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专家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著名人物集合

教育心理学著名人物集合

教育心理学著名人物集合教育心理学,是专门研究教育活动与心理过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学习、发展、心理卫生、人格、情感、社会行为、教育技术等问题,形成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古代。

然而,直到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才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自此以后,许多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应运而生,他们探索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为教育活动设计提供了帮助和指导。

以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著名人物:1.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对人类学科和艺术乃至通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发现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是由内心的动机和欲望所驱动的。

他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工作对理解儿童的行为和教育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2. 皮亚杰(Jean Piaget)皮亚杰是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研究并提出了互动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发展是通过与环境互动而完成的。

他在儿童认知和儿童发展的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和发展。

3. 罗杰斯(Carl Rogers)罗杰斯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和临床医生。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他强调个体的需求和欲望,并提出人的自我概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

他的工作对教育和儿童心理学方面也有所贡献。

4. 马斯洛(Abraham Maslow)马斯洛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他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种层次。

他的理论为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教育实践带来了启示。

5.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爱因斯坦具有伟大的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的双重身份。

他的相对论理论和质能转换公式等科学贡献至今被广泛应用。

他在政治、社会和人文等方面的思考和贡献也值得大力发掘。

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

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

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
桑标,男,1960 年 2 月生,汉族,浙江余姚人,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桑标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尤其是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领域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儿童社会认知、情绪发展、自我意识、性别角色发展等方面。

他的研究工作旨在揭示儿童和青少年在认知、情绪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规律,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桑标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他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儿童教育和心理健康提供了实践指导。

除了学术研究,桑标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学术交流活动。

他曾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为推动我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还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并与国内外同行开展了广泛的学术合作。

总的来说,桑标是我国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朱智贤(1908—1991),字伯愚,江苏省赣榆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18年从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写过许多儿童教育论著。

1930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学习,师从于一批有名的学者,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

在大学期间,完成了《教育研究法》一书,这本书被指定为许多大学的教学参考用书。

大学毕业以后,任厦门集美师范研究部主任兼心理学和教育学教师,主编《初等教育界》、《儿童导师》两种教育刊物。

1936年春,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教育研究室任研究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祖国。

1938年应桂林江苏教育学院邀请,任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

1941年起先后应聘任四川教育学院、广东中山大学等校的教授。

1947年夏,在香港达德学院任教授兼教务长,并兼中业学院院长。

解放后,任中央出版总署编审局副处长兼教育组组长,后改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1951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心理学报》编委。

80年代以来,他创办了《心理发展与教育》这一全国唯一的儿童心理、教育心理方面的专业性杂志,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大词页 1 第典》、《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等书。

他的主要著作有《小学课程研究》(1930年),《小学学生出席与缺席问题》(1930年)、《小学行政新论》(1933年)、《教育研究法》(1935年)、《小学研究工作实施法》(1937年)、《儿童心理学》(1962年,1979年)、《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1982年)、《朱智贤心理学文集》(1990年)、《思维发展心理学》(与林崇德合著,1986年)、《儿童心理学史》(与林崇德合著,1988年)、《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1990年)。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试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试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试题及答案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刘金花教授是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她的研究涵盖了儿童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一份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1.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个阶段的心理发展?A. 婴儿期B. 儿童期C. 青少年期D. 所有上述阶段答案:D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几个阶段?A. 2个B. 3个C. 4个D. 5个答案:C3. 以下哪个不是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A. 信任与不信任B. 自主与羞愧C. 勤奋与自卑D. 知识与无知答案:D二、填空题4.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任务,这被称为________。

答案:发展阶段5.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7-11岁之间主要处于________阶段。

答案:具体运算阶段三、简答题6. 简述儿童自我中心性的特点及其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答案:儿童自我中心性是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往往只从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

这一特点在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发展出更为复杂的社会认知能力。

四、论述题7. 论述儿童情绪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儿童情绪发展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在婴儿期,儿童的情绪表达较为简单,主要通过哭泣、笑声等非言语方式表达基本情绪。

