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水沟、内关、足三里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传统康复方法学试题A

传统康复方法学试题A

传统康复方法学试题A一、单项选择题1.中枢瘫痪的特点不包括(A)。

A 肌张力增高B 偏瘫C 失神经电位出现D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E 病理反射阳性2.中国传统康复治疗不包括下面哪项?(D)A 针灸B 推拿按摩C 中药D 关节松动术E 气功3.小儿脑瘫语言障碍电常用穴位(C)。

A 合谷B 三阴交C 廉泉D 人中E 太冲4. 合谷穴定位,第几掌骨外侧中点处(A)。

A 2B 3C 4D 5E 65.下列哪项不属于远部取穴(D)。

A 胃痛取足三里B 腰痛取委中C 腰痛取昆仑D 发热取大椎E 头痛取太冲6.患者,女,56岁,反复腰痛2年。

哪个穴位符合远部取穴原则?(A)A 委中 B大肠俞 C 肺俞 D 肾俞 E 气海俞7.按随证取穴原则,呃逆用哪个穴位电合适?(E)A 三阴交B 胃俞 C脾俞 D 太冲 E膈俞8.三叉神经痛第一支取穴应为(C)。

A 攒竹,四白,颧髎,丝竹空B 四白,颧髎,下关,迎香 C攒竹,鱼腰,阳白,丝竹空D 颊车,下关,合谷,夹承浆E 鱼腰,下关,迎香,合谷9.以下取穴是以前后配穴法为配穴原则的包括(E)。

A 治疗头痛选上星和太冲B 治疗腹泻选足三里和天枢C 治疗感冒选曲池和风池D 治疗眩晕选百合和涌泉E 治疗便秘选天枢和大肠俞10.来自关节的感觉属于(C)。

A浅感觉 B 深感觉 C 复合感觉 D 重量觉 E 图形觉11.脊柱侧弯矫正体操中提起左下肢使骨盆向右倾斜可致(E)。

A 胸椎右凸 B胸椎左凸 C腰椎左凸 D腰椎右凸 E 脊柱无变化12.患者足下垂,但足能外翻,考虑损伤的神经是(D)。

A 腓决神经B 胫神经C 腓浅神经 D腓深神经 E 坐骨神经13.最适合神经源性小膀胱女性患者的手术方法为(B)。

A 外集尿口B 耻骨上膀胱造口C 肛门牵张排尿D TUR/括约肌切除术E 间歇性清洁导尿14.主观人体一般感觉的神经结构位于(C)。

A 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 额上回 D 顶上小叶 E颞上回15.烧伤病人关节或肌腱的开放损伤时,应用夹板固定的位置是(A)A 松弛位B 休息位C 功能位D 抗挛缩位E 无特别体位16.男性青年,左膝外伤后疼痛2月,查体:左膝浮髌试验阳性,外侧关节间隙压痛,外侧旋转挤压试验阳性,侧方应力试验阴性,为确诊抉选择最佳的辅助检查为(E)A 膝关节X线检查B 膝关节双重造影C 膝关节穿刺抽液D 膝关节CT检查E 膝关节镜检查17.血海为(C)。

合谷、内关、足三里三大长生穴位的取穴法

合谷、内关、足三里三大长生穴位的取穴法

合谷、内关、足三里三大长生穴位的取穴法
一、三个穴位的取穴法:
1、合谷:也就是我们说的虎口。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大拇指和食指二掌骨之间,桡侧边缘边。

也可以用另一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大拇指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作用:对头疼、嗓子疼、口干、发热、流鼻血、感冒、牙疼、牙周炎、咽喉炎、肩周炎、腕部疼痛,都有一定的疗效。

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对老年人防止脑中风有特殊的预防作用。

2、内关穴:首先伸出左手,手和手腕之间有一个腕横纹,然后将右手,三个指头并拢,将无名指放在腕横纹上,这个时候,右手指和手腕交叉的这个点,这个中点,就是内关穴,当你将手握成拳时,手腕上出现二条筋时,内关穴就在二条筋的中间。

作用:对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早博、房颤、心肌炎、哮喘、咳嗽、气管炎、肺炎、肺结核、心肌梗塞、心脏功能上的障碍都有一定的疗效。

对没有疾病的人,可以预防心梗的发生。

3、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膝盖关节膑骨下外侧凹陷的犊鼻穴下三寸,相当胫骨嵴外一横指处。

具体取穴可以用左手的食指放在犊鼻穴下边边缘,然后用右手的大拇指,放在膑骨外侧与小指的交叉点。

就是足三里。

作用:对牙疼、头疼、精神失常、发热、疟疾、盗汗、鼻炎、口眼歪斜、口疮、颈椎病、喉炎、胸闷、哮喘、心悸、高血压、腹胀、胃疼、阑尾炎、消化泌尿、生殖系统,都有防病、治疗作用,它对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有治疗效果。

