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佛寺教育之思考

合集下载

泰国佛教教育对中国德育教育的启发

泰国佛教教育对中国德育教育的启发
1 佛 教在 泰 国的传播 与发 展现 状
色。 即使 在近 代教 育制度 建 立并 且 逐 步 完善 的 今 天 ,在 泰 国一 些 偏僻 的地 区仍佛 寺 依 旧担 任 着学 校 的角 色 、教 师 由僧 侣 担任 的现 毗罗 卫 ( 今 尼泊 尔境 内 )释 迦 族 的王 子 乔答 摩 ・ 悉 达 多 ,尊称 为 象依 旧存在 。 “ 释迦 牟尼 ( S a k y a m u n i ) ” 他 自幼接 受婆 罗 门教 育 ,2 9岁 时 因受反 泰 国的 传 统 文 化 和礼 仪 淋 漓 尽 致 的体 现 了佛 教 的 点 点 滴滴 , 传统 的沙 门思潮 的影 响而 出家修行 ,6 年 摒弃 了之 前 的修 行 ,创立 在佛 教 的熏 陶下 ,泰 国 重视 培 养 学 生 的行 为 规 范 和 道德 素养 ,同 了佛 教 。佛 教打 破 了婆 罗 门教 的 “ 种姓制 度 ” ,以众 生 平等 的原 则 时在 西方 文化 的影 响下 ,又形 成 了独 具 特 色 的 以 佛 教 为 底 色 的 西 广收弟 子 ,之后 佛 教广 为 发 展 和 传播 ,向北 传 人 中 国、 中亚 、西 方教 育模 式 。
4 我 国德 育教 育的 现状对 德育教 育 的启 示

个 国家一 个 民族 的素 质关 乎着 本 国的又和该 国的德育 教育 有 着 密 切 的 联 系 。我 国 现 阶 段 比 较重 视 学生 的德 育教育 小 学 开 设 思 想 品德 课 ,中学 开 设思 想 政 治 课 ,大
学开 设 马克思 主要 理论 课 和 思想 品德 课 ,俗 称 “ 两 课 ” 教 学 ,从 小学初 级 阶段开 始不 断对 学 生 灌 输德 育类 的理 论 知 识 ,教 学 方 式 华族等少数 民族。泰语 为国语 ,佛教是国教。据考证 ,早在公元 般 为教 师 的直 接教 学法 ,这 些 理 论 知 识 潜 移 默 化 的 在 学 生 的 脑 前阿育王时期,小乘佛教已传人泰国,直到 1 3世纪 以后,它才为 海里 形成 ,从小 他 们就 深 知 那 些 行 为合 乎 道 德 该 为 ,哪些 行 为是 成为 泰 国 占统治 地 位 的 宗教 ,拉 玛 四世蒙 古 王 时 期对 小 乘 ,佛 教 不该 实施 的 ,对 学 生 的行 为 规 范 有很 好 的导 向 作用 ,从小 就 培 养 进行 改革 ,可 以说 泰 国历 代 国王 呕 心 沥血 加 强 对 宗教 的管 理 ,尤 良好 的人 生观 、价值 观 。

从寺庙教育探究南传佛教对云南傣族社会的影响

从寺庙教育探究南传佛教对云南傣族社会的影响

南传佛教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由于两地人民血脉相连、语言相通,很快就被傣族人民所接受,南传佛教寺庙教育的方式也在傣族地区流行起来。

在南传佛教进入傣族地区之前,傣族社会的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通过世代间的言传身教传播知识,并不系统;且教育内容也多为生产技艺、原始宗教神话等,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

而南传佛教的传入,让傣族人民既有了寺庙以进行系统教育,又有了佛经作为系统的教学内容。

这对傣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寺庙教育传播的主要内容南传佛教的寺庙教育是以寺庙为场所,以佛爷为“教师”,以贝叶经为主要教育工具,通过反复诵读和情景教学两种方法来进行教育。

所谓贝叶经,原是指用铁笔刻写在“戈兰叶”(即贝叶)上的经文,后泛指西双版纳佛寺中的所有典籍。

贝叶经过煮制、暴晒和裁剪打磨,能够防潮、防虫,既便于书写,又善于保管,为傣族人民和南传佛教保存了许多经典;内容涉及佛学经典、佛教戒律、文学艺术、科学技艺等方面:(一)佛学经典寺庙教育作为一种宗教教育,它的主要目的还是传播佛教经典。

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南传佛教,主要学习、传播的是贝叶经上记载的三藏典籍,即论藏、律藏、经藏,此外还有相关的注释等藏外典籍,约八万四千多卷。

论藏,是南传佛教的基本理论著述,包括七论:《法聚论》《界论》《双论》《发趣论》《人施设论》《论事论》《摄阿毗达摩议论(分别论)》。

律藏,是关于南传佛教佛教教规的论著,主要有五个部分:波多夷品(比丘戒解说)227条、波逸提品(比丘尼戒解说)500条、大品十章、小品十二章以及附录(相关注释)。

经藏,是宣传教义的经典作品,包括五个部分:《长部阿含经》《中部阿含经》《相应部阿含经》《增一部阿含经》及《小部阿含经》①。

藏外典籍数量丰富,包含教义、注释及历代高僧学者的著述。

这些经典向信徒传递了南传佛教的基本教义、教理。

如《慈爱经》中写到:“源一切众生皆心生欢喜,愿无人欺骗他人……愿他们不互相怀恨。

”②又如《清净道论》中所说:“慈定不能证得阿罗汉上位,然而死后生于梵天,犹如睡醒一般。

傣族与佛寺的渊源

傣族与佛寺的渊源

傣族与佛寺的渊源主要内容:傣族是一个具有悠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用傣文保存的文化典籍十分丰富。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都明显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傣族的佛寺是继承和传播文化、知识的中心,佛寺还是收集、珍藏贝叶文化经典的主要地方。

