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教案1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一课时教案
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通过眼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重点)3、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重点,难点)4、通过探究引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自学动手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意识,使学生注重自我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认同视觉的卫生;关爱和帮助视觉有障碍的人群。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内容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学生为主线。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探究为主,结合老师的讲解;注重学生的观察、讨论的教学方式,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相结合;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突破重点、难点相结合。
培养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和习惯,自己行动,调查本班的近视率,理论实践相结合。
【课前准备】1、熟练的理解教材,深挖教材的兴趣点、能力点和知识点及社会实际的结合点;备好课;准备眼球的教学器材;制作精美课件。
2、演示实验的材料器具:凸透镜、白纸板、蜡烛;眼球模型图3、要求学生分好学习小组;搜集有关爱护眼睛的有关资料;调查活动:调查本班同学的近视率。
【教学过程】(3分钟)小小鼻子闻闻香气,小小耳朵听听声音,小小嘴巴说说真话。
讲解:歌词中的眼睛、耳朵、鼻子等是我们人体的感觉器官;生活中让我们有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在生理学上统称为感觉;这些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的结构)获取的;感觉是人体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感知的结果。
1视频中的生活场景中,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让我们产生了哪些感觉?七嘴八舌、互相交流纷纷举手,争相回答眼睛看到景色依靠的是视觉;鼻子闻到花香依靠的是嗅觉;耳朵听到鸟鸣依靠的是听觉。
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的欲望,很好的切入到知识的关节点。
环节二:指导学法自主学习(7分)导语:生活中,感觉器官就像“人体的侦察兵”,灵敏的感知环境的变化。
初中生物《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五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一)——教学设计一、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天气突变,快要下雨的情景,提出问题:是如何知道要下雨了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引出本节的课题——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并简单介绍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二、眼与视觉1、眼球的结构(1)让学生分组动手观察眼球的解剖模型,对照眼球结构示意图,分析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眼球壁大致分为几层?各包括哪些部分?(2)由于眼球的结构比较复杂,还要通过演示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眼球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
(3)学生对瞳孔的变化理解较为困难,通过动画演示瞳孔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在光线明暗不同时,虹膜是怎样调节瞳孔大小的?(4)学生对晶状体的结构及其变化不太清楚,通过动画演示睫状体改变晶状体曲度的过程,让学生大致了解晶状体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睫状体是怎样调节晶状体曲度的?2.模拟眼球成像原理学生对对眼球成像原理理解困难,所以我专门设计了凸透镜成像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大致了解成像的原理,及凸透镜的曲度与看远近不同物体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知道晶状体的曲度变化与视物远近的关系。
通过演示让学生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白纸板和双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什么结构?(2)如果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而纸板位置不动,还能看到像吗?如果看不到像,如何移动物体重新看到物像?3、视觉的形成视觉的形成过程是抽象的,通过图片展示眼球成像的过程,但眼球能否形成视觉呢?让学生思考讨论。
(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哪些结构,才能在视网上形成物像?(2)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有什么作用?通过分析讨论感光细胞能把光线刺激变成神经冲动,才可能被大脑感知,神经冲动不要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才能产生视觉。
最后让学生对照大屏幕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4、近视及其预防很多初中生被近视困扰,学生对近视的成因很感兴趣,让学生看课本来了解近视的成因,然后展示近视形成的光学原理及矫正方法。
七年级生物下册 3.5.4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教案1 济南版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体感官系统的基础知识、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感官系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强化学生对感官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理解,提升生命观念素养;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具体包括:1.能够描述人体感官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感官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2.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感官感知的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进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人体感官系统的了解普遍较为浅显,特别是在理解感官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关系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
首先,感官系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实例和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抽象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例如,通过讨论近视、色盲等常见感官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感官系统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原理,包括光线入射、声波接收、气味分子与味蕾作用、皮肤触觉感知等;
