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孙权劝学”是一篇著名的名篇,属于《三国演义》的文言文篇章。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写孙权对自己儿子的教诲,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以自己和先贤的事例来印证读书的益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教授《孙权劝学》这篇文章。
一、导入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短暂的导入活动,引导学生预测文章内容。
如出示图片“三国时期的人物”,询问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以及对文言文的感受,再阐述“读书为先”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
“读书为先”的含义是什么?它与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有哪些关联?大家可以在思考的同时,收集自己的想法,便于交流讨论。
二、讲解篇章1. 教师先通过介绍篇章背景,让学生对孙权有一个大框架的认识。
简单说一下三国时期的背景,三国时期的分治局面,以及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文化背景。
2. 接着,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系统化地介绍《孙权劝学》这篇文章。
主要包括:篇章结构、中心思想、重点段落等方面。
篇章结构:开头、中间、结尾。
让学生带着这个框架去阅读,有目的地进行思考。
中心思想:读书有益,必须努力读书。
进一步强调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受益终身。
重点段落:孙权在文章中对先贤进行了赞扬,塑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形象,这也是文章的重点之一。
3. 布置预热任务,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确认文本的结构以及核心思想。
4. 老师在教授时,应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一名学生念出文章的第一段,同时其他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核心思路、文句韵律等,进一步巩固文本框架。
三、分析文本1. 孙权劝学中许多名言佳句,比如“为中道也”,“砥巨石以指小石”,“位卑言高、事定则成”。
原文后面的释义与拓展走向,让学生全面理解名言的意义及应用。
可以进行分组表演,学生可以理解并记忆其中的名言。
2. 教师在讲解文章时,还可以通过逐段详细分析篇章结构和核心思想,并对其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人教部编七年级上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2)文章主旨的把握:理解孙权劝学的原因、目的及其表达方式,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举例:孙权劝学的原因是“欲安天下”,目的是“广求人才”,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这一主旨。
(3)文化背景的渗透:了解孙权及其时代背景,感受古代帝王对教育的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七年级上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七年级上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文言文阅读:本节课以《孙权劝学》一文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文化背景:了解孙权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认识古代帝王劝学的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孙权劝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介绍孙权在三国时期的地位和贡献,让学生了解古代帝王对教育的态度。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对词汇、句式的理解。教师需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举例:通过设计填空、翻译等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文化背景的把握:学生对古代历史及文化背景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应适时补充相关知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4孙权劝学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很适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这份教案设计就很注重这一点。
整个教案由“基础字词句知识积累——整体感悟——深层探究——体验反思”一线贯穿。
而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由学生当主体。
教师只是巧妙地设计题目引导学生学习,学习任务几乎都是学生们自己完成的。
比如,理解课文人物对话的妙处,尽管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但上课时仍以学生自主品赏为主,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揣摩、比较、朗读、体会,最后达到预期的目的。
至于体验反思,教师更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一边欣赏,一边及时给予鼓励。
另外,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要求学生自改自导自演课本剧,给学生充分发挥综合才能的空间,并且加深对课文主旨“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方法指导:怎样解释文言实词[解题技法]解答词语解释题,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以及古今词语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对课本中的文言文语段,要逐词逐句理解透彻;对课外阅读语段,也要掌握这个原则,不能望文生义。
注意:①解释加点词一定要准确,避免只解释大意,造成丢分。
②课内文段中的加点词一般都出自课本注释,要识记准确。
③要注重文言词语意义的迁移,以应对课外文段中的加点词。
④解释词语时,字要写对,不要出现错别字。
素材积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5)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篇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1、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同学自主阅读课文下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1、读一读: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全班齐读。
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故事复述。
2、议一议: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孙权劝学》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孙权劝学》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孙权劝学》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孙权劝学》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为《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的生平事迹,鼓励大家勤奋努力,以此为例启发学生用心学习。
二、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孙权劝学》的内涵;2.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对于孙权的人物形象有个全面的了解;3.通过阅读《孙权劝学》,鼓励学生勤奋好学,增强学习意愿。
三、教学重难点1.学习《孙权劝学》的内涵,理解其中所表达的鼓励学生勤奋好学等思想;2.解读语言符号,表达对于孙权的人物形象的看法。
四、教学手段1.课前通过教学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文本解读,提取核心内容,给学生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步骤1.教师演示分析阅读过程,模仿思考技巧,启发学生的思考;2.介绍三国时期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孙权的好学精神的认知;3.阅读文章,带领学生找出精华,进一步体会文章内涵;4.针对文章,教师普及孙权的生平事迹及其表现出来的具体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及背后的含义;5.对“日无暇晷,事无巨细”的句子进行讲解,鼓励学生以此为反思,进一步加强学习意识。
六、教学策略1.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图像、视频、壁报、互动等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以讨论、研究、解说等方式展开教学,以帮助学生了解孙权生平及其思想,鼓励学生增强学习意愿。
七、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通过引导学生的发言以检测其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2.以作业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他们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3.通过对学生读、说、听、写等能力的综合评价,以确认学生课程学习效果本节课以孙权的好学精神为主题,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三国时期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技巧,引发学生对孙权及其思想的认知。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孙权劝学》的作者、背景、内容,理解劝学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在阅读中了解古代文化,掌握古代经典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通过写作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孙权劝学》的作者、背景、内容,学习古代阅读方法和技巧,领悟劝学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于古代经典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让学生在写作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
2. 对话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实践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写作、朗读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和阅读技能。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 分钟)通过介绍《孙权劝学》的一些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对于古代经典文化的兴趣。
2. 阅读课文(15 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孙权劝学》的全文,并进行逐句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展开互动。
3. 小组讨论(20 分钟)按照小组分组,让每组学生对于《孙权劝学》的不同部分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观点和方法。
4. 朗读训练(15 分钟)通过朗读《孙权劝学》的一些片段,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掌握古代经典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写作活动(30 分钟)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进行写作。