因此,佛寺遍及傣家村寨。

关键词:傣族;小乘佛教;佛寺;贝叶经;一、傣族的语言文字傣族是个具有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的民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古老文化,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尤以傣历、傣文和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著称于世。

傣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是来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

傣族文字有四种,通行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叫傣泐文;通行在德宏等地的傣绷文;还有新平地区的新平傣文和耿马等地的傣绷文。

他们都来源自于印度的巴利文,通过南传佛教传入我国傣族地区的。

这几种傣文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傣泐文,据傣文《多拉维梯》等文献记载,傣泐文始用于傣历六三九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据说这种文字是由一个名叫“都英达”的佛爷创造的,它的产生与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密切联关。

傣泐文早在明代,就为当时中央政府所承认,并专设“八百馆”,以事傣泐文的翻译和研究。

目前,泰国北部的傣允支系和缅甸南掸邦都还使用这种文字。

傣泐文的产生,推动了西双版纳文学、艺术、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长期以来傣族人民用自己的文字在贝叶和绵纸上,写下了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格言、谚语、歇后语、诗歌、长篇小说(一般见于经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历史和斗争经历、记下了神学、心理学、医药学、天文历法、生产规律的研究成果,对继承和发展傣族文化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傣文在历史上的形成和规范化,是傣族社会生活的重大转折,标志着傣族先民已跨入人类文明时代。

同时,它又极大地推动了傣族文学的蓬勃发展,成为傣族先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

浅论傣族佛教艺术中“象”造型的演变和形成

浅论傣族佛教艺术中“象”造型的演变和形成

浅论傣族佛教艺术中“象”造型的演变和形成作者:黄苹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4期摘要:南传佛教被称为南传派系,分布在亚洲南部,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云南的傣族地区。

南传佛教文化对云南傣族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佛与象的渊源深远,象造型在南传佛教艺术中大量存在,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受到南传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德宏傣族;南传佛教;“象”造型傣族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

哀牢人是云贵高原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在哀牢人活动的怒江、澜沧江中上游一带,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遗址,其中的“蒲缥人”遗址,经鉴定至少有8000多年的历史。

傣族先民(哀牢人、滇人)自古就生活在云贵高原上,公元前5世纪左右,居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先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部落联盟,现在全球傣族人口约6600万。

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缅甸中北部、老挝、泰国等地区和国家。

另外,欧美地区也有傣族社区。

中国境内的傣族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南传佛教被称为南传派系,分布在亚洲南部,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云南的傣族地区,被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或小乘佛教。

[1]1 佛教艺术中的“象”造型概述南传佛教中有很多关于象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由来都与佛祖有着紧密的联系。

佛与象的渊源深远,可见象在傣族的信仰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出现在傣族的文学作品中。

宗教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哲学原理、天文地理、生活常识,也包括宗教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

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当地受到的宗教影响息息相关,多数文学作品都能反映出当地的习俗与文化现象。

佛教经典和民间流传的与象有关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能解读出其中深刻的真理以及故事所想表达的意蕴。

从这些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出傣族与象的文化渊源不仅仅只存在佛教思想中,还存在于傣族的古老传说中。

试论佛寺教育何以成为傣族社会的“传统”

试论佛寺教育何以成为傣族社会的“传统”
罗 吉华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 8 ) 00 1
[ 要] 西双版纳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 摘 傣族男子接受佛寺教育成为傣族的一 项重要传统。通过分析傣族佛寺教育为何能成为傣族社会的“ 传统”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 佛教 自 身的改变、 统治阶层的需要、 个人选择的必要j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等。 生 [ 关键词] 傣族社会 ; 佛寺教育; 传统 [ 中图分 类号 ]9 2 [ B2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8—85 (00)1一 o4— 4 10 09 2 1 0 o4 0
项。
和尚的人 , 是不 懂 道 理, 也 同样不 能 让 他们 申 述 。 l‘ ”4脚 如 果 寨 子 里有 人 犯 了杀 人 罪 , 可 ] 也
以通过进 入佛 寺 当僧人 来 逃 避一 定 的刑 罚 。 “ 杀 死 了人 , 得 财物 , 到佛 寺 去 当 和 尚 , 寺 的大 劫 要 佛 佛爷如要接收 , 须先经宣慰使审查批准。 【 嘲’ ”4 “
西双版纳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 传 统 习俗 中 , 个男子 到七 、 每 八岁 , 被送 到佛 寺 当 要 段时 间 的和 尚, 脱人 生烦 恼 , 践 佛教戒 律 , 摆 实 成 为一个新生 或受 过教化 的人 , 能 有结 婚 建立 才 家庭 和从事 劳动生产的权利 和社 会义务 。男子若 不 出家为 僧 , 当地人 称 之 为 “ 岩令 ” 会 被 人 瞧不 , 起 。南传上 座部佛 教作 为一 种外 来 的宗 教 , 能在 傣 族地 区与本 地 的原始 宗教 相 抗衡 并最 终 立足 , 并 成为 当地傣族 全 民性 的信仰 。我们解 释一项事 物时 , 总是说 这是 “ 统 的需要 ” 那这 种 “ 统 ” 传 , 传 最初又是 怎样 形成 的呢?南传 佛教佛寺 教育得 到 普 及 , 为 傣族 “ 并成 传统 ” 是 如何 做 到 的?本 文 , 试 图通过 文献研究 并借 用社 会 学理 论 的分 析 , 探

