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套 资金 的 融 资 渠 道 , 快 了城 市 化 建设 步伐 ; 一 方 面 , 业 银 行 扩 大 了贷 款投 放 , 一 步 优 化 了贷 款 结构 , 中 国应 对 加 另 商 进 为 危 机 和 扩 大 内 需发 挥 了重要 作 用。 地 方政 府 融 资 平 台贷 款 规 模 的 迅速 扩 张 ,对 许 多地 区的 地 方 财政 偿 付 能 力构 成 了威 慑 , 对 商 业银 行 信 贷 资金 安 全 带 来 一 定 隐 患 , 终很 可 能会 造 成 财 政 问题 和 金 融 问题 , 隐 性 风 险 已经 引起 政 府 监 管 也 最 其
经超 过4 0 。 0%
设施建设等项 目, 贷款多由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 , 加之地方 政府财力有 限, 的投融资平台资本金和贷款杠杆达到3倍 以 有 0 上, 因此 , 地方政府 融资平 台贷款蕴含着多重信用 风险, 商业 使 银行贷款政策性使用 , 这将导致银行不 良贷款隐性化和长期化
投资项 目。 由于这些项 目大多是没有直接经济效益 的城市基础
龙江、 内蒙古 、 新疆 、 西藏、 山西 、 河南 、 贵州 、 宁夏 的平台贷款债
务率( 平台债务合计/ 本省G P 低于6 %, 1个省 市甚 至超过 D ) 0 有 O 了10 0 %。一些城市的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过度 举债已接近极限 , 债务率 已高达10 5 %以上 , 个别县市债务率 已
提供兜底还款保证 ,即将贷款的还款计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
而政府 主导 的项 目大多是 没有直接经济效益 的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 等项 目, 商业化程度不高 , 作为第一还款来源 的项 目本身 有 可能并不具备还款实力 , 这样可能导致作为第二还款人 的政 府变成第一还款人 , 给政府财政带来 较大压力 。融资平 台的过 度举 债 , 出了政府 的财政偿付能力 , 超 其结果是地方财政绑架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策 : 应立 足于债 券市场建设 , 逐渐改 变融资过 于依 靠
银行贷 款 的局面 。从 增量 和存量 两个方 面 , 为地 方政府 平 台企业 融资打开 “ 门” 正 , 以部分 “ 解放 ” 银行信贷 。 步骤 地 有
回报 , 因此提高投 资收益 的任 务就 主要 落在 盈利性投资 项 目 身上 。为此 , 当通过改 善管理方法 、 应 创新经 营模 式等途 径尽 可能提 高这 些项 目的收益 率 。以地铁建 设为 例 , 我们 完 全可 以借 鉴香 港 的经 验 , 票价 进行 动 态调 整 、 对 增加 营 运 收入 , 同时 大力挖 掘广告 、 商贸 、 通讯 等方 面的地 铁资源 性 开发 收益 , 并在 此基础 上探索适 合 各地情 况的新 型的地
债券 , 让地 方 政府 直接 面对 市场 , 逼迫 地方 政 府规 范借 贷 行 为 , 现债 务硬约 束 , 实 以控制 债务 风险 。同时 , 也有 利于
负面影 响降 到最低 , 防止风险扩散 到整个金融体 系。
规范地 方政 府融资 平 台的运作是 一项 系统性 l , T程 需
地方政 府完善债 务体系 , 化债务结构 。此外 , 可以将存 优 还
系。 融资规模 同然重要 , 融资质量更关 键 。 地方融资平 台发
问题 : 随着融 资规模 的不断扩大 , 绝大 多数地方 的融 资 规 模 已经 完全脱 离 了财政 的实际 承受能 力 , 随时 可能 出现
资金链 断裂 的问题 。一旦不 能偿还 到期 债务 , 会给 政府信 用 带来很 大的风险 , 使政府形 象遭受严重损 害。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管理问题逐渐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风险隐患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些地方政府在融资过程中存在透明度不高、风险控制不严格等问题,导致债务管理风险加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也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为了有效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财政体制、提高财政收支透明度以及优化债务结构等多方面措施,才能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意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引言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一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地方债务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增加、债务使用效率低下、债务融资方式单一以及债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发展,也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的存在,首先源于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完善。
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权责不清、监管不力等问题,导致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变相举债、隐性债务等方式规避监管,增加了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失衡,债务结构单一,财政风险隐患增加。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透明度不高,财政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资金使用不规范,难以有效监督和管理。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长期依赖短期债务融资,存在偿债风险。
如何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财政体制、提高财政收支透明度和优化债务结构等,才能有效应对当前债务管理问题,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债券市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债券市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
尽管我国债券市场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仍然较小,市场主体相对单一,流动性和深度还有待提升。
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在债券市场交易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而我国债券市场的风险管理体系相对薄弱,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存在一定的风险暴露。
市场信息不对称也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问题。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市场参与者在决策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容易造成投资者的错误判断和损失。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加以解决。
扩大市场规模,加强风险管理,加强信息披露等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
1.2 研究意义债券是重要的金融工具,对于国家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市场运作和投资效率,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债券市场体系,提高市场运作效率,还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 正文2.1 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问题一: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发行规模较小、品种较少、流通市场活跃度较低等方面。
由于市场规模较小,投资者的选择余地不足,流动性受限,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规模较小也容易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
问题二:风险管理体系亟待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风险管理体系相对薄弱,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试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对策