所以,有人说:足三里这个穴位是长寿的保健穴位。

针灸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针灸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针灸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现状李瑞玲;李一婧;童秋喻;陆欣玲【摘要】针灸作为我国传统临床诊疗方法,在现代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方面也在不断增加、扩展,很多研究成果也已引起世界的广泛重视.本文就功能磁共振技术在针刺中枢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针灸在脑卒中、尿失禁、不孕不育及青光眼中的治疗进展,以及针刺麻醉等方面进行梳理,希望更加科学合理地应用针灸治疗.【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16)012【总页数】4页(P134-137)【关键词】针灸;功能磁共振技术;针刺麻醉;不孕不育;尿失禁;青光眼【作者】李瑞玲;李一婧;童秋喻;陆欣玲【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门诊部,上海2013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门诊部,上海2013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83针灸作为我国流传至今的临床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在世界各地被接受、推广、应用。

针灸作为一种有效、可行的卫生资源,正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其中一些发达国家在不断加大针灸临床研究的投入,以期在以后的医学发展中,针灸可以发挥某一方面的推动作用。

随着临床实践以及应用的扩展,针灸可以有效治疗的疾病也在不断增加,很多研究成果也引起世界的重视。

同时世界各国也在不断关注针灸有效性、安全性的研究。

本文就针灸临床治疗的6个病症进行评述:1 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在针刺中枢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针灸现代研究成果表明[1],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对针感和针刺效应有很大影响。

特定穴位与脑皮层相应代表区相关性的理论已得到普遍证实。

fMRI技术在针刺研究领域中通过成像系统采集图像获得激活脑区功能成像图,同时实施监测脑成像技术将大脑活动和特定的任务或感觉过程联系起来,是目前研究认知科学的最佳工具。

而其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无创、即时、无辐射、空间分辨力高、功能与形态同时成像,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针灸穴位刺激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中。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研究进展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研究进展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研究进展关键词针灸中药中风后抑郁症中风后抑郁症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相关研究显示其发病率为20%~50%[1],主要对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造成障碍,并严重影响中风的康复治疗及预后,使中风患者死亡危险性增大。

临床表现以兴趣减退和情绪低落、失眠健忘、厌世、多疑、喜怒无常为主,对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造成障碍,并严重影响中风的治疗及预后,使中风患者康复延缓,死亡危险性增大。

中医认为中风后抑郁的发生和情志不畅、神明蒙蔽、气郁痰结有关。

该病西药治疗存在不良反应较强且易复发的缺陷,而中医治疗以其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的优势,被广大患者和临床医生所接受。

针药结合是在中风后抑郁症的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将针灸和中药治疗结合运用,这一综合疗法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疗效,文章就中风后抑郁症病因病机研究进展,以及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初步阐述。

病因、病机研究进展中风后抑郁症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郁证”范畴,对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七情内伤。

既有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的原因,又由中风所致瘀血导致脉络阻滞所引发,且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发,进而使病情加重,中风后抑郁症产生的病位在脑,但却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患者本虚标实,多数情况下虚实夹杂[2],始病于肝而及心脾,主要为肝气郁结,化火生痰,而痰气相互交阻致使心神失养。

而中医理论中因郁而病者多实证,因病而郁者多虚证,中医学中风后抑郁症中,虚证多为阴血不足、气虚、脏腑亏虚,实证多为瘀血、痰蕴、气郁、气血上逆,虚实兼见且互为影响。

随着现代中医对中风后抑郁症的不断深入研究,对其症状的形成及抑郁症与中风的相互关系认识也不断加深,病因病机理论得以不断完善。

中风后抑郁症属中风与郁症的合病,郁症作为中风的变证[3],是由风、痰、瘀、火等诸邪在中风的基础上交搏郁结,进而导致气血郁滞,肝气不条达、神明不清展,进而出现情绪低落,并最终导致抑郁产生。

因此,中风后抑郁症既存在中风特点,又有气机不畅、情志不舒等郁病特点,发病与痰瘀互结、气血失和、心神失常、清窍蒙蔽相关。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1.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D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⑶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D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绎,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中医院出血性中风诊疗方案

中医院出血性中风诊疗方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临床特点①多在动态下急性起病。

②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2)辅助检查①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等。

②影像学检查>头颅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准确、清楚地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占位效应、是否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及周围脑组织受损的情况。

>头颅MRl检查:对急性期脑出血的诊断CT优于MRI,但MRl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血肿演变过程,对某些脑出血患者的病因探讨会有所帮助,如能较好地鉴别瘤卒中,发现AVM及动脉瘤等。

›脑血管造影(DSA):中青年非高血压性脑出血,或CT和MRl检查怀疑有血管异常时,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清楚地显示异常血管及显示出造影剂外漏的破裂血管和部位。

③腰穿检查: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在没有条件或不能进行CT扫描者,可进行腰穿检查协助诊断脑出血,但阳性率仅为60%左右。

对大量的脑出血或脑疝早期,腰穿应慎重,以免诱发脑疝。

(3)高血压性脑出血1、50岁以上者多见;2、有高血压病史;3、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壳核、丘脑、小脑和脑桥;4、无外伤、淀粉样血管病等脑出血证据。

中医联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中医联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中 国 民 族 民 f-医 药 H I

