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

合集下载

公共基础知识篇-马克思主义原理

公共基础知识篇-马克思主义原理
相互依赖: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真理发展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因果关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 关系
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
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 (目的)
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元 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 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
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务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务的 固有联系中把握事务,但绝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 入诡辩论。
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中,世界是相互联系 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 系的普遍性。
联系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发展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50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2.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4.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5.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6.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7.“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题库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第一部分辨证的唯物论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D、精神和物质的关系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7、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下列关系界定的()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D、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发展的规律性D、本质的可知性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C、不可知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10、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发展的C、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错误及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2、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中国的国体与政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服务。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价值取向、道德修养、行为规范。

6、法律知识: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等(报考全省法院、检察院系统法律专业职位的加试内容,包括上述范围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知识)。

7、语文基础知识和公文写作: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常识,党政机关公文基本知识、常用公文写作、常用事务文书写作、公文处理。

8、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科学前沿、科技常识。

9、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10、其他知识:最新的时政知识。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题型
一般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型为主,但是目前很多省份公基的考试形式已不再是单纯的客观题型,多数倾向于公基+材料写作的形式。

公务员公共基础: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马政经部分.doc

公务员公共基础: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马政经部分.doc

公务员公共基础: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马政经部分小编为大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马政经部分,一起来复习一下吧!祝大家备考顺利!公务员公共基础: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马政经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是2018年重庆考试大纲新加入的考查内容,其中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当然此次重点要谈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因为这个知识板块的考试重点比较集中,侧重考察商品的二因素和货币的职能。

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指的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指的就是商品的一种有用性,例如矿泉水能够解渴,面包能够充饥,这都描述的是使用价值;价值指的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指的就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如果人的体力和脑力耗费得越多的话,价值越大,表现出来的价格也就越高,例如一个手机比一瓶矿泉水贵,这不是因为手机能打电话,矿泉水能够解渴而导致了二者的价格差,而是因为手机所需要的抽象劳动(也就是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比矿泉水多。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这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

先来看统一,因为任何商品都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有用)和价值(表现出来是价格);再来看对立,指的就是二者不可兼得,因为对于买东西的人而言,他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得把价值(钱)给卖东西的人,相当于就是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卖者得到了价值,反之亦然。

二、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喜欢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考,让考生去判断货币充当了哪些职能,这样的题比较简单。

货币的职能主要是:第一,价值尺度:标价。

例如A 商品的标价是10元,那么称之为价值尺度,此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标签不是真的货币);第二,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需要现实的货币;第三,支付手段:交钱和得货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例如租金,工资等;第四,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贮藏起来,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银条块,人民币不能充当贮藏手段;第五,世界货币:流出国门,在世界上进行购买和交换。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参考答案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

解析:此题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

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关系的确认和理解。

自在世界又称天然的自然界(“自在之物”),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为我之物”)。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体现了人的目的,并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

这一过程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同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世界又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

这样,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分化和统一。

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把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回答该题,首先明确“才能”所属的范畴。

才能属于知识、认识范畴。

而作为认识范畴的才能,其高低“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B项)。

它既不“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C项),更不“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D项)。

但是,人的才能一定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有关系,而不是没有关联。

由于A、C、D都是错误的选项,因此,答案为B。

3.【答案】B。

解析: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划分二者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只有解决了吃穿住用等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后,才能进行其他社会活动。

因此,正确答案为B。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试卷1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试卷1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试卷1(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即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

这体现的哲理是( )(分数:2.00)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C.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析: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针,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并且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党的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设计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体现了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的哲理。

故本题选C。

2.“手机可以让分处地球两端的人轻松对话,也可以让面对面的两个人忽视了彼此的存在。

”这体现的哲理是( )(分数:2.00)A.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B.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C.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D.科技革命引发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解析:解析:“手机可以让分处地球两端的人轻松对话,也可以让面对面的两个人忽视了彼此的存在”,这说明手机既有方便人们联系便利的一面,又有减少人们面对面交流沟通不利的一面,体现矛盾双方的辩证统一。

山东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试题

山东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试题

山东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试题【山东面试王者:万华教育出品】一、单项选择题1.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是()。

A. 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B.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C. 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D. 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的不同回答2. 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 世界是精神的产物B. 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C. 上帝创造世界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3.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4. 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

A. 概念、判断、推理B. 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C. 客体、主体、客体D.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5. 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在实际工作时()。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 坚持两点论,全面地认识问题C. 坚持重点论D. 既全面又有重点地认识问题7. 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

A. 理性认识可*,感性认识不可*B.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C. 理性认识是绝对的,感性认是相对的D. 理性认识是与经验无关的人的抽象思维的产物,感性认识是人本能的反映8.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A. 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B. 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C. 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D. 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9. 在认识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与参考答案及解析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与参考答案及解析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与参考答案及解析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50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中,其理论基础是()。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劳动价值论C.剩余价值学说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社会生产关系B.物质资料生产C.商品D.社会总产品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即生产方式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D.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4.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B.交换C.分配D.消费5.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A.人的劳动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生产资料6.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并决定其性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C.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和使用方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7.生产资料包括()。

A.资本技术和管理B.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C.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D.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

A.揭示经济规律,明确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C.揭示如何埋葬资本主义社会D.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9.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是()。

A.劳动资料B.生产工具C.劳动对象D.生产资料10.在社会生产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劳动资料B.生产工具C.劳动对象D.劳动者11.社会的生产方式是()。

A.生产关系的总和B.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总和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12.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联系()。

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经济规律1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点梳理马克思主义哲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点梳理马克思主义哲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起主导作用。
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客观唯心主义(有神论)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永恒发展。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两个核心: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永恒性、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互→过);否定之否定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否→道);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现象和本质
真象(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区别于错觉。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