试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对策我国地方债务风险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风险也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加强监管、规范融资行为、推动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试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的对策。
一、加强监管,严格规范地方债务融资行为地方债务风险的根源在于不规范的融资行为。
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往往过于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地方隐性债务不断增加,负债率不断升高。
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首先要加强监管,严格规范地方债务融资行为。
具体措施包括:1. 完善地方债务监管机制,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地方债务监管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监管,防止政府隐性债务逐年递增。
2.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审计。
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定期审计,及时发现和解决隐性债务问题,有效控制债务风险。
3. 严格控制政府项目融资规模。
对政府投资项目融资进行严格控制,合理控制融资规模,避免对政府债务形成过大压力。
二、推动地方债务结构调整,优化债务融资方式地方债务结构失衡是导致债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方债务结构存在隐性债务多、难以持续偿还等问题,因此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需要推动地方债务结构调整,优化债务融资方式。
具体措施包括:1. 推动地方政府和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多元化融资。
加大对地方政府PPP项目、政府项目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融资的支持力度,推动地方政府和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多元化融资渠道。
2. 加大对城投融资的支持力度。
城投融资是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应加大对城投融资渠道的支持力度,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 推动地方债券市场发展。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券市场的支持力度,推动地方债券市场的发展,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三、建立健全地方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1. 建立地方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健全的地方债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指标监测等手段,及时发现地方债务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及解决对策分析
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及解决对策分析地方政府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进行资金筹措。
然而,过度的债务融资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失控,从而带来诸多风险。
本文将就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一、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的存在1. 债务规模暴增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飞速增长。
2019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2437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了10.8%。
2019年还出现了大量地方政府举债发行的专项债券,规模高达3.75万亿元。
地方政府庞大的债务规模很容易引起国家财政稳定的担忧。
2. 债务结构单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单一,主要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同时,很多地方政府举债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未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
这导致了债务风险的进一步加剧。
3. 风险转移为了应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失控的风险,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及其他渠道来隐性融资的方式,进一步增加了债务风险。
此外,地方政府还通过PPP项目等形式转移债务风险,导致风险难以评估和控制。
1. 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当前,我国财政管理制度较为分散,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容易失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通过完善债券市场体系、制定财政包容性政策、强化应急预案等措施,确保政府融资行为合法化、合规化、合理化。
2. 加强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能够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政府可以建立PPP等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行业投资,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同时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3. 提高地方政府财政保障水平政府可以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激发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和财力活力,增加地方财政自主权,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保障水平。
同时,政府应当根据地方政府财力情况,实施差别化政策,防范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失控的风险。
结语地方政府债务失控风险已经成为我国财政稳定的顶级风险之一。
为了遏制地方政府债务失控风险的进一步加剧,政府需要坚决出台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通过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社会资本参与、提高地方政府财政保障水平等手段,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稳定国家财政。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之浅谈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之浅谈近几年,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城市依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融资和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设施更加完善,城市道路更加宽阔,园林景观更加秀美。
但是由于长期存在的地方财力薄弱,资源匮乏、资金短缺和城市建设欠账较多的现状,导致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多种方式,多方面筹集资金,满足大批项目的上马需要。
因此,也造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企、政事不分,风险失控和融资管理混乱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资产质量低,变现能力差为了使融资平台公司正常运转,地方政府向融资平台公司注入相应土地、特许经营权或其他可变现的资产,以满足其项目建设和偿债的资金需要,其中有些是根本没有变现能力的资产,比如道路、桥梁、公园等公益性资产。