论 著
Fe t r ai s
3 ・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iee ju n lo tn me iie a d e n p am c hn s o ra f e o den n t o h r a y h h
中 医联 合 疗 法 治 疗 中风 偏 瘫 的 研 究 进 展
异 有 显著 性 意 义 。 2 4 体针联合头针 . 孙华等” 叫将 中风 偏瘫 患 者 10例 随 机分 为 A组 (3 2 3 例) 、B组 (0例 ) 和 C组 ( 7例 ) 6 2 。A组采 用头 针 ( 运 动区 、感觉区 、平衡 区)联合醒脑 开窍针法 ( 主穴 :内关 、 水沟 、三阴交 ;配穴 :极 泉 、尺泽 、委中 、合谷 ) 治疗 ,B 组 采用 头 针 ( 动 区 、感 觉 区 、平 衡 区 ) 配 合 传 统 针 刺 法 运 ( 手 足 阳明 经 穴 为 主 ,辅 以太 阳和 少 阳经 穴 ,取 曲 池 、外 以 关 、合 谷 、环跳 、阳陵泉 等 )治 疗 ,c组 单 用传 统 针 刺治 疗 。结 果 A、B组 总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9 . % 、9 . % ,与 1 09 33 2 组 ( 67 ) 比较有显著 性差异 ( 6.% P<00 ,P<0 0 ) . 5 . 1 ,认为 头针联合体针治疗 中风偏瘫疗 效优 于单 纯传 统针刺治疗。 2 5 针灸联合推拿 . 魏林林 … 对 5 0例 中风偏瘫 患 者予 头针 ,体 针 配合 推 拿及传统针剌方 法治疗 2个 月 ,通过 评价 治疗前 后语 言功 能 、肢体瘫痪水平 的变化 ,愈 显率 达 6 . % ,与 对照组 的 40 4 .% 比较 差 异 有 明 显 性 意 义 ( 00 P<0 0 ) 黄 锦 军 将 .5 。 16例患 者随机分 为观察组 与对 照组 ,每组 6 3 8例。观察 组 采用推拿 、针刺结 合拔 火罐疗 法 ,对 照组采 用康 复训练 治 疗方法 。结果 :治疗 后观察 组与 对照组 比较 ,肩 痛视 觉模 拟评分明显减少 ( 0 0 ) D P< . 1 ,A L积分 明显增 加 ;观察组 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 0 0 ) P< . 1 。结论 :推拿 、针刺 结合 拔火罐疗法治疗 中风偏 瘫后 肩痛 ,在 减轻疼 痛 ,提 高上肢 日常 生 活 活 动 能 力 方 面 优 于 康 复 训 练 治 疗 组 。 2 6 针 灸 联 合 导 引 术 . 孙 尧其 采用头针加导引法 ,即术者边 行头皮针 抽添 法 ,同时要求 患用患肢 做导 引动作 。总有 效率为 9 . 8 75 %。 初艳玲 以针灸配合体操治疗偏瘫。总有效率达 9 . %。 55 3 中 医 外 治 法 联 合 康 复 训 练

【中风概述】(1)

【中风概述】(1)

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用皮肤针反复叩刺背部肺俞、 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隔日1次。
(2)电针法: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针刺后 加脉冲电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 钟。
【经验介绍】 【附注】
【思考题】
1.痿证的治则、处方、及方义如何? 2.为什么说“治痿独取阳明”?
不寐
不寐,通常称为“失眠”或“不得眠”、 “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 获得正常睡 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 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时则以彻夜不眠 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为内伤; 2.病机总属阴阳失调; 3.心主神明,其病位在心。
【辨证】
临床辨证主要从脏腑虚实入手。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 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 耳背心。毫针刺,或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病因病机】
1.痿证病因繁多。 2.基本病理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耗,筋脉失 于濡养。
【辨证】
主症: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 或瘫痪。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 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 脊穴;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 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配穴及操作: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本病的主症为一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因而发 生口眼歪斜。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名称较多,如 “口歪”、“口僻”、“面瘫 ”、“歪嘴风”等, 多列在“中风”门下。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 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太阳、 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

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

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病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5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665-02针对一般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缺陷与不足,临床采用针灸,火针,水针及按摩能使脑血栓得到改善甚至痊愈。

针灸治疗急性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脑萎缩等效果都非常明显。

作为偏瘫康复首选当属物理疗法,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

进行针灸之后,微循环血流量会显著增多,因此用头针治疗早期脑血栓不仅可以治疗脑休克,还能激发肢体的自我恢复能力。

所以,早期使用头针,体针和药物同时使用,效果非常显著,痊愈后致残率低。

1 针灸介入中风病的时间出血性中风,俗称脑溢血是常见的中风,而脑溢血中高血压导致的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则是概率最高的。

根据数据可知,高血压患者中会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发生脑溢血。

而在急性脑血管病中,脑溢血具有发病急、发展速度快以及损伤程度大的特点,极易造成患者的伤残甚至死亡。

此外,其他脑溢血的诱因还有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

采取针灸治疗脑溢血时,可以在患者的内关、三阴交以及患处肢体进行针灸,以平补平泄为原则,选择疏密波进行电针治疗,留针半小时,针刺太冲穴以平肝潜阳。

笔者没有贸然采用针刺水沟穴的原因是,其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十分明显,刺激性过强。

此外,若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保持正常3-7天后,对患者进行针灸辅助治疗,可以发现患者的血压波动的情况明显减少。

