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老人石定国的那些事
老红军王定国的使命:“多为国家、为人民做事”
“妈妈没有留下遗嘱,实际上这两年她一直在医院养病,几乎说不出话来。
”6月12日,王定国的小儿子谢亚旭接受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采访时,声音中带着些许疲倦。
出生于1913年的王定国曾三过草地、走完万里长征,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谢觉哉的革命伴侣,也是中国长城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等机构的发起人。
6月9日,107岁的老红军王定国因病逝世。
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独家采访到王定国老人的亲友,还原其生前事迹。
九趾红军:还能为国家做点啥?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动员,连续五日来,人们送来的挽联已经围着王定国所在楼宇放了一圈。
在一副副悼念老人的挽联中,放在遗像旁的“沉痛悼念王定国同志,王定国扶贫基金会敬挽”格外醒目。
“像扶贫基金会、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等都是母亲晚年时参与成立的。
按理说她那时完全可以享福了,但她偏不。
她一直在思考:还能为国家做点啥?”谢亚旭说,人们尊称她为“社会活动家”。
而这样参与并非简单地出席大会、参加典礼,而是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与解决办法。
改革开放时期,全国注重经济建设,眼看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问题需要有人来管,王定国就召集了一些老同志组建了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推动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老年人权老红军王定国的使命:“多为国家、为人民做事”本刊全媒体记者许然46益保障法》的诞生。
“90年代,当这些问题显现出来时,国家就把这两个已发展到县一级的民间组织收编了。
”谢亚旭说,“主动退出后,母亲不但没有埋怨,还特别高兴,她觉得自己做的事得到了国家认可。
”上世纪80年代,听专家说为了搞经济,长城和一些文物遭到了破坏,王定国坐不住了。
她发起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成立了中国长城学会、中国老年文物研究学会(现中国文物学会)。
“实际上就算拿个古董给母亲,她也不一定认识。
但是她明白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毁在我们手里,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
感动中国十大老人故事
感动中国十大老人故事摘要:1.导语:介绍感动中国十大老人故事的背景和意义2.第一位老人:张海迪,身残志坚,致力于残疾人事业3.第二位老人: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传承雷锋精神4.第三位老人:白求恩,援华医疗队成员,无私奉献5.第四位老人:焦裕禄,党的好干部,为人民谋福祉6.第五位老人:陈平,义务支教,助力农村教育事业7.第六位老人:王进喜,科学家,为国家科研事业作出贡献8.第七位老人:郭明义,热心公益,无私帮助他人9.第八位老人:杨善洲,坚守山区,带领群众致富10.第九位老人:罗阳,航空工业专家,为国家航空事业献身10.第十位老人:刘盛兰,慈善家,关爱弱势群体11.结尾:总结感动中国十大老人故事的精神内涵,号召学习正文:感动中国十大老人故事,传递着一种不屈的精神,展现了老人们坚定的信仰和对国家、人民的无私奉献。
他们是时代的楷模,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第一位老人,张海迪,虽然身体残疾,但意志坚定。
她致力于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群争取权益,无私奉献。
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残疾人及健全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奋发向前。
第二位老人,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的信仰。
他短暂的一生,始终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已成为我国人民心中永恒的精神支柱。
第三位老人,白求恩,他是援华医疗队的成员,无私奉献,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提供医疗援助。
他的事迹展现了国际主义精神,彰显人道主义光辉。
第四位老人,焦裕禄,他是党的好干部,为人民谋福祉。
他生前致力于治理兰考风沙,改善民生,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第五位老人,陈平,他义务支教,助力农村教育事业。
他的事迹感动无数人,为农村孩子带来希望。
第六位老人,王进喜,科学家,为国家科研事业作出贡献。
他勤奋钻研,致力于国家核物理研究,为我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第七位老人,郭明义,热心公益,无私帮助他人。
他常年投身公益事业,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人间大爱。
第八位老人,杨善洲,坚守山区,带领群众致富。
感动中国英雄模范事迹(精选5篇)
感动中国英雄模范事迹(精选5篇)感动中国英雄模范事迹精选篇1_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等。
这次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吴锦泉老人,今年是他第二次当初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了。
一位八旬磨刀老人,将自己磨刀赚来的五角、一元零钱,一点一点攒下来,然后捐出去,至今超过了4万元。
他说,自己身体好,还干得动,不需要照顾,所以要去帮更需要帮助的人。
