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模分析及措施[精品文档]
2023年上海市浦东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题解析及范文:缺与需
2023高三二模浦东作文题解析及范文【原题呈现】23.作文(70分)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认为有所缺才会有所需,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1.题目类型:思辨类2.关键词句:有所缺才会有所需3.界定概念①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生活的丰裕,工业4.0,互联网5G,云计算与AI,集装箱与物流链……如何谋生的命题被如何生活乃至如何活出精彩的命题所替代;精神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的文娱活动……现代社会里,个人对人生、世界意义的探索不断精细化,人人都可以效仿福克纳,借助媒介与技术化身元宇宙某个分支的中心。
②缺:就是不够,是一种结果性质的描述,也是一种客观的状态。
而这种客观的“不够”状态本身,能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什么,从而让我们做到精进,能让我们对客观世界找到我们要的东西。
为什么说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认为有所缺才会有所需?①缺少什么需求什么,是个基本事实,或者说是人类生活的通则。
物以稀为贵,占有稀缺是具有合理性的,拥有稀缺本身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证明,我们追求稀缺可以说是一种合理的行动证明。
②缺是种客观稀缺的感知,只有感觉到自己“缺”,才会让自己产生需求。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生活生产物资极大丰裕的时代,按缺补需合情合理。
③有所缺确能给我们带来有所求的行为动力。
我们面对的“缺”是我们基于自己生存环境的判断,理智告诉我们该执行怎样的行动策略来补充,从而让我们能更好的在环境中生存。
④有所缺的感知本身,是种非常重要的自我精进策略。
缺乏与缺憾塑造出各式的需求,借此丰富社会与人的多样性。
如缺乏社会竞争力,需打磨一门技艺、深化一种思维的课程;缺乏生活乐趣,需社交媒介上各个自媒体展现的美丽人生;缺乏人生的方向和价值观,需读书、游戏、瑜伽……为什么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①当下社会中的诸多需求里,有人为营造出的缺乏感。
即使人活在丰裕时代中,也时常下意识地认同外界制造的需求恰是心中所缺,甚至燃起想立即拥有的热望,陷入得不到的焦虑中。
2023届江苏省苏锡常镇高三语文二模作文“小事与大事”解析及评分细则
2023届江苏省苏锡常镇高三语文二模作文“小事与大事”解析及评分细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一辈子认真做小事,最终成就了自己;也有的人不屑于做小事,终致一事无成。
以上材料对我们有启示意义。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解读这是一则言论类材料作文。
材料由一个总括性语句和两个并列的分句构成。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现象”。
这里的“现象”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能被人感觉到的某种情况,它确实存在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现象”与“本质”相对,因此材料不仅呈现出一种“现象”,还有引导考生去思考、探寻其背后的“本质”的意图;“生活现象”是由具体的人物、时空、事件、背景等构成,考生应以此为思考的起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架起具体到抽象的桥梁;这里的“生活”既可指当下,也可指过去。
“有的人一辈子认真做小事,最终成就了自己”。
“成就自己”从外在的社会评价来看,可以解读为取得某项成功或某种业绩;从内在的个人评价来看,是完成自己的梦想,学识、见识更丰富,生活更充实,人生更完满。
“做小事”不是“成就自己”的充分条件,它还需要有“一辈子”的持续付出与专注,要有“认真”一丝不苟精神,正是这样的品质、品格使得一个人具有成就自我的可能。
“也有的人不屑于做小事,终致一事无成”。
“不屑”是轻视、不愿,不等同“不能”。
“不屑于做小事”导致“一事无成”的原因可能在于这个人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不能认识到“大事必作于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事不一定真的很小,大事不一定真的很大”的道理,将“做小事”和“成大事”之间的关系割裂。
所以,这里“做小事”不是指做纷繁杂乱的琐事,而是基于个人或社会的某个认知、某种追求,持续不断、专注于本职工作;不是单一指向于关注细节,而是一种做好小事的能力、踏实努力的态度、淡泊自处的品质。
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汇编之文言文一
④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贼张饶等群辈二十万众从冀州还,融逆击,为饶所败,乃收散兵保朱虚县。稍复鸠集吏民为黄巾所误者男女四万余人,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郡人甄子然、临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县社。其余虽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具而敛葬之。时,黄巾复来侵暴,融乃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即遣兵三千救之,贼乃散走。