综上,使用针灸法早期介入治疗脑出血时,医师应当对患者血压变化的情况进行密切监控,同时为了保证针灸的效果,应当待患者的病情稳定3天以上再行针灸的早期介入治疗。

缺血性中风,也成脑血栓形成、脑梗塞,也是中风病的一种,形成此病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死亡的案例很多。

脑栓塞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脑栓塞,主要是由于异物入侵血液循环之中,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阻塞脑动脉,造成供血区的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产生脑梗死。

中风(针推班)

中风(针推班)
针灸学
针刺方法:取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以偏瘫对 侧颞部取颞三针穴。三针均向下沿皮平刺,针刺深度 约1.3寸,至局部有胀麻感为度。
补泻:颞三针采用提插 捻转平补平泻手法,配穴根据 虚实的不同情况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进针后每隔 10分钟行针刺补泻手法一次,半小时后出针。针刺过 程中令患者活动患侧肢体来配合治疗。
针灸学
中经络分型:
风痰阻络:素体肥胖,伴痰多,若兼见手足拘挛 ,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 肝阳暴亢:体实,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 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或绛,苔黄或燥 ,脉有力。 痰热腑实:素体肥胖,兼见口粘痰多,腹胀便秘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 气虚血瘀:素体或虚胖,兼见肢体软弱,手足肿 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苔白腻 阴虚风动:素体偏瘦,兼见肢体麻木,心烦失眠 ,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针灸学
④对针刺恐惧或体质虚弱以及行坐立位针刺的 中风病人应避免晕针现象的发生。 ⑤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中风疗效好,见效快, 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应防止刺激过重造成神经 损伤,引发麻木、失用等后遗不良现象。尤其对有 糖尿病而继发神经病变者,更应注意勿过度刺激。 ⑥中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针 刺时应避免刺伤血管,以免引发出血或血肿。
针灸学
⑦针刺颈部和督脉腧穴须注意针刺方向、深度及手 法,防止刺伤延髓、脊髓,引发严重后果。 ⑧对于使用灸法应辨证施用,区别对待。如对中风 脱证施灸应中病即止,不宜灸之过度,恐助阳生热,损 伤津液,耗竭真阴,并严谨操作,勿灼伤皮肤。 ⑨应注重主、被动运动等家庭保健方面的配合治疗, 增强患者的信心,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提高疗效。 ⑩对于中风日久、体质虚弱、正气衰微者,针灸应 慎重,此类患者针灸疗效不佳。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

风、瘀血、痰浊等)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故“醒脑开窍,益脑调神,疏通经络”为治疗中风
的基本大法。督脉为阳脉之海,与脑及各脏腑关系密切,因此,调通督脉对脑及各脏腑功能均 有一定的作用;人中属督脉为醒神之要穴,针泻人中可以开窍启闭以醒元神。通调脏腑,“心藏 脉,脉舍神”《灵枢・本神》;心是维持元神功能的重要脏腑,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通 阴维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针泻内关具有宁心调血安神之功;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之所,因 此,针补三阴交对肾、肝、脾三脏均有调节作用。三脏功能得调则脑髓化生有源。此外,针极 泉、委中、尺泽等穴,以激发患肢经气,疏通经络。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讨论已在不同层次展开。本研究结果显示,该针 法对处于异常状态的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良性调节作用,对中风病理过程中的自由基损伤具 有抑制作用,通过提高SOD活性减缓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的脑神经元的损害,从而保护脑组 织的结构和功能。PGl2、TXA2是维持正常血液循环和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表明 “醒脑开窍”针法可以明显提高处于低水平的PGl2,降低处于高水平的TXA2,从而对PGl2/曰(A2 的平衡起到调节作用。
89.50±18.0。 46.00±7.5。’ 57.50±11.4。 0.56±0.07。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一P<0.01 表3针刺前后SOD、LPO的结果比较X±8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一P<O.01 表4针刺前后PGl2、TxA2的结果比较X±s
与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长期大样本的临床观察表明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疗效显著,各期中风病的总的临 床有效率达96.69%,急性期的总有效率为97.78%,并且经严格的临床对照研究证实,其疗效 明显优于传统针法和药物疗法。 我们认为中风病的病位在脑,涉及心、肾、肝、脾等脏器,其病机在与各种病理因素(如肝

针刺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针刺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为辅 J 印 堂 为经 外 奇 穴 ,属 于头 面 ,位 于 督 脉 循 行 线 上 , 。 具 有 醒 神 清 窍 之 功 能 ;上 星 居 头 上 部 位 ,与 百 会 同属 督 脉 ,
维普资讯

