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雷达对抗的有源干扰方法及效能研究

合集下载

雷达有源干扰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雷达有源干扰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雷达有源干扰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雷达有源干扰技术研究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其使用范围和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有源干扰技术作为一种可以抵消敌方干扰的有效反干扰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现代战争中,有源干扰技术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作战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军雷达抗干扰和隐蔽能力,从而提高我军的作战效能和战略威慑力。

二、论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研究雷达有源干扰技术的相关理论、实用技术和应用实践。

首先对有源干扰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分类进行系统讲解,然后对现有的有源干扰技术进行总结和评价;其次,研究并探究新型干扰信号的生成方法和优化算法,以实现对敌方雷达系统的高效干扰;最后,结合现代战争的实践需要,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有源干扰技术的雷达抗干扰系统,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实际实验,并结合数学建模和仿真技术,探究有源干扰技术的相关理论和实用技术,最终实现设计开发一种基于有源干扰技术的雷达抗干扰系统。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雷达有源干扰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本文预期可以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系统总结和评价现有的有源干扰技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优化;2.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有源干扰技术的雷达抗干扰系统,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3.研究并探究新型干扰信号的生成方法和优化算法,为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五、论文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军的雷达抗干扰和隐蔽作战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对于我国现代军事科技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智能制造、智能交通、天气预报、地震监测等多个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雷达对抗有源欺骗干扰若干方法研究

雷达对抗有源欺骗干扰若干方法研究

雷达对抗有源欺骗干扰若干方法研究雷达对抗有源欺骗干扰若干方法研究摘要:雷达对抗有源欺骗干扰一直是雷达系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从干扰信号建模、干扰特征分析和对抗方法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有源干扰进行建模,并分析其特征,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雷达对抗有源欺骗干扰的能力。

关键词:雷达;有源欺骗干扰;建模;特征分析;对抗方法1. 引言雷达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源探测和跟踪工具,在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雷达系统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对抗有源欺骗干扰。

有源欺骗干扰是指对雷达发射的信号进行干扰、篡改或伪装,以达到迷惑和误导雷达系统的目的。

2. 干扰信号建模有源欺骗干扰信号可以分为连续波干扰信号和脉冲干扰信号两种类型。

连续波干扰信号通过一直发送连续的干扰信号,以掩盖目标信号。

脉冲干扰信号则通过以脉冲形式发送干扰信号,以模拟目标雷达回波信号。

为了更好地对抗这些干扰信号,需要对其进行准确建模。

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干扰信号的特点,从而设计相应的对抗策略。

3. 干扰特征分析在对抗有源欺骗干扰之前,我们需要对干扰信号进行特征分析,以便更好地判断和识别干扰信号。

干扰信号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频率特性、相位特性、能量特性和时域特性。

通过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干扰信号的来源和性质,从而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

4. 对抗方法研究4.1 信号处理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是对抗有源欺骗干扰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采用合适的滤波算法、频谱分析算法和脉冲压缩算法,可以有效去除或抵消干扰信号,提取出目标信号。

4.2 波形设计技术波形设计技术是对抗有源欺骗干扰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设计具有特定特性的雷达发射波形,可以让干扰信号与目标信号在某些特定方面存在区别,从而实现干扰信号的识别和去除。

4.3 物理层对抗技术物理层对抗技术是对抗有源欺骗干扰的创新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物理层的工作原理和参数,可以使得干扰信号的功率与目标信号的功率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实现干扰信号的有效抑制。