学前期,儿童开始能够识别和表达更复杂的情绪,如羞愧、内疚等。

学龄前期,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到了学龄期,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理解更为复杂的情绪状态,如同情、羡慕等。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个涵盖广泛领域的学科,它不仅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还关注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

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

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儿童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焦虑、抑郁、自闭症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如何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问题,成为当今研究领域的热点。

其中,陈鹤琴教授作为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帮助。

本文将介绍陈鹤琴教授的儿童心理研究成果,并探讨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启示。

一、陈鹤琴教授的儿童心理研究成果陈鹤琴教授是中国知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研究成果涉及儿童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他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情绪发展陈鹤琴教授研究了儿童情绪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他认为,儿童情绪发展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

他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儿童情绪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出生到成年,儿童经历了情绪的不同阶段,如生理性情绪、基本情绪、复杂情绪等。

同时,儿童情绪的发展还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2、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陈鹤琴教授研究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闭症等。

他认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研究。

他通过实验和调查,发现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他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如家庭教育、学校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等。

3、儿童教育心理学陈鹤琴教授研究了儿童教育心理学,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评价方式等。

他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研究。

他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他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育策略,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合理评价等。

二、陈鹤琴教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陈鹤琴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儿童心理健康意识陈鹤琴教授的研究成果提高了公众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认识,增强了儿童心理健康意识。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

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

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

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

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

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

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是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

他对他的孩子从出生起直到三岁,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有时也进行实验,他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写成了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第一版,由于这部书的出版,就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普莱尔的书共分三编:第一编讲感觉的发展(关于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味觉和机体觉的发展);第二编讲意志的发展(主要关于动作的发展);第三编讲智力的发展(主要关于语言的发展)。

直到现在,这部古典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参考价值。

应当在这里指出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研究工作,并不是从普莱尔开始才有的。

除了裴斯泰洛齐、达尔文等以外,早就有很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也可以说是给普莱尔的集大成的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以下按照时间的次序列举一些主要的先驱性的研究。

(1)提德曼(Tiedemann),德国人,医生。

用日记法对自己孩子的发展作了详细的观察记录,1787年发表他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一书。

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过了五六十年,到了19世纪中期,才受到国际上的注意(1863年译为法文,1897年译为英文),产生很大的影响。

(2)罗别许(Lobisch),法国人,儿科医生。

1851年发表他的《儿童心理发展史》,偏重儿童生理发展的研究。

受到当时人们的热烈欢迎。

(3)席格门(Sigismund),法国人。

1856年发表他的《儿童与世界》,记录他的男孩出生以后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研究。

(4)库斯谟(Kussmaul),德国人。

1859年发表他的《新生儿心理生活的研究》一书,这是对较多婴儿进行观察实验以后统计整理的结果,在当时说来,是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研究。

如他用糖水、盐水、奎宁水等分别放在新生儿口中,观察他们的反应。

这已经接近实验法了。

(5)太因(Taine),法国人。

研究儿童和种族的语言发展,1876年出版《儿童与民族语言的研究》一书。

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代表人物

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代表人物

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代表人物幼儿教育学心理学领域有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位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1.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医生、教育家,也是幼儿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她创建了蒙台梭利教育法,该教育法强调幼儿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的教育法倡导为幼儿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和适宜的教育材料,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蒙台梭利的贡献不仅在幼儿教育领域,还对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皮亚杰(Jean Piaget)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也是幼儿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结构”和“认知阶段”等概念,认为儿童的认识发展过程可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特定的认知特征和能力。

皮亚杰的研究为幼儿教育学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基础,也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

3.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也对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张人的性与冲动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幼儿教育学中,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

弗洛伊德的思想对于理解儿童的行为和情感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幼儿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角度。

