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

合集下载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的问题成因主要由四点组成:历史原因、政治因素、经济技术、文化思想落后
1 历史原因
· ① 是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 为代价,发展工业。 · ② 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 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 ③ 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 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 停滞不前。
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也是时 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 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 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农民贫
从上世纪后5年到进入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一直维持在7%~8%的较高增长速度,在城市居民 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益突出。
·农民弱
现在农民逐渐丧失了生产资料,耕地,宅基地,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并且现在中国老龄化非常 严重,农村劳动力下降。3三农来自题的成因三农问题的成因
2
三农问题的表现
三农问题的表现
“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农村问题:农村条件差,面貌落后,农村人口锐减,经济不发达。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是指困扰中国农村发展进程的一系列问题。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的定义、成因及主要表现进行阐述。

一、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

农业问题主要指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农村问题主要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指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农民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三农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偏向和关注不足。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三农问题的成因主要有:1. 农业现代化滞后中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滞后,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渠道,导致农产品产量低下和质量不稳定。

2.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农村仍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缺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

4. 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5.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严重,进一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三、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三农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1.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合理的利润。

农民的产出无法直接面向市场,而是通过中间环节出售,利润被削减。

2. 农村人口流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不断加剧,农村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短缺。

农村老龄化加剧,农村社会发展压力增大。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于东喜+作业1+农村社会问题感想“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一、农村问题。

1、农村土地问题。

一是土地承包问题。

土地承包如何合理,承包到户的土地究竟如何处置使用,土地承包如何与人口等因素的变动相适应,等等,许多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二是宅基地问题。

宅基地不同于耕地,一直是农民的私产,现在似乎不明不白。

宅基地究竟属于谁,农民对于宅基地的处置使用权究竟与承包地有什么不同,宅基地的管理分配怎样才合理,面临若干问题。

三是土地权属问题。

在农地转为非农地过程中,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他们的角色和权益应该如何体现,制度安排如何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稳定农村社会,问题才刚刚受到重视。

2、基层政权问题当前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问题很多,如执政能力弱化、形式主义泛滥、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干部作风漂浮、不作为和乱作为并存等等。

但这些问题都是表面的问题,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最严重、最危险的问题是信任危机。

实际上,农村基层政权与农民之间的信任危机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已经让农村基层政权在工作中付出了代价,并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埋下隐患,给党的执政基础带来风险。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信任危机加大了农村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难度。

二是信任危机增加了农村基层政府与农民的交易成本。

三是信任危机有可能转化为政治危机。

二、农业问题。

1、粮食安全问题粮食问题曾是千百年来困扰人类和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天”字号的大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安危,也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比较好的调动;随着种子革命和化肥革命的深入,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粮食供应由过去长期的短缺转为供过于求,一个千百年来没有解决好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

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很大,人口呈刚性增长。

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头等大事,马虎不得。

从粮食区域结构看,我国粮食生产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区域间的粮食供需差异对粮食流通形成压力。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 农民弱。现在农民逐渐丧失了生产资料,耕地,宅基
地,失去了自己的房子。
生活贫困
教育落后
居住条件差
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的成因
L/O/G/O
三农问题形成原因
• 制度性原因: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形 成“三农”问题制度性原因。 • 工业和农业存在着“剪刀差”。城镇和 农村由于历史原因自然形成了差别。这决 定了城镇居民的素质高于农村农民的素质 ,从而派生出生存竞争力和生活水平城镇 居民高于农村农民的事实,从而形成了“ 三农”问题和农民工问题。
农民问题
• 农民多。1952年我国农民是5亿多,1978年是7亿多,
以后逐年减少,现在我国农民是9亿多,我国现在已经是 一个工业大国了,但是农民却越来越多。是一个很严重的 问题。
• 农民穷。从上世纪后5年到进入新世纪,我国国民经
济一直维持在7%~8%的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城市居民的 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 缓慢问题日益突出。
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 件”
J
2008年1月30日, 《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 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即第十个“一号文件”公布。文 件要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 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 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 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79538905
LOGO
三农问题形成原因
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也是农民贫穷, 农村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农问题形成原因
其他原因: 如劳动力流通体制的落后,城乡二元分割体 制造成了城乡之间劳动力流通体制的障碍,使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受到极大的制度阻碍 ,从而限制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又如全球化的 影响,使农产品的价格受到影响,加上中国农 产品的农药残留等问题,使得农产品在市场上 缺乏竞争力。又如农村缺乏社会精英的领导。

三农问题有关知识

三农问题有关知识

"三农问题"通常指的是中国面临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这个术语涵盖了多个层面的关切,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

以下是与三农问题有关的一些知识点:
1.农业现代化: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科技创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2.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3.农民收入水平: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缩小,是三农问题中的一项重要目标。

