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语言,学习我们的母语。

能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

首先,语文教学应回归本位——朗读。

吟咏与背诵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

背诵古典诗词,如同面对良师益友,可以聆听教诲,可以受到熏陶,极有利于培养高尚美好的思想情操。

朗读、背诵古典诗词,又如在花海中徜徉,可在感受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学习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我就让学生先初读,然后听录音,纠正读音和停顿,接着让学生大声朗读,现场气氛活跃,差不多读熟后,就让学生自愿起来读给大家听,比着读,看谁读得声情并茂,学生们争先恐后,伴随着诗的停顿和缓急,学生们读得摇头晃脑,完全沉浸在朗读的喜悦之中,朗读差不多占了一节课的大半时间,最后让学生理解、分析。

听录音或吟唱《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曲。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加强朗读训练,在课外活动时进行背诵比赛,限定时间看谁背的古诗词的数量多,错误少,评出数量、质量最佳者予以表扬、奖励、别外还可以对诗。

同学们先将准备好的名言,名联的上句或下句写成纸条注明出题人姓名交给老师,集中后,老师代替出题人发问,向同学们征求所需的上句或下句,由同学们抢答,能答出的同学每答一次记10分;如无人答,则由出题者给予答案并释诗句的出处、作者、含义,给出题者加10分,通过这样的比赛,同学们的思维敏捷了,也达到了背诵古诗词名言的目的。

其次,使学生主动阅读——学会批注。

让学生学会批注,可以使他们主动阅读,重新拾回自己。

可以留给他们充分的“用武”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

其实,初中语文课本已经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努力,如朱自清的散文《春》,课本作了旁批示范,而自读课文《济南的天》里,课文只留下作旁批的空间,不着一墨,让学生自己作旁批,这对学生的阅读欣赏大有裨益。

回归语文本位,让阅读成为心灵盛宴论文

回归语文本位,让阅读成为心灵盛宴论文

回归语文本位,让阅读成为心灵的盛宴【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阅读回归本位,要既重课内,也重课外;要既重积累,更重选择;要既重方法,也重感悟。

【关键词】语文;阅读;本位文字是最美的语言,阅读是心灵的盛宴。

然而,从老师一讲到底的填鸭教学模式到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主体,气氛活跃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如雾里看花,语文课该何去何从?笔者以为,回归语文本位,让阅读成为心灵的盛宴。

一、重课内,亦重课外课内文章,是教材编写者精心筛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它是无数作家呕心沥血的创作,是他们灵魂与心智的结晶。

陶渊明的活淡、李白的飘逸、鲁迅的犀利、朱自清的清新,无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因此,教师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学生认真学习,学透教材颇显重要。

然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只是“用教材教”,学生只是“用教材学”,教材不是师生的终极目标。

因此,指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尤为重要。

所以,笔者以为,教师应树立由课内走向课外,由课外促进课内,坚持课内课外齐步走的观念,让语文课堂海阔天空,给学生一片鸟语花香的林子。

二、重积累,更重选择读书要多,古有汗牛充栋、学富五车。

孔子勤奋,韦编三绝;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李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边读边积累,故作品不多,但妙语惊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读书要多,古今中外,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都应读。

然而,阅读世界有鲜花,有毒草。

浩如烟海的作品,优劣并存,精伪同在。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一本不适合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所以,选择好书十分关键。

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读物,选择名家篇目、经典文章、报刊杂志等,扩大阅读量,提高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重方法,也重感悟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要使读书发挥作用,必须善读,即重方法,方法恰当,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王国维读书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语文课应返朴归真,回归阅读本位