老人的名字叫做吴锦泉,是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
这位心怀大爱的老人,昨天走进央视演播厅,当选为“感动中国_年度人物”。
站在领奖台上,年过八旬的吴老言辞质朴,他笑着告诉所有人,自己身子骨很好,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要“活到老,磨刀到老”。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在感动中国的名录中,吴锦泉也许是最平凡的一员。
平凡当中见感动。
作为“磨刀老人”的老朋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参与者,我们为“磨刀老人”而感动,为爱心城市的凡人善举感动中国而自豪,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每个人都存好心、当好人、做好事、有好报!”希望“_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档节目能用自己的报道,更用自己的行动,为凡人善举搭建一个平台,一个传一个、一个带一个,感染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这是媒体人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自觉。
感动中国英雄模范事迹精选篇2每年的春节过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都会牵绕着我,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让我感动好久,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那思绪牵绕着我又回到了今年的颁奖台上……我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手拿着笔认真记下他们的名字,有牵动国人心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勤俭节约、分毫积攒,千万捐赠家乡的八旬老人马旭……。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我们河南人——担起乡村未来的八零后教师张玉滚。
张玉滚师范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三十元钱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十七年。
坪石先生的故事
坪石先生的故事在一个安静的小村庄里,住着一位古道热肠的老人,他名叫坪石先生。
坪石先生年过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面容慈祥。
他一生致力于公益事业,为村庄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坪石先生的故事开始于他年轻的时候。
年轻时的坪石先生是一个有志青年,对于村庄的贫困状况感到十分痛心。
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他自发地开办了一所小学,为村庄的孩子们提供了教育机会。
他用自己的积蓄购买了教材和学具,还亲自担任起了教师的角色。
坪石先生教育出的学生们都成为了村庄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家庭也因此脱离了贫困。
除了教育事业,坪石先生还关注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
他积极向政府申请资金,帮助村庄修建了道路、桥梁和灌溉系统。
他亲自组织村民们动手劳动,使得这些工程能够顺利完成。
村庄的交通便利度大大提高,农田的灌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升,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坪石先生的善举不仅仅局限于村庄,他还关注着社会上其他的弱势群体。
他常常积极参加各种慈善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赠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
他还亲自帮助一些贫困家庭,为他们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坪石先生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一个真正的仁爱之心,他的善举也激励了更多的人加入公益事业。
尽管坪石先生年事已高,但他并没有停下公益事业的脚步。
他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帮助老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并支持年轻人的发展。
他还开办了一所老年大学,为老人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坪石先生相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年轻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坪石先生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无私奉献的榜样。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贡献,无论年龄、地位或财富。
他的故事也启示着我们,要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
无论是大事小事,每一个善举都能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
在村庄里,坪石先生是一个备受尊敬的长者。
他的故事也在口口相传中流传着,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行善。
坪石先生的事迹将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座精神的丰碑,照亮着每个人的心灵。
王定国奶奶的故事
《王定国奶奶的故事》
亲爱的老师、敬爱的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x。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爱国女战士,王