-掌握眼球、耳朵、嗅觉细胞、味蕾和皮肤等感官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明确感官系统在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以及感官功能障碍对生活的影响。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课型新授年级学科七、下学习目标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格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描述视觉的形成。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4、观察瞳孔变化并做出解释。
5、认同视觉卫生,关爱视觉障碍的人群。
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过程方法设计导入:一、眼球眼外膜:角膜和巩膜球中膜:虹膜和脉络膜壁内膜:视网膜1、结构内容物:晶状体和玻璃体2、比较眼球和照相机二、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三、瞳孔的变化光线弱时:瞳孔变大光线强时:瞳孔变小四、近视及其预防1、原因:2、预防措施:巩固练习:同步练习。
让学生转头看向窗外,通过学生说出看到的物体来描述“你用身体上的什么结构来看的?”进而引出眼与视觉的形成有关。
学生仔细观察课本89页的眼球图并阅读文字,找出眼球的各个部分和功能。
教师绘制板图并出示模型分别让学生说出眼球的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对照课本89页的眼球与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找出二者的共同点。
学生对照板图眼球尝试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进行总结补偿。
学生观察课本90页的猫瞳孔的变化,说出瞳孔变化的原因。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91页,找出近视的原因,教师绘制近视、远视、正常眼球的成像图,学生进行比较。
教后反思本节课内容重点多难点多,学生理解上有一定困难,通过绘制大量的板图,和形象的比喻,使学生逐步理解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效果较好。
1. 2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下)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设计意图】《耳和听觉》是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的第二部分的内容。
通过应用多媒体和各种教学资源,来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概述人体通过耳及其它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3、说出耳的卫生及预防措施。
二、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及参与听觉形成过程,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1、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
2、耳的卫生及预防的措施。
3、概述人体通过耳及其它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讨论观察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探索,通过各种实际例子,掌握有关听觉以及耳的各种知识。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欣赏音乐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通过学生介绍贝多芬的事迹让他们认识到贝多芬耳聋的痛苦(作为音乐家却听不到自己的作品)。
设置悬念:贝多芬的失聪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从而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一)、看结构1.提出问题:耳是人的听觉器官,有了它,我们才能领略美好的有声世界,那么,耳的结构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接受声音信号的刺激而产生听觉的?2.利用耳解剖放大模型和教材中的彩图,展示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让学生互相指认耳的各部分结构,引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总结耳的结构。
3.利用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学生找到各结构位置并选择正确的名称。
4.学生体验:(1)互相观察耳的外部结构,并用手掌挡在耳廓后边时,感受声音的强度变化。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教案doc
158708937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0&-1&di4396399
(1)探究实验:双凸透镜的成像实验【图片】:100/shczy/ShowInfo.asp?InfoID=164825
总结:双凸透镜成像特=%D1%DB%C7%F2%B5%C4 %B3%C9%CF%F1%CC%D8%B5%E3%CD%BC%C6%AC&in=31426&cl=2&lm=-1&st=&pn=24&rn=1&di=101067666225& ln=1999&fr=ala0&fm=ala0&fmq=1332167662453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pn24&-1&di101067666225&objURLhttp%3A%2F%%2FPhoto%2FUploadPhotos%2F200 812%2F2008122911455678.gif&fromURLhttp%3A%2F%%2Fphoto%2Fshownew.asp%3 Fpage%3D98&W800&H534&T10884&S138&TPgif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3.5.4人体对周围世界在感知眼和视觉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作业的完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作业小结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会提醒学生完成作业时注意保护眼睛,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作业的完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我会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二)问题导向
1.设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问题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眼和视觉的相关知识。
4.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问题导向是教学中的重要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同时,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链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眼和视觉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眼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眼睛的重要性。
2.分享一个关于眼睛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问学生:“你们对眼睛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总结眼睛的重要性,导入新课——眼和视觉。
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眼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眼睛的重要性。然后,我会分享一个关于眼睛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会提问学生:“你们对眼睛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我会总结眼睛的重要性,导入新课——眼和视觉。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优秀教学案例第三单元第五章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感知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夜间驾驶、戴口罩等,说明感知器官在特殊环境下的作用。
