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3年级说课材料
第二单元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说课稿)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二单元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说课稿)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一、前言本文档为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的说课稿。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求解这类简单的问题的方法,以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倍数的概念2.求一个数的某个倍数3.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三、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掌握倍数的概念,能够给出一个数的某个倍数;2.掌握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引入在教学之前,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小故事引入本单元的主题,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商店购物,如果要购买3个苹果,那么需要付多少钱?如果要购买6个苹果呢?还可以介绍一些著名的比例和倍数的例子,如黄金分割、光的折射等。
2. 讲解理论知识(1)倍数的概念讲解一下倍数的概念,比如,什么是倍数?如果一个数的倍数是另一个数,那么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
(2)求一个数的某个倍数讲解如何求一个数的某个倍数,比如,如何求2的3倍、5的4倍等等。
(3)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讲解如何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比如,如果知道一件商品的单价是20元,要买3件,该付多少钱?如果要买5件呢?又或者,如果知道今天早上7点的温度是20度,使温度上升10度之后的时间是多少点呢?等等。
3. 练习练习采用讲解、演示、练习三个步骤:(1)讲解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讲解。
(2)演示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求解问题,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应用技巧。
(3)练习让学生通过做题等方式进行练习和巩固,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4. 拓展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单元的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内容,如超市打折、货币换算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加实际的问题。
青岛版小学数学说课稿3篇
青岛版小学数学说课稿3篇青岛版小学数学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通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
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
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来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习中。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比较各类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五教法和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1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辩析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身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在教学中,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教法: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直观操作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同时,采用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探索分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2.学法: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如整数、加减法等,为本节课的研究做铺垫。
2.呈现:通过图片和实物等展示几个相等的部分,让学生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概念和意义。
3.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图形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4.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和讨论自己的操作结果,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和记忆。
5.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几分之一的读法和写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拓展:通过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应用,如在购物、比赛等场景中的应用。
7.总结: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和记忆。
四、说板书:本节课的板书内容为:几分之一的读法和写法,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五、说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分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需要引导学生多次操作和讨论,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同时,需要注意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难点在于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等环节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
1.加深认识2.拓展参与3.自主类推4.拓展提高5.生活中的分数6.智力闯关请尝试解决以下智力题:如果一支铅笔长12cm,___用这支铅笔画了一条长6cm的线段,那么这条线段是这支铅笔长度的几分之一?4、全课总结老师:今天我们研究了哪些内容?你对它们有什么认识和理解?5、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分数1/11/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3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3周长和面积的比较|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周长和面积的概念;2.能够理解并掌握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方法;3.能够通过实例练习,巩固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1.周长和面积的定义和概念;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加深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并能够准确运用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步骤5.1 导入(5分钟)老师先介绍课程主题:周长和面积的比较,并和学生一起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2.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3.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与周长和面积有关的事物?5.2 学习新知(25分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学生开始自主探究。
老师为学生讲解周长和面积的定义和概念,并举例说明。
周长:一条边长的物体的所有边长度之和。
面积:物体所占据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然后,老师展示一个物体的图片,让学生估算它的周长和面积,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探讨不同的估算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认识。
在学生对周长和面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老师开始讲解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比较方法:通过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大小关系。
2.特殊情况: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何进行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通过讲解和例子演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方法。
5.3 练习应用(25分钟)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根据题目要求比较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说明大小关系。
5.4 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在实践活动中,老师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表现,以及学生对概念和知识掌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反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 》 说课稿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能够:1.认识克、千克、吨的含义和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知道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千克、吨来表示;3.能够熟练进行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掌握较为灵活地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克、千克、吨的概念、换算与应用;2.教学难点:千克、吨的换算和比较。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克、千克、吨的含义和概念;2.克、千克、吨的换算;3.物品的质量表示。