4.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维果茨基是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社会文化理论对幼儿教育学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维果茨基主张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和学习的影响非常重要,他提出了“近期发展区域”和“潜在发展区域”的概念,认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引导,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幼儿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5. 斯金纳(B.F. Skinner)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1) 前习俗水平(0—9岁) (2) 习俗水平(9—15岁) (3)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知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道德两难故事: 海因兹偷药救妻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可以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 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 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的1000元, 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 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 “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于是, 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学习目标:
1.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及其观点; 2. 能将各理论流派的观点运用到实践中,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具体问 题。
一、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
(一)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的早期研究
在西方,早在古代就有些思想家提出了他们的儿童观。具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和古罗 马的儿童观。
(二)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分化和发展
1. 精神分析理论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① 口唇期(0—1岁) ② 肛门期(1—3岁) ③ 性器期(3—5岁) ④ 潜伏期(5—12岁) ⑤ 生殖期(12—20岁)
(2)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① 婴儿期(0—1.5岁) ② 儿童期(1.5—3岁) ③ 学龄初期(3—5岁) ④ 学龄期(6—12岁) ⑤ 青春期(12—18岁) ⑥ 成年早期(18—25岁) ⑦ 成年期(25—65岁) ⑧ 成熟期(65岁以上)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根据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的观察,首次提出 了按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的观点。他把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个自然阶段分为三 个时期: 从出生到7岁,7岁至14岁,14岁至21岁。这是最早的教育年龄分期,也是最早的 对儿童及青少年发展的年龄特征问题的探讨。

儿童发展心理学:成熟势力说

儿童发展心理学:成熟势力说

纵向追踪研究 影像记录 研究智力 研究行为
三、经典研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双生子1:用时7周 双生子2:用时2周
行为四、主要观点
成熟势力说
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和学习。 他更着重于成熟,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 儿童心理发展是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 这个顺序与成熟(内环境)关系较多,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少, 外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以适当的时机而已。
成熟势力说
一、代表人物
格塞尔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耶鲁大学 教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著作: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1925)、 《儿童发展研究》(1948)、 《儿童生活的最初五年》(1940)、 《儿童从五岁到十岁》(1946)、 《青少年,从十岁到十六岁》(1956)等。
耶鲁量表
二、研究特点
五、评价
过分夸大了生理成熟的作用,只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而忽视 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其它条件。
生理成熟仅仅是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如果缺乏环 境和教育这样的外部条件,这种可能性是无法实现的,尽管格塞尔 也提到了环境,但他把环境的影响放到一个相对不重要的位置,环 境对心理发展与行为发展的影响的作用实际上超过他所做的预期。

儿童教育心理学 阿德勒

儿童教育心理学 阿德勒

儿童教育心理学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方法的学科,其目的是了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并探索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阿德勒心理学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通过对儿童行为和个性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对儿童教育有益的启示。

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儿童是在社会中成长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和情绪都受到他们周围环境的影响。

阿德勒提出了“社会兴趣”的概念,强调儿童应该培养积极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

他认为,儿童的行为问题往往是因为他们感到在家庭或学校中缺乏关爱和认可。

因此,为了提供有效的教育,我们应该注重塑造儿童积极的情感和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阿德勒心理学,我们可以将其应用于具体的儿童教育情境中。

例如,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和关系来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

他们可以鼓励儿童参与家庭事务,并提供适当的责任和自主权。

通过这样的亲子互动,儿童可以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接纳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他们的积极情感和行为。

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可以采用阿德勒心理学的方法来引导儿童的学习和成长。

他们可以倡导合作学习和互助精神,鼓励儿童之间的互动和团队合作。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帮助每个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使他们从自信中获得成就感。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儿童可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学校环境,并提高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此外,阿德勒心理学还强调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

家长和教师应该建立起互相信任和沟通的渠道,分享对儿童发展的观察和理解。

他们可以共同制定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并共同关注儿童的学习和心理健康。

通过这样的合作,儿童能够获得更全面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

综上所述,儿童教育心理学在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阿德勒心理学提供了一种具体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发展。