浅析临沧双江勐勐镇傣族“和尚生”学习现状

浅析临沧双江勐勐镇傣族“和尚生”学习现状

摘要:傣族的传统文化一般是通过佛寺教育这一形式来完成,在傣族地区佛爷为老师,佛寺即学校。

然由于义务教育制度的冲击,出现了“和尚生”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笔者通过走访,对勐勐镇“和尚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勐勐镇和尚生1勐勐傣族佛寺教育的起源临沧双江县位于云南西南部,澜沧江和小黑江在县境内交汇由此得名。

勐勐镇是县委、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中心。

勐勐镇介于北纬23°东经99°之间,北回归线将镇境切为两半。

全镇国土面积434.46平方公里,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自治民族联合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

据史料记载布朗族和佤族是这片土地的开拓者,而拉祜族是从南诏国和大理洱海附近地带迁徙而来,傣族则是从勐卯迁入。

明朝初年(公元1382年)勐勐称勐允养,傣语意为“白鹭城”。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改称勐勐,勐勐又称勐孟,意为“孟人之地”,其傣族土司政权先隶属麓川,后受制于耿马傣族土司,1922年傣族土司统治结束。

第一位土司名为罕廷法,最后一位土司名为罕华堂,勐勐傣族土司统治历时306年。

勐勐镇是多民族集聚的乡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9%,镇内傣族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公元1480年,罕廷法到勐勐执政,见到当地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为了解决这一乱像,他决定迎佛,即派人前往勐艮迎接佛祖塑像及其弟子(佛爷、和尚)到勐勐讲经传教,佛教传入勐勐后,罕廷发借助宗教文化中的佛经说教,聚集起涣散的人心,社会秩序逐渐好转,生产也开始恢复。

为了培养人才,傣族佛寺教育制度也开始确立。

2勐勐傣族“和尚生”学习现状“和尚生”这一概念不是古已有之,而是在学校义务教育产生之后傣族地区特有学生种类。

即同时接受学校义务教育和佛寺教育的学生或是在小学阶段接受佛寺教育,然后接受学校义务教育的学生。

在义务教育实行之前,对于傣族来说,佛寺是傣族民众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

浅谈南传佛教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

浅谈南传佛教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

南传佛教对义务教育的影响曾经长期困扰民族地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影响到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族、布朗族群众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文以勐海县为例,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协调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普及义务教育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好南传佛教与国民教育的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

一、和尚生存在的社会根源和现实分析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西部,全县有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庙279座,佛爷(当地习惯称南传佛教教职人员为佛爷,下同)570名,傣族、布朗族信仰南传佛教的群众约有14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0%。

2006年,西双版纳全州在校的僧侣学生(和尚生)2449人,其中勐海县有在校和尚生1996人(小学506人,初中1465人,高中、中专21人,大专4人)。

和尚生是在傣族、布朗族社会保持以南传佛教为主的传统教育与国家推行以现代国民教育为主的义务教育相妥协的产物。

傣族、布朗族信仰南传佛教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到今天,佛教文化已深刻地影响到傣族、布朗族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按规定,信仰南传佛教家庭的男孩在7至9岁必须入寺为僧,这无疑给适龄儿童入学带来了障碍,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存在很大困难,如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勐海县勐遮镇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50%-60%,离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差距较大。

为了提高各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义务教育法》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完成“普六”、“普九”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勐海县开始探索怎样做到既尊重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又能确保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尚生便应运而生。

然而,和尚生的出现给学校、寺庙、家庭教育管理带来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傣族、布朗族的适龄儿童既要到佛寺做和尚,又要到学校当学生,时间安排上存在很大的冲突。

谈谈对傣族的民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思考800字

谈谈对傣族的民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思考800字

谈谈对傣族的民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思考800字傣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傣族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民俗保护传承和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强化傣族民俗的保护意识。

傣族民俗是源远流长的,是傣族人民的文化根基,因此每个傣族人都应该担负起保护传承的责任。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傣族民俗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傣族文化的价值,增强保护传承的意识。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加强对傣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对傣族民俗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要加强傣族民俗的传承机制建设。

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逐渐减少,因此我们需要将傣族民俗的传承纳入教育体系,建立正规的传承机构。

这些机构可以是专门的民俗学院或者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旨在培养和选拔有传承意愿和能力的人才。

同时,可以通过建立传统文化社团等方式,鼓励傣族人民自发组织起来,以传统节日、庙会等形式举办各种活动,加强民俗的传承和交流。

此外,要提倡创新发展傣族民俗文化。

传承是基础,而创新则是发展的动力。

傣族民俗可以通过融入现代元素来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例如,可以将传统的傣族服饰、手工艺品等进行现代设计,让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此外,可以通过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来展示傣族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创新发展可以提高傣族民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最后,要加强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民俗文化是多元的,通过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丰富和拓展傣族民俗文化。

可以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民俗展览等,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学习。

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将傣族民俗文化向全世界展示,增强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总之,傣族民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意识、完善传承机制、推动创新发展以及加强交流合作,才能实现傣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繁荣。