雷达几种有源欺骗干扰及其对抗方法研究

雷达几种有源欺骗干扰及其对抗方法研究

雷达几种有源欺骗干扰及其对抗方法研究雷达几种有源欺骗干扰及其对抗方法研究引言:雷达技术在军事、航空、导航、交通等领域广泛应用。

然而,近年来,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面临着更为复杂和高级的威胁。

其中之一就是有源欺骗干扰,这种干扰会影响雷达系统的性能和准确性。

本文旨在研究雷达面临的几种有源欺骗干扰以及对抗这些干扰的方法。

一、脉冲干扰脉冲干扰是一种常见的有源欺骗干扰方式,它通过发送特定脉冲信号来干扰雷达系统的工作。

具体而言,脉冲干扰可以分为单脉冲干扰、多脉冲干扰和间歇性脉冲干扰。

单脉冲干扰通过发射单个高功率脉冲来覆盖目标,从而使雷达无法准确检测目标信号。

多脉冲干扰则采用连续发射多个脉冲,使目标信号混杂在干扰信号中。

间歇性脉冲干扰则在雷达发送信号的间隙中干扰,使雷达无法准确判断目标。

对抗方法:针对脉冲干扰,雷达系统可以采用频率增频扫描技术和自适应滤波器等方法进行抗干扰处理。

频率增频扫描技术可以通过改变信号频率的方式来识别干扰信号并剔除。

自适应滤波器则能够根据实时环境变化来自适应地滤除干扰信号。

二、假目标干扰假目标干扰是另一种常见的有源欺骗干扰方式,它通过发射与真实目标信号类似的虚假信号来误导雷达系统的检测。

假目标干扰可以分为定位假目标干扰和速度假目标干扰。

定位假目标干扰会在雷达扫描范围内发送虚假目标信号,使雷达误判目标位置。

速度假目标干扰则会发送与真实目标速度相近的假目标信号,使雷达难以准确测定目标速度。

对抗方法:针对假目标干扰,雷达系统可以采用实时目标识别技术和多普勒滤波器等方法进行抗干扰处理。

实时目标识别技术可以通过对比目标信号特性来识别虚假目标信号并剔除。

多普勒滤波器则能够根据目标速度特性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过滤掉速度假目标干扰。

三、频率跳变干扰频率跳变干扰是一种新型的有源欺骗干扰方式,它通过频繁变化发射信号的频率来干扰雷达系统。

频率跳变干扰可以模拟雷达目标信号的频率变化,使雷达无法准确检测目标并跟踪其运动状态。

机载有源自卫干扰下雷达探测效能仿真

机载有源自卫干扰下雷达探测效能仿真

机载有源自卫干扰下雷达探测效能仿真肖强;张宏伟;韩壮志;罗浩【摘要】The airborne active self-protect jamming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defense measur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W (Electronic Warfare). The detection effectiveness and survivability of radars in the battle is seriously threatened. According to the demands for assessing the detection effectiveness of radar, detection probability is selected as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ex. Firstly, via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modules resolved from the detection process of radar, the detec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recommended in detail. Then functional simulation of the radar detection process is devised, and the system based on HLA is realized. Lastly, detection probability with its target distance is obtained online through the simulation, and it is used for assessing the detection effectiveness of radar quantitatively.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is model and method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and it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material for the research to radar counter-counter measures.%随着现代电子战的快速发展,机载自卫有源干扰成为了对抗雷达最有效措施之一,严重威胁雷达探测效能与生存能力。

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

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

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本文基于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分类、抗干扰算法、抗干扰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对雷达抗干扰技术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基于硬件的抗干扰技术:包括天线设计、滤波器设计、前置放大器设计、信道选择和调制方式设计等。

2.基于信号处理算法的抗干扰技术:主要包括自适应滤波、多普勒抑制、时域滤波、频域滤波、匹配滤波、脉冲压缩等。

3.基于机器学习的抗干扰技术:主要用于实现自适应雷达的设计,采集雷达数据,并通过训练分类器,对检测结果进行优化。

二、抗干扰算法1.自适应滤波算法:自适应滤波算法利用信号处理的方式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提高雷达抗干扰的能力,将较差的信号转换成更好的信号。

自适应滤波算法中最常见的为LMS(Least Mean Square)算法,它的核心是调整滤波器的参数以实现最小均方误差的目标,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在线调试。

2.多普勒抑制算法:多普勒抑制算法是指在雷达探测目标时,将目标信号和杂波信号进行分离。

其中,多普勒滤波器的作用是对接收信号进行时域滤波,实现杂波抑制;旁瓣抑制器的作用是对接收信号进行频域滤波,实现目标信号的提取,并且可以通过调整参数实现不同范围内的目标检测。

3.脉冲压缩算法:脉冲压缩算法是在短脉冲雷达的工作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抗干扰算法,通过设计特定的滤波器来实现雷达信号的压缩。

