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备课授课方案全册内容归纳本册教科书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的生活本质、基础性、适于张开研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建三年级上册的要求有所提高,针对儿童科学学习的进一步深入,重视于引导学生设计比较实验、进行定量观察、剖析数据等方面的训练。
本册教科书打破“知识切块”是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体单元的形式编排了《游戏里的科学》、《春去夏到》、《地球的外衣》、《太阳与生活》、《电的本领》《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 22 个课题, 22 个课时。
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成立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研究、科学知识和感神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研究活动之中,如:《游戏里的科学》单元以学生玩游戏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张开,拓展到认识身边熟悉的、常有的事物,教科书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情味的研究活动,经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连续三年级沙歌德编排系统,选择儿童身边熟悉的常有物体(玩具、空气、广、镜子、食品、手电筒等)作为研究对象。
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研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研究。
从三年级上册的用感官定性观察、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渐渐过渡到定量观察、做控制变量的研究实验的能力的培养上,表现了研究能力、感神态度价值观及科学知识的有机交融,并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值得特别指出的:本册科学研究内容相对丰富,在重申学生着手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学生动脑的引导。
真实的学习其实不是发生在学生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
包括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虑,对研究结果的猜想(假设),为后续研究拟订的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剖析办理,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与别人之间的交流,等等。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科学的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两河流域(3500左右到公元前3000)。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1【教学目的】1. 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
按课文要求准备。
2. 挂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
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
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2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
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
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
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的成分,理解土壤的重要性;2.学会口头朗读重点句子;3.能够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土壤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成分;2.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1.知道土壤中的物质成分;2.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1.理解“粘土、泥土、沙土、石头、腐植质”等词语所表达的物质成分;2.区分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上课准备:老师准备野外实习地点,并准备三种不同土壤,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2.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在土地上生活,但是你们知道吗?土地其实还有很多奥秘,那么我们今天的课程就是学习如何了解土地。
3.讲解新知识: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探究土壤的成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口头描述。
4.实践操作:老师带领学生到野外实践地点进行观察不同种类土壤,让学生尝试用手握一握、挖一挖、闻一闻等方式来区分不同种类土壤。
5.总结与回顾:回到教室,老师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了解土壤,如何保护土地,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
6.课堂作业:让学生口头朗读教材中的关键句子,并进行复述。
六、教学评估1.通过带领学生参加野外实践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2.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野外实践地点和土壤(粘土、泥土、沙土);2.教材《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野外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土壤,加深了学生对土壤的印象和理解,并感受到土地的重要性。
同时,在课后学生的口头朗读和复述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复述不清,需要在口头表达的训练上下功夫,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10篇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10篇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第三单元电的本领安全用电一、教学目标: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会查阅资料及其它信息资源,搜集和整理安全用电的相关资料。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二、重点难点: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课前准备:搜集和整理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可提示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准备,一则使材料更加充实,二则可以促使家长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来,与孩子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学生也可以根据教科书的提示自主搜集。
四、准备材料:教师也应准备一些与安全用电有关的资料,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用电安全隐患及造成的危害等。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星期天你们在家里都干什么呢?有一位同学叫小明,我们来看看他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出示投影;四幅图(图1小明在电线下放风筝,图2小明在电线上晾衣服,图3小明湿着手插插座,图4小明自己乱接电线)同学们讨论:1.小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2.说一说电可以给人类带来那些危害?小组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投影或放视频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补充,由于人是导体,所以不正确地用电,会导致人触电,轻者可以使人受伤或伤残,重者可以使人死亡,因此,我们要知道安全用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安全用电。
板书:安全用电。
(二)学习新课1.谈话: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安全用电呢?2.教师提问:(1)在擦灯泡时应注意什么?(①关电源②用干布擦)(2)在拔插座时,手能碰到插座的金属部分吗?(不能)(3)遇到家用电器着火应怎么办?(①先切断电源。
②在灭火.)(4)电源开关外壳和电线绝缘有破损时,应怎么办?(让大人或电工修好,自己不能乱动。
)(5)用电淋浴器洗澡时,应注意什么?(一定要切断电源)(6)雷雨天时,能否在树下.电线杆下避雨。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动物的特征与生活习性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2. 掌握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2. 掌握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1. 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2. 分析和总结观察和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1.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2. 动物图片和实物标本;3. 实验材料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见过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征和生活习性?”2.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探究(25分钟)1. 分组观察动物图片或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引导学生提出观察问题,例如:“这只动物有什么特征?它的生活习性是什么?”3.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三、实验(20分钟)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的脚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请每组选择一个动物,观察它的脚的形状和特征,并猜测它的生活习性。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观察和记录。