通过注重儿童的社会兴趣和情感培养,我们能够为儿童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儿童心理之研究

儿童心理之研究

内容摘要
因此,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教育建议,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儿童心理之研究》是一部系统阐述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著作,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研究者 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为他们的健康 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精彩摘录
《儿童心理之研究》是陈鹤琴先生的一本经典著作,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书中,他不仅阐述了儿童心 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还结合了大量的实例和实验数据,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 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儿童心理之研究》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和理 解儿童的内心世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 论知识,更是在实践中得到了许多实用的指导和建议。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会对 我自己的育儿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对我未来的教育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 用。
目录分析
儿童心理之研究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心理
观察
心理
研究
方面
重要
认为
儿童
儿童
发展 思维
阐述
研究
规律
儿童心理学
通过
著作
实验
包括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儿童心理之研究》是著名心理学家陈鹤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心理学界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主要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和实验,系统地阐述了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在书中,陈鹤琴首先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他认为,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 发展规律的学科,而研究方法则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测验法等。接着,他详细阐述了儿童心理 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陈鹤琴特别强调了儿童思维的发展。他认为,儿童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 辑思维的过渡,而这个过程是在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逐渐完成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详 细描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教育建议。 陈鹤琴还对儿童的兴趣、爱好、创造力等方面的心理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儿童的兴 趣和爱好是他们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创造力则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严虎博士的儿童绘画心理学

严虎博士的儿童绘画心理学

严虎博士的儿童绘画心理学
严虎博士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和艺术治疗专家,他的研究重点是儿童绘画和绘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情感释放的途径,通过画画,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状态。

严虎博士的研究发现,儿童绘画的过程和作品中所体现的内容,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息息相关。

例如,儿童在绘画中所选择的颜色、形状、构图等,都反映了他们当前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需求;而儿童绘画的技能水平和表现力,也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严虎博士提出了一套儿童绘画心理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儿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

这些方法包括:儿童绘画作品的形式分析、内容解读、心理特征的评估等,以及通过绘画治疗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严虎博士的研究成果为儿童心理学和艺术治疗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入了解和关注儿童内心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 1 -。

儿童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儿童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儿童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儿童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确、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

在书中,阿德勒强调了正确的方法对于培养儿童独立、自信、勇敢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同时,他还详细介绍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打架、说谎,甚至是厌学等,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心理诱因以及解决方案。

《儿童教育心理学》还探讨了人的天性、遗传等因素对一个人儿童时期的影响。

阿德勒运用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对儿童人格构成做了全面、透彻的分析,这对于父母、教师以及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许多关于儿童教育的宝贵见解,也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很多帮助。

1/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朱智贤《儿童心理学》朱智贤(1908—1991),字伯愚,江苏省赣榆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18年从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写过许多儿童教育论著。

1930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学习,师从于一批有名的学者,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

在大学期间,完成了《教育研究法》一书,这本书被指定为许多大学的教学参考用书。

大学毕业以后,任厦门集美师范研究部主任兼心理学和教育学教师,主编《初等教育界》、《儿童导师》两种教育刊物。

1936年春,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教育研究室任研究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祖国。

1938年应桂林江苏教育学院邀请,任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

1941年起先后应聘任四川教育学院、广东中山大学等校的教授。

1947年夏,在香港达德学院任教授兼教务长,并兼中业学院院长。

解放后,任中央出版总署编审局副处长兼教育组组长,后改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1951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心理学报》编委。

80年代以来,他创办了《心理发展与教育》这一全国唯一的儿童心理、教育心理方面的专业性杂志,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大词乳儿(1个月一岁)、婴儿(1岁一3岁)、学前儿童(3—6,7岁)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阐述了不同发展阶段儿童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与规律,并结合儿童所具有的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第三部分由第七、第八、第九章组成。

此部分重点论述了学龄期(7,8岁一11,12岁)儿童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住意、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和个性(包括自我意识、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最新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

最新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

精品资料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一)解放前在20世纪20年代,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就被介绍到中国。

