独特性质,它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使得在书法和绘画时,墨汁能够顺利地流动在纸上,呈现出优雅的线条和形态。
同时,墨汁还具有可溶性,能够与其他颜料交融,形成丰富的色彩变化,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首先,从书法角度来看,墨汁在中国书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墨汁则是书法的灵魂。
中国书法追求“以文立意”,讲究线条的优美流畅。
墨汁的特殊性能使得它能够满足书法家对于线条的要求,墨汁顺畅的流动性和色彩的渐变,使得书法家能够通过笔尖的轻重、湿度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墨汁的特点也使得书法品质得以不断地提高,且不易改写和破坏,使得作品能够经久弥新。
其次,在绘画方面,墨汁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绘画中。
中国绘画以墨线勾勒和墨韵渲染为主,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墨汁的颜色丰富,常常以黑色为主,能够在绘画中形成浓淡变化,产生丰富的灰调。
墨汁在画纸上展现的是一种含蓄、克制的美感,无需通过色彩鲜艳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是通过墨的浓淡和纹理的变化来表达意境。
墨汁的应用使得中国绘画更具韵味,更能够体现画家的意境和审美追求。
另外,墨汁还应用在装饰和特殊效果上。
墨汁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在装饰方面有独特的效果。
在画作中利用墨汁创造纹理和阴影,能够强调画作的立体感和质感,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
浅论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
浅论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中国国画源远流长,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之中,而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则贯穿于国画创作的方方面面。
这些元素包括但不限于墨、纸、笔、墨韵、山水、花鸟、人物、鱼虫等,它们在中国国画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这些元素展开,浅论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
谈到中国国画必不可少的笔墨纸。
自古以来,墨、纸、笔被誉为文人的三友,这三者在国画创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墨作为国画的基本材料之一,具有浓淡明暗的对比变化,极富变化而又丰富的特点。
在国画创作中,画家通过掌握墨的运笔技法,能够表现出山水的博大、花鸟的灵动、人物的神态等多种意境。
而中国传统绘画所使用的宣纸、毛笔也各自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表现力,搭配墨的运用,更能够展现出中国国画的独特魅力。
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也体现在墨韵的表现上。
墨韵即是指用笔墨描绘被画面题材所感染的神韵。
中国国画追求的是以“意传形,情动墨”来表达画家的内心感情和审美情趣,其核心在于表现墨韵。
在中国国画创作中,画家通过对笔墨的运用,塑造出墨韵丰富、深沉的画面,将画面的意境和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
墨韵贯穿于中国国画的全过程,是中国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国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也是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文化元素。
中国国画中的山水画通过笔墨的勾勒、晕染,再通过运用水墨的特点,能够表现出山水景色的广袤、辽阔、壮丽,使人感受到山水的空灵、林壑的清亮、泉石的清冽。
花鸟画则是通过墨的浓淡明暗来刻画花鸟的形态、姿态、神态,运用不同的墨韵来表现出花鸟的轻盈、娇艳、灵动。
而人物画则通过笔墨的运用,刻画出人物的神态、神韵、神情,表现出人物的风姿、性格、气质。
中国国画中还常常出现一些鱼虫等生活题材,而这些题材同样也离不开笔墨文化元素的运用。
中国国画中的鱼虫画,一般可以用淡墨素描,使用留白的手法表现出鱼虫的活泼、活跃、灵动。
画家通过对笔墨运用的技法掌握,将生活中的鱼虫形态、动态、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画~国画用墨,你必须知道的!