题目可以是对于《孙权劝学》的理解、对于劝学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等等。
6. 总结(5 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进行问题回答和梳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领悟《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大将关羽,一生战功显赫。
可他最后一仗却遭到惨败,败走麦城,而且丢失了性命。
打败他的叫吕蒙。
可吕蒙在最早的时候却是个学问不高经常被人笑话的人,是什么让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最后能打败关羽呢?让我们来看课文……二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看课文注释① 。
从书名推断一下,司马光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补充屏显:资,提供。
治,治理国家。
通,全部。
鉴,鉴戒。
目的是供封建统治阶级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
)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小故事,短小到仅仅119个字,会蕴含着什么样的让封建帝王借鉴的大道理呢?三朗读课文,体味对话情味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读)1 首先要读准,即要读得正确。
(屏显)主要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字音、停顿)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也来读读吧!自由练习练习。
(屏显无标点课文)大家试着看着屏幕来读。
指名读课文。
2 第二步,读通,即要读得明白。
(屏显)自己看看,文中一些字词句是什么意思?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当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你有三条求助热线:一是课下24条注释;二是同组同学;三是老师。
你不必举手发问,甚至可以悄悄地离开自己的位置。
时间为5分钟。
屏显检测⑴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岂:难道。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⑵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为何,怎么。
⑶归纳:通假字:“邪”通“耶”古今异义词:博士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被劝说者——吕蒙的变化?(讨论回答,教师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看)老师想在横线上写一个字,你建议写什么?(学,读等)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之后,再读课文,肯定不一样了!(再请同学朗读课文)3 第三步,读好,即要读出情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劝告大臣们学习的故事。
通过孙权的劝学,体现了他重视人才,注重知识的思想。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孙权的才华和智慧,理解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他们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文言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并引导他们从中汲取智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字词的掌握。
2.难点:文言文的断句、翻译,以及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孙权及其时代。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孙权的劝学之情。
随后,进行课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5分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孙权劝学》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2 教学内容课文《孙权劝学》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
探讨作品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
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价值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深入剖析孙权劝学的内涵和意义。
将作品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关系。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案例分析法:分析孙权劝学的具体方法和效果。
3.2 教学手段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孙权劝学》。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和拓展资源。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通过引入孙权的生平背景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4.2 课文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3 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孙权的劝学思想到现实生活中。
4.4 探讨作品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深入剖析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内涵。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孙权劝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5.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孙权劝学》;(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孙权的劝学思想;(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孙权的形象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孙权的劝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劝学的诚意和智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2)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 分析孙权的形象特点及其劝学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2. 孙权劝学思想的深入理解;3. 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孙权劝学》文本;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的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导入课文《孙权劝学》。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僻词汇,教师解答疑问。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4. 探究学习(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孙权的形象特点;(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孙权劝学的情景;(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交流学习心得;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孙权劝学》;六、教学反思2.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3. 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七、拓展训练1. 学生结合课文《孙权劝学》,进行拓展阅读,了解孙权的其他事迹;2. 学生尝试写一篇以孙权劝学为主题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展示自己对孙权劝学思想的理解;4.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孙权劝学》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开场白的情境创设,使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孙权劝学的历史场景之中。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他们对文本的代入感,使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问题导向,培养思辨能力
案例中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让学生讨论孙权劝学的原因,分析吕蒙接受劝学后的改变,从而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汇报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讲解《孙权劝学》的过程中,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可以让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最后汇总讨论成果。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我还将组织小组间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各组的学习亮点,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
-梳理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强调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反馈:邀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他们的观点给予肯定和鼓励。
初中孙权劝学教案
初中孙权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孙权劝学》。
2. 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孙权劝学的意义。
3. 能够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孙权劝学》。
2.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孙权劝学的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引起学生对孙权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认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孙权劝学》,理解文章内容。
2.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词语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文章背景,介绍孙权和吕蒙的关系。
2. 分析孙权劝学的意义,讲解“劝学”的原因和目的。
3. 分析孙权和吕蒙的人物形象,讲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品质。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孙权劝学的意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应用孙权劝学的意义。