官方微信:【zjsydwks】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导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共党史,这些都是考试中常见的考点。

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相当广泛,考生要熟记内容,对于教材内容一定要多看多读,很多考生反映这部分内容很枯燥,但是大家只要耐心下来,将书本知识耐心地看三遍以上,然后进行试题练习,那么一定回会收到不错的复习效果。

【考点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内容框架图】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的唯物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形态的历史发展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

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标与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

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官方微信:【zjsydwks】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

所以哲学不同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所谓理论化、系统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试卷2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试卷2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试卷2(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44.00)1.把物质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

(分数:2.00)A.庸俗唯物主义物质B.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C.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解析:解析: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宇宙间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

A项错误。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把金、木、水、火、土看做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等。

B项正确。

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它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把物质的属性归结为原子的属性。

C项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D项错误。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分数:2.00)A.集体领导制B.领导负责制C.群体监督制D.民主集中制√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本题正确答案为D。

3.2011年幸福公式是什么?见仁见智,大学生说:“幸福一理想实现+父母健康”,某省委书记说:“幸福一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大学生顺利就业。

”以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分数:2.00)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B.量变引起质变C.量的积累可以促成质的飞跃D.意识对实践有指导和控制作用√解析:解析:对于“幸福公式”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幸福是人的一种精神感受,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省委书记,都要受精神感受的指引,这反映了意识对实践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4.当前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分数:2.00)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双方可以依据一定条件转化C.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联系的D.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解析:解析: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事业编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事业编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生产关系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生产力最活跃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⑤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

1、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生产。

2、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4、制度和体制区别:1)前者利益关系,后者组织关系;2)前者所有制关系,后者资源配制方式;3)前者稳定,后者及时调整。

5、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关系、产品分配。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经济社会经济两种基本形态:自然、商品。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为有用性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本质属性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两方面。

公共基础知识之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之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之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项习题(单选)1.物质和物质的范畴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具体和抽象的观点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答案】A。

浩宇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以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范畴”就是对物质的概括总结,是哲学的概念,因此,两者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单选)2.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

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

我发明了电灯。

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 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B. 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C. 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D. 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2.【答案】B。

浩宇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实验。

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所以,B选项正确。

(单选)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3.【答案】C。

浩宇教育解析: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2020年最新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梳理

2020年最新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梳理

最新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公共基础知识、考研 政治篇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公共基础知识、考研 政治篇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公共基础知识、考研政治篇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 2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2 -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 2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 2 -1.哲学概述.................................................................................................................................. - 2 -2.哲学的基本问题...................................................................................................................... - 2 -二、物质和意识......................................................................................................................... - 3 -1.物质与运动.............................................................................................................................. - 3 -2.意识的本质.............................................................................................................................. - 4 -三、唯物辩证法......................................................................................................................... - 4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 4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 5 -(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 5 -四、认识论................................................................................................................................. - 6 -(一)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 - 6 -(二)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 7 -1.真理及其客观性...................................................................................................................... - 7 -2.真理的辩证发展...................................................................................................................... - 7 -五、历史唯物论......................................................................................................................... - 8 -(一)社会的基本结构.................................................................................................................. - 8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一般规律...................................................................................... - 9 -(三)人的本质、作用和全面发展.............................................................................................. - 9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10 -一、商品与货币....................................................................................................................... - 10 -三、资本的积累与流通........................................................................................................... - 11 -四、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 12 -公共基础知识、考研政治篇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哲学概述哲学是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

事业单位考试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事业单位考试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https://
2023 WORK SUMMARY
事业单位考试3马克思 主义哲学原理
REPORTING
http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应用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03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民群众 的利益高于一切,引导我们在 全球治理中关注弱势群体的权 益,推动全球的公平和正义。
https://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问题,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 大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为人类思想与文化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世界的整 体性,引导我们关注全球性问 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和完善。
02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不同国家 、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 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1 2 3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它 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和实践指导。
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 展规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社会 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个人成长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个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 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引导我们坚持人民立 场,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汇聚了强大 的力量。
对人类思想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和文化成果,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了人类思想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50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2.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4.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5.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6.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7.“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8.“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 )。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9.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定了( )。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问题D.科学的实践观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11.“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1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13.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本质意义上是使人( )。

A.提供认识社会的一个选择模式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正确认识社会现象C.正确掌握一切科学文化知识D.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1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1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17.哲学的党性是指( )。

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1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1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20.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B.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顽强而持久的反抗C.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D.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21.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

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C.人的社会关系D.人的自然属性22.“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

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看法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D.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2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24.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 )。

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25.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

A.两个不同的阶段B.两条不同的道路C.两种不同的结果D.两种不同的状态26.“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 )。

A.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C.自由是必然的根据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27.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不可知论D.二元论2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29.“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 )。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3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主体的素质的差异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实践受到实践主体的认识水平的制约3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 )。

A.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B.是旧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是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D.是机械决定论的错误观点3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 )。

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B.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C.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D.区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3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34.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35.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是( )。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36.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这说明(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反映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3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B.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38.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39.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4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的关系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41.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这一观点是( )。

A.否认历史规律的重复性B.否认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C.否认了历史事件的具体性D.否认了历史规律的普遍性42.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 )。

A.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B.从唯物论和辩证法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C.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D.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4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规律44.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45.“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

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B.它揭示了真理是发展过程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D.它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46.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

A.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B.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C.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资料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47.社会文明具有多种形态,其中在人类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政治文明B.精神文明C.物质文明D.生态文明48.哲学家依照他们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