中国画~国画用墨,你必须知道的!一、用墨:1、淡墨:水多墨少,濃墨加水調之。
淡墨描远山景2、濃墨:墨多水少,研至八分。
3、焦墨:黑墨乾而近燥者。
将墨汁置于砚中,用墨锭反复研之,浓稠后即得焦墨,用于点苔、点睛,调整画面轻重的作用。
焦墨写生4、宿墨:隔夜之墨。
即所研之墨在砚内存放数日即可得宿墨,作画易枯润、苍茫。
宿墨山水5、潑墨:全用濕墨潑紙畫成,單層墨色變化,蒼茫淋漓,而無筆痕。
泼墨山水6、破墨:在畫末乾之際,以濃墨或淡墨補筆;不同墨色互相滲化,形成五彩墨色之韻味。
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
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
”又说:“齐白石作花卉草虫,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浓墨破淡墨,少见以淡墨破浓墨。
”潘天寿认为用墨:“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
”作画用破墨法,目的在于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
7、積墨:由淡墨開始,層層積疊,但明暗不同層次的墨色,不互相渲染或混雜,而是層次分明。
范寬《雪景寒林圖》(積墨法)8、飛墨:在輪廓內部皴後,用濃淡墨烘染絹背。
9、搭墨:毛筆調淡墨後,以筆尖復沾濃墨,下筆即有濃淡效10、退墨:又称陈墨,旧墨即年代久远之墨。
11、埃墨:即锅底灰:用于工笔画渲染,比松烟要好,画蝴蝶和鸟的羽毛,用此墨干擦酷似原物的质感效果。
二.五色六彩:1、五色:乾、黑、濃、淡、濕。
2、六彩:黑、白、乾、濕、濃、淡。
3、濃、淡、乾、濕、枯、澀。
墨分五色是指用笔方面的墨色变化,五色即:浓、淡、干、湿、燥。
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
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干、湿、浓、淡、焦”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
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焦”,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
墨是黑的。
可有人说:墨分五色。
中国画笔墨的几点看法和技巧
中国画笔墨的几点看法和技巧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以下是关于中国画笔墨的几点看法和技巧。
一、内涵与意境:中国画追求“以形写意”,注重画面的意境和内涵。
传统中国画往往通过寥寥几笔以及墨色的运用,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巧妙的表现出主题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意义。
二、墨色的运用:中国画的墨色运用非常重要。
传统中国画中,墨色由浓到淡,由黑到白,过渡自然。
画家在运用墨色时,注重墨的浓淡、光暗变化以及墨的笔触。
通过不同的墨色运用,可以凸显画面主题的情感。
三、笔墨的节奏:中国画注重画笔的运用和笔墨的节奏。
画家运用旋转、抖动、振荡等笔势来表现画面的节奏感。
用力与放松、快与慢的变化使得画面看上去生动、有韵律感。
四、留白的运用:中国画注重空灵与留白。
通过留白的运用,画家可以创造出空间感,让观者在留白中自行联想和想象。
留白也可以凸显画面的主题,使画面更加简洁大气。
五、传统技法的运用:中国画具有多种传统技法,如宣纸水墨、细线描摹、诗情画写等等。
画家可以通过运用这些传统技法,使画面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六、笔法的变化:中国画的笔法丰富多样。
画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笔法。
如运用破墨法,使笔触透出墨的浓淡变化;运用抽丝法,使墨线粗细不一;运用梅花墨法,使墨色呈现出雪花般的效果等等。
七、学习与实践:要掌握中国画的技巧和风格,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实践。
可以参加画室或学院的课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巧。
同时,要注重勤奋练习,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笔墨的运用能力。
总之,中国画是一门富有魅力和艺术性的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画的独特之处。
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到绘画的乐趣和心灵的净化。