融资平台公司为了让财务报表好看,以间接或直接地获得融资,对注入资产进行包装,因此有些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净资产量非常大,但实际相当一部分资产对于公司来说毫无意义,资产流动性普遍不足。
(二)债务负担重、偿债风险高对于融资平台公司来说,资产质量低,变现能力差只是影响偿债能力的一个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承担着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相当一部分债务也就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承担这些公共项目建设所背负的债务。
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代表的是政府信用,如果融资平台公司出现违约,就表明政府违约,所以融资平台公司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债务如期偿还。
一边要还旧债,一边又新增债务,这些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挪用项目资金,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融资难度大当前,各融资平台公司都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压力,融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公司本身经营,也关系到政府信用及基础设施建设是否有足够的资金保障。
目前,多数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公司的支持主要靠给予一定政策资源,如土地、特许经营权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但近年来受征地拆迁、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等影响,收储土地很少能及时出让,甚至土地频频流拍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问题及应对措施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问题及应对措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飞速变化,地方政府面临对区域经济治理的需求变化与应对挑战。
不同发展时期,政府与融资平台公司的角色,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随着行业细分日趋下沉,多地政府也相应成立专业化融资平台公司,旨在区域经济中各重点行业领域,积极发挥国有企业对产业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当前“政府兜底,平台公司依赖于政府信用”的模式,产生了地方政府隐形债务和融资平台公司高负债杠杆的“副作用”,已不符合国家在当今的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下,提出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方针政策,以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战略需求。
因此,重新厘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妥善降低相应潜在风险,成为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背景(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由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发展模式是平台公司的核心职能是融资,根本不以盈利为目的;它最大客户是当地政府,不能盈利;融资主要用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孵化、发放工资、费用支出,无法盈利。
融资需要平台公司盈利,利润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项目包装、关联交易。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地方投融资体制下的产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公共预算支出(财政直接出资)转变为由地方政府出资加上信贷,地方政府出资是由它的财政收入包括税费收入做支撑。
到九十年代,随着加大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在城市基建中引入建设项目法人制,项目法人从投资筹资到运营都参与在里面,这个是融资平台的一个雏形。
随着分税制改革到来,这个模式就加以推广。
因为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占比从近22%,大幅提升到50%,然而支出责任却下放给了地方政府。
以往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没有举债权,同时也无法有赤字。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建设中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难点与对策:一个文献综述
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难点与对策:一个文献综述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迅速增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也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分析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难点,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难点1. 债务规模快速增长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
截至2019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经达到25.6万亿元。
债务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地方政府面临着较大的偿债压力,也使得债务风险日趋凸显。
2. 债务结构复杂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复杂,既包括正式债务,也包括隐性债务,甚至一些非法债务。
债务的复杂结构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也给债务化解和防范带来了难度。
3.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部分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财政收支矛盾,支出较大而收入较少,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如何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情况下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成为一项重要挑战。
二、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1. 完善债务监管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债务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预警债务风险。
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度,提高社会监督能力,减少不合理债务的产生。
2. 健全债务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债务预警机制,根据债务规模、债务结构和偿债能力等指标,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债务风险。
3. 加强财政改革加强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和改革,建立健全的财政收支平衡机制,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推动地方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和支出结构的合理化。
4. 拓宽融资渠道地方政府可以积极寻找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包括引进社会资本、发行政府债券、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难题,减轻债务压力。
5. 加强危机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的债务危机处置机制,及时应对债务风险事件,避免因债务违约导致金融风险进一步扩大。