(二)教学方法1.活动导入: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和计算其质量;2.感性认识:通过实物或图片等形式呈现不同单位物体的大小、重量,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不同单位;3.系统概念:通过教师讲解,绘制示意图,导入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建立起认识的框架;4.灵活应用:通过练习、分析物品的质量及其单位等情景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1.导入环节: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和计算其质量。
通过这样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物品的质量和重量的概念。
2.感性认识:呈现不同单位物品的大小、重量,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区分不同单位的含义和概念。
3.系统概念:导入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建立认识框架。
通过讲解说明和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不同单位之间换算的规律和方法。
4.灵活应用:通过分析问题、举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问题。
学生通过分组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练习和应用,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方法。
(二)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是否能够灵活应用知识。
2.对教师的评价:教师是否能够生动有趣地传递知识,是否能够兼顾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系统理解。
五、实施方案1.根据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2.通过形象、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建立起学生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框架和换算关系;3.通过练习和应用,巩固学生对克、千克、吨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训练;4.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认识方向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认识方向一、教学背景针对青岛市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我们将在第一单元中探讨“认识方向”这一主题。
本次教学将以方向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左右、前后、上下等方向的概念,并指导他们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方向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方向词汇:左、右、前、后、上、下等;•学习使用方向词汇描述物体、人物等的位置;•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方向概念。
2.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方向概念进行地图阅读,指引行进方向;•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方向概念描述相对位置;•通过游戏、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准确分析和细致思考的习惯;•借助课堂互动,增进学生间团队合作和互助互学的情感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方向词汇及其使用;•运用方向概念进行地图阅读。
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方向概念,特别是在二维图形中理解方向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方向词汇描述物品和人物的位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方向概念的重要性。
2. 讲解课程知识通过教学幻灯片展示出方向斜体字的表示方式。
先教左、右方向词,然后教前、后、上、下方向词。
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对每个方向词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各个方向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3. 巩固练习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方向词汇,在实际操作中提高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
可以设计课堂互动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争,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4. 课堂拓展带领学生观看一些实例,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知方向概念的实际用处,并将所学的方向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社区里观察街道的方向标志牌,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指引道路方向;在户外活动时,让学生使用方向概念进行地图阅读和行进。
五、教学评估通过下发试卷、作业等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中所掌握的概念、技能和方法进行考核。
同时,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在课程中吸收的情况,及时对学生的不足加以纠正和指导。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单价 数量 总价》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单价·数量·总价》青岛版(五四制)一、教材分析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教授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单价、数量、总价的计算,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知识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3. 难点分析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理解,以及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单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数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总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用实例解析2. 教学方法•例题演示法:通过例题演示单价、数量、总价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清晰掌握每一步的计算方法;•案例讲解法: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单价、数量、总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发现单价、数量、总价在实际中的应用,达到真正的理解目的。
三、教学流程1. 热身通过引入价格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价。
2. 例题演示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计算过程。
如:示例一小明去超市买了两瓶果汁,每瓶果汁的价格分别为12元和15元,请问他购买这两瓶果汁的总价是多少?解:购买两瓶果汁的总价为:12+15=27(元)示例二张三一家三口去大超市买菜,买了2斤牛肉、1斤猪肉和2斤鸡肉,请问他们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解:2斤牛肉的价格是38元一斤,1斤猪肉的价格是25元一斤,2斤鸡肉的价格是22元一斤。
所以,他们需要支付的总价是:2×38 + 1×25 + 2×22=145(元)通过针对不同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案例讲解通过一些实际生活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单价、数量、总价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案例一:小蓝需要购买一本参考书,某网店售价是45元一本,某书店售价是一本54元,你会选择在哪里购买?为什么?解:从单价方面看,网店售价为45元一本,书店售价为54元一本,所以网店单价更为优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其定义和特点。
2.能够运用周长的概念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能够列举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实际应用。
2.教学难点:将周长的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其定义和特点。
长方形:有两对相等的边,对角线相等,面积为长乘宽。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对角线相等,面积为边长的平方。
2.周长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周长是指封闭图形的边长之和,计算方法为将所有边长相加。
长方形的周长:P=2(a+b),其中a和b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
正方形的周长:P=4a,其中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际应用。
长方形:书桌、操场、篮球场、门板、电视机等。
正方形:窗户、电视机画面、小广告牌等。
教学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强化效果。