5 ・ 4
湖 北 中 医杂 志
20 年第 3 08 O卷 第 2期
针刺为主治疗 中风偏 瘫 的疗效观 察
刘发 青 , 吴 毅 军
( 湖北省 钟祥 市 中医 院 , 湖北 钟 祥 4 10 ) 3 9 0
关 床 资 料 1 1 一 般 资料 .
辅 穴 采 用 轻 提 插 手 法 ,直 刺 0 5一10寸 ,以 局 部 肌 肉 . . 抽 动 为 宜 。双 内 关 、极 泉 、 三 阴 交 、委 中不 留 针 ,其 它 穴
留针 3 O分 钟 ,每 I 1 。 t 次 两 组 均 治 疗 1 月 后 进 行疗 效 观 察 。 个
均年龄 6 . 4 3岁 ;其 中患 脑 出 血 者 2 l例 ,脑 梗 死 者 2 4例 。
参 照 文 献 … 拟 定 。 基 本 痊 愈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程 度 评 分 减少 9 1~1 0 , 能 从 事 简 单 的 劳 动 。 显 效 :神 经 功 能 缺 0% 损 程 度 评 分 减 少 5 一 0 ,生 活 基 本 能 自理 。有 效 :神 经 l 9% 功 能缺损 程 度 评 分减 少 2 O一5 % ,生 活 能 部 分 自 理 。无 0 效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程 度 评 分 减 少 <2 % ,症 状 和 体 征 无 明 0 显 变 化 或 恶 化 加 重 ,生 活不 能 自理 。 32 结 果 ( 表 l . 见 、表 2 )
3 治 疗 结 果 3 1 疗 效 标 准 .

足三里防中风

足三里防中风

足三里防中风1.有这么一句话“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说三里要经常用艾灸,烧出灸疤来,甚至于让它经常都是湿淋淋的,让它常有出脓的现象,可以治疗老年性的病,例如血压高之类的毛病,经常灸它,可获得很好的血液循环,血压就不会升得太高。

2.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道,可用以保养,也可用以治病的重要穴道。

3.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能促进胃溃疡面愈合。

4.歌诀里说“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就是说三里穴的位置,膝眼又叫“犊鼻”,在膝盖上有两个相当大的洞,长得有点像牛鼻子,外侧的叫“外犊鼻”,内侧的叫“内犊鼻”。

足三里就在外犊鼻之下三寸,离膝胫骨棱一个拇指寸远,也就是在两筋之中。

主要功用治“胃中寒”,也可用以治疗心腹胀。

胃中寒的症状,例如肠鸣,有“幽幽……”似水走动的声音,并且腹泻。

《四总穴歌》有“肚腹三里留”,就是说只要是胃肠的病都可以找三里穴。

5.外科方面,可以用治腿肿、膝、胻(胫骨)酸。

内科方面,伤寒型的感冒,以及羸瘦、劳损,都是因为慢性病,而肠胃功能已经很差了,变得羸瘦,还有“气蛊”,气蛊就是腹部因为消化不良以及水份不能良好地排泄而发生鼓胀的样子。

还有,它还是一个很好的养老用穴道,三十岁以上的人,针灸三里穴眼睛变宽,会看得清楚;因为大部分的人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形成所谓的“老花眼”了,眼睛可以看远,不能看近。

常扎这个穴就会变得很好,但是取穴要精确。

针入八分或艾灸三壮。

依据我自己的经验,假如经常地针灸这个穴道,不但可以养老,而且假如要走远路,或要爬山,步行的能力也会比较好得多。

6.还有这么一句话“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说三里要经常用艾灸,烧出灸疤来,甚至于让它经常都是湿淋淋的,让它常有出脓的现象,可以治疗老年性的病,例如血压高之类的毛病,经常灸它,可获得很好的血液循环,血压就不会升得太高。

7.防治中风:足三里+风市+绝骨足三里因能治理(古:“里”通“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其位在膝下三寸,故得名。

中风早期介入针灸治疗心得论文

中风早期介入针灸治疗心得论文

中风早期介入针灸治疗心得【摘要】中风早期用醒脑开窍、活血化瘀的一组穴位针治,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中风;针灸;治疗心得;【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59-01中风系多种因素引起脑部突然发生病变所致。

病势凶险,重则伤生,轻则致残,给患者家属、社会造成颇多不利。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醒脑开窍、活血化瘀的一组穴位,治疗早期中风,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略述于下,供同道参考。

取穴主穴:太冲、合谷、内关、足三里。

备穴:廉泉、三阴交。

随证配穴:笔者在临床中上肢多取肩髃、曲池、外关、中渚、臂臑、手三里、合谷;下肢多选用环跳、风市、伏兔、足三里、太冲、三阴交、阳陵泉、昆仑、解溪、殷门、悬钟;吞咽障碍多取风池、翳风、完骨;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哑门;口眼歪斜加地仓透颊车、水沟、承浆、颧髎;手指握固加合谷、八邪、后溪;手足肿胀、屈伸不利取八邪、十宣放血;肘部拘挛加尺泽、曲泽;腕部拘挛加大陵、腕骨;踝部拘挛加太溪、照海;足内翻加丘墟、照海;足趾拘挛加八风、涌泉;二便失禁、遗尿取肾俞、关元、中极、次髎等均用平补平泻法,加以电针治疗,30分钟,断续波2~5hz。

十天为一疗程,中间休息两天,进行下一疗程。

针刺方法:先针健侧为先为主,后刺患侧:先针下肢后上肢。

针刺健侧及下肢时让患者做患侧肢体的运动,留针一小时,每日一次,十天一疗程,每疗程间隔两天。

方义:太冲、合谷“开四关、通气血”,活血行瘀,具平肝降逆,醒脑利窍的作用。

内关、足三里可通利三焦,扶正固本,加强血脉循环,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

廉泉属阴维与任脉交会穴,主治舌强不语。

针向舌根部,深刺提插五次,不留针。

心得:1 针刺的深度不可拘泥,在符合传统医学“病在上而治其下”,“病在左而治其右”的论述基础上,要因病因人而宜,对重证的患者适于透穴深刺。

如治疗面部可以印堂透鱼腰,四白透颧,地仓透颊车;治疗上肢可以肩贞透肩前,肩透治瘫,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

