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定量思维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1册 专题1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物质的量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1册 专题1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物质的量

【解析】A 项,元素是一个宏观概念,错误;B 项,CH3COOK 的摩尔质量为 98 g·mol-1,错误;C 项,“2 mol 氧”中“氧”是指 氧原子还是指氧分子,题目中不明确,错误;D 项,1 mol CH3COOK 含有 3 mol H,所以 1 mol CH3COOK 含有 3×6.02×1023 个 H,正确。
【解析】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A 项错误; 使用物质的量必须指明具体的物质或微粒,B 项错误;物质的量是国 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是其单位,C 项错误;3 mol O2 含有 6 mol 原子,2 mol H2O 中含有 6 mol 原子,D 项正确。
[答案]D
四、准确理解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 g·mol-1 或 kg·mol-1 等,同种物质的摩尔质量 因单位不同而数值不同;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的单位为 1,同种原子 或分子的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相同。
1.物质的量——“四化” “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也不能添字。
专有化 如不能说成“物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只用来描述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中子、质子、
【解析】在 D 项中 0.1 mol H2SO4 中含氧原子 0.4 mol,在 0.4NAH2O 中氧原子也为 0.4 m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是( ) A.0.3 mol O2 和 0.3 mol H2O B.6.02×1023 个 CO2 与 0.1 mol KMnO4 C.0.1 mol CuSO4·5H2O 和 0.1 mol C6H12O6 D.0.1 mol H2SO4 和 0.4NA(用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H2O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说明:使用“mol”时,只用于表示微粒及它们的特定组合,不 能用于描述宏观物质。且常用化学式表示微粒的种类,如 1 mol H(√) ;不能用汉字笼统的描述,如 1 mol 氢(×)。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科书课程难度的静态定量对比分析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科书课程难度的静态定量对比分析

一、课程难度定量模型基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编制者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理解的不同认识,各套教科书的课程难度会出现差异。

因此,本文借助课程难度定量模型,以课程标准为参照系,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下简称鲁科版)出版的3套高中化学新课程教科书进行定量比较。

课程定量模型如下:N=(αS/T)+(1-α)G/TN———课程难度;S———课程深度;T———课程时间;G———课程广度;S/T———可比深度;G/T———可比广度;α———加权系数,满足0<α<1,它反映了课程对于“可比深度”或者“可比广度”的侧重程度。

这里的课程难度(N)指绝对的课程难度,亦即静态的课程难度———仅仅从文本角度对教科书进行分析、评价,不涉及课程实施状态下的教科书使用问题。

而对教科书的动态难度分析、评价,还要考虑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学生起点能力等诸因素。

课程深度(S)泛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的深度,它涉及到概念的抽象程度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程度,还涉及到课程内容的推理与繁衍步骤。

它通过相应课程目标的不同要求程度的加权平均来刻画,即用课程标准中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维学习目标赋值的加权平均数来量化。

课程广度(G)是指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可以用通常所说的“知识点”的多少进行量化。

课程时间(T)是指课程内容的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可以用通常的“课时”多少进行量化。

在这里,单位时间内的课程深度(S/T)和单位时间内的课程广度(G/T)是衡量课程难度很重要的量。

二、利用课程难度模型定量分析教科书本文选取了各版本教科书中内容编排相对集中而且又是重要内容的主题———“化学能与电能”(必修2)、“电化学”(选修4)等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典型内容的编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应的课程理念和教科书的编制深度、广度和难度,可以此对课程静态难度进行定量比较。

高中化学思维导图教案

高中化学思维导图教案

高中化学思维导图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化学思维导图
教学步骤:
1.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化学思维导图的示例,引导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讲解:解释思维导图的绘制规则和技巧,包括主题中心、主干框架、分支思维、关键词汇等内容。

3.演示:老师现场演示如何绘制一个化学思维导图,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将化学知识进行有效组织和表达。

4.练习:让学生自行绘制一个化学思维导图,选择一个化学概念或知识点进行呈现。

学生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或自行查找资料。

5.分享与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让同学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和提出改进建议。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思维导图的作用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多加利用思维导图。