浅析傣族佛教建筑的造型艺术

浅析傣族佛教建筑的造型艺术

浅析傣族佛教建筑的造型艺术摘要:佛教建筑主要是寺庙和佛塔。

在西双版纳,傣族的佛寺一般都建在全村风景最优美和最突出的地方,而佛寺和佛塔一般也是傣族村落中最高的建筑。

佛寺在傣族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它的兴衰体现出了村寨经济力量的兴衰,也是傣族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西双版纳;造型艺术;傣族;佛寺;佛塔1.寺庙傣族的佛寺在西双版纳州,傣语称为“洼”,汉语意思为“缅寺”。

西双版纳傣族佛寺一般是由寺门、佛殿、经堂、僧舍和鼓房等部分组成。

寺的周围有浓密的大树和较大的空地,衬托出高大屋顶、气势宏伟的佛殿,稍小的经堂,再结合低矮的围墙,古色古香重檐歇山式屋顶的牌坊式庙门、还有不长的引廊,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独具自己民族特色,充满宗教氛围的建筑群。

1.1寺门在西双版纳,寺门一般是面朝东方的重檐歇山式屋顶的牌坊式建筑。

寺门一般建在高约一米左右的围墙后面,门前的墙上,前后有两道平行的台阶,这与汉族佛寺大门的宏大开敞而院墙高耸不同,而且傣族佛寺的大门没有门板,也许它体现了佛光普照众生和迎接众生的意思。

这种牌坊式大门的歇山式屋顶造型基本上和佛殿屋顶的造型是一致的。

屋脊上装饰有陶制的吉祥动物,檐下面的木壁板上绘有图案。

在正中大门的两侧有用泥塑的龙形圣兽“拉嘎”,它是佛寺的守护者,就像汉族佛寺门前的石狮或者“哼哈二将”一样守护着佛寺。

它在精神上给善男信女们起到了一种威慑作用,似乎是在告诉他们此地乃是庄严佛土。

1.2佛殿这是整个佛寺的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和念经礼佛还有进行重要宗教活动的场所。

佛殿一般成东西方向的纵向配置,大殿内只有一尊巨大的佛像供奉于正中西端两排柱子的中间。

信徒们所奉献的各种小佛像都只能放在这尊大佛像须弥座的前面和两侧。

佛殿的建筑为落地式,大多是建在高0.5米--3米的台基上,而台的高矮和大殿屋顶层次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佛寺地位的高低。

普通的佛寺的屋顶为纵向三段两面坡歇山式重檐上下两层,或者是上、中、下三层的屋顶。

傣族佛寺教育存在原因的文献分析

傣族佛寺教育存在原因的文献分析

第41卷第2期Vol.41No.2昭通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aotong University2019年4月Apr.2019•哲学研究傣族佛寺教育存在原因的文献分析张志锋,李杰(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是我国南传佛教的主要信仰地区,傣族居民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而南传佛教的佛寺教育正是傣族人民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直到今天仍然被广大傣族人民所接纳和认同。

佛寺教育的繁荣与延续主要与其高度的灵活性、内容的实用性以及近现代民族教育方针的影响有关。

通过回顾对南传佛教佛寺教育的相关文献,分析其长期存在于傣族社会的可能原因,为傣族佛寺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佛寺教育;存在原因;西双版纳中图分类号:B9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408(2019)02-0088-05宗教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结构当中重要的组成要素。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从生产生活到精神世界,都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在宗教的许多功能当中,教育功能作为代际传递经验知识以及价值观念的主要手段,在有着强烈宗教信仰的民族地区是不可替代的。

位于我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一个对小乘佛教有着虔诚信仰的社会。

从南传佛教传入该地以来,以傣族为主的当地居民便利用佛教的教义和知识进行社会管理与文化传承,上到封建领主所制定的统治制度,下到村寨家庭的日常生活,都无不渗透着南传佛教的伦理与价值观念。

而作为个人社会化手段的教育也被佛寺系统全面接管。

由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理位置上远离传统中原封建王朝中心,加之民族因素的影响,历史上该地区的事务均由当地最高统治者“召片领”管理,因此在教育上也形成了与传统中国的儒家私塾教育截然不同的“缅寺教育”模式$直到今天,佛教寺庙的教育仍然在西双版纳有较大的影响力。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佛寺教育在傣族地区可以长盛不衰,历经数百年后依然保持活力呢?通过对学界关于西双版纳教育、宗教和社会方面的考察来看,可以归类为如下几个原因$一、内容和形式上较强的灵活性在中国古代中央王朝的教育当中,统治集团会对教育的内容、对象、方式和过程进行极其严格的控制,因其目的在于选拔国家的管理人才,为封建王朝服务,因此中原王朝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精英”的培养过程。

浅谈西双版纳傣族上座部佛寺装饰艺术——以曼春满佛寺,曼降佛寺为例

浅谈西双版纳傣族上座部佛寺装饰艺术——以曼春满佛寺,曼降佛寺为例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240浅谈西双版纳傣族上座部佛寺装饰艺术——以曼春满佛寺,曼降佛寺为例袁艺(湖北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傣族上座部佛寺自缅甸传入我国后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装饰艺术更是其中翘楚。

几百年的文化交融使傣族上座部佛寺的装饰艺术不仅有着东南亚金碧辉煌的特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文化影响,形成了如今“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独特装饰风格。

本文以西双版纳地区的曼春满佛寺与曼降佛寺为例,详细介绍了南传上座部佛寺在屋顶、檐托、门窗和基台方面的装饰特征。

关键词:云南傣族;西双版纳;上座部佛寺;装饰 云南南传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

兴起于古印度,南下经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区域,最后由缅甸传入我国云南。

先民在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由于无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从而衍生了原始的宗教崇拜。