墨的使用方法
墨的使用方法学习书法,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谓“墨法之少,全从笔出”。
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
历代书家无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
”明代文人画兴起,国画的墨法融进书法,增加了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
浓墨是最主要的一种墨法。
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能入纸,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古代书家颜真卿、苏轼都喜用浓墨。
苏东坡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
细观苏轼的墨迹,有浓墨淋漓的艺术效果。
清代刘墉用墨亦浓重。
书风貌丰骨劲,有“浓墨宰相”之称、与浓墨相反的便是淡墨。
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明代的董其昌善用淡墨,书法追求萧散意境。
从作品通篇观来,浓淡改变丰富,空灵剔透,清静雅致,仙住宅著《画禅室随笔》中说:“用墨须使有;闰,不行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清代的上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书法源出于董香光,传其风神,作品疏秀占淡。
其实,川浓淡墨各有风韵,关键在把握,用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刚弊于无锋。
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行。
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
涨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统墨法观念上是不成立的。
然而涨墨之妙正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
王铎擅用涨墨,以用墨扩大了线条的表现层次,作品中干淡浓湿结合,墨色丰富,一扫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剧烈的视觉艺术效果。
黄宾虹对墨法讨论更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五笔L墨”的理论。
他间或将涨墨法应用于篆书创作中,又表现出一番奇趣。
渴笔、枯笔分别指运笔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
渴笔苍中见润泽;枯笔苍中见老辣。
在书写中应用渴笔、枯笔二法,应掌握墨量适合。
古人如何用墨古代名家的用墨技巧
古人如何用墨古代名家的用墨技巧古代名家在使用墨的技巧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他们注重笔墨的质感、用墨的适度和节奏,以及墨色的变化和层次感。
以下将探讨古人如何运用墨的技巧。
首先,古代名家注重墨的质感。
他们懂得选用不同质地的墨来实现不同的效果。
例如,用坚硬的墨可获得干练利落的线条,用柔软的墨可呈现出柔和流畅的笔触。
古人还善于利用墨的厚薄来表现不同的阴阳关系,通过调整笔触的深浅、轻重来展现画面的远近之感。
其次,古代名家注重用墨的适度和节奏感。
他们懂得掌握好墨的浸润度,做到墨恰到好处,既不过多也不过少。
他们常常运用点、线、面的有机组合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结构,并通过速度变化和力度控制来创造出饱满的笔墨效果。
古代名家的笔墨常常带有律动感,给人一种节奏感和情感共鸣。
另外,古代名家注重墨色的变化和层次感。
他们懂得在作品中运用淡墨、浓墨和点墨等不同的墨色来表现物体的轻重、静动和亮暗。
古代名家常用背景的淡墨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而用点墨和浓墨来强调重要的细节或物体的质感。
他们还善于运用硬笔和软笔之间的变化来表现事物的质地和形态,并以此增强画面的层次感。
此外,古代名家还非常重视透墨的运用。
透明的墨色可以让画面更富有变化和层次感,并且具有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效果。
古代名家擅长利用透墨来表现水、云、雾等自然景观,也利用透墨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情感。
