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_3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5、伯牙绝弦教学目标:悟。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表达的音乐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1、(播放《高山流水》)同学们,这首优美动听的曲子,名字叫做《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体会它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读课题,注意弦字的读音。

2、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设计意图:用乐曲《高山流水》导入故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易于教学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了,(五年级时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是《杨氏之子》)现在先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文章读通、读准,开始读吧。

(学生读课文)2、指导朗读,注意节奏。

师:同学们,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再读课文)3、古文有属于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之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独特的韵味,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辅垫。

)三、再读感悟,体味知音。

1、结合注释,理解古文。

师: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会读还要会理解,理解古文你有什么好方法呢?(预设: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或查工具书)师:那么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供的方法,结合注释,再读一遍文章,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能否解决。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优质课教案_3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优质课教案_3

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三、教学目标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流程课前谈话:同学们,中央电视台有一档综艺节目《开门大吉》,你们看过吗?今天我们也来玩玩这个游戏,他们是根据声音猜歌曲,我们就根据画面来猜诗句,有没有信心挑战?我们先来热热身,跟着老师一起做:(加上动作说:开门大吉)我们发现这些诗句都是和什么有关呢?的确,古有云: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句来歌颂友情,赞美知音。

而追根溯源,“知音”文化起始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出自于《伯牙绝弦》,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古文,上课!(一)了解人物,初识知音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对知音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_0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谊。

3、背诵课文,积累中华优秀诗文。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的魅力。

4、借助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知音难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这堂课,咱们要学习一篇古文,虽只有短短五句话,却讲述了一个凄美悲怆,流传千古的感人故事。

来,举起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25伯牙绝弦)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注意把最后一个字读准确。

(标上xian)孩子们,课题中的这个“绝”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生:断绝)3、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4、师:对,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或有什么疑问吗?(预设1: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预设2: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真好,学贵有疑,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这个故事中去。

二、读通古文1、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仔细听,老师是如何处理句中的停顿和把握文章感情的?听清楚了吗?谁来复述一下老师刚才提出的要求?(课件出示古文,伴音乐)2、刚才老师在读的时候,你对哪句话的停顿处理印象特别深刻?3、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两遍,读第一遍时要读准,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第二遍时要读通,即句中的停顿要恰当,读出句子该有的语气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_3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_3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法: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点拨引导学法:自读自悟、以说促悟、以写促悟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师:有一个关于知己的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伯牙绝弦》。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明确方法,初步读文。

1、师:说到文言文,我们已经并不陌生,在五年级时我们就学习了《杨氏之子》,还记得老师曾经教大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板书:读文、解题、明意、悟情、积累)PPT22、师:首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有读不通的地方多练读几遍。

3、指名两位同学读文,生生互评。

4、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通顺,更要读出节奏,请看大屏幕出示节奏,开始练读。

PPT35、指名学生读,教师点评。

齐读。

三、初解绝弦(解题)1、师:完成了第一步读文,下面我们来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解题”。

再读课题——伯牙绝弦。

请大家注意“弦”的读音,xian,意思是(琴弦)。

“绝”的意思是断绝。

伯牙是谁?通过预习,你对伯牙有哪些了解,不要大段朗读,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指名汇报)谁来说说课文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四、再解绝弦。

(明意)1、师:琴师伯牙为何要断绝琴弦。

我们一起走入文言文学习的第三步——明意。

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做好和同学交流的准备;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打上小问号,在一会的交流时可以提问。

2、交流:我读懂了第()句话,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我是通过_______(结合注释、参考辅导书、查字典)来理解课文意思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赛课获奖教案_3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赛课获奖教案_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

讲述一个知音难求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二、设计意图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而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5、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练笔写作。

四、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五、教具、学具准备教本和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谈知音,入课题。

同学们,你有知心朋友吗?我们常把知心的朋友叫什么?对,知音。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

3、师生共同释题。

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

绝:断绝。

弦:琴弦。

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人教版六年级上 语文 《25 伯牙绝弦》 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 语文 《25 伯牙绝弦》 公开课教案

伯牙绝弦一、导入1、今天学习一篇古文,大家都做过预习了吗?这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伯牙和钟子期。