勐神,寨神和自然神在傣民中深得人心,人们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来歌颂鬼神,企图得其庇护。

南传佛教的传入经历了排斥、渗透和占领阶段,最后南传佛教凭借拥有的文字、经书,形成了寺院教育,从而影响了每个家庭,逐渐渗透使其自身得以民族化、地方化,为人们所认同。

截至2017年,西双版纳州拥有上座部佛教586座,可以说80%的村落都有着自己的佛寺。

西双版纳傣族上座部佛寺建筑造型独特,从跌落起伏的屋顶到工艺精湛的门窗;从造型各异的檐托到内容丰富的基台,不仅展现了傣族人民典雅细腻的审美意趣,更将上座部佛教的文化内涵蕴藏其中,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建筑装饰图案布局(一)屋顶在中国古建筑中,屋顶素有“第五立面”之称。

西双版纳建筑屋顶从竹木制平屋顶发展为斜屋脊的“杜玛些”,最后形成了如今“烘哼”歇山坡屋顶。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属热带季风气候,有着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为了减少暴雨对建筑的损害,同时增大阴影面积,利于在旱季日光炙热时创造阴凉舒爽的休息场所,坡屋顶在西双版纳深受喜爱。

试论傣族民族心理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试论傣族民族心理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试论傣族民族心理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因其历史、地理、传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各具独特性。

本文从傣族的民族文化优越感、民族团结意识、“平和”与“和平”、宗教心理以及保守的教育观念等五大特色民族心理出发,试探究傣族民族心理对傣族教育的影响,以期从更广阔的背景和更深层的意义上考察傣族的民族教育。

关键词:傣族民族心理教育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受教育情况,必须对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要想考察一个民族的教育情况,更是必须深入到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心理意识中,从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等多方面来进行探究,对傣族教育情况的考察即是如此。

一、傣族情况概述(一)关于傣族傣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的河谷平坝地区以及金沙江沿岸的华坪、大姚、禄劝等地区。

[1]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平时使用语言为傣语,建国以后,曾对傣文进行了改进;傣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比较完整的耕作体系;普遍信奉上座部佛教。

(二)傣族教育现状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和支持,颁布的很多教育政策,但教育机制的完善,教育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达成,傣族的教育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自然环境较为艰苦的地域,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两基”工作还处在攻坚阶段,还有294个县(旗)、市、区没有达到“两基”要求。

已经“普九”的民族地区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巩固提高的任务十分繁重。

中小学教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经费投入尚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吕静在其对德宏州教育模式的研究中也提出:德宏州初级中等教育一方面存在整体水平不够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约为20%至30%,而且教育模式单一,主要还是以升学为主的单一模式。

幼儿园文化探秘之旅:版纳傣族传统教育计划

幼儿园文化探秘之旅:版纳傣族传统教育计划

幼儿园文化探秘之旅:版纳傣族传统教育计划【幼儿园文化探秘之旅:版纳傣族传统教育计划】1. 引言在我国云南省版纳傣族自治州,有着独特、丰富的傣族文化,其中包含着独特的幼儿园教育文化。

本文将带领你进行一次幼儿园文化探秘之旅,深入了解版纳傣族传统教育计划,探寻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和文化魅力。

2. 傣族文化和教育在幼儿园文化探秘之旅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傣族文化和教育的特点。

傣族文化深受佛教和原始宗教影响,注重自然、民俗、歌舞和手工艺,在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孩子自律、孝顺和社交能力。

这种特色的文化和教育理念贯穿了傣族幼儿园的教育计划中。

3. 传统教育计划的内容傣族幼儿园的传统教育计划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但不限于傣族传统歌舞、民间故事传承、手工艺制作和农耕生活体验等。

这些内容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教育智慧在幼儿园文化探秘之旅中,我们还要深入挖掘传统教育计划中蕴含的教育智慧。

比如傣族的传统歌舞教育,既能增强幼儿的体能和音乐感,又能传承傣族文化;民间故事传承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手工艺制作和农耕生活体验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5. 总结与回顾通过幼儿园文化探秘之旅,我们对版纳傣族传统教育计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统教育计划融合了傣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蕴含着教育智慧和文化魅力,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全面、丰富的教育环境。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育智慧,传承传统文化,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助力。

6.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幼儿园文化探秘之旅的写手,我深深地被版纳傣族传统教育计划所吸引。

它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多方面能力,使得孩子在快乐学习的也能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我个人认为,这种教育模式不仅适合傣族地区,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和学习,为孩子们打下坚实的文化、人文和教育基础。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你能更深入地了解版纳傣族传统教育计划,感受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和文化魅力。

傣族寺庙文化的传承

傣族寺庙文化的传承

傣族寺庙文化的传承
傣族寺庙文化是傣族人民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
风格,其传承得到了傣族人民的不断努力。

首先,傣族寺庙文化在傣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傣族信仰和
文化的绝佳体现。

因此,传承寺庙文化是傣族人民的使命责任,在传承中,傣族人民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举行殿堂祭祀、举行庆典、紧密相连的傣
族寺庙宗教活动等,以保持和弘扬傣族寺庙文化。

其次,傣族人民把寺庙文化传承当作是一种责任,即由长辈传授年轻
一代,促使其理解和继承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

