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网络舆情是政府新课题
网络舆情的发展特性及应对策略
10 传播力研究 2021年05期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收稿日期:2021-2-3基金项目:贵州省委党校课题:重大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及政府应对策略(课题编号:2020DXZXYB07),本文系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雪(1986—),女,四川康定人,讲师,主要从事社会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随着科技、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社会风险时时会与我们不期而遇,风险社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威胁,并且超出了社会的预测和控制能力,正如贝克所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在风险社会中,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
[1]在武汉爆发的疫情,就是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疫情爆发后,受到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我国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政府利用舆论力量,通过网络传播能量、安抚公众,尽最大努力化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
一、网络舆情概念、演化逻辑及特性(一)网络舆情概念舆情在古代治国思想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强调要疏导民怨,倾听老百姓的心声。
古代的舆情思想对于现代化舆情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互渗透,管理者不再有信息位的优势,都处于扁平化的空间,人们都可以都过微博、微信、QQ 等新媒体传递自己声音,让情感交流、意见表达、信息共享成为了可能,“人人都有麦克风”是当今时代特有的现象。
交流方便的背后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交流成本降低后,使得不同群体、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网络将信息传播、扩散,甚至会引起舆情事件。
本文结合疫情防控,认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是指由各种不同社会群体,以扁平化的网络媒体为平台,围绕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含有多种情绪、价值偏好、观点态度和理解认知的行为总和。
(二)网络舆情演化逻辑从生命周期的视角看,网络舆情的演变是一个发酵到消亡的过程,一般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亡期。
新媒体时代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探究
新媒体时代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探究新媒体时代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探究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逐渐形成并日益活跃,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
针对当前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对舆情的潜在力量认识不足、反应迟钝、控制过度、舆情监测系统不科学、立法滞后等薄弱环节,政府必须从观念、实践及制度层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以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舆情引导;传统媒体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力愈来愈强,成熟、理性的网络舆论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那么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一、从网络舆情的特点看加强政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首先,新媒体特有的开放性、主体隐匿性、实时互动性特点在保障公众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的同时也容易产生一些情绪化、非理性甚至虚假的信息和言论。
其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发酵、放大性。
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很多都是由互联网上的“小天气”演变成“大气候”的,如河南周口“平坟复耕”事件、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都是由局部性事件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逐渐演变为影响全国舆论的公共事件。
当网民对某一热点形成大规模意见针锋相对的局面时进行有效的舆情引导,能够避免舆情危机的发生。
最后,网络舆论偏重于负面的社会问题。
国内网络舆论重在对问题的揭露和对现实的批判,主要关注涉及党政腐败、政府公信力、弱势群体等敏感话题。
网络舆论源自现实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对于那些虚假的、夸大的庸俗负面舆论要加以有效引导,缓冲社会负面情绪,维持社会稳定。
网络舆情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其加强引导。
二、当前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中的短板现象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己成为重要的舆论集散地、放大器和利益诉求平台,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网络舆情培训心得体会
网络舆情培训心得体会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互联网加快发展背景下摆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和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
小编带来了网络舆情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网络舆情培训心得体会篇19月29日,为做好宣传与应急处置工作,州政法委组织开展了全州政法部门宣传与应急处置工作培训会,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下面针对网络舆情方面谈一下培训心得。
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已颠覆了各行各业,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网络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
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互联网加快发展背景下摆在各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和挑战。
网络舆情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重视它,管理它,掌控它,否则就会失去主动权。
