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经济政治与社会》说课稿
《经济政治与社会》说课稿《经济政治与社会》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日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如何在本学期教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
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政治与社会》是北京师范高校出版社20xx年8月依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此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并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其次版教材。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提高现今中职同学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力量的必修课程,本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究和改革创新,对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主动的推动作用。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材,本书内容与国家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进展、人民群众生活联系紧密。
一方面,该教材用最新的数据资料更新教材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教材能够尽全面的反映我国将来五年经济社会的进展蓝图。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现今中职同学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力量目标及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主要引导同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学问;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加社会生活的力量。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使同学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抱负,主动投身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去。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课程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本课程内容包括五个单元总共十四课内容:第一透视经济现象;其次投身经济建设;第三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第四参加政治生活;第五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属于: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教学难点属于第四单元。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近代政治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
历史上,许多经济学都曾以“政治经济学”为题名,系统地阐述他们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思想理论。
目前,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开设的政治经济学是特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创立的、为以后许多经济学家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结合各时代社会经济实践所发展了的一套关于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系统理论。
政治经济学课程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关系及其载体的分析入手,全面把握由社会生产关系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具体规律和现象。
政治经济学是学习经济科学所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所提供的是对社会经济机体结构的全面分析,经典作家曾把政治经济学称为“市民社会”的解剖学。
政治经济学以它特有的科学抽象法透过人们日常感觉经验的表面现象,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规律,从而提供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经济表面现象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革命与经济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依据。
因此,学习政治经济学对深入理解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方针、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性质】政治经济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同时也是财经与管理类各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理论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
政治经济学课程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为其它经济类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学习政治经济学课程,应具备一定的哲学、社会发展史、自然科学和经济发展史方面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一是要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二是要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认识和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三是争取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结合不断发展的经济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市场经济基础知识 • 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 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与中国应对策略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中职教育的重要性
01 培养实用型人才
中职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培养,为社会提供具备专 业技能的劳动者,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
02 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
市场竞争与价格机制
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上存在大量买者和卖者,产品同质化且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有充分了解的市场类型。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企业只能接受市场价格并据此安排生产。
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势力或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类型,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 竞争等。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产量或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增强政治参与意 识和社会责任感。
03 促进学生社会适应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社会制度,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与结构
社会制度篇
介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 救助制度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制度的构 成和作用。
经济基础篇
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 学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经济运行规 律和市场机制。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与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
0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
经济体。
产业结构优化
02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和高新技术
产业占比逐年提高。
减贫成就
03
中国政府在减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大规模减贫,为
部编版高中政治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
部编版高中政治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大纲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大纲是中国教育部于2001年1月13日颁布的教学大纲。
该大纲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必修课程共四门,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
选修课程共九门,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概览》、《公民道德与法治》、《从经济生活看懂社会》、《政治与法治》、《文化生活与哲学》。
该大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中,《经济生活》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相关的经济规律,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培养一定的经济分析能力,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
《政治生活》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相关的政治规律,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一定的政治分析能力,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认识政治发展的基本问题。
《文化生活》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相关的文化规律,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培养一定的文化分析能力,了解我国的文化制度和文化政策,认识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
《生活与哲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相关的哲学规律,树立正确的哲学观念,培养一定的哲学分析能力,了解我国的哲学传统和哲学思想,认识哲学发展的基本问题。
思想政治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政治教学大纲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全面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适应高中毕业后的社会生活需要,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帮助。
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课程描述二、课程教学设计三、任务单元划分四、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任务考核)与期末考核(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
五、实施建议(一)教材建议由于本门课程为理论课程,所需教学内容丰富,应多参考与之相关的教材,使教学内容丰富达到学生够学、够用。
教材中的案例有的不典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选择。
(二)教学建议1.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2.教学过程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知识教授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在人生成长问题中的运用,讲究实际效果,防治空洞说教。
(三)师资建议应该把班主任老师、家长纳入德育课平时教育过程中。
(四)资源利用1.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教学图片、音像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
2.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和开发等社会教学资源。
引进人生成长典型个案、哲学与人生问题教育专家、先进人物好道德模范3.充分利用班会、演讲会等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五)教学评价1.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从而全面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理论创新和技术改进。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认知标准、能力运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反馈。
阶段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分层次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应用观察法、描述性评语法、情境检测法、等级记分法、操行综合评定法、多主体评定、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多场景)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一、引言经济、政治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三个领域,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整体框架。