通过举例、引导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讲授法通过讲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和技巧。
3.实践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应用举例,让学生亲身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1.初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师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特点进行描述,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
2.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
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片,让学生根据形状、特点进行定义,并进行互动讨论。
3.讲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进行练习和巩固。
4.实际应用举例。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练习和巩固。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_教材研说稿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研说稿研说教材流程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说教材包括编写体例和意图,教材特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单元教材分析。
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
第一部分说课标第一学段目标(1-3年级)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包括运算技能,作图技能。
数学思考包括数感,空间观念,调查数据归类。
解决问题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合作交流。
情感与态度包括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成功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本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考包括数感和符号感,发展空间观念,形成估算意识。
解决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合作。
情感与态度包括成功体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统计与概率统计统计与可能性克、千克、吨的认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数与代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位置与变换空间与图形图形的周长实践活动变化的影子实践与综合应用实践活动变废为宝第二部分说教材信息窗:1)问题串2)故事串3)情境串4)信息包卡通问号:提出问题问题口袋:解决问题编写体例合作探索红点问题绿点问题自主练习:1)想一想2)填一填3)算一算4)说一说我学会了吗:1)数学游戏2)情境图丰收园:综合练习:你说我讲:1)动手实践2)自主探索3)合作交流教材特点:1)素材联系生活:动物趣闻、富饶的大海、走进新农村、风筝广场见闻、美丽的校园2)情境串到问题串3)“板块”编排方式4)培养问题意识5)学习方式多样化6)评价方式多元化第三部分:说建议教学建议:1 .充分利用信息窗。
2、突出实践性,加强亲身体验3、提倡算法多样性,优化计算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建议:1)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成长记录袋2)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3)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4)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课堂观察,作业分析,课后访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2)巧用课堂错误资源3)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4)开发数学文化资源。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除加、除减混合运算一、说课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说课重点1.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在学习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掌握其运算方法。
通过对练习题的解答,学生可以加深对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理解,并掌握运算技巧。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涉及到的具体数学概念比较多,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其数学思维水平。
三、说课内容1.学习目标本节课主要针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内容进行讲解。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阅读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进行除加、除减混合运算2.教学过程1.导入(约10分钟)通过导入学生在以前学习的数学知识中所应该知道的内容,例如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
同时,通过简单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自主学习(约20分钟)首先给学生讲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然后带领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方法,通过练习题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
3.课堂交流(约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互相讨论彼此的解答过程及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
4.课后作业(约15分钟)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手段1.讲解:老师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2.练习: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3.课堂讨论: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交流和思维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
4.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效果评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以下评估:1.能够灵活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方法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练习题3.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快速解答出相关算式4.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发言,展示出较高的交流和思维能力。
第六单元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六单元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六单元,主要内容为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学生已经学过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括号,让学生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运算式。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小括号的概念及作用;2.能够应用小括号计算出数和代数式的值;3.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熟悉小括号的概念及作用;2.能够正确读写带小括号的数和代数式;3.能够按照运算规律进行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4.能够应用多种方法解决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 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带小括号的式子,如4×(2+3),向学生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学生回答了加、减、乘、除之后,教师再问:“这个式子是什么运算呢?”(2)引入小括号教师再展示一个式子,如2+(3+4),并引导学生分析该式的特点。
教师解释小括号有“分隔/分组”作用,可以将括号内的元素看作一个整体,便于进行计算。
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片的形式来展示小括号的“组合”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3)识读-写带小括号的数和代数式教师出示几个例子,如4×(2+3)、5×(6+7),请学生在默读后将其中的带小括号的数写出来。
难度逐渐加大,让学生读、写数和代数式。
(4)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师出示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按照运算规律计算结果。
其中可以使用图形模拟和拆分法等多种方法,加深学生对运算过程的认识。
让学生逐渐掌握多种方法去解决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5)巩固练习教师出一些小组合作练习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并在课堂上分享答案和计算过程。
3. 教学实现此次教学主要通过多媒体示范、案例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小组练习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分数的初步认识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97页-99页的信息窗1《分数的初步认识》。