7.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练习绘制化学思维导图,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化学主题展开。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绘制化学思维导图的过程和结果,评估其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有效梳理和分类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化学知识的整合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锻炼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化学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中潜移默化中渗透

教学中潜移默化中渗透

教学中潜移默化中渗透“定量”意识定量意识的渗透不是只在相关的几节课中关注,而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要渗透,“定量”意识的渗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张老师挖掘各种渗透定量意识的素材,值得学习。

张老师通过五个例题,对初中化学定量研究进行深入阐述,清晰全面,值得借鉴。

教学中潜移默化中渗透“定量”意识最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内容就是有关物质的化学变化。

研究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规律、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内容,是化学学科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见化学变化承载着我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理性认识阶段、方法手段阶段以及我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最终目的,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认识物质世界和认识物质世界后要干什么,及达到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应用的阶段,都要通过化学变化。

在教学中渗透化学变化观教学,特别在今天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化学变化中的“定量”的研究。

我认为化学变化中“定量”观念的形成是教学中一个长远的任务,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定量”的观念的培养要贯穿于学生的化学学习的始终。

下面就结合今天的学习的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学,和老师们共同交流反思教学中“定量”的观念的渗透,很欢迎大家一起来指正、补充和完善:案例1:在学习第二单元水的分解与合成的时候,教师们都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动手拆分,动手画出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水的分解水的合成在教学中我们都很重视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这一化学变化:新分子的形成就是原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原分子被破坏新分子形成的一个过程。

而我认为,在这里可以适当的给学生渗透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这一定量的角度,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案例2: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很剧烈;还有学习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促进可燃物充分燃烧的知识的时候。

木炭燃烧微观示意图教学中都注重引导学生在分析化学变化的时候从宏观进入微观进行分析,在这里也可以加大从微观定量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氧原子的浓度(量)越大,微粒碰撞的几率就大,反应就越容易进行,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氧原子的量”改变了,导致化学反应剧烈程度的改变,还可以渗透化学反应可控的思想。

高一化学实验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高一化学实验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高一化学实验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定量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技能。

它通过使用一系列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来确定物质中特定化学物质的准确数量。

本文将介绍高一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一、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适用于测定酸、碱和中性物质的含量。

它基于化学反应的等量原理,通过滴加酸碱溶液来确定溶液中酸碱物质的浓度。

在实验中,通常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指示滴定终点。

二、氧化还原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一种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通过滴加氧化剂或还原剂来确定被测物质的含量。

这种方法常用于测定含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物质的溶液中的化学物质。

三、沉淀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是一种基于沉淀反应的定量分析方法。

它通过滴加沉淀剂到待测溶液中,观察结果是否产生沉淀来判断反应的终点和计算待测物质的含量。

沉淀滴定法通常用于测定溶液中特定离子的浓度,如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等。

四、比色法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测量溶液中某些物质的吸光度,来确定它们的浓度。

实验中,使用比色皿或分光光度计来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并将吸光度值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以确定待测物质的浓度。

五、电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是利用电化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它基于电流和电势的测量,通过测量电流或电势的变化来确定被测物质的浓度。

电化学分析法常用于测定金属离子、氧化还原剂、化学反应速率等。

六、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元素含量的方法。

它基于原子吸收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通过测量吸收光谱的强度来确定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广泛用于分析土壤、水质和化学样品中的金属元素。

七、质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是一种通过质谱仪测定物质分子结构和组成的定量分析方法。