唯有通过高度关注网络舆情,不断强化网络问政,加快推进主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畅通与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沟通渠道,建立完善舆情监控机制,及时认真回应网民关切,才能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为推进政法工作有序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增强工作主动性,适应舆情信息的新特性网络时代,人人都有了一个“麦克风”,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放大器,草根民意的集散地,舆论监督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舆情事件层出不穷。
因此,应对网络舆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一旦网络舆情应对不当,就会相关部门的形象。
坚持日常舆情监测,将成为关键的墓础工作。
当前,社会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只有提高创新意识,才能适应形势的新变化,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从而掌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动权,为政法事业各项工作的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努力做到宣传工作着力点与新闻媒体聚焦点相统一,宣传政策主张与通达社情民意相一致,弘扬社会正气与加强舆论监督相结合。
围绕涉及广大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主动做好宣传工作,赢得舆论支持。
二准确把握重点,提高舆情信息的针对性跟踪热点,找准难点,准确把握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通过舆情信息,展示工作成果;着力挖掘有深度有分析有研判的信息,为工作的加强与改进创新与发展提供服务。
面对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面对网络舆情应对措施一、压力面前不卑不亢当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民众更加倾向于通过低成本的网络渠道来呼吁和呐喊,网络汇聚的各种声音汹涌来袭,网络舆情频发、高发、多发、突发成为常态。
处置网络舆情,首先要适应挑战,破除传统的不理、不用、不管的思维定势,要在舆论压力面前不卑不亢,做到不慌、不怕、不躲、不拖、不堵、不抗、不纵。
1.不要慌。
舆情突发后就会被置于一个举世瞩目的境地,曝光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六神无主,自乱阵脚,慌张应对,说话口无遮拦、主观武断、乱下结论,容易乱中出错,反而把自身置于舆论漩涡之中,使应对陷于被动。
镇静而坦然地接受现实,有助于理性客观化解舆情。
2.不要怕。
面对众声喧哗、缺乏理性的一边倒式的舆论监督会带来强大的杀伤力,畏惧害怕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抛弃胆怯心理,勇敢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3.不要躲。
舆情突发后,各路媒体蜂拥而动,记者八面云集,面对种种质疑,四处躲藏,推三阻四,避而不见,只会加重舆情,令谣言横飞,丧失处置舆情、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4.不要拖。
采用应对传统危机的经验来处置网络舆情,指望“拖一拖就会过去”只会将问题越拖越大,进而丧失自己的立场,葬送自己的公信力和网络形象。
5.不要堵。
舆情事件引起舆论滔天,引来围观网友无数,对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不宣传报道,不释疑解惑,实施信息封锁,以灭火心态处置,只会加剧网友对背后真相的猜测,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由此舆论往往会偏离应有轨道,甚至引发恶果,造成社会危机。
6.不要抗。
引起网络关注的事件一般起因为有悖于常理和常识。
网络情绪面前,视舆论呼声于不顾,固执己见,不接受批评,逆网络舆论压力而行,采取与网络民众对抗的方式,违民心民愿,极不可取,非智者所为,只会让事实真相显得越发错综复杂。
7.不要纵。
面对舆论带来的压力,以妥协退让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断腕切割”,或划清界线,或推卸责任,刻意纵容媒体和舆论,不仅损害自己形象和切身利益,相反吃亏还不一定讨好,甚至会成为众矢之的,激起网络民众更多的愤怒和拍砖。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旨在深入剖析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网络舆情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首先对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概述,明确研究背景与意义。
接着,从网络舆情的生成与传播机制、主要类型、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网络舆情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网络舆情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展望网络舆情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通过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学术界和实践界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促进网络舆情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舆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或话题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的总和。
它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复杂性和动态性。
网络舆情的定义涉及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网络”,即信息传播的平台和渠道,二是“舆情”,即公众的意见和情绪。
传播速度快:网络舆情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旦某一事件或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便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互动性强: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公众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发表观点、分享信息,形成多元化的舆论表达。
影响力大:网络舆情能够对社会事件和公共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难以控制:由于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加之互联网环境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控制变得异常困难。
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开展情况
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开展情况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开展情况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开展情况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事件,其发源地基本在基层,随着组织工作透明度、公开度的提高,一些涉及组织工作特别是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新闻及评论经常成为网上的舆论焦点。
如何及时、有效、稳妥地应对好网络舆情,成为新时期组织部门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是突发性。
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直接且身份隐蔽,网民能够快速、大胆地发表意见,呼唤声援,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力量,以期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因此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没有征兆。