应在国家层面搭建起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危机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融资渠道单一、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混乱、资产过度负债等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从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本身、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风险控制等方面来加强监管,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0-0257-01一、地方融资平台的概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融资平台的真正发展是自08年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过带来的冲击,中央政府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原有地方投资平台难以满足投资拉动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新形势。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在宏观政策指引下,地方融资平台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其中有接近四成的信贷资金流向了地方融资平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债券融资、信托融资和股权融资这四种方式进行,其中以银行贷款为主。
二、地方融资问题的存在的问题1.过分依赖商业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融资渠道。
据统计,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融资中85%以上靠银行贷款,但是这部分资金的使用大多是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贷款多由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然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
因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蕴含着多重信用风险,使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使用,这将导致银行不良贷款隐性化和长期化趋势,最终将形成银行坏账,可能会导致全系统的金融风险。
2.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压力巨大目前,政府城建资金的融资渠道仍局限于银行信贷和财政拨款两种方式。
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风险分析及对策目录: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现状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经济作用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风险分析四、提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积极效用和降低风险的对策建议1、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现状(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概念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指省级地方政府发行的(省级政府包括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了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而约定一定的期限并在期限内以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为偿债来源进行还本付息的债券。
新预算法的实施为地方政府的举债权从法律上赋予了肯定地位,使得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成为可能,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出现奠定基础。
随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地方政府投融资的重要工具得到了迅速发展,专项债券的应用场景大幅增加,涉及资金规模不断扩大。
区别于同属于地方政府债券的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简称专项债券)的资金用途有特定用途,需要与具体的项目相挂钩。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地方财政的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则纳入一般公共预算进行管理,同为地方政府债券二者在预算管理上有明显不同。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主体只能是省级政府,少数经过省级政府批准的计划单列市政府可以自办债券发行,除此之外其他地方政府或其附属部门无权举债。
各地方政府使用专项债券的水平不尽相同,受各地综合情况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政策传导影响力不同,专项债券的实际使用效率随之有地域差别分化。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期限原则上可从一年期覆盖到十年期,实际短期债券发行不多。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额度在年初由财政部核定,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管理。
专项债券具有公益性和收益性特征以及自发自还的特点,属于地方政府债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变标志。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地方政府债券中的一种重要分类,其设计初衷涵盖了规范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自收自支的专项债券的出现与应用在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债务风险的研究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与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与对策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债务规模过大、风险隐患较多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规范和稳定地方政府债市场,保障市场健康发展。
本文将围绕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问题分析1. 债务规模过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迅猛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接近25万亿元,如此规模庞大的债务无疑给地方政府财政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债务规模过大将对地方政府财政稳定性构成威胁。
大规模债务的短期利息支出和长期偿还压力将导致地方政府财政风险不断升高,增加财政赤字,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甚至威胁金融市场的稳定。
债务规模扩大也会对地方政府的投资建设和民生支出产生不利影响。
大量财政资金被用来偿还利息和债务,减少了可支配的财政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 风险隐患较多在地方政府债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风险隐患,如债务违规融资、债务隐性增长等。
这些隐患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对整个债市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引发金融风险。
债务违规融资是地方政府债市面临的一大风险。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规避债务限额等监管政策,采取变相方式进行债务融资,如通过设立融资平台公司、地方政府控股公司等,借此规避监管政策,增加了债务风险。
债务隐性增长也是地方政府债市的风险之一。
