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对点练与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对点练与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对点练与答案解析(时间:25分钟分值:23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曾樱,字仲含,峡江人。

樱持身廉,为政恺悌①公平,不畏强御。

织造..中官李实迫知府行属礼,樱不从。

母忧归。

服阕..,起故官。

进按察使,分巡福宁。

十年冬,帝信东厂言,以樱行贿谋擢官,命械赴京。

士民以樱贫,为醵金办装,耆老数千人随至阙下,击登闻鼓...讼冤。

其后唐王称号于福州。

令掌吏部,寻进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

(节选自《明史·曾樱传》) 【注】①恺悌:和乐平易。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织造,明设立的专局,掌管丝织品生产,供官府使用。

B.服阕,古礼规定,父母死后,须守丧三年,期满除服。

C.登闻鼓,设置在朝堂之外,让臣民击鼓诉说冤抑之情。

D.文渊阁,即文渊阁大学士,是内阁长官。

【答案解析】A [织造是官署机构名称,也是官职名称,在文段语境中是指官职名称。

作为机构名称源自明代,当时朝廷在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立专局,管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

作为官职名称,是指掌管织造的提督中官。

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把官职名称和官署机构弄混了,二是把机构的功能说错了。

]【参考译文】曾樱,字仲含,是峡江人。

曾樱保持自身清廉,施政和乐平易公平,不畏强暴。

织造宦官李实迫使各知府行下属之礼,曾樱不服从。

他因母亲过世返家。

服丧期满,起用任原职。

晋升为按察使,负责分巡福安、宁清二府。

崇祯十年冬天,皇帝相信东厂的话,认为曾樱行贿谋求升官,就命令把他套上刑具送到京师。

当地的士绅、百姓因为曾樱家里清贫,为他凑钱准备了行装,几千名年高德厚的人跟着他到京师,敲登闻鼓为他诉冤。

后来唐王在福州称帝号。

不久命令他掌管吏部,随即晋升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化常识基础练习(共2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化常识基础练习(共2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基础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古文中说地理位置常用“阴”“阳”,表示与山水的位置关系。

山北水南为阳,例如:湖南省的“衡阳”就地处南岳衡山之北,河南省的河阳则地处黄河南岸。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充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

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少牢:羊、猪各一头。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

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

3、下列句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朱”就是春秋时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

C.“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

B.《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C.《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

“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夸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杜甫读罢李白的《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登高》被称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 “望帝托心” “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等典故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

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嘲讽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

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轲: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二十五古代文化常识(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二十五古代文化常识(含解析)新人教版

古代文化常识一、对点练1.(2020·全国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2.(2020·全国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3.(2020·全国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六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

C.“河阳”中“河”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谓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下,官署名。

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合称“三省”。

B.搢绅,亦作“缙绅”。

搢绅旧时指官宦的装束。

后用以代称三品以上的官员。

C.文昭,房玄龄的谥号。

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D.癸卯,干支之一。

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月、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戟支,戟是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戟支是戟上横出的刃。

B.牧,意思是驭民如牧畜,后为官职,为古九州之行政长官,手掌军政实权。

C.密诏,指古代皇帝下达的秘密诏书。

文中的密诏藏在衣带中,又称衣带诏。

D.使君,汉称刺史为使君,汉之后是对普通长官的尊称;也泛称奉命出使的人。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

B.玺,又称玉玺,传国玉玺,始于秦朝,是皇帝专用的印章,皇权的象征。

C.癸未,干支纪年法最早创立于商朝,是现今已知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年法。

D.梓宫,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文中指汉宣帝赐给霍光的棺材,以示隆重尊崇4、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践阼,指皇帝登临皇位。

君主即位也可称作“登庸”“御极”“践祚”“践极”“践统”“登极”。

B.淫祀,指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的祭祀。

包含越份之祭与未列入祀典之祭两种。

C.太守,古代地方职官,是战国至秦朝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主要负责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政治事务。