4.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农地流转、农村土地确权等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6.农村社会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提升农民素质和社会福祉。

7.农村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包括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工程、农药农草管理等,维护农村生态平衡。

8.农业投入政策:
-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农业税收、补贴政策,以支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增长。

9.农村治理体系:
-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加强村民自治和基层组织建设。

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协同推进各项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毛概“三农问题”

毛概“三农问题”

一、经济纲领中提出的三农问题是什么?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出现的几个重要问题:农民、农村、农业问题。

这三个问题的统称即为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最早由经济管理学博士温铁军于1996年正式提出。

中国共产党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引入正式工作报告,并随之迅速成为中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

农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后,与城市居民形成对称的二元国民的弱势群体。

占我国总人口近70%。

非指自然意义上居住在农村,并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业劳动者。

其划分的标准并非产业,而是以父母的户籍为唯一标准划分的群体。

农业:是指以土地、水面、草场、山林为主要生产资料的产业群的总称。

与其它产业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其生产过程受自然资源制约,具有天然的弱质性。

二是产业链条中断,农业只指其中间的生产环节,产前、产后环节则不属农业范畴。

它是二、三次产业的基础产业,居民生存的原产业,农民的主产业,20世纪末,其创造的GDP占整体国民生产总值的15%以下。

农村:是指人口集居的城市的城区以外的广大国土地域。

即人口集居远低于城镇的乡村,国土承载的公共产品价值量极低的地域。

问题:是指系统中不相匹配的环节或子系统。

即与其它环节和子系统在运动中不相匹配的外在表现。

或者说是系统中某一环节或子系统存在状态与其他子系统或环节差距的描述。

二、新民主主义时期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农民生活贫困,土地掌握在地主、官僚手中并且剥削农民。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当家做主,成为土地的拥有者。

(但土地本身是国家所有)三、现阶段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1、城镇化: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

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2、国民待遇: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

三农问题是什么

三农问题是什么

三农问题是什么?
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三农问题 名词解释

三农问题 名词解释

三农问题名词解释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三农问题各个方面的解释:1.农业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涉及到农产品生产、供求和贸易等方面。

在中国,农业问题包括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

2.农村发展农村发展主要指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

在中国,农村发展包括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

3.农民权益农民权益是指农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在中国,农民权益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方面。

4.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

在中国,缩小城乡差距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条件等方面。

5.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是指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和管理方面的制度。

在中国,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土地征收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等方面。

6.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方法、手段和装备来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过程。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科技创新、农业设施化、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

7.农村扶贫农村扶贫是指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在中国,农村扶贫包括整村推进、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方面。

8.农民创业农民创业是指农民在农村地区开展的创业活动,包括开办企业、经营农业合作社等。

在中国,农民创业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

9.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通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融合和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在中国,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

10.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地、水源、森林、草地、湿地等。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解读三农问题一、认知“三农”1、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何谓农民?具有农业户口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的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户口在农村就是农民”。

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而不仅仅指从事农业劳动人口。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之首“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农民发展关系农业、农村的稳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民生活、生产之地;作为农业生产者和农村居住者,是我国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的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进步和农村的稳定。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地位薄弱。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农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问题。

2、“三农”问题的历史回顾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重农政策及赋税制度。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古训一直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

(1)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农”问题(土地问题);(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3)近现代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

欧美国家的农业1.英国圈地运动2.美国罗斯福行政对农业的调整3.苏联的农业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二、“三农”问题现状及分析1、农业问题主要是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极低,经济效益低下。

2、农村问题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现代文明成果难以进农村寻常百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尤为突出。

3、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这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那么你对三农问题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三农问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三农问题的介绍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中共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三农问题的原因分析“三农”的弱质性首先是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无论它是处于传统农业阶段还是现代农业阶段,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它不仅要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还要面临很难预料的自然风险。

其次是受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农民的收入总是受到一个上限的制约,追加在农业上的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即使农民增加再多的投入也无法突破这一上限,而第二、三产业却没有这样的上限,其投入与产出成正比。

虽然现代科技使农业获得惊人的发展,但依靠科技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空间越来越小。

第三是由于我国现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一些大中城市甚至越过小康,进入相对富裕阶段,加上大多数农产品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居民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有的甚至会减少。