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陈鹤琴。

《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这本书记载了他用日记法对他儿子进行了出生头三年的追踪观察的结果。

儿童心理测验研究引进我国也是较早的。

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

1924年陆志韦等修订《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20世纪30年代,肖孝嵘《实验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孙国华的《初生儿的行为研究》。

也有用问卷法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葛承训通过用问卷表来对儿童兴趣进行调查并加以统计说明。

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学也传入中国,我国的医疗和福利机构在其影响下,开始了儿童行为治疗和指导工作。

西方有关儿童心理学著作陆续被译成中文。

解放前对儿童心理学研究影响最大的是陈鹤琴,其次是黄翼,他在浙江大学主讲儿童心理学,创办培育院,进行研究工作。

他对儿童心理进行了语言、绘画、性格评定等方面的研究,以及重复皮亚杰的一些实验,并著有《儿童心理学》一书。

(二)解放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儿童心理学大致经历了五次变迁:1、恢复改造时期(1949---1958)学习苏联的阶段,儿童心理学教材多译自苏联的教本。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在儿童心理学中有较大反映。

当时也有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的一些探究性研究,如儿童两种信号系统的实验研究、词在儿童概括认识中的作用、儿童方位知觉的实验研究以及入学年龄的研究。

对解放前我国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影响很大的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2、批判挫折时期(1958---1959)学习和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势头受到严重的挫折。

当时在心理学界进行的一次批判运动,完全否定解放以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成就,而且对学术问题采取了违反“双百方针”的方式,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您检索的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

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

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

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简介让·皮亚杰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

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1]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

出生于瑞士。

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

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学专家习惯的养成为人父母有谁不喜欢,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过于偏爱就变成了害,那将会害他们一生。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从小开始,家庭教育就尤其重要。

孩子就像一棵幼苗,从小就要培养好。

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近,我在同事家玩,她的孩子要吃水果,向妈妈叫道:妈妈,我要吃苹果。

她妈妈赶紧拿来递给了她,其实那水果就在她身边。

看到这一切,我有太多的感触,现在像他们这样的孩子太多太多了。

因为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身子女,他们可谓是每一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小皇帝,他们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相应地生活习惯就比较差:依赖性强,脾气暴躁,心理承受力差,而且特别自私,缺乏自信心,挫败感较强。

鉴于此,我们家长首先要重视教育子女学会劳动,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例如:让他们擦擦桌子,扫扫地。

并且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另外,有些不热爱学习,缺少求知欲,甚至有逃学、厌学的现象,这些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家长从小就应注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对待孩子提出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家长要耐心细致地回答,回答不了的可以带她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让她们懂得知识是无穷的。

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充实。

因此,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要培养。

父母要以身作则来教育和引导孩子。

激励她们热爱学习。

我们在注重孩子学习的结果的同时,还应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每天都应不少于两个小时的时间来陪孩子一起学习和玩耍,不能忽略孩子的智力发展。

以我们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求知欲。

第三、树立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模仿能力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作为父母,所以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要做好每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让孩子做到的,我们却做不到。

例如:要求孩子把学习用品摆放整齐,我们就要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要求孩子衣着整洁,我们就要穿着得体大方;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我们就要谈吐文雅、举止大方;要求孩子诚实守信,我们就要信守诺言;要求孩子读书学习,我们就要看书读报等等。

试问,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能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吗?所以我们家长必须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只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才能更好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忍痛割爱,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发现有些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不管了;有的对舞蹈感兴趣,但是觉得太苦,就中途退学了等等,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孩子怕吃苦,缺少恒心,缺少坚强的意志力。

《彦氏家训》中教子三岁读书,岳飞的严厉教子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培养他们敢于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

第五、严格要求,与教师密切配合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过程。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依靠孩子多次反复的实践,所以家长对他们要严格要求。