3.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归纳(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总结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归纳,并展示自己的成果。
五、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 学生可以制作海报、PPT或口头报告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新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太阳与影子第一课影子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影子”,并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影子吗?先回想生活中观察过的影子,再说一说。
2.学生汇报。
二、探究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影子。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会有影子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继续提问: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想一想这样的场景可能涉及哪些知识、原理。
3.学生汇报自己的认识。
4.学生通过回想生活中见过的影子,汇报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二)画影子。
1.师生谈话:同学们画过影子吗?2.学生讨论,教师提示:你们打算怎样画影子?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3.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分组配合画同伴的影子。
4.活动体验完成后,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影子是灰黑色的;(三)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1.制造影子。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制造影子?可以用什么物品、什么方法?(2)学生思考、讨论如何进行实验。
(3)学生分组完成实验:4个学生在一起做影子形成的实验,一个学生手握手电筒操作,两个学生配合,另一个学生记录。
(4)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的情况。
2.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
(1)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如果没有橡皮,纸屏上还会有影子吗?如果没有手电筒,纸屏上还会有影子吗?教师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进行实验,做到边观察边记录。
(2)学生进行实验。
(3)全班范围内展示学生的记录。
(4)学生交流观察的收获与体会。
(5)师生共同小结:当橡皮挡住手电筒的光时,纸屏上就形成了橡皮的影子。
如果没橡皮,纸屏上不会出现物体的影子;如果没有手电筒,纸屏上也不会出现物体的影子。
(四)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1.玩手影游戏。
(1)教师导课:刚才,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
为了更好地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们一起来学做几个手影吧。
(2)教师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做出手影的动作。
(3)学生分组模仿教师进行手影操作。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小车的运动教科书说明: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探究“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都有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3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在搜集的过程中,建立团队合作交流的概念,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课前准备:玩具小车、木块、线绳、秒表、小桥模型、测力计、钩码“我们的表现”表格、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活动过程:1、游戏导入(1)组织游戏老师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学生甲蹲在地板上,分别找几个同学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师生交流游戏规则。
注意安全。
(2)交流反思:谈话: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使劲地推他拉他都能使他离开。
谈话:推和拉都使劲儿说明我们用了力,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它运动起来。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2、探究活动活动一:探究推和拉都是力(1)提出问题: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他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小组交流、讨论。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17.关节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2、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3、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4、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认识关节类型和运动方式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3.学生课前吃鸡、鸭、排骨等的时候注意观察动物的骨头与骨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教学过程设计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
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
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
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
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
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青岛版)19、蚂蚁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
教学准备: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找朋友。
(渗透共同特征)。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行,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没穿)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长)头发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女生)的同学。
师:你们想来试一下吗?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
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课。
二、、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
(板书课题:19、蚂蚁)三、探究新知。
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
教师适时评价。
师: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学生汇报,师生交流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十.制作计时工具教学目标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与评议。
2. 愿意合作与交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生活是发明创造的源泉。
3.会制作一种简单的计时工具。
教学重点学会制作简单的计时工具。
教学准备剪刀、胶带、做沙漏、水钟等所用的材料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太阳计时,并且发明了多种计时工具,同学们想不想也来做个计时工具呢?学生汇报想法,导入新课。
2.设计制作方案小组讨论,设计制作方案,互相启发,开拓思路。
教师展示几种典型个例,主要侧重创新性进行评价。
学生设计各自的方案,理清制作思路。
交流方案,互相提出建议。
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调整。
这节课主要是学生的动手实验课,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日晷、沙漏等其他计时工具的理解能力。