定国奶奶的故事。
已经一百多岁的王定国奶奶,是还健在
的年纪最大的女红军,她的事迹让许多人都感动不已。
王
定国奶奶小时候,家里的条件特别艰辛,过得很贫苦。
在
她15岁那年,她就被卖到别人家去了,三年后,红军来到
了她身边。
她很快就下定决心要跟随红军,为革命事业贡
献自己的力量。
她率领妇女们帮红军做事,纳鞋底、参加
巡逻、协同作战、抬担架、送弹药……她做了许许多多的
事情,跟随部队,她走过了很长的道路。
一起过雪山、走
草地、忍饥挨饿,中过弹,身上还留下了一些残疾,但她
都没有害怕,也从没退缩过。
后来她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
名正式的党员,她怀着感恩之心,干起事情来就更卖力了。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王定国奶奶也不用再去参加战斗,可她还是没有闲下来,还在继续为祖国的未来操劳着。
她
不断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她十分关心下一代,未成年
人保护法的出台还有她的一份力呢!现在,王定国奶奶的
步伐还是没有停下来,她又喜欢上了“绿色”,开始带领
着孩子们一起植树,为环保事业做贡献。
就是这样一位慈爱的老奶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感动。
我们也应该像王定国奶奶一样,对祖国怀揣着感恩之心,
并且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做一个站在国旗之下、迎接新
时代的好少年!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母亲王定国的一生
爱·人生L o v eSTRAIT SISTER30俗话说:家有老母便是福,家有老母胜似一宝。
我今年(2020年)78岁了,可还有位107岁的老母健在,岂不是非同寻常的幸福啊!我母亲王定国,1913年2月4日出生,恐怕是仍旧健在的参加过长征的年纪最大的老红军战士了。
母亲出身穷苦,七岁便为人磨豆腐打工,后又被卖为童养媳。
母亲生育了我们兄妹五男二女,加上孙辈、重孙辈,早已是四世同堂。
家有老母在,多大的家也不会散;家有老母在,几代人的心才同热同欢。
母亲是家庭的福,母亲是亲情的宝!母亲1937年与父亲结婚时,是个不识字的文盲,是跟随父亲在延安、北京工作中扫盲、学文化的;到五六十年代后,她不仅可以自己看书、写文章,还跟着父亲作诗、写日记、学书画。
“文化大革命”后,她领导着编辑小组整理出版了《谢觉哉传》《谢觉哉日记》(解放前部分)、《谢觉哉文集》等几百万字的文献后,又出版了自己的文集和自传。
最大的功劳对我们家庭来说,母亲最大的功劳应该是——“生育 之恩”。
母亲共生育了七个孩子,五男二女。
父亲在1942年10月6日的日记里记载着:飘飘今日满三岁,生于一九三九年十月六日早二时,时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
定定,一九三八年六月九日下午二点四十分生于兰州牟玉光助产所。
飞飞(延河),一九四二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时生于延安,送到中央医院路上,延河边。
儿女的生日日期、地点,连具体时间都有记载,恐怕当时的父母没有多少有这样细心的。
从1937年到1955年,约十八个年头里,我母亲十月怀胎,生孕了我们七个姐弟兄妹,加起来孕育期就长达七十个月,折合近六年!想想,我们每个儿女都是母亲在身体里孕育那么长的时间后“掉下来的肉”啊!这是母亲对我们家庭最大的奉献,更不要说以后的婴儿哺育、儿童教养中,她所花费的体力和心力了。
从父亲的日记上可以随处看到,在那个抗日、解放战争的艰苦时期,他们能把我们七个孩子抚养长大,付出了多少爱心和劳苦。
1942年12月31日,我不足五个月,“飞飞咳嗽,系伤风。
107岁女红军王定国长征的女英雄
107岁女红军王定国长征的女英雄据公开资料显示王定国曾是此前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长征路上敌人的弹片打断过她的腿骨因为寒冷冻掉过脚趾她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她还曾用麻将把国民党高官“打”成共产党在94岁高龄时她重走长征路探望还健在的老战友和房东乡亲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现场观众和海内外亿万华人曾一起给她过生日缅怀!这位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女英雄王定国据新华网报道,王定国,“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生于1913年,是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
她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9年9月,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
”王定国这样回忆。
我们是唱着歌走完长征的1935年,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被编入红四方面军总部政治部文工团的王定国,也随军踏上了征途。
曾经有一篇报告文学,名为《九趾红军》,故事主人公的原型,就是王定国。
在给自己的孩子们讲述长征的故事时,王定国对这一段经历说得很轻松:天太冷了,脚冻僵了,用手一摸,脚指头就掉了。
也不疼,也没有流血,因为你还得走啊,不能停,于是就继续跟着队伍走了。
“我母亲的长征路,是唱着歌走完的。
”王定国的七儿子、70有余的谢亚旭老人说。
“母亲给我们这些孩子讲长征的时候,总是讲,加入红军,走了长征,她并不觉得苦。
因为在加入红军之前,她更苦。
”加入红军之前,王定国是四川安化乡的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7岁就开始干活养家糊口,15岁被卖做童养媳。
18岁那年,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营山。
王定国带着同乡400余名妇女去迎接红军,之后集体参加了红军,成立了红军中赫赫有名的妇女独立营,18岁的王定国任营长。
1933年,王定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加入红军,我母亲没有感觉苦,她感觉到了解放。
有挑山工精神的人物事迹
有挑山工精神的人物事迹