因此农业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低下。

制度因素“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

但要探析与“三农”问题形成相关的终极制度原因,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为其要。

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我国的“三农” 我国的 三农”问题 三农
一、何谓“三农”问题? 何谓“三农”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三、应当怎样思考三农问题? 应当怎样思考三农问题?
四、破解三农的途径有哪些? 破解三农的途径有哪些?
一、何谓“三农”问题
三农,农业、农村、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之谓也 。“三农” “三农” 问题的深刻根源是现代化进程。 问题的深刻根源是现代化进程。 农村问题是城乡结构问题; 农村问题是城乡结构问题;农民问题是人权问 农业问题是产业政策问题。 题;农业问题是产业政策问题。 李昌平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 李昌平说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 险” 。 三农”具有不可低估的人口影响、空间影响、 “三农”具有不可低估的人口影响、空间影响、 素质影响和互动影响 。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 作的重中之重”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2、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
停滞阶段: 年起的连年下滑, 停滞阶段: 1997年起的连年下滑,1996年, 年起的连年下滑 年 农 民收入增长曾达9%, 民收入增长曾达 %,1997年,这个数字 年 %, 骤减为4.6%, %,1998年4.3%, %,1999年3.8%, 骤减为 %, 年 %, 年 %, 2000年2.1%。 年 %。 小增长: 小增长:2001-2006年
2012年两会报告中提出的“三农”政 年两会报告中提出的“三农” 年两会报告中提出的 策
在粮食产量连续“八连增”之后,面对经济增长下 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复杂形势,做好今年 “三农”工作仍然是本届政府的重中之重。继去年 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首次超过1万亿元,今年政 政 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 年中央财政用于“ 府工作报告 年中央财政用于 三农” 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 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 投入拟安排 亿元

简述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

简述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

简述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三农问题是指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和农村社会事务等一系列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相关的问题。

它是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社会事务三个方面。

农业农村发展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内容之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载体。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农民收入增长是三农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其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如农产品价格低、农民工收入不稳定等。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技能、改善农民就业环境等。

只有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农村社会事务是三农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农村社会事务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事务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教育、医疗资源不足,农村养老和住房问题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事务的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社会事务三个方面。

只有通过加强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社会事务,才能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

为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事务的改善,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2、农民分化 • 一是职业分化。农民内部的分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家 庭经营以后就开始了。首先是职业分化,农民已经不是单一的农民了,1989 年我国以职业为标准把农民划分为8个阶层: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个 体工商户,农村知识分子,乡企管理者,私营企业主,农村管理者。这些年 农民分化更加迅速了。 • 二是财产和收入分化。农业户口里有些人已经相当富有,有的人已经是亿万 富翁,有的还很穷。过去在一个公社,一个生产大队里,大家一起生产,一 起生活,收入相差无几。现在在同一个乡,或一个村里,少数人很富,住上 了别墅式房子,但大多数人还贫穷,住着平房,相差悬殊。根据国家统计局 调查,2004年,农民年收入600元以下的2.25%;601--1000元的占6.07%; 1001--3000元的占51.37%;3001--5000元的占25.29%;5001元以上的占 15.02%。
• 6,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我国现在建立起来 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但这张网主要是覆盖城市居民的, 农村养老主要靠家庭养老。少数省份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7,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 8,住房的差距。城镇民拥有的住房有房产证,也有长期使用的地产 证。这个住房城镇居民可以出租、出卖、抵押、遗传。而农民不同 ,即使是祖传几代的老房,因为宅基地被宣布为集体所有,农民可 以居住,也可以出租,可以遗传,但不能出卖,也不能抵押,到银 行贷款作抵押物就不行。
• 4,教育方面的差距。自1960年代实行严 格限制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户籍制度 以后,农民的子女就学被严格限制在本村、本乡、本 县受教育,农村青年不能报考城市里较好的初中和高中,实际也就限 制了他们到高校受教育的机会。自此,校中的农村学生的比重逐年减少 • 据统计: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学历状况相比较,城市居民的高中学历是农 民的3.5倍,中专为16.5倍,大专为55.5倍,大学本科为281.5倍,研究 生为323倍。 • 5,医疗差距。众所周知,城乡医疗差距本来就很大,因为城市居民可 以享受公费医疗,而农民则不享受公费医疗。国家仅有的医疗资源, 85%放到只占人口30%的城市,而占人口70%多的农村,只得到15%的 医疗资源。更为严重的是,当前城乡差别的恶果已经影响到下一代身上 。据2000年第三次全国营养普查:6岁儿童的身高,农村是110公分, 城市是113公分,16岁青年,农村是158公分,城市是164公分,相差6 公分。有关方面发现农村的医疗方面“缺医少药”的状况比文化革命时 期还严重。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编辑本段]内容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编辑本段]背景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二者比例为3.33:1(2006年为3.28: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

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农民第一次出现了“手里有粮卖不出”的现象[来源请求]。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

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他们的总体生活情况是中国总体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

农村的发展将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最大的挑战,从而使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显著的问题。

[编辑本段]三农问题的衍生影响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

三农热点知识

三农热点知识

三农热点知识
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个问题。

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

农业问题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值,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农村问题则涉及到如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