语文课应返朴归真,回归阅读本位
刻含义。
为此 , 教学本文 时我倡 导 自主 、合作 、探 究的课 堂学 习方式 。一方面 加深 学生 对课文 内容 的理解 , 使学生 对课文 内容有个 整体的认 识 。 另一 方面 也培 养 了学生 的总 结 、概 括能
和感 受。这时我们 就会发现 , 学生对文 章时常
有 自己独 到的 见解 , 了这些 见 解 , 为 他们会 很 力 。课外 , 要为 学生 作好 阅读 的推荐 工作 , 还 认真 地倾 听其 他 同学 的 发言 , 以判断 之后 , 教学生 甚至帮学 生选择 阅读的篇 目、书籍 , 加 之 能很快提 出 自己不 同的看法 , 有时为 了一 个问
2创设氛 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放手让 学生 自由读 自由谈 , 在揣 摩 中发现 问题 、讨论 问题 、分析 问题 、解决 问题 。在语 文 课堂 上 , 们 经常放 手让 学生 合作 学习 , 我 让 学生 在 小组 内讨论 、交 流 自己对 文章 的理 解
法的表达 作用 ; 对文章 中一些词语 和句子 的深
扎实实的阅读 。
题, 他们会 争论得 面红耳赤 。就在这 样的讨论 空 , 让学生 慢慢 地对 课外 阅读 感兴 趣 , 逐步提 高语文 素养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通过 让 1反复诵读 , 体会景物 的特点和作者的 生 动 。在教学 时 , 讨论 , 学生 品味语 言 思想感情 的魅力 。
1 1通 过反复 阅读把握 文 中形象 , . 整体感知作 品内容和情感 朱 自清的 散 文 《 》 文 字不 深 , 春 , 篇幅 不
长 。我 教学这 篇文章 时 , 通过 反复 诵读 , 让学 生 在读 中感受 形 象 , 会感 情 。 体 如 :风轻悄 悄的 , “ 草软绵绵 的 。 通过 反复 ” 诵读, 让学 生 品味 春 风的 和 煦 , 草的 鲜嫩 。 小 从 中体会 了作 者对春 天的 喜爱之情 。

浅论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三个“维度”

浅论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三个“维度”

浅论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三个“维度”“教书是一门学问。

语文阅读课教学是一门大学问。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不少语文教学工作者都感到困惑,甚至有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疑问:语文阅读课究竟该如何教?一直以来,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林林总总,答案不一而足,却未见最佳方法。

笔者也想结合自己阅读教学的点滴经验与思考,凑凑热闹,唠叨唠叨,以就教于大家。

第一个“维度”: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根本,还原阅读教学的本质,让阅读教学回归本位台湾教育研究院教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敏而教授在研究大陆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后,严肃地指出:目前,大陆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多的还是传统模式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对一篇文本或者一本书的导读,而且更多的是囿于知识的传授或者解读。

他进而指出,这种教学,只能教给学生知识,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吴教授的观点直接揭示了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也戳到了我们当前阅读教学的痛处。

任何文本,作者在创作之时,根本没有为读者预设阅读目标和阅读重点。

作为读者,我们也不可能按照某些既定的框架去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因此,读者只能从文本中去获取我们需要的资讯,去获取阅读带来的情感体验,去建构属于读者的阅读意义。

从这个层面来讲,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立足根本,就应该回归阅读教学的本位,让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的资讯去感悟和建构自己的阅读收获,甚至去超越作者当初的构思或意图。

相反,倘若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之初,就预设众多的诸如词呀字呀的死框框,而让读者远离“获得概念并充实概念”这一阅读的根本,毋庸讳言,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不够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

我们由此可以这样建构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个认识:语文阅读教学,不是教文本,而是教学生学会阅读;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提取信息。

换言之,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知识传授的根本途径,而是教学生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有效手段。

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根本,还原阅读教学的本质,让阅读教学回归本位,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维度”。

品味作品语言 回归教学本位

品味作品语言 回归教学本位

品味作品语言回归教学本位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深处。

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真正的语文课,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集文学,品味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可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教师在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上,设想与实际操作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回答问题时,或隔靴搔痒、或蜻蜓点水,总是未能抓住关键去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放弃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进行一言堂似的教学。

从而导致学生的回答游离于该文所表现的中心之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十分肤浅,文章所流露出来的感情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就使课堂教学中品味语言这一举足轻重的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未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品味语言,回归教学本位呢?一、咬文嚼字,品出作品的张力之美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朱先生所说的“谨严”,就是“咬”和“嚼”,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

在品味语言教学中,也必须引导学生发扬这种精神。

文章要推敲的是文章的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语段,也可以从品味关键词语着手。

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该句中的“卧”字就是关键词。

用了拟人的辞格,该字“下”得的确精当传神,但仅指出这点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卧”字背后的美感心理要素,细审其刻画的形象特点,捕捉它引发了我们那些联想和想象。

“卧”这个字眼,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小猫小狗的“卧”,它指的应是躯体蜷缩而不动地趴于低洼之处。

这样,我们就能进一步体会老舍先生下这一字的精美之处了:首先,“卧”字非常精确地写出了山坡上小村庄中住户少而集中的特点,并且多分布于山坡是低洼部位。

回归教学本位,彰显语文“三味”

回归教学本位,彰显语文“三味”