挑山工精神是指一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愿意为了家庭和
生计而付出一切的精神。
以下是一些有挑山工精神的人物事迹:
1. 愚公移山:在中国,挑山工精神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文化中。
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为了拯救自己的家园,不停地挖山不止,直到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种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 马背上的勇士:马来西亚的一位挑山工李明仁,在前往妻子家的途中,遭遇了严重的车祸。
他虽然重伤住院,但仍然坚持挑着货物继续前进,直到完成自己的订单。
他的坚韧和勇气感染了很多人。
3. 阿婆卖豆腐:台湾一位阿婆卖豆腐,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她都
会早早起床,挑着豆腐前往市场。
虽然她的豆腐口感并不好,但她的努力和坚持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她的挑山工精神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坚韧和勇气。
4. 泰国的竹筒人:泰国的竹筒人是一位老年人,他生活在一座山脉中,负责挖掘竹子并将它们制成竹筒。
尽管他的身体已经年迈,但他仍然坚持工作,直到完成自己的任务。
这种不畏艰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些人物事迹告诉我们,只要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无论遇到
多大的困难,都能坚持不懈地前进。
挑山工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它代表了不放弃,不畏艰难的精神。
92岁中国老人的忏悔
92岁中国老人的忏悔大陆92岁徐大爷反省自己,要把一辈子干的坏事刻在墓碑上,忏悔罪过、警醒世人。
老人姓徐,生于1920年,已年逾90,近日卧病在床,请我为其撰写墓志,嘱咐要记上他一生中的6大罪过。
老人率直朴实,晚年信佛,勤修善根。
他反省自己一生,6大罪过耿耿于怀,搅得他灵魂不安。
他曾一次次向佛悔过,求佛宽恕,但佛笑而不答。
他决定要把这6大罪过刻在墓碑上,以求得神灵和后人的原谅,让他九泉之下得到安息。
我根据老人的口述,记录整理如下,望能引起读者诸君对人生历史的思索。
第一罪:取走美国飞行员尸体上手表1942年3月,美国飞虎队一架飞机坠落在村子后边山林中,两个飞行员跳伞掉落在二郎山岩脚下。
我当时在二郎山砍柴,跑去看时,见伞挂在半岩树上,两个飞行员躺在岩脚乱石堆中,满身是血。
我大着胆子走近用手试口鼻处,两个都没气了。
站了片刻,我鬼迷心窍,取走了两个飞行员手上的手表。
天啦,人家来帮我们打日本,命都丢了,是我们的大恩人呀,我还去取人家的手表!我不是人啊!第二天,民国乡政府派人把两个飞行员的尸体送往重庆,抬尸经过村寨时,我躲在屋里不敢出门看一眼。
我愧对人家呀!后来,我良心一直受煎熬。
熬到1948年,我实在受不了,于是借了些盘缠,到了重庆,把那两块表扔进了嘉陵江,算归还了两位飞行员。
我心罪一消,才感到轻松了。
想想我这个中国人,1940年响应国民政府号召上前线抗日救国,但部队才开到涪陵我就当逃兵了。
1949年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我还上台控诉国民党抓壮丁,羞死祖先人了!那些参加民国部队抗日死在前线的百万同胞,1949年后有谁提到他们?记得他们?我们国家应该为他们立碑,为美国飞虎队员立碑,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而我的碑,只能是罪过碑。
第二罪:参与土地改革杀地主1951年,县里土改工作队进村搞土地改革,杀地主。
其实,村里的几户地主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和村民们相处很好。
工作队天天召集村民开会,发动贫下中农斗地主,但半个月过去了,还是发动不起来。
王定国:老红军的红色记忆
王定国:老红军的红色记忆作者:余玮来源:《党史纵览》2016年第05期每一个走进百岁老人王定国位于北京亚运村的家的人,都会被墙上到处挂着的老人的书法、绘画作品所吸引——“记腊子口”“红军西进歌”等书法作品展示老人独创的“王体”笔锋,绘画作品“强渡嘉陵江”“雄鸡一唱天下白”及“红军不怕远征难”等,表达了老人对红军、对长征的深情礼赞。
老人曾说,她要把过去和现在能记起来的事情,用纸和笔写出来、画出来,留给后人。
的确,作为如今在世年纪最长的女红军,王定国的长征情结不仅蕴结于心中,更倾注于笔端,感染着每一个走近她的人。
叛逆童养媳剪下长辫闹革命1913年冬,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一个姓王的贫苦佃农家庭迎来一个女孩,取名乙香。
王家处在社会最底层,没有田地,没有房子。
唯一的栖身之所,是一个借别人的一面山墙搭起的茅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六七岁的小乙香便跟随父母外出给人家干活,推磨、养蚕、洗衣服,什么活都干。
即使一家人倾尽全力去“讨生活”,仍摆脱不了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
因为贫穷,乙香的一个妹妹活活饿死了;后来,父亲一病身亡,家里没钱安葬,3岁半的二弟被卖掉,换回4块做棺材的木板和2升麻豌豆。
15岁时,乙香也被送给一个李姓人家做媳妇。
缠着小脚的她每天在田里一身泥一身水地干活,还经常遭到婆婆的打骂。
每每被打后,乙香都跑回自己家。
那时,川东秘密党组织来到营山秘密发动群众、组织农会。
乙香的两个舅舅常常带一些朋友来乙香家里开会,谈论一些穷人翻身、男女平等的事儿。
乙香和母亲就帮助打掩护。
在那些秘密党员的教育和影响下,乙香很快就接受革命思想,懂得一些革命知识,后来也帮着到处去向农民宣传。
渐渐地,乙香不再去婆家,她帮着送信、放哨,还剪了长发,放开了刚裹不久的双足,迈出了妇女解放的第一步。
后来在舅舅及其朋友们的帮助下,她终于结束了和李家的婚姻关系。
在那些秘密党员的帮助下,获得自由的乙香联络了10多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配合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等进步思想,向贫苦农民宣讲反对苛捐杂税,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