脉冲压缩技术常常用于目标的探测识别和跟踪等方面。

脉冲压缩之后,不但可以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雷达的分辨率。

1.天线设计:通过优化天线的设计,可以减少雷达接收到杂波的能力,从而提高雷达的目标探测能力。

2.滤波器设计:有效地降低了杂波信号的折射和反射,提高雷达探测距离。

3.自适应滤波: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对雷达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滤波,从而优化雷达的抗干扰能力。

4.多普勒抑制:通过利用多普勒抑制技术,将不同的多普勒杂波分离出来,提高了雷达的探测精度。

雷达抗有源压制性干扰综合效能评估

雷达抗有源压制性干扰综合效能评估

备必须 具备 良好 的抗 干扰 能 力 。然 而 , 如何 评 价 雷
达抗 干扰效 能 的优劣 , 今还 没 有 公认 的 标 准 。关 至 于雷达 抗 干扰 效能评估 问题 , 十年来 , 几 国内外 的众
上 , 据指标 建立 的原则 , 出了适 合评定 雷达抗 有 根 给 源压制 干扰 的综 合 指标 ; 在对 传 统 的雷 达综 合 效 能 评估方 法分析基 础 上 , 立 了修 正 的雷 达综 合 效 能 建 评估模 型 , 给出 了雷 达抗 干扰效 能评估 的一般 流程 。
d r o b t e om ne ho g tdigtecaat iis f a a aa s at eba kt a m n , e a m a p r r a c.T ruhs y h rc r t dr gi t c v l e jm ig t c f u n h e sc o r n i n h
雷 达 抗 有 源压 制 性 干 扰 综 合效 能 评 程 大 学 导 弹 学 院 , 西 三原 73 0 ) 空 陕 180

要: 雷达抗 干扰效 能评估是 雷达作 战效 能评估 的一 个重要环 节。通过 对 雷达在有 源压制 性干扰
条件 下特 点 的研 究 , 出了评 定雷达抗 有 源干扰性 能 的 综合指 标 , 立 了雷达 综合 抗 干扰 能 力评 估 提 建
A s atT eea ai f aa ni jm n f ci n s i a o a t at f h vlao f a b t c: h vl tno d r t— a mige et ees s ni  ̄ n r o eeaut no — r u o r a f v mp p t i r
收 稿 日期 :0 8— 5— 6 修 回 日期 :0 8— 9— 5 20 0 0 : 2 0 0 0

浅谈雷达干扰与反干扰技术

浅谈雷达干扰与反干扰技术

浅谈雷达干扰与抗干扰技术近年来,由于电子对抗技术的不断进步,干扰与抗干扰之间的斗争亦日趋激烈。

面对日益复杂的电子干扰环境,雷达必须提高其抗干扰能力,才能在现代战争中生存,然后才能发挥其正常效能,为战局带来积极影响。

1、雷达干扰技术1、对雷达实施干扰的目的和方法雷达干扰的目的是使敌方雷达无法获得探测、跟踪、定位及识别目标的信息,或使有用的信息淹没在许多假目标中,以致无法提取真正的信息。

根据雷达工作原理,雷达是通过辐射电磁波在空间传播至目标,由目标散射回波被雷达接收实现探测目标。

因此对雷达实施干扰可以从传播空间和目标这两处着手。

具体来说就是辐射干扰信号,反射雷达信号,吸收雷达信号三个方面。

为了实现对雷达实现有效的干扰,一般需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空间上,干扰方向必须对准雷达,使得雷达能够接收到干扰信号。

频域上,干扰频率必须覆盖雷达工作频率或者和雷达工作频点相同。

能量上,干扰的能量必须足够大,使得雷达接收机接收的能量大于其最小可接收功率(灵敏度)。

极化方式上,干扰电磁波的极化方式应当和雷达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尽量接近,使得极化损失最小。

信号形式上,干扰的信号形式应当能够对雷达接收机实施有效干扰,增加其信号处理的难度。

2、雷达干扰分类雷达面临的复杂电子干扰可分为有意干扰和无意干扰两大类,这两者又分别包括有源和无源干扰,具体如下图所示。

2、雷达抗干扰技术雷达抗干扰的主要目标是在与敌方电子干扰对抗中保证己方雷达任务的顺利完成。

雷达抗干扰措施可分为两大类:(1)技术抗干扰措施;(2)战术抗干扰措施。

技术抗干扰措施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干扰不进入或少进入雷达接收机中;另一类是当干扰进入接收机后,利用目标回波和干扰的各自特性,从干扰背景中提取目标信息。