本教案旨在探讨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具体案例来深入理解这些领域的运作机制。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是相互依存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教学内容1.经济与政治的关系(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总和,而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因此,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2)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上。
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
同时,政治稳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治动荡往往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衰退。
(3)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也会对政治产生影响。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政府的执政合法性,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而经济的衰退和困境则可能导致社会的不满和动荡,对政治稳定构成威胁。
2.经济与社会的关系(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也会得到提升。
(2)经济差距与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差距。
一些地区和群体可能会因为资源分配不均而陷入贫困和困境,而另一些地区和群体则可能因为资源丰富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这种差距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
3.政治与社会的关系(1)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了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演变。
2. 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能够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政治经济学概论-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2.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价值理论- 边际效用理论- 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3.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竞争与垄断- 政府干预与市场失灵4. 政治经济学的政治体制-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公共政策与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比较5. 政治经济学的国际视野-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观点。
2.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和问题。
3. 小组研究:组织学生参与小组研究项目,提高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
4. 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实际运用的理解。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 教材:《政治经济学导论》2. 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 《政治经济学概论》六、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与作业表现(占总成绩15%)。
2. 期中考试:闭卷笔试(占总成绩30%)。
3. 课程论文:撰写一篇政治经济学相关的研究论文(占总成绩25%)。
4. 期末考试:闭卷笔试(占总成绩30%)。
七、教学团队主讲教师:XXX助教:XXX八、其他要求1. 学生参加课程前需提前预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课程作业和论文需按时完成,不得抄袭或剽窃。
3. 学生应保持课堂纪律,不得影响他人学习。
以上为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安排仅供参考,教学团队有权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中职德育《经济政治社会》课之教学
中职德育《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之教学探究摘要: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体验,从结合专业特色、丰富教学方法、探索分层教学、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五个方面,探讨了在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
关键词:《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职德育课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78-022008年12月10日,新修订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
新的课程改革将原有的德育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
根据要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安排在二年级上学期。
这门课程体现了新时期的新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克服了以往德育课程学科性较强,偏离中职学校学生实际,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脱节等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达成《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课程教学总体目标,需要德育教师大胆创新,深入思考,共同探讨。
1 结合专业特色,丰富教学内容中职德育教育要求遵循“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防止空洞说教,而中职学校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如果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色,则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就会受到影响。
如在讲述第2课《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之“企业中的劳动者”时,课文选用的是一汽大众公司钣金维修工人王洪军不畏艰难、勇攀技术高峰的事例。
王洪军的故事虽然富有代表性,但与多数学生仍有不小距离,说服性被打了折扣,无法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获得既定的情感价值体验。
在处理该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舍弃王洪军,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案例。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践。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导框架,促进深入学习和讨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二、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政治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评估和解释不同政治经济模式的优缺点;3. 强调政治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参与到当代政治经济问题的讨论中。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演讲、讲解和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和辩论不同的政治经济观点。
3. 个人研究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政治经济学领域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学术论文。
四、课程内容1.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1.1 政治与经济的概念和定义1.2 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1.3 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 经济理论2.1 供给与需求理论2.2 边际效用理论2.3 成本与效益分析2.4 市场失灵理论3. 政治经济体制3.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3.2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3.3 混合经济体制3.4 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4.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4.1 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4.2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4.3 公共政策与社会公正4.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个人研究论文:对学生完成的个人研究论文进行评估,考察他们对政治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考试:设立中期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参考教材1. A. C. Pigou,《政治经济学原理》2. Joseph E. Stiglitz,《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学》3. Robert Cooter,《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政治经济学概述与课程介绍2. 第二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3. 第三周:经济理论4. 第四周:政治经济体制5. 第五周: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6. 第六周:复习与总结以上为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系统的教学框架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单元课件
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03
经济体制是经济政策实施的载体,经济政策是经济体制的具体
表现形式。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01
经济发展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包括经济总量
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善等。
02
经济增长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总量和水平的提高,通常用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与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
社会舆论
公众通过媒体表达意见和观点,形成社会舆论,对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产生影响。
媒体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
媒体传播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社会舆论影响媒体传播的内容和 方向。
PART 05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03
选举制度的定义与 内涵
选举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中选举代 议机关成员的制度。它包括选举 的原则、程序、方式等多个方面 。
04 选举制度的原则
选举制度的原则是选举制度的核 心,它规定了选举的程序和方式 。例如,普遍选举原则、平等选 举原则、直接选举原则等。
国际政治与外交政策
国际政治的定义与内涵
外交政策的定义与内涵
PART 03
社会结构
社会阶层与阶级
社会阶层
是指社会中具有相对持久的共享 财富和特权的一组人。社会阶层 由上至下可分为上层、中层和下 层。
阶级
是指根据经济地位和财富状况而 划分的具有共同或相似经济利益 的社会群体。阶级通常分为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级。
社会组织与社区
社会组织
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社 会团体,如公司、学校、政府等。社 会组织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济与政治常识》专业课程标准
《德育(经济与政治常识)》实施性教学大纲一、前言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技工院校各中技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对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倾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掌握经济常识和了解政治常识,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本课程内容包括聚焦货币、商品价格的奥妙、认识个人投资、走近经济圈、发展中的我国经济、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等,全面涵盖了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紧密关系到学生今后的经济和政治生活。