一些地方政府在债务统计报表上可能存在着数据造假、隐瞒等行为,导致实际债务规模超出官方统计数据,增加了债务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对策建议1. 建立健全的债务监管机制针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债务监管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和约束。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健全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面审计,排查违规债务和隐性债务,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2)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和监管政策,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限制和规范,防止因垒高息还高导致新债务增加的无限循环。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出现不对称的局面,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变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融资方法。
政府债务风险防控与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性息息相关。
政府举债行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存在形式,如果政府出现了债务偿还不力的情况,将使得政府公信力受损。
另外,政府一旦出现债务危机,会造成经济滑坡,使得投资者信心不足。
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券在发行过程中常见的结构风险、偿还风险、信用风险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地方政府债券,从字面理解即为以地方政府为债务人,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作为前提来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
地方政府债券是伴随着2014年《预算法》的修订而产生的。
自此,地方发行债券的权力得到国家允许。
政府向民众提供管理和服务的职能需要依靠资金作为保障。
中央之所以把发行债券的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其目的是完善地方财政,建立责权明确、划分合理的财政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财政政策以减税降费为重要举措,地方债券的发行量也在不断增长。
地方政府债券分为收益债券和责任债券。
收益债券是以债券融资为资金源,以该笔资金所承建的项目收益作为担保偿还的债券;而一般责任债券则是用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作为担保偿还的债券(章新蓉、顾飞,2020)。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时间尚短,相关的监管机制、评级制度、评级标准都没有统一,造成了评级要素更加偏重定性分析,有很多指标难以定量分析(陈琪,2021)。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的增加,带动经济的同时,管理风险也随之而来。
发行、使用、管理和偿还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
一、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一)结构风险首先,地方政府债券的结构风险主要表现为债券的产出、债券的期限和债券的成本等结构不合理。
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各融资平台在实力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发行债券期限的长短、债券成本的高低等问题。
根据本地的财政税收等条件来判断负债规模是否在承受范围内。
结构风险直接对政府债务资金需求的程度,融资成本的大小,债券负担的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与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与对策摘要: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债是社会经济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
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合法举债,防止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是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关键,也是财政部深化财税改革的当务之急。
本文系统地梳理安徽省政府债务历史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债市场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剖析其深层次成因,结合国家现有相关政策,提出促进地方政府债市场健康发展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对策1引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即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政府为带收益、公益项目发行的,带有期限限制、以政府基金预算收入进行还本付息的债券形式。
2018年,我国已发行专项债券19459.49亿元,在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中占比达到46.58%。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专项债券,但因发展时间不长,债券发行及管理还存在一定待改进问题,需要对其做分析总结。
2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风险因素2.1防止专项债资金挪用或浪费风险通过2019年一些地区审计部门公布的审计报告指出,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是根据发债得到的资金一直落在账面上不动,造成了用于支出利息的白白浪费。
还存在很多其他原因造成的专项债券的浪费,一些项目是由于前期的使用计划不科学、基础工作没做到位,虽然专项债数目得到落实,但一些类似环评审批等手续未批准,因此仍不能按时开工,造成资金搁置。
这都是项目同资金计划不完善的体现,绩效意识和偿债意识的淡薄,致使相关部门并未实现真正意义的绩效问责,造成了资金及项目规模的匹配度不高。
2.2防止专项债券项目发生掺假风险融资同项目收益的收支平衡是专项债券偿还的重中之重,相关通知明确指出,举债应和具体的偿债能力相符,项目责任部门应加强对规模较大项目的风险预估和融资的考证,论证项目的计划收益同融资时间、还本付息的匹配程度,科学编排项目的计划收益同融资的处置方案,映射出项目周期和年度收支的平衡状况,保证了项目的计划收益满足专项债券同融资的本息。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迅速增长引起了广泛的担忧。
本文将就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原因1. 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面临着大量的融资需求。
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地方政府纷纷举债进行资金筹措。
2. 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受限:目前地方政府融资主要依赖于两个渠道,即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融资平台公司。
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信用不足、债务限额、融资平台公司运营不规范等原因,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相对受限,导致一些地方政府通过非法途径进行大规模隐性债务融资。
3. 地方政府过度投资: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一些地方政府过分注重投资规模,而忽视了投资质量和可持续性。
这导致抢占性投资激增、无序竞争以及重复建设,给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
4. 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不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是发现隐性债务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审计制度不健全、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手段滞后等原因,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影响1. 财政风险加大: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快速上升使得地方政府面临着较大的偿债压力,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旦债务违约,将对地方财政和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2. 经济发展受阻:地方政府债务的沉重负担会抑制地方政府的有效支出,影响经济发展。