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二是破坏性。
组织部门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大众与组织部门在观点甚至行动上的剧烈冲突。
三是紧迫性。
组织部门必须对即将或者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减少损失。
健全机制,积极应对。
成立了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由部领导、办公室及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的组工网络舆情防范与处置领导小组,加强与宣传、公安部门网络管理科室和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交流,以形成工作合力。
负责对本地网络舆情涉及到组织工作的内容进行监测跟踪,并不定时地在互联网上查找涉及本地干部工作有关情况的话题。
对涉及的组织工作舆情,工作人员认真进行梳理,按照所反映的内容和所涉及的干部,分门别类予以储存备案,特别对重要情况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制定预案,把握动态。
利用地方党建网、政府网等平台,加强对组织工作、干部人事工作的宣传,及时发布不涉及保密范围的干部政策法规以及干部工作信息动态,提高透明度,减少神秘感。
对针对干部个人的帖子,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工作有疑惑、有情绪的帖子,工作人员及时与有关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建议相关人员进行跟帖说明,防止事态恶化。
最后,及时删帖,杜绝炒作。
对于一些虚构捏造、夸大其辞、极端偏激的帖子,则通过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屏蔽或删除,避免恶意炒作,形成不良舆论。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成功案例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成功案例分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网络舆情的兴起,一旦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将对企业、政府以及个人形象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管理网络舆情危机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案例一:某知名餐饮企业某知名餐饮企业在网络上的一个视频中出现了店内卫生问题,该视频很快在网络上疯传,引发了广泛的负面舆情。
面对这一情况,该企业迅速做出了回应。
首先,他们迅速撤下了有问题的视频,并且公开道歉,承认存在问题,并承诺进行整改。
其次,他们积极与受到影响的消费者进行沟通,听取投诉并给予解决方案,以恢复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此外,他们还对店内的卫生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整改,通过定期公开卫生检查报告来证明问题的解决程度。
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网络舆情对企业形象的损害,并重新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案例二:某政府部门某地政府在一个重大事故中处理不当,导致了广泛的质疑和抨击。
面对网络上的舆情危机,该政府迅速成立了由多个部门组成的危机管理小组,并启动了全面的危机公关计划。
首先,他们公开透明地向社会公布了相关信息和处理进展,及时回应网民质疑。
其次,他们积极与各界专家学者进行对话和研究,制定出具有权威性的解决方案,并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估。
此外,他们还通过与媒体合作,发布真实的情况,纠正谣言,树立正确的信息导向。
这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最终有效地控制了舆情危机的扩散,恢复了政府的公信力。
案例三:某明星某明星因个人行为问题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负面舆情,严重影响了其形象和粉丝的支持。
面对舆情危机,该明星迅速做出了公开道歉,并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承诺进行改正。
此外,他们积极与粉丝进行沟通,向粉丝解释自己的看法和内心感受,并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改变。
他们还与社会公益机构展开合作,积极参与公益活动,通过积极的社会行为来修复形象。
这些措施最终帮助该明星重新赢得了粉丝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
从网络舆情的影响看群体性事件的疏导与化解.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网民的迅猛增长,网络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民众意见表达最活跃的平台,网络舆情的活跃程度空前高涨,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网络舆情风暴,也引发了许多群体性事件。
从近几年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如瓮安打砸抢事件、石首群体暴力事件、马鞍山群体抗暴事件、广州新塘聚集滋事事件、广东乌坎事件等来看,网络舆情在事件发生与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事件演化过程中,网络上往往会形成强大的“井喷型”网络舆情,对政府、对社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并影响着事件发展的态势。
因此,如何针对网络舆情与群体性冲突的相互作用机理,强化网络舆情的疏导与管理,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能力,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作用机理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民众在互联网上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集合。
[1]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日益普及,我国网民规模呈现出持续高速发展的趋势,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
[2]网络以其独特的技术性,为民众营造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意见和诉求的广阔话语空间,网络舆情逐渐成为民众诉求表达的重要途径,在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影响力不断增强。
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的晴雨表,是人们现实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和情感宣泄的某种反映。
由于网络表达自由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现实社会中各种利益诉求、价值冲突、观念碰撞、情绪宣泄等正越来越多地以网络舆情的形式表现出来。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冲突显现化与民众舆情表达日益高涨的特殊时期,由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并呈现出多发高发态势。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由于体制内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和利益诉求受阻而理论与现代化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2012-07 July,20112012年第4期NO.4,2012从网络舆情的影响看群体性事件的疏导与化解叶国平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舆情空前高涨,群体性事件的网络特征日渐凸显。