最后,傣族人还通过书籍、影像和音乐等各种媒介,向全世界范围内
推广傣族寺庙文化,从而确保这一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总之,傣族寺庙文化是傣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传承是
关键和至关重要的。

傣族人民将继续以各种形式和方式来促进傣族寺庙文
化的传承,坚定不移地致力于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傣族文化教案大班反思

傣族文化教案大班反思

傣族文化教案大班反思教案标题:傣族文化教案大班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和认识中国少数民族——傣族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特点。

2.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材料,引发学生对傣族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傣族的传统服饰和舞蹈等文化元素,带领学生进入课堂氛围,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知识讲解:2. 借助教具,课堂展示傣族的地理分布、人口数量和文化特点等基本信息。

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傣族人民特有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民间艺术等内容,并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增加教学趣味。

3. 引导学生发现傣族文化与他们熟悉的汉族文化的异同,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不同文化间的丰富性和互动性。

实践活动:4. 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自己对傣族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造力设计一张傣族文化海报或手工制作,表达对傣族文化的喜爱和尊重。

5. 设立角色扮演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傣族人民的一种角色,例如傣族舞蹈演员、手工艺人等,在老师指导下模拟场景,展示傣族文化的特色。

反思评估:6. 结合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表演,进行全班反思。

让学生就整个课程回顾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验、发现和感受。

鼓励学生给出对教学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教案拓展:7.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傣族传统节日、音乐以及民间艺术等更多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傣族文化体验。

8. 鼓励学生制作傣族文化展示板或傣族手工品展览,邀请其他年级或家长参观,增加学生对傣族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教案评估:-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程度。

-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反思评估环节中对课程的回顾和总结能力。

-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对傣族文化的兴趣、理解和尊重程度来评估教学效果。

以上是一份关于"傣族文化教案大班反思"的基本框架,希望对您的教案撰写提供了一些参考和指导。

傣族寺庙——精选推荐

傣族寺庙——精选推荐

傣族寺庙傣族建筑以佛寺和佛塔的成就最高。

上座部佛教的寺庙称为缅寺,几乎每座傣寨至少都有一座。

缅寺里不但进行宗教活动,还举行庆典、选举领袖、调解纠纷,寺庙已超出了纯粹宗教的意义。

寺庙和塔是村寨中起凝聚作用的中心,往往布置在村寨较高的山坡上或寨子的主要入口处,也有的布置在村寨的中部和西部,大多佛寺都由民间工匠修建,因而佛寺具有拙朴之美。

与民居不同,傣族佛寺建筑在屋顶、墙面、梁、柱等地方都有大量装饰,装饰材料极其多样,有用瓦装饰,有用铁装饰,也有用玻璃装饰,还有用各种涂料装饰的。

装饰方法有构件装饰和彩画装饰。

1、寺门和门廊:寺门一般为三间两层重檐建筑,面朝东方,造型和佛殿屋顶造型很统一,屋脊上装饰有火焰状、卷叶状和动物的陶饰。

檐下的木版上绘制壁画,正中为大门,左右两侧两间各有用泥塑造的巨大的龙形支物“啦嘎”,为守护寺院的神兽。

连接大门后是一段长廊,通向佛殿。

2、大殿:大殿是佛寺的主要部分,一般为长方形平面,坐西朝东,东面为大门,西面为佛像,大殿一般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竹木或土木结构,开间为三间或五间不等。

屋顶坡面由多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东西两侧递减,有的佛寺的大殿在重檐屋顶之下再设置围绕大殿的外廊和屋顶,形成三重檐屋顶。

佛寺大殿屋顶的层次代表着佛寺的规格,层次越多,规格越高。

所以整幢大殿显得十分庄重威严,舒展大方。

屋脊中央以宝瓶装饰,屋脊上、屋檐上有大量凤、孔雀、龙、狮子、花卉等装饰。

造型朴素大方,风格独特。

3、戒亭:戒亭是寺院举行高级佛事活动的场所,是佛寺中最为神圣的地方,也是整个佛寺建筑中最为壮观和最有特色的部分。

平面呈方形。

形象俊俏,外形装饰华丽,一般装饰在台基和屋顶。

台基为1.5-2米高,其上绘制各种色彩艳丽的彩绘,有的还镶嵌彩色玻璃。

屋顶成攒尖顶,装饰华丽,常用银子、白铁皮等做成镂空花饰。

4、佛塔:佛塔为砖石结构,体量一般较小,佛塔主要有缅式钟形佛塔、亭阁式佛塔、泰式金刚座佛塔、高基座佛塔等,千姿百态。

当代佛寺教育中的傣文传承教育现状综述——以云南省德宏傣文传承教育个案为例

当代佛寺教育中的傣文传承教育现状综述——以云南省德宏傣文传承教育个案为例

收稿日期:2015-09-19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自筹经费项目“当代德宏傣语文教育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C199)。

作者简介:板永明(1979—),男,云南盈江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学。

当代佛寺教育中的傣文传承教育现状综述———以云南省德宏傣文传承教育个案为例板永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芒市678400)[摘要]本文通过对德宏傣文传承发展历史的梳理,并结合德宏傣文在当代佛寺教育中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德宏傣族地区当代佛寺教育式微下的傣文传承教育现状,同时期望能够引发语言教育学界对德宏傣文传承教育危机的关注,并为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德宏傣文的传承和发展之路建言献策。