中培养语感 ,在读 中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 “ ”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 富的积 累 , 形成 良好 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 阅 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 、鉴赏文学作 品 ,受到高 尚情 操与趣 味的熏 陶 , 发展个性 ,丰富 自己的精神世界 。 ”
这 篇课 文 时 ,我先 让学 生 默读 全
面指 导 学 生 。所 谓 外 部 技 巧 指 的 是
来 的味 道——读 有 “ ” 品 有 味 、
“ 味”和写有 “ 。 味”
阅读 指导— — 读有 “ ” 昧
“ 要让学 生充分地 读 ,在读 中
整 体 感 知 ,在读 中有 所 感 悟 ,在 读
读 、美读中直接与文本对话 ,与作 者沟通 。比如 ,纪伯伦的 《 组歌》 , 是一篇充满诗情 画意 的散文 ,向我 们展示 了浪和雨的多情多姿 ,文章 语言婉丽清新 ,耐人寻味 。在学习
的规律 ,回归到 以读去理解 、感悟
文意的传统教学方法上来 ,把课 堂 还给学生 ,腾 出相 当的时间让学 生 从容不迫地去 自主读书 ,或无声 默 读 ,或跳读浏览 ,或低语吟哦 ,或
大 声 朗 读 … … 让 学 生 在 品 读 、 悟
段 的阅读 教学 都要 重 视 朗读 和默 读 。加强对 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
有读 ,才能让文本中优美 的语言在 学生 的心 中生根 、发芽 ;只有读 , 才能让学生从作品 中体验真实 的感 受 ,获得享受和熏陶 ;只有读 ,才 能真正品出语文之味。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通过 读的方式来彰显语文味呢?
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 ,以提 高学生
的语 文 素养 、丰 富学 生 的生 存智 慧 、提升学生 的人生境 界和激发学

回归语文本位,提高语文素养

回归语文本位,提高语文素养
Ke Y

回归语 文本位 , 提高语 文素养
文, 杰 华 李
传统 的语 文教学 中 ,是 把语 文作 为 学、语言 文化 。中国科础 知
种 工具 传 授 , 限制 了人 才 的成 长 , 极 1 5 也 9 2年创 办 的《 中国语 文 》 志对 ‘ 杂 语 识 的积 累 , 化 字词 教 学 。 课 内字词 的 强 对
耻辱柱上 。痛定思痛 , 穷则思 变, 伴随着 语言文字为主 ; 了中学阶段 , 到 特别是高 布置预 习任务 ,要求学生摘录 生字词并
20 0 1年 , 语 文课 程标准> 新《 的颁布 , 新 中阶段 , 语文教学似乎要有点侧重 , 就是 查 字典、 词典识记理解 , 上课检查 落实 ;
高度 统 一 。 就是 需要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重 视 语 文 基 础 知 范语言。这正是语文学科 “ 具性 ” 工 的体
然 而 现 实 并 不 如 想 象 中 那 么 美 好 , 识和基本能力运用 , 做到 “ 工具性” “ 和 人 现 ,对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对 《 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可谓仁者见 文性 ”的和谐统一 ,切实落实新课改精 的能力大有好处。 二是名句名篇的积累,
不适 应 社 会 的 需 求 。1 9 9 7年 , 句 “ 尽 文 ’ 一 误 的定 义 当是 语 言 文 字 。 为单 独 的一 教 学 主 要 采 取 强 化预 习和 检 查 、 强化 运 作 苍 生 是语 文 ” 的责 难 更 是 把 语 文 钉 在 了
门课 , 在小学 阶段 , 语文教学应该主要 以 用 训 练 的 方 式进 行 。 课 学 习之前 , 新 明确
重视 了“ 情感” 教育 , 而忽视 了“ 知识与能 有丰厚 的积累?我国古代 的读 书人历来 读 死书 为活读书、 读活书 , 不断吸收和积

六大解放,让语文教学回溯本源

六大解放,让语文教学回溯本源

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202022No.4 2020摘要:解放儿童就是要尊重儿童,并依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关键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就是要扭转一直以来教死书的局面,这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同样有着积极意义。

语文教学就需要解放头脑、眼睛、双手、嘴巴、空间、时间,站在儿童本位,让语文教学回溯本源。

关键词:唤醒思维 激活意识 实践能力 知行合一六大解放,让语文教学回溯本源潘新蕾(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七星小学 312500)陶行知先生师从杜威,是杜威“儿童本位论”的集大成者和发扬者。

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要转换对待儿童的视角,做到眼中有儿童,这样才能让他们在语文的天空中找到自己。