百岁老红军王定国的传奇人生
百岁老红军王定国的传奇人生作者:武国禄来源:《雷锋》2015年第07期40多年前,我在总参谋部某团党委当秘书,听说团修理所有位技师谢云,是号称“延安五老”之一的老红军谢觉哉的儿子。
从那时候起,我开始了解“延安五老”,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
近年来,“延安五老”相继过世,他们的夫人健在的也只有谢觉哉夫人,103岁的老红军女战士王定国了。
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救妇女王定国小时候叫王乙香,1913年2月4日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一户贫苦家庭。
妹妹饿死;父亲病逝无钱安葬,只好卖掉三岁半的弟弟,换回四块木板做棺材,用两升麻豌豆请送葬人吃了一餐饭;没多久王定国也被卖给人家作了童养媳。
王定国舅舅的朋友“杨布客”——杨克明,是一个以卖布做掩护的地下党员,他和舅舅凑了40多块银元,解除了王定国和婆家的婚姻关系。
1933年10月,红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参加了红军。
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定国先后成为营山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1935年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开始长征。
部队行军时,剧团要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剧团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
因此,剧团相当于比别人多走了一倍的长征路。
过草地时,王定国瘦到只有50多斤,“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踩到泥潭就要陷下去。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为过雪山做准备。
一天,王定国在小河边洗衣服,一位留着胡子的老同志拿着一包衣服向她走来,微笑着对王定国说:“小同志,请你帮帮忙,要过雪山了,请帮我把两件单衣合起来装上羊毛,缝成一件‘羊毛衣’。
”第二天,王定国送去缝好的衣服时,“胡子”远远地招呼她,还特地嘱咐她要多准备一些辣椒,过雪山时可以御寒。
他,就是谢觉哉。
1937年9月,王定国和谢觉哉在兰州“八办”简陋狭小的平房里结成了一个革命家庭。
此后,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
难忘故乡战友情深2002年12月18日,是中国工农红军入川70周年纪念日,王定国和毛泽东女婿王景清、朱德儿媳赵力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属应邀出席纪念活动。
感动中国十大老人故事
感动中国十大老人故事感动中国十大老人故事,展示了老年人群体中一批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的杰出代表。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了时代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张海迪,一位身残志坚的老人,她虽然身体残疾,但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她长期致力于残疾人事业,用自己的力量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广大残疾人谋取福祉。
她的坚持和毅力感动了无数人,成为残疾人自尊、自强的典范。
第二位老人是雷锋,他虽然已经离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仍然传承至今。
雷锋一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白求恩,一位援华医疗队的成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抗日战争中的伤病员提供救治。
他的事迹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也彰显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王忠诚,一位关心下一代的老人,他长期致力于青少年教育事业,为培养祖国的花朵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的付出和坚守,让无数青少年受益,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李四光,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他的一生都在探寻地球的秘密。
他为我国石油勘探做出了巨大贡献,让国家的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郭明义,一位爱心志愿者,他长期帮助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用实际行动传递着人间大爱。
他的事迹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陈光标,一位环保志愿者,他积极投身环保事业,倡导绿色生活,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行动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道理:环保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最美乡村教师,他们把教育事业放在心头,毅然决然地走进农村,为那里的孩子们传授知识。
他们的坚守,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成为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罗阳,一位航空科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为我国航空事业拼搏。
他的突出贡献,让我国的航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吴孟超,一位著名医学专家,他的一生都在救死扶伤。