D.立祠,此指立生祠,古代立生祠是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的一种民俗,其对象大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 “秦伯”皆是用爵称。

C. 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 “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 “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 文学常识类选择题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 文学常识类选择题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学常识类选择题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学常识类选择题专项练习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

B.报告文学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是一种新闻性与现实性结合的散文体裁。

C.毛泽东,字润之,湖南省湘潭韶冲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D.王愿坚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七根火柴》等,与陆柱国共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2.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蒲松龄,清代杰出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志异》是其倾力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其文学特点。

B.《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该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幽默讽刺的手法。

C.《阿房宫赋》探讨秦国速亡的原因,《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

前者写于唐朝日益鼎盛之际,后者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均为针砭时弊的名篇。

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风雪山神庙”是林冲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造成转折的根本原因是黑暗的封建统治。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编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结构和考究字源的书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典之一。

B.京口,在今江苏镇江市。

站在北固亭上,你会想起迁都于此的吴王孙权,金戈铁马的寄奴刘裕,还有忧愤不已的辛弃疾。

C.“五陵年少"中“五陵”是指长安附近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因富家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后来指京城富家豪族子弟。

D.《登泰山记》载,姚鼐是在“戊申晦"这天看泰山日出,“戊申”表明了月份,“晦"表明是这个月农历最后一天。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古代文化常识题1.(2018·天津卷,改编)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A[A项,“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错,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

]2.(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文中语境: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B[B项,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

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

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 3.(2017·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文中语境: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及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及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及答案1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渠堰,更铨法,通楮币..。

”上谓辅臣曰:“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累迁侍御史。

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

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

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

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 .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 .《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

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 .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

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

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人也。

收少机警,不持细行。

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积年,以文华显。

初除太学博士..。

永安三年,右迁为北主客郎中..。

节闵帝立,妙简近侍,诏试收为封禅..书。

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

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

”迁散骑侍郎,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

(选自《北史》,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博士”指古代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导语】⾼考语⽂在“古诗⽂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化常识”的考查内容,所以我们要做好相应的复习准备。

下⾯来为你介绍⾼考语⽂复习古代⽂化常识选择题,⼀起来做做看吧。

1.⽂中涉及⼀些中国⽂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润例:过去请⼈作诗⽂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指采⽤⼑刻等传统技术⽅法,在器物或印章表⾯上形成的凹下的⽂字或图案。

C.⾦⽯: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为研究对象,涉及⽂字、历史、书法、⽂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常⾃拟词句或撷取格⾔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泛,意趣盎然。

答案: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字或花纹。

⽂字凸起为阳⽂,凹陷为阴⽂。

2.下列对⽂⾔⽂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矣”作为古代⽂⾔助词,⽤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中主要表⽰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如⼯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答案:B(鲁班的姓⽒不是鲁,姬姓,公输⽒,名班,⼈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

⼜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下列对⽂⾔⽂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六宗”⼀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种新诗体,也是中国⽂学第⼀部浪漫主义诗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题1.(2018·天津卷,改编)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A[A项,“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错,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

]2.(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文中语境: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

)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 ..B [B项,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

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

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3.(2017·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文中语境: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文中语境: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中的“衡《张衡传》其中“下车”可联系教材个选项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4速览[ B.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京师”可联系历史以及教材《张衡传》中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直接判断解释正确。

这样就可排除A、D两项。

“收考”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定,但是“车驾”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就是加点处“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第二处是文末“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很明显“车驾”用作了帝王的称呼,所以使用正确,由此可判定“收考”理解错误。

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

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问。

“考”通“拷”,是“拷问”之意。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A [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C[刺史,又称刺使,官职。

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指任命官职,如“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

.D [“仁宗”是庙号,而非年号。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B [“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应该是“常用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B [“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

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

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C [“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C [“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B [“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C[“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

古代对其有多种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D.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 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豕,没有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