2023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2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曲傅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①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①先生也。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亦曰石道人。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先生少读书,上口数过,即成诵。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荐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
19.全祖望此文为人称道,请以第③段为例,赏析作者如何将“傅山固辞”写得生动感人的。
2023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②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①,大抵皆祖此书。
2024南京高三二模语文答案详解
6.B(3分)7. A(3分) 8. 明镜台是厂里墙报的名称,也是宣扬革命优良传统的平台,还喻指经过自 我反省而得到净化的精神境界。(5分) 补充细则: 明镜台是厂里墙报的名称(1分),也是宣扬革命优良传统的平 台(2分),还喻指经过自我反省而娘对我的关心与刘雁红母女对宝宝的照顾相映衬,突出了劳 动人民的善良品质。 ②我忘记了老大娘对我的希望与我和妻子忽视了刘雁红的请求相映衬, 表现了我和群众关系的疏远。 ③两件事交错重叠,避免平铺直叙,丰富了小说内涵,使小说主题更 具时代性,产生发人深省的力量。(6分) 补充细则:每点2分。
其次,小说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为细腻,让读者能够深入其内心世界,感受到他 的喜怒哀乐。在创作过程中,主人公遇到了诸多困难,如回忆的模糊、情节的复杂以及 结尾的难以表达等。这些困难不仅反映了写作本身的艰辛,也折射出主人公对过去的深 深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特别是当保姆刘雁红的女儿阿早在风雪中走失时,主人 公的内心情感达到了高潮。他内心的恐惧、焦虑与自责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情感 冲击力。这种情感的真实表达,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主人公的人性光辉和对亲情的珍 视。
使者每隔五天就与太守一起来问候龚胜的起居,龚胜 知道自己不会被接受,就对使者说:“我蒙受汉朝的 厚恩,无以为报,如今我已年老,随时都可能死去, 从道义(谊同义)上来说,我怎能一身事奉两个朝代, 在地下见到故主呢?”龚胜于是吩咐家人准备棺木办 理丧事,说完这些话后,就不再开口吃饭喝水,十四 天后去世,死时七十九岁。有个老人前来吊唁,哭得 非常伤心,哭完后说:“唉!香草因有芳香而燃烧了 自己,油脂因能照明而销熔了自己,龚生最终早死, 未到天年,不是我的同类人。”说完就快步走了出去, 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B项错误,因为材料一提到“寒冷波 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 岸”,并未指出小循环内寒冷波动趋 势总是自东而西。
安徽省黄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二模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黄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毕业班其次次质量检测(二模)试题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金华浦江乡村戏台边听婺剧经典折子戏,在衢州柯城美术馆观赏色调明丽的农夫画,在温州瓯江两岸打卡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城市书房,在东阳横店影视实景拍摄基地领会光影魅力……浙江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有示范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到处别具特色的文化地标、一个个亮丽怡人的文化景观生动说明,共同富有不仅须要物质富有,更意味着精神丰盈。
共同富有是全体人民的富有,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气和精神力气都增加,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当向前推动。
”扎实推动共同富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关系,既要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实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也要人人“知礼节明荣辱”,实现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客观来看,实现共同富有是一个物质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神丰实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行。
物质富有是精神富足的基础,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供应物质条件;反过来看,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供应精神动力。
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力气和精神力气全面增加、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共同富有具有显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明确要求普遍达到生活富有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谐、公共服务普及普惠。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梅河口市第五中学二模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红楼梦》几乎家喻户晓了,问其何书耶?非演“宝、黛爱情”之书乎?人皆谓然。