3. 开展制作活动教师提出制作要求,如安全使用剪刀,互助合作,进行制作提示等。
以小组为单位或独立进行制作,教师进行恰当的指导、点拨。
做一个游戏,或写10个漂亮的字,或读一篇四句诗等,用自己的作品进行计时,掌握自己的计时工具计时的规律。
对作品进行改进,如调整计时时间,使作品更美观等。
4.展示与交流将自己的作品摆到展示台上,互相欣赏、评价。
挑选出部分作品进行重点评价,可从创意、美观、实用三方面选择典型作品。
对作品提出修改建议,提出改进方法。
5.拓展延伸建议用自己制作的计时工具记录写家庭作业的时间,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并对自己的作品进一步改进或创造发明更好的计时工具。
教后反思:十一、灯泡亮了教学目标1.通过对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能对电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的愉快和共同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有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探秘植物世界课时1:认识植物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掌握植物的生长繁殖方式。
•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的基本特征–根、茎、叶的功能和结构–动植物的不同之处2.植物的分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水生植物等–用常见植物进行分类练习3.植物的生长繁殖–种子的结构和发芽–利用种子进行观察实验–植物的无性繁殖:分株、扦插、嫁接等方式4.植物的保护意识–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引导学生爱护周围的植物环境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植物生长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植物认识的兴趣。
2.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进行植物的分类练习,让学生根据结构特点将常见植物进行分类。
4.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并进行发芽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
5.介绍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通过图片和视频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
6.培养学生对植物的保护意识,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7.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资源•视频:植物生长的过程•实物:常见植物、种子•图片:植物的不同部分、植物的分类等教学评估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学生的分类练习成果展示。
3.学生对植物保护意识的理解和表达。
课时2: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
•掌握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和表现。
•培养对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光线、水分、温度和土壤等要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的差异2.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和表现–显性和隐性适应性–植物生长的特殊环境适应能力3.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发表对植物的态度和看法–培养对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一些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引起学生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思考。
2.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通过图片和图表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提出问题:你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准备的材料,选择合适的方法继续探究。如:可以开展用黏土做泥人的竞赛活动。活动结束后,可以把好的作品进行展示与收藏。
3.师:本节课同学们通过各组同学的探究活动,认识了土壤的种类,以及不同土壤的各自特点。课余时间同学们可以调查自己周围的土壤,写出调查报告,一周后我们要召开一次信息发布会,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四、课堂总结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谈出本节课的收获,然后由组长汇报,再由教师补充完善。
五、课下延伸
让学生课下预习课本第4页的“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
设计
1.土壤的成分(1)
教学
反思
第一单元
土壤与岩石
第1课
土壤的成分
第2课时
全册总课时
2
课 题
土壤的成分(2)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四、课堂总结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谈出本节课的收获,然后由组长汇报,再由教师补充完善。
五、课下延伸
让学生课下预习课本P7—P8页的内容
板书
设计
2.土壤的种类(1)
教学
反思
第一单元
土壤与岩石
第2课
土壤的种类
第2课时
全册总课时
4
课 题
土壤的种类(2))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的种类,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特点。
师: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了解它的哪些方面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预设:生: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土壤中有什么?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义,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今天我们选择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来研究——土壤的成分。
青岛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电子教案教学设计
五、拓展活动
一个月中,每隔几天,在同一时刻观察同一固定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长度有什么变化。
六、完成活动手册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单元
1
太阳与影子
课题
3、日晷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21年3月1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日晷是根据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行计时的一种仪器。
教师点拨:
实验方案一: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烧杯,放入同样多的水,把两份完全一样的食盐放入两个烧杯里,在其中一个烧杯里搅拌,看看搅拌的烧杯中的食盐是否溶解得快。
实验方案二:研成碎末加快物质的溶解
方法:我们用两份相同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粗盐,一份用小锤研碎,再把它们同时放入两杯同样多的冷水中,同时搅拌,看看哪杯先溶解。
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手影》
三、拓展活动
1.提出活动指向:观察生活中影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观察生活中的影子,从正反两方面思考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四、活动手册(课上完成)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单元
1
太阳与影子
课题
2、太阳和影子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21年3月1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
目标
1.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太阳和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辨别方向。知道利用太阳光和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为人们的生活做一些有益的事。
2.对观察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生交流。)
师小结:利用太阳可以辨别方向。
(二)、太阳位置变化引起影子变化的情况
师提问:请同学们再回想一下,太阳早中晚的位置变化(指着黑板上太阳贴)会引起同物体的影子发生什么变化。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阳光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记录纸、粉笔、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
学法指导
(1)、学生以实验小组的形式组织学习,约10个小组,每组4人左右,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
师生活动
复案
教学
过程
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课件展示: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找找生活中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影子?
3、课件展示影子图片,提问:从图片中,你有什么问题?