本次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我们先看第一方面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三年级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
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
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整个分数学习的种子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生本理念,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几分之一,感悟几分之几;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
2、理解分数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成功体验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二、说教法、学法:见课件。
大家先看一下我的课前小研究:我是这样设计的:剪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纸片各一个1、(1)找出这些图形的一半,并涂上颜色。
(2)你是怎么找出它的一半。
2、一半怎样表示?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小研究为什么这样设计:因为这个时候学生还不知道二分之一,所以我暂时用一半来代替二分之一进行课前研究,研究一找一半,是对这节课的重点:二分之一的含义的进行初步的感受。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
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
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平呢?(二)学习新课、探究新知1、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学具操作,理解“一半”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平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
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通用10篇)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通用10篇)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篇1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一、说教材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个信息窗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整数的加减乘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册教学有除法的的混合运算,为以后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情境图呈现的是两位小记者在果品包装车间,了解包装情况的场面。
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通过对话提供数学信息。
拟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入对连除和先加再除(包括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
引导学生先想,在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中。
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怎样计算,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
2. 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现实情景,掌握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态度,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并理解有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是运用有除法的混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分数的比较大小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分数的比较大小一、教学背景本节课属于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第一节“分数”,是分数的比较大小。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数的概念、读法、大小比较及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本节课应紧扣学生学习情况,注重巩固积累与提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复习之前学过的分数概念,加深对分数的理解;2.学习分数的比较大小,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3.加深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概念,能够通过简单的练习掌握大小比较方法。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在本节课开始之前,学生需要做一些课前预习。
老师可以在上节课或者是提前一天发布预习任务,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分数概念。
2. 课堂探究2.1. 复习概念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复习分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回想一些分数的例子。
2.2. 分数的比较第二步,老师将通过分数的大小比较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大小关系。
1.如果两个分母相同,那么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2.如果两个分母不同,要将它们通分才能进行比较大小。
这里可以借助一些例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如:1/3和1/4的大小比较:通分后,1/3=4/12,1/4=3/12因为4/12>3/12,所以1/3<1/42/5和3/10的大小比较:通分后,2/5=4/10,3/10=3/10因为4/10>3/10,所以2/5>3/102.3. 练习紧接着,老师将分发练习册子,让学生自己练习分数的大小比较。
为了让学生愉快的学习,老师可以采用“竞赛”或“小组对抗”的方式。
•竞赛:老师根据阅读理解难度循序渐进,逐渐提高难度,让学生自愿参加比赛,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
•小组对抗:按照班级组成4~5个小组,每组抽取一个代表在黑板上比赛,得分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一些小奖品。
3. 总结反思在课程的结束,老师应该及时总结本课课程,总体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周长的认识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周长的认识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1.能够了解周长的概念和相关知识;2.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周长,并且能够灵活运用;3.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周长的作用;二、教学重点1.周长的概念、公式及计算方法;2.直线边形和封闭图形周长计算方法;3.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如何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周长;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周长的视频,引导学生对周长有初步的认识。
(2)老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你们能说出哪些封闭图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3)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封闭图形都由若干条线段构成,并且有一个封闭的区域。
2. 概念解释及公式导入(1)让学生观察图形,在黑板上绘制出一些简单的封闭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征,并且解释什么是周长。
(2)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周长的公式:$$周长= \\sum 边长$$(3)在白板上计算一些简单的直线边形的周长。
3. 直线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1)让学生自己计算一些简单的直线边形的周长,并互相检查。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介绍简单的周长计算技巧。
(3)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周长的计算方法。
4. 封闭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1)让学生观察一些简单的封闭图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2)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周长计算能力。
5. 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周长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周长是一个应用广泛的概念。
(2)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周长的应用。
6. 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周长的概念、公式及计算方法,以及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周长计算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认识到周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练习1.判断题:正方形的周长是长×2,宽×2的和。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快乐大课间》说课教学复习课件
29×2=__5_8_(人) 我用小棒摆一摆。
2×9=18 2×20=40 40+18=58
29×2=__5_8_(人)
我用竖式计算。 29
×2
18 40
58
……9×2=18 ……20×2=40 ……18+40=58
这样写竖式简便。
29 ×2
1
58
积的十位上 为什么是5?