他的医德医术,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为我国医学事业树立了典范。
感动中国十大老人故事
感动中国十大老人故事感动中国十大老人故事,展示了老年人群体中那些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他们用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了社会正能量,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第一位老人,捐款助学的“支教奶奶”王秀兰,她用微薄的积蓄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教育。
她的善举,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也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第二位老人,义务扫桥的“桥老”李志强,他坚持清扫大桥,保持桥面干净整洁,为市民创造了一个优美的出行环境。
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社会楷模。
第三位老人,坚持摆摊卖菜的“诚信菜贩”张老伯,他在生活中坚守诚信原则,尽管生活艰辛,但从未短斤少两,赢得了周边居民的信任和尊重。
第四位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奶奶”赵淑芳,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用温暖的爱心照亮了孩子们的成长道路。
第五位老人,传授传统技艺的“匠人爷爷”陈守仁,他致力于传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为传统文化保护做出了贡献。
第六位老人,热衷公益事业的“公益达人”刘大爷,他投身于各种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第七位老人,照顾瘫痪儿子的“坚强母亲”陈阿婆,她用母爱的力量,陪伴儿子度过艰难岁月,成为了一个家庭的支柱。
第八位老人,研究气象的“气象专家”魏大爷,他长期从事气象研究工作,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九位老人,热爱书法的“书法家爷爷”钱钟书,他精通书法艺术,传授书法技艺,为传承书法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第十位老人,关心环保的“环保志愿者”林奶奶,她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宣传环保理念,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这十大老人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老年人群体中那份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值得我们尊敬和传承。
古人义工助人为乐的故事
古人义工助人为乐的故事古人中有许多关于义工助人为乐的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例子:1. 严植之救人急难:南朝梁天监年间,严植之在江边偶然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衣服破烂,面目浮肿,询问之后得知此人姓黄,是荆州人,因家贫外出帮工。
近来身患重病,被急于赶路的船主抛在岸上。
严植之于是将此人接回家中,为他治病。
一年后,姓黄的病人康复了,为了感谢严植之,他双膝跪地,恳切地表示,愿留在严植之府中终身充当奴仆以报答救命大恩。
严植之谢绝了,并取出钱和干粮,让他回自己的家乡。
2. 李士谦乐善好施:李士谦是北朝魏齐时人,他家中十分富有,却秉性慷慨,为人侠义,经常周济老百姓。
有一年春荒,许多人家都断了粮,李士谦就拿出一万石粮食给乡里的缺粮户。
到了秋天又遇年成不好,庄稼欠收。
借了粮的人都要求延期偿还。
李士谦说:“我借粮给你们是为了帮大家度荒,不是为求利。
既然年成不好,借的粮就不用还了。
”于是他请来一些欠粮的人吃饭,在吃饭时当着大家的面烧毁了全部借据。
第二年粮食丰收了,许多人挑粮来还,李士谦坚决不收,还粮的人只好又挑了回去。
李士谦乐善好施30年,在隋文帝开皇八年去世。
他所在的赵州一带有1万多人为他送葬,哭声动地。
3. 辛公义改变陋习:隋朝人辛公义曾任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史。
当地的老百姓有一种陋习,凡是家里有人生孩子,就要把孩子放到床上与长者同睡,说是可以“压邪”。
如果婴儿与长者同睡时死了,他们认为是不祥之兆;如果婴儿与长者同睡后活了下来,他们就叫婴儿为“鬼魅所出”,马上就要把婴儿杀掉。
辛公义到任后了解到这相情况,十分惊愕,他认为这是荒诞愚昧的虐杀行为,必须加以制止。
于是他制定了一条政令,严禁这种虐杀婴儿的行为再发生。
政令颁布之后仍然有人违犯。
辛公义决心狠抓到底,加以惩罚。
当地百姓害怕获罪被杀,从此再也不敢把婴儿放到床上与长者同睡了。
当地的新生儿成活率大为提高。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古人义工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品质。
红军女战士王定国的长寿经
45长寿林苑益 寿2015.02王定国的长寿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谢觉哉同志的夫人——红军老战士王定国,今年已是102岁高龄,但身体依然健康,看起书来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且不戴眼镜。
曾有人向她讨教长寿的秘诀,王老回答:“我没有什么养生经验可言。
对人生来说,有这样几条是需要注意的:经常动动,活络筋骨;饮食上要当心,把好进食关;离休后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心态要好,要知足常乐。
”王老所说的“经常动动,活络筋骨”是指身体需要运动。
但对于一个百岁老人来说,刻意地锻炼身体是不现实的。
然而老人的一生确实是在“动”中度过的。
王老出生于l913年,20岁她参加了红军,第二年就踏上了长征路;离休后,王老积极参与社会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社会工作量的增加,王老干脆过上了“空中飞人”的生活,频繁地从一地飞往另一地。