五联针刺法治疗中风急性期154例临床观察

五联针刺法治疗中风急性期154例临床观察
2组 疗 效 比较 见 表 1 。 表 1 2组 疗 效 比较 例
14 1 治 疗 组 ① 醒 脑 开窍 针 刺 法 。主 穴 : . . 内关 ( 双 侧 ) 人 中( 、 或上星 ) 三 阴交 ( 、 双侧 ) 。配穴 : 极泉 、 尺泽 、 委
中, 均患侧 , 风池 、 完谷 、 天柱 , 均双侧。②电针刺 激法 。取
患侧 穴 位 百 会 、 四神 聪 、 池 ( 电 极 ) 手 三 里 、 谷 、 曲 加 、 合 八
邪 , 三里 ( 电极 ) 阳陵 泉 、 足 加 、 阴陵 泉 、 隆 、 溪 、 风。 丰 太 八 ③ 排刺法 。上肢排刺 : 以肩 三针 为起 点 , 向下依 次排 列针 刺, 间距 3寸 , 9针 , 共 肱二头 肌内侧 肌头 、 腹 、 尾外侧 肌 肌 共 3针。下肢排刺 : 以血海 、 血海 为起点 向上 依次 排列 外
E 医 21 中 0 2年 9月 第 3 第 9期 4卷
H bi C Spe e 0 2 V l 4 N . ee JT M,e t mbr 1 。 o 3 . o 9 2
1 3 38
五 联 针 刺 法 治 疗 中风 急 性 期 14例 临床 观 察 5
杨 润 明 刘 万宏 郭彦 燕 赵 成梅
进 步 : 经 功 能 缺 损 评 分 减 少 ≥3 % , 6 ; 效 : 经 神 6 <5 % 无 神 功 能 缺 损评 分 减 少 <1 % 。 1 16 统 计 学 方 法 .
2 结 果
除合并 出血性疾病 , 有严 重心 、 、 、 肺 肝 肾疾病 患者 , 急 、 有
慢性 感染者 , 尿病 、 度关节 功能 障碍等 其他 脏器 疾病 糖 重
法 , 实 不 明显 者 采 取 平 补 平 泻手 法 。 虚

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

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

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一:引言足三里(GB34)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穴位,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并对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细化探讨。

二:足三里穴位的解剖学特征足三里穴位位于胫骨前外侧,胫骨平分线上,当胫骨平分线与腓骨前缘连线的交点处,是外侧腓肠肌外侧头肌肌腱与胫骨之间的凹陷部位。

该穴位相对容易准确地确定,并且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密切,使其成为注射治疗的理想穴位之一。

三: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3.1 疼痛管理足三里穴位注射在疼痛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注射药物,可以达到局部止痛、镇痛的效果,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病症,如关节炎、肌肉劳损等。

3.2 消炎与抗炎足三里穴位注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炎性因子清除,减轻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消炎与抗炎作用。

在炎症性疾病治疗中,足三里穴位注射常被用于辅助治疗。

3.3 肝胆疾病足三里穴位注射在肝胆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调节肝胆功能,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肝胆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4 内分泌失调足三里穴位注射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也具有一定疗效。

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平衡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病情,促进患者康复。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的研究文献、临床案例和图片资料,以供读者深入了解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5.1 法律名词:足三里穴位注射注释:指在足三里穴位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经络学的应用范畴。

5.2 法律名词:疼痛管理注释:指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来减轻或消除疼痛症状的管理措施。

5.3 法律名词:消炎与抗炎注释:指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炎症症状的治疗措施。

5.4 法律名词:内分泌失调注释:指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激素水平失衡的一种病理状态。

六: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多种作用,包括疼痛管理、消炎与抗炎、肝胆疾病治疗以及内分泌失调等方面。

针灸穴位 水沟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 水沟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水沟穴说明指导书总述水沟,经穴名。

出自《针灸甲乙经》。

别名人中、鬼客厅、鬼官、鬼市、鬼厅。

属督脉。

位于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颊支。

主治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癔症、癫狂痫、急慢惊风。

向上斜刺0.3-0.5寸。

1.名称水沟穴2.别名人中、鬼客厅、鬼官、鬼市、鬼厅3.出处《针灸甲乙经》4.隶属督脉5.位置位于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6.主治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癔症、癫狂痫、急慢惊风7.功能开窍苏厥,清热祛风,通络止痛。

8.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9.主要配伍配肾俞穴、命门穴治腰背酸痛10.定位位于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11.解剖在口轮匝肌中。

有上唇动、静脉。

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颊支。

12.名词释义穴在鼻柱下人中,因喻穴处犹如涕水之沟渠,故而得名。

13.功能作用开窍苏厥,清热祛风,通络止痛。

14.详细主治1、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

2、癔症、癫狂痫、急慢惊风等神志病。

3、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

4、闪挫腰痛。

15.详细操作正坐仰靠或仰卧,于人中沟中线的上、中1/3交点处取穴。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本穴不灸。