4个十加上个位 进上来的1个十 得5个十。
二 快乐大课间
——两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课件
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三(1)班分2组 每组20人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1)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三(1)班分2组
每组20人
怎样算呢?
20×2=____(人)
20×2=__4_0_(人) 我用小棒摆一摆。
20 20
20×2表示2个20相加。 20+20 =40(人)
表演艺术操的一共有多少人? 表演艺术体操的排5行,每行19人。
19×5=____(人) 列竖式计算。
19×5=__9_5_(人)
19 ×5
4
95
满几十就向前 一位进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答:表演艺术操的一共有95人。
你会计算59×7和8×25吗?
59×7=_4_1_3_
59 ×7
6
4 13
8×25=____ 里应该填几?
你会计算59×7和8×25吗?
59×7=_4_1_3_
59 ×7
6
4 13
8×25=_2_0_0_
25 ×8
4
200
想一想
计算乘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含义和规律。
2.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技能。
3.学生能够应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难点分析
1.学生难以理解两个数相乘的含义和规律。
2.学生难以运用口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含义和规律。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技能及应用。
四、教学策略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方法。
2.交互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同学互动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五、教学流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出示数字算式或实物等引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含义。
2. 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含义和规律(10分钟)
通过出示示例数字,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含义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运算规律。
3. 运用口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
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口算技能解决。
教师在这一环节应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4. 总结提高(10分钟)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技能及应用,并提出加强练习的建议。
六、教学后记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技能和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该问题,我将加强这一部分内容的练习,并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还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三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五四学制)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基本性质;2.掌握分数的读法、写法;3.能用分数比大小,能识别带分数;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分数2.分数的表示方法3.分数的读法、写法4.分数的比较5.带分数的认识6.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分数的大小比较;难点1.带分数的认识;2.分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导入1.师生问答:Q:小明展示了他的成绩单给你,上面有好几门科目的成绩。
请问你能否知道他的成绩水平?A:不行。
Q:那如果告诉你他在数学考试中得了60分,你又能知道他的成绩水平了吗?A:可以知道他的总分是多少,但还是不知道他的成绩水平是好还是差。
Q:那如果再告诉你总分为100分,又能知道他的成绩水平了吗?A:可以知道他的数学成绩占总分的60%。
这里导入分数的概念:把一个数a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数。
接下来可以问学生如何表示这一份是多少。
讲解1.分数的表示方法分数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带分数和假分数,可以给出例子让学生区分两种表示方法。
2.分数的读法、写法给出几个常见的分数,让学生练习读法、写法,并且为下一步掌握分数的比较打好基础。
3.分数的比较分数的比较是难点,需要分情况进行讲解:a.相同分母:比较分子的大小。
b.相同分子:比较分母大小。
c.分母不同,通分后比较。
给出例子让学生自己操作。
4.带分数的认识带分数是由一个整数和一个分数组成,同样可以给出例子进行讲解和练习。
5.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给出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比赛成绩、食品配方、物质配比等等。
练习结合习题集,设计相关练习,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
展示请学生上来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让他们加深对于分数的理解。
五、教学效果该教学内容是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分数是初步认识,需要通过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的魅力。
本课堂采用导入-讲解-练习-展示的模式,在重难点中,通过合理设计练习,能够较好地消化掌握分数的比较、带分数的认识和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教学内容: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一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会做数学。
②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与态度: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未知”转化“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习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内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等。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是本单元后面要学习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说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把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尊重差异,交流互动。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不同方法的交流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思维上发生交往,促使参与数学活动的每个人都有所思。
2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如在理解算理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孩子们摆一摆,说一说去感受体验理解算理。
而不是老师直接的告诉怎样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孩子们自己尝试着总结计算方法,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
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重视学法的指导。
首先会倾听,注意提醒学生要倾听他人的发言:你听懂了吗?能重复吗?其次,会合作会交流。
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合作,在交流多种方法中互补、反思自己的方法。
再有,学会用动手操作摆一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学生分析:三年级孩子还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为内容活泼、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所吸引。
因此,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本课设计就体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理念。
创设了适合三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情境,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展开快乐教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我充分利用情境图,观察图,根据信息联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根据情景图提出四个数学问题:①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鹰风筝?②平均每天做多少只燕子风筝?③平均每天大约做多少只鹤风筝?④平均每天大约做多少只孔雀风筝?我让学生尝试列出算式,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可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可用四舍五入法也可用乘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注意尊重学生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解决第三个问题的同时,我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每天做30只,能完成任务吗?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估算。