家长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但不要只讲要求,忽视做法。

不防在家里给孩子指定一下计划,应结合孩子身边的真人真事进行教育,让孩子敢于表达对事情的不同看法,要求孩子对每个真实事件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孩子通过事件检讨自己哪些行为习惯做得好,哪些行为习惯有待改进。

通过这些谈话,家长既可以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想些什么,也可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表现时,要循序善诱,鼓励引导,切忌简单粗暴,放任自流或暴风雨骤下,双人混合而打,还可以与教师及时沟通,共同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教育效果,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总之需要我们家长时时处处做教育的有心人。

从小家长就应该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好习惯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实,规矩必须从出生就开始立,越晚代价越大。

这是家长应该重视的事。

“孩子不好好吃饭、睡觉该怎么办?”“孩子太黏人怎么办?”“孩子的好习惯到底该怎么培养?”“多大开始练他立规矩?不听话可不可以打?”……孩子出生后,各种养育问题都会接踵而至。

1.孩子一出生就要立规矩“爱孩子难,还是给孩子立规矩更难?”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说“立规矩更难!”为什么立规矩更难?因为父母首先要给自己立规矩。

爱和规矩应该是在一起的,不是分离的,很多父母往往是在爱的时候没了规矩,立规矩时没了爱。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等他大了就会慢慢懂事了,其实,规矩必须从出生就开始立,越晚代价越大。

真正的爱应该是体现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应该是带有爱的规矩。

真正的爱和规矩需要有正确的父母观。

每一个规矩,第一次立时对父母都是一个重大考验1岁多的约翰与爸爸妈妈分床睡的第一天晚上,超级保姆(在国外,超级保姆受到过许多育儿方面的专业培训)指导妈妈:把约翰放到他的小卧室的小床上,然后侧过身坐在床边低头给约翰念故事书,只让约翰看到妈妈的半边脸,不让妈妈与其有目光交流。

读完故事,妈妈再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挪到房间门口,最后出来关上门。

可当妈妈读完故事还未挪动脚步时,小约翰就意识到不对劲儿了,开始大哭,并从小床的围栏上翻越出来,跳在地上。

妈妈在超级保姆的指导下,不动声色地又把小约翰放进小床里,重新坐在床边读故事,可小约翰又大哭,再次翻越出来,这样反复三次。

小约翰声嘶力竭地大哭大闹,约翰的妈妈这时坚持不住了,低着头开始抹眼泪。

超级保姆不得不出动,进屋与妈妈并排坐在床边,闭着眼静静地就这样坐着,小约翰又哭了一会儿倒头就睡了……有了第一次的规矩,接下来就好办了。

许多家长在第一次立规矩时因为坚持不了而放弃,或者因为孩子做不到而大声呵斥孩子,这都不足取。

对待无理取闹的孩子,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坚定。

孩子长大后可不可以打?当然可以。

王涛认为,这是有效的惩罚手段,也是让孩子承担做错事后果的一种方式。

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做错事后认个错往往下次照犯,就是因为没有让他及时承担后果所致。

当然,打孩子要等孩子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至少应在2岁半)之后。

2.孩子可以打,但不能瞎打、乱打,打孩子是要讲艺术的打孩子的前提是不能带有愤怒。

否则孩子被打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你的愤怒,他这时要么是愤怒,要么是恐惧,而孩子在极度的情绪中是没有任何学习能力的。

父母要学会“轻声轻气说重话”。

打孩子不能直接用手,需要用杖(古时候所说的家法)。

这样做有三点好处,第一,是给自己时间冷静;第二,说明规矩在施打者之上,意即“不是我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惩罚你”;第三,产生震慑力。

打孩子前需要语言的交流。

交流是爱的通道,是立规矩的手段,要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

3.打孩子需要爱,父母要先学会爱孩子曾有一个家长听了王博士的方法后,回家就做了一个“家法”挂在门上,并指着“家法”一板一眼地说:“以后如果你不守规矩,就要用这个‘家法’惩罚你,不是我要惩罚你,是规矩要惩罚你。