这些技术措施都用于雷达的主要分系统如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中。

1、与天线有关的抗干扰技术雷达通过天线发射和接收目标信号,但同时可能接收到干扰信号,可以通过在天线上采取某些措施尽量减少干扰信号进入接收机。

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

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

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雷达已经成为现代军事和民用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雷达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各种干扰的挑战,这严重影响了雷达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研究成为当前雷达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研究进行探讨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引言雷达系统在目标探测、跟踪和识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由于天气、地形和目标自身等因素的影响,雷达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干扰的干扰,使得雷达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雷达抗干扰技术应运而生。

二、干扰类型干扰可以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两种类型。

内部干扰主要来自雷达系统本身的组件故障或者非理想工作状态,比如发射机、接收机和信号处理器等。

外部干扰则来自雷达系统周围的其他无线电设备、电磁干扰源以及天气等。

对于不同的干扰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抗干扰技术进行处理。

三、抗干扰技术1. 构建抗干扰算法: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干扰对雷达系统的影响,然后提出相应的抗干扰算法。

常用的算法包括波束形成、数字滤波、时频分析等。

2. 优化雷达参数设置:通过调整雷达系统的工作参数,比如脉冲重复频率、发射功率、接收天线方向等,来减小干扰的影响。

3. 分布式传感器网络技术:利用多个分布式传感器节点共同工作,通过数据融合和信息共享的方式来提高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4. 空间域自适应处理技术:通过采集雷达系统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的关系,来实现自适应滤波和干扰抵消等处理操作,从而提高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5. 频谱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干扰信号的频谱特征,来实现对干扰信号的识别和抑制,从而减小干扰对雷达系统的影响。

四、研究前景随着无线电通信和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引发了干扰技术的不断进步。

传统的抗干扰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雷达系统对抗干扰的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新的抗干扰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0 卷
第6期
指挥控制与仿真
Command Control & Simulation
Vol.30 No.6 Dec. 2008
2008 年 12 月 文章编号:1673-3819(2008)06-0048-04
基于雷达对抗的有源干扰方法及效能研究
王群怀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北京 101416) 摘 要:在雷达对抗中,利用干扰设备对雷达实施有源干扰是电子进攻的主要手段。基于有源干扰的多种作战模 式,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结合算例仿真,分析研究不同干扰模式的特点和作战效能,对进行有效的雷达对 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雷达对抗;有源干扰;作战效能 中图分类号:TN957 文献标识码:A
50
王群怀: 基于雷达对抗的有源干扰方法及效能研究
第 30 卷
Prs =
( 4π )
2 2 PG t t σλ 3
(10)
z
Rt 4
突 防 机 (干 扰 机 )
雷达从旁瓣接收到干扰机的干扰信号功率 Prj 为
Prj =
Pj G j Gt 'λ 2γ j Δf r
( 4π )
2
R j 2 Δf j
(11)
第6期
指挥控制与仿真
Prj = Pj G j Gt 'λ 2γ j Brj
4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π )
2
Rj2
(2)
干扰机要对雷达实施有效干扰, 干扰信号功率 Prj 与目标回波信号功率 Prs 的比值就要满足一定的功率 准则。通常用压制系数 K j (常数)来衡量这种干扰效 果:
飞机的高度。 综合以上各式可以求出地对空干扰机保护地面目 标时的干扰暴露区。
z 突防机
l
Rt
干扰机
Ht Rj
θ
雷达
达发现;当 Rt < R0 时,干扰无效,突防机处在暴露区 内; Rt > R0 表示突防机处在干扰机的有效压制区内, 雷达不能发现目标。 由式(5)可对式(14)做进一步的简化,得
2 ⎛ PG ⎞4 t tσ R j Δf j K j (15) R0 = ⎜ ⎜ P G γ 4πΔf F (θ ) ⎟ ⎟ j j j r ⎝ ⎠ 2.2 自卫干扰 有源干扰设备安装在突防机上或者干扰机隐藏在 1
2 PG t tσ R j μ
(6)
如果干扰机能有效掩盖被保护的目标,就有一个 最小的干扰扇面,设有效干扰扇面为 Δθ min ,根据掩 护情况可以细化分解。 干扰机配置在目标中心。此时目标可以是一座城 市等具有较大半径范围的物体,此时最小干扰扇面为 (7) Δθ min = 2θ1 干扰机配置在被保护目标之外。最小干扰扇面为 (8) Δθ min = 2 (θ1 + θ 2 ) 由分解图 2 可知: r0 ⎧ ⎪θ1 = arctan R (9) t ⎪ ⎨ D sin ψ ⎪θ 2 = arcsin[ ] ⎪ Rt 2 + D 2 − 2 DRt cosψ ⎩ 式中,cosψ = R cos α ,R 是飞机的投影距离,H 是 R2 + H 2
z
K j = Prj / Prs