本课程教材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具实用性和实践性。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中技阶段,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指导学生认识货币、掌握个人投资理财的方法、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了解我国经济制度和发展情况,明白了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重要性,能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增强财商,并能掌握解决一定经济问题的技能;能了解了我国政治制度,懂得关注民生,能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能关注社会问题,能正确理解社会现象;指导学生的社会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体谅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帮助学生获得对职业活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整体性认识;启发学生分析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律、了解我国政治制度和民生现状,增强行驶公民政治权利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财商,帮助学生树立投资理财意识和学会关注民生,以及提高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含教学建议)(1) 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淡化理论,密切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和地方产业,突出实践环节,使之更加贴近生活;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习惯,为学生就业需要及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2)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应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大陆高校中经济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以下是包含在这门课程大纲中的一些主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
*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 阶级分析和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
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政治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国家与市场:
* 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角色;
* 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的平衡。
创新与发展:
*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方向:
* 数字经济与政治经济学;
*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请注意,大纲的具体内容可能因教学机构、教师和课程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需了解最新的教学大纲,请联系相关学校或教育机构。
1。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英文名称:《Political Economics》(Capitalist)学 分: 2 总学时: 36实验(上机)学时: 无开课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资产评估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业管理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的基本问题,了解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从而科学地认识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预修课程:无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章 节 内 容 学时 第一章 导论 2课时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名称的由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的特点。
经济规律的类型和体系。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阶级性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6课时第一节商品商品的两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价值量。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三节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
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4课时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和区分及其意义。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认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4. 认识社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5. 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分析经济问题、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四、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1. 教学目标1、2、3、4、5的达成度通过闭卷考试进行综合考评;2. 教学目标4、5的达成度通过书面作业、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程论文的情况进行考评。
五、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考勤、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平时考勤,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0%。
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考勤成绩,满勤100分。
无故旷课一次,扣除5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2分,事假一次扣1分。
2.平时考核包括书面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活动参与等,占总成绩的20%。
3.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建议教材[1]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主要参考书[1]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四版).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2014.[3]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十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0.制订人:审核人:2020年 12 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面向农业中专各专业学生的一门的必修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4学时,实践学时36学时。
四、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
采用撰写作业测评、课堂讨论、能力测试、试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六、教材资料
本课程主教材系沈越、张可君主编《经济政治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年版)。
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
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
(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的异同,学会选择恰当的投资理财方式。
第二单元投身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职业活动所处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背景以及相关的时代、国际背景,认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增强规则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增强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尊重市场规则,崇尚市场道德,爱护环境资源,勇于竞争,拥护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运用:践行市场规则、市场道德,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认清从事职业活动所处的制度背景。
(2)懂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理解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增强规则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
(2)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了解投身经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
(2)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意义,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3)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4.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增强开放意识。
(2)了解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理解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增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第三单元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清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
运用:能够进行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选择,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政治制度。
教学内容
1.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懂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4)理解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
2.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1)理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懂得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四单元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提高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的相关知识,理解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意义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增强国家观念和国际意识。
运用: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内容
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1)懂得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行使选举权应取的正确态度、行使民主决策权的主要方式,掌握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2)懂得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了解政府的有关职能,学会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
2.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1)懂得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尊重社会公德、依法服兵役等义务,自觉承担对国家的责任。
(2)关注身边的政治现象,正确解析身边的政治问题;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严格执行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3.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
(1)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积极意义,维护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社会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具体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情感态度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正确对待各种文化,关注民生问题,树立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观念。
运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教学内容
1.关注改善民生
(1)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举措;理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2)了解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理解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2.建设和谐文化
(1)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意义。
(2)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3.构建和谐社会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2)懂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