3.了解感知器官对人体生活的意义,提高对感知器官的保护意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资源,系统地讲解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首先,我会从生物学角度解释感知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如视觉器官是如何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听觉器官是如何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等。接着,我会通过举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感知器官在人体中的具体作用,如视觉器官如何帮助我们看到周围的世界,听觉器官如何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等。在讲解过程中,我会注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知器官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感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我会结合生活实例,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如“闻气味”、“摸盲盒”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感知器官的作用。此外,我还会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游戏,如“感知器官大比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五、案例亮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教案、教学设计
10.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只眼睛和一只耳朵,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个器官在我们的身体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图片、模型、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感官器官的组成和功能。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感官器官的共性和特性,从而加深理解。
2.设计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官器官的工作原理。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盲人走直线、蒙眼尝味道等游戏,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感官器官的重要性。
4.教师提供一些与感官器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了解更多的生物学知识。
5.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师批改后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与感官感知相关的问题,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途径,探究感官器官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
2.利用图片、模型、实物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感官器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讨论近视眼的成因和预防措施,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感官器官的必要性。
4.整合跨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等,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感官器官的工作原理。例如,在讲解视觉形成过程中,结合光学原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眼睛的构造和功能。
5.强化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提高课堂效果。
3.5.4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3.教师要关注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他们的共同进步。
4.创设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
2.设计一些评价量表或问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讲授人体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感知过程的生理机制。
2.结合图片、模型和实物等,直观地展示感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过程,如视觉实验、觉实验等,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探究感知过程的生理机制。
3.5.4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一课时内容。感知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它涉及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个方面。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人体的感知器官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其内在的生理机制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体的感知过程,提高他们的生物素养。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实物等多种形式,创设了与感知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感知过程。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知过程的生理机制。通过问题导向,学生能够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探究感知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法。
济南版生物七下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word学案一
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预习学案(一)
一、学习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
(重点)
2、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3、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二、自主预习:
①通读课本90-94页内容,把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划下来。
②思考: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学习过的哪些知识相关联?
③小组内相互观察,从外部认识眼的部分结构:(观察提示:眼睑、睫毛和结膜;睁眼时,观察白色的巩膜,透明的角膜,中央的瞳孔;用移动手电筒光线的方法照射眼球,观察瞳孔可因光的强弱变化而缩小和扩大)
④模拟实验:模拟眼球成像原理(温馨提示:用爷爷、奶奶的费眼镜两片粘在一起组成双凸透镜模拟晶状体,白纸板模拟视网膜,结合课本91页图进行实验),注意观察物像的特点。
⑤眼球的结构跟老式照相机的结构类似,成像原理是一样的,请咨询爸爸该照相机的结构或分组去照相馆参观其照相机设备,询问照相师傅,眼的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脉络膜和照相机的哪些结构有关?请据你的调查情况,连一连。
眼球的结构照相机的结构
瞳孔镜头
晶状体暗箱壁
视网膜光圈
脉络膜底片(胶卷)
⑥注意观察爷爷奶奶的老花镜和学生的近视镜构造上有何不同?