我则曰否。
原因安在?盖大家对书中“情”字之含义范围不曾了了,又为程、高伪续所歪曲、所惑乱,故而误认,雪芹之“大旨谈情”,男女之情耳。
其实这是一个错觉。
原来在雪芹书中,他自称的“大旨谈情”,此情并非一般男女相恋之情。
他借了他对一大群女子的命运的感叹伤怀,写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相待的巨大问题。
他首先提出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这已然明示读者:此书用意,初不在于某男某女一二人之间,而是心目所注,无比广大。
他借了男人应当如何对待女子的这一根本态度问题,抒发了人对人的关系的亟待改善的伟思宏愿。
因为在历史上,女子一向受到的对待方法与态度是很不美妙的,比如像《金瓶梅》作者对妇女的态度,即是著例。
假如对待女子的态度能够有所改变,那么人与人(不管是男对男、女对女、男女互对)的关系,定然能够达到一个崭新的崇高的境界。
倘能如此,人生、社会、国家、世界,也就达到了一个理想的境地。
《红楼梦》正是雪芹借了宝玉而现身说法,写他如何为一大群女子的命运而忧伤思索。
他能独具只眼,认识到这些女子的才貌品德,她们的才干(如熙凤),她们的志气(如探春)……都胜过掌权的须眉浊物不知多少。
他为她们的喜而喜,为她们的悲而悲。
他设身处地,一意体贴;不惜自己,而全心为之怜悯、同情、赞叹、悲愤。
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情,没有半点“邪思”杂于其间。
《红楼梦》是不容俗人以“淫书”的眼光来亵渎的!宝玉的最大特点是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
试看他凡在女儿面前,哪怕是一位村姑农女,他也是“自惭形秽”,绝无丝毫的“公子哥儿”的骄贵意识。
他烫了手,不觉疼痛,亟问别人可曾烫着?他的无私之高度,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他宁愿自己化灰化烟,只求别人能够幸福,也是同一意境。
高三语文二模分析会发言稿
高三语文二模分析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语文二模分析会》即将开始,我很荣幸能有机会代表高三全体同学发言。
本次语文二模考试成绩出来了,我们都在等待这一刻,希望通过这次分析会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次考试中的亮点和问题所在。
在这次考试中,我们大部分同学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在词汇和语法运用上,还有一些同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这次考试的难度相对较大,但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接下来,我想提出一些关于提高语文成绩的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多多识字、背诵古诗词,以扩大我们的词汇量和文学知识面;其次,我们要多多练习语法和写作,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我们还要注重阅读,尤其是多读一些名家名作,以提升我们的思维深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接下来的复习学习中,我们要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测试、每一篇作文,及时查漏补缺;我们要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形成合力。
同时,我们也期待老师们给我们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最后,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和老师们的指导,我们一定
能够在语文学科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我们的梦想。
谢谢大家!。
2024年衡阳市高三语文3月二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衡阳市高三语文3月二模联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
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
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
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
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
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
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
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
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
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
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
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