16.临床运用1、现代常用于治疗昏迷、癫狂、癔病、痫症、精神病、急惊风、休克、晕厥、急性腰扭伤、急性胃疼、晕车、晕船、鼻病、口臭、面肌痉挛、面部蚁走感、糖尿病、霍乱、中暑、面肿、产后血晕、子宫出血、丹毒、黄疸等症。

2、现代研究,针刺水沟穴对呼吸功能的调整有相对特异性,可使呼吸运动即时性增强。

对呼吸中枢衰竭也有很好疗效。

针刺水沟穴可使心功能增强。

17.配伍1、配中冲穴、合谷穴、太冲穴治昏厥。

2、配曲泽穴、委中穴、十二井穴、合谷穴、足三里穴治热厥。

3、配颊车穴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

足三里穴在急性腹痛中的应用

足三里穴在急性腹痛中的应用

足三里穴在急性腹痛中的应用
宋文忠;朱彩霞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1996(000)0S1
【摘要】足三里穴在急性腹痛中的应用宋文忠,朱彩霞临河市医院(015000)足三里穴是主治一切腹痛之要穴。

能针能灸,能补能泻。

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临床针刺足三里穴常用来治疗急性腹痛,无论寒热虚实,皆有良效。

胃肠痉挛性腹妇张某,女,42岁,干部,1989...
【总页数】1页(P54-54)
【作者】宋文忠;朱彩霞
【作者单位】临河市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相关文献】
1.针刺足三里穴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J], 赵静;潘静
2.针刺内关穴、足三里穴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J], 周俊亮;潘奔前;冯建辉;姚建华
3.应用足三里穴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J], 苏宏领;李婷婷;夏亮;吕农华
4.压力接种训练联合按摩足三里、照海穴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潘华英;赵昕;李红霞
5.654-2注射足三里穴缓解急性腹痛 [J], 陈林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

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

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高安市立医院康复科——李惊亮摘要 : 穴位注射疗法,可将腧穴的治疗作用与药物的治疗功能相结合,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况且按针灸学经络学说之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而腧穴为经气所注之处。

故而在穴位上注入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脏腑气血起治疗效果。

文中列举足三里施穴位注射的临床治疗,因足三里穴乃历代诸医家从临床实践得出的共同经验,都认为该穴与膏育、关元合称为全身“三大补穴”;又系“肚腹三里留”四大要穴之称。

可见该穴临床应用广泛,尤以治疗与脾胃有关的疾病确实有其良效。

作为针灸学的腧穴作用与现代医学的药物功效在临床治疗中结合应用,虽然不能说是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结合,但从临床治疗学来说,可以说成是中西医配合的相辅相成的综合治疗。

总之,传统的针灸学术与现代医学在治疗上的配合,对提高临床疗效的前景肯定是无限广大的。

关键词 : 穴位注射疗法足三里呃逆呕吐风疹块溏泻我科近年来,在足三里穴实施水针疗法,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择介绍病例如下:1. 呕吐王某,女,25岁,干部。

2012年7月就诊。

患者近来见症院腹胀闷,纳食乏味;近日来又见呕吐痰涎,有时夹有少量饮食物。

曾用西药治疗未见好转而来本科治疗。

查看病历,已做过胃镜等有关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其脉弦滑,舌淡苔薄腻。

此乃浊气上逆,胃失和降;法以健脾化浊,降逆和胃。

治疗 :取穴:足三里、丰隆、三阴交、中脘。

药物:维生素B1,10 0mg/2ml。

足三里、三阴交各注人药物lml ;丰隆、中脘行针得气后温针灸三壮。

每天施治一次,经3天治疗呕吐痰涎减少。

不见饮食物呕出。

续治5天,脘胀腹满消失,纳食馨香如前。

体会 :足三里健脾胃调胃气助消导;丰隆是足阳明经络穴,能调理脾胃二经,凑以三阴交,既调理脾的运化,又调胃的消导,于能健脾胃,理中州,燥湿化浊除痰。

中院为胃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腑会,善调内腑气机,和胃降逆。

药物维生素B1能调消化系统功能,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有辅助疗效;而用于穴位注射针感强,能增强穴位的兴奋和传导,提高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血 性 中风属 祖 国 医学 “ 中风 ” 畴 , 本 虚 标 范 为 实 之 证 。本 病 多 因阴 阳 失 调 , 亏 于下 , 阳 暴 张 , 阴 肝
两组 均 予 以 甘 露 醇 脱 水 及 对 症 支 持 治 疗 。
治 疗 组 在 药 物 治 疗 的 基 础 上 加 针 刺 , 证 型 各 均 取 穴 水 沟 及 双 侧 内关 、 三 里 。 口 眼 歪 斜 者 加 足
. . 1 湖 北 中 医 学 院 ( 3 0 I 2 广 东 省 司 法 警 察 医 院 3 第 一 军 医大 学 附 属 南 方 医 院 4 湖 北 中 医学 院 附 属 医 院 . 40 6) .
关键词 : 出血 性 中风 ; 性 期 ; 刺 疗 法 急 针
笔 者运 用 针 刺 水 沟 、 内关 、 足三 里 的 方法 治疗 出 血 性 中 风 急 性 期 的患 者 1 9例 , 效 确 切 。现 将 临 4 疗 床研 究 结 果报 告 如 下 。 l 临 床 资料 病 例 选 择 和 中 医 诊 断 分 型 依 照 中 华 医 学 会 全 国第 二 次 脑 血 管 病 学 术 会 议 制 定 的 诊 断 标 准 及
无变化
1 4 7
恶化 总有效率( )
2 i 9 7. i 65 5.4 2 9
国家 中医 药 管 理 局 脑 病 急 症 协 作 组 制 定 的 《 风 中 病 诊 断 与 疗 效 评 定标 准 》 。患 者 均 经 C ] T或 MR I 确 诊 , 病 至 接 受 治 疗 时 间 在 3 1 内 , 血 量 均 发 3以 出
风痰火亢 证 2 2
表 2 显著进 步 进 步 无变化 恶化 有效 率( j
6 4 7 2
3 7.7 7 2
风火 上扰证 痰热腑实 证
风痰瘀阻 证
3 3 4 4
1 0
7 1 0