⑦调查本班的近视率,谈自己的感受。
⑧调查常见的眼病,学会保护眼睛。
三、问卷调查:你认为哪部分知识不需要老师讲?哪部分知识必须老师讲?。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节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1》教案
《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教案教学目标:①观察并描述眼球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②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③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①通过“模拟眼球成像原理”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探究,提高学生利用生物学方法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眼球的结构模型;“模拟眼球成像”实验装置,需要凸度大小不同的两个凸透镜、两个光屏和一个凹透镜。
学生准备:预习,调查本班近视率并收集有关爱眼护眼的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hslx3y3h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创设情境、感悟音乐:播放歌曲:《你是我的眼》在背景音乐中,进行简介:萧煌奇,1976 年出生,因为先天性白内障而全盲,4岁动了眼部手术后成为弱视,虽然无法看得太远,天性乐观的他又学柔道,又玩音乐,眼中的世界无比开阔。
15岁那年,上天又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因用眼过度而永远失去视力。
在重见光明多年后再度失明,对大部分人来说都会是致命的打击,但萧煌奇凭着超常的毅力和对音乐的执着,自组视障音乐团体——全方位乐团,并推出首张创作专辑《你是我的眼》。
学生聆听音乐,了解萧煌奇简介,畅谈感想。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最想了解的有关眼睛的问题。
近视是怎么回事?眼睛是怎么看清物体的?眼睛的构造是怎样的?……通过音乐和萧煌奇简介,迅速激起学生兴趣,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由学生提出最想了解的问题并进行探究,真正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设疑:正如歌中所唱: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那么有关眼睛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呢?归纳出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并板书在副板。
引入:为了解决你的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探究世界——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22分钟引导探究层层推进目标定向、引导探究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归纳并选取其中三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六章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济南版(2021学年)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新版)济南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新版)济南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新版)济南版的全部内容。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部组成的功能。
(2)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掌握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教学掌握眼球和耳的结构、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近视形成等知识。
(2)通过知识拓展环节掌握角膜移植、捐献和人造角膜、人工耳蜗的知识。
(3)通过模型演示掌握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功能,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与人体有关的感知器官,形成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用耳卫生的意识。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的人群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
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1.通过眼球的模型和视频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各部分组成的功能。
2.凸透镜成像演示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的原因。
3。
观察和测量的区别。
【教学方法】师生互问互答学习;模型展示形象直观教学;观看视频激发兴趣教学;知识拓展学习;技能训练学习观察和测量的区别。
【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眼球和耳结构的模型;凸透镜成像装置;收集有关角膜移植、角膜捐献和人造角膜、人工耳蜗和护眼歌的知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重点)2、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重、难点)能力目标:分析近视形成的原因,了解其矫正方法.情感目标:认同视觉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进行直观教学,沿着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形成→近视这样的思路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形象认识的基础上,了解人的眼球结构及听觉的形成. 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点,在此过程中,老师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突出重点;通过演示实验突破难点;最后学生独立完成达标,及时纠正. 课前准备:教师:⑴多媒体课件⑵眼球模型,凸透镜、白纸板、蜡烛,凹透镜.学生:⑴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⑵调查本班同学的近视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图片展示:万亩榴园设问:“五月榴花红似火”当我们置身于万亩榴园中,欣赏着美景,嗅着花香,听着鸟儿歌唱,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人体是靠什么来获取这些信息的?(学生思考回答)设计意图:利用当地的景点创设情景,结合自身体会,自然导入新课.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讲述: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来获取的. 有些感受器还带有一些附属结构,共同构成专门接受某种刺激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知识点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1、过渡: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约有90%来自于视觉. 视觉让你发现远处疾驰而来的汽车,及早避让;视觉让你看到周围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色彩;视觉让你能够读书、看报、看电视. 眼是人的视觉器官,也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课件展示:眼;板书:视觉——眼)2、自主学习:看书P91—92的1、2两小节,完成填空.