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育理论基础提纲精简(山香版)

合集下载

山香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教学提纲

山香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教学提纲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含义(一)广义的学习1、广义学习的含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产生广义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

(3)这种变化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二)狭义的学习1、狭义学习的含义:指人类的学习,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1)人的学习是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科学文化知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时,以语言的中介进行的。

(33(1)学生学习的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和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生学习内容:①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②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的发展,③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3)学生学习的特点:①以系统地掌握人类的间接经验为主;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④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习的分类(一)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二)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

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1、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

(完整word版)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山香版)

(完整word版)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山香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 “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近现代社会的教育: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

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最新版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最新版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即“德育”。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

2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国与国之间的,地域之间的不同(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二)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与负向(消极)功能(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三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

(二)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认为教育是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它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他的提出标志在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之间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

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意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资料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资料

1、设备巡检的五字经是:听、摸、查、看、闻;2、润滑管理中五定:定点、定质、定量、定期、定人;三过滤:领油大桶到贮油桶、从贮油桶到油壶、从油壶到润滑部位。

3、设备管理中的四懂:懂原理、懂构造、懂性能、懂工艺流程;三会: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

4、压力容器的合理维修有哪些?保持压力容器防腐完好无损,防止介质和大气对其腐蚀,安全附件按规定校验,保持齐全、灵敏、准确,固定件必须完整可靠及时清除跑、冒、滴、漏现象,减少和消除容器的振动现象。

5、润滑剂的作用:冷却、洗涤、密封、防锈、减振、传递、润滑。

6、谈谈你对治理跑冒滴漏的意义和认识:影响厂容厂貌,危害生产,影响无泄漏工厂的验收,化工生产易燃、易爆、易中毒,如果到处跑冒滴漏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会造成生产不必要的损失,甚至会给职工带来伤亡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

7、滚动轴承常见的故障及原因是:1)、轴承发热:①润滑油供应不充分或选号不对②有杂物侵入③安装不正确;2)、声音不正常:①轴承滚道剥落或滚道损坏②支架散③轴承严重缺油④滚道和钢球有麻点;3)、传动不灵活:①轴承附件如密封件有松动或摩擦②轴承被油污或污物卡住③轴承内外环与轴承箱配合不好过松或过紧。

8、离心泵不打液主要原因是:(1)介质温度过高,形成气蚀(2)吸液口堵塞(3)机体和密封件漏气(4)叶轮螺母松动,叶轮与轴键磨损,键不起作用(5)叶轮片冲刷严重(6)电机反转(7)泵抽空(8)泵空气没排除形不成真空等。

9、叙述齿轮油泵的工作原理:当泵启动后主动轮带动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以相反的方向旋转,齿轮与齿轮之间有很好的啮合,两个齿轮的齿将进口处的油刮走一些,于是形成低压吸入液体进入泵体的液体分成两路,在齿轮与泵壳的空隙中被齿轮推着前进,压送到排油口形成高压而排液。

10、吹风气回收锅炉主要设备有那些:燃烧炉、蒸汽过热器、锅炉本体、第二空气预热器、软水加热器、第一空气预热器、引风机、送风机。

教育理论基础提纲精简山香版

教育理论基础提纲精简山香版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继承性:前后相继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生产性民族性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马克思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负向功能(消极)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1.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5.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6.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7.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8.新的教学观表现如下:(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山香教育基础知识

山香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与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二教育的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3四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19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4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三教育与科学技术四教育与文化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六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教育制度第四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目标第三节课程内容第四节课程结构第五节课程管理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第七节课程评价第八节课程资源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六节教学模式第七节教学评价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第二节德育内容第三节德育过程第四节德育原则第五节德育模式第六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第三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第四节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第二节心理的实质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认知与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第二节记忆第三节表象与想象第四节言语与思维第五节注意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意志与教育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第二节能力第三节人格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四章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迁移第四节知识的学习第五节技能的形成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五章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二节课堂管理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学生心理辅导第三节教师职业心理第六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特点及价值蕴含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范畴及规范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第三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第七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第一章教学设计技能第一节教学目标的设计技能第二节教案的设计技能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第一节课堂导入第二节课堂提问第三节课堂对话第四节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第五节结课技能第三章教学语言表达第一节教学口语表达第二节教态语言表达。

2018年教育理论基础提纲精简(山香版)

2018年教育理论基础提纲精简(山香版)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继承性:前后相继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生产性民族性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马克思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的功能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经》、佛教教育古代埃及: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身心发展)、斯巴达教育(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学习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完整word版)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山香版)

(完整word版)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山香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教育理论基础(山香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山香教育)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1.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5.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7.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8.新的教学观表现如下:(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山香版)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山香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1.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5.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7.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8.新的教学观表现如下:(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即“德育”。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二)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与负向(消极)功能(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三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

(二)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认为教育是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他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他的提出标志在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之间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

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意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四)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018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2018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

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1.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5.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7.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8.新的教学观表现如下:(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教育理论基础提纲精简(山香版)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继承性:前后相继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生产性民族性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马克思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经》、佛教教育古代埃及: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身心发展)、斯巴达教育(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学习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维多利诺、埃拉斯莫斯、拉伯雷、梦田近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国家化2.教育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4.教育的法制化(1880)英国(1763)德国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法国保罗朗格朗)、全民化、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教育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论语》墨家:兼爱非攻道家:道法自然《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课内课外相结合)、豫时孙摩(“豫”预防,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要采取预防措施;“时”把握教学最佳时机;“孙”不陵节而施,教学遵循顺序进行、学不躐等;“摩”学习中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问答法(讽刺、定义);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教育学的独立性态阶段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观点:1.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现世目的是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2.“泛智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3.教学适应自然;4.学制系统(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5.班级授课制;6.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卢梭:《爱弥儿》,人与生俱来自由平等,纯朴良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教育。

康德: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

教育遵循自然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教育观点:1.道德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2.教育最高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3.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4.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和他的学生席勒的观点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特点。

赫尔巴特被看做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提出“新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4.学校即社会;5.五步探究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欧美;梅伊曼、拉伊。

文化教育学:德国;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克伯屈。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凯洛夫《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中国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当代西方;(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与文化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其中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与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是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最高层次。

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学生文化学生文化,就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特点: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重点突破策略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学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成熟势力说”)环境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条件:外部依赖于家庭环境,社会发展状况;内部依赖于教育自身状况,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表现: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个体主观能动性三个层次组成: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即年龄特征。

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关键期,就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就是关键期,也称为敏感期、最佳期。

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统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少年得志、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