[关键词]佛寺教育、德宏傣文;传承教育;现状[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187-02doi :10.3969/j.issn.1671-5918.2015.24.090[本刊网址]http ://www.hbxb.net我国傣族的语言主要有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金平傣语和田心傣语等四大方言区,历史上曾经使用了五种拼音文字,即傣泐文、傣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新平傣文,其中西双版纳傣文(傣泐文)、德宏傣文(傣那文)、缅甸掸文(傣绷文)较为普及,流行较广,使用人数较多,记载的文献典籍丰富,是傣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傣文在当代的传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现结合德宏傣文的历史发展来谈谈自己对德宏傣文在当代传承教育现状的几点认识。

一、德宏傣文的历史发展概述德宏傣语方言区的傣族按所处的地理区位,其自称有所不同。

芒市(潞西)、盈江、梁河和陇川的傣族自称tai53l ?35(傣勒)意为“上边傣族”,(或他称为“汉傣”),瑞丽大部分傣族和缅甸北部掸族自称tai53ta ?31(傣德),意为“下边傣族”,(或他称为“水傣”)傣族历史上也被他族称为“掸(shan )”,当地汉族又称作摆夷族。

认识傣族教案及反思

认识傣族教案及反思

认识傣族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认识傣族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傣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2. 探索傣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傣族的历史和文化。

2. 傣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3. 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傣族文化的多样性。

2. 如何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傣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2. 傣族音乐或舞蹈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3. 傣族传统服饰或手工艺品的实物或图片。

4. 学生绘制或制作傣族文化相关的海报或手工作品的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傣族的风景、传统服饰、音乐或舞蹈等,激发学生对傣族文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傣族的了解和认识。

主体:1. 分小组,让学生自主查找傣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

2. 教师通过PPT或讲解的方式介绍傣族的历史、地理分布、语言、宗教信仰、节日等方面的知识。

3. 播放傣族音乐或舞蹈的音频或视频资源,让学生感受傣族的音乐文化。

4. 展示傣族传统服饰或手工艺品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描述,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5. 引导学生思考傣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如饮食习惯、婚姻制度、节日庆典等,并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对比和思考。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傣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以及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和体会,如对傣族文化的认识有何改变,对多元文化的态度有何转变等。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和传统,并制作展板或写一篇小论文进行展示。

2. 组织学生参观傣族村落或博物馆,亲身感受和体验傣族文化。

教案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音频或视频资源、实物展示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傣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关于傣族传统文化的报告

关于傣族传统文化的报告

关于傣族传统文化的报告————“摆喊闷喊尚”(升比丘,受沙弥节)民族文化学院09级德傣班小焕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我们的傣族先民就在中国的西南部繁衍生息。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

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南传上座部为“铁腊洼达布塔帕刹”。

南传上座部佛教又名巴利语系佛教,亦称傣族佛教。

自古印度、尼泊尔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创立后,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又经缅甸、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省的傣、德昂、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通用巴利语经文的佛教部派。

所以几乎每个村寨都有奘房(佛寺),奘房是我们去朝拜和进行活动的地方。

傣族有众多的“摆”(节日、会),比如:摆广母(佛塔节),摆帕纳(佛节),摆拖落(佛爷圆寂会),出洼进洼(守戒节),算孙浩、孙糯(烧白柴节),摆喊尚(小孩子当和尚),摆尚麻坦(和尚,佛爷升级),摆算南(泼水节)等等。

奘房里面住着僧侣,我们傣语称“召”。

僧侣在我们德宏傣族地区,男孩到了7岁,就可送进奘房做"嘎比"(意为学僧)。

当嘎比者,穿俗服,食宿均在奘房里,主要学习傣文、佛教基本知识。

早晚学功课,并担负寺内一些扫地、挑水、拾柴之类的杂务。

经过一年以上的学习,学僧掌握了基本教义、教规和礼仪后,经奘房长老和家人同意后,就可以为男孩剃度,剃度仪式有庆典式和任命式。

认命式:不必举行隆重庆典,仅由主持进洼在佛节期间向信徒宣布该学僧从即日起晋升为和尚(沙弥)即可。

庆典式:通过父母先聘请亲朋好友(无论男女,无论未婚已婚)担任嘎比的“波领”(养父、干爹)和“咩领”(养母、干妈),能成为嘎比的干爹干妈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在主养父的要求召集下,所有的波领咩领备齐其入寺的生活用品,选择佛节期间的圆月日(傣历十五日)举行晋升"召尚"仪式。

届时,波领咩领们将嘎比打扮成王子的摸样,浓妆艳抹,并扶上制作精美的滑竿式坐床,由村民们前呼后拥、争先恐后地抬着游街串寨,一路上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载歌载舞,簇拥着“王子”送入奘房,之后由主持为其在佛殿前主持剃度仪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宏 傣 族 景 颇 族 自治 州 位 于 云 南 省 西 部 ,据 2 0 0 0年 全 国人 口普 查 数 据 ,全 州 约 有 傣 族 人 口 300 10 0人 ,约 占全州 人 口总 数 的 3 . 4 ,占全 国傣 族 总 人 口的 2 % 。 居 住 在 这一 地 20 % 8 …
区 的傣 族 人 民有 着 悠 久 的历 史 和 灿 烂 的 文 明 ,至 今 仍 然 较 好 地 保 持 着 自己 的 民族 语 言 文 字 和传 统 文 化 。在 其 灿 烂 的 文 明 中颇 有 特 色 的 就 是 他 们 生 活 的 方 方 面 面 或 多 或 少 受 到 南 传 上 座部 佛 教 的影 响 ,在 有 关傣 族 文 献 中经 常 可 以看 到 “ 族 是 一 个 全 民信 教 的 民族 ” 之 类 的 傣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 0年 第 2期 01
同学者 对 南 传 上 座 部佛 教 传 人 时 间 之 所 以有 争 议 是 因 为 忽 视 了这 一 点 。但 是 南 传 上 座 部 佛 教在 公 元 15 56年 以前 传 人 这 一 点 是 肯 定 的 ,因为 德 宏 瑞 丽 市 的姐 勒 佛 塔 建 于 公 元 15 56到 15 5 9年 间 。4 。 I‘ ] 二 、傣 族 佛 寺 教 育 的特 点 和 意义
收 稿 日 期 :2 0 — 1 — 1 09 1 5
作 者 简 介 :赵 科 ( 9 8 ) 1 7 一 ,男 , 云 南 宣 威 人 ,德 宏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讲 师 ,研 究 方 向 :
教育管理。