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课题:影子)
【设计意图:播放课件,观赏导入首先,利用三年级的学生对直观事物感兴趣这个特点播放视频激趣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再次感知影子的魅力。让学生进入探究和影子间关系的学习状态,同时从中培养学生对影子形成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有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1、小车的运动教科书表明: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谈就“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理由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的因素做出假设;2、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展开检验;3、能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1、晓得小车从斜坡龙日下,向前冲上去的距离于什么有关;2、认识到“控制变量”就是一种收集证据的关键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化解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至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准备工作:小车、用来大斜坡的硬纸板、软尺、木块。
(每组一套)三、教学过程:(一)观赏片断,谈话引入1、观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2、过渡阶段:怎样就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3、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4、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5、明确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
坡度越大,冲上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检验1、我们的假设究竟设立不设立?须要设计一个实验去检验这个假设。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8课《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8课《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
(2)了解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区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三、教学重点:1、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
2、掌握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区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材料,如棉花、木头、塑料、玻璃、金属等,让学生说出它们是属于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并简单说明原因。
2、学习新课:(1)让学生课前自学该课教材,并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2)通过教师的导入,让学生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并画出它们的概念图。
(3)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种类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整理出它们的特点及其应用,并报告给全班。
(4)在学生分组报告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巩固练习:(1)设计小组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方式巩固和运用所学记忆。
(2)课后作业:让学生以自己身边的例子,归纳总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应用情况,并写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天然材料:木材、丝绸、棉花、大米等人造材料:玻璃、金属、塑料、橡胶等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教学,学生深刻认识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并掌握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及其应用。
同时,本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自学、小组探究、分组报告、小组游戏等,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选择,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
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
三、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四、学情分析本学期三年级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不强。
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
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五、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本册书22课。
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五个单元:1、游戏里的科学:(1--6)课,主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力的现象进行研究,如推力和拉力;物体之间相互接触而形成的摩擦力;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等等,让他们对力的各种现象有一个亲历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本册教材的知识内容本册教科书遵从《课程标准》的建议,在内容的汇编上,力求特别注意挑选切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基础性、适合积极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育上,特别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建好三年级下册的建议有所提高,针对儿童科学自学的进一步深入细致,侧重于鼓励学生设计对照实验、展开定量观测、分析数据等方面的训练。
本册教科书打破“知识切块”是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体单元的形式编排了《游戏里的科学》、《太阳与时间》、《电的本领》《我们的身体》、《动物王国》、《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28个课时。
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瞄准至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游戏里的科学》单元以学生玩游戏的生活经验为线索进行,开拓至介绍身边熟识的、常用的事物,教科书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情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并使学生“走进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时时存有科学,生活有赖于科学的道理;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选择儿童身边熟悉的常见物体(玩具、空气、广、镜子、食品、手电筒等)作为探究对象。
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
从三年级上册的用感官定性观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逐渐过渡到定量观察、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的能力的培养上,体现了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科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并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应该特别表示的:本册科学探究内容相对多样,在特别强调学生动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动脑的鼓励。
真正的自学并非出现在学生手上,而是出现在他们的脑袋里。
包含学生在观测中的思索,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时程探究制订的计划,考量变量的挑选和掌控,对赢得的数据展开整理、分析处置,对自己犯罪行为的思考与他人之间的交流,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1、小车的运动教科书说明: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谈就“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理由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的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于什么有关;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小车、用来大斜坡的硬纸板、软尺、木块。
(每组一套)三、教学过程:(一)欣赏片断,谈话导入1、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2、过渡:怎样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3、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4、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5、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
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验证1、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
小组讨论:(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3)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计划?2、小组汇报,教师综合意见,分配实验任务3、开始实验、汇报结果、及时点评4、小结结论: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
我觉得同学们在实验中都非常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四)运用方法,自主实验1、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的距离我们已经知道与坡度有关以外,还可以研究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条件讨论你们小组的实验计划。
2、汇报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五)总结方法,提出希望同学们,科学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研究小车运动过程中,我们是怎样来进行整个实验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研究科学要有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让我们学会科学地想事情,科学地去做事情。
同学们祖国的明天将属于你们!反思:做科学名称:小车的运动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我的方案:我的实验记录2、玩滑梯的启示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本课通过玩滑梯的启示,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3、知识技能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方法《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
教学中力求体现探究性原则,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才能得以展现,保证课堂教学的密度。
本课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学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设计一、导入部分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
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
)。
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经常在什么时候玩?为什么平时不玩?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为什么?2、教师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
提问: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
摩擦力无处不在,但里面的知识也不少。
这节课你想研究与它有关的哪些问题?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处理,归结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设计实验: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
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五)学生进行自我评价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步。
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为什么?三、拓展活动多媒体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站在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着急。
教师介绍: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学,当她走到这个大山坡的时候,怎么也爬不上去。
你能帮她想个办法吗?课后思考、交流。
反思做科学名称: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我的方案:我的实验记录生活中的科学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磨擦力?3、跷跷板教科书说明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活动过程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探究活动: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出示书中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1、讨论探究方案(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拓展活动: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板书设计:跷跷板物重左右一样距离课后札记:这节课学生不光了解了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还学会了以轻压重的方法,相信在生活中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做科学名称:杠杆尺的平衡我的方案:生活中的科学说说生活中的平衡现象4、弹簧中的学问教科书说明在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会产生要恢复原状的力,对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对于弹性与弹力,学生虽然平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中的道理并不很清楚,因此,本课将研究弹性和弹力的一些特点。
本课按照“游戏——问题——假设——体验——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弹性、弹力有一定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有关弹性与弹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能够感知道物体的弹力;能发现生活中的弹力;会设计、制作弹力玩具。
2、愿意研究生活中的弹力,养成乐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产生弹性。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各种弹性物体与材料,如娃娃跳、跳套球、弹簧拉力器、各种弹簧、夹子、泡沫塑料、气球、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等。
教师准备:搜集弹性器材;整理与弹力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