2、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称为琴仙。

有一年,在江边……吸引了钟子期。

(教师简介故事背景)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这么一读,真有故事的味道。

3、伯牙绝弦什么意思?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断弦呢?二、初读1、课文有两个小老师,课文里的拼音和下面的注释,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读读注释,把句子读通。

2、出示生词:善哉峨峨兮齐读哉和兮是什么意思?(语气词)注释里明白的告诉我们了。

表示感叹的语气,怎么读。

生读。

师:在哉和兮后面延长,就读好了。

放在句子中读。

指名读:伯牙鼓琴,……若江河。

注释能帮助理解词语,还能帮助朗读呢。

齐读。

指名几生读。

三、精读1、读课文,与同桌讨论,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句子怎么理解?2、四个善,什么意思?解释整句话。

当伯牙心里想到,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发出由衷的赞叹,……生读。

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

真的都能听出来吗?老师来当伯牙,学生当子期。

……我志在皑皑白雪,钟子期曰:……我志在依依杨柳,钟子期曰:……我志在徐徐清风,钟子期曰……我志在茫茫大海,钟子期曰……(齐说)3、知我者,子期也。

无论我弹什么,钟子期都知道,用文中的一句话,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念,必得之是什么意思。

连起来说句子意思。

5、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可以用什么成语形容他们的情谊(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的朋友,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拿起笔写下来(音乐)学生练笔。

6、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第二年,赶到的时候,子期已经去世了。

谓和乃什么意思,解释句子。

播放音乐,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子期不在,留琴何用?指名读。

齐读。

补充阅读,师生共读。

7、了解了意思读,生齐读。

8、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古人读书讲究吟咏,我们一起读读古人读书的感觉。

最新6年级语文《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精品)

最新6年级语文《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精品)

6年级语文《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导语;《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

下面是下面是公开课教案,欢迎参考。

一、音乐导入,揭题课题老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学生用心倾听。

然后谈感受,这就是有名的古筝曲《高山流水》。

在这个好听的音乐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将要学习这个故事《伯牙绝弦》。

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伯牙绝弦注意指导“弦”的读音,与学生交流伯牙资料。

“弦”就是琴弦,“绝”就是断绝,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伯牙既然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他一定会把自己的琴视为心爱之物,那他为什么要把琴弦挑断呢?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品味韵味出示课件:【读课文,注意停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学生自由的,大声的读课文,遇到不好读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

2、点名读课文,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3、老师范读课文。

4、学生继续自由练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品词析句,研读文本,初悟绝弦1.品“善”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分别是——是伯牙和钟子期,师板书:(伯牙子期 )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谁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抓住“善、鼓”理解。

2、品“志”“善哉”(1)文中那句话具体写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学生会读第2句话)(2)你是怎么从这句话中看出伯牙善鼓琴?(伯牙志在高山,就能弹奏出高山;志在流水,就能弹奏出流水来)“志”怎么理解?(想)伯牙想到哪就能弹到哪,想到什么,就能弹出什么,可见善鼓之名果然名不虚传啊!(3)你是从哪看出子期善听的?(……)哪个词说明山高?(峨峨兮)“兮”也是语气词,相当于“啊”,高高啊,意思就是说山非常高,可以说是巍峨挺拔,你能不能通过读表现出来?……【课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中“善”怎么理解?(太好了、太妙了……)这个“善”和第一句中的“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这就是文言文中的一字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⒊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设计:古文化如璀璨的珍珠,熠熠闪光。

瞧,这颗颗珍珠,你能将它收入囊中吗?出示与知己好友相关的诗句:(1)海内存知己,(2)桃花潭水深千尺,(3)又送王孙去,(4)有朋自远方来,(5)士为者死。

请任选一句填空。

相机提问:第(2)句作者是谁?第(4)句出自哪里?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发生在2000多年前春秋时候的一个文言文故事,出示课题:《伯牙绝弦》。

谁来读题。

指名读,老师评价:第一次就把最难读的一个“弦”字读准了;读得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让我们一起读课题。

齐读课题。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断绝)“绝弦”是什么意思呢?(割断琴弦)师:“绝弦”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3、伯牙是名满天下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要绝弦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读通顺了吗?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3、指名读课文,评价1: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开了很好的头,谁还想读一读?评价2: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4、老师最喜欢这两句话,师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你们也来读读,可以想象古人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动作来读。