质谱分析法通过将样品分子离子化,然后通过质谱仪进行质量分析,从而确定样品中各个组分的定量。

总结:本文介绍了高一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比色法、电化学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质谱分析法。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PPT课件(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PPT课件(第2课时)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课后作业
完成 练习与应用 第2、、8题。
放在试管里加热,到氯酸钾
完全分解为止。冷却后,称得剩余物质的质量为 4.5克。问:
(1)制取的氧气是多少克?
(2)剩余固体是什么?
(3)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百分含量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
小数)
探究新知
(1)解:生成氧气的质量是6.1g-4.5g=1.6g。
(2)剩余固体物质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探究新知
导入新课
“神舟六号”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时,若
火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 当火箭升空时
会发生什么反应?
点燃
2H2+O2 ═══ 2H2O
探究新知
说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H: 1 O : 16
点燃
2H2+O2 ═══ 2H2O
4
32
36
你可得到哪些信息?
探究新知
点燃
2H2+O2 ═══ 2H2O
探究新知
解:设满足100kg氢气的燃烧需要液氧的质量为x
点燃
2H2+O2
2H2O
4
32
100kg x
4
32
=
x=800kg
100kg

答:满足100kg氢气的燃烧需要液氧的质量为800kg。
探究新知
完成下面的填空:
点燃
2H2+O2
2H2O
质量比
4

4g (32 )g
(36)g
(16)g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课标要求及单元教学目标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课标要求及单元教学目标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课标要求及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四个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内容要求】1、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各物质间存在定量关系,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2、学习利用质量关系、比例关系定量认识化学反应,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学业要求】1、能选取实验证据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并阐释其微观本质;能根据实验事实用文字和符号描述、表示化学变化,并正确书写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2、能利用化学反应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自然界、生产生活、实验中的常见现象;能基于守恒和比例关系推断化学反应的相关信息;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1)选取学生身边的物质变化事实和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类和概括,建立化学反应的相关概念;基于微观视角阐释化学变化及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进行符号表征,促进学生化学变化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2)通过宏观、微观、符号等多重表征手段,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化学反应,配合联想、游戏等多种策略,突破化学方程式的学习难点。

(3)结合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关物质制备、转化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计算的比例关系,发展对化学变化的定量认识和推理能力。

(4)设计关于化学反应应用的真实情境和任务,促进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增强学生的跨学科意识,促进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

【单元教学目标】1.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实质;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初步学会用化学方程式描述代表性的、常用的、简单的化学变化;懂得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信息。

3.认识化学变化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和微观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解决简单的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定量问题。

4.在认识化学变化时,初步形成化学变化的宏观事实、微观本质和符号表征(化学方程式)之间相互联系的思维习惯。

高中化学思路思维训练教案

高中化学思路思维训练教案

高中化学思路思维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引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分析:提出一个化学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并通过分析逐步确定解决方案。

3. 解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解决方案。

4.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问题,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交互式教学法:通过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1. 化学实验器材及化学药品;
2. 教师制作的化学思路思维训练教案;
3.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材料。

评价方式:
1.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化学思路思维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评价:通过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表现来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

第四单元 物质的量(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 物质的量(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时2
气体摩尔体积1.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的学习,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和流程的模型,掌握利用该模型分析其他气体的实验1.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能够利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宏观辨识)2.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并能够运用阿伏加德罗定律解决简单问题。(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5.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锻炼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与思路
课时1
物质的量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2. 掌握“摩尔”的标准——阿伏加德罗常数。3. 通过对比、类比、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体会从物质的量层次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意义,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4.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二、学情分析
三、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真情境、真问题、真解决、真研究,从定量的角度再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初步建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物质的量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及科学研究中。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的建构,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间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助于学生深人理解宏观物质与徽观粒子之间的联系。
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笔记,在书中相应部位进行誊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建立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不仅能收获知识,也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路,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学思路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学思路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学思路在进行化学反应教学时,采用定量研究的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反应过程、掌握相关概念和技能,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下面将结合化学反应教学的一些具体环节,详细介绍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设定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论文写作能力等。

二、实验方案的制定在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教学中,实验方案的制定非常关键。

在制定实验方案时,要考虑到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的特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装置,并确定好反应的条件和测量的参数。

三、实验数据的收集在进行化学反应实验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全面地收集实验数据。

这包括实验条件的记录、反应物的质量或体积的测量、反应产物的质量或体积的测量等。

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实验的准确性和重复性,避免误差的发生。

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在进行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比如,可以通过构建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来研究反应的速率方程;还可以通过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学方程式,来计算化学反应的原子转化率。