为此,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意在扭转一直以来教死书的局面。

该理论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有着积极意义,语文教师要秉承这一理论,解放学生思想,促进他们关键能力的生长。

一、解放头脑,激活学生思维意识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语言的感知与理解需要活跃的思维作为支撑,这就需要解放头脑,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在文本中徜徉。

比如,教学统编版六上《丁香结》一文时,作者借助古人对丁香结的情怀,抒发了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了吗?”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并结合自身认知体验进行感知呢?教师可以利用“解放头脑”的理念,引导学生展开这样的学习:首先,出示古文中描写丁香结的诗句,初步感知诗人幽怨的愁绪;然后,让学生关注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并联系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师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

纵观这三个教学层次,教师引导学生揣摩了诗人的情感,以真正落实学生内在的认知,结合生活进行理解、表达,积极调动学生内在的自由思维意识,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生长。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位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位

关注 I U N H A ZU G
我 们 的生 命 更 充 实 、 美 丽 。 更
具 体 到课 堂 上 . 们 不 能 抑 制 个 我

式 和师 生 关 系
建 平等 对 话 关 系 . 进 主 体 间 的协 同 促
首 先 . 学 习方 式 上 . 们 应 使 生 长 语 文 教 学 中 . 话 的 主 体是 多 在 我 对
获 得 丰 富的 情 感 体 验
在 生 态 教 育 的背 景 下 . 文课 堂 语
前 苏 联 著 名 的 作 家 高 尔 基 没 有
二 、 文 课 堂 立足 “ 语 生命 ”
既要 贴 近 学 生 的 生 活 . 须 超 越 现 实 跨 进 过 大 学 的 门槛 . 于 他 把 社 会 视 又 由
主 动 地 去学 习 . 才能 使 学 生学 到具 有 设计 、 织 、 究 、 究 等 系列 活 动 中 力 … … 这 些 人 文 情 结 都 是 人 类 生 态 组 探 研
时 代 气 息 的语 文 。
发 展 实践 能 力 , 高语 文素 养 。 提
化 系 统 中不 可 缺 少 的 重 要 内 容 . 使 它
息 交 流 和 情感 沟 通 .促 进 思 维 的 发 活 , 是 教 和 学 的 内 在 价值 所 在 。课 行 预设 方 案 . 在 课 堂 生 成 中学 习 资 这 要
展 和 智 慧 的进 发 。要 通 过 合 作 学 习 . 堂 教 学要 紧密 联 系 学 生 的生 活 实 际 .
描 写 祖 国壮 丽 的江 河 山 川 呈 现 给 我 I. 们 的 是 景 色 美 、 言 美 : 的课 文 浸 语 有
习 语 文 . 语 文 装 扮 生 活 , 升 生 命 用 提

关注言语表达形式,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关注言语表达形式,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关注言语表达形式,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作者:何贤顺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4年第7期浙江省临海市邵家渡滩头小学何贤顺《新课标》指出:“领悟语言的表达方法,揣摩作者的表达形式。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这几句话,道出了《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即语言的表达形式),加强语文实践的教学理念。

而反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现象较为突出。

崔峦老师曾说:“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的首当其任”。

看来,召唤语言形式,让语文学习回归本位已刻不容缓。

语文实践中,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一、细读文本,吃透教材,有效备课细读文本是语文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大到整套教材、整本书、整篇课文,小到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有时甚至于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细细品味。

1.充分挖掘,凸显文本独特的言语表迭形式(1)注意不同文体的不同体裁特点。

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从文本的情节、具体事例、人物的言行入手,如《桥》一课,抓住老汉的言行和神态进行品味,带领学生走进老汉的精神世界,感悟语言的魅力。

(2)关注时代背景。

挖掘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挖掘人物寄托的情感和他的生活环境。

例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不但要挖掘肖复兴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以及当时的身份,还要挖掘叶老的为人和写作风格。

2.精心提炼,选择言语表达形式的训练点(1)精妙传神的文眼、内蕴丰富的词句。

有些词语,孤立看平平无奇,没有韵味,但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立刻变得韵味十足。

如《巨人的花园》,应抓住巨人驱赶孩子几个感叹号做文章,通过读、品,引领学生不断感悟巨人的残忍和无情。

(2)精彩优美的句式、经典的语段。

低年级注重优美的词语、典型的句式的积累;中年级重点关注典型的语段训练;高年级要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等。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

浅谈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当前语文教学在全面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异彩纷呈。