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1)看课本,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2)总结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外层:眼球壁:中层::眼球内层:房水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3)光线通过哪些结构才能到达视网膜?这些结构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便于教师讲解.3、点拨:(1)课件展示图片并出示模型逐一认识各部位名称及功能强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够感受光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晶状体很像一面凸透镜,对光产生折射.(2)观察同桌. 指出眼睑就是俗称的眼皮;巩膜就是白眼球;虹膜就是黑眼球.讲述:眼睛的颜色实际就是虹膜的颜色.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92页“相关链接”.(3)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不仅从平面认识眼球的结构,还要直观感受到眼球的结构.4、提出问题:我们的眼球其实就是一架精密的照相机,试说出它与照相机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讨论总结出: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5、讨论:瞳孔的调节(联系实际:晚上,当我们从灯光下到黑暗处,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在起作用?)点拨:瞳孔是光线的通道. 瞳孔所起的作用,就相当于显微镜中遮光器所起的作用:它能够调节光线的强弱,光线过强时,瞳孔缩小;光线太弱时,瞳孔扩大.设计意图:走进生活,用形象的类比,加深学生对各部分功能的记忆.知识点二:视觉的形成过程过渡:那么我们的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1、演示实验:模拟眼球成像原理⑴出示凸透镜,让学生感受凸透镜的特点:中央厚边缘薄.⑵实验演示讨论:⑴白纸板和双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什么结构?⑵如果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而纸板位置不动,会出现什么结果?如果纸板向后移动而凸透镜不变,又会出现什么结果?⑶实验中成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设计意图:学生真实感受到凸透镜的特点及成像的原理,为理解眼球成像作铺垫.2、指出:眼球成像与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相同.3、提出问题:⑴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哪些结构?成像的部位是哪里?成的像有什么特点?⑵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结合课本P93上面第一段来解决.讲解: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象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 4、课件展示视觉的形成过程.5、进一步提出问题:⑶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学生分析,教师提示: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6、归纳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 (结合课本,试着写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指出:成像于视网膜;形成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及问题的进一步提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三:近视的成因及预防1、过渡:大家看一看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戴眼镜?他们是怎么了? 学生回答:近视2、提出问题: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请大家阅读课本P93第二段内容,结合图3.5-17,分析近视的成因及矫正的办法.完成填空:近视是长时间近距离看物体,导致晶状体 ,甚至眼球的前后径 ,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象落在视网膜的 ,从而看不清的物体. 可以通过配戴 加以矫正. 3、点拨:眼的折光原理与凸透镜的原理相同. 凸透镜的凸度越大,折光的能力越大;凸度越小,折光的能力也越小.在眼的折光系统中,能够改变折光度的主要是晶状体,所以晶状体在眼的调节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变大. 4、感受凹透镜的特点: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或教师出示凹透镜让学生感受. (中间薄,四周厚. )讲述: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近视矫正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视觉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晶状体视网膜玻璃体视觉的形成过程(形成物像)凹透镜可以使得平行光线变得发散,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5、课件演示近视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原理补充:老年人由于晶状体过于松弛,而导致近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会落到视网膜的后方,看到一个模糊不清的像.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花眼.老花眼的患者,可以通过配戴老花镜——凸透镜加以矫正.6、引导学生分析课前调查班内近视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造成近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本班共____人,其中有近视的人数为____,每天需要配戴近视矫正镜____人.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本班的近视率为____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眼睛近视后,应配戴凹透镜,防止近视进一步加深. 未近视的同学,为了预防近视,要做到“两要、四不”.课件展示7、结合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提高学生对眼睛的保护意识.设计意图:通过班级调查及海伦·凯勒的小小要求,对学生适时渗透保护视力的健康教育.三、归纳梳理、提高升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节课内容,形成知识网络)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四、当堂达标、检测反馈1、眼球里具有感光细胞结构是( )A、角膜B、视网膜C、脉络膜D、视神经2、视觉形成的部位是()A、视网膜B、视觉中枢C、视神经D、感光细胞3、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对于正常的人来说,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主要是因为()A、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B、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C、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D、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4、俗话说的“黑眼珠”和“白眼珠”实际上是指()A、虹膜和角膜B、角膜和巩膜C、角膜和虹膜D、虹膜和巩膜5、根据你的经验,下列措施中,不能预防近视的是()A、看书写字时控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B、发现视力下降,立即佩戴近视镜C、不持续长时间用眼,注意休息D、长期坚持做眼保健操6、某盲人经检查,其眼球的结构完整无缺,导致他失明的结构可能发生在()①晶状体折射②视网膜成像③视神经传导④大脑皮层兴奋A、①或②B、③或④C、②或③D、①或④7、根据右图完成下列各题(1)你能看到远处的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是落在[]上,这个信息通过[],传到,而形成视觉.