91岁时,王老在四川省天全县和两位当年的“儿童团员”一起,共同回忆那段艰苦的日子。
随后,她们从天全出发,颠簸了3个小时,翻越了海拔3437米的二郎山,来到了泸定县。
在大渡河边,面对湍急的河水和摇晃的铁索桥,王老推开他人的搀扶,只身在一百多米的桥上走了个来回。
值得一提的是:王老不仅“动”身,而且“动”脑。
新中国成立后,她曾任谢觉哉的秘书、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谢觉哉逝世后,王老花费了巨大精力,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谢觉哉传》、《谢觉哉信集》、《谢觉哉日记》、《谢觉哉评传》、《谢觉哉文集》等多部历史文献,共五百余万字。
也许,老人在“动”的时候,未必想到这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健康长寿,正如王老的小儿子谢亚旭所说:“她一直想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
如果没有这种强大的信念,她现在的身体也不会那么棒。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经常动动,活络筋骨”确实是王老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
王老高寿的另一个原因是“离休后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离休后的王老“感兴趣”的事很多,总的说来,是以“关心老战友、关心公益活动、关心国家的生态建设”为主。
石光银事迹总结
石光银事迹总结石光银,全国劳动模范和中国残联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是一位为残疾人权益奋斗终身的英雄人物。
他的事迹激励了广大残疾人,也为社会注入了积极向上的动力。
本文将对石光银的事迹进行总结和回顾。
石光银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但在他三个月大的时候,一场车祸给他的生命留下了永久的伤痕。
车祸导致他身体残疾,双脚无法行走。
然而,这并没有让石光银气馁,他没有放弃,而是积极面对困难。
石光银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勇气。
虽然无法行走,但他学会了用双手寻找自己的方向,并逐渐适应了生活。
他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自学,补充了自己的知识,不仅懂得了字和数,还学会了怎样护理自己的伤口和照顾自己的生活。
他的自立能力和坚强意志给他赢得了更多人的敬佩。
石光银并没有满足于个人的成长,他意识到身为残疾人的自己应该为整个残疾人群体发声。
他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发表演讲,宣传残疾人的权益,倡导人们对残疾人的关注和尊重。
他无私的付出和坚定的信念感染了更多人,让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为了帮助更多残疾人改善生活,石光银还创办了一个非营利组织,致力于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教育和就业的支持。
他亲自参与组织的各个方面,关心每一个残疾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帮助。
他通过组织和参与举办各类活动,让残疾人彼此联系,分享经验和支持。
他的组织为残疾人提供了平等和包容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石光银的事迹不仅仅在国内有所影响,他还被邀请到联合国发表演讲,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残疾人的现状和努力。
他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残疾人权益争取的象征。
总结而言,石光银以自己的经历展示了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心怀梦想、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奉献,为残疾人争取了平等和尊重的权益,激励了无数人。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理解他们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希望石光银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中,为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共同努力。
失明老党员40年义务邮差路
失明老党员40年义务邮差路
梧槐
【期刊名称】《中国老区建设》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他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凭着一根竹棍书写了一部人生传奇。
每天早晨烧柴做饭后,他总会挎着邮包敲着竹棍来到镇上的邮政所,接过工作人员按特定次序分发好的报刊书信。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梧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632.9
【相关文献】
1.走进志愿者-老党员韩金贵义务理发15年 [J], 田德锋;
2.但爱青山不爱财——恭城瑶乡老党员蒋祖德40年造林不息 [J], 黄健; 吴杰; 兰照发
3.40年伟力 47亿株树——湖南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40年成就综述 [J], 彭雅惠
4.40年伟力47亿株树——湖南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40年成就综述 [J], 彭雅惠
5.老党员义务投工拓建2公里山道 [J], 余建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01课《生命的阳光》(课件)-六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
生命氧吧 他找到解脱烦恼的秘诀了吗?说说是什么?