2024年5月大连市高三语文高考二模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大连市高三语文高考二模测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年来由于多元文化的提倡,不少华裔作家渐渐由美国文化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位置,华裔作家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了戏剧性的提高,然而这种“戏剧性”的改变其实是多年来华裔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
华裔文学由此兴旺,这也直接导致了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混血华裔的寻根文学。
在这方面,以拥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耶鲁校友刘爱美的成就最为显著:她于1994年出版了一部小说《脸》,书中以纽约中国城为背景,追溯至战前上海的故事,深刻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生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所经验的“认同”滨问题。
《脸》一书得到批评界的广泛赞许,被誉为是横跨洲陆、纵跨世代的惊人作品,最近刘爱美的新书《云山》(1997年)以一种跨文化、跨国界、跨种族的主题,把复杂的认同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此书尚未正式出版就早已被陈列在各大书店的橱窗中了。
刘爱美的成就反映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新趋势:所谓“多元”不仅是文化的,也是血统的。
就如混血韩裔卡罗尔·卢--史波丁所说,“我觉得描写混血及多种文化交融的主题将在美国文学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下一世纪的人口组合会自然产生一种跨种族文化的需要”。
与普通华裔不同,混血华裔在文化认同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他们本来就有自由选择和“非中国”的另一半血统认同,尤其美国学校的教育至今仍以白人文化为主。
2023年4月淮南市高三语文高考二模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4月淮南市高三语文高考二模试卷2023-04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它就成为一个独立而客观的存在。
评论家有必要抛开世俗的私心杂念,依照自己的认知与体悟,对作品的价值进行阐发。
唯有这样,他才能有新发现、新收获,评论才能有的放矢,发挥实效。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需要一种为达真理无私无畏的勇气,褒贬出自公道,推论源自真凭实据。
评论家也务必坚守学术良知,把研讨限定在文学的界域之内,秉持公道心与同理心,持论有据。
作家最要紧的是拥有一颗平常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进行文学评论,再三再四的文本细读自然必不可少,而评论者与作者双方的沟通交流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彼此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对作者而言,通过这种推心置腹的交流对话,他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幽微角落抑或潜意识层面,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对自己作品的结构设置、推进节奏、语言技巧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常常会有不期而遇的顿悟。
对评论者来说,则会因这种智慧的碰撞而灵光四射,发现新的研究切入点、打开新的研究界面。
研究已经过世的作家,各种史料诸如作家本人的谈话、日记、亲友回忆录、作家年谱等,有必要加以细心研读。
路遥自传色彩很浓的小说《人生》,读者不约而同地认为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原型是作家本人,而对书中女主角巧珍的原型则很少追究。
青年评论家程旸《路遥〈人生〉中巧珍的原型》一文,通过对路遥生平各种史料的深入分析,认为巧珍的原型有村支书刘俊宽女儿刘凤梅、路遥初恋女友林红、妻子林达等多位女性的投射,亦有路遥自身的影子一面对文化心理强势的北京女知青,路遥在恋爱、婚姻关系中始终是十分软弱和自卑的,其本人在彼此交往、相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种种酸涩苦痛,都为他写活善良、痴情、怯懦的巧珍这一农村女孩形象注入了养分,“路遥在巧珍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困守乡下无法施展的制度性障碍”。
杨浦区2021届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题及优秀作文赏析(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精评)
杨浦区2021届高三二模优秀作文赏析杨浦区高三“二模”作文题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
你对上述现象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解题】这个题目有限制,但是也给予学生较为开阔、深广的自我建构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学生能够在时代的背景下,思考问题。
学生需要确立观点,有层次有角度地构思文章,并努力加以阐释。
题目以“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作为切入口,这个切入口限制住“量”的内涵,即互联网带来的文字、视频等数据流量。