6 l 】
维普资讯
6 ・ 湖 北 中 医 杂 志 20 0 2年 第 2 4卷第 l O期

针 刺 水 沟 、 关 、 三 里 为 主 治 疗 出血 性 内 足 中风 急 性 期 的 临 床 研 究
周 爽 方 邦 江
孙 王 升 旭 郭 成 瑞 刘 祖 发 指导 : 国 杰
地仓 、 车 、 谷 ; 言 障碍者加 风府 、 泉 、 里 ; 颊 合 语 廉 通 上 肢 偏 瘫 者 加 肩 髑 、 池 、 谷 ; 肢 偏 瘫 者 加 环 曲 合 下
跳 、 市 、 陵 泉 、 阴 交 ; 压 高 者 加 内庭 、 冲 。 风 阳 三 血 太
水 沟隶 属 于 督 脉 , 督 脉 、 足 阳 明 经 之 会 , 为 手 醒 神开 窍 的作 用 较 强 ; 内关 为手 厥 阴心包 经 之 络穴 , 具 有 宁 神定 志 、 达 三 焦气 机 之 功 , 刺 内关 可通 过 调 通 针 心 而 荣脑 醒神 ; 足三 里 为足 阳明 胃经 之合 穴 , 具有健
3 , 6 ; 进步 : l , 6 ; 变化 : l% ; 6 <5 稍 ≥ l <3 无 < l
恶化( 括死亡 )评分呈负值 。 包 :
3 2 结 果 见 表 l . 。
表 1 两 组 临 床 疗 效 比 较 n 基本恢复 显著 进步 进步
治疗组 l9 4 3 l 6 3 2 7 5 i 5
患 者 随机 分 为 西 药 治 疗 组 ( 照 组 ) 西 药 加 对 与 针灸治疗 组 ( 疗 组 ) 治 。治 疗 组 l 9例 中 , l 6 4 男 O 例, 4 女 3例 ; 龄 6 . ± 7 6岁 ; 病 至 入 院 时 间 年 88 . 发 为 17 . O± 1 2 。 其 中 风 痰 火 亢 证 2 . 51 3 2例 , 火 风
气 血 逆 乱 , 痰夹 火 , 窜 经 络 , 蔽 清 窍 所致 。急 夹 横 蒙 性 期 虽 有本 虚之证 , 以风 阳 、 热 、 实 等 “ 实” 但 痰 腑 标 之候 为主 , “ 按 急则 治其 标 ” 原 则 , 宜平 肝 熄 风 、 的 治
化痰通腑、 活血 通 络 、 醒神 开 窍 。
 ̄ 5 ml 0 。排 除 脑 干 出血 、 外 伤 引 起 的 颅 内 出 血 脑
对照 组 3 4
注: 与对照组 比较 , P . 5 <0 0 。
3 3 治 疗 组 各 证 型 疗 效 比较 .
见 表 2 。
及 严 重 的心 、 、 肝 肾功 能 衰 竭 和 重 症 糖 尿 病 者 。

1 2 1 2

3 4



7.6 5 7
7 5
上扰证 3 3例 , 热 腑 实 证 4 痰 4例 , 痰 瘀 阻 证 l 风 O 例 , 湿蒙神证 2 痰 3例 , 虚 血 瘀 证 8例 , 虚 风 动 气 阴
证 9例 。对 照 组 3 4例 中 , 2 男 2例 , l 女 2例 ; 龄 年 6 . ±7 8岁 ; 病 至 入 院时 间 为 1 6 ± 1 3 。 79 . 发 .O . 01 3 两 组病 例 选 择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 0 0 ) 具 有 可 比 P 。5 ,
脾和胃、 调理气 血 、 经 活 络 、 正培 元 的功 效 , 调 通 扶 可 理肝脾, 降逆 化痰 , 治 中风 之气 逆 、 阻 有 明 显 效 用 痰
性。
: 3

8 0 7.6 8 2
7 5
痰湿蒙神 证
2 3








气虚血瘀 证 8
阴 虚风 动证 9





7 .8 7 7
注: 各证型问 比较无 显著性差异 (>00 ) P .5 。
4 讨 论
2 治 疗 方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