(2)眼球里有一个能灵敏调节曲度的结构,即[],它有折射光线作用.(3)在我们眼睛最前方的一个小孔叫做,当光线由弱变强时它会 .(4)图中⑥是⑦是 .五、板书设计: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1的形成时,注意给学生较为充足的时间去感悟和体会. 同时,对学生适时渗透保护视力的健康教育. 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一、学习目标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3、举例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二、预习导学1、导入:绝大多数动物(如:珊瑚虫和海葵)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动物的栖息环境可分、、三大类.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相适应的现象.2、知识点一: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①水母、乌贼可靠伞部做漂浮运动或运动.②草履虫(细胞动物【填单或多】):靠纤毛在水中做运动.③蛙、鹅、鸭等趾间有发达的 . 有利于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④鱼的身体呈纺锤形有利于减少在水中的,身上还长有各种鳍,人们模仿了鱼的制造了浆和橹.3、知识点二: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请说出以下动物在陆地的主要运动方式:蜗牛鸵鸟袋鼠蛇大象蝗虫捕食的猎豹4、知识点三:动物在空中的主要运动方式是:①在空中飞行的有鸟类、和哺乳动物 .②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是5、思考:一种动物是否只有一种运动方式,举例说明.6、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 . 通过运动可以出击获取,可以逃避和迁移到适宜的场所,可以完成和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有利于和种族.7、小结:(1)水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2)陆地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3)空中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8、拓展: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 在生活中有许多仿生例子,小组结合课文举例. 如:浆模仿鱼鳍,天线模仿昆虫的触角,锯子模仿锯齿草,电子蛙眼模仿青蛙, .三、课堂检测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青蛙的运动方式()A.跳跃B.行走C.爬行D.游泳2.动物运动的意义是()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3.蚯蚓的运动方式是()A.飞行B.蠕动C.奔跑D. 行走4.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A.飞行爬行B.跳跃爬行C.跳跃游泳D.飞行游泳5.小明很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一电视节目,动物的一些奇妙现象激发着他的灵感,他常把动物的行为和军事、交通工具进行类比. 下列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鸟在空中展翅滑翔时不会坠落下来——飞机B.鱼通过改变鱼鳔内的空气量在水中自由沉浮——潜水艇C.骆驼用宽大的足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自如——履带式坦克D.蝙蝠通过发出和接受超声波确定猎物的方位——雷达6.鱼的体形大多呈纺缍形,这有利于()A.增大浮力B.减少阻力C.减少浮力D.增大阻力7、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表有大量纤毛,该特征有利于它在水中A、爬行B、飞行C、游泳D、奔跑。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眼球的结构2.视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课前准备:眼球模型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
师: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学生回答: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生活经验等。
师: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学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师: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互动一: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器官师:刚才我们对“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感知有什么器官参与学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等。
师: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还有哪些感觉和器官参与请举例说明。
(可参考课本P88第一节第一段,进行分析)学生分析回答: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教师小结:是的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我们才产生了各种感觉。
而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
师:视觉的形成当然离不开眼睛,眼睛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互动二:眼球的结构师: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
学生讨论,回答:师:观察图Ⅳ-46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师: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课件展示图片并出示模型逐一认识各部位名称及功能
强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够感受光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晶状体很像一面凸透镜,对光产生折射。
(2)观察同桌。指出眼睑就是俗称的眼皮;巩膜就是白眼球;虹膜就是黑眼球。
讲述:眼睛的颜色实际就是虹膜的颜色。引导学生阅读课本92页“相关链接”。
点拨:瞳孔是光线的通道。瞳孔所起的作用,就相当于显微镜中遮光器所起的作用:它能够调节光线的强弱,光线过强时,瞳孔缩小;光线太弱时,瞳孔扩大。
设计意图:走进生活,用形象的类比,加深学生对各部分功能的记忆。
知识点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过渡:那么我们的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
1、演示实验:模拟眼球成像原理
⑴出示凸透镜,让学生感受凸透镜的特点:中央厚边缘薄。
3、点拨:
眼的折光原理与凸透镜的原理相同。凸透镜的凸度越大,折光的能力越大;凸度越小,折光的能力也越小。
在眼的折光系统中,能够改变折光度的主要是晶状体,所以晶状体在眼的调节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变大。
4、感受凹透镜的特点: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或教师出示凹透镜让学生感受。(中间薄,四周厚。)