语文课堂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组探讨、多元解读以及多媒体的广泛使用等。

然而新课程改革对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来说,毕竟是一项巨大的全新工程,我们正处于摸索探究阶段,难免出现一些偏差,语文教学亦如此。

而在语文教学全面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容漠视。

无论是继承优良传统还是发展创新,我们都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

一、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位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体系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引路者和协助者。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就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主张。

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

当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使大脑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语文学习中的高度注意,使思维更加深刻、想象更加活跃、记忆更加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

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凸显。

因而,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既指外在的物理性空间,如教室的布局、设施等,要让学生能感到温馨、舒畅;还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吧论文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吧论文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吧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作秀课、精讲课、学案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从自身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谈了自己对于语文教学的四点感悟即:吃透文本,游刃有余;重视朗读,实现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含英咀华,口吐莲花;语文教师要做杂家,广泛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解读文本重视朗读丰富语汇口吐莲花提高素养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99-01经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再联系目前我身边的语文教学现状,我最大的感慨是:语文教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因此我呼唤语文教学应回归本位。

以下是笔者对语文教学的四点感悟。

1 吃透文本,游刃有余文本的准确解读是教师最基本的需要。

只有教师先深入、细致、广阔、多维的理解了文本,吃透了教材,深刻理解了文本的内容,要旨,体会出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在语文课堂上灵活驾驭,才能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而得心应手地引导学生学习训练。

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三者的语言、情感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的要求。

文本解读,在老师的层面,越深越好,越细越好,越广越好;而在课堂上,却要以生为本,心中有生,尽可能联系学生实际,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生活阅历、语文水平进行灵活点拨,巧妙启发。

最重要的,是教师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将文本内化,形成自己的教育意识体系,出自于文本而不被文本牵着鼻子走。

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深入浅出,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从而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尴尬局面。

多少年来,对《孔乙己》的解读一直停留在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上,很多人忽略了鲁迅的另一个意图——表现群众的麻木,对苦人的凉薄。

有些教师虽有所提及,但是几乎没有正面从看客的角度来解读课文。

让阅读教学回归本位

让阅读教学回归本位

种 平等 、民主 、亲 切 、和谐 的关
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 、开启学生 的思 维 、拓展学生的思想深度作为其 内在
系 ,使学生 身心处于最佳 活跃 状态 , 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 ,引起师生情感 的共鸣,达到 “ 亲其师 、 其道 ”的 信
效果。 二. 写结 合 。有效 提升 学生 的 读 语言表达能力
学 ,以读促写 , 根据 文本 的内容 ,结
读文本的内驱力
在阅读教学 中 , 了调动学生学 为 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 ,充 分发挥非智力因素 , 提高学习效果和 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应创设一个和 谐的教学情境。融洽的课堂气氛是阅 读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为只有在民主 的、 轻松愉快的课 堂气氛里 ,学生才 能独立地探索 ,大胆地发表见解 。比
句 “ 融化隔膜和坚冰”运用 了比喻 的
性阅读和创造性 阅读的能力 ,重点是 培养学生具有感受 、理解 、 欣赏 、和
评价 的能力。 ”初 中语 文阅读教学作
为语文教学 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之一 , 它必须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升
芽 。 为此教师要把 教学看成是 自 ”①
己与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协作 、 同 共 劳动 、共同探索的过程 , 尊重信任学 生 ,给学生 自 自信 ,与学生建立起 尊
以把文 中的 “ 济南”换成 自己的家乡 或别 的事物 , 看看我们的学生怎样用 几句话也把笔下事物的特点准确描摹
出来 ,并且要蕴含一定的情感 。
形成这种情绪高涨 、 智力振奋的内部 状 态,那么知识 只能引起一种冷漠 的
在教学 《 多一些宽容》 时,读到
“ 爱能包 容大 干世界 ,使千 差万 别 , 迥异不 同的人 和谐地融为 一个 整体 ;

教学呼唤本位回归论文

教学呼唤本位回归论文

教学呼唤本位回归新《语文课程标准》给了语文全新的定位: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变得开放、灵活,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法不同程度地落实于我们的课堂。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已不再是一句口号。

在实行新课标的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大胆尝新,勇于改革,在探索中提高,在实践中前进。

然而,在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的过程中,语文课堂时而出现活跃而不扎实、花哨而无实效、热闹而无序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先生就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口号。

只有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语文课堂才能与时俱进。

本位,让我想到了返璞归真,洗尽铅华这些美好的词语。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语文教学能回到其本位上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一、语文教学要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人文”,是个古老而时髦的词汇。