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往往导致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进而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3. 金融稳定面临挑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会对金融市场造成不良影响,引发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
一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威胁。
4. 社会稳定受到影响: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导致大规模投资失利、企业倒闭、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进而影响了社会稳定。
地方政府投融资管理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
地方政府投融资管理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摘要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融资管理在大规模的融资下可以推动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它在应对金融危机有着积极作用,也对扩大内需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它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有财产权又有行政权。
因其属性的特殊,它要受到国家经济政策和地方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投融资的高负债风险频繁出现,造成了投融资管理上的问题,本文将从地方政府投融资管理的认识入手,分析其面临的问题,最后探讨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管理双重属性面临问题解决对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完善起来,这些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贷款,但随着其数量的增多,投融资规模的不断发展,其负债规模也在急剧膨胀。
此下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对地方政府投融资认识清楚,从根源入手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地方政府投融资管理存在问题的认识政府投融资这一新概念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它属于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但与财政、金融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其特殊的作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
地方政府投融资是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建设或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进行投资建设的行为,投融资的主体为政府,其目的是政府的政策,并以信用为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有偿筹资,将筹集到的资金定向投资给需要发展的行业和领域。
地方政府投融资的主要特点是它结合了金融和财政,同时也是地方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结合点。
它是介于财政投资和商业投资之间的一种新的政府投资方式,这种投资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
但地方政府投融资也有符合市场投资的一面,即按照信用原则组织经营。
地方政府投融资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由于主体是政府,其投资上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它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填补地方建设或行业投资的空白,它的投资具有带头作用和预见性。
新形势下地方国有企业债券融资的难点与建议
新形势下地方国有企业债券融资的难点与建议1.融资成本上升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放缓,货币政策收紧,市场利率持续上升,这导致地方国有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明显上升。
尤其是一些地方国有企业信用状况较差,面临着更高的融资成本,这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融资渠道受限传统的地方国有企业债券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和国债,但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和金融风险的增加,银行信贷资金和国债融资逐渐受限。
地方国有企业需要寻找新的融资渠道,但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3.融资结构调整困难地方国有企业债券融资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以公司债为主,而其他类型的债券融资,如可转换债、绿色债券等相对较少。
这使得地方国有企业在融资结构上存在不足,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善。
4.信用状况不佳由于一些地方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状况不佳,其信用状况也相对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债券融资的规模和条件。
这些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经营能力,提升信用状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债券融资。
二、地方国有企业债券融资的建议1.创新融资产品地方国有企业需要创新债券融资产品,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
可以发行可转债、绿色债券等新型债券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地方国有企业还可以开发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政府债券,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和信用优势,以降低融资成本。
2.加强信息披露地方国有企业在债券融资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和可信度。
企业应及时发布商业信息和财务信息,规范运作,以建立投资者信任的基础。
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用状况,降低融资成本。
3.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地方国有企业应进一步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信用状况,为债券融资提供更好的支持。
4.加强风险管理地方国有企业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要科学评估自身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合理规划融资计划,防范融资风险,确保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与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与对策地方政府债市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逐渐显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不畅,地方政府债市场风险亟待化解。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监管与规范发展成为应对之策。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是当前地方政府债市场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随着政府投资项目增多,地方政府举债规模不断扩大。