六、总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提醒学生要注重学习,不断进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和巩固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全面理解《孙权劝学》的内容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孙权劝学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七年级语文必修孙权劝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必修《孙权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孙权的生平背景和其劝学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劝学的真诚和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3)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孙权劝学》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孙权的生平背景和其劝学的意义。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孙权劝学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的生平背景。
(2)提问:“劝学”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孙权劝学的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古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5. 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对孙权劝学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团队协作能力等。
《孙权劝学》七年级课文的教案
《孙权劝学》七年级课文的教案《孙权劝学》七年级课文的教案内容预览:《孙权劝学》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㈠了解作品: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一、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
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
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
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摩。
刮目:擦眼。
待:相看待。
3、议一议: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㈠、小组展示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合作探究: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七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通用16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通用16篇)七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通用1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1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课文。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
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过程:朗读感知-――自学理解――检测巩固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
难点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教法引导点拨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的
一、
歌曲导入
激趣
二、
文学知识积累
三、
诵读把握语气
四、
自主探究学习
五、堂清检测效果
歌曲导入
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作品。
1、听读
2、练读
4、读出语气
1、利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
2、学习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方法,疏通文意。
3、感悟文章内容
堂清
放歌曲
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指导诵读,
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检测
听歌曲
介绍、了解作者作品,
诵读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文言文翻译方法
感知内容
做堂清试题
导入学习情境
了解作者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做到读准、读顺、读出人物语气。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巩固所学
板书
设计
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七年级语文必修孙权劝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必修《孙权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执子弟之敬”、“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等。
(3)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懂得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孙权劝学》的朗读与背诵。
(2)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修辞手法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
(2)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劝学》的作者孙权和课文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5. 练习与反馈(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2)教师点评学生朗读,给予反馈。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2.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注明喜欢的理由。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涉猎往事”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孙权劝学》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和运用能力。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孙权劝学的案例,使学生理解劝学的道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孙权劝学中提到的要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二、教学准备•孙权劝学原文;•配套教材:初中语文教材;•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或手提板将“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案”的标题呈现给学生,并提问:“你们对孙权这个人了解多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孙权的兴趣。
2.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孙权劝学的背景。
介绍三国时期孙权的事迹,以及劝学在古代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了解到孙权劝学的背景和为什么要劝学。
3.阅读原文(15分钟)向学生分发孙权劝学的原文,让学生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查找关键词,并对关键词进行解释和讨论。
4.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讨论孙权劝学中的重要观点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整体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汇报进行点评,补充其他观点,并引导学生总结孙权劝学的核心要素。
6.学习方法分享(15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与孙权劝学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尝试这些方法,并记录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7.学生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并提醒他们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
8.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包括对孙权劝学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对孙权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分组讨论和整体讨论,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通过学习方法分享环节,学生也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建议,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
通过作业布置,提醒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品析课文
1.出示重点句段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甲学生扮演孙权,乙学生扮演吕蒙。丙学生扮演鲁肃。
1.体会人物说话的口气及心理活动。
2.通过表演体会人物动作。
(六)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表演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标出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学生用心体会。
(四)读懂文意,读出语气
1.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并标出重点字的拼音
2.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字多音,古今异义的字或句子。
3.老师解释文本中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4.老师将课文翻译一遍。
1.学生读懂并记忆。
2.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3.学生注意纠正错误。
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推出一名学生回答问(七)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发言。
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与新知识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一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
史.
学生记忆
使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和熟悉。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
【教学创意】
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明确现代意义用法。
3完成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课题: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探学(侧面描写)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短少,浅显易懂,故事性很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