5、这篇课文中这句话最难读,谁来试试?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1、几遍读下来,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文章写了哪两个人?板书:伯牙钟子期钟子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钟子期,楚国人,生活在汉水边,是一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

)2、课文哪句话写出了他俩的的特点?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突出了他们的特点?(善)“善”是什么意思?那么这句话连起来就是——(2)指名读,请读出你的理解。

(3)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我们一起来读出他们的特点。

齐读。

3、同学们,课文哪两句话具体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特点?请用“——”划出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1)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这一句,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读读这句话,想想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评: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

从哪个词看出是心里想到?(志)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板书:高山)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指名说。

(出示: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巍峨耸立、巍然屹立、雄伟挺拔)齐读词语。

*你看,那么多画面钟子期用哪一个词表达出来的?(“峨峨兮”)这古人写话如此简洁,这就是古文的魅力。

除了“峨峨兮”还从哪个词感受到山的高?(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泰山巍峨的气势来。

*当伯牙的琴声表现高山,钟子期就能感受高山的磅礴,真是善听的子期啊!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善哉,是什么意思?(好啊)还可以说是(真行啊……)你来读一读——评: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

谁也来赞美?指名读。

——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这样赞叹,齐——(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句还有个语气词——“兮”,为什么短短的句子连用了两个语气词呢?你来读出两个词的味道。

指名读(2)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要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从这句话中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个句子跟刚才那句句式类似,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

指名读。

(2人)——评:我听出了你的赞叹。

你把江河强调出来了,能说说原因吗?(长江、黄河)——评:当读到“洋洋兮”你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读,读出了江河的那种浩荡之气。

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课后资料里就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最有名的音乐家,那么,作为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

请你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肯定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景色呢?——教师小结:伯牙的琴声中有自己高远志向的表白,有内心怀才不遇的郁闷,有对亲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更有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

课件出示这些词语。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到这徐徐清风了吗?句式练习: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景来练练。

指名说。

3、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预设: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念”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个字跟“念”的意思相近?“必得之”呢?——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样的朋友,我们就称之为——知音。

(板书:知音)带着这种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伯牙心里所想所念,钟子期都知道。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生读)(2)同学们,善鼓琴的伯牙用琴声表现的不仅是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透过他的琴声,你还听出了什么?小结:古人往往以琴言志,表现高山,说明自己有高山般的远大志向,表现江河,说明自己有江河般的胸怀。

而这些,子期都听懂了,所以说,再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不仅仅是伯牙的知音,更是伯牙的—知心啊!(板书:知心)其实,伯牙与子期的相逢只是偶然,读读屏幕上的文字,会对他们有所了解。

(3)出示: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

……竟如此懂他的琴声!指名一生读(自由读)——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师评价: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莫如子期。

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

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那份喜悦和那份真情。

出示1-4句(学生感情读文)四、感受知音离世之悲,感悟绝弦1、出示: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在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相约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的此时,俞伯牙如期赴会,可世事难料,与他相会的是子期那冰冷的墓碑。

高山默默,流水无语,此时,伯牙思绪万千,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写下来。

——交流2、就像你们所说,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读同学们,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而留下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孤独、寂寞和心灰意冷。

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这段话。

——同学们世事难料,那个世上最懂我的人已经去了,读——世间风情千千万万,可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读——“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读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生齐读4、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子期一死,谁是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齐读课文)5、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高山流水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的音乐中记住这个千古流芳的故事,延续这段永远不变的友情吧!(背诵课文)板书:伯牙绝弦钟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破琴绝弦谢知心读为主线“文”“言”共生——《伯牙绝弦》课堂实录王玲湘[课前交流]课前咱们先聊聊,有积累四字词语的习惯吗?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李白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一切景语皆情语。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

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

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xián)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师:既然是割断琴弦,为什么不用伯牙断弦,而用绝弦呢?生:用“绝”字,表明更割得更坚决。

师:我们一起来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出示:),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的是“刀”,左偏旁(糹)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

师:伯牙弹的是古琴,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断了,才叫——生:绝弦师:一根不剩,这就表明他绝不再弹琴了。

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生: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

(生读题)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师:这是一篇文言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