在中国古代典籍《易经》里,把人文与天文作为一对范畴;在西方,人文主义(humanism)是文艺复兴的一种主要思潮,也是文艺复兴的一面旗帜,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强调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当代,“人文”一词,是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之一,人们把对人性的看法和期待都赋予它的身上。

“人文”一词,大致上就是人性、人道的意思。

人文精神则主要指理性精神、体验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意识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的提出,摈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本来面目,实现了语文教育目标的整合转变。

其间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是这个整合转变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语文教师“要有一种积极感受时代气息的精神状态。

现实生活、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应该是语文教师的视野所及”。

语文教师更应该善于感受和思考各方面的信息,“它包括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有理的启迪、情的激荡、美的浸染,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

语文教学应回归本色

语文教学应回归本色
参 考文献 :
时间进 行编 排演 艺 ,通 过揣摩 扮演 ,学 生对 文章 主题 人物 的把 握 更深 刻 。只要 放 手交 给他们 去做 ,学 生所 爆发 出 的想像 力 、 创 造力是教 师始料 不及 的。 回归文本 阅读 。呈现 语文教 学的真 实美 。 古 人云 : “ 书读百 遍 ,其义 自见 ” ,杜 甫也 曾倡 导 “ 读书 破 万卷 ,下 笔如 有 神” 可见 阅读在 语 文教学 中的重 要作 用。语 文教 学应 以 阅读 为 基础 ,要 求学 生把 主要精 力 放在 阅读 上 。引 导学 生按 照 “ 披 之 一一 感物一 一体 情 ”或 “ 寻 言一 一 明 象一一 悟道 ” 的顺 序展 开 阅读 ,也 就是 要求 学生 在读 懂 的基础 上学 习 语 言 ,在学 习运 用 中学 会语 言 ,培 养 学生 良好 的语 文听说 读 写 能力 、较好 的语 感 与思 维水 平 ,从 而培 养学 生 的 内省体察 能力

文都 来 自于生 活 ,课本 是生 活 的记 录 ,课 堂教 学的 外延 与生 活 的外 延相 等 。语 文 教学 离不 开 生活 ,生活是 学 生学 习语 文 的大 课 堂 ,在 教学 中我 们理 应 以课 堂为起 点来 实施 生活 化 的教学 ,
加强课 堂教 学 与生 活的 沟通 ,在 语文 教学 中渗 透学 生 的生 活 , 将教 学 活动 置于现 实 的生活 背 景之 中 ,从 而激 发学 生作 为 生活
都 要有标 杆 。 “ 说得 要像 白 岩松 ,读得要 像李 瑞 荚 ,写得要 像 余 秋雨 ,背 的要 像于 丹 。” 我们 的学生 也许 永远 达不 到 这些 名 家 的高度 ,但我 们仍 然要 尽 量要求 他们 ,鼓励 他 们 ,像名家 看 齐 ,最起 码要超 过 自己的老师 。做到 “ 青 出于蓝而胜 于蓝 ”。

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色的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色的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色的策略研究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也逐步深入,使得部分语文课堂变得异常热闹。

但冷静反思之后我们发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就此得到提高。

要想让语文课真正具有语文味,还得回归文本;要想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有效性,还得回归本色。

关键词:语文教学本色课堂回归文本一、教学现状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一些焦虑和困惑:怎么样才是一堂好课?语文课究竟如何上?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形成自身能力,并体现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开始懂得欣赏学生的发言,不用尖刻的批评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摆脱沉闷,变得活跃起来;我们开始在教学中密切关注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语文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努力创设大语文环境。

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革除了极端工具主义的积弊,恢复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反对“满堂灌”的陈旧僵化模式,关注课堂教学方法设计的精巧;教学方法不断翻新,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新理念越来越多,新形式越来越丰富。

可是,语文课却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许多教师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语文课堂呈现出了不少问题。

(一)课堂教学表演味浓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合作多了,探究多了,小组活动多了,讨论对话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比以前丰富多了,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又唱又跳,热火朝天地讨论问题;教师讲得有声有色,学生发言踊跃积极,抓住一个话题,天马行空,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课文根本没有读,就忙着开展各种活动。

我曾听过我们学校一节语文优质课《风筝》,教师在讲解到文中的“我”如何撕毁小弟的风筝时,插入一个视频链接,是课前让学生演的一个课本剧(后来听那位老师说,拍了好几遍),用这个视频代替了对文本的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本位的回归