《第四节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教案
教学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近视形成的原因,了解其矫正方法。
2、认同视觉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进行直观教学,沿着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形成→近视这样的思路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形象认识的基础上,了解人的眼球结构及听觉的形成。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点,在此过程中,老师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突出重点;通过演示实验突破难点;最后学生独立完成达标,及时纠正。
老花眼的患者,可以通过配戴老花镜——凸透镜加以矫正。
6、引导学生分析课前调查班内近视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造成近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本班共____人,其中有近视的人数为____,每天需要配戴近视矫正镜____人。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本班的近视率为____
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
(3)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不仅从平面认识眼球的结构,还要直观感受到眼球的结构。
4、提出问题:我们的眼球其实就是一架精密的照相机,试说出它与照相机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讨论总结出: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
5、讨论:瞳孔的调节(联系实际:晚上,当我们从灯光下到黑暗处,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在起作用?)
2、自主学习:看书P91—92的1、2两小节,完成填空。
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1)看课本,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
(2)总结球的结构和功能。
:
外层
:
眼球壁:
中层:
:
眼球内层:
房水
内容物 晶状体:
玻璃体
(3)光线通过哪些结构才能到达视网膜?这些结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便于教师讲解。
讲述: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使得平行光线变得发散,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5、课件演示近视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原理
补充:老年人由于晶状体过于松弛,而导致近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会落到视网膜的后方,看到一个模糊不清的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花眼。
课前准备:
教师:⑴多媒体课件
⑵眼球模型,凸透镜、白纸板、蜡烛,凹透镜。
学生:⑴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⑵调查本班同学的近视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万亩榴园
设问:“五月榴花红似火”当我们置身于万亩榴园中,欣赏着美景,嗅着花香,听着鸟儿歌唱,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人体是靠什么来获取这些信息的?
3、提出问题:
⑴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哪些结构?成像的部位是哪里?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⑵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结合课本P93上面第一段来解决。
讲解: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象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当地的景点创设情景,结合自身体会,自然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讲述: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来获取的。有些感受器还带有一些附属结构,共同构成专门接受某种刺激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
知识点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1、过渡: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约有90%来自于视觉。视觉让你发现远处疾驰而来的汽车,及早避让;视觉让你看到周围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色彩;视觉让你能够读书、看报、看电视。眼是人的视觉器官,也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课件展示:眼;板书:视觉——眼)
⑵实验演示
讨论:
⑴白纸板和双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什么结构?
⑵如果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而纸板位置不动,会出现什么结果?如果纸板向后移动而凸透镜不变,又会出现什么结果?
⑶实验中成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真实感受到凸透镜的特点及成像的原理,为理解眼球成像作铺垫。
2、指出:眼球成像与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相同。
眼睛近视后,应配戴凹透镜,防止近视进一步加深。未近视的同学,为了预防近视,要做到“两要、四不”。
课件展示
7、结合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提高学生对眼睛的保护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班级调查及海伦·凯勒的小小要求,对学生适时渗透保护视力的健康教育。三、归纳梳理、提高升华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节课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4、课件展示视觉的形成过程。
5、进一步提出问题:⑶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
学生分析,教师提示: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6、归纳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结合课本,试着写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指出:成像于视网膜;形成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及问题的进一步提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三: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1、过渡:大家看一看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戴眼镜?他们是怎么了?
学生回答:近视
2、提出问题: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请大家阅读课本P93第二段内容,结合图3.5-17,分析近视的成因及矫正的办法。
完成填空:
近视是长时间近距离看物体,导致晶状体,甚至眼球的前后径,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象落在视网膜的,从而看不清的物体。可以通过配戴加以矫正。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