题目开放性和包容性来自于后面一句话:“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首先,“这个时代”要求学生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并能与“量”相关联;其次,“似乎”二字既有倾向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另类思考的可能;第三,“对量的追求”强调外在行为,而“某种需求”对应人们内在欲望,人们在这个时代会有哪些特殊的内在需求,一种对流量的追求能否必然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第四,在“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中提取一个“量”字是大家在审题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以上是同学们在写作时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点。
【考场佳作】质为量先(一类中)黄彦瑶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成名时间。
而海量的转发、点击和阅读无疑是成名的助推剂。
但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已达到一种近乎偏执的地步。
我认为,抛却质感的“量”是空洞无力的,丰厚的质感理应走在“量”之前。
诚然,“量”确实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部分需求:点击量、阅读量迎合了舆论造势、媒体影响的需求;转发量、点赞量满足了人们表达认同的需求;评论量则切合发酵热度、引起讨论的需求。
“量”本身只是个数字,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然而,“重量轻质”甚至“有量无质”的倾向却是危害深重的。
对媒体创作者而言,倘若将“量”的考察置于首位,则很容易引发“标题党”“不实报道”“夸大其辞”等不良风气。
2024年湖南省重点高中高三语文4月二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湖南省重点高中高三语文4月二模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04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曾敏行《独醒杂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阿游京师宝梵寺。
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堪称赏之。
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
’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感觉到当时人对于“雅”“俗”的敏感。
不过,总体上看,在宋代趋于平民化的大环境之下,“雅俗兼备”、精致与俚俗互通,成为时代的突出特点。
②文化方面兼通雅俗的风格,应该是受到中唐以来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
禅宗强调持平常心,注重“当下”,强调佛法在世间,具有渗透性、普适性,所谓砍柴、担水无非是道。
宋代新儒学的产生,实际上和禅宗的影响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正是在和佛教学说、道教学说相互碰撞、相互冲突,一方面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相互吸纳这样一个过程里面,新儒学才真正成长起来。
我们看到像《景德传灯录》这样的佛学著述会说:“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北宋的理学家二程则说:“物物皆有理。
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
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③当时这些人物从理念上觉得天地之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纵横自在都是道,万事万物皆有理。
这也像《宋史·道学传》里说的,天地之间、“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
这个“道”是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里面、“日用而不知”的。
也就是说,新儒学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的游从方式和他们心目中的理念是交互融通的。
④这些理念渗透在宋代士人的生活之中,在政治生活之外,属于士人的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也愈益丰富而具体。
“宋人从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并且因此为后世奠定了风雅的基调。
2024上海徐汇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审题立意+范文示例+素材+备考解读
审题立意+范文示例+素材+备考解读【真题再现】三、写作70分24.获益大于代价,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标准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题目给出的是一个关于权衡利弊的问题:“获益大于代价,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标准吗?”这个问题要求我们思考在评估某件事是否值得做时,是否应该仅仅基于获益和代价的简单比较,还是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核心概念:“获益”和“代价”。
获益指的是做某件事所获得的好处或利益,而代价则是为此所付出的成本或损失。
题目中的“大于”则表明了一种量化的比较。
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这一标准的局限性。
单纯从经济角度或量化角度来看,获益大于代价可能是一个合理的标准。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的价值并非完全可以用金钱或数量来衡量,比如情感、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