这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也可能导致债务违约风险的上升。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主要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引发的债务。
这些隐性债务对地方政府财政稳定和债务偿还能力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地方政府债市场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当前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但这种模式存在着融资成本高、流动性风险大等问题。
地方政府债市场风险有待化解。
在地方政府债市场中存在着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市场流动性风险等问题,这需要加强监管和降低市场风险。
加强监管与规范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的关键。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促进地方政府债市场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才能实现稳健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不得不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经达到了一个庞大的数字,这给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随着债务规模的增长,地方政府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和本金,占用了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使得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面临困难。
新形势下地方国有企业债券融资难点与建议(三篇)
新形势下地方国有企业债券融资难点与建议(三篇)新形势下地方国有企业债券融资的难点与建议1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没有债券市场的证券市场是畸型的,也是“短命”的,举债是公司发展的最本能的融资方式。
因此,在发展我国股票和国债市场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建议做到以下几点: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重要意义按照经济学家科尔内的“预算软约束”理论,在股票融资方式下,可能存在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利用银行贷款融资,也可能存在银行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而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由于有债券契约的限制,所以企业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相比之下,债券融资要求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更高,进而更有效地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率的投资项目或经营者手中。
因此,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提高企业债券融资比重,能够提高全社会的资金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也有助于改善资本市场融资结构,改变金融风险过多地集中在银行的状况,为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2、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塑造真正的企业债券市场主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宗旨是实现财产权的分散化,明确界定和充分保护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途径则是大力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督机制等。
只有经过规范的产权制度改革后产生的我国公司制企业和公司制金融机构才能拥有真正独立的法人财产所有权,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也才能成为真正理性的“经济人”或市场主体。
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转变“重股轻债”的观念,才能真正承担债券融资的风险与责任。
这是发展、壮大市场化的企业债券市场的关键一环。
3、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众所周知,在我国的债券评级体系中,缺乏规范、公正、权威的评级机构。
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也还是产权制度的问题。
除了上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容以外,我们还应当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成熟做法,制定和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使信用评级机构成为拥有独立的财产权、并承担责任、独立客观行使职能、完全靠出售自己的评价结果来生存的经济实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问题与对策作者:杨帆安晓冉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16期地方公共品融资设计的核心是资产经济年限与债务期限相匹配,债券融资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符合公共产品成本最小化的经济学最优原则。
预算法修正案实施后,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合法身份确定,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不断深化,监管政策收紧,债务管理向规范和透明化发展。
当前,我国已初步构建起以地方政府债券融资为主要方向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并呈现出如下特点:地方政府债券整体规模超国债,结构上从一般债券向专项债券倾斜、期限集中配置在5年等中长期,发行成本进一步区分品类、期限及区域差异,投资主体集中在银行系统等。
同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限额远不及需求,地方建设承压;举债权过度集中,发行主体不够完整;债券发行定价过程中存在利率抑制,流动性不足;信用评级区分度低参考价值不大,以及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管理法制不健全等。
建议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管理,满足地方发展实际需要;建立差异化的地方政府定价机制,提高债券市场化定价水平;健全信息披露及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区分体现项目风险差异;构建债券监管及偿还保障机制,降低债券违约风险;建立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法制体系,落实“公债法定”原则。
一、主要问题(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限额远不及需求,地方建设承压地方债券现有发行规模有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
一方面,体制、宏观经济基本面、区域发展等多个层面存在较大需求缺口。
制度层面存在中央地方财权事权失衡导致地方事权集中财力欠缺,宏观层面存在城镇化建设需求缺口,区域层面存在平衡区域公共服务的融资缺口,以及在实际执行中出现前门打的不够开,债券总体规模有限,为地方政府基建带来现实压力。
另一方面,由于隐性债务难以确定,地方政府债务难以辨明,PPP、政府服务等其他类型的政府融资规模难以测量和预计,地方政府债券在额度测度上存在困难。
具体而言,新增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和地方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券等专项债品类,均限定在专项债已有额度内,资金带动作用有限,难以弥补其他融资渠道萎缩带来的压力和冲击。
在经济新常态下财政减收增支加大地方财政压力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承压。
2017年河南省财政厅政研室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认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已面临很大压力,由此可能带来诸多问题并积累债务风险。