农民问题则关注农民的权益保障、收入增加、教育培训等问题。

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采取多种措施并行的方法。

例如,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包括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等。

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加大农村交通、水利、通讯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

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深化农村改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

总之,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并行的方法来解决。

什么是三农问题

什么是三农问题

什么是三农问题—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什么是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出现的几个重要问题:农民、农村、农业问题。

这三个问题的统称即为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最早由经济管理学博士温铁军于1996年正式提出。

中国共产党于2019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引入正式工作报告,并随之迅速成为中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

农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后,与城市居民形成对称的二元国民的弱势群体。

占我国总人口近70%。

非指自然意义上居住在农村,并从事种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植、养殖业的农业劳动者。

其划分的标准并非产业,而是以父母的户籍为唯一标准划分的群体。

农业:是指以土地、水面、草场、山林为主要生产资料的产业群的总称。

与其它产业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其生产过程受自然资源制约,具有天然的弱质性。

二是产业链条中断,农业只指其中间的生产环节,产前、产后环节则不属农业范畴。

它是二、三次产业的基础产业,居民生存的原产业,农民的主产业,20世纪末,其创造的GDP占整体国民生产总值的15%以下。

农村:是指人口集居的城市的城区以外的广大国土地域。

即人口集居远低于城镇的乡村,国土承载的公共产品价值量极低的地域。

问题:是指系统中不相匹配的环节或子系统。

即与其它环节和子系统在运动
第1 页。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一)“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社会现实问题与矛盾首先,“三农”问题不解决会影响社会稳定。

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其次,三农问题加剧了我国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的现实矛盾。

(二)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第一,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三农”问题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二,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成败的大问题。

“三农”问题,首先关系到改革的路线和方向问题;其次,三农问题的解决速度和解决方式决定市场化改革的速度问题;再次,“三农”问题解决的不好,将会增强改革的难度;最后,“三农”问题解决的成本决定着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本。

所以,“三农”问题是对党和政府改革总路线的一个考验。

第三,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一是全国近13亿人口,62%以上在农村,占大多数;二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东西部农村之间的差距在拉大。

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

第四,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对党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考验。

“三农”问题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解决三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协调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民增收,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36.5
29.5 12.8 5.1 1.2 18.7 70.1 8.7 1.3
6、农业税税额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1978 1984 1986 1988 1989 1991 1992 1994 1995 1997 1999 2000 2002 合计 28.4 34.84 44.52 73.69 84.94 90.65 119.17 231.49 278.09 397.48 423.50 465.31 659.72
– 1993年国家清理出要求农民集资的各种基金有37种之多,如治安联防费 、中华女子学院在农村的集资、农民看电影集资、农村改水集资、农村改 厕集资、农村防鼠集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集资、农村办电集资、基 本农田建设集资、农村教育集资等等,多如牛毛。 – 1993年,国务院授权农业部宣布取消的农民出钱出工的达标升级项目多 达43项。如民兵训练基地建设达标、农村中小学校舍及环境建设达标、 教育先进县达标、教育先进乡镇达标、农科教中心建设达标、户证管理规 范化建设达标、敬老院建设达标、骨灰堂建设达标、双拥模范县达标、民 政劳动保险达标、文明村(五好家庭)建设达标、司法所建设达标、财政 所建设达标、村镇建设达标、农电站建设达标、农村办电达标、节能节柴 灶达标、沼气池达标、乡村文化站(馆、室)建设达标、乡村广播站建设 达标、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卫生先进县达标、灭鼠达标、农村改水改厕达 标、合作医疗卫生建设达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达标等等,多不胜数。 如此繁多的基金和达标升级活动都要农民出钱出工
“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下的农 民-------农民身份制度的形成
– 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56-1957年先后六次做出了 关于制止农村人口外流的指示,采取各种强制性措施不 允许农民进入城市。 – 2、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一个人出生后,依据其母户籍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问题”历史知识考点考点1基础知识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1、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3、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4、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5、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6、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二、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5、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1、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2、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3、秦朝开通了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①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②概况A、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B、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③影响A、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五、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2、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④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4、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

①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

5、五代时:继续南移。

6、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7、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六、关于土地兼并1、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这一问题。

2、影响①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②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

七、关于重农抑商问题1、实施的原因①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④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2、表现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③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

④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

⑤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

3、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考点2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1956底废除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

①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

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③1947......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

模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考点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一、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1、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2、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3、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二、汉朝:编户制度1、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

2、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3、影响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②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三、隋唐:租庸调制1、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4、内容①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②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③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④作用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四、唐中后期两税法1、原因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②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2、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①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作用:①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④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5、局限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

③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④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五、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1、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