舆情工作培训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舆情工作培训会议,旨在提高我们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确保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舆论环境。
在此,我代表培训组织者,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情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如何有效应对舆情,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企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此,我想结合本次培训,谈几点看法:一、提高认识,增强舆情意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舆情工作的重要性,将舆情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要充分认识到,舆情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
我们要增强舆情意识,时刻关注网络舆论动态,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各类舆情事件。
二、掌握方法,提升舆情应对能力1. 加强舆情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舆情监测工具,对网络舆论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风险。
2. 做好舆情分析,把握舆论导向。
我们要对舆情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为应对舆情提供有力支持。
3. 主动回应,化解舆情危机。
面对舆情事件,我们要敢于直面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化解舆情危机。
4. 强化沟通,形成合力。
我们要加强与媒体、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协作,形成应对舆情的工作合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舆情工作水平1. 加强舆情工作队伍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善于沟通协调的舆情工作人员。
2. 开展舆情工作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舆情应对能力。
3. 建立健全舆情工作制度,规范舆情应对流程,确保舆情工作有序开展。
四、强化责任担当,落实舆情工作要求1.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舆情工作,将舆情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确保舆情工作落到实处。
2. 全体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执行舆情工作要求,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最后,希望大家珍惜这次培训机会,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推动我国舆情工作再上新台阶贡献自己的力量。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芜湖县人民检察院彭永彪内容摘要: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
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主题词:网络舆情现状应对策略正文:一、我国网络舆情现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
随着“网络政治”的演进和阳光政府、电子政府的全面推进,互联网正以其自由、互动的独特性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
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1/4,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
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
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随后又来到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聊天,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网民在线直接对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网民的大力肯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FORUM
PARTY&GOVERNMENT
当代行政
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 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 环节: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 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 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做到有所 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 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 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 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与 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 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信息沟通机 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 重要经验。以上海为例,无论在涉 日舆情、地铁调价,还是普陀城管 打人等“网络热点舆情”处理上, 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判断 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 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 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 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 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 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 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 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 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 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 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 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 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 2005年8月15日是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日本首相 小泉纯一郎于当天参拜靖国神社的 举动引起网民极大愤慨。为有效控 制、理性引导网上涉日舆情,上 海市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未雨绸缪, 8月11日起就密切关注境内外中文新 闻类网站、外电有关报道和评论、 网民留言情况,及时把握媒体对小