五、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在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和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反应的机理,并且能够总结出结论,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六、实验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在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学生应该能够按照科学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和讨论等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和传达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七、实验结果的展示和讲解在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和讲解。

高中化学计量思路总结教案

高中化学计量思路总结教案

高中化学计量思路总结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实验内容
1. 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
2. 化学计量的计算方法:摩尔、质量之间的转换。

三、实验步骤
1. 结对合作,共同分析实验题目;
2. 根据实验题目中给出的化学方程式,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
3. 使用摩尔比,计算出所需反应物的摩尔数;
4. 根据摩尔数和摩尔质量的关系,计算出所需反应物的质量;
5. 检查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并进行验证。

四、实验要点
1. 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
2. 确定所需反应物的摩尔数;
3. 确定所需反应物的质量。

五、实验小结
1. 化学计量是化学反应的基础,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化学计量的计算方法很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 在实际应用中,化学计量思路对解决问题很有帮助,要加强练习和应用。

六、实验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计算结果;
2. 练习化学计量的相关题目,提高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化学教案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与平衡法

化学教案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与平衡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与平衡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与平衡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化学反应的摩尔比例关系和平衡常数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摩尔比例关系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平衡常数是用来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一个数值,它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与平衡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但是在新课讲授部分,我发现自己在讲解化学平衡的建立与平衡常数的概念时,讲解得可能有些抽象,有些学生看起来有点困惑。下次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更注重运用生动的例子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让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平衡的魅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我发现,在实验操作环节,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不够熟悉,导致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下次在实验前,我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安全、准确地进行实验。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与平衡法,学生可能对实际应用案例感兴趣,希望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便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来掌握知识。

解读高中化学必须具备的4种能力

解读高中化学必须具备的4种能力

解读高中化学必须具备的4种能力1.观看能力解读:观看是全面而广泛的,有对实验的“观”,有对实物、图表、模型的“观”,还有对自然、生活、生产中化学现象的“观”,只“观”而不“察”,确实是只看不想,“观”后必须对具体的表象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化学的初步结论,并运用结论解决化学问题,才能提升至能力,为此在高考化学试题中常常显现某些特点现象、曲线、图型等,它们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且往往是隐含的,只有对观看结果进行摸索加工,才能发觉其反映出的规律,提取出有用信息来回答相关的问题。

2.实验能力解读:化学实验能力要紧包含两部分,其一是差不多操作能力,其要紧是常见仪器的识别和使用、重要的差不多操作,如加热、分离提纯、浓度配制等进行重组变迁,或将重要的“学生实验”进行进展派生,或以观看、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差不多能力。

其二是实验探究分析设计能力,要求依照实验目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它包括实验操作程序设计、混合物组分确认及分离、验证化学原理、纯度及定性、定量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敏捷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制造性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理综合考查的热点。

3.思维能力解读:思维能力它包括思维的灵敏性(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思维的严密性(科学性、精确性、逻辑性和深刻性),思维的整体性(宽敞性、综合性)及思维的制造性等,它是各种能力的核心。

因此在高考中一直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表达如下命题思想:①对中学化学差不多知识内容能融会贯穿,通过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贮存,并正确复述、再现和辨认能力,通过考生的摸索而最终获得正确结果。

②能将实际问题(或题设情境)分解,联系所学知识迁移、转换、重组,使得问题得到解决,并能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反应式或图表表达出来的应用能力。

③题目设置一些陷阱,如过程情形复杂化,但回答问题简单化,注重对过程分析的同时,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和灵敏性考查。

4.自学能力解读:自学能力是要求考生灵敏地同意新的信息,联系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分析、判定,去伪存真,解决新的化学问题。

高中化学作业评价方式与方法

高中化学作业评价方式与方法

高中化学作业评价方式与方法引言高中化学作业是学生研究化学知识、培养化学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化学作业的质量,评价方式与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探讨高中化学作业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价和指导学生。