因此,审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立意】支持观点:认为获益大于代价是一个合理的标准,尤其是在资源有限、需要高效利用的情况下。
反对观点:认为这一标准过于简化和片面,忽视了事情的多维价值和复杂性。
折中观点:认为这一标准在某些情况下适用,但也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立意与标题参考】立意一:坚持量化标准,理性决策标题:《获益与代价:理性决策的关键尺度》分论点一:量化标准有助于明确目标,指导决策论据:从高中历史学科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国家发展策略制定时采用量化标准的例子。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标准化政策,如度量衡的统一,这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这一决策明确了国家统一的目标,通过量化标准来实现。
分论点二:量化标准能减少主观臆断,提高决策科学性论据:高中语文中的《劝学》一文强调学习的积累和进步需要量化评估。
荀子通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等比喻,说明学习成果需要量化积累,这种量化思维有助于减少主观臆断,使学习决策更加科学。
2024年佛山市高三语文5月二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佛山市高三语文5月二模考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5一、现代文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
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
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
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
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
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
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
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
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
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
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
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2024上海黄浦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新名词帮助破解难题
2024年上海黄浦区二模作文“新名词”审题立意指导附范文【真题再现】三 写作70分24.提出一个新名词,有时能帮助破解难题;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难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这则材料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它提到了一个新名词的提出与解决难题之间的关系,同时又指出了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难题的复杂性。
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首先,我们可以关注新名词的提出与解决难题之间的关系。
新名词的提出,往往是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新认识、新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名词的提出确实有助于破解难题。
然而,材料又明确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难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是因为,难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问题的解决变得复杂而困难。
此外,即使我们有了新名词,也不一定能够立即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实际操作中可能还会面临各种未知的困难和挑战【立意与标题参考】立意:新名词的提出对于破解难题具有启发性作用,但实际问题的解决更需要综合施策、深度实践与持续努力。
标题:《新名词:破题之匙与实践之基》分论点与论据:分论点一: 新名词作为思想工具,能启发创新思维,为破解难题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论据一:“共享经济”概念的提出,为解决资源浪费、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催生了共享单车、共享住宿等新业态,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
论据二:“碳达峰、碳中和”理念的提出,引导全社会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提供了新的行动框架。
· 分论点二: 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超越新名词本身,深入实践,制定并实施具体策略。
论据一:虽然“智慧城市”概念深入人心,但在实际建设中,需要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含答案