Hale Waihona Puke 尽管如此,由于网络传播是新 事物,而网络舆情更是一个全新的 课题,尤其当出现重大突发网络舆 情危机时,在很多方面因缺乏足够 的经验而尚待改进。 1.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 展。很多城市,对网络舆情危机的 日常监测,目前主要集中于卫生、 教育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的领域。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任 何领域,都有可能引发大的负面网 络舆论,进而形成危机事件。 2.预案大多是原则性规定, 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导和演练。从现 有情况看,在制定网络舆情危机预 案时,还有相当部分预案比较粗线 条,也缺乏对预案内容的日常培训 和演练。一个优秀的预案,就是一 本好的操作手册,对危机发生时的 具体步骤,都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 定。当预案制定后,要不定期地进 行演练,提高警惕性和实战能力。 3.信息公开要进一步提高。长 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 在信息传递方面欺上瞒下,报喜不 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 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 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宣传 主管部门习惯用传统粗暴的方式管 理大众传媒,媒体缺少必要的法律 保护,致使媒体的信息传递作用和 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 上部分政府机构为了“保稳定”, 部分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以及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过分看重吸引外 资、发展旅游等方面的近期局部利 益,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在危机处理 中信息透明度较差。 四、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 制的措施 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中, 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既有 先后顺序、也有交叉混合。监测
网络舆论凸现的社会问题及对策
网络舆论凸现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网络舆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对策近年来,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
网络已成为重要的大众媒体,成为网民讨论公共事务、表达意见、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公共平台。
但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体,其致命的缺陷是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导致其缺少权威性和公信力,因网络舆论的失控引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如何利用网络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面临的又一个紧迫而崭新的课题。
一、网络舆论事件凸现的社会问题。
伴随着网络的扩张,网络舆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了民众对社会舆论的参与,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从网络舆论事件中体现的诸多社会问题。
(一)网络舆论事件凸现了社会矛盾的淤积对热点网络舆论的跟踪分析表明,网络舆论事件的数量猛增,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社会紧张度正在上升,社会矛盾进一步淤积。
而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聚集网络舆情焦点的热点事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
近年来,政府的公信力在民众心中的负面评价有加剧的趋势,一些地方或部门官员违法乱纪行为一旦曝光,就会马上成为全国的社会热点。
如周正龙案、天价烟案等。
二是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城管队伍。
这类事件主要涉及公检法、城管等政府部门,网上聚焦日益紧张的警民关系和不断发生的地方极端社会事件,可以看出社会民众的某种不满。
如早年的刘涌案和近年的“俯卧撑”“、躲猫猫”事件。
三是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
这类事件涉及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央企,如“北京站售票”事件、“央视大火”事件等话题。
四是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
这类事件涉及房价过高、费改税政策、老保险制度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医疗体制改革、高考改革等。
五是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
公众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初次分配不合理问题的不适感不断增强,不满情绪日益积累,比如国泰君安天价薪酬、高管降薪等。
加强网络舆情响应速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网络舆情响应速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公众舆论观点和情绪。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关注和处理的重要课题。
加强网络舆情响应速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对于政府、企事业单位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网络舆情的处理过程中,响应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舆情的发展和影响。
加强网络舆情响应速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收集工作。
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网络舆情的重要信息和传播路径。
同时,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自动分析和评估,提高监测的准确度和时效性。
第二,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快速回应。
在发现网络舆情后,要迅速组织专业团队进行舆情的分析和研判,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回应。
常见的应对方式包括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进行舆论引导和舆论澄清等措施。
此外,还应建立起对网络舆情的持续监测和跟踪机制,及时调整和优化应对策略,提高应急处置的效果和效率。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加强网络舆情响应速度的重要保障。
网络舆情的发展和传播速度惊人,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往往会引发舆情的迅猛发酵。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企事业单位需要具备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要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置机制。