评价方式高中化学作业的评价方式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定性评价主要侧重对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常用的定性评价方式有:- 书面评价:通过评语、批注等方式对学生的化学作业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口头评价: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就他们的作业进行讨论和评价;- 小组评价: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作业并相互评价,促进合作研究和互助。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主要以数字、得分或权重来具体衡量学生在化学作业中的表现。

常用的定量评价方式有:- 打分评价:根据规定的评分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打分;- 百分制评价:将作业得分转换为百分制,反映学生的作业质量;- 等级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质量将其分为不同等级,如优秀、良好、合格等。

评价方法为了使化学作业评价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比评价方法对比评价方法将学生的作业与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对比,找出优点和改进的空间。

可以通过同班评比、小组对比等方式进行。

自评与互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自觉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并接受同学的评价,以提高作业质量和研究效果。

过程评价方法过程评价侧重于评价化学作业的实施过程,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方面。

通过对过程的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优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

结论高中化学作业评价方式与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适合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促进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全面发展。

《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

《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

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目标:1.理解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分子式、化学计量法则等基本概念。

2.掌握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质量、量、组成等问题。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内容:一、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1.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2.元素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如 C、O、H、Fe 等。

3.多种元素符号的简化表示方法。

4.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基本信息,如周期数、族、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等。

二、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分子式1.原子序数的定义及其与元素符号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分子式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如 NH3、H2O、CO2 等。

4.根据分子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三、化学计量法则1.化学计量法则的含义及其类型,如质量守恒定律、化学计量比、化学方程式和平衡等。

2.利用化学计量法则计算反应物质的质量、计算反应生成物的质量等。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教授学生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归纳法:从例题入手,形成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对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掌握;3.实验法:利用化学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4.教学视频:辅以教学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可视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计量法则的学习和运用,如化学计量比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计算等。

2.教学难点: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原理不熟悉,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和讲解。

教学评价:1.讲授笔记和归纳框架: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及时记录笔记和整理归纳框架;2.课堂讨论:课堂授课后,学生开展讨论,带着问题去交流,相互解答问题;3.课后作业和考试:通过布置作业和模拟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总结: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是化学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之一,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和判断物质组成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化学教材解析

高中化学教材解析

高中化学教材解析1.中化学教材特点;这套新教材编写的重要特点是知识的编排注意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1、突出现代化学正在逐步走向定量化的特征。

自始至终注意提供定量的信息,设计一定数量的定量计算内容(焓变,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等),给学生提供有关化学反应定量研究的基本训练。

2、合理处理抽象概念。

根据高中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用浅显的语言,分析抽象概念的物理意义,降低学习难度,尽量避免繁杂的数学推导和只给结论的极端做法。

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重视学习者的参与。

尽可能启发学生动脑,动手来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避免填鸭式的知识简单罗列,创设学生的发展空间。

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4、富有张力,适于教师因材施教。

教材主体内容保持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范围内以适应学生的主体部分,以提高性栏目形式设计提高内容,但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上有所增加。

增加;盖斯定律、盐桥、焓变、熵和熵变、平衡常数、活化能、反应速率常数、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等。

2.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简析1、教材体系、结构的构建和优化双体系;高一、高二为传统型结构,突出了融合;高三为单元结构,体现学科内综合;归纳、总结、提高、整理、知识网络化作用;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双主线;物质结构、同期律、官能团;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

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所考虑的因素;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

2、重点处理的问题(1) 绪言的编写;在化学与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学习化学。

(2)与初中的合理衔接;源于初中,高于初中。

(3)理论的指导作用;处理好理论的提前与靠后,分散与集中,螺旋与直线的问题。

(4) 化学计算和实验的编排;计算相对集中,但注意分散难点。

浅议数学思维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为例

浅议数学思维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为例

浅议数学思维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为例发布时间:2021-06-22T10:18:20.2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下)作者:赵婧文[导读] 数学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数学方法及其蕴含的定量观念贯穿于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赵婧文西安市第十中学 710014摘要:数学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数学方法及其蕴含的定量观念贯穿于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

加强数学和化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能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思维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学思维化学教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用途的自然科学。