设计意图: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形成先估算再笔算的习惯。
3、接着让学生解决第四个问题“平均每天大约做多少只孔雀?”让学生独立解决后思考估计的结果比实际大还是小,体会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小明的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小明的要用80块积木想分给他的2个好朋友,4个好朋友,8个好朋友,你能帮帮忙,想想应该怎么分吗?设计意图:问题设计贴近生活,学生解决问题兴趣盎然。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在进行这一环节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题目:估一估,谁的速度快?小马5小时跑348千米,大象7小时跑283千米,狮子4小时跑318千米。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使课堂真正做到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玩中学,乐中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发展了学生的猜想,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克、千克、吨》说课稿教学内容: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一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2.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拎一拎等一系列活动,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通过推算感受到吨是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建立1克、1千克和1吨的质量观念。
3.培养初步自主探索求知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教材分析:“克、千克和吨”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有初步感知物品轻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通过猜测、验证、推算等一系列活动,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克、千克和吨三个质量单位名称及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1克、1千克和1吨实际有多重,形成正确的表象,建立克、千克和吨的观念,从而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克、千克、吨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今后解决有关质量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有关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克和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知、体验1克有多重,建立“克”的观念;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拎一拎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知、体验1千克有多重,使学生在初步建立“千克”观念的基础上,加深对千克的认识;通过推算,感受到吨是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初步形成1吨的观念。
随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用吨做单位的物品,使他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吨的认识。
总之,让学生充分经历认识克、千克和吨的全过程,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和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动手操作的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学习方法:课前查阅资料法、体验学习法、自主探究法教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称学具的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米、两袋食盐等。
学习过程:下面我就结合每一部分的教法和学法,渗透设计的意图和理念,把整个的学习过程展示给大家。
对于本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生谈话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了什么,能读懂哪些信息?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并用很快的切入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环节:实践体验,建立概念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这个过程我分了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让学生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测和估计1克有多重?接着介绍天平及天平的使用方法,小组合作用天平验证估计的结果。
并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有多重,交流感受。
最后,说一说生活中克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对克做个小结。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估计一粒花生米质量的大小,让学生通过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知和体验1克有多重,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第二层次: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首先,让学生在矛盾中意识到用天平已不能满足秤量的要求,进而用课件演示各种秤并进行秤量,认来认识1千克。
接着,让学生动手掂一掂两袋盐体验1千克的轻重,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塑料袋装1千克到水果,估计其质量,并用秤进行验证。
最后,让学生找一找、拎一拎、说一说,充分交流对千克到理解,加深对千克到认识。
这样设计到意图: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拎一拎、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并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同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会很喜欢,孩子们想获胜的心理促使他们在活动时积极开动脑筋。
整个活动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感受到分享成功的快乐。
让他们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畅所欲言。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猜想——验证”这一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三层次,建立吨的质量概念由于吨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建立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学时我首先利用自制课件播放:“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知道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再通过猜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100袋大米的质量和20袋水泥的质量、并推算、列举生活中的吨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吨是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初步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随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用吨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吨的认识。
第三环节:拓展应用,巩固升华在这一层次中,我主要采取通过游戏《猜物体质量》,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反思本节课的学习,畅谈自己的收获。
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与自我评价能力。
总之,本节课力求做到: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能够升华学生思考,练习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掌握知识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习惯得到培养。
《克、千克、吨》说教材:“克、千克和吨”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有初步感知物品轻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通过猜测、验证、推算等一系列活动,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克、千克和吨三个质量单位名称及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1克、1千克和1吨实际有多重,形成正确的表象,建立克、千克和吨的观念,从而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