(3)
Kj =
Prj Prs
=
Pj G j Gt ' 4πγ j Rt 4 Brj
2 2 PG t t σ Rj μ
(4)
式中, Pt 为雷达的发射功率; Gt 为雷达的天线增益;
σ 为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Rt 为目标与雷达之间的距 离; Pj 为干扰功率; G j 为干扰机天线增益; γ j 为干
2 空对地有源干扰方法及效果
空对地有源干扰主要是指利用机载的干扰设备 对地面雷达实施干扰压制。机载有源干扰设备释放的 强烈干扰信号用来掩护突防机 (或突防机编队) , 能有 效地削弱和降低地面防空警戒雷达的侦察效能,从而 扩大突防机的纵深作战距离。根据有源干扰设备安装 平台与突防机(或编队)的空间位置关系,主要有三 类作战模式: 远距离支援干扰、 自卫干扰和伴随干扰。 2.1 远距离支援干扰 有源干扰设备安装在专门执行电子干扰等任务的 飞机平台上 (称为干扰机) 。 此干扰机与突防机和地面 防空警戒雷达在空间位置上保持较远的距离,称为远 距离支援干扰。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如图 3、4 所示。
Rt ( R j ) Ht
雷达 y x
上式(10,11)中, Pt 为雷达的发射功率; Gt 为 雷达的天线增益;σ 为目标的雷达截面积;Rt 为目标 与雷达之间的距离; Pj 为干扰功率; G j 为干扰机天 线增益;γ j 为干扰信号对雷达天线的极化系数;Gt ' 为 雷达天线在干扰机上方向上的天线增益;Δf j 、Δf r 分 别为干扰机的带宽、雷达接收机的带宽。
图 5 自卫干扰空间示意图
Kj =
Pj G j Gt 'γ j Δf r 4π Rt 4
2 2 PG t t σ R j Δf j
(12)
由式 (3) 同理可推出自卫干扰时的暴露区边界方 程为
⎛ PG ⎞2 t tσΔf j K j (16) R0 = ⎜ ⎜ P G γ 4πΔf ⎟ ⎟ r ⎠ ⎝ j j j 2.3 伴随干扰 有源干扰设备安装在专门执行电子干扰等任务的
在这里, 用雷达天线方向性函数 F (θ ) 来近似的计
θ2
⎞ 2
突防机
Rt 干扰机 Ht
θ
雷达
Rj
Hj
y
x
的适用范围是 θ > θ 0.5 / 2 且小于 60 或 90 。
D D
图 3 远距离支援干扰空间示意图
突防机
则式(4)整理为
Kj =
Prj Prs
=
Pj G j 4πγ j Rt 4 Brj F (θ )
扰信号对雷达天线的极化系数;Gt ' 为雷达天线在干扰 机上方向上的天线增益; μ 为雷达的馈线损耗(取 0.4~0.6) ; B = Δf r 为频率对准程度。 rj Δf j 算 Gt ' / Gt 。
−⎜ ⎜ 0.36θ 2 ⎟ ⎟ G' ⎛θ ⎞ (5) F (θ ) = t = e ⎝ 0.5 ⎠ = k ⎜ 0.5 ⎟ Gt ⎝ θ ⎠ 其中, θ 为干扰机、突防机和雷达的相对波束张 角(空间角) ; θ 0.5 为雷达天线半功率点波束宽度。 k 为与雷达天线有关的常数 , 对于高增益锐方向天性天 线, k 取大值,即 k = 0.07 ~ 0.10 ;对于增益较低、波 束较宽的天线, k 取小值, k = 0.04 ~ 0.06 。此种情况 ⎛
y
H
j
x
图 6 伴随干扰空间示意图
实施伴随干扰时,干扰机和突防机距雷达的距离 是大致相等,即 Rt ≈ R j 。并且在运动中干扰机、突防 机和雷达的相对波束张角 θ 发生变化,其计算式可近 似的表示为: θ = l / R j 。由以上所述的空间关系可得 伴随干扰时的暴露区边界方程为:
⎛ ⎞2 PG t tσΔf j K j R0 = ⎜ ⎜ Pj G j γ j 4πΔf r F (θ ) ⎟ ⎟ ⎝ ⎠
雷达
R t
θ
Rj
干扰机
图 4 平面示意图
由图 3、图 4 可知,在远距离支援干扰模式中, 干扰机释放干扰信号时,其天线主瓣对准的是雷达, 雷达的天线主瓣则指向突防机(或编队)。所以此时雷 达将同时接收到突防机的目标回波信号和干扰机的干 扰信号。具体描述如下: 雷达从主瓣接收到突防机的目标回波信号功率 Prs 为
收稿日期:2008-06-19 修回日期:2008-07-27 作者简介:王群怀(1972-) ,男,湖南临湘人,军事学硕士 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作战理论。
r0
[1,5]
图 1 干扰机掩护地面目标的空间示
R
θ1 θ2
Rt
Rj
ψ
T
J
D
图 2 干扰系统、 目标和雷达的相对位置图
由二次雷达方程得进入雷达接收机的干扰信号功 率 Prj 为
1
对防空警戒雷达实施干扰时, K j 值达到 2~3 时, 在环视显示器的干扰背景才能掩盖突防机的痕迹。此 外,压制系数 K j 可用下式取得其确定值:
Kj = Δf j 4Δf r Frθ 0.5 6na
(13)
式(13)中, Fr 为雷达发射机的脉冲重复频率; na 为 天线转速。 满足式(13)和突防机之间的距离称为暴露半径 R0 , 即有效干扰区和暴露区的边界, 由式 (10) (13) 整理可得:
1
突防机编队里,突防机(或编队)进行突防的同时施 放干扰,压制地面警戒雷达,以保护自身的安全,称 为自卫干扰。图 5 是空间关系图。 由图 5 的空间关系可以看到:进行自卫干扰时, 突防机(或编队)与地面雷达的空间距离 Rt 与干扰机 与雷达的空间距离 R j 是一致的,即 Rt = R j ,并且由 于干扰机和突防机(或编队)是一体的,所以 θ = 0 , 即雷达的主瓣方向也指向干扰机,所以 F (θ ) = 1 。
2 ⎛ PG ⎞4 t tσ R j K j Gt Δf j (14) R0 = ⎜ ⎟ ' ⎜ P G 4πγ G Δf ⎟ j t r ⎠ ⎝ j j 式(14)达暴露区边界方程,当雷达与突防机之 间的距离 Rt = R0 时, 干扰机刚好能掩护突防机不被雷 1
干扰机上,干扰机与突防机保持固定的距离 l ,伴随 突防机编队飞行,接近攻击目标施放干扰压制地面防 空警戒雷达,以掩护突防机编队的行动,称为伴随干 扰。其空间关系图 6 与图 1 相似。
在雷达对抗中,电子攻击是重要的对抗方式,有 源干扰则是进行电子攻击的主要作战手段。有源干扰 区别于无源干扰主要是:有源干扰是使用电磁干扰设 备或器材,发射强烈的干扰信号,扰乱或破坏对方雷 达正常工作,达到削弱和降低其作战效能的目的。这 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作战方式[1-5]。 有源干扰设备可以携载在海陆空任何平台,具有 在各种电子环境下的多种作战模式,有广阔的应用领 域。 目前, 随着电子战在指挥环节上的作用日趋增大, 电子力量也向战术环节逐渐转移,研究有源干扰设备 在各种电子作战环境和不同的战术方法下的作战方法 和效能,具有重要的辅助指挥决策作用,有利于电子 战的组织和实施[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