债券额度限额不足会扭曲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行为,轻视融资成本控制,而将重点放在如何将举债额度的“用足用满”,在额度一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依照规定选择宽期限债券,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实际融资期限需要以及短期如1年期地方政府债务的暂时性成本优势。
(二)举债权过度集中,发行主体不够完整国发43号文延续了中央转贷地方时期地方政府债券由省级政府转贷市、县级政府使用的规定,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随后的地方政府债券管理相关文件也严格遵照此条规定。
而从实际情况看,市县政府,特别是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审计署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也清楚地反映出地级市债务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占比最高的现实情况。
发债权集中在省级政府,而直接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大量公共服务的市县政府没有发债主导权,一方面容易出现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需求与中央政府确定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结构出现偏差,加剧信息偏误,降低债券融资的配置效率。
另一方面,如何在省、市、县各级政府间划分债务管理责任,也存有一定困难。
实际上造成省级政府财政为市县乡政府承担了部分隐性担保责任。
(三)债券发行定价过程中存在利率抑制,流动性不足地方政府债券利率未能充分体现市场机制。
一方面现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主要采取盯住国债利率的方法,具有明显的行政干预色彩。
如财政部2015年发布的《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一般债券、专项债券发行利率采用承销、招标等方式确定。
债权人和债务人在达成融资协议时,作为地方政府的债务人明显处于主导地位,支配这一定价过程。
采用承销或招标方式的,发行利率在承销或招标日前1—5个工作日相同代偿期帐式国债的平均收益率之上确定。
行政干预限制了市场化定价,将市场化融资变成了行政性筹资。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尤其是财政存款作为议价工具,对接商业银行等债券投资人强烈的揽储动机,影响发行利率定价。
两者共同导致发行利率难以体现政府信用风险,易扭曲价格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现实数据支持了利率抑制。
一是从银行做出债券选择的角度观察,按照银监会的规定,银行需要对持有的地方债提取20%的风险资本,与国债相比,地方债需要额外负担一定的资本成本。
参考天风证券的研究结果,在不考虑流动性差异的情况下,按照资本占用成本=风险权重(20%)*ROE(15%)*资本充足率(10%)简单计算,地方债定价至少应该高出国债30BP。
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开发行地方债的上浮利差不足30BP,其中非市场化因素占有较大比重。
二是从一二级市场估值差异体现利率抑制。
二级市场成交和估值中却不会考虑这类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进而考察一二级市场估值差异可从侧面反映非市场化因素的存在,实际数据显示,地方债的二级估值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一级发行利率。
一二级利差间造成的浮亏,又会严重抑制地方债的一级持有机构的卖出意愿,减少地方政府债券的流动性。
(四)信用评级区分度低,参考价值不大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券在发行过程中已采用第三方信用评级机制,但从信用评级的结果看,均为AAA级债券。
信用评级并没有达到区分新项目信用和风险的目的,缺乏区分度的信用评级参考价值极低,形同虚设。
(五)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管理法制不健全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起步较晚,现行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主体、发行规模控制、资金使用方向和风险管理等问题作了规定,但对债券市场流通等问题没有明确规范,现行证券法也不能有效调节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价格、流通、偿还,以及登记、托管、市场价格波动调节等管理问题,主要依靠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的部门规章,不够稳定和规范。
二、政策建议(一)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管理,满足地方发展实际需要除深化中央地方财权事权改革等制度层面的体制改革外,可沿以下四个具体方向进一步完善债券限额管理。
首先,建议扩大债券发行主体,赋予市县政府及设区的中心城市自主发债权。
新预算法授予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权,但借债主体权限仅停留在省级政府层面,需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对符合条件的市县政府及设区的中心城市给与举债融资的权利和相应的制度规范。
其次,设置科学的遴选指标,建立发债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机制。
一是将资金特点与项目期限设计相结合,如前期项目资金流缺乏,运营期资金流入,选取宽期限的专项债券。
二是考虑受益群体范围。
全国性区域性项目工程建设涉及区域间协调,由省级政府发起在管理和沟通上更为便利;若仅为一个城市地铁项目,可权力下放,直接由市级发起方参与。
三是考虑项目融资规模。
对于融资规模较大的项目,尝试引入分期滚动的举债方式;规模相对较小的项目采用一次性举债。
最后,建议将新增专项债券项目评审前置,由“先有额度后有项目”向“先有项目后有额度”转变。
长期看,对标准化、纯粹以项目收益为担保的债券融资方式,可适当放开限额并考虑由地方政府自主选择实际发行量。
此外,设立适当的激励机制,考虑对债券管理及债务状况较好的省份新增一定债券发行额度。
(二)建立差异化的地方政府债券定价机制,提高债券市场化定价水平地方政府债券可区分定价,对于一般债券而言,可继续采用盯住国债利率的方法确定利率水平,但对于盯住项目收益的专项债券而言,可适时放开利率限制,充分体现项目的市场化定价,提升定价机制的有效性。
(三)健全信息披露及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区分体现项目风险差异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上,细化信息披露内容,关注项目类收益的专项债券重点披露项目主体经营状况,加强平台信息披露的标准化和模块化,重点突出差异化信息。
同时,建立信息真实性惩戒机制,实现信息的公开真实,信息披露严重失真的地方对主要责任人追责。
健全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上,为促进地方债券评级区分度进一步显化,短期可细化评级指标和结果,建立专门的地方债评级指标和体系。
参考企业债券评级机制,删减企业相关指标并加入地方政府评级特有指标,如专项债券资产特性、地方政府综合财力、项目管理水平等。
中长期可参考美国经验,设立双评级机制。
同时,丰富增信渠道,适当引入地方政府债券保险机制。
地方政府担保责任的完全脱离,不仅在于制度规定的文本设定,更为关键的在于打开增信渠道,尤其是在当前过渡期内,接替地方政策承担部分担保责任。
可借鉴美国经验,在适合的条件下引入保险机构参与地方债券增信。
(四)构建债券监管及偿还保障机制,降低债券违约风险健全债券发行管理监督机制。
设立不同类别和用途的专项债券账户,将收入按照优先顺序划归相关账户,对项目资金进行全流程监管。
除强调地方政府相关责任人的惩治责任外,还需加强同级人大对发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并加强地方财政专员对项目的审核监督。
此外,可参考信用债券市场化违约偿还制度,建立违约相关制度安排。
(五)建立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法制体系,落实“公债法定”原则从长期看,应逐步建立地方政府债券相关法律,明确规范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流通管理,并以法律形式确定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价格、流通、偿还,以及登记、托管、市场价格波动调节等相关问题,填补《预算法》《证券法》等在地方政府债券管理上的空缺,并避免以财政部为主导的各部门发布地方政府债券管理方面“打补丁”式的制度规范,提升债务管理的规范和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要谨慎使用地方政府“破产”这一概念和说法。
国际经验证明,地方政府不同于企业,其破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概念和说法上更贴近财政重整计划,现阶段使用易产生歧义,需谨慎使用。
(杨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安晓冉,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