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快速响应的工作流程和决策制度。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其次,要加强应急处置团队的建设。
组建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团队,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加强团队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熟练度和效率。
第三,要加强舆情信息的传播和引导。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准确传递事实真相,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舆论观点。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渠道和社交平台,积极引导舆论走向,减轻舆情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第四,要加强舆情数据的分析和研判。
重大突发事件中负面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建议
INTERPRETA TION区域治理重大突发事件中负面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建议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陕西分中心 张志娟,陈园摘要: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负面舆论极易在网络中酝酿、放大甚至扭曲,如果处置不当并形成负面舆情事件,将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危害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
如何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加强舆论引导并化解危机,成为政府面临的现实课题。
本文在分析重大突发事件中负面网络舆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政府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完善负面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健全保障机制、创新应对方法、推进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负面网络舆情;治理;机制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52-0049-000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政府舆情应对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特别是在信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网络舆情管控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文在分析重大突发事件中负面网络舆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政府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负面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重大突发事件中负面网络舆情的特点(一)传播迅速,范围广泛互联网作为一个为大众提供便利服务的虚拟平台,让公众实现了自由发表观点、实时沟通互动的权利。
在讲求时效性的当今,人们获取信息不再是被动地等待传统媒体的统一报道,而是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利用网络媒体平台,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消息。
与此同时,公众与信息传播者之间的信息对称愈发明显,即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这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促进公民参与网络舆论讨论的重要原因,也对舆情的发酵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愈发加剧了负面网络舆情的生成速度。
网络舆情分析课题报告社交媒体舆情与公众情绪分析
网络舆情分析课题报告社交媒体舆情与公众情绪分析网络舆情分析课题报告社交媒体舆情与公众情绪分析摘要:近年来,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使得公众对于特定事件或话题的讨论、表达意见和情绪管理成为可能。
本报告旨在对社交媒体舆情与公众情绪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公众舆情分析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1. 引言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社交媒体的兴起,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自由表达看法、评论和分享内容,因此社交媒体数据中蕴含了大量的公众情绪信息。
社交媒体舆论分析能够对社会舆情的走向和公众情绪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对于政府决策、舆论引导以及企业品牌形象维护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 社交媒体舆论分析方法2.1 数据采集社交媒体舆论数据的采集是社会舆论分析的基础,一般采用网络爬虫技术从社交媒体平台上抓取数据。
数据的来源可以包括微博、论坛以及在线新闻等多个渠道,以增加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2.2 情感分析社交媒体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通过情感分析可以对用户的情感倾向进行判断。
情感分析可以根据文本中的词语、表情符号、语气等因素对情感进行分类,常用的方法包括情感词典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等。
2.3 主题分析社交媒体上的舆论一般围绕特定的话题展开,因此主题分析是舆论分析的重要环节。
主题分析可以通过对于文本中关键词的提取和聚类分析,以及社交网络关系的挖掘来实现。
其中,主题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根据文本中的共现关系来挖掘隐藏的话题。
2.4 形势分析形势分析是对社交媒体舆论整体走向的评估和预测。
通过基于舆情数据的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可以得出社交媒体舆情的态势走向与趋势。
3. 社交媒体舆情分析的应用3.1 政府舆情引导社交媒体舆情分析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决策的参考依据,根据社交媒体上的舆论情绪进行针对性引导和调控。
政府可以通过及时掌握公众对特定问题的关注和情绪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满足公众需求。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提升网络素养与舆情意识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提升网络素养与舆情意识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提升网络素养与舆情意识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形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面对这一现象,提升网络素养与舆情意识成为了我们应当重视和改进的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并提出提升网络素养与舆情意识的方法。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平台上所展现出的公众对特定事件或话题的讨论和评价。