他们善于运用墨的重量来掌握透墨的程度,在线条和面积之间架起一座透墨的桥梁,使得画面更有层次感和光影变化。
总结来说,古代名家在使用墨的技巧方面注重墨的质感、用墨的适度和节奏,以及墨色的变化和层次感。
他们擅长运用墨的硬度、深浅、轻重、透明度等特性来表现事物的形态、结构、质感和光影变化。
他们的笔墨常常带有律动感和节奏感,给人一种饱满和有情感的墨色效果。
这些古代名家的用墨技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参考,也为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探秘古代书法用墨技巧
探秘古代书法用墨技巧古代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凝聚着古人对文字的崇敬与追求。
在书法创作中,墨的运用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墨,以其独特的纹理、浓淡变化和精湛的水墨技巧,为书法作品增添了一种深邃而内敛的韵味。
本文将探秘古代书法中运用墨的技巧,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
一、墨的选择与准备在古代书法创作中,选择合适的墨是非常重要的。
古时人们大多采用砚台研墨的方式,精选坚硬细腻的墨砚,并用水轮或硬物与砚台磨墨,以均匀混合墨汁。
当墨砚中的墨浆质地达到所需的粘稠度时,方可使用。
二、墨的含墨技巧古代书法家在使用墨的过程中,运用了许多含墨技巧,以表达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最常见的含墨技巧包括:饱墨、均匀涂抹、截墨和点墨等。
1. 饱墨在书写之前,书法家会将毛笔浸入墨汁中,并稍加压力,以保证墨汁充分渗透到笔尖。
饱墨后的笔尖能更好地掌握墨量,使得作品的线条更加丰满饱满。
2. 均匀涂抹在将墨抹于纸面之前,书法家通常会用纸巾或者吹气等方式,将毛笔上多余的墨汁抹净,以保证墨的均匀分布。
这一步骤尤为关键,能够确保书法作品的线条平稳流畅。
3. 截墨截墨是指在墨汁尚未完全干涸之前,用湿度较低的笔刷或毛笔蘸取出墨。
这样可使墨汁由厚到薄,形成线条的阴晦明暗和变化。
4. 点墨点墨是用毛笔先在墨汁中沾取墨汁,然后在纸上轻点,以形成墨点。
点墨行文将文字或图画与墨汁分离,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同时,点墨也可以用来修饰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使其更加协调和美观。
三、墨的质感表现古代书法家善于利用墨具的质感来表达作品所要传达的内涵。
墨的线条易于干涸,书法家常用线条的干湿变化来巧妙地表现文字的粗细、明暗和力度。
比如在写山石、树木等物象时,常用墨多水少,线条较润的墨法,以体现出物体的坚实感和灵动感;而在写丝线、枝叶等细节时,则采用墨少水多,线条较干的墨法,以突出其细腻和轻盈的特点。
四、墨的运笔技巧书法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运笔自由,因此书法家在运用墨的过程中,注重笔画的韵律和变化。
墨法之“用墨、墨色”(上)
墨法之“用墨、墨色”(上)本文仅从历代墨迹所呈现的墨色来谈点我对用墨的看法。
王羲之《妹至帖》用墨和墨色。
顾名思义,用墨就是使用墨的方法;墨色是指通过书写墨再纸面上呈现的色差,在古代书论中常将二者合用笔结合起来阐述,这几点是相互牵制的关系。
合理的用墨方法能写出有生命力的、浑圆通透、血气淋漓、势脉畅达的点画,卫夫人在其论书法中就提到筋骨血肉、肌肤之丽,这是书写者或观者通过欣赏、细察点画玄微处的墨色变化而看到的具象,而不是形容、臆想,更不是今人个别理论中不着边际猜测。
这种点画色差呈现不规则变化,多是通过运笔速度快慢、停顿时间长短、下压提起毛笔等动作,在纸面所留下不同的色差痕迹,透过现象看本质,屏吸感知先贤“轻拢慢捻抹复挑”般挥运的节律,常常让观者流连神往,又欲罢不能,让书者空留“唯见江心秋月白”般的无奈与惆怅。
饶介跋康里巎巎《至彦中尺牍》古人对用墨、墨色阐述的专著不多,寥若寒星般的记载散落于古代书论、古人散记、随笔中,而且落墨不多,用词含蓄,只说现象和结果,而没有解释形成这种墨色的缘由,以及可以操作的方法,给后来研究者带来很大的困惑。
以前有私塾先生教学生读书写字,多会传授这些知识,再通过学生长年累月的书写,都会加深对用墨和墨色的认识理解。
而我们现在人从小孩子学书法,一般都是语文老师兼任,或挤出业余时间参加各类辅导班,学习内容也多是停留在颜柳欧赵等碑刻上,书写工具也很简便,这就很难加深对用墨和墨色认识。
在看各类古代书画展的时候,常听有人说“咱不懂”,多少透露出一些无奈和失落。
多少年来,我们的学生很多都学过书法,尤其是城里的孩子,素质教育培养了有众多的小书法家和考取不同等级的学生,但真到面对古代圣贤的作品的时候,又有几个能说清道明的呢?笔者不是希望每个孩子都成为书法家,只想表达让书法教育能落地这个实质。