中学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本位的回归

中学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本位的回归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

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

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了本位。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

靠什么交际?自有人类以来,交际自然始于语言。

因为:人类优越于一切动物的地方,在于它是社会化的动物。

人类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就在于它结成社会。

而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形成,并存在下去,不断地发展进步,又在于它有语言作为自己的交际工具。

没有语言的人类社会,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格列佛游记》中写道:大人国的人想绕开语言用实物来交际,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着可能要说到的全部东西,想要表达什么,就从那个口袋里掏出那个东西来。

这只是一种幻想,任何人类集团事实上都不可能采用这种交际方式。

所以说,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手势、表情、图画、烽火、击鼓、红绿灯、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礼节等等,都能够帮助人类传达一定的信息,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也是人们的交际工具。

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任何一个人,要想成为社会的一个成员,要想在某一个社会里生存下去,就得掌握这一社会里一切成员所共同使用的语言。

因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要想在某一个社会之中生活下去,就得和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就得和他人交流思想,而这一切是离不开语言的。

在同一个语言社会中,由于方言的存在,到一个不熟悉的方言区去,生活也是极其困难的。

据说,一个生活在北方的英国老铁匠,后来搬到南方去居住,结果却因为语言的差异而寻了短见。

语文具有人文性。

而人文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让人感受到?靠什么来承载呢?当然,还是语言。

因为:语言是意识,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想活动。

语文学科教学应回归本位

语文学科教学应回归本位

语文学科教学应回归本位摘要:语文学科自实施课程改革后,随着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等的改变,变得丰富多彩。

但有时却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目标是什么,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有点模棱两可。

所以回归语文学科教学的本位至关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我们的课堂比以往“活”了、“新”了,学生兴趣“浓”了。

但是,却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活而不实,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实惠”少了。

甚至“热闹”半天,弄不清教师要干什么?学生应该学习、掌握、运用什么?这样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需要我们回归到阅读教学的原点上来,静心反思,驻足思考,力求在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弄清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清清楚楚地教。

一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从表面上看,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在教学参考书中已写得清清楚楚了,难道还不明白吗?是的,只要走进课堂,不清楚、不明白的现象,“没有航标乱行船”的做法并不少见。

这固然有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的问题,但归根到底还是没有真正把握教材,没有真正弄清楚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没有真正从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来分析问题。

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侧重点,需要教师对一篇课文的特点,做深入地理解,对一组教材做周密地思考,还需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来把握。

就一篇课文教学而言,应弄清楚这篇课文在内容、表达方面的特点,要弄清楚让学生经过怎样的过程,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最终弄清楚理解、感悟什么(思想内容),学习、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掌握、运用什么(学习方法、习惯),这些都需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反复琢磨的基础上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从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对其中的“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的设计,教师们颇感困惑。

根据我们的认识,所谓“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学习、阅读的一种载体、方式,即让学生经历怎样的过程,运用什么方式来学习、阅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 一类 是语文本体性教学 内容. 一类是非本 体性教学内容
所谓语文 “ 本体性教学 内容 ” 就是反映这
们不仅 要关注 学生概 括的准 确性 与简洁 性 .
更应该关注学生 的语 言习惯 .要求学 生说通 顺、 说 流畅. 及时纠正语病 2 . “ 体会作者怎样写出民俗特点” 是一个本
对比两个教学设计 . 我们不难发现 . 非本性 教 学 内容下 的 教学 落脚 点在 文 本 的分 析 与感 悟. 体会 技 艺之 “ 神” . 体会祖孙 情深 , 而本性 教学 内容下的教 学落脚 点在 “ 语 用” . 学习品
读方法 . 运用表达方法写话 学生 的语文 能力 并不是感悟 出来 的. 是 在实践 中不断形 成的 . 我们 只有从“ 教课 文” 转向“ 教语文 ” . 从“ 非本 体教学 内容” 到“ 本 体性 教学内容” . 才 能实现
设计如下 : ( 1 ) 揭示课题 , 了解 剪纸 。 ( 2 ) 读姥
姥技艺之神 . 学 习品读方法 。( 3 ) 运用品读方 法. 读祖孙情。 ( 4 ) i g 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写话
门学科本质特征的 、 区别于其他各 门课程的教
学内容 , 包括语文知识 、 语文策略( 方法 ) 和语文 技能 。所谓“ 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 包括情感 、 态 度、 审美 、 价值观 、 审美教育 、 多元文化等非语文
程 目标设 置上 . 变“ 阅读核心 ” 为“ 读写并 重” 并 朝 向“ 表达 ” ; 在教学 时间分 配上 . 变“ 阅读
主导” 为“ 表达主导 ” : 在 教学内容上 . 变“ 理解 课文 ” 为注重“ 读写结合 ” 的实践活动 因此 . 如何 正确处理好文本思 想内容与语 言训练 的
化. 从而呈现了碎片化的语文教学