班级姓名学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要想骨骼健康,就得补钙”,这已是深入人心的观念,很多人也把补钙作为一生的计划,殊不知,一味地补钙并不代表可以让骨骼吸收钙、留住钙。
②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
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③在香港,旺角弥敦道27号全线恢复行车。
不过入夜后,在弥敦道附近的豉油街与西洋菜南街交界,再有大批示威者,警员到场维持秩序。
A.贯串颠扑不破聚积 B. 贯穿牢不可破聚积 C. 贯穿颠扑不破聚集 D. 贯串牢不可破聚集2. 下列诗句与“疏松影落空坛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 ()A. 曲径通幽芳草香B. 细草香闲小洞幽C. 锦屏春短碧纱暗D. 晚凉天净月华开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A.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xx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D.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4.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卞之琳的早期诗作精巧细致,。
诗人的琴弦早已沉寂,他的学识在莎剧的翻译、研究上得到了施展。
①映出年代的久远②传来一丝凄凉的古香③如古瓷小摆设④这样的古瓷惹人喜欢⑤略许的晦涩又像是蒙上一层薄薄的细纱⑥却经不起风吹雨打A.④①②③⑥⑤B.③①⑤②④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⑤③⑥①②④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二模分析及措施紧张的高三复习进入了最后阶段,这是接近“临门一脚”的阶段,也是一个冲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学生会“越来越苦”“越来越紧张和焦虑”“越来越拉开距离”,有的“越来越松弛”;另一方面,老师的引导、帮扶、辅导、“放手”能力越来越讲究。
抓准最后阶段的复习备考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往往能加速提升考生综合能力,下面提供几点意见供参考:一、语文学科管理方面齐抓共管,科学备考,提高效益!具体地说,做好的工作包括:1.认真做好二模分析、反思工作反思一模前后制定的复习备考策略,判断“有效”的则坚持,效果不大可以加强反思调整。
从本次二模成绩可见,一模后制定的复习策略适合本校学生实情(特别是符合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和得分目标定位的),但是执行得较落实到位的程度有待提高,这是耐人寻味的。
语文学科,就一模相比,略微退步,但与上位学校南渡的均分文科保持在1分之内相差0.8分,加试这次有惊喜,超过南渡0.3分,但低于竹箦0.2分屈居第五,理科语文也与南渡相差0.6分。
说明语文学科,正常,但被冒头的燕山部反超,实属不该。
目前为止,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两种考生,一种是考的上的,另一种是考不上的。
语文老师教师一定要追加分析,结合多次大考摸准目标生和临界生的在智力因素(通常是“知识基础和能力优势与不足)和非智力因素(通常包括心理、信心、意志、情感和自我调节能力等)上不足,扬长为主,适当弥补不足,寻找增分点,实行单独辅导。
落实增分策略。
3.调整好各位语文老师的心态,无论一模、二模成绩如何,给予他们信心、鼓励和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也好好反思和整理,明确下阶段备考的方向,精心选好每一道题)。
4.后阶段的选题中,语文学科要再次研究考纲、课标和等纲领性资料,合理选用各地模拟题,以便能够理智、规范、科学的对待各种信息、模拟题,做好适合自己学生的“加减法”。
5.课堂教学、自修训练和学习要高效、逼真,按高考学科的节奏、题型完成的状态等来要求,提醒学生不可在具体题目或知识点上过多纠缠,防止学生过多耗时,要充分利用老师的资源。
二、语文教师的复习和学生的备考方面(一)强化纠错、整理与提升,实现从厚到簿二模后的复习,除了必要的综合训练,总体上应把更多的时间返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好“纠错、整理与提升,实现从厚到簿”“而且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层次水平越高的学生,就越要更早、更多地腾出时间让他们自由掌握。
因为最终走上考场的是学生,因为到最终,学生只能全部依靠自己解决考题。
为此,最后一个月复习,适当运用“放羊式(放牧式)”复习是相当必要的,应该有计划逐步放手(例如从二模后开始从每周放 1 节到放 2 节,作为学生问询时间,临近高考逐步增加放手节数)、有指引的“放”而不是“乱放”,而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放”的程度和方式应该有所不同。
二模之后,“教师应逐渐从‘牵夫’变为‘牧者’可以针对所教学生水平、特点,帮助学生制定自主复习计划,计划内容安排应包括(1)教材回归、主干知识重温、“边角”知识回顾、典型错题整理;(2)限时训练自我组织和适当的热身训练题;(3)答题规范小结、审题方法、解题规律方法和应试技巧总结;(4)各种难度感觉下考试心态调整等诸多方面,教师应给学生明确建议,学生可以参考教师提出的建议,也可以自由制定自己复习计划。
(二)精选题、精练题,提高训练的有效性1.精选题:经典题、常错题是选题的重点,不需刻意求新,“好题只做一遍实在可惜”。
在这一阶段除了训练经典题之外,可以有意的收集学生前阶段做过的错题重新让学生训练。
具体地,各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层次选题。
(1)尖子生(冲击一本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个小课室让其自主复习,适当见识部分新题,教师只作个别巡堂辅导;(2)学优秀生(重点线临界生)应更多地给予分他们自由把握的时间,适当见识少量新题;(3)中等(本科临界生)或中等以下(本科临界生)的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引下“坚持做经典题、常错题(或说错题重做,旧题重温)”为主,对每个学科应逐步掌握一批典型题,适当见识个别新题。