16
04
生命驿站
17
自我对话
每天早晨,对着镜子里的自 己,做一次“自我对话”。 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有意想 不到的发现。
18
19
1
目 录 CONTENT
01 生命故事
02 生命探索
03 生命氧吧
04 生命驿站
2
01
生命故事
3
生命故事——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散 文家,曾担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后来,他又身患肾病,恶化为尿毒症,靠着每 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03
生命氧吧
11
生命氧吧——读一读 摆脱烦恼
有个人被烦恼缠身,于是四处寻找摆脱 烦恼的秘诀。
一天,他来到一片草地,看见一位牧童 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逍遥自在。他 便上前问道:“我想像你那样轻松又快活, 能教给我摆脱烦恼的方法吗?
12
生命氧吧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 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 了。”
但是,他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 出了《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秋天的怀念》等大量优秀 的文学作品。这些充满温度的作品,传递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表达 了明朗和欢乐的情感,带给人们精神的力量,成为一代代青少年争相 阅读的经典。
4
写一写
史铁生有着阳光般的积极 生活态度,让他的生命有 了丰富的色彩。
他试了试,却无济于事。于 是,他开始继续寻找。
13
生命氧吧
不久,他来到一个路口,看见一 位老人坐在树下,怡然自得。
他向老人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我想像您那样高兴而满足,能教 给我摆脱烦恼的方法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扫街、巡夜,还为村民免费放录像……
残疾老人石定国的那些事
珠溪车站沿溪边约500米的这条街路,石定国每隔两三天要打扫一次。
特约记者励明登本报讯在贤庠镇珠溪车站沿溪边约500米长的一条街路上,常常看到一位左眼失明的六旬老汉在打扫,不知情的人以为他是乡村领工资的保洁员,其实他不但在这个地段义务扫街3年多,而且连扫帚都是自费买的。
老汉叫石定国,65岁,珠溪珠北村人,从小务农,年轻时在一次石塘作业时被飞石意外击中左眼而致残,加上家境贫寒,一直过着“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自炒冷饭自搬凳”的独身生活。
由于视力不佳,还患上夜盲症,石定国此后只能做些诸如到工地看门的简单劳动,工资报酬自然是微薄的,因此也谈不上什么积蓄了。
未富先老的石定国60岁后,连看门也没人要了。
但石老汉人品好,做事责任性强,村里就安排他来管理农民会所,平时做些打扫、守门等杂事,月薪仅600元。
有了稳定的工作,工资虽少也很知足。
石定国除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外,开始主动清扫起从珠溪三夹门头到车站约1里长的街路。
他说,这段路是珠溪通往村口车站的主干道,人多车多垃圾也多,但没有专人保洁。
3年来,除了下大雨,石定国每隔两三天打扫一次,为清爽家园出点力。
老石白天扫街,晚上又当起义务“打更”巡査工作。
每天夜里,人家都
在睡安稳觉,而石定国老汉却默默在大街小巷流动巡査。
尤其是临近年关,小偷作案频繁,石老汉忍着寒风冷雨,彻夜巡査到天明,为确保村民财产安全作奉献。
石定国自费购置了一套放映录像旳设备,夏令时节,老人们吃过夜饭聚集到溪边桥头纳凉,石定国就搬出录像机,拉好电线,为大家免费放映老人喜闻乐见的越剧、武打片,让老人们度过快乐的夜晚。
老人们爱看越剧等片子,但某些青年没兴趣。
一次,有人拿来一盘黄带叫石定国放映,以寻求刺激。
不料老石接过黄带,就用力往地下一掷,他说:“别看我残疾老人没文化,但做事体还是正打正的,黄色录像不能放。
”说得那人没趣地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定国旳录像光盘越买越多,小音响也换了大音响。
于是,他把义务放映点扩展到了附近山厂小村,有时连庵堂寺院举办庙会也去义务放映,受到人们交口称赞。
有人见老石义务扫街,义务巡夜,自买设备为大家免费放录像,说他是个傻子。
对此,珠溪沿街几家居民反驳说:“石定国是个老实人,为大家热心做好事不求回报,怎么是个傻子呢?”村民带着笔者去看了一张贴在街边的布告,那是最近公布的村民赞助建造老年活动室的名单,其中:石定国赞助600元。
石定国把一个月的工资全捐岀去了!石定国告诉笔者,一星期前,他己经被贤庠镇珠溪工作站聘用为管理员了,月薪还是600元。
他说:“有工作做是开心事,对于扫街、巡夜的义务劳动和免费放录像等公益活动,我会一直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