它不仅代表了社会集体的声音,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
因此,综合治理网络舆情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网络舆情能够影响社会的稳定。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当舆论一致,社会风气正面时,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当网络舆论负面,甚至引发恶意攻击和言论暴力时,社会稳定将受到威胁。
因此,要综合治理网络舆情,重视舆情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十分必要。
其次,良好的网络素养和舆情意识有助于个人形象的建立和维护。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形象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给更多的人群。
如果个人在网络上表现稳重、真实和积极,就能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相反,如果个人沉迷于网络低级趣味,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者被网络舆论诋毁,个人的形象将受到严重损害。
因此,提升网络素养和舆情意识可以帮助个人树立良好形象,增强竞争力。
二、提升网络素养的方法1. 学习网络文明礼仪。
在网络舆情中,言辞和态度非常重要。
学习网络礼仪,遵守公序良俗,尊重他人的观点,是提升网络素养的首要步骤。
通过参加相关培训,掌握网络交流的技巧和规范,使自己在网络上更加得体和专业。
2. 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网络上存在大量信息,其中包括真实信息,虚假信息以及带有误导性的信息。
提高信息辨别能力,能够筛选出有用和可信的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是提升网络素养的关键之一。
3. 加强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人们应当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避免被网络犯罪分子攻击和侵害。
城管网络舆情的调研报告
城管网络舆情的调研报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社会和民众中产生影响。
由于城管体制和城管工作的特殊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近年来,我区城管分局受理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越来越多。
网络舆情一方面推动了城管工作的改进,另一方面,一些负面的舆情往往给城管部门的形象和声誉造成影响。
加强舆情监控和引导已成为我们城管人的新课题。
一、现状分析(一)数量日益增多。
分局处理网络舆情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
一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诉求、发表看法。
他们的网上诉求日益频繁,网民发表言论热情高涨,阶段性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市民意见情绪网络化表达逐渐形成习惯。
二是城管这支队伍因其历史的原因、体制的原因,成为网络舆论热议的焦点,常被民众所关注。
2013年上半年,城管舆情全面爆发,其爆发态势不同于往年:首先是舆情事件数量多,其次是影响大,再次是分布地域广。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筛选出的68件城管舆情事件分布于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全国大半部分(图1)。
68起舆情事件中,发生在广东的最多,有起,占比24.6%。
此外,江苏、湖北、安徽、四川、海南、河南、江西等地城管舆情事件也较为多发。
这些省份多处于中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外来人员多、小商品经济活跃导致商贩比较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为城管舆情的发生提供了环境。
但这些因素并非舆情高发的必然原因,像北京、浙江等地也具备这些要素,但城管舆情事件的发生率却并不太高。
(二)内容涵盖面广。
从网络舆情的内容来看,有以下几项:一是表达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态度情感;二是表达对某一事件的认知;三是暴露问题或投诉;四是行为倾向,此类为我们通常说的预警性信息,常发生在特殊时间节点,重大活动前期。
(三)形式呈现多样化。
一是网络论坛,通过网民自主发帖、跟帖等方式形成舆情;二是新闻点评,新闻网站在新闻信息之后设置点评窗口,收集网民意见;三是留言板,主要是官方网站专门设置给地方领导留言的栏目,例如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成为收集民意的重要渠道;四是在线调查,用网络编程的方式将问卷生成页面,用户在浏览页面的时候,对问卷进行回答,生成调查结果;五是微博,拥有不同数量粉丝的微博同传统媒体比较,其影响力相当于一本杂志、甚至一份全国性的报纸,微博的多点内容发布、信息同步、与移动媒体的结合、链式反应和循环跟贴等特点,值得我们跟踪关注。
加强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
加强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掌握网舆论主导权目前,中国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网民数量已超过两亿人,由此可见,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将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宣传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胡锦涛同志明确要求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我认为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阵地意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视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牢牢把握主动权,努力为促进阿尔山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急剧增加的网民规模和不断拓展的网络新闻,使网络舆论成为经济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在强大的网络信息时代,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搭建与网民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抢占舆情主动权。
目前,阿尔山市政府及其部分政府部门大多已建立了门户网站,除政府门户网站外其他部门网站几乎都是单向发布信息,又由于信息更新滞后和互动机制缺失,使网站对大多数网民而言不具有吸引力。
搭建网络平台,一方面要重视政府及其部门官方网站的建立和维护,及时利用网站平台发布信息,开设网民诉求通道,回应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在收集网络舆情上发挥自身平台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积极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和论坛,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收集相关舆情资讯,为平时工作提供参考。
此外,政府官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可以采取开放博客、公布电子邮箱等方式,征求网民意见和监督议题,畅通网民访求渠道和网络监督通道,提升公共治理水平。
二、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引导网络舆情发展。
网络时代的公共治理,要求我们把网络舆论作为了解民情、掌握民意的晴雨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同各种网上错误言论作斗争,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