唐寅答门生李子元诗历代画论中有关用墨和墨色的阐述文章,要多得多的,墨分五彩,浓淡干湿枯,但凡有点书画基础的人对这些术语都不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者说墨
孟祥伟
无论说工具材料衍生作品风格,还是说作品风格引领工具材料,从哪个角度关照墨的适用,都可能颠覆一些人固有观念。
不假思索的否定,执着偏激的质疑,都是不难预见的。
但事实还是事实。
墨的发明和使用,显然远远早于纸,是谁有这等天才,让一部中华文明史在一抹浓黑之间光华灿烂,我们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用笨笨的想象,回溯那个最初的源头。
我们的先人,或许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随手拾起一截焦炭,一块石墨,一涂一画之间,就勾出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这种想象,我们可以在远古先民的岩洞壁画中找到佐证。
惊喜过后,先民们也一定发现了这个材料的缺憾,他们的伟大创意,很容易在双手的抚摸下,在风雨的侵蚀中,淡出视线,还归天心。
直到有一天,先民学会和胶来固定炭粉,真正意义的墨才算诞生了。
三千四百年前的墨迹,遗存在骨器石器之上,把我们惊叹的目光,牵引到中华文明的童年。
如仓颉造字的传说一样,刑夷造墨的传说也在后人的代代转述中丰满生动,但总是比考古发现更晚一步。
说周宣王时代有位刑夷先生,在河边洗手时,随手把玩一截漂浮的松炭,弄得两手尽黑,心有所思,带回家去。
媳妇煮了粥正等他吃,见先生回来,赶忙端上一碗。
刑先
生就兑着粥把松炭捣烂研细,就壁作字,成就大功。
至于兑的什么粥,多有分歧,有说麦粥的,有说糯米粥的,这不关键,关键的是以胶和炭,完成了中国墨的基本结构。
两千八百年前的炊烟已经散尽,那碗飘香的墨粥后来干凝成墨丸,挥洒到帛画竹简。
直到湖北云梦的墨块实物出土,才让我们的双手能够直接触摸到战国,制墨技术,已经跟文明一块成熟了。
此后,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经有了制墨方法的最早记述。
在唐代奚廷圭的制墨经历中,已经有了一流墨工的国姓身世。
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更是有了制墨方法的详细教程。
用作品本身做为界定标志,能成为作品一部分的,是材料,没能成为作品一部分的,是工具。
纸墨为材料,笔砚为工具。
通俗点说,墨与纸是亲兄弟,墨与笔砚只算是表兄弟。
笔墨纸砚之间,关系最为亲密的,自然是墨与纸。
事实上,墨,一直都是跟在纸的后面成长的。
四兄弟之中,砚石和毛笔从始至终都没有太大变化,变化最多的是纸。
我们说到纸的时候,实际上,是把它当做书画载体材料的代表来谈的,这类材料的家族里,还有骨石竹木绢素等诸多兄弟姐妹,在文字和绘画的不同时期,相继扮演过重要角色。
从受墨难易上,我们可以给这个家族成员排一排队:骨,石,竹,木,熟绢,熟宣纸,生宣纸。
越是难于受墨的材质,对胶的固定作用要求越高,对墨的颗粒精细要求越低。
越是容易受墨的材质,对胶的固定作用要求越低,对墨的颗粒精细要求越高。
明清以降,中国书画进入写意绘画与大字书法的主流时代,书画创作时间的压缩,让磨墨显得局促起来。
偶然生出的创作激情,等不及磨墨的慢工细活,墨的步态,已经落在了作品风格的后面。
随着写意绘画与大字书法时代的来临,书画篇幅也变得越来越大,用墨量的急剧增加,给本已局促的磨墨带来更大压力,短时间内获得更多墨汁成了当务之急。
书画家一方面渴求发墨佳石,一方面也在呼唤易磨良墨,而面对满眼重胶耐磨的坚硬墨条,不得不一声叹息,转向瓶装墨汁。
是书画家不懂得磨墨质优的常识,还是我们不配合书画家易磨快得的用墨要求,双方可搁置争议,退思自省。
但如果我们还是坚守着质坚如玉锋可裁纸的唐墨理念,我们的墨条很快也会成为后人的一断传说了。
综合看来,从纸墨之间的依存关系出发,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以古今书画为载体,对墨的适用,理出一个客观的指向。
从书画载体这个视点来看,从竹木到生宣,我们可以大体勾画出墨的适用取向:用胶越来越轻,用烟越来越细。
而今,骨石竹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重胶的固定作用已经不再重要。
到了生宣纸上,适用需求,几乎放宽到用胶底限:悬浮烟炭,助渗入纸。
尽管,当下工笔绘画、小字书法还有天地,熟绢、熟宣的使用仍有沿续。
但是,写意绘画,大字书法,大幅作品,生宣纸的腹背渗透,每一次升级都使得用墨量倍增。
高效磨墨,已经不仅是一种期待,而是对当代墨工的鞭策了。
写到这里,我不由轻轻感叹,是敏楠墨适应了轻胶易磨、精烟细
质的时代潮流,还是时代潮流巧合了敏楠墨的靠前站位,无论如何,作品是用墨来说话的。
2012年8月于悟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