纵观整个化学发展史,无处不渗透着物理、数学等跨学科知识。

宇宙自然本是一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要求。

数学思维是人脑利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运用抽象概括、建模、数形结合等方法,通过数学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揭示对象结构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

数学思维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定量观念和形式逻辑贯穿于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整个发展历程。

因此,借助数学工具和数学思维对化学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定量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并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任何科学知识、概念原理的获得都依赖于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数学和实验往往是这些方法的基础),科学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体系,更是过程和方法的统一体。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科学思维过程的体验和对通用科学方法的掌握,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以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教学为例,浅议如何利用“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数学坐标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展示数学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

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

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目标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2.初步学会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质量。

【教学难点】物质质量和元素质量的互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水有质量吗?水分子有质量吗?【导入】原子的质量很小,分子的质量也很小,原子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它的质量,那么分子呢?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相对分子质量【定义】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符号Mr)。

【强调】相对分子质量的符号(Mr),单位是1。

以化合物AmBn为例: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xm+B的相对原子质量Xn相对分子质量的理解:(1)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2)是分子的相对质量;(3)它的单位是1知识点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一)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例题】02的相对分子质量=16x2=32【例题】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x2+16=18【强调】相对原子质量可以查145页附录∏《相对原子质量表》或元素周期表,考试时一般在试卷标题下给出。

【练习】计算N2、H2O2>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Nz的相对分子质量=14X2=28H2O2的相对分子质量=1X2+16X2=34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1×2+32+16X4=98(二)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例题】计算二氧化碳(比0)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m(H):m(O)=(1×2):16=2:16=1:8(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同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之比。

)【练习】计算水(CO2)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C):m(0)=(12×1):(16×2)=12:32=3:8计算硫酸(H2SO4)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H):m(S):m(0)=(1×2):32:(16×4)=1:16:32计算硝酸钱(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N):m(H):m(O)=(2×14):(1×4):(16×3)=28:4:8=7:1:12(三)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就是该元素的质量与组成物质的元素总质量之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定量思维
王飞
(濉溪县临涣 235143)
摘要:定量思维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一定的要求,合理的培养学生的定量思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定量思维定性思维
学生从九年级到高一后,发现以前不是很难的化学变得越来越难学,老师也会发现,一个学生他的数学、物理成绩都很好,可是思维性要求明显不高的化学学不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深入调查会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在学习化学时只需要简单记忆即可,不需要定量运算,事实上并非如此。

定量思维是学好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定量思维的意义
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定量思维发展与工业生产有关。

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人类制造能力的提高使化学家有了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化学研究的手段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从对物质的简单、纯经验式的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和实验,从而使一些发现、发明具有可重复性。

正是因为有了精密的仪器,拉瓦锡才有可能发现质量守恒,使得化学摆脱了纯经验的发展进入到精密的科学的发展。

在分析化学中,定量分析是对物质各组分含量的测定,即定量方法就是对事物做出量的规定性,对事物进行量的分析的方法。

一门学科是否称之为科学,要看是否存在定量分析。

因为只凭经验或猜测的方法,其结论无数据分析就会缺乏精确性,无科学性而言。

而科学的定量思维方法主要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客观事实进行数的描述,得出数学模型,按数字描述的条件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再现。

因而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定量思维,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二、教材编写中的定量思维
那么,在高中学习阶段对定量分析有没有要求呢?有人认为现在高考对计算题的要求比较低,就认为高中教学不需要定量思维的培养,还有人认为化学脱胎于实验事实,不像物理逻辑性很强,在高中阶段不必要使用定量分析。

果真如此吗?首先,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到: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在第三部分的内容标准中对物质的量的教学要求: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同时,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理科综合(化学部分)提出,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

另外一些高考题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解释,比如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29题第一问:化合物C的分子式是C7H8O,C 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则C的结构简式为。

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特别强调酚羟基的卤代只考虑邻位和对位。

比如1998年高考化学全国卷25题:白藜芦醇
广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椹.花生.尤其是葡萄)
中,它可能具有致癌性。