”可谁知第二天,“家法”就不见影了,王博士告诉这位家长,给孩子立“家法”是要讲究氛围的,不能随便说说了事,应让孩子意识到“家法”的威严。

刘先生9岁的儿子经常惹是生非,一次儿子又犯错,他便质问儿子怎么办,谁知儿子嘟囔了一句:“打呗!”听了这话,刘先生吃了一惊,他进屋思索良久,然后叫来儿子,说:“爸爸爱你,但是爸爸爱你也不能把规矩拿掉,你做错事你有责任,爸爸也有责任,以前你做错事,都是爸爸打你,今天你又做错了事,我也有责任,因为我是教育的执行者,今天我受罚!”于是这位父亲平时打孩子多重,这次就打自己多重。

儿子见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着说:“爸爸,是我错了,请你打我,不要打自己。

”事后,儿子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后来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王博士提醒说,对孩子要用情千万不要用计,要不然孩子会把你看得透透的,以后他也会对你用计。

4.心被驯服自然会做出正确选择美国一个叫Monty的西部牛仔,从小看他的父亲驯马。

一匹野马刚开始是不让人们给它套上马鞍的,如果想要驯服它,需要21天的时间,而且每天都要被吊起来驯,Monty不忍看到这种残酷的驯马方式,就想尝试一种比较温和的办法把野马驯服。

野马是喜欢群居生活的,Monty与几个牛仔骑着马,尝试着在一群野马奔腾的时候慢慢把一匹野马引开,离开大部队,这匹野马与大部队走失后不停地向前跑,而Monty就一直跟随它的左右,就这样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跑了一天一夜,野马的速度渐渐降了下来,Monty试着慢慢接近它,每当这匹马对Monty的接近有积极的表现时,Monty就会给它食物作为奖励,并不时拍拍它的头,抚摸一下它的身子,慢慢地,Monty和他的伙伴尝试给它戴马鞍,一点一点,轻轻地,马鞍戴上了,笼头套上了,但这匹马还是拒绝别人骑上它,几次尝试,几次安抚后,牛仔终于骑上马背,Monty成功了。

Monty说,按照马的意愿,以它能接受的方式与它交流,及时对它的进步给予奖励,它的心被驯服了,它会依照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威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后来,Monty 把这种方法用于教育孩子身上,也屡获奇效。

王涛认为,理念是第一位的。

有了正确的理念,就会有正确的方法。

作为家长,先要理解、明白孩子的需要,然后用恰当的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慢慢培养孩子好的习惯。

提示: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习惯,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对孩子非常有利,家长不要忽视培养孩子的习惯。

致家长:7个影响人生的好习惯致家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还包括道德习惯、卫生习惯、认知习惯等等,这些串在一块儿最终形成一个人的性格。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最终收获成功。

倾听的习惯再聪明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行。

父母在家就可以培养孩子这个习惯,跟孩子强调:“妈妈爸爸和你说话,你眼睛要看着我们。

”家长和孩子说话时,也要看着他。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倾听的习惯。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往往上课时眼睛不看老师,而是东张西望。

要求孩子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对于他注意力的培养是相当有好处的。

从电视、书本等二级介质中得来的经验给大脑皮层留下的烙印较浅,不如亲身体验。

一个人的大脑表层褶皱越多,智商越高。

而亲身体验能够有效刺激大脑,留下更深的记忆。

观察的习惯十多年前,教育部曾经派出了由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心理学、教育学的博导组成的调研组到中科大蹲点了整整八个月,和少年班的大学生同吃同住,研究他们如何在十四五岁的年纪就成为大学生。

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孩子的聪明之处各不相同,但他们通常生活在城乡结合部。

在这里,既能享受大城市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每天接收巨大的信息量,同时又能接收大自然灵气的滋养。

两者对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缺一不可。

正如古语所言,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很多家长在督促孩子读书方面特别上心,但少有人让孩子到一个新的地方,接触新鲜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