生语文 能力的提高 .而能力 只能在 实践 中得 到提升 例 如, “ 筛选 、 整理 、 概括信息 ” 指 向语 文策略 的过程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 .整体感
知 .在语文实践 中学会如何提取文本 重要信 息的能 力: 又如“ 表达的过程 ” . 学生 通过提取 关于客 家 民居 与傣家 竹楼特 点的 重要信 息 . 通过整合加工. 将 自己的收获与大家交流 我
注的是语文 知识 、 能力 、 技能 以吴忠豪 教授
讲座 中的《 姥 姥的剪 纸》 为例 , 非 本体 性教学
设计如下 : ( 1 ) 揭示课题 . 了解剪纸 。( 2 ) 研 读
课文 , 体会技艺之“ 神” 。 ( 3 ) 品读课 文, 体 会祖 孙情深 ( 4 1 课外延伸 . 总结 下课 。 本体性教学
1 . “ 客家民居 与傣家竹楼的特点” 是一个非
3 . 运用药物说明书 .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 点
本体性教学 内容 . 导语 和连接语 对其要求 为
“ 了解” 与“ 说说” . 这是一个浅层次 目标 学生
并结合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写法f 教学重难点) 、
教学时间 : 1 课时、 学 习过程 ! 1 . 检查预习. 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民居特点. 学习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
内容与非本体性教 学 内容 .以及在教 学过程
中怎样 落实本体性教学 目标 关 键词 : 非 本体性教 学内容 本 体性教
3 . 比较两种表达形式. 学习 表达 4 欣赏民 居. 开启 “ 我眼中 的民 居’ 话文实 践活动 对 比非 本体性教学设计 的图示 与 本 体性
学 内容
教 学过 程
体性教学 目 标 吴忠豪教授指出 : 要使中国语
文 教学有实质性 的推进 与突破 .就必须在 课
课程本质特征的各科共同承担 的教学 内容等 . 这类教学 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 . 而
是由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 令 人担忧 的是 .目前这 种本体和非本体 教学 内容颠倒或错位 的语 文课已经成为 一种
学 羁 2 0 1 5 年 第 1 期
露 教 学 动 态 尊
让 语文教 学 回 归本 位
丁丽娜 ( 浙江省 浦 江县 浦 阳第三 小 学 3 2 2 2 0 0 )
摘要: 语 文课到底教 什 么?近年 来. 关于 如何 确定语文教 学 内容 的话题 i l 起 了大家的
广泛关注 本文结合几个案例与 吴忠 豪教 授
的观点来具体谈谈如何 分清语文本体性教 学
通过默读课文 . 就可以大致 了解 吴忠豪教授
提 出 :非本体教学 目标 渗透在本体性教学 目 标中 那么 . 了解客家民居 与傣家竹楼的特点 又渗透 在怎样的本体性 目标 中呢?其一是读
我们的数学教材与英语教材对于 “ 教什 么” 都有明确的 定位 . 而语文教材需要一线教师根据
教学 内容的 目标指 向. 我们不难总结 f l I 本体性
教学设计的图示 ( 见附 图 2 ) 三、 教学过程落实本体性教学 目标 非本体性 点并结合个人经验去判断 、 选择 、 重组 , 这 样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学 内容的随意 、 无序 、 经验
常态。 目前 . 我们虽然 在力图改变文本分 析式
“ 初读一精 读一 总结” .本体性 教学 内容设 计
下 的教 学大 多是“ 认 知一 实践一 迁移 ” . 其关

分清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与本体性教学
内容
上海师 范大学 吴忠豪教授指 出: 按 照《 语 文课程标准 》 对 语文课程功能 的阐述 . 我们可 以把语 文课程 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 两个大
的过程 . 其 二是筛选 、 整理 、 概括信息的过程 . 其 三是 表达的过程 .这三个过 程都是在语 言
文字活 动中进 行 .是扎扎实实 地进 行语言 文 字运用的实践过程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 客家 民居与傣 家竹 楼的特点并不 是语 文教学本体 关 注的核心 .语文教学真正关 注的应该是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