(4)应急小专题训练:教师对临时发现的目标临界生存在知识或能力缺陷,或者对收集到的其它“信息”(包括命题导向信息)设立“临时应急小专题训练”是可以的,信息必须建立在基础上才有作用的,而且信息是通过转化为能力训练才能发挥效果的,不必挂在嘴头上多说。
2、精练题:(1)加强限时训练,少空想多动笔:本阶段训练宜加强模似高考训练,讲究限时写出来,平时就养成有适当的紧张感情况下限时答题的良好习惯。
一句话要求就是“抓紧时间,少空想多问多动笔。
”对于高考最后冲刺阶段,考生要抓紧时间,提高时间的效率。
做题时,有些同学由于知识缺陷,思路不够开阔,往往在解一道题时思考半天也做不出来,从而浪费了许多时间。
为了提高时间效率,不能把太多时间耗费在上面。
最好的办法是定一条规矩,一道题目如果 10 分钟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放弃,这是可以看参考答案,或者请教老师同学,然后对他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习和揣摩,这样做既掌握了知识,也节约了时间。
(2)科学安排综合模拟训练,模拟考次数每周一练:上午考8:30到11:30考语文。
加试也要放在考察之列,让学生适应在高考相应时段做对应学科模以试题。
除集中安排模拟训练之后,其它时间仍以加强其它形式限时训练、做解题小结反思整理和完善学科知识结构等活动为主。
(3)抓训练细节的落实,最后阶段要抓好训练细节的三个落实:答题策略、答题顺序、答题规范。
根据语文学科、学生特点,不同学生要形成自己的答题策略和答题顺序。
答题规范则是后阶段各学科增分的不容忽视的细节。
建议做法是:(1)多看标准答案或优秀答卷,抓好答题规范训练。
(2)考生在解题时应要有书写计划,答题前不要急于下笔,要看清题目和所考的知识点,不要丢弃原始的解题方法。
(3)解题过程中的各个步骤都要表达清楚,要抓“采分点”,不要放过每一个得分的机会。
(4)平时思维跳跃很厉害、做题步骤不规范的考生,要特别重视书写表达的训练。
同时要保持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清洁的卷面往往会给考官一个好的印象。
总之,考生应学会分步列式,适应评卷时的分步给分需要,答题时学会揣摸评卷教师心理。
(三)以语文学科知识网带动最后阶段全面回顾复习。
在高考最后阶段,复习要有一种回归感,就是语文学科的复习要回归到基础上来,查找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理论的不足和漏洞,加强识记与知识网构建。
每一位同学对每一科都应建立一份自己知识网络表(学生自主构建的图表,可以是树型网络式,也可以是提纲式,更可以是所有纵横交错图列式,把学科主干知识和解题基本思路(通式通法)、解题关键、易错点加以归纳、典型题出处提示等等,都“标识”于知识网上,使自己脑海中形成条理分明的知识网络图,“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都能轻易融会贯通,解题时能加快检索速度,左右逢源,举一反三。
考生和老师都应认真对待《考试说明》,明确各科考试内容和要求,加强对知识的梳理、提炼,不要一味钻难题、怪题、生题,避免盲目的拓展和延伸,也不要因为题目简单而掉以轻心,在考试中无谓丢分。
(四)做好老师的心理调节,给他们最大的自主权针对老师的问题二模后,考得不好的老师容易出现紧张后的懈怠、或长期压力后的焦虑、或大考后成绩不稳定的迷茫情况,也会因高考竞争产生比较、计较情绪而损耗集体力量,以及迷失在各地大量新涌现的试题之题海中,领导要关注语文老师的工作状态,既要指挥、协调、规范,也要加强对老师的理解和贴心的关心,让老师有安全感、归宿感,在此基础上强化备考的责任感和创新感。
三、几条行之有效的辅导学生复习方法我归纳出最后阶段的几条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以供参考,重点是研究学生最后阶段“怎样学”(即研究怎样辅导学生组织我复习),而不是重点研究教师“怎样教”(即不是研究剩下的每一节课“怎样教”:)(1)让学生讨论或反思:怎么样减少非水平性失分,使自己水平没有实质飞跃的基础上仍然有较大的分数提高空间(每科多得 8-10 分)。
每个学科教师都应围绕本条基本原则辅导学生怎答题?怎么复习?(2)让学生切实形成科学的应试技巧,切实培养出科学应试心理(仿真题训练与限时训练)(3)好学生应重视把自己思维过程(或思考过程)呈现给教师或其它好学生审视,让别人帮助自己找到思维上的缺陷或解题方法上的毛病,使自己能加以纠正——过程对比法与个别辅导法(先做后学,先学后教)(4)加强审题能力培养,加快审题准确度和速度,学会抓住关键字审题,从这次学生失分的角度来看,审题成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5)回归课本,回归基础:最后阶段应重视对课本的阅读,阅读理科课本时应重视课本上的诗词、课外阅读材料和一些“边角”知识整理,阅读文科课本时应重视课本上文章、或平时不太重视的知识阅读、整理,思考命题者怎么样命题?关于回归教材的方法有许多,其中有几条可以参考:①对照考纲考点,逐点翻翻书,看书上对考点知识的表达②根据做题发现某些知识点不太熟悉再去翻翻书③根据一定目的去翻翻书,例如查看回顾一些唐诗宋词的金典篇目等;④流水式随便翻翻。
正如鲁迅先生于读书有“随便翻翻”之说,读书和旅游漫步有些相似,翻翻看看,总有所得。
最后阶段的语文复习策略内容选材功能目的学案以二模中暴露出来的有漏洞的知识点、考点为微专题,编制学案进一步查漏补缺,强化模糊的知识点使复习序列化计划性早读内容:背诵名家名篇加课外名句,滚动复习(文科加名著与作家作品)保温和精准化不失分拓展案以当天学案的内容为延伸和巩固检测使课堂讲的知识点进一步转换为学生自己的强化和掌握综合练科学安排综合模拟训练,模拟考次数每周一练:上午考8:30到11:30考语文,加试也要放在考察之列。
让学生适应在高考相应时段做对应学科模以试题,规范答题。
抓好训练细节的三个落实:答题策略、答题顺序、答题规范。
根据语文学科、学生特点,不同学生要形成自己的答题策略和答题顺序。
作文不再是新作的写作而是技能和方法的提炼,是旧作的转化和升格。
提升考场作文题的应对能力。
让学生心中有蓝本,有模板。
低分学生,不考低分,高分学生超常发挥。
附:最后近段行事历(以微专题为主要复习材料,学案+拓展案+综合训练)周次时间章节内容:功能:早读材料预习案、学案课后练拓展案周练作文训练拓展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