8 ・ 5
楚 雄 币范 学 院 学 报 2 0年 第 2 期 01
又 不 尽 相 同 。另 外 ,佛 教 传 人 德 宏 傣 族 地 区并 不 是 一 次 性 完 成 的 ,它 经 过 了反 复 而 且 漫 长
的 过 程 ,经 历 了从 传 人 (3世 纪 以前 ) 到 发 展 (4世 纪 ) 到 兴 盛 (5世 纪 至 2 1 1 1 0世 纪 5 0
年代 ) 到低 潮 ( 9 7年 至 1 7 15 9 9年 )再 到 回升 ( 9 0年 至 今 ) 这 一 漫 长 的几 百 年 。 可能 不 18
争 议 。有 的人 认 为 南 传 上 座 部 佛 教 是 公 元 6世 纪 到 8世 纪传 人 德 宏 的 ,有 的认 为 是 公 元 1 1 世 纪 左 右 传人 的 ,还 有 的人 认 为 是 公 元 1 3世 纪 传 人 的 。 在 此 笔 者 认 为 这 些 观 点 都 有 一 定 的道 理 ,因 为传 人 德 宏 的南 传 上 座 部 佛 教 有 着 不 同 的 教 派 分 支 ,而 不 同 的教 派 传 人 的 时 间
第 二 十 五 卷 第 二 期
2 1 年 2 月 00








Hale Waihona Puke Vo1 25 . NO .2
J OURNAL OF CHUXI ONG NORM AL UNI VERSI TY
F b 2 0 e . 01
傣 族 佛 寺 教 育 之 思 考
赵 科 刀 福 东
观点 ,由此 可 见 一 斑 。 由 于 深 受 佛 教 的 影 响 ,佛 寺 就 成 为 傣 族 社 会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佛 寺 教 育 也 就 成 为 傣 族 教 育 研 究 中 不 可 回 避 的话 题 之 一 。那 么 ,在 普 及 义 务 教 育 的 今 天 , 佛 寺 教 育 在 德 宏 州 的 教 育 当 中处 于 什 么 地 位 ?它 又 是 如 何 影 响 当 地 的傣 族 人 民 的 呢 ?本 文
研 究 表 明 ,德 宏 南 传 上 座 部 佛 教 发 端 于 1 1世 纪 中期 ,兴 盛 于 l 5世 纪 至 2 0世 纪 5 0年 代 , 15 9 7年 一 1 7 9 9年 为 低 潮 期 ,2 O世 纪 8 0年 代 后 恢 复 发 展 。2 巧 然 而 ,关 于 南 传 上 座 部 佛 _ ( J 教 何 时 、如 何 传 人 德宏 地 区 的 问题 ,专 家 、学 者 、宗 教 人 士 和 社 会 各 界 人 士 中有 着 广 泛 的
试 图对 这 些 问 题做 出 一定 的 回答 。


佛 教 传 入 德 宏 傣 族 地 区
在 佛 教传 人 德 宏 地 区之 前 ,德 宏傣 族 普 遍 信 仰 原 始 宗 教 ,主要 信 奉 天 神 、地 神 、勐 神 、 寨 神 和 各种 鬼 神 ,因此 ,在傣 族 民 间 故 事 和 传 说 中 常 常有 关 于 祭 祀 神 灵 和 祈 求 神 灵 保 佑 活 动 。南 传 上 座 部 佛 教 传 人 德 宏 傣 族 地 区 以 后 , 由于 各 种 因素 的 影 响 ,傣 族 又 逐 渐 接 受 了佛 教文 化 ,直 至 发 展 到 “ 民信 教 ” 全 ,佛 教便 成 了支 配 傣 族 意 识 形 态 的 主 流 宗 教 。据 张 建 章 的
( .德 宏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云 南 潞 西 6 8 0 ;2 1 740 .北 京 大 学 ,北 京 1 0 7 ) 0 8 1
摘 要 :本 文 在 调 查 研究 的 基 础上 ,介 绍 了 云南 省 德 宏 州 傣 族 佛 寺 教 育 的 主 要 特 点 ,简 要 地 分
析 了佛 寺 教 育 和 普 通 教 育 的关 系 ,探 讨 了 它 对 傣 族 社 会 的 意 义 及 其 局 限 性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傣 族 地 区发 展 佛 寺 教 育 的 看 法 。 关 键 词 :德宏 ;傣 族 ;佛 寺 教 育 中图 分 类 号 :G 5 . 7 文 章 标 识 码 :A 79 24 文章 编 号 :1 7 — 7 0 ( 0 0 2 — 0 8 一 O 61 4 6 2 1 )0 05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