能够跟1摩尔该化合物
起反应的Br2或H2的最大用量分别是
A.1摩尔 1摩尔 B.3.5摩尔 7摩尔
C.3.5摩尔 6摩尔 D.6摩尔 7摩尔
这两题产生很大大的争议,原因是分析的方法不一样。

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酚羟基的定位效应使得后进入的基团在间位上是微量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从定性的角度看,只要苯环上存在氢就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不需要考虑数量,写可能的结构简式时不应该忽略间位,但在数字计算时量很小可忽略不计。

其次,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相比与旧教材更加注重定量思维的应用。

比如在选修教材中,在化学反应限度的学习中,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讨论用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进行总结。

这样摆脱了以往教材中使用勒夏特列原理讨论化学平衡移动的不确定性。

教材对定量实验也比旧教材有了高的要求,以前高中化学定量实验主要是物质的量溶液的配制和中和滴定等实验,新课标中的实验化学模块的内容标准在基础实验中要求学生“能根据误差分析的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认识定量分析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探究实验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

”定量实验的增加有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看出,定量思维的培养并不是单纯的掌握化学计算,它是对学生一种
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定量思维
1、教学要从感性出发
定量思维的培养不得不提定性思维,定性思维是根据物质的性质来认识物质的思维方法,与数量无关或者是模糊处理数量关系,比如在学习硝酸的性质时提出浓硝酸生成二氧化氮,稀硝酸生成一氧化氮,教材中就没有明确指明浓稀的分界线。

但是这并不表明在处理化学问题的过程中不需要定量分析,而是因为学生的认知程度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实际上,学生在学习中会对硝酸的浓度提出疑问。

可见,在人的思维中,了解了外在关系后会提出量的要求。

也就是说定性思维和定量思维是统一,定性思维是定量思维的前提,定量思维要在定性思维的指导下进行。

如果定性思维错误,定量思维也必然失去表述的目标。

定量分析中所得的数据不准确或者没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结果就是模糊的、不精确的。

学生如果根据这种模糊的、不精确的认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对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困惑。

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往往先认识是事物的外在性质。

在分析化学中,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中所含的组分,在无机化学中这些组分通常表示为元素或离子,在有机分析中,所鉴定的通常是元素、官能团或化合物①。

定性思维的意义在于科学知识的学习都是从感性、外在的性质开始的,是定量思维的必要条件,只有确定了事物的质,对事物量的研究才有意义,才能认识理解量的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遵循科学的认识观,先让学生接受感性的知识,通过有趣的课堂引入让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轮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实验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概念,最后通过定量分析,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理性的思维观。

使知识的学习从感性开始,结束于理性。

这样做使知识易于掌握,符合认知规律。

例如,中和滴定的学习,学生先从认识仪器开始,了解到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用已知浓度的溶液测量另一溶液的浓度,此时提出探究问题,自然过渡到定量分析。

如果只是满足于对知识的一个感性认识或者只是罗列一些总结让学生去记忆,不去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去培养,则课堂学习是肤浅的、无意义的学习。

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养成了用感性方法去处理理性的知识,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没有什么兴趣可言。

2、定量思维法培养的深度
鉴于化学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定量思维的深化应达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决定。

一般来说,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只是通过质量守恒对定量分析初步接触,还不能独立的运用定量思维的方法去分析问题。

在高一年级的学习中通过物质的量运算来获得对定量思维的培养,从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看,若再加深对学生定量思维的培养,则是下一发展阶段的任务,在教学上是高二年级的任务。

比如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学习中,高一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只是强调通过感性的认识了解知识,如果在教学中把定量计算引进,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见计算,则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学生的初级学习中,由于受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发展,还不具备用数学关系和数学模型来描述思维过程的条件,分析解决问题处于定性描述阶段。

所以,在九年级的学生学习化学期间存在着重视定性思维,轻视定量思维的情况,这在当时是合理的。

但是这种单一的思维形式到了高中阶段仍然还采用,则不适合知识的发展,同样在高一的学习中不切实际的拔高对定量思维培养,也不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只强调感性知识的掌握,不把它上升到理性的对知识的把握,就不可